《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
《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
《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
《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我与地坛(节选)》说课稿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一、设计思路

本节课以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我与地坛(节选)》为教学内容,针对高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设计以下教学思路:首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把握文章主旨;其次,深入剖析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作者对母亲的深情以及对生命的思考;最后,开展课堂讨论,让学生结合自身经历,思考亲情、生命等主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能力。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我与地坛(节选)》中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准确、生动、形象地表达情感与思考的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引导学生深入挖掘课文内涵,培养批判性思维,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问题,提高思维品质。

3.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对课文中所体现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的学习,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4.审美鉴赏与创造: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审美意蕴,培养高雅的审美趣味,激发创造力和想象力。三、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哪些相关知识:学生已经学习了初中阶段的语文基础知识,包括对散文的基本理解、词语的解析和句子的鉴赏能力,以及初步的文学分析能力。

2.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力和学习风格: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和欣赏通常表现出较高的兴趣,具备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喜欢通过讨论和分享来深入理解文本。他们的学习风格多样,有的偏好直观感受,有的喜欢逻辑分析。

3.学生可能遇到的困难和挑战:在理解《我与地坛(节选)》这样深情的散文时,学生可能会对作者复杂的情感和抽象的哲理表达感到困惑。此外,对于文中一些含蓄的语句和象征手法,学生可能难以把握其深层含义,需要引导和启发。四、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教室、投影仪、音响设备、电脑

2.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

3.信息化资源: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电子教材、教学PPT

4.教学手段:小组讨论、问答互动、情感朗读、写作练习五、教学过程设计

1.导入环节(用时5分钟)

-教师播放一段关于地坛的图片和音乐,营造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

-教师提出问题:“请大家想象一下,如果你在一个安静而古老的地方,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思考?”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引导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联想。

-教师简要介绍《我与地坛(节选)》的背景,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讲授新课(用时20分钟)

-教师带领学生共同阅读课文《我与地坛(节选)》。

-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如“母亲的双重身份”、“生命的沉思”等。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和重点,如作者对母亲的深情描写,对生命的感悟等。

-教师通过板书、图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课文内容。

3.巩固练习(用时10分钟)

-教师给出一些与课文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回答。

-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

-教师布置一道写作练习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段关于自己对母亲或生命的感悟。

4.课堂提问与师生互动(用时10分钟)

-教师提问:“课文中的母亲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你有没有类似的经历?”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经历,教师进行引导和回应。

-教师提问:“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给你带来了哪些启示?你如何看待生命的意义?”

-学生展开讨论,教师总结并强调课文中所传达的核心素养。

5.总结与反思(用时5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总结所学的知识点和核心素养。

-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进行点评和鼓励。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进一步思考和探究课文中的主题。六、知识点梳理

1.课文内容概述

-《我与地坛(节选)》是史铁生的散文作品,通过描述作者与母亲在地坛的点点滴滴,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生命的意义。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写作者与母亲在地坛的相处,第二部分写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2.文章结构分析

-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先写母亲的去世,再回顾与母亲在地坛的时光,最后回到现实的思考。

-文章通过回忆与现实的交织,形成强烈的情感对比。

3.人物形象分析

-母亲的形象:温柔、坚强、无私,是作者生命中最重要的支持和依靠。

-作者的形象:敏感、孤独、对生命充满好奇和思考。

4.重点词句解析

-“我与地坛,像两个相互依偎的影子,彼此不可或缺。”(表现了作者与地坛的紧密联系)

-“她没有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默默地陪伴我。”(展现了母亲的深沉爱意)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深刻理解)

5.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拟人:将地坛赋予生命,与作者建立起情感联系。

-比喻:将母亲的爱比作大海,形象地表现了母爱的广阔与深沉。

-对比:通过回忆与现实、生与死的对比,突出生命的宝贵和母爱的伟大。

6.文章主题探讨

-母爱:文章通过母亲的形象,展现了母爱的伟大和无私。

-生命意义: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探讨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7.核心素养培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句式结构,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探讨生命的意义和母爱的话题,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深度思考能力。

-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课文中的传统美德和人文精神,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

-审美鉴赏与创造:通过欣赏课文中的美词佳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七、内容逻辑关系

①课文内容概述与主题把握

-《我与地坛(节选)》通过讲述作者与母亲在地坛的相处片段,揭示了母爱的伟大和对生命的深刻思考。

-重点知识点:课文的结构安排、主题思想、情感表达。

-重点词句:“我与地坛,像两个相互依偎的影子”、“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

②文章结构与修辞手法

-文章采用倒叙和插叙的手法,先写母亲的去世,再回忆过去,最后回到现实思考。

-重点知识点:倒叙与插叙的结构作用、修辞手法的运用。

-重点词句:“她没有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只是默默地陪伴我”、“像两个相互依偎的影子”。

③人物形象与情感表达

-文中的母亲形象体现了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坚强、无私、深沉。

-重点知识点:人物形象的分析、情感表达的技巧。

-重点词句:“母亲的双重身份”、“母亲的爱如大海般深沉”。

④课文主题与核心素养

-课文主题围绕母爱和生命意义展开,体现了人文关怀和生命教育。

-重点知识点:主题的深度挖掘、核心素养的培养。

-重点词句:“生命的意义,不在于长短,而在于质量”、“母爱是生命中最温暖的力量”。

⑤教学目标与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母爱,思考生命的意义,提升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

-重点知识点: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方法的选用。

-重点词句:“通过小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主题”、“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八、教学反思与总结

这节课《我与地坛(节选)》的教学让我有很多收获和感悟。在教学方法、策略、管理等方面,我尝试了一些新的做法,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通过创设情境、提出问题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通过播放地坛的图片和音乐,我营造了一种宁静而深沉的氛围,让学生能够更好地代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同时,我也提出了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联想。这个环节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学生们积极发言,对课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讲解课文时,我注重了关键词句和修辞手法的分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板书和图示,我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让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然而,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理解上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可能是因为他们对修辞手法和文学分析的概念还不够熟悉。

在巩固练习环节,我安排了小组讨论和写作练习,旨在让学生通过合作和创作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学生们在小组讨论中积极互动,写作练习也展现了他们对课文主题的深入思考。但是,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表达不够准确,需要更多的指导。

在教学管理方面,我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保证课堂氛围的活跃。同时,我也注意到要适时地进行课堂提问,鼓励学生思考和表达。尽管如此,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课堂上较为内向,不愿意主动发言,这需要我更多地鼓励和引导。

教学总结:

从整体来看,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是积极的。学生们在知识、技能、情感态度等方面都有了一定的收获和进步。他们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能够感受到母爱的伟大和对生命的思考。同时,通过写作练习,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然而,我也认识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首先,我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关注不够,未能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的学习路径。其次,课堂提问的方式可以更加多样化和开放,以激发学生的思维。最后,我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