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整册说课稿_第1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整册说课稿_第2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整册说课稿_第3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整册说课稿_第4页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整册说课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说课稿【全册】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这篇消息是1949年4月22日人民解

放军横渡长江取得胜利后,毛泽东主席亲自写的一篇新闻稿。它真实地报道了我

军渡江情况,宣告了解放战争已经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国民党反动派政府已面临

彻底崩溃。报道强调了我军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和这一战役胜利的重大意义,揭示

了“冲破敌阵,横渡长江”的深刻含义。

根据教材特点和初一学生首次接触新闻这种体裁的实际,以及初一学生

的心理特征,认知规律等,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分清课文层次,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朗读课文;

2.体会新闻语言的真实,准确,简明,及时等特点;

3.掌握新闻的结构,进行创作实践。

教学中,我将新闻的结构与本文具体层次的对接作为本文教学重点,将

新闻语言特点的领悟作为全文的难点进行突破。

二说教法学法

教法:在讲课时,教者应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真正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内容。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教材特点,我准备采用“媒体互动,图表演示”帮助

学生分析当时形式;通过“指导分层,填充表格”引导学生理请课文脉络;通过

“模拟播音”,在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的同时,帮助学生更加深入理解

课文内容。

学法:学生在本课中,通过“看看、读读、想想、说说、写写"主动参

与课堂,完成学习任务。

三教时安排:一课时。

四教具准备:《百万雄师过大江》碟片,投影仪,地图。

五教学过程:

(-)内容呈现

放映《百万雄师过大江》选段,了解时代背景。接着自由朗读课文。这

一过程目的在于明确学习内容,集中注意方向,唤醒求知渴望,调拨动力机

制,顺势进入学习情境。

(二)师生互动

1.在学生自由朗读的基础上,请学生用一两句话说出这则新闻的内容。

意在使学生加深对导语的内容及其在新闻全文中的位置与作用的了解。并对主体

部分的重要内容尝试进行概括。

2.投影出示表格,学生自主阅读主体部分并完成填空。

军队渡江区域渡江时间兵力敌军抵抗程度

主体参与,精讲多练,及时反馈。这样学生只要仔细阅读,就能成功完成任

务。接着,顺水推舟,划分主体部分层次,理请文章脉络。

(三)交流对话

1.教师与学生对话

课文为什么依“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报道,可以颠倒吗?让学

生领悟文章不仅结构合理,而且重点突出;文中”至发电时止”的语句,体现消

息这一文体的什么特点?从而提醒学生明确消息准确及时的特点。

2.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学生之间提出问题互相探讨,如找出文中语言准确表现我军英勇善战的词

语,或在文中找出我军和敌军形成鲜明对比的连两组词,并说出反映作者什么感

情。

3.学生与教师对话

在学生与学生对话的基础上,如有问题找不到答案或有分歧,由学生与教师

对话,教师给予指导,这就要求教师吃透教材,提升能力。

4师生与作品对话

课文中多处涉及地名,比较抽象。此时可利用地图中相关地理位置,用不同

颜色的笔勾画圈点,找出各路军沿线经过的地名,并作标记,直观感知课文内容。

(四)链接生活

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形成,依赖于主体的亲身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感知

、领悟、内化、积淀。根据文体特征,这一环节我这样设计:假如你是新华社记

者,你接到这份稿件心情如何?请将你的心情体现在你的播音中。学生分组准备

后对照地图模拟播音员进行朗读比赛。

(五)回归课本,练习延伸

1.掌握本课生字词,巩固有关新闻知识;

2.得法于课内,延伸于课外。开展“校园采访”活动,每人写一篇新闻稿,

报道校园新人新事。

《芦花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环境(单元说明)

《芦花荡》是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

第一单元是以战争为主题。有的记叙正义战争的胜利,有的谴责非正义战争

的残酷,而在血与火的战争中,真善美与假恶丑,人类的意志力、智能、体能都

得到了充分的表现。结合本单元的综合性学习“世界何时铸剑为犁”,我认为本

单元的情感与态度目标是:让学生获得对战争(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历史、战争

的性质以及战争对人类社会所产生的影响)的正确认识,培养学生热爱和平的情

感和社会责任感,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选文以叙事作品为主。联系七年级教材,不难发现,从八年级开始,教材在

七年级着重培养学生一般的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开始着重培养学生阅读各类文章

的能力。本册一、二单元安排的均是叙事性作品,旨在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

力。而阅读叙事性作品(记叙文)的基础,就是能清楚地把握记叙的要素。因此,

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说,本单元就是要复习、掌握记叙六要素的知识,通过抓六

要素来把握课文内容,从而把握叙事性作品的人物和事件,获得自己对作品中感

人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的独特的领悟。

从过程与方法目标上来说,单元要求通过反复练习学会在初读过程中能迅速抓住

记叙的要素;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用心感受、体验、理解、比较、思考课文中感人

肺腑的形象、惊心动魄的情景和各具特色的语言;培养默读技能,提高默读的速

度和质量。

2、教材特点及教学目标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

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子的

“英雄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跟孙犁的大多数小说一样,散文

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是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

作为第一个叙事性作品单元的第二课,我认为它是第一课《新闻两则》教学

目标的延续和提升:《新闻两则》侧重从结果的角度来表现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

战,《芦花荡》则是从过程的角度来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新闻两则》叙

述简明,侧重教会学生六要素的知识,本文开始训练学生从比较复杂的叙述中来

把握记叙的要素。同时,叙述相对新闻详尽、生动,也就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提供了更多的路径。

根据《课程标准》关于课堂教学要“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

程与方法的综合”的要求及以上分析,本文的教学目标应该是:

知识与能力

①理清记叙的要素,把握故事情节。

②感知老头子的形象,学习人物描写的方法。

③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品味课文的语言。

情感与态度

认识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过程与方法

通过默读迅速抓住记叙要素,初步感知人物形象;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

方式以及朗读把握人物性格特点,揣摩景物描写,品味语言。

教学重点:

①通过分析情节感知人物形象。②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教学难点:景物描写及其作用。

二、教学方法

拟借助多媒体课件,采用听读、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采用“激发兴趣

f整体感知f品读揣摩f迁移”的教学模式,感知、品读中引导、组织学生自主

学习,合作探究。

课前要求学生搜集作者的有关资料和抗日英雄的故事。

说明: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主要是让学生对人物活动的环境——芦花荡有

一个直观的了解,创设有利于课文学习的情境;采用听读、朗读与默读相结合的

方法,既是因为国家《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

朗读和默读”,也是根据课文散文化的结构,诗化的语言又富有浓厚的传奇色彩

的特点,试图培养学生既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把握课文内容,又能通过适当的朗读

品味、体验,培养语感;教学模式的制定则是根据情意原理和循序渐进的原则。

根据学情,安排两个课口寸。

第一课时:主要引导学生在理清记叙要素基础上把握情节,感知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复述,引导学生探究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

三、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导入

多媒体展示相关图片,教师有感情地说: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里水光天色,四季竞秀:春光降临,这里芦芽竞出,满淀碧翠;每到盛夏,

这里蒲绿荷红,岸柳如烟;时逢金秋,这里芦花飞絮,稻谷飘香;隆冬季节,这

里坚冰似玉,坦荡无垠——这就是被称为“华北明珠”的白洋淀。

但六十多年前,这里却遭到了日本侵略者铁蹄的蹂蹦!

自古燕赵就多慷慨悲歌之士。在党的领导下,白洋淀人民积极投身到保卫家

园的民族战争之中。在美丽的白洋淀里,演绎出一幕幕抗日的传奇故事。如我们

熟悉的《小兵张嘎》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描写发生在美丽的白洋淀里的传奇故事的小说——

《芦花荡》

说明:此导入,意在通过真实的图片叩击学生的心扉,激发学生对祖国美丽

山河的爱,对侵略者的恨的情感,油然而生对英雄的敬意,从而激发阅读的兴趣。

学生根据搜集的资料简介作者后,教师简介写作背景

㈡听读课文,整体感知。要求边听边想像边概括(最好不看书):

课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请试着用几句话概括出来。

说明:听的能力是现代公民的必备能力,听故事也是学生感兴趣的事。同时,

听读既给想像创造了条件,又是诱发学生阅读的“有声广告”。因此此环节

旨在让学生通过听来捕捉有效信息,在想像中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并激发学

生更大的阅读兴趣。

方法指导:听的时候注意把记叙要素变成问题,以利于概括。

四人小组相互交流、补充,教师小结并过渡:

具体的发展过程是怎样的?老头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㈢快速默读课文。要求:

①分析情节的具体发展层次。

②说说老头子给你的印象,并请找出相关语句。

方法指导:克服“唇动”“手动”式的默读,养成依靠视觉运动进行的“眼

动”式的默读习惯。

㈣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并引导合作,深入探究:

①小结情节层次:护送(开端)f受伤(发展)f复仇(高潮和结局)

合作探究:

课文开头的几个自然段写什么?有什么作用?

说明: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从分析情节入手来把握人物形象也是小说

阅读的一般规律。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全面把握文章的布局谋篇。

②归纳人物性格(相关语句要求绘声绘色地读出来)

爱国、爱憎分明、智勇双全、自信自尊,核心是自信自尊

合作探究:

①你能说出这些性格之间的内在联系吗?

②怎样理解“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一句中“过于"二字?这句话在全文

中起什么作用?

③透过老头子这一形象,你能看到些什么?

说明:小说就是通过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人物形象的把握影响到对小说

主题的理解。因此,应注意引导学生善于扣住人物个性化的东西。

老头子性格的突出特点也是学生最容易把握的就是他的自信自尊,可做重点分

析。其他的有一定的难度,应注意引导学生发现。要求学生把相关语句绘声绘色

读出来可以检测学生理解的程度。

探究的问题则是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的突出特点、思想内核及作者的写作

意图。

㈤小结。

你能用一句话来表述你这节课的感受或收获吗?

说明:这是让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在强调教学目标的同时,注意尊重学生的

个性化体验。

因布置家庭作业:

①请你用简练而生动的语言把这个故事复述给你的家人听,并请把你家人的

评价带回来。

②朗读课文,归纳人物刻画的方法,揣摩景物描写的妙处。

说明:设题目的,一是为下课时做准备,二是锻炼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语文的

能力,同时可增进与家人的沟通。

《芦花荡》说课教案

今天我所说的篇目是孙犁的小说《芦花荡》,它是八年级下册语文的教学内

容,具体编排在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

一、说教材

八年级第一单元所选择的都是战争题材的文章。战争的残酷,中国人民的英

勇气概,都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参提出,要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深入体

验,感知生活,并进而受到感染,从而提高对战争的认识,培养爱国主义情操以

及热爱和平的情感,使语文真正达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孙犁的这篇小说《芦花荡》是精读课文,为两课时。我的设想是第一课时复

述课文,熟悉小说情节,着重分析人物性格,体味这个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第

二课时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特点,分析环境对刻划人物形象的作用,并进行人物

外貌,心理描写的训练。本课只说第一课时。

《芦花荡》是现代小说家、散文家孙犁写的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说。讲的

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芦花荡里,一个年近六十的干瘦的老头痛

打鬼子,讨还血债的英雄行为,显示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性格。小说中主人公“老

头子”是作者着力塑造的一个人物形象。这个人物形象很丰满、很真实、很可爱。

“丰满”表现在小说中运用多种描写人物的手段,写出了人物的各个方面,具有

一种立体美;“真实”表现在作为一个大英雄,小说不仅写其智勇双全,而且写

其过于自信、自尊,写他自责、歉疚;“可爱”表现在老头子对待两个女孩的态

度上。孙犁在刻画这个人物时从面到点,以“过于自信和自尊”为性格的核心,

展开情节,老头子的功与过都由此生发。正是因为作者没有把老头子塑造成“高、

大、全”的完美形象,他才更有了儿份亲切,他的英雄行为才更富有传奇色彩。

孙犁的小说正是擅长以生活中的平常人物为代表,展现后方人民看似平静却又十

分艰苦的斗争生活,表现普通群众的人性美和人情美。从而传达出中国人民的爱

国热情,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这样的人

物和作品放置在今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的特定背景下来学习是有其特

殊和深刻地意义的。

根据大纲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新课标要求学生“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

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我确定情感与态度目标:感

受“老头子”的爱国之情和老当益壮的英雄气概。相信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

的。

2)根据教材的知识构建特点,以及初二学生思维活跃的特点,确立知识和能力

目标:感知“老头子”的英雄性格,初步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培

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在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把握“老头子”的人物形象,体味

英雄故事的传奇色彩。由于学生还是初中生,知识结构还比较欠缺,为此,

我把掌握小说通过情节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作为本课的难点。

二、说教法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我准备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教学手段,采用

“激趣——感知——品读——探究——延伸”的教学模式。课前让学生查找收集

资料,课堂上倡导“教师必要的牵引到放手到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

方式的转变,构建师生间和谐平等互动的语文课堂。

三、说学法

《纲要》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

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据此,

我准备采用朗读法,自主学习法及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充分

发挥学生的自主性,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研讨课文的重点段落,参与说话,

让学生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四、说教学过程

1、情境激趣导入新课

观看电影《小兵张嘎》片断导入

请学生谈谈对小兵张嘎人物形象的感受。

导语: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六十周年,回首那段沉重的历史,中国人民

非凡的勇气和智慧却又像美丽的花朵一样绽放。抗日战争战争的洪流锻造出

无数像小兵张嘎这样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人物。

在美丽的白洋淀,有这样一个干瘦的老头,年近六十了,还在芦花荡

中神出鬼没,无数次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保证了苇塘中部队的供给。他曾经

手无寸铁,独自一人把十几个鬼子打得头破血流。到底是怎样一位孤胆英雄,

让我们一起走进《芦花荡》。

(设计这样一导语,是按照情意原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电影和故事

都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故事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此

为切入点,从故事走进课堂学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本文的热情,可

为下面环节的展开作一个良好的心理准备。)

2、明确目标检查预习

出示学习目标,明确本堂课学习任务。

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情况。

交流收集的作者的资料,简单介绍孙犁、“荷花淀派”以及你所了解的

抗日英雄的故事。

(明确学习任务,了解故事发生的背景,同时也检验了学生课前自主学

习和资料搜集的能力。)

3、配乐诵读整体感知

学生在《十面埋伏》《平湖秋月》的音乐背景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阅

读文章,初步感受芦花荡,美丽的芦花荡里生活着哪些人?发生了哪些事?

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阅读文章,将自己对人、事情的感受说出来。

如:

人物:一个具有传奇色彩的英雄老头/一对可爱而勇敢的姐妹/一群愚蠢的

鬼子兵

事件:一次惊心动魄的护送/一场酣畅淋漓的复仇

情感:-一份深沉的爱国情/--份屈辱的亡国痛

并将对课文的整体感受用“这是一片的芦花荡的句式说话。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阅读永远是对课文内容最直接,真切的

感知,配上合适的音乐更容易让学生和与文章进行直接的情感交流。通过自

读,学生初步感知文意,这样的设计遵循渐进原理,由浅入深,为品读课文

作好铺垫。)

4、合作探究感受传奇

出示问题组,四人小组合作探究,推荐代表全班交流

1)、比较小兵张嘎、李向阳,铁道游戏队等你所熟悉的抗日英雄,老头

子的英雄性格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作者主要从哪些角度来刻画这个

传奇的人物形象的?你觉得这个老头可爱吗?(重点探究老头子的人物形

象)

2)、课文中哪些内容表现了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的性格?这句话

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重点探究老头子的性格内涵)

3)、这篇小说怎样渲染老英雄的传奇色彩?(重点探究人物形象描写艺

术)

(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对课文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做全面探究,体味人物

和情节的传奇色彩。在品读交流中,让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引起共鸣,产

生更多的火花。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给予鼓励和肯定,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

喜悦,在此基础上,适当地引导和点拨,让学生对本课的重点问题有更明晰

的掌握。)

5、展开想象口语交流

引导学生仔细揣摩体会老头子因没有圆满完成任务而产生的心理,从文

中找出描写老头子心理活动的一段话,重点品读并评析他的心理,在品读中展

开想象,如果自己是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会有怎样的心理活动?

出示画面,请学和给老头和二菱配上独白式的画外音。

(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环境能有自己的体验,在交流合

作中,参与说话,展开想象,学生的积极性高,表现欲强,这也符合活

动原理。)

6、小结存储体验拓展

小结:在战火纷飞的抗日战争时期,发生了许许多多的英雄故事,课文

中的老头子就是一个真实,可爱的老英雄,他以英勇的斗志和非凡的智慧保

卫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胜利。从他强烈的爱国热情和老当益壮的气概中,

传达出中国人民战胜敌人的坚定信念和昂扬乐观的斗争精神。他的行为告诉

我们,英雄的中国人民是不可战胜的!

延伸:敌人严密监视着苇塘,然而,”每到傍晚,苇塘里的歌声还是那

么响”,这响亮的歌声唤起你怎样的联想和想像?你还能想到其他文艺作品中

的战斗歌声吗?

在大家所熟悉的抗日战争歌声当中结束。

(语文学习要出于教材,但又不仅局限于教材,应向生活延伸。由故事,

歌声引发体验,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引导,学习英雄们不怕艰难,豪迈乐

观,斗志昂扬的英雄品格,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相信:英勇的中国人民是不

可战胜的!让语文课堂向更远的方向延仰。)

7、作业布置课外延伸

摘抄课文中如诗如画的景物描写佳句。

比较阅读孙犁的另一篇小说名作《荷花淀》。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1:教学内容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教科书

里收编的新篇目,较之传统教材有更多可供师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从教材内容分

析,该文写的是法国著名作家雨果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一事,愤怒谴责英法联军

的强盗行为,愤怒谴责英法联军毁灭世界奇迹圆明园的罪行,他深切同情中国所

遭受的空前劫难,表现出对东方艺术、对亚洲文明、对中华民族的充分尊重。教

师要做到能调动学生参与并融入课文的氛围中并为作者的强烈感情所感染。

2:教材的地位、作用

本课是该单元的第四篇课文,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以战争为主题,学习这一

单元,可以了解历史,可以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和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可以看到

真善美与假恶丑的两个极端。本课则是愤怒谴责非正义战争的罪恶,学习这篇课

文就要抓住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进而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

劫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本课在

学生的审美体验、能力培养上,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改理念,结合本文的特点,学生的兴趣,爱好及个性特征,我制定

了如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方法与过程目标:比较阅读,体味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情感态度目标: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创造,培养热爱全人类文化的

情感。

4:教学重点、难点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新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

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知识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某些学习心理特

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学对策。鉴于以上分析我确立教

学重点为:掌握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雨果的伟大情操。

难点:辨别本文中赞美的语言和反讽语言的细微差别。

二、教学设想与学生情况分析:(教材处理)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首

先要把握两个原则:第一注意高视角、低起点,先把基础知识落到实处,再循

序渐进进行教学;第二,重视素质教育,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科学素质的培养、

因材施教。其次,分解重点、难点。本文立场鲜明,“赞美圆明园”“谴责侵略者”

两大板块内容互相独立,共同支撑着雨果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学习这篇文章,不必拘泥于''整体——局部——整体”的阅读模式,可以将文章

自然切分为两个独立整体比较鉴赏,在比较中感受侵略战争的罪恶,探究雨果的

远见卓识。在形成鲜明的感受之后,再进行深层反思,关注那段历史,探究被劫

掠的根本原因,由此把关注的目光投向艺术、文化、人类及整个世界。

三、教学方法

根据教材及学生的特点,联系学习目标和学习重点,这节课我将采用质

疑法、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其中以诵读、讨论为重。

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法将贯穿课堂始终,再配以多媒体课件

辅助。

四、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从朗读中体味语言特色,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到不

同的信息,共同完成一定的目标。懂得与人合作的意义,体验群体合作的成功感。

在肯定个性化阅读的同时,告诉学生如何从集体中汲取智慧。

五、教学程序设计:

(一)导入新课:我准备这样导入

上课之前,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两个强盗,为了共同的利益,

进入了一个富贵的书香门地的家中去抢劫。由于他们事先勾结了那个大户人家

中的仆人,所以一夜之间,将能带走的东西洗劫一空。不能带走的全被毁坏了。

顷刻间,昔日富丽堂皇的景象在瞬间化为一片乌有。映入眼中的只是一片断瓦

残垣。这个家庭的许多文物都流落在外。儿百口人都被杀了,可是唯有一个刚

出生的婴儿存活了下来。他长大后,被告知了家中当年的惨况。于是,他发愤

图强,终于有一天,他打败了那两个强盗。夺回了本该属于他们家应有的尊严

与地位。我们现在只知道,那两个强盗一个叫英吉利,一个叫法兰西。请问:

亲爱的你能猜出来,那个婴儿是谁?那儿个可恶的仆人又代表了什麽?那个受

难的家庭又是什麽?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讲故事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设计这一导入可以激发学

生对学习的兴趣,又形象地讲出了课文地有关内容,为这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

个良好的基础。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文中对比鲜明、精彩的语句细细体会。

这一环节的教学,我准备设计以下问题:

1、雨果怎样赞美圆明园?语言有什么特点?

2、雨果怎样谴责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语言有什么特点?

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雨果是这样赞美圆明园的:

1)、是东方幻想艺术中的最高成就。

2)、儿乎集中了超人的民族的想象力所能产生的一切成就。

3)、是幻想的某种规模巨大的典范。

语言上充满感情,语句凝练优美,富有感染力。

那么雨果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为持谴责态度。用了反语这种修辞手法:

布特勒上尉恬不知耻的认为,这次远征是体面的,出色的,光荣的,他们

期待的是雨果对英法的这个胜利给予盛大的赞誉;雨果在愤激之下,用反语来

形容强盗的心理。像"漂亮”、“丰功伟绩”、“收获巨大”、“文明”、“野蛮”等

等反语正是强盗的口吻,有辛辣的讽刺意味。

本文是一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很有感染力的文章。读者初读此文,就

很容易的被吸引:既有对作者评价圆明园的真切的认同,又能感受到作者强烈谴

责侵略行为的痛快淋漓。本环节的设计就是抓住学生的这第一“感点”,感情朗

读,直接进入文本,形成对比鲜明的第一感受。在此基础上,进入第三环节的学

习。

(三)中国是被掠夺的,我们中国人谴责强盗,控诉掠夺,那是很自然的。雨果

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在强盗统治的国度里,发表自己的

言论,没有一点奴颜媚骨,仗义执言,公理至上,是很有骨气的。这是本课学习

的重点。能不能引导学生想到这一点,收获大不一样。为了突破这一重点,我设

计以下问题:

1、同学们,如果说,你们家有个人犯了罪,你的第一态度是什麽?(学生可

能回答,我会原谅他的,再给他一次机会等类似的内容。)

2、雨果作为一个参与掠夺与侵略的法国的一个公民,他不帮着自己家的人,

他是站在谁的立场上的?表现了他什么样情感和性格特征?

学生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上一环节中提出的问题。然后由四人一小组的小组

长派代表回答问题。争取做到人人参与。师生共同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进行评点。

之后教师作归纳小结。

人类的立场上,(这里有说,正义的立场,中国的立场,或者是人民的立场等

等。)珍视人类文明成果,尊重人类文明的创造者。

他有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他认为“政府有时会是强盗,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我们要学习雨果的博大的胸怀与高尚的品格。

这一环节中通过合作学习,让学生既向别人表述自己的观点,又能从别人那得

到不同的信息,在交流的过程中加深了对文章的深层理解。

(四)拓展延伸:

当年雨果以一个艺术家对人类文化的珍视,对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给予

了毫不留情的斥责,历史的烟云已消散,我们在享受和平生活的今天,是否应

该忘记那段屈辱的历史?为了引起学生的思考,我准备补充扩读材料《哭泣的

圆明园》。

这篇扩读材料,写出了如今的圆明园遗址前、废墟上,欢笑嬉闹的人群,

作者发出“历史呢?耻辱呢?血性呢?”的呐喊。

(五)布置作业:

1、学习了本文后,同学们不仅品味了雨果的精彩语言,而且感受了雨果

的博大胸怀,如果要更好的感受他的内心世界,请你也用书信的形式,给他写一

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后的感想。

提示:(1)你如何评价雨果的观点?他的胸怀和品格对你有何启发?

(2)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这件事,你是怎样看待的?

(3)当年被侵略、被掠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一个多世纪来中国有了什

么进步?

2、结合扩读材料《哭泣的圆明园》,以“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历史”为题,

写一篇读后感。

学生在以上两题中任选一题完成。

作业第一题的设计,与雨果对话,有自己的心得和评价,既加深对课文的

理解,又升华思想感情。

第二题的设计主要让学生客观地评价历史,清醒地认识历史,增强历史责

任感。

附•:板书设计: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雨果

赞美圆明园

1^=^>清醒的头脑,正直的良知,公正的立场

讽刺侵略者

《阿长与山海经》说课教案

一、说课堂教学指导思想及课程标准教材

阿长与《山海经》一文出自初中语文课本第三册第二单元,体裁为叙事散文,根

据素质教育要求:语文教学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让学生在学习实践中

得到听说读写能力的良好训练,,培养学生的各种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最终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

本文的课堂教学指导思想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枳极性、主

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的学习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语文自学能力;

在合作讨论等活动中,体验合作与成功的喜悦。

本文体裁是叙事散文,语言平实自然、朴素亲切,其中所蕴含的感情需要学生通

过听、读、说去分析去品味。对文章的阅读练习,《语文课程标准》就此提出如下要

求:整体感知课文的大概内容,感受课文的语言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大体了解课文的

思路和中心意思。

这篇课文主要通过写长妈妈的儿件事,表达了对一个劳动妇女的深深的怀念之

情。作者围绕中心选材,有详有略,通过对人物的刻画,很好的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并且记叙时有一定的顺序,这也是本文的重点;在写人记事的过程中,本篇运用了许

多带有感情色彩的词语和句子,要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把握语句中蕴涵的感

情。

综上所述,确定本文的教学目标有:

1、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哪些详,哪些略。

2、分析本文刻画人物的方法。[重点]

3、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4、作文片段练习:针对本文所学,进行作文训练。

二、说教法

1、听说读写结合法。这是针对本文内容和语言上的特点,课堂教学中主要通

过听说读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以本文

所学进行作文片段练习为手段,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2、提示法。学生在读书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陷入迷茫时,教师在一旁给予

必要的引导、点拨,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赏识成功教育。学生在讨论合作,解决疑难问题过程中,适当的给予表扬

鼓励,让其体会到合作与成功的喜悦,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兴

趣。

三、说学法指导

1、圈注法。指导学生在对课文的分析中,用符号圈点出重点词、句,以助于

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养成圈点批画的良好习惯。

2、小组合作讨论法。通过探究、讨论,培养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本课课型:新授课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具:多媒体

四、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在鲁迅先生的散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鲁迅除了写自

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之外,还写到一个人,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长妈妈。阿长,是鲁迅

儿时的保姆。在鲁迅的童年生活中,长妈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在长妈妈去世三

十年后,作者仍写此文来纪念她,可见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厚感情。那么,长妈妈是个

什么样的人呢?请看课文:阿长与《山海经》

这样设计,与以前所学知识很好的联系在一起,让知识成为一个整体。(约需1分钟)

(二)板题,解题

根据预习作业,学生七嘴八舌起来介绍鲁迅,同时教师给以补充,这样充分发挥

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自主能力。(约需3分钟)

(三)电脑出示目标

为了加深印象,学生默读识记,约需2分钟。

(四)整体感知

为了让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

1、文章写了长妈妈的哪些事情?各用一句话说出来。这些事表现了长妈妈是

个怎样的人?

2、文章写长妈妈的事情哪些事是详写?哪些事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

题1,让学生速读课文,然后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并将讨论的要点批注在书上相应的

位置,第一间比较简单,学生自己就可解决,第二问教师给以适当的点拨提示,比较容

易。题2,回答前两问,较容易;第三问,学生理解较难,为解决这一难点,我引导提

示学生从选择材料突出中心方面来考虑,学生就比较好理解。

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小结:作者围绕中心选择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详写了长妈妈买

《山海经》,很好的突出了中心,我们在写作文时,也应注意详略得当。通过小结,学生

明白了怎样围绕中心来选材,为下面的作文练习打好基础。

这一环节中较好的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批注能力,同时及时对学生进行表扬鼓励,

从而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五)重点研读

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精读能力,刻画人物的方法,仔细品味本文的语言。我让

学生抓住重点,精读课文,因此,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引导学生阅读的:

3)全文中找出描写长妈妈品格风貌的句子,并体会所用的刻画人物的方法。

4)点研读长妈妈买《山海经》部分,进一步体会文章刻画人物的方法,把握

重点语句体会蕴含的作者的感情。

第一方面,让学生速读全文,用笔勾画出你认为在刻画人物方面最精彩的语句,

并做简单批注,学生独立完成,然后让学生七嘴八舌起来发言,畅所欲言,教师在一旁

进行点拨提示。我着重从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方面指导,描写法有对长妈妈进行的细节

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这一点以前训练过较为容易;对比映衬法,学

生接触不多,能说到这•点较难,因此我提出几个问题:

①文中“叔祖”的疏懒与长妈妈的热情形成了什么?突出了长妈妈对“我”

的怎样的感情?

②《山海经》的模样和“宝书”形成了什么?突出了“宝”的特殊意义一一

一视“长妈妈”给“我”买书的伟大神力为“宝”,视《山海经》的内容为“宝”,

通过这一提示点拨,学生容易理解两者的“对比”关系,对这种刻画人物的方法有

了了解,有完整的印象。

这时教师小结:长妈妈这一形象主要通过描写法和对比映衬法来刻画的。

这样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圈点批注能力,养成了良好的

学习习惯,终身受益。

解决1后,请学生找出给你印象最深的部分,有些学生可能会说长妈妈买《山海

经》部分,我顺势导入第二方面,主要让学生根据上面的方法,进行小组讨论自学,质

疑,教师巡回指导,点拨。指导学生通过重点语句,把握作者所蕴含的感情时,我在一

旁加以提示,如①“当长妈妈给我买回了《山海经》之后,这又使我产生了新的敬意了,

“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

从此完全消灭了"。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以及作者的感情变化角度来考虑,学生能

较好理解。特别是文章最后一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让

学生联系上文内容,加以体会。在理解这些语句蕴含的感情的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的

大声朗读,细细品味,通过读更好的体会作者对长妈妈的深深地怀念之情。

这样教师教给方法后,由学生自学,质疑,很好的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六)口头作文练习

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选择一个自己熟悉的人物,讲述她的一二件事,看谁讲的真

实生动传神。然后推举出几名学生口头作文,学生和教师围绕本节课的训练重点加以评

价。这样对本课所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学会了应用,又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一

举多得。

(七)教师总结:

1、教师对照板书总结:这篇文章按生活的本来面目,选了5个事例,有详有略,

真实而亲切地再现了鲁迅童年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通过苗写法和对比映衬法,刻画

出了一个真实、生动、鲜活的普通劳动妇女-长妈妈的形象。她饶舌多事、不拘小节,

有许多繁文缚节,但为人诚恳、热情、乐于助人,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

文中表达了作者对长妈妈的深切怀念之情。其词恳切,其情真切,十分感人。

2、对学生本节课的学习表现进行总结,表扬鼓励,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3、对学习方法进行总结。让学生自己站起来归纳总结,用已有的学习方法去指导

今后的学习。

(A)布置作业

把课堂上的口头作文,写在周记本上。

板书: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事例品格风貌方法感情

1.喜欢切吗

察察1、描写法

2.夏天的睡不拘小节细节、语言、

态诚恳、热情、动作、心理对长妈妈的

3、懂得许多规卜宽厚、善良、、、深切怀念之

矩P仁慈PP情

4、讲“长毛”2、对比映衬法

故事

5、”买《山海

经》

77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文章整体情况)

这篇文章出自鲁迅的散文集《朝花夕拾》。阿长是鲁迅儿时的保姆,也是本

文的主人公,她普通,普通得别人不知道她的名字;她粗俗,粗俗得语言刺耳,

动作可鄙;她迷信,迷信得愚妄可笑,麻木不仁。但她又爽朗、热情、乐于助人,

有着淳朴、宽厚、善良、仁慈的美德,尤其是目不识丁的她一次看到鲁迅听人介

绍《山海经》时的痴迷神态,竟超常人所不能地给鲁迅买了一本《山海经》,此

举此情震憾着鲁迅的一生。长妈妈去世30年后,鲁迅写此文以示深沉怀念。

“颂扬人性美”是本单元的主题。“学习朗读,围绕中心选材,分析人物特

点,把握语句中蕴含作者的感情,掌握记叙文特点,提高阅读记叙文的能力”这

五方面是编者设此单元的意图。《阿长与山海经》以讲读课的身份出现在单元之

首,用意有三:其一是该文内容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理解层面符合初二学生年龄

特点。其二,记叙线索明晰,选材典型性强,写法上欲扬先抑,这为后面《荔枝

蜜》、《我的信念》等文章的学习打下铺垫。其三,文章语言生动、精彩,值得朗

读、品味、学习。

(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的设定)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出现的陌生字词,达到会读、会写、会用。

2、能自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合作解决文章理解上的疑难,培养学生问

题能力。

3、深入领会作者对阿长的感情,建立朴素的阶段意识,热爱劳动人民。

4、学习文章人物描写的方法。

新课标将原大纲的“教学目的”改为“教学目标”,规定目标的内容应涵盖

“知识与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要求目标表述明晰、

准确,要求体现三维内容立体交叉,水乳交融的关系。上述4个目标中,1、4

为知识能力目标,目的在于体现语文学习的积累意义,包括识记范畴的字词积累

(达到会读、会写、会用)和表达范畴上的学法积累;目标2为过程方法目标,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体现即重结果又重过程的教学原则;目标3

是就情感态度价值观而言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特点,“教

学永远存在教育性”是教学的特点。目标3的确立旨在借学此文之机对学生进行

人格教育,这是新课改核心理念和最高宗旨——为了每位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

求,更是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培养良好个性和健全人格”的要求。

(二)教学重点:

语文学习实为语言的学习。学文章是因为文章是语言表达的范例,说白了,

学课文就是学习作者的语言形式。轻语言内容,重语言形式是语文教学的规律之

一,这种理念正是新课标提出的“用教材教,不是教教材”的最好诠释,从这个

意义上看,此文教学重点就应是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

写法,即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

(三)教学难点:

本文的教学难算是学生对文章主题的领会。初二学生,这一年龄特点,认知

多靠直观感受,对鲁迅要“呐喊”的内容,如封建的世态炎凉,“正人君子”的

虚伪丑恶难有感触。处理这一问题上,教师要先讲,再要求学生领会,并且,按

新课理念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感受,倡导后现代教学理论提出的“文章的主题

是游离于作品之外的”思想,相信“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千个读者

有一千个林黛玉”。

(教学策略)

(一)教法选择:

情境教学法,讲述法,讨论法,实践法综合灵活运用。采用“读读一议议一

练练一讲讲”“八字四段流程”教学形式。

(-)学法引导:

1、强调预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使用工具书,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

自学能力,为实现“教是为了不教”努力。

2、强调多读。本文作者是文白转期的文学家,作品精深,较难懂,人言《朝

花夕拾》是没有呐喊的心底呐喊,故必须熟读。另外,语感是语文的生命,而读

是培养语感的最佳途径,故必须多读。

3、强调积累。丰厚语文积淀,包括学法积累和基础知识积累。

4、强调自主设疑,合作学习,勇于探究。

(三)课堂组织形式:

组织自主学习,小组交流,互动协作。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充当学生学习的

引导者、促进者。

(四)教学媒体:

投影、两张胶片,其一誉写字词,其二抄艾青诗——《大堰河一我的保姆》。

(五)预计两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完成“读读”、“议议”部分,第二课时完成“练练”、“讲讲”部分。

(教学程序)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首先,放投影一一《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教师朗读。然后,学生听诗后谈

感受,从“大堰河是怎样一个人?”“作者对大堰河的感情?”两方面谈。之后,

师精当过渡:由大堰河一百草园中的长妈妈—阿长与《山海经》,切题后,板书

课题。

此环节设置体现两个意识: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2、有感而发,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学法指导方面,此环节让学生学会从内容,情感方面去评判感受作品。

第二环节:检查反馈预习情况,完成目标1。

具体教学行为:1、小组内互检字词,内容包括音、形、义及应用,之后师

指定1一2名后进生回答,了解掌握情况。2、介绍课下搜集的鲁迅的作品,这里

要求教师要以学生学习伙伴的身份向学生介绍《朝花夕拾》中的一些作品,比如

《藤野先生》、《无常》、《琐记》。

此种教学策略意义在于:小组互检字词,生生互动,与个别指名检查相比,

训练面大,效率高;介绍作品,利于学生积累;教师介绍作品,能激发阅读欲,

助于语文阅读教学,同时,真正体现出教师这一课程资源开发者的姿态。

第三环节:学习文章,完成目标2、4o

版块一:“读读”

本文篇幅约3000字,朗读一遍需8-10分钟,快速自由读一遍需4—5分钟,

“读读”采用“范读一练读一指导朗读一自读批注”的程式进行,预计用时25

分钟。

此处师生双边活动中,教师的行为是:“范读开头、结尾部分;巡回指导学

生练读;指定学生读得点段落——文章的第1、2、14、15、16及最后两段;鼓

励学生参与朗读评价;讲述朗读技巧。学生在此过程中要求积极热情广泛地参与;

学会把握重音、节奏、感情三要素来朗读的方法;注意养成朗读时正确、流利、

有感情,默读时不动唇、不指读,自读时“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

专家指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注重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的

养成是本版设计的意图之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站在“教是为了不教”

这…系统高度,传授学生以朗读方法是意图之二。

版块二:“议议”(这一版块与下一版块是本课学习的主体内容)

依据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和中学生先感知再领会后吸纳的认知规律,本版块

着力解决学习文章三大常规问题,即''文章写了什么"''作者是如何写的”“为什

么这样写”。

首先“议”“文章写了什么:在第一版块熟读、批注的基础上,这个问题是

很容易的,但此处是“读文后”与''提炼写法”两环节的过渡,所以,要求教师

既要帮助引导学生能整体感知文意文情,又要将主人公阿长的形象性格特征表述

出来,实现这个目的的策略是:给学生时间,独立思考,组织语言,概括文章;

给学生句子表达样式——“通过XXX事(描写),可看出阿长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组合作,完成对阿长性格的分析。

其后“议”“作者是如何写的”。作者(不仅指本文作者)写每篇文章,所用

的写法都是综合的,是“门类繁多的“,阅读者(或称学习者)对其写作评判也

是见仁见智的。初二年级是深入学习记叙文的阶段,针对这种实情,应将学法锁

定在人物描写的方法上(即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析人物描写还是以小组合作的

形式进行,组织各小组先标划出最能体现阿长性格的段句词,讨论分析归类,不

难得出“作者是通过语言、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结论,教师板书这一所得后,

给学生范读《藤野先生》《药》中的几处人物语言、动作描写,让学生谈句段表

现人物的性格,以加深印象,进而应用于自己的写作。

最后“议”“为什么这样写:此环节也可称为亮点探究,旨在培养学生的问

题意识和问题习惯,提高学生语言思维和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和

创造性表达。这一意旨的理论依据有三:其一,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

的要义之•,探究是培养创新精神的主要途径,而探究的具体形式就是“提问题”。

其二,语文的训练归根结底就是语言思维训练和语言表达的训练。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