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_第1页
《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_第2页
《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_第3页
《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_第4页
《归园田居 其三》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一」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

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

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

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

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

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

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

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博而实腴”,而这正是

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

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

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

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

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

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

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

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

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

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

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

“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

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

“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词语,但以上四点,涵盖到了这三维目标的理

念。作为大赛教学设计,明确出现“三维目标”的词语,注意对应安放,将会更醒

目、明晰。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点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合理,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以“情感”“意境”的

学习理解为重难点,实现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诗意。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

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平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点评: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师生两方面安排得当,培养学生动手搜集相关作

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是提高检索、查阅资料能力,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

基本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赛课者的必备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显田园风光图片,配乐。)

播放完毕,师生交流观看感受。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一一陶渊

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

《归园田居(其三)》。

(板书:课题、作者)

点评: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展示田园美景,提示陶渊明的生活,导入很简

洁。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①提问:“归”、“居”、“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

②其关键词是什么?(归)

交流:诗人从何而归?(官场)归向何处?(田园)

完成板书:

官场田园

点评:释题,抓住了关键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十分形象、简洁。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畅。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提示易错读音:秽

(hui)荷(he)

点评:古诗,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第一

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深入感悟、赏析。

3、理解诗歌大意。

诗人回归的生活如何?请同学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歌大意。

点评:理解诗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述

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诗中需重读的词语,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①交流: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应读成重音?

②师范读,生听读圈画。

③交流:老师把哪些词语读成了重音?(种豆、草盛、晨、兴、月、荷、狭、

长、夕、沾、不足惜、愿无违)

④你赞成老师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老师把这些词语读作重音?

⑤学生自由读,感知。

⑥交流明确:这些词语主要强调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躬耕生活的艰辛。

点评:对古诗重点词语的朗读感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既培养了语感,也能

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里,老师的指导十分细致,有利于学生揣摩、把

握。

三、理解主旨

1、过渡:

①屏显:“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

扇摇。”

②与《归园田居(其三)》相比,同样抒写劳作的艰辛,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否

一致?

明确:不一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评:这里用古诗做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本诗的主旨。

2、“愿”指什么?联系诗人的个人经历探讨。

导学案: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浴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

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

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

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

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从此结束了时隐时

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评:探究本诗重点内容“愿”,联系陶渊明的身世,做到了“知人论世”,

突出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3、讨论:为什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屏显)

19岁,遭遇涮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几

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杀晋安帝,

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

明确: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现实使然。

点评:继续提出问题,深入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探究陶渊明弃官归隐

的主、客观原因。

4、思考讨论:陶渊明选择了回归,因为在他看来。

(屏显)

这里没有哈腰谄笑,阿谀奉承,有的是。

这里没有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是。

点评:这里对陶渊明归田园后的认知做出分析概括,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思考。

思考采取填空回答的方式,进行对比。

5、小结:所以,这位选择在田园栖息的诗人,他在乎的不是劳动的结果,劳

动的艰辛,而是这种方式能让他保持清白,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能带给他无拘无

束、恬适安宁的心灵体验与享受,让他沉浸于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清远中。这就是他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他面对艰辛的劳作生活不存抱怨,为什么

选择回归田园的原因。

完成板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追求心灵的宁静自在

点评:教师对“愿”的小结,侧重于对学生前阶段讨论的归纳,起到了强化、

点睛的作用。板书的语句,对称、精炼。

四、想象品味

1、过渡:就是带着这种独具的诗心慧眼去审视田园生活,所以,他不同于纯

粹的农夫,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你看,诗人以豆开篇,将人置

身于一个优雅自然的环境中。秀丽的山、皎洁的月、狭窄的羊肠小道、茂密丛生的

杂草、还有清凉的露水,信手拈来地组合在一起,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

田园风景画。现在,让我们运用想象去感受这动人的画面。

(屏显)

例如:我通过“带月荷锄归”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暮色四合,山野四周的

景物渐渐模糊了。诗人一身粗布麻衣,独自一人站立在田地中。在静谧的月光下,

在混着青草芳香的晚风中,诗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该是回家的时候了。月下的诗

人心满意足地肩扛着一副满沾泥土的锄头。轻轻哼着小曲,迈着轻松的步伐,踏上

了归家的小路。路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索性就把月光带回家吧。让这份明净永驻

心头。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联想与想象,对本诗进行品味,提供了范例,有助于学

生拓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力。

2、指导:老师在描述画面时添加了那些描写?

交流明确: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屏显)

选择一句或一句以上的诗,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以

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通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

点评:这个环节对诗句写作手法的品析,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各

种描写,想象诗人耕作的情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3、生想象、感受、写作。

4、师生交流评析作品。

5、在同学描述想象的画面中,概括画面特点,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6、小结:诗歌的语言风格。

点评:以上几个环节,侧重于想象力的培养和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

力,培养思维表达力。古诗语言具有跳跃性,概括性很强,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

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转化,能看出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的差异,因此,不能一

带而过,师生评析、交流、引导,也是不可少的。

五、朗读传情

1、感受古老的吟读方式,注重体会其中的情感流露。

2、丰富读诗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还可创设

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来读。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4、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点评:这个环节,侧重于“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多

样的读,既有学生组合形式上的,更有吟读、演读、唱读等风格上的。诗歌,本身

就是可以把“诗”的语言,化成“歌”的。进入境界的读,有利于留下深刻的印

象,也有利于背诵。

六、课堂小结

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种豆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

愿无违”。我们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艰难跋涉时,我们可以

用陶渊明的诗来勉励自己一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

丰厚的收获时,我们也可用陶渊明的诗来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

违”。最后送同学一句话:“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

点评:小结环节,既紧扣了本诗主旨,也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启发学生用“衣

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鼓励自己,传递了正能量。

七、作业布置

(屏显)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本诗,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朗读《归园田居》组诗。

点评:作业设置恰当,要求明确,做到了读写结合,适当拓展。

八、板书设计:

XXX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二」

一、导入新课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第206页,今天我们来学习30课诗四首。第一首《归园田

居其三》,作者是陶渊明,上个单元里我们学过了他的《桃花源记》。

陶渊明可算是我国诗歌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因为他写出了大量歌颂田园风光

和农村生活的诗篇。陶渊明的性格既刚正不阿,又适情任性。这使他与尔虞我诈、

相互倾轧的官场格格不入。41岁时,他辞别官场,归隐田园。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他的《归园田居(其三)》,这首诗是他辞官的第二年写的,诗题的意思是回到园田

居住。诗人陶渊明共写了五首《归园田居》,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转身写板书: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陶渊明(约365-427),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号五柳先生(因宅

边种植五棵柳树,所以号五柳先生,未得到证实),东晋著名诗人。

二、整体感知

带学生朗读诗文。

三、诗歌译文(上课时省略)

我在南山山坡下种了些豆子,杂草长得很茂盛,豆苗却长得很稀少。早晨起来

到田里清除野草,星月下扛着锄头回到住的地方。道路很狭窄而草木丛生,夜露打

湿了我的衣服。衣服被打湿了不足以可惜,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思就行了。

四、品读诗文(以问题为主展开教学)

1、这首诗一共有8句,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诗文。

2、这首诗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劳动生活情形?

明确:从“种豆”“草盛”“夕露”可以判定,时间当是农历三四月间即春末

夏初。

3、诗人到田间去干什么?锄了多长时间?

明确:锄草。从“晨兴”到“带月荷锄归”,可以看出他干了一整天。

4、诗的前四句只记豆田锄草一事。

第一句交代种豆的地点,“南山”当指庐山,诗人家在柴桑,在庐山之北,故

以庐山为“南山”。第二句说锄草的原因是草长得茂盛,把地里的营养都吸收了

去,豆苗长不起来,自然非锄不可。第三句说一大早就去锄草,“兴”,原来的意

思就是“起”,“晨兴”就是“早早地起来”;“理”,清理,这里可引申为清

除;“荒”,杂草;“秽”,指田中杂草(“秽”的这个意义现已消失,只作肮脏,

丑恶解)。第四句说回家已是晚上了。“荷”,担、扛(“荷”是“何”的俗字,

“何”的古义有二:担;谁。不用讲给学生听)。

小结:前四句为第一层,写了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5、第五句中“道”指什么?(诗人的归途,紧承上句中的“归”字。)即是归

途,大概也就是来时的'路,为什么开头不提,到这里才说它狭而多草木?(为了引

出夕露沾衣一句,表明诗人在草木中穿行,致使衣为夕露所湿。)为什么要着意写

夕露沾衣?(借夕露沾衣作烘托,抒写诗人归田的愿望。)

明确:诗人写劳动生活,也是为了表明他终生归隐的意愿,尽管劳动了一整

天,却不以此为苦;及至在归途中夕露沾衣,就巧妙地利用这个细节表述了他的意

愿。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自然朴实的风格。

小结:后四句为第二层,借夕露沾衣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五、朗诵诗文

让同学齐读这首诗,然后试着请同学背诵。

六、板书

归园田居(其三)陶渊明

兴:起秽:田间杂草前四句:种豆锄草的劳动情形。

荷:扛着长:茂盛后四句:抒发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七、《归园田居(其三)》教学反思

《归园田居》上课时间为一课时,主要训练学生的感知能力和探究能力,在上

课的过程中,基本能按照自己预设的教学思路进行讲授,但课堂的重点在鉴赏陶渊

明笔下的田园风光,鉴赏诗句和描绘整体画面对学生来说是有相当难度的。如学生

无法准确分析出诗句中的艺术手法,描绘画面可能顺序不当、想象不足或流于翻译

诗句,不一定能鉴赏出田园风光的美,而教师由于经验不足,不能给予学生恰当的

引导,合理的评价,尤其是针对一个学生对主旨的偏激理解没能够及时引导,而是

置之不理,导致没有很好地促成教学生成。

但是课堂上学生的出色表现还是充分体现了新课改的要求,学生能够自主预

习,在课堂上小组合作交流,主动发言,并且在课后积极思考,认真完成作业。

教学方式是为课程目标服务的,课程目标是多元的,教学方式也不应该是单一

的。不管在教学中采用哪一种教学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促进学生有效学习,从而

全面实现课程目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创造

能力都得到了训练,并且也提高了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久而久之,还能帮助学生

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学应该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不再是教师展现自我的舞台,教师应

该从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出发,一切为了学生。我对《归园田居》一课的教学设计

主旨还是正确的,今后我一定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在课堂实践中锻

炼自己的应变能力。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三」

1教学目标

1.熟读背诵这首诗,形成积累。2.赏析诗歌的语句,体会诗歌的内涵。3.理

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2学情分析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中,学生已经学习了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所以,学生

对陶渊明的作品已经有所了解。针对所教班级学生的特点,做如下学情分析:第

一,学生自学能力不太强,所以,诗歌内容的梳理和意境的感知等知识能力需要再

强化。第二,学生通过对《桃花源记》的学习对陶渊明以及他的仕与隐、归隐情怀

已经有了比较多比较深的了解。但是,对本诗的名句赏析及思想感情的理解教师要

多加引导第三:陶渊明是中国诗歌史上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因此,有必要

梳理陶渊明田园诗的特点。并会初步鉴赏山水田园诗。

3重点难点

1.背诵这首诗。

2.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时重点

背诵并默写这首诗。

学时难点

理解诗的思想感情。

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归园田居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归园田居》(其三)

(板题:归园田居)

活动2【讲授】教学过程

二、出示目标

(一)请看学习目标:

(投影显示)

1.能正确朗读并背诵《归园田居》(其三)。

2.能赏析这首诗的名句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过渡语:如何实现目标呢?下面开展自学竞赛。

三、第一次“先学后教”(一读古诗,扫除生字词)

(一)讲述:请同学大声朗读读课文,比谁声音响亮能读准字音。

(二)指名学生朗读课文,有错即停,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地方。师板书生读错

的字词,并表扬读音正确,声音响亮的学生。

(三)过渡语:刚才,几个同学把全文轮读了一遍,出现了几个读错的字。下面

大家看课件,听录音,标出易错字和断句。

估计易错的字音:

荒秽(hui)荷锄(he)

(四)生齐读一遍课文。

四、第二次“先学后教”(译讲并赏析课文)

(一)过渡语:读得好!大家会读这两首古诗了,下面结合注释,看谁能在最短

时间内准确翻译诗句。

(二)赏析重点诗句,小组讨论后提问学生回答。

(三)学生思考的思想感情,教师提问,最后总结。

五、当堂训练(检测)

(一)过渡语:下面请大家小声读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五分钟后,请同

学回答:

一、默写诗句:

1.《归田园居》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

2.《归田园居》中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3.《归田园居》点睛之笔的诗句是:

7.赏析1).“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具体指什么?

(二)生思考、讨论,师巡视。

(三)师对答案。

(四)纠错并在次默写错题。

活动3【活动】小组讨论

(一)赏析重点诗句,小组讨论后提问学生回答。

(二)学生思考的思想感情,教师提问,最后总结。

活动4【练习】默写

学生思考本诗的思想感情

活动5【测试】默写

一、默写诗句:

1.《归田园居》中写诗人早出晚归到田园劳动的句子是:

2.《归田园居》中表明隐居之地和劳动结果的诗句是:

3.《归田园居》点睛之笔的诗句是:

7.赏析1).“但使愿无违”中的“愿”字具体指什么?

活动6【作业】默写

将错题再次默写在作业本上

拓展阅读:陶渊明简介

陶渊明(365〜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一名潜,字元亮,私谥

靖节。浴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陶渊明出生于一个没落的仕宦家庭。曾祖陶

侃是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都督八州军事、荆江二州刺史,封长沙郡公。陶

渊明的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母亲是东晋名士孟嘉的女儿。

陶渊明一生大略可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时期,晋太元十七年(392)陶渊明28岁以前。由于父亲早死,他从少年时

代就处于生活贫困之中,但家庭教育很好,读了《老子》、《庄子》和“六经”。

不少文、史、神话、小说等“异书”,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读的。少年时代志趣未

定。或性爱丘山、委怀琴书,或志在四海,向往着胡马铁蹄下的张掖与幽州。他的

《五柳先生传》可能写于青年时期,其中简洁地描述了他“闲静少言,不慕荣

利”、“好读书不求甚解”,“性嗜酒,家贫不能常得”,“不戚戚于贫贱,不汲

汲于富贵”的个性风貌。

第二时期,学仕时期,从太元十八年他29岁到晋义熙元年(405)41岁。他因

“亲老家贫”,离家为江州祭酒。但“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在家闲居了五、

六年。晋隆安四年(400)他到荆州,任刺史桓玄属吏,职务不明。曾奉命使都。隆

安五年

(401)他就因母丧辞职归家。晋元兴三年(404)陶渊明离家东下,入刘裕幕下,

任镇军参军。义熙元年(405),他转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8月,他

出任彭泽令。在官80余日。11月,辞官回家。这一时期,他的重要作品有《归去

来兮辞》等等。

第三时期,归田时期,从晋义熙二年(406)至宋元嘉四年(427)病故。他归田之

初,家有僮仆,虽然他和妻子也参与耕作,但劳动余闲时间较多,温饱亦无忧虑。

可惜好景不长,义熙四年六月,他家遭大火,林室尽焚,宅无遗宇。此后,生活日

益贫困。躬耕未废,饥寒不免。义熙七年,他移居浴阳负郭之南村,结识了不少新

的邻居,其中既有共话桑麻的农民,也有共赏奇文、共赋新诗的文人。晋义熙末

年,朝廷又征他为著作郎,被他拒绝。宋元嘉三年,檀道济作江州刺史,亲自到他

家访问。这时他病饿卧床。檀道济劝他:“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他说:“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檀道济

馈以粱肉,被他挥而去之。元嘉四年冬天,终于在贫病交攻之下去世。归田后20

多年,是他创作最丰富的时期。主要作品有《归园田居五首》、《饮酒二十首》、

《桃花源诗并记》、《读山海经十三首》、《咏荆轲》、《感士不遇赋》、《与子

俨等疏》等篇。

陶渊明今存诗歌共125首,计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他的五言诗可大略

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继承汉魏以来抒情言志传统而加以发展的咏怀诗,一类是几乎

很少先例的田园诗。

陶渊明的田园诗,描写乡村风光与田园劳动生活,以及在此生活基础上产生的

社会理想。《归园田居五首》是他田园诗中最著名的代表作。第一首“少无适俗

韵”尤为世人传诵。他说自己置身官场,好比是“羁鸟”和“池鱼”,无时不想念

着“旧林”和“故渊”的自由天地;日夜梦想的田园景物又出现在他的面前:“方

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

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好象是又重新开始了一种新的生活:“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字里行间洋溢着欢欣、喜悦的心情。“野外罕人事”一首写他断绝

了和官场上层的应酬,却和农民们“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

桑麻长。”他身在田园,心在田园,种桑麻就说桑麻,没有其他杂念,自然就和农

民有了共同语言。“种豆南山下”一首,也是直接描写种豆锄草的劳动。晨出暮

归,这一天的活对他来说并不轻松,因而就有一种先难后获的充实愉快心情。“晨

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两句,给农家披星戴月的劳动增加了无限的诗意。

东晋末陶渊明的出现,使诗坛大放光彩。陶渊明亲身体验过当时官场中的黑暗

情状,对上层统治集团的腐朽本质有一定了解。他以弃官行动表示了洁身自好的决

心,并在村居生活中与劳动人民建立了真挚感情。他的诗歌,表现了对官场污浊风

气的憎恶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赞美。在艺术风格上,他的诗自然真朴,言近旨遥,

平淡而有思致。这些都使陶渊明成为中国诗歌史上最优秀的诗人之一。

陶渊明现存文12篇,计辞赋3篇,韵文5篇,散文4篇。篇数不多,影响却

很大。

但是,陶渊明的诗文在南北朝并不很受重视。刘勰《文心雕龙》根本没有提到

他,钟蝶《诗品》仅把他的诗列入中品,萧统的《文选》也只选了他八首诗、一篇

文。当时诗坛的总的风气也不因他而有所改变。此后整个南北朝时期,诗歌仍沿着

华艳靡弱和注重形式表现的方向在演进变化。到了唐代,他才开始受到广泛的重

视。李白、高口、颜真卿、白居易等极力推崇其人品和气节;孟浩然、王维、韦应

物、柳宗元等认真仿效其题材与风格。北宋以后,他的地位愈尊,北宋苏轼追和陶

诗111首,大有将他置于曹、文U、李、杜之上之势。南宋理学家朱熹、陆九渊也大

力赞扬他的诗,不遗余力,元明清三代,注陶、评陶风气大开。注本、评本之多,

几与注杜、评杜相埒。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四」

知识与技能:

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归园田居》《游山西村》这两首田园诗;通

过对诗歌语言的探究,细品诗中所表达的诗人的情感;在反复的吟咏之中感受诗歌

语言的音乐美;还要学会充分调动自己的情感、想象去感悟诗人所描绘的诗话的田

园。

过程与方法:

(一)课前指导: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

助学生理解诗意;搜集有关田园诗的有关资料,让学生能够用一种宽阔的视野来欣

赏田园诗作。对于那些能力强的同学还可以让他们写一写对田园生活的理解。

(二)课堂应该充分体现学生对田园诗以及对田园生活的理解,老师则应做提

炼与升华的工作。

(三)情感与态度:通过反复的朗读吟咏,通过对田园诗歌的比较欣赏,真正

体会到田园诗给我们带来的巨大美感,感受田园生活宁静以致远的恬淡旷达。

课程重点难点:

穿过语言的表象领悟陶渊明诗意田园的内涵。

课程实施理念:

以诗歌本身所具有的魅力牵引着学生“披文入情”,再辅以优扬的音乐、美丽

的图片,让他们能够身临其境般地重返诗意的田园。

课程实施:

课前的指导

1、熟读《归园田居》这首诗,并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

2、有能力的同学写出对田园生活的理解的文章。

3、给陶渊明画肖像。

4、找到适合的背景音乐。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前奏:播放歌曲《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同学们听听这首

歌唱出了乡间的什么样的景色和心情?渲染气氛,为学生理解本诗打下基础。

一、导语

在上这节课前,我想请同学们做两个选择题。

1、如果摆在你们面前有两条路:

A做官,名利双收

B做农民,平平淡淡。

你们会怎样选择?找一二位同学说说自己的看法,教师不作点评。

大家的选择都有各自的理由,但其实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舍与得。舍和得之

间充满的人的一生,东晋著名文学家陶渊明也曾经做过这样的选择,但不同的是,

他选择的是做农民。而且,他这一选择使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出名的农民之一。

《归园田居》写于做农民后的第一年后写的。其中,包含了他对自己弃官归家的感

想和思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文章,学习陶渊明的舍与得。

二、走进作者:

陶渊明(365—427),东晋著名诗人。一名潜,字元亮,称靖节先生,又自号

五柳先生,浴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著名的隐士,不满于官场的黑暗,“不为

五斗米折腰”,隐居农村。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以后终老农

村,死后世人称他为“靖节先生”.“不为五斗米折腰”说的是公元405年,陶渊

明担任彭泽县令时,郡督邮来县巡察,县吏告诉他,应该穿戴得整整齐齐地去恭迎

郡督邮。陶渊明叹息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即日授印去职。

离开官场回到家园,从事耕读,这首诗描写的就是农家生活。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

一体,为古典诗歌开辟了一个新的境界。从此以后,田园诗不断得到发展,到唐代

就已形成了田园山水诗派。宋以后,描写田园的诗人就多到不可胜数了。

指出重点:陶渊明的这次辞官回家是最后一次,从此再也没有出仕。公元405

年,陶渊明41岁,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

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

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情。课本中所选是第三首。

三、解题

1、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就好像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文章

的标题往往也能传达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提问:“归园田居”这个标题能告诉我

们哪些信息呢?题眼是哪个字?

明确:“归”

2、提问:既然“归”字是题眼,标题只是明确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生活,那

么在这个明示信息下面还潜藏着哪些隐性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呢?(以

“归”字为核心来解读诗歌)

讨论、明确:

(1)、从何而归?

(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

(4)、归去如何?

四、放配乐朗读录音,寻找相关信息,回答上述问题:

1、明确:官场

2、明确:官场腐败黑暗、尔虞我诈,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3、明确:田园

他的田园生活是什么样子呢?

诗人如释重负,告别了那个令人压抑的官场,终于来到了向往已久的田园。来

到南山脚下,种下了豆子,但草儿盛,豆苗稀。诗人只好一大早起来就扛着锄头去

除草,晚上一直劳作到与星星为伴回家的路上,夕露沾湿了衣衫,可解脱了身心束

缚的诗人不以为苦,而深深地体味其中的乐趣。

4、明确:“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写出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与怡然

自得。“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诗人披星戴月辛

勤耕耘,写出了那份勤劳与执著。

五、重点解读:

1、划分节奏: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

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①归园田居:回到田园家乡。《归园田居》共五首,这是第三首②晨兴:早

起。理:治理。荒秽:杂草丛生。

③带月:顶着月亮。荷锄:扛着锄头。

④道狭:道窄。

⑤沾:沾湿。

⑥但使:只要让。愿无违:不违反自己的意愿。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诗人在南山下种豆,因为不善劳作。

豆田里长满了草。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一大早就去锄草,到了月

儿初升之时才扛着锄头回家。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归途中,道狭而多

草木,以至露水沾湿了我的衣裳。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沾湿衣又有什

么关系呢?只要不违背自己的意愿就行了。

六、提问:你种过地吗?你了解农村吗?请你谈谈你对农民的认识?

明确:

(1)辛苦:(“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结合自己的经历,详细的描述自己的感受“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2)充实的生活和丰收的希望: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3)坦然恬淡的心情:“沾衣不足惜,但使愿无违”“采菊东营下,悠然

见南山。”

(4)朴实的生活,简单的快乐:“暧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鸡鸣桑

树巅。”(其一)“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其二)

(5)淳朴的乡情:“漉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邻居)。”(其五)

可能普通人只是看到了劳作的艰辛,而陶渊明看到却是诗意的田园,也是他为

什么对农村情有独衷的原因。一个经历过多次仕途生活的发自内心的声音。

七、写作特色:

1、选材的独特性:农村生活;

2、平淡的语言,真挚的情感;

3、诗话的农村生活。

八、拓展讨论:

身处农村的你如何才能常常保持与田园的约会,喜欢农村生活,并能从中找到

自己的精神家园?

明确:略

九、课程小结:

“春无鸟声,夏无蝉声,秋无虫声,冬无雪声,因为四季都有马达轰鸣。”在

农村走向城镇化的今天,在人们都不遗余力冲向城市的时代,在坚固的钢筋混凝土

面前,在高度发达的科技文明面前,这句话深深道出了都市人的无奈。“麦场、

鸣蝉、草帽、锄头、耕牛、小路”多么让人留恋的场面呀,常常哼唱《乡间的小

路》,常常吟咏《归园田居》,也许它会洗去烦躁、郁闷,让我们的心灵保持一种

宁静与旷达。

十、讨论

陶渊明的归隐,是否可行?在当今时代是否可以提倡?

(学生自由发挥,论述有理即可。老师加以适当引导。)

-f■•一、结束语

同学们,陶渊名生活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选择归隐,他成为文学史上最闪烁的

明星之一,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公平,公正的新社会。

国家给我们提供了成功的机会,十年寒窗苦读,希望大家将来都能够先走出农

村,不是不爱,因为爱我们还会再回来建设我们和谐美好的家园。

十二、作业

1、陶渊明,我想对你说。

2、陶渊明归隐之我见。

要求:任选一题,写一篇小文章。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五」

《归园田居》其三用语十分平淡自然。这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醇美的意境

之中,则使口语上升为诗句,使口语的平淡和诗意的醇美和谐地统一起来,形成陶

诗平淡醇美的艺术特色。

教学目标

1.学会在诗意的想象中诗意的朗读诗歌。

2.学习描写景物的艺术手法。

3.体味作者对黑暗官场的厌恶之情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4.学习作者诗意的面对残酷的现实生活。

教学重点

触摸诗人隐藏在诗歌语言和意象之后的诗心。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

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热爱田园生活的精神。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想象画面,体味情感来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2分钟)

教师导入:“假如同学们高中苦读三年,大学苦读四年,毕业后只有两个选

择,一是去做官,有名有利;一是去当农民,平平淡淡,你会怎么选择?(几乎所有

学生都会选择做官)是啊,做官的话,且不说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和人生价值,单

是物质生活水平、地位和身份都比农民要高出很多。我们上学不就是不想再当农

民,要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吗?古代贫寒人家的学子改变自己的生存方式只有一条

路,就是考取功名然后做官。但是做官有很多种,有为报效祖国而为官,有为满足

私利争做官,前者官难做,但人品高尚;后者官好做,但遭人唾骂。东晋时期的陶

渊明就是前者,但在走了“三十年”(实际十三年)的仕途以后归隐了,这是为什么?

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归园田居》寻找答案。

自由回答适当引导检查预习

二、鉴赏步骤

(一)知人论世(3分钟)

活动一:造句:陶渊明是人?(从思想、性格、朝代、爱好等方面来介绍)并检

查预习情况。

教师适当补充:

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回家。新居五六年后又先后在

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

县令,在任八士余天,辞官归田,时年41岁。直至他63岁时去世,再没有出任。

据此可发现,是出任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多次反复。他之

所以三出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二是从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

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但他天性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世

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

力于清明政治。作者在奔波劳累的官场生活中倍感不适与厌倦,强烈渴望闲居的乡

村田园生活。从彭泽县令任上的辞官,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辞赋《归去来

兮》和诗歌《归园田居》正是创作于转折时期。陶渊明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风格

平淡自然,语言质朴清新。(小组讨论

小组代表公布答案)适当补充

(二)诵读感知(5分钟)

活动二:

1.指名学生朗读、点评(以肯定为主)

(指导:字准句清,音正腔圆,把握节奏,语调得体。)

2.听录音,感受名家配乐诵读

3.齐读诗歌

(三)眉目传情(3分钟)

活动三:文章和诗歌的题目好似一个人的眉毛和眼睛,俗话说“眉目传情”,

文章的标题往往能或暗示许多有效信息。“归园田居”的意思告诉我们要回到田园

生活,那么它的题眼是什么?这个明示信息下还潜藏着的信息和值得我们思考的问

题?

明确:“归”,1.从何而归?2.为何而归?

3.归向何处?4.归去如何?

(四)情境复原(25分钟)

活动四:自由诵读,思考上面四个问题,从诗中分别找到这四个问题的答案。

1.从何而归?(2分钟)

误落尘网中,久在樊笼里。尘网、樊笼:喻官场生活。

追问:为什么要如此比喻: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

误落尘网:足见诗人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官场厌恶。

“三十年”实为“十三年”(29岁-41岁)实际夸大了数字,说明时间之长,痛

苦之深。

除此之外,还能明显表达诗人这种厌恶情感的诗句有哪些?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羁鸟、池鱼”:喻自己。

它们均失去最适合自己的生长环境,被束缚失去自由,暗示作者在官场失去自

由。鸟在空中飞,鱼在水中游,最易唤起人们对于自由的向往。“海阔凭鱼跃,天

高任鸟飞”两个词让人感受到诗人在官场中的种种束缚下痛苦不堪,失去生机的形

象。本性难变,鸟要回到山林中,鱼要回到江河中,诗人要回到田园中。

2.为何而归?(8分钟)

明确:“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韵:气质,本性。

丘山:田园

为何要出仕?

明确:①养家糊口;②从小受儒家思想影响,大济苍生。而在封建社会,人们

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

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于追名逐利,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

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

这样看来,“少无适俗韵”也许是陶渊明归隐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不是最关键

的原因。请同学们继续寻找文中的信息。(提示:点题的是哪句?)

“守拙归园田”,如何理解?

《归园田居其三》教案「篇六」

归园田居其三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对农田劳动生活的体验,风格清淡而又不

失典雅,洋溢着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对归隐的自豪,下面为大家分享了归园田居其三

的教案,一起来看看吧!

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30课。

课文解读

陶渊明于公元405年辞官还乡,从此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

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的愉悦心

情。为诗史上的名作,对后世的山水田园诗影响深远。课文中所选的是第三首。

《归园田居(其三)》记晨起至晚于南山为田豆锄草,在辛勤劳作中抒发自己

脱离尘俗回归自然的恬静愉悦的心情。但与其它诗作对比来看,这里的“愿”有它

特殊的的内涵。陶渊明宁愿归乡务农,也不肯出卖灵魂换取荣华富贵,反映了他对

社会现实的不满和知识分子的清高与正直的思想品格。

这首诗语言朴素无华,不事雕饰。然而却在平淡的外表下,包容有浓郁的生活

气息和一颗纯净逸世的诗心。如青山、豆苗、绿草、狭道、月光、露珠,这些看似

平常的东西,一经诗人的笔触,就充满美感,流淌着一种古朴醇厚的涓涓诗意,这

自然平淡的诗句融入全诗淳美的意境当中,使“质而实绮,罐而实腴”,而这正是

此诗的重要特色。

点评:课文解读,是老师备课过程中的重要一环。解读要富于个性,为课堂教

学服务,有所取舍,并不是照搬教参,或堆砌网络资料。好的课文解读,全面、准

确、深刻,富于创见,就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论文。这里的解读,简明扼要,抓住了

特点,既介绍了时代背景、创作过程,又分析了诗歌内容、写作特点,为课堂教学

内容“教什么”奠定了基础。

教学设想:

《语文课程标准》(20xx年版)指出:“诵读古代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

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本课教学拟据

课标来进行设计:以朗读把握诗歌重点词语切入,感知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拓展

阅读背景,结合自身生活积累,与诗人对话,感悟体味诗人寄寓诗中的情感。最

后,以画面想象读懂意境和诵读演绎情感的形式结束。根据学生特点,本课的主要

教学方法是:激趣、朗读、思考、讨论、想象、背诵。总之,不仅要让学生的品味

欣赏始终在老师的引导和指导中,更要让课堂成为学生活动、思考、展示的天地。

点评:教学设想,呈现的是教师的教学理念,展示教师的理论素养,描述教学

设计的思路,谋划教学各个环节,策划教学重难点如何突破等等问题,不仅要说出

“教什么”、“怎么教”,更要揭示“为什么这么教”。这里的教学设想,依据新

课标的有关理念,因文而异,因材施教,做到了理论指导实践,思路清晰。尤其是

“激趣”等6种教学方法,切合文体特征,富于实效。

教学目标:

1、熟读诗歌,并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

2、学会抓住重点词语感知理解诗歌内容。

3、想象画面读懂意境,了解感受陶诗的语言风格。

4、把握诗歌的思想内容,感悟诗人的归隐情怀。

点评:教学目标明确,虽然没有明确出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

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词语,但以上四点,涵盖到了这三维目标的理

念。作为大赛教学设计,明确出现“三维目标”的词语,注意对应安放,将会更醒

目、明晰。

教学重点:

感悟诗人情感,读懂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

透过语言的表象,感悟诗人的隐逸情感。

点评:教学重难点的设计合理,根据古诗的文体特征,以“情感”“意境”的

学习理解为重难点,实现突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课前预习:

学生:通过图书、网络等多种渠道搜集有关陶渊明的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诗意。

教师:①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营造良好的学诗氛围。②准备有关陶渊明的生

平作品资料,以便引导学生深层次理解课文。

点评:课前的预习和准备,师生两方面安排得当,培养学生动手搜集相关作

家、作品以及时代背景等资料,是提高检索、查阅资料能力,也是自主学习的一种

基本功。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则是赛课者的必备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屏显田园风光图片,配乐。)

播放完毕,师生交流观看感受。

师:在古代,第一位选择弃官回归乡村田园,过着隐居生活的诗人一一陶渊

明,他的生活是否像我们感受到的这般美好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他的著名诗篇

《归园田居(其三)》。

(板书:课题、作者)

点评:设置情境,导入课文。展示田园美景,提示陶渊明的生活,导入很简

洁。

二、整体感知

1、释题

①提问:“归”、“居”、“归园田居”的意思是什么?

②其关键词是什么?(归)

交流:诗人从何而归?(官场)归向何处?(田园)

完成板书:

官场田园

点评:释题,抓住了关键词,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板书十分形象、简洁。

2、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畅。读出节奏,注意停顿。提示易错读音:秽

(hui)荷(he)

点评:古诗,要多读,达到熟读成诵的程度。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是第一

步。尤其是多音字,要提示清楚。然后在理解的基础上才深入感悟、赏析。

3、理解诗歌大意。

诗人回归的生活如何?请同学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说说诗歌大意。

点评:理解诗歌大意,不等以逐字逐句翻译,而是结合注释,用自己的语言述

说。这样就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理解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

4、把握诗中需重读的词语,理解诗歌主要内容。

①交流:这首诗中哪些词语应读成重音?

②师范读,生听读圈画。

③交流:老师把哪些词语读成了重音?(种豆、草盛、晨、兴、月、荷、狭、

长、夕、沾、不足惜、愿无违)

④你赞成老师的处理方式吗?为什么老师把这些词语读作重音?

⑤学生自由读,感知。

⑥交流明确:这些词语主要强调了诗人回归田园后,躬耕生活的艰辛。

点评:对古诗重点词语的朗读感悟,是教学的重要一环,既培养了语感,也能

够欣赏作者遣词造句的妙处。这里,老师的指导十分细致,有利于学生揣摩、把

握。

三、理解主旨

1、过渡:

①屏显:“夏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

扇摇。”

②与《归园田居(其三)》相比,同样抒写劳作的艰辛,蕴含其中的情感是否

一致?

明确:不一样,“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点评:这里用古诗做对比阅读,启发学生思考,理解本诗的主旨。

2、“愿”指什么?联系诗人的个人经历探讨。

导学案: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东晋(朝代)田园诗人,浴阳柴桑人。

后人称之为“靖节先生”。又自称作“五柳先生”。祖父、父亲曾做过太守、县

令一类的官。他幼年时,家世衰落,家境贫寒。他青年时代曾有建功立业的大志,

但未得重用,只做过几任小官。东晋末年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仕途充满风险,

加之政治腐败,陶渊明对现实很失望。他不愿在纷乱黑暗的现实里随波逐流,曾几

次退离仕途,最后,从彭泽令职位上隐退,这一年他41岁,从此结束了时隐时

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

明确: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点评:探究本诗重点内容“愿”,联系陶渊明的身世,做到了“知人论世”,

突出其“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境界。

3、讨论:为什么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屏显)

19岁,遭遇沈水之战;21岁,司马父子擅权;35岁,司马暴政引起孙恩十几

万农民大起义;38岁,桓玄杀司马篡位自立;40岁,刘裕杀桓玄,弑杀晋安帝,

立恭帝;56岁,刘裕逼恭帝禅位,篡而代之。

明确:一是本性使然,一是现实使然。

点评:继续提出问题,深入讨论。结合时代背景,让学生探究陶渊明弃官归隐

的主、客观原因。

4、思考讨论:陶渊明选择了回归,因为在他看来。

(屏显)

这里没有哈腰谄笑,阿谀奉承,有的

是。

这里没有钩心斗角,尔虞我诈,有的

是。

点评:这里对陶渊明归田园后的认知做出分析概括,启发学生结合诗句思考。

思考采取填空回答的方式,进行对比。

5、小结:所以,这位选择在田园栖息的诗人,他在乎的不是劳动的结果,劳

动的艰辛,而是这种方式能让他保持清白,不迷失自己的本性,能带给他无拘无

束、恬适安宁的心灵体验与享受,让他沉浸于一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

清远中。这就是他的意愿。这也是为什么他面对艰辛的劳作生活不存抱怨,为什么

选择回归田园的原因。

完成板书: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

追求心灵的宁静自在

点评:教师对“愿”的小结,侧重于对学生前阶段讨论的归纳,起到了强化、

点睛的作用。板书的语句,对称、精炼。

四、想象品味

1、过渡:就是带着这种独具的诗心慧眼去审视田园生活,所以,他不同于纯

粹的农夫,在这里,他发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世界。你看,诗人以豆开篇,将人置

身于一个优雅自然的环境中。秀丽的山、皎洁的月、狭窄的羊肠小道、茂密丛生的

杂草、还有清凉的露水,信手拈来地组合在一起,却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清新自然的

田园风景画。现在,让我们运用想象去感受这动人的画面。

(屏显)

例如:我通过“带月荷锄归”这句诗,我仿佛看到了:暮色四合,山野四周的

景物渐渐模糊了。诗人一身粗布麻衣,独自一人站立在田地中。在静谧的月光下,

在混着青草芳香的晚风中,诗人结束了一天的劳动,该是回家的时候了。月下的诗

人心满意足地肩扛着一副满沾泥土的锄头。轻轻哼着小曲,迈着轻松的步伐,踏上

了归家的小路。路上洒满了银色的月光,索性就把月光带回家吧。让这份明净永驻

心头。

点评:这个环节,运用联想与想象,对本诗进行品味,提供了范例,有助于学

生拓展思维,提升语言表达力。

2、指导:老师在描述画面时添加了那些描写?

交流明确:景物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屏显)

选择一句或一句以上的诗,发挥想象,描述画面,可添加诗人的神态、动作以

及相关环境的一些细节。

试着用这样的句式表达:

我通过这句诗,仿佛看到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O

点评:这个环节对诗句写作手法的品析,有利于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运用各

种描写,想象诗人耕作的情景,提高发散思维能力。

3、生想象、感受、写作。

4、师生交流评析作品。

5、在同学描述想象的画面中,概括画面特点,感受诗人的内心世界。

6、小结:诗歌的语言风格。

点评:以上几个环节,侧重于想象力的培养和运用,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联想能

力,培养思维表达力。古诗语言具有跳跃性,概括性很强,启发学生想象,用自己

的语言表达出来,这种转化,能看出学生的想象力与表达力的差异,因此,不能一

带而过,师生评析、交流、引导,也是不可少的。

五、朗读传情

1、感受古老的吟读方式,注重体会其中的情感流露。

2、丰富读诗方式,可以个人读、合作读;可以诵读、演读、唱读。还可创设

自己喜欢的其他方式来读。

3、生自由朗读,小组交流,准备展示。

4、生展示各种形式的“读”。

点评:这个环节,侧重于“读”,不是一般的朗读,而是丰富多彩的、形式多

样的读,既有学生组合形式上的,更有吟读、演读、唱读等风格上的。诗歌,本身

就是可以把“诗”的语言,化成“歌”的。进入境界的读,有利于留下深刻的印

象,也有利于背诵。

六、课堂小结

在读中我们感受到了诗人那颗纯净逸世的诗心。

种豆也罢,早出晚归也罢,夕露沾衣也罢。这一切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但使

愿无违”。我们未来的路不会一帆风顺,当我们在梦想之路艰难跋涉时,我们可以

用陶渊明的诗来勉励自己一一“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当我们的付出得不到

丰厚的收获时,我们也可用陶渊明的诗来慰藉自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

违”。最后送同学一句话:“选择自己所爱的,爱自己所选择的”!

点评:小结环节,既紧扣了本诗主旨,也联系当今社会生活,启发学生用“衣

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来鼓励自己,传递了正能量。

七、作业布置

(屏显)

1.用散文的手法改写本诗,注重景物描写和心理描写。

2.朗读《归园田居》组诗。

点评:作业设置恰当,要求明确,做到了读写结合,适当拓展。

八、板书设计:

归园田居(其三)

陶渊明

官场

田园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追求心灵的宁静自在

点评:板书设计精妙,箭头指向明确,“愿”的要点十分清晰。设计精巧、简

洁明晰的板书,就是一篇课文的微型教案,而且更加生动形象,可以让人过目不

忘。

总评:

这篇教学设计,作为上公开课获奖的作品,是有一定特色的。主要特点是:

一、知人论世,抓住核心。老师提供背景资料,引导学生对陶渊明“愿”的

品析感悟,十分细致深刻,理解到位。教学古诗,要依据诗歌语言特点组织教学,

让学生在了解时代背景、作者身世的前提下,诵读诗句,揣摩诗句,品析诗句,感

悟字里行间蕴藏的思想感情,体会其叙事、写景、抒情等艺术手法,得到诗歌创作

艺术的熏陶。古诗教学,并不像文言文那样需要逐字逐句翻译,讲究字字落实,因

为诗歌精炼的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