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1页
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2页
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3页
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4页
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聊城颐中外国语学校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解析)2022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1.【解析】B项,“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错,逻辑错误,应是先形成‘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进而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

2.【解析】A项,原文表述是“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并非“表达一种捉摸不定的情感"。

3.【解析】C项说《诗经》中的诗歌翻译成英文后可以体现其韵律美,与材料二观点不同。A项,说思维方式影响翻译。B项,说文化差异影响翻译。D项,说韵律影响翻译。

4.【答案】

(1)第②段,引用文化经典《周易·乾卦·文言》里面的句子和汉代大儒董仲舒的话,使论证融入了古代经典和大儒的智慧,增加了论证的分量,使读者更易信服。(2分)

(2)第⑥段,引用西方现代派及后现代派诗人的观点,论述这种诗歌理念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特有现象,也是西方诗歌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这种跨文化的共鸣增强了论点的普适性和说服力。(2分)

【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答出两点给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5.【答案】

示例一:

主体在场。(1分)

读者感知:在这个版本中,主体“我”的出现为读者提供了一个明确的视角,读者不仅仅是在欣赏梅花,更多的是在体验“我"与梅花之间的互动和情感。(2分)

情感体验:诗歌的情感主线更为明确,读者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主体的情感和态度,如对梅花的赞美、对梅花的怜爱和对北风的呼吁等。(1分)这种情感的明确性可能会导致读者的体验更加集中,但也可能因主体的介入而失去与自然的直接联系。(2分)

示例二:

主体缺席。(1分)

读者感知:由于主体的缺席,读者在诗中直接与梅花和自然建立了联系,而没有被主体的情感或观点干扰。这使诗歌充满了直观的美感。(2分)

情感体验:没有明确的主体介入,读者的情感体验更为纯粹,直接与梅花及其所代表的美好品质产生共鸣。(1分)读者可以自由地进行联想,从梅花上体验到人的高洁品德,进而与作者的情感和意图产生深度的共振。(2分)

6.【答案】B(3分)

【解析】A项,“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过度解读,于文无据;C项,“为母奔丧却失去工作,艺术世家的后代却成了工程师”,这些并不构成对比;D项,“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的“都让他反思"分析错误。

7.【答案】D(3分)

【解析】虽然大何引导逯冬看另一幅画并说了“我们用不着多愁善感”这样的话,但这更多是基于他的商人思维和务实态度,希望逯冬能更实际地看待问题,而非纯粹出于关心或希望逯冬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他的行为可能带有一定的善意,但并非完全出于这一目的。因此,D项的说法过于主观和片面,不符合对“大何"这一人物形象的全面理解。

8.观景电梯连接不同空间,为主人公无意中走错楼层的情节提供依据;主人公在面试前反复乘坐观景电梯的细节,表现了他低沉迷茫的心境;小说以走进电梯开始,以走出电梯结束,首尾呼应,结构精巧。(4分)

【解析】这道题要求分析小说中“观景电梯”的作用,旨在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物象作用的理解能力。小说中的物象往往不仅仅是简单的物体,它们常常承载着推动情节发展、塑造人物形象、揭示主题等多重功能。

9.【答案】①十五岁的逯冬在母亲的画作上滴下的一滴墨水;②母亲画作中所体现的人生态度和艺术追求,给主人公留下的精神印记:③传统艺术留给物质至上社会的一笔文化遗产。(6分)

【解析】这道题要求分析小说标题“画痕"的多重意蕴,旨在考查学生对小说标题深刻涵义的理解能力,以及如何通过文本细节挖掘和解读小说主题、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多方面的意蕴。

首先,明确“画痕”在学面上的意思,即画作上留下的痕迹或印记;其次,联系文本内容,寻找与“画痕"直接相关的情节、场景或物象,探究其深层意蕴,如人物命运的印记、文化传承的印记、情感与记忆的纽带、哲理与主题的隐喻等。

10.ACF[“者”表停顿,其后断开;“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和“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句式对称,前后分别断开,综上应在A、C、F三处断开。]

11.C[“是以泰山不让土壤"中的“是以”应为“因此"的意思,这里的“是”与选文中的“是"意思相同。]

12.C[不是对比论证,而是比喻论证。司马光用“云梦之竹”“棠溪之金"作比喻,说明德才不是天生的,需要后天的修养和努力。“云梦之竹”之所以能“入坚”,作为利剑穿透坚物,是“矫揉”“羽括"的结果;“棠溪之金”之所以能“击强”,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是“熔范”“砥砺"的结果。比喻没有后天的矫正、塑造、磨炼、打造,不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才。]

13.(1)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没有人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莫、通、所以各1分,句意1分)

(2)这些人都是心中有郁结,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情,想让后来的人了解。(此、通、思各1分,句意1分)

14.①韩非认为用人应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做到赏罚分明;使人才才胜其位、才尽其用;各司其职、互不干涉。②司马光认为选官方面,才华和德行都是人才必须具备的素质,但相比之下,德行比才华更重要(德帅才资)。

[参考译文]

材料一:听说古代擅长用人的君主,必定会遵循天道顺应人情并且赏罚分明。遵循天道,就能够少用气力而建立功业;顺应人情,就能够少用刑罚而推行法令;赏罚分明,伯夷、盗跖就不会混淆。这样一来,黑白就清楚了。太平国家的臣子,为国立功来履行职守,为公尽能来担任职务,依法尽力来担当职事。做臣子的都能发挥他们的才能,胜任他们的官职,轻松完成他们的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明君使职事不相干扰,所以不会发生争吵;使臣下不兼任官职,所以各自都有擅长的技能;使人们不为同一件事情而立功,所以不会发生争斗。争吵平静了,擅长的技能表现出来了,强弱之间就不会争胜,犹如冰炭不在同一个器皿中一样,天下没有人相互损害,这是治世的最高境界。

材料二:赵国的大夫赵简子的儿子,长子叫伯鲁,幼子叫无恤。赵简子想确定继承人,不知立哪位好。于是把他的日常训诫言词写在两块竹简上,分别交给两个儿子,嘱咐说:“好好记住!”过了三年,赵简子问起两个儿子,儿子伯鲁说不出竹简上的话,再问他的竹简,已丢失了。又问小儿子无恤,(无恤)背诵竹简训词很熟练,(赵简子)索求竹简,无恤从袖子中取出竹简献给他。于是,赵简子认为无恤十分贤德,便立他为继承人。

臣司马光说:才与德是有区别的,可世俗中人不能分辨它们,一概称为贤能,这就是他们错失人才的原因。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溪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来辅助自己,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为什么呢?因为君子持有才干用来做善事,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做恶事。持有才干作善事,能无善不为;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愚人即使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的心机足以使他的阴谋得逞,他的力量又足以施展他的暴虐,这就如恶虎长了翅膀,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是令人敬畏的人,有才的人是让人喜爱的人。对喜爱的人容易亲近,对敬畏的人容易疏远,这就是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的原因。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次序,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15.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同时也写出了边地的萧瑟与荒凉"错误,这里的叠词主要是用来营造一种夜晚凄清而漫长的氛围,并不是为了表现边地的萧瑟与荒凉。

16.①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月亮是夜晚聚会的背景,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氛围,通过月亮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眼前相聚时光的珍惜。②曹操的《短歌行》中,“月亮”的意象被用来比喻人生中的理想或追求,曹操借此表达了对于人才的渴望,体现了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能力。

在岑参的《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中,“城头月出照凉州"中首先出现的是城头弯弯的明月。然后随着明月升高,银光铺泻,出现了月光照耀下的凉州城,月亮更侧重于营造氛围和情感的传达。月亮是夜晚聚会的背景,它照亮了凉州城,月亮在这里给人一种宁静而略带寂寥的感觉,它映照着凉州的繁华与异域风情,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壮阔的氛围。通过月亮的描写,岑参表达了对眼前相聚时光的珍惜。

在曹操的《短歌行》中,“月亮”这一意象则月亮则更多地承载了诗人的理想与抱负,“明

明如月,何时可掇”,这里的月亮象征着那些遥不可及却又令人向往的美好事物。曹操借此表达了对于人才和理想的渴望。在这首诗中,月亮不仅是自然景象,更是诗人内心情感的外化,体现了他对于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17.(1)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2)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自古一贤能制难,有金汤便可无张许?

(4)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等

【评分参考】一空一分错字、删字、增字均不得分。

18.例:A.独一无二(或与众不同)

B.行色匆匆(或步履匆匆)

C.意想不到(出乎意料、出人意料、意料之外)

【评分参考】

所填词语必须符合以下三个要求:一是词义符合语境,二是符合语法规范,三是成语。有错别字,该处不得分。

每答对一处给1分,有错别字该处不给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19.甲:对天空的感知也有所不同乙:它都无条件地接纳我们

(每写出一处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字数不合要求,酌情扣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0.是因为它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与和谐的统一体。它结合了动态的云彩和静态的蓝天,体现了大宇宙与小个体的对比,同时展示了变化无常与恒定不变的循环。

【评分参考】

(一句1分,共4分。信息不全,有语病,酌情扣分。)。

21.(1)语句②。修改为:让我们产生一种自我超越的积极力量。

(2)语句③。修改为:让我们以更加喜悦的心情去欣赏和珍惜周围的每一刻。

((每指出并修改正确一处,给2分。其中,准确指出序号给1分,正确修改给1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22.观点一:用“我们”更合理。“我们"包含了作者和读者,用“我们”比用“你"更亲切,使作者与读者共同期待天空带来的意外收获。

观点二:用“你”更合理。“你"本身可以泛指任何一个人,能召唤读者感受天空带来的意外收获,同时与前文保持一致。

【评分参考】明确观点1分;说明理由2分,其中结合文本分析1分,表达效果1分

23.【审题立意】

(1)限制性分析

动笔写作之前,我们必须厘清“生命的诗意”这一概念。“生命的诗意"并不是“诗意的生命”,“生命的诗意"是指让生命呈现诗意,而不是让生命一直如诗意一般。而且,有“诗意”就有“非诗意"。如果把“非诗意”看成不好的,那就有违生命的本真,因为平凡才是生命的常态。既如此,我们在思考“生命的诗意"时,就得把握住生命本身的独特性、整体性与发展性,联系“诗意”与“非诗意"的关系,从而关注“诗意”因个体、时代不同所具有的相对性,唯如此,我们的思维逻辑才具有思辨性。

在上述大前提下,我们再来斟酌材料,把握命题人的命题意图。

材料第一句是引语,意思讲:面包是用来维持生命的,而水仙花则象征生命以外的浪漫,我们可以把它看作是“诗意"。一块面包活命足矣,另一块用来换美丽浪漫的水仙花,于是生命就有了诗意,二者得以兼顾。如果只有面包,生命也无趣;当然,如果有人傻到要用两块面包去换水仙花,那他的结果可能是“失去生命”。所以,从这一层面上讲,面包和水仙花,二者都是必不可少的。脱离这个形象的比喻而言,生活必须得有所谓的柴米油盐,而浪漫诗意也不应该缺少。

材料第二段将重点导引到“在生活急遽变化的今天"是不是就没有了类似陶渊明、李白、李清照等古人那样的“诗意”的问题上。

材料第三段将作文方向或者命题人意图明朗化,通过设问的方式让学生思考:置身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如何才能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精彩、更有意义?如何做才能让我们的生命绽放光彩,具有诗意?

讲到这里,大家心里肯定在犯嘀咕了:作文思维方向既然如此单一,那还在第二段材料里提陶

渊明、李白、李清照等古人干嘛呀?

陶渊明隐逸、李白纵情、李清照倾诉,他们的诗情产生皆因有“时”,而现代人的“忙碌”,生活变化的“急遽”,似乎又成了“诗意”产生的障碍。其实不是的。第二段材料是在告诉我们:采菊登山赏花是诗意,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也可以有诗意。张桂梅兴学、黄文秀扶贫、王玉年献血、农民工朱彦军斩获《2023中国诗词大会》亚军等都是很好的例证。时代不同了,“诗意"的内涵自然也会不一样,并不是非要看花怡情、见水伤时、登高怀远才叫诗意,科技举国、献身非遗、服务社区照样可以有诗意。这是一种理解。还有一种理解,虽然时代在快速前进,我们现代人照样可以在时间的夹缝中寻得安顿灵魂的诗意,一如陶渊明的消隐闲逸、李白的游山玩水、李清照的对花愁叹。诗意,怎么可能是古人的专利?所以,材料中的第二段文字既是对第一段内容的丰富与拓展,又是在为第三段蓄势。

本题之所以用话题作文的形式呈现,就是考虑到生命有“诗意”和“非诗意"之分。而“生命的诗意”形式又各具风采,各得其美,所以,它能让学生根据自己熟悉的、有真切感受的内容,来表达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对生命价值和意义的认识,从而确立写作方向,彰显写作个性。

(2)开放性分析

生命的形式林林总总,而有“诗意"则可以理解为“美好”“有价值"有意义”等,所以那些一生过得很有意义,生命活得很有价值的就叫作有诗意的生命。因此,从横向思维角度出发,我们可以把生命(人生)分成各种不同类型,然后建立起生命与诗意之间的关系。比如:为了革命的胜利而不怕牺牲的英雄———董存瑞、邱少云、黄继光等;为了大国崛起而甘愿默默奉献的科技工作者———“两弹一星"元勋钱学森、邓稼先,“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诺贝尔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中国天眼之父”南仁东等;还有“干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才能干出名堂,实现人生出彩"的大国工匠———以“雕虫小技”汇成鸿篇巨制,被誉为“中国的狄德罗”,写就《天工开物》的宋应星;把普通的事情干到极致,锚定液体火箭心脏“钻刻师”目标,苦干实干加巧干,先后攻克多个技术难题,参与完成探月工程、载人航天工程等任务的何小虎;给运输机器人当“师傅”,推动打造世界级先进港口的成卫东;从普通钳工到研发专家,伴随中国制造阔步前行的郑志明等;更有在各行各业兢兢业业、忠于职守、服务他人、造福人类,感动了无数中国人的时代先锋———为国铸盾的工程专家钱七虎、坚守山村传播音乐之花的邓小岚、打破魔咒并创造历史的徐梦桃、身残志坚的创业明星陆鸿、全国脱贫攻坚楷模张桂梅等等。这些生命个体,无一不是精彩万分、诗意满满。从纵向角度去思考,诗意人生为何如此精彩?要么有笃定的理想抱负,要么有宏大的家国情怀,要么甘愿牺牲奉献,要么意志坚定。所以,诗意的生命从来都不是描摹出来的彩图画,而是在时间长河中经过磨洗而成的人生华章。这样的人生之所以有意义、有价值、有诗意,就在于它关乎国家、关乎时代、关乎命运与共的人类。如今,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世风也变得越来越浮躁,工作和生活的压力使不少人选择了“躺平”,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强调生命的诗意和价值就显得更加可贵。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可以有如下立意方向:

①诗意的生命离不开奉献、奋斗。

②用心感受生活,活出生命精彩。

③与时代共舞,舞出生命精彩。

④生命·使命·诗意。

⑤生命可以平凡,但不可以无诗意。

行文中可以引用的句子:

①人生的最大意义不在奔赴某一目的,而是在承担每个过程。

②身在井隅,心向星光。眼里有诗,自在远方。

③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④站在山巅与日月星辰对话,潜游海底和江河湖海晤谈,和每一棵树握手,和每一株草

私语,方知宇宙浩瀚,自然可畏,生命可敬。

⑤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伯克

【高分示例】

诗意人生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生命太短暂,我们当竭力过好自己的一生。有句话说得好:“人生当苦无妨,良人当归即好”。当我们拥有了自己的精彩人生,谁又会在意人生的短长呢?

(引用名句开头,彰显文化气息。快速切题并用反问强调要有精彩人生的主张,给读者一种爽利的感觉)

我们知道,精神世界的构造胜于物质基础,《月亮与六便士》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月亮无价,即超过了有价的六便士。因为,当我们低头捡起六便士时,我们就已经错过了属于自己的漫天月光了。(好例)虽然物质基础是我们存活于世的最低保障,但是,倘若为了物质而放弃精神满足,人就只能是一具行尸走肉。“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社会上,奸杀掳掠、偷鸡摸狗之徒丧失礼义廉耻胡作非为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反问有力)

(第一层:精彩人生的内涵首先是要有美好的精神世界)

时代在飞速发展,人们原本恬静的生活像是被装上了快捷键:对什么都追求快。早点都只能提到办公室里来趁空吃,晚一分钟,通勤就可能多用一小时,(形象化例说,好)在这样的生活节奏里,人们还能记起初心吗?“不这样不行啊,大家都这样。”(生活化表述,好)如此“内卷”,(一语中的,妙)我们还能回到曾经的那种闲淡的生活中去吗?

(第二层,分析现状:生活节奏快)

但偏偏就有人“出淤泥而不染”。李子柒因为城市生活的压力过大而回到了山里农家,做着自己喜欢的事。她观山青,闻山花,赏山泉,品山茶,一身朴素的汉服让她自然融入山间,她学习中国古代不同器物、食物的做法,并通过拍视频的方式把自己的成果呈现给普罗大众。在这个流量称王的时代,她的善良与真诚、勤劳与朴实圈粉无数,同时也收获了财富,两全其美,实在是人皆向往之也。(李子柒例是针对第二段来的,它从正面强调了慢下来并跟从内心产生的好处:既可收获精神层面的东西,也可以获得物质层面的东西,从而让生命变得有意义)

诗意的人生,也需要偶尔的“仪式感"。社会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都忘记了那些悠闲的事。他们用冲脚代替了泡脚,用狼吞代替了慢咽,用跑步代替了散步……虽然情非得已,但总觉吃相难看。所以,还是慢下来吧,咂摸咂摸事情本身的滋味:偶尔泡泡脚,感受被水包裹软化的舒适;偶尔细细咀嚼,感受米饭回香变甜的小幸福;偶尔河边散步,感受被浅浅河风轻抚的静谧。(排比,如诗如画,场景感突出)虽是偶然小事,却能让生命多一种情调,多一丝美好,倘若能够如此,也是永恒回忆。

(第三层,从“仪式感”的角度切入,讲生命中也需要有这种偶然的美好。生命并不全是高大上的进取争先,生命的意义也并不是单纯的理想愿景,它也需要小停顿、小清新、小自我、小悠闲等,注意到了这些内容,才是对生命的完整认识和理性感知,足见作者思维逻辑的严谨和周全)

“小时候画在手上的表没有走动过,却带走了我们最好的时光。"(生活化的描述能引起共鸣)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不再像个孩子无拘无束地生活。“当时年少春衫薄。骑马倚斜桥,满楼红袖招。”也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没有了少年的满目星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我们青春的豪情壮志呢?诗意的人生,原来是由不同的年华拼接而成,当生命拔节生长,岁月的青枝绿叶莫非只能是我们喜怒哀乐的繁茂背景?

(第四层,在前文快、慢两面的阐释后,这一层收束。从作者的主观意图看,他更主张悠闲的生活方式和状态。无妨,这原本就是生命应该有的状态之一)

“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愿你视荆棘为鲜花,愿你快意人生!

(引用古诗作结,干脆利落。人生的精彩,生命的价值原来便是“醉后不知”,这是一种潇洒,更是一种快意)

【文章总评】

文章从生命短暂、生命有限说起,在此前提下强调人生在世需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然后结合忙碌的现实,用李子柒的例子来说明,生命的意义和趣味就在于快节奏的间隙中有自然随性的停顿和悠闲,有如“仪式感”一般的小情调。最后引诗作结,强调生命的精彩其实就是生命的快意。行文之中,除大量引用诗文外,还处处见出作者思想的闪光,时时感受到作者对生命的细腻体悟,耐人寻味。2022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4

.

(4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6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4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9.(6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3分)_______

13.

(4分)(1)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4分)(2)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4.

(3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6.

(6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17.(8分)

1

__________

2

__________

3

__________

(4)__________

18.(3分)_________________

19.(4分)

20.(4分)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4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3分)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

60分

9)语文试题(班级:

考号

姓名:

座号:)(密封线内不要答

题)答案卷2022级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自我检测

语文试题

本试题卷共6页,23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祝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案卷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案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诗词讲究含蓄,以淡为美。而英美诗歌则比较奔放,以感情激越为胜。另外,中国诗词多以歌颂为主,而英美现代诗歌多以揭露为主。中国诗人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永远把自己的情感埋藏于诗词之中,我们只有通过“感悟"才可能感觉出其美,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他几乎没有用一个表达感情的词语,只是把“枯藤”“老树"昏鸦”简单地排列在一起,寥寥几笔便勾勒出一幅凄凉寂寥的景象,后面两句把几种事物列在一处,却恰如其分地渲染了寂寞、惨淡的气氛,“夕阳西下"更是给整幅画面涂上了一层昏黄的颜色,最后一笔带出“断肠人在天涯”,感觉上前后好像并无直接联系,但感情是连贯的,思路也是连贯的。一口气读下来,仿佛自己就是诗人所描绘的画中的游子,引起强烈的共鸣。然而几种事物的并列,虽然没有任何的主观感情,却比再多的语言都要强烈地表达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感情,这正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相比之下,英美现代诗歌强调写资本主义社会中畸零人的心理,比较直率地把诗人的所要表达的意思表现出来,直抒胸臆而毫无造作,言尽而意亦尽,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这样比较符合西方人的心理特征、思维特征。

(摘编自吕洋《中西方诗歌比较》)

材料二:

①与中国古典诗歌弱化主体的倾向不同,西方诗歌中的主体差不多总是在场的。以十四行诗为例,主体总是堂而皇之地出现在诗中,站出来讲话。这样,西方诗歌就形成了与中国诗歌迥然不同的风格。

②诗歌的风格离不开其文化土壤。在中国,流行的思想是人与自然的和谐,这种观念的形成与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有关。早在新石器时代,农业经济就已经建立起来。几千年来,自给自足的经济稳定繁荣,因此,人们非常依赖自然环境,对自然世界的任何微妙变化都很敏感,他们渴望与自然亲密接触。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诞生了中国古典哲学思想,中国诗歌的艺术特点便是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映射,其中“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对我们的诗歌艺术风格产生了深远影响。《周易·乾卦·文言》写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大人"指大人物,这句话是说要想成为伟大的人物,就要与天地合德。汉代大儒董仲舒说:“天亦有喜怒之气,哀乐之心,与人相符。以类合之,天人一也。”“天人合一”,表明自然与人是相通一致的,可合二为一的,人与自然是彼此相通的共同体。这种思想对中国的文学艺术产生了很大影响,也最直接地影响了中国传统诗歌的风格。

③西方诗歌则根植于西方文化的土壤,体现了二元分立的逻辑观念。那什么是二元分立呢?有学者指出,西方近代哲学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是从主客、心物、灵肉、无有等二元分立角度出发运用理性来构建形而上学的体系。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认为世界上存在灵魂和物体,这二者彼此独立,是二元对立存在的方式。

④中西方诗歌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了不同风格的诗歌艺术。中西诗歌的一个很大不同就是主体在场问题。这个主体就是诗中的叙事人,这个叙事人有时候等同于诗人。通常在西方诗歌中,主体都占据诗歌的显要位置,诗中的叙事人也都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出现。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诗中的主体却常常是缺席的,或者被隐藏起来。我们来看这首《梅花》诗:

梅花[唐]

崔道融

数萼初含雪,孤标画本难。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

横笛和愁听,斜枝倚病看。

朔风如解意,容易莫摧残。

⑤这首诗写的是梅花,但寄托的却是诗人心中对梅花的钟爱。因为写花和写人本身是不需要区分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已经浸透到诗人的心灵中,流露在诗人的笔下。咏物即咏人,诗人对梅花的赞叹体现的正是诗人对美好品质的赞美。诗人没有在诗中出场,而是隐身于梅花后面,但是通过诗歌的内容,我们感受到诗人高洁的品德,产生了对梅花的怜爱之情,以及对高洁品德的珍惜之情。读到最后,我们已然分不清这是写梅花,还是写诗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首诗如果用西方的诗体来写会是这样:

梅花

初放的梅花,含着白雪,

美丽孤傲的梅花啊,我想画,

又怕你的神韵难画,

你的花别有韵致,

清雅脱俗,不知寒冬雪意。

你的枝干横斜错落,似愁容病姿,

北风啊,你果能解得梅花心意,

拜托,不要再摧残她了。

⑥通过对这首诗的模拟转换,我们能够体会到主体在场表达会产生什么样的诗歌风格。从审美的意义上讲,主体的缺席模糊了人与物之间的界限,使读者自然而然地由物联想到人,再由人联想到物,从而达到了“天人合一"的境界,而主体的在场则使物与人分开了。在这首诗中,主体“我”的出场使诗歌中的梅花与叙事人“我"分开了,梅花与“我”的分裂使这二者失去了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这不再是“天人合一”,而是二元分立,这使该诗呈现出类似西方诗歌的形式。当这首中国古诗被改写成主体在场的诗歌时,它就失去了原有的魅力,那种浸透在古典诗歌中物我合一的和谐感没有了,诗篇变得破碎,被改动的古诗就不像是一个有机整体了。西方诗歌虽然有主体的在场,但还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诗人已经在二元分立思维模式的基础上由分而合,最后达成统一。而中国诗歌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而存在,是在物我不分的情况下产生的,一旦被分开,便很难再造一个有机整体。如果我们反过来把一首主体在场的英语诗改成汉语古诗,在去主体的过程中,也很难再造一个有机整体。其实,这也是英语诗歌汉译和汉语诗歌英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诗歌是不可以被翻译的,指的主要是诗歌的韵律让人无法操作。不过,不可翻译的岂止诗歌的韵律呢,这种深植于诗歌背后的思维模式和文化内涵也同样是不可翻译的。有趣的是,在西方现代派以及后现代派的诗歌中,诗人主张要把这个“我”消融掉。“很多后现代诗人发现,必须把武訢的自我溶解掉,才能写出一种以最佳方式获得自我真实的诗歌,太多的文明因素,以及各种复杂的人之角色,已使自我真实变得模糊了。"西方现代派诗人已经认识到西方诗歌中的自我过于强太,已经到了应该消解这个主体的时候了。

(摘编自王伟峰周桂君《论中西诗歌中的主体化倾向及思辨性的体现》)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诗人讲究含蓄,运用借景抒情等手法隐藏情感,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只是简单罗列了几个意象。

B.中国远古时期的经济基础与自然有紧密的联系,这影响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风格,进而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C.英美诗歌强调表现人们的特殊心理,采用直率的表现手法,虽然回味的空间相对缩小了,但符合西方人的口味。

D.西方诗歌中的二元分立观念与西方化土壤密切相关,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提出灵魂与物体是两种相互独立的存在的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马致远《天净沙·秋思》结尾描写黄昏的场景、最后一句与前文好像没有直接联系,是为了表达一种捉摸不定的情感。

B.西方二元分立逻辑观念使得诗歌中的主体与被描述的对象间存在明确界限,这与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天人合一"形成对比。

C.中国古典诗歌中,尽管主体常常缺席或被隐藏,但通过诗歌的内容,读者可以深入地体会到诗人的情感与品质。

D.无论是从中文翻译成英文,还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只要诗歌的主体被改动,其有机整体性就容易受到损害。

3.下列各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二中有关诗歌翻译的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刘长卿的《逢雪宿芙蓉山主人》“风雪夜归人”一句翻译成英语时,“夜归人"到底是谁,并不能明确,此句在英文中对“夜归人”的理解不一定就是诗人自己。

B.李商隐《无题》“东风无力百花残"中的“东风”是催开百花的使者,故有“百花残"而怨东风之感慨,但在翻译成英语时,往往会因文化差异而导致意义上的差别。

C.遥韵是《诗经》的特色韵律,隔章同一位置押韵。这种韵律在英文翻译时常常被较逼真地复制出来。如《郑风·狡童》二章英译中,每章四句,一、三两句两两互押遥韵。

D.《西风颂》属于十四行诗.是格律最严谨的西方诗体。但这一独特的音乐元素却被译者悉数清除,什么一步一抑扬的节奏,什么三行一转韵的韵式,统统不见了。

4.材料二第②段和第⑥段都运用了引用的论证手法,请分别分析其论证效果。(4分)

5.材料二通过《梅花》的两个版本,展现了主体在场与缺席情况下的诗歌风格差异。这两种风格导致读者的感知和情感体验存在显著的不同。请从两个版本中任选其一,结合文章简要分析。(6分)

版本一:主体在场版本二:主体缺席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画痕

宗璞

大雪纷纷扬扬,大片的雪花一片接着一片往下落,把整个天空都塞满了。

逯冬从公共汽车上下来,走进雪的世界。他被雪裹住了,无暇欣赏雪景,很快走进一座大厦,进了观景电梯。这时再看飞扬的雪花,雪向下落,人向上升,有些飘飘然。他坐到顶,想感受一下随着雪花向下落的感觉,便又乘电梯向下。迷茫的雪把这座城市盖住了,逯冬凑近玻璃窗,仔细看那白雪勾勒出的建筑的轮廓,中途几次有人上下,他都不大觉得,只看见那纷纷扬扬的雪。

电梯再上,他转过身。他是一个很普通的计算机工程师,因母丧回南方小城去了几个月,回来后原来的职位被人占了,只好另谋出路,现在来这家公司面试。

电梯停下了,他随着几个人走出电梯。

这是一个大厅,很温暖。有几个人好奇地打量逯冬,他很快发现自己走错了地方。

正要退出,一个似乎熟识的声音招呼他:“逯冬,你也来了。”这是老同学大何。大何胖胖的,穿一身咖啡色西服,打浅色领带,笑眯眯有几分得意地望着逯冬。“你来看字画吗?是要买吗?"

逯冬记起听说大何进了拍卖这一行,日子过得不错,是同学里的发达人家。

“我走错了,提早出了电梯。”逯冬老实地说。

“来这里都是有请柬的,不能随便来。"大何也老实地说,“不过,你既然来了何不看看?我记得你好像和字画有些关系。”

大何所说的关系是指逯冬的母亲是位画家,同学们都知道的。大何又加一句:“你对字画也很爱好,有研究。"他很欣赏自己的记性。

逯冬不想告诉他,母亲已于两个月前去世,只苦笑道:“我现在领会,艺术都是吃饱了以后干的活儿。”

他们走进一道木雕隔扇,里面便是展厅了。大何想给逯冬一本拍卖公司印刷的展品介绍,又想:他反正不会买的,不必给他。逯冬也不在意,只顾看那些展品。有件董其昌《葑泾访古图》的临摹本,似是一幅雪景。他往窗外去看雪,雪还在下,舒缓多了,好像一段音乐变了慢板。又回头看画,这画不能表现雪的舒缓姿态,还不算好。

逯冬想着,自嘲大胆,也许画的不是雪景呢。遂想问一问,这是不是雪景。“葑"到底是什么植物?以前似乎听母亲说过这个字,也许说的就是这幅画。

大何已经走开,他无人商讨,只好继续看。还是董其昌的字,一幅行书,十分飘逸。旁边有人低声说话,一个问:“几点了?”他忽然想起了应试,看看表,已经太晚了,好在明天还有一天,索性看下去。

董其昌旁边挂着米友仁的字,米家,他的脑海里浮起米芾等一连串名字,脚步已经走到近人的展区,一幅立轴山水使他大吃一惊。这画面他很熟悉,他曾多次在那云山中遨游,多次出入那松林小径。云山松径都笼罩着雪意,那似乎是活动的,他现在也立刻感觉到雪的飞扬和飘落。当他看到作者米莲予时,倒不觉得惊奇了。米莲予就是他不久前去世的母亲。

米莲予的画旁是她的父亲米颙的一幅行书,逯冬脑子里塞满了记忆的片段,眼前倒觉模糊了。他记得儿时的玩具是许多废纸,那是母亲的画稿,她常常画了许多张,只取一两张。逯冬儿时的游戏也常是在纸上涂抹,他的涂抹并没有使他成为艺术家,艺术细胞到他这里终止了。他随大流学了计算机专业,编软件还算有些想象力。外祖一家好几代都和字画有不解之缘,母亲因这看不见的关系,当年吃尽苦头,后来又因这看不见的关系被人刮目相看,连她自己的画都被抬高了。米莲予并不在乎这些,她只要好好地画。她的画大都赠给她所任教的美术学校,这幅画曾在学校的礼堂展览过。有的画随手就送人了,家里存放不多。

“看见吗?"大何不知何时走到他身边,“你看看这价钱!”

逯冬看去,仔细数着数字后面的零。一万两千,十二万,最后弄清是一百二十万。

大何用埋怨的口气说:“这些画,你怎么没有收好。"

逯冬不知怎样回答。母亲似乎从没有想到精神的财富会变成物质的财富。事物变化总是很奇妙的。

他又看米颙的行书。这是一个条幅,笔法刚劲有力,好几个字都不认得。他们这一代人是没有什么文化的。他念了几遍,记住两句:只得绿一点,春风不在多。

拍卖要开场了,大何引逯冬又走过一道隔扇,里面有一排排座椅,人声嗡嗡的,逐渐低落。一个人简单讲话后,开始拍卖。

轮到米莲予的那幅《松山雪意图》时,逯冬有几分紧张。母亲的画是母亲的命,一点点从笔尖上流出来的命,现在在这里拍卖,他觉得简直不可思议。

“一百二十五。”一个人报价,那“万"字略去了。

“一百三十。”又一个人报价。

逯冬很想收回母亲的作品,把这亲爱的画挂在陋室中,像它诞生时那样。可是他没有力量,现在还在找工作,无力担当责任。这是他的责任吗?艺术市场是正常的存在,艺术品是属于大家的。

“二百二十。"有人在报价。

“二百二十万!”主持人清楚地再说一遍,没有回应。主持人第三遍复述,没有回应。锤声咚地响了。《松山雪意图》最后以二百二十万的价钱被人买走。

逯冬觉得惘然而又凄然,这真是多余的感觉。他无心再看下面的拍卖,悄然走出会场。大何跟了过来。“这儿还有一幅呢。"大何指着厅里的一个展柜,引逯冬走过去,一面说,“我们用不着多愁善感。”

展柜里平放着几幅小画,尺寸不大。逯冬立刻被其中一幅吸引,那是一片鲜艳的黄色,亮得夺目。这又是一张他十分熟悉的画,母亲画时,他和父亲逯萌都在旁边看,黄色似要跳出纸来。“是云南的油菜花,还是新西兰的金雀花?"父亲笑问,他知道她哪儿也没有去过。画面远处有一间小屋,那是逯冬的成绩,十五岁的逯冬滴了一滴墨水在那片黄色上。母亲添了几笔,对他一笑,说:“气象站。”逯冬看见了作者的名字——米莲予,还有图章,是逯萌刻的,“米莲予"三个字带着甲骨文的天真。这图章还在逯冬的书柜里。画边又有一行小字,那是米家的一位熟朋友,这幅画是送给她的,因为她喜欢。她拿着画,千恩万谢,说这是她家的传家宝。“这画已经卖了,五十万元。”大何说。逯冬点点头,向大何致谢,走进电梯。

雪已停了,从电梯里望下去是一片白。逯冬走出大厦,在清新的空气中站了一会儿。

“明天再来应试。"他想,大步踏着雪花,向公共汽车站走去。(有珊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对“雪”的描绘具有象征意味,母亲画作中飞扬飘落的雪花,是主人公逯冬洒脱恣意的内心世界的隐喻。

B.文中详细叙述了《松山雪意图》的拍卖过程,特别是对数字的反复呈现,让读者直观感受到特定的现场氛围。

C.为母奔丧却失去工作,艺术世家的后代却成了工程师,声称留做“传家宝"的画却被高价卖出,这些对比隐含了作者的忧思。

D.主人公逯冬是个有自省意识的人,对《葑泾访古图》临摹本的鉴赏和对外祖手书条幅的辨识,都让他反思自己这一代人的精神特征。

7.对小说中“大何”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何穿西服打领带,“笑眯眯"地望着逯冬,体现了身为成功人士的自得。

B.大何邀请没有请柬的逯冬看展览,既有商人的敏感,又不乏对同学的情意。

C.大何对逯冬的“埋怨”主要源于他的价值观念,而非对老同学现状的担忧。

D.大何引导逯冬看另一幅画,希望老同学从迷惘失落中走出,不再多愁善感。

8.简要分析小说中“观景电梯"的作用。(4分)

小说的标题“画痕”有多重意蕴,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戒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亡,文中同“无”,与《苏武传》“空自苦亡人之地"中的“亡”意思相同。

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谏逐客书》“是以太山不让土壤”中的“是"意思不同。

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对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

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

13.把下列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4分)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4分)

“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