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5届高三上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5届高三上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5届高三上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5届高三上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5届高三上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5届高三上调研考试语文试卷(含答案)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5届高三上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章自古就承担着宣教明化的功能,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风无小事,它不仅是语言风格和个人喜好,更与政风世风密切相关,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

纵观中华优秀典籍,文字简练、内容精粹是其共同特征。一部《老子》,不过五千余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哲学内涵,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智慧瑰宝;语录体的《论语》同样讲求文字简洁平易、思想深邃,“辞达而已矣”。其他先秦诸子的文章乃至历朝历代的经典,无一不是既有深刻的人生体验、社会观察,又能以精练语言来表达呈现的,由此方能一代代传播久远。

再看现当代,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文风改良的高手,重视文风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不仅高度重视文风问题,而且身体力行,他的很多作品言语精辟、思想深刻、风格明快,本身就是改进文风的典范。延安整风时,他特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报告,强调要整顿学风、整顿党风、整顿文风。其中《反对党八股》一文列举了“八股式"文章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等八种表现与恶劣影响,至今读来仍令人深觉透彻犀利、很有现实针对性。邓小平同志也是如此,讲话写文章平白朴实、简洁明了、耐人咀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改文风上率先垂范,讲话、文章平实真诚而又犀利新颖,富有极强的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

遗憾的是,当前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领域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文风问题。比如,一些报刊文章文风浮躁,充斥着大话、空话、套话,穿靴戴帽、绕来绕去,洋洋洒洒数千言,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内里空”;比如,一些学者喜欢搬弄西方学术名词,故作高深,把浅显问题复杂化,用华丽、冗长的句子把文章写得晦涩难懂。这看似是文法技巧的问题,实则是文风和学风的反映,是对自己研究内容理解得不深刻、思考得不深入、阐释得不到位所致。

好文章、好文风,是深刻思想内容与简练文字表达的统一,既能有内容、有见解地剖析问题,又能明快清晰地呈现出深层思考。改进文风,要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真正深入调查问题、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我们期待像《光明日报》这样能够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媒介,在改文风中奋勇当先,多刊发实事求是、短小精干、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用简洁质朴、明快清丽的好文风引领时代新风。

(摘编自黄德宽《好文章是深刻思想与简练文字的统一》)

材料二:

在古代,写文章是少数人的事。现在,几乎人人都写文章,人人都可以写文章。

那么,如何写好文章我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多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能会由于时代不同而有自己的历史任务、用语习惯,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不空讲哲学、不空谈理论、不空喊口号,有生气、见神采,读了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马克思主义著作之所以经典,在于其立场的人民性,在于其理论的权威性,也在于其文风的革命性,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与准确优美的描述的统一。笔者多次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感改进文风要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那里取取经,返璞归真。

提出问题开门见山。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篇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文章旗帜鲜明,不绕圈子,一来就亮明立场观点,说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反观一些文章,“帽子”太大,实质是回避问题、无视矛盾。这样的文章,读之无益,谈何价值

分析问题鞭辟入里。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堪称典范,比如“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大道至简。寥寥数语,把宏大的理论讲得透彻而直抵人心,却也是群众听得懂、传得开的“普通话”。反观一些文章,理缺词穷、理贫词涩,最终也只能从“小房间"走向“档案室”,起不到理论应有的指导实践作用。

解决问题直击要害。我们党有两个文件值得一说,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一是中央八项规定。两个文件既短又实,共识度高,都产生了广泛、重大、持续的影响,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而不是“稻草人”。可见,文章的力量强弱,不在长短,而在是否抓住和解决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改文风不是小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但路虽远,行则必至!

(摘编自黄朝椿《多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章承担着宣教明化的作用,由此看来,文风可以集中反映时代精神。

B.中国共产党重视文风,如毛泽东、习近平等党内同志都重视文风并且身体力行,他们的作品思想深刻、平实真诚。

C.《光明日报》是能够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媒介,若能多刊发简洁质朴、明快清丽的好章,则将有助于文风改革。

D.通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我们知道好的文章不能回避问题、无视矛盾,而应该旗帜鲜明地亮出立场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论语》乃至历朝历代的经典能够传播久远,离不开其深刻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

B.当前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领域的问题,看似是文法技巧的问题,实际是文风和学风的问题。

C.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问题导向,站在人民立场,有着同样的历史任务和用语习惯。

D.在宣讲宏大的理论时,既要做到让群众听得懂、传得开,又要做到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引用古文开篇,材料二则以先对比古今、再提出问题的方式开篇。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大量论据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C.材料一中一些报刊、学者的反面事例,直观地展现了当下存在的文风问题。

D.材料二主体部分采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二第五段使用“小房间"档案室”等词语,请简析其含义及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学校读书小组即将针对“如何培养好文风"的问题展开分组讨论,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枪声(节选)

周子妮

贺云正抱着小弟在院子里溜达的时候,又响起了枪声,听上去离得不远。枪声大伙儿都听惯了,不像从前那样一惊一乍了。贺云还是背着小弟,快步跑到门边,准备把院门插上,掩耳盗铃似的插上门。一走到门口,贺云才看见,一个从未见过的小伙子,穿着一身灰绿的作战服,一瘸一拐地拐进胡同里。他的一条腿显然中了弹,血流了一路。鬼子的枪声越来越近了,贺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忽地从院子里跳出来,那个小战士也吓了一跳,踉跄着摔倒在地上。

“鬼子是来追你的”贺云问。

小战士点点头。

“你是‘八路’"贺云说着用手比画了一个“八”的手势。

小战士依旧点点头。

贺云一把把小战士从地上扶起来说:“你要真是打鬼子的‘八路’就跟我走。"说着就把小战士搀进院子里。这么大个人,藏哪好呢贺云犯了难,她的目光焦急地在屋内巡视着,隐约已经可以听见鬼子们的皮靴啪啪踩在地上的声音了。这时她的眼睛落在了院子犄角的那几个笸箩筐上一一还是从前大哥编的。

“就这吧,凑合一下。”说着贺云挑了个最大的笸箩筐,让小战士钻了进去,又把木桶、板凳、扫帚堆在那,不仔细找还真看不出来里面藏了个人。

容不得贺云细想,鬼子就冲进来了,跟着的还有那个懂“鬼子话"的汉奸。爹娘吓得都从屋子里跑出来了,娘一把就把贺云搂在怀里,哀求地看着鬼子,生怕贺云被掳了去。鬼子朝天开了三枪,娘把贺云的头埋在了自己的胸前。汉奸开口了,问:“有没有看到一个受伤的‘八路’从你们这个胡同跑过去”

爹咬着牙,把娘和贺云挡在身后说:“没有,我们一直在屋里干活,哪看见什么‘八路’"

“那你们得说说,皇军换家挨户地搜查,那‘八路’受了伤流了血,这血迹怎么到你们家这就没了呢”

娘搂着贺云,全身抖得厉害,爹瞪着汉奸说:“老子早就不想活了,老子儿子都没了,死了痛快!"

拿着枪的鬼子头明显在问汉奸,爹说的是什么,贺云害怕极了,不知道汉奸是怎么翻译的,没想到自己想当然的举动惹了那么大麻烦。

鬼子乒乒又是连开两枪,转过头去拿枪指着胡同里邻近的几户乡亲们,汉奸传达着鬼子的指令,大声地朝着人群喊:“窝藏‘八路’,全家枪毙!窝藏‘八路’,全家枪毙!”贺云从娘的指缝里看见英子一家也被鬼子赶着来到胡同口。

完了!刚才自己救人心切,万一要被什么人看见了呢尤其是英子一家,大哥出事后,自己有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了英子家门口,英子娘早就隔着院子阴阳怪气地骂过,这万一要是当时被英子娘看见了……贺云不敢想,只盼着鬼子赶紧走。

鬼子在院子里举着刺刀进进出出,连柴火堆都要用刀捅两下。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贺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眼花了,她总觉得院子犄角那堆着的笸箩筐子好像在发抖,连同堆在一块儿的板凳、笤帚也跟着一块儿发抖。坏了!刚才扶那个小战士的时候就觉得他手心烫得很,他准是受了伤发烧打摆子了。哎哟喂,可真是时候!

眼见着笸箩筐抖得越来越厉害,这要是让鬼子发现了……贺云倒吸了一口冷气。鬼子还不走,这可怎么办贺云抱着小弟一圈一圈地转悠,干脆一屁股坐在了那个不安分的笸箩筐上,嘴里还在念叨着:“行了行了,我的小祖宗,别哭了。"

贺云的小聪明耍得不是地方,本来没人注意那笸箩筐,她这一坐,反倒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连她自己都觉得,周围的空气仿佛一下都变了味儿,娘靠在爹身上,压着嗓子朝她低吼:“丫头!”

日头照在房脊上,光线锐利极了,一寸一寸像刀子在割着房上的瓦片。贺云已经不敢抬头了,她不知道是她自己在抖还是那笸箩筐子在抖。小弟仿佛也嗅到了空气中的诡谲,渐渐地也止了哭声,沉沉睡了过去,任凭贺云再怎么暗中掐他也不吭一声。①贺云看了一眼天上的太阳,像鬼子的刺刀似的,晃得她睁不开眼睛。

院子就那么大,鬼子扯着一边的嘴角淫笑着,几步就踱到贺云跟前了。贺云发现,原来鬼子的笑声比枪声还恐怖。她低下头抱紧小弟,闭上了眼睛。

突然,恍惚哪里又传来一阵枪声,挺近的,响了一下,紧接着又响了三下。

“‘八路’!肯定是‘八路’!"汉奸跳起脚,率先叫了起来。

鬼子听到后也愣住了,重新把手枪别回到腰带里。

枪声又响了。贺云的耳膜都鼓了起来,她重新抬起头睁开眼。

“枪声就在附近,人肯定还没走远。”汉奸赶忙凑到鬼子身边,叭叭说了一串鬼话。

只一瞬间,一屋子的鬼子风一样地跟着跑了出去,院子里一下又清静了。贺云听见自己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太阳越过了屋脊,越过了房檐,又直直地照进了院子里,她才从笸箩筐子上滑了下来。娘跑过来一把把她搂在怀里,贺云仍觉得像做梦似的,好像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待乡亲们都走净了,贺云叫来爹娘,才把已经晕在笸箩筐里的“八路军战士"搀了出来。装粮食的布口袋里还有一把米,娘熬成了稀饭一口一口喂给他吃。贺云以为爹会揍她,像小时候她和大哥去英子家偷了枪一样。爹没有,但也没有好脸色,看贺云时总是虎着一张脸。爹撕了几块干净的布,把战士受伤的腿包裹上了。

过了好一会儿,爹夹着烟悠悠地说:“怎么这么寸哪就来了一阵枪声呢”

贺云正在给小弟喂米糊糊,听到爹提起,她也纳闷儿,那枪听上去跟寻常的枪声不大一样,但又很熟悉,似乎是在哪听过。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把小弟塞进了娘的怀里,拔腿就往外跑,一口气跑到了英子家。

②已是黄昏,夕阳金灿灿的光涂抹在英子家高高的房梁上。果然,那支鸟枪不见了。

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里人已经听惯了枪声,但贺云还是十分紧张,赶紧去把院门插上,这说明她还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她的胆量也没有锻炼出来。

B.贺云发现受伤的八路军小战士后,便把他带到院子里藏了起来,然而,她并没有想到这个举动会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心里十分后悔。

C.大哥出事后,贺云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英子家门口,这是故意恶心英子一家,揭示了两家的矛盾,暗示大哥的死可能与英子一家有关。

D.贺云一家冒生命危险救下八路军战士,娘给八路军战士熬稀饭,爹给八路军战士包扎伤腿,他们的目的是让八路军战士为儿子报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贺云询问小战士时,他都只“点点头"而未说话,这暗示了其身体状况。

B.小说塑造了英勇无畏的爹娘形象,如面对鬼子时,娘把贺云搂在怀里,爹咬着牙、怒瞪汉奸。

C.小说结尾“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耐人寻味,英子的去向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以“枪声"为线索串联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设计故事情节,使得小说情节完整,脉络清晰。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阳光,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充满了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节选自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故人君举措应天,若北辰为之主,台辅为之臣佐,列宿为之官属,众星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变改,台辅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错缪,此天之象也。故立台榭以观天文,郊祀、逆气以配神灵,所以务天之本也;耕农、社稷、山林、川泽,祀祠祈福,所以务地之本也;庠序之礼,八佾之乐,明堂辟雍,高墙宗庙,所以务人之本也。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圆凿不可以方枘,铅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谓也。

(节选自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秦世A之所以亟B绝者C其辙迹D可见也E然而F不避G是后H车又将覆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关键,与《阿房宫赋》中“多于机上之工女”的“机"意思不同。

B.而,连词,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用法相同。

C.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东汉后成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

D.患,祸害,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患"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先引用俗语表明观点,接着将夏商周三代和秦王朝进行对比,得出国家存续、灭亡的变化规律,以此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B.胡人和粤人刚出生时声音、欲望和嗜好基本相同,长大后却形成了不同的风俗和语言,贾谊以此证明教育和习惯的重要性。

C.诸葛亮认为,人君就像北辰星居于中心地位,臣僚官佐就像北辰星旁的台辅星,官员的属吏就像其他星宿,而百姓就像繁星。

D.在诸葛亮看来,人君应当重视观测天文、祭祀祈福、礼乐教化之事,否则,一旦天、地或人出现反常之态,必定导致国家覆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治国之策,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太傅平章贾魏公咸淳庚午冬大雪遗安抚潜侍郎

文及翁

身游廊庙意山林,六出花开一寸心。

平地尺书①叨载史,瞻天班贺②齿诸任。

屡丰岁事常如昔,太素风光直到今。

收敛神功放晴景,白河半夜扫层阴。

【注】①尺书:诏书。②班贺:列班庆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言诗人虽在朝廷做官,但心中却很向往隐居生活,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

B.颔联写诗人已经名留史册,且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骄傲。

C.颈联中诗人用连年的丰收岁事和当下的雪景共同描绘了生活安定、风光美好的图景。

D.尾联直接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同时在其中寄寓着诗人对于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景。

16.《窦娥冤》中窦娥期望用“六出冰花"印证自己的冤屈,这首诗中“六出花开一寸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华乘船夜游洞庭湖,他高兴地拍打船舷、放声歌唱,赞叹此夜如此美好,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念奴娇·过洞庭》中“__,"两句诗。

(2)张教授常常自嘲自己的书房过于狭小,他曾引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两句,直观表现书房面积之小。

(3)唐诗宋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书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当前,我国有未成年网民近2亿左右,②未成年人“触网"的年龄越来越低,③一方面,网络满足了孩子们对多元知识的渴求,④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⑤另一方面,“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也暗藏危机,⑥可能让孩子们陷入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的泥潭。(甲),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暑期是孩子们的触网高峰期,网络环境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假期安不安全、充不充实。此次专项行动涵盖了短视频与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应用商店、儿童智能设备、未成年人模式6个重点整治方面。(乙),具有新特点新表现;a有些方面是“顽疾”,潜藏很深不断“变异”。这些整治重点都是网络平台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此次整治行动体现了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抓“新"破“顽”的坚定态度。

清朗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A,既需要各部门抓平时、抓节点,让网络治理更常态、更长效、更精准,也需要社会各界B。父母要做好“第一责任人”,学习掌握网络知识和科学育儿技能,用高效陪伴和切实引导塑造良好家庭环境。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利用好妇女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提升孩子的自护能力,培育家长的家教素养。

保护孩子们的网络安全,“科技向善”是必须坚守的底线。b一些不法行为往往“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对此,相关网络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健全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优化升级网络安全监管和预防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不良信息、不良导向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监管部门也要密切关注涉未成年人问题新特点新表现,重视技术赋能,推动部门联动,及时亮剑严惩,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紧守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甲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A____B_____

21.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有人说一样,有人说不一样。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

22.请分别概括第三、四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50个字。(5分)

答: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巴黎奥运会上,有很多运动员站上了世界最高领奖台。但他们夺冠以后,并没有躺在冠军宝座上睡大觉,反而重新投入艰苦的训练场,开启一段新的征程。然而,在我们的生活中,却不是每个人都有勇气做到成绩归零,重新出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新高中创新联盟TOP二十名校2025届高三上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者,贯道之器也。"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章自古就承担着宣教明化的功能,与国家治理息息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文风无小事,它不仅是语言风格和个人喜好,更与政风世风密切相关,是时代精神的集中反映,关乎事业的兴衰成败。

纵观中华优秀典籍,文字简练、内容精粹是其共同特征。一部《老子》,不过五千余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哲学内涵,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智慧瑰宝;语录体的《论语》同样讲求文字简洁平易、思想深邃,“辞达而已矣”。其他先秦诸子的文章乃至历朝历代的经典,无一不是既有深刻的人生体验、社会观察,又能以精练语言来表达呈现的,由此方能一代代传播久远。

再看现当代,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文风改良的高手,重视文风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毛泽东同志不仅高度重视文风问题,而且身体力行,他的很多作品言语精辟、思想深刻、风格明快,本身就是改进文风的典范。延安整风时,他特别作了《改造我们的学习》《反对党八股》等报告,强调要整顿学风、整顿党风、整顿文风。其中《反对党八股》一文列举了“八股式"文章的“空话连篇,言之无物”“装腔作势,借以吓人"等八种表现与恶劣影响,至今读来仍令人深觉透彻犀利、很有现实针对性。邓小平同志也是如此,讲话写文章平白朴实、简洁明了、耐人咀嚼。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改文风上率先垂范,讲话、文章平实真诚而又犀利新颖,富有极强的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

遗憾的是,当前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领域仍存在着比较严重的文风问题。比如,一些报刊文章文风浮躁,充斥着大话、空话、套话,穿靴戴帽、绕来绕去,洋洋洒洒数千言,看起来高大上,实际上“内里空”;比如,一些学者喜欢搬弄西方学术名词,故作高深,把浅显问题复杂化,用华丽、冗长的句子把文章写得晦涩难懂。这看似是文法技巧的问题,实则是文风和学风的反映,是对自己研究内容理解得不深刻、思考得不深入、阐释得不到位所致。

好文章、好文风,是深刻思想内容与简练文字表达的统一,既能有内容、有见解地剖析问题,又能明快清晰地呈现出深层思考。改进文风,要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真正深入调查问题、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我们期待像《光明日报》这样能够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媒介,在改文风中奋勇当先,多刊发实事求是、短小精干、有真知灼见的好文章,用简洁质朴、明快清丽的好文风引领时代新风。

(摘编自黄德宽《好文章是深刻思想与简练文字的统一》)

材料二:

在古代,写文章是少数人的事。现在,几乎人人都写文章,人人都可以写文章。

那么,如何写好文章我有一个屡试不爽的好办法——多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习。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能会由于时代不同而有自己的历史任务、用语习惯,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特质,那就是坚持问题导向,不空讲哲学、不空谈理论、不空喊口号,有生气、见神采,读了有拨云见日、豁然开朗之感。马克思主义著作之所以经典,在于其立场的人民性,在于其理论的权威性,也在于其文风的革命性,实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客观存在的事实与准确优美的描述的统一。笔者多次精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深感改进文风要多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那里取取经,返璞归真。

提出问题开门见山。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开篇写道:“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文章旗帜鲜明,不绕圈子,一来就亮明立场观点,说出了共产党人的革命情怀。反观一些文章,“帽子”太大,实质是回避问题、无视矛盾。这样的文章,读之无益,谈何价值

分析问题鞭辟入里。邓小平同志的南方谈话堪称典范,比如“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大道至简。寥寥数语,把宏大的理论讲得透彻而直抵人心,却也是群众听得懂、传得开的“普通话”。反观一些文章,理缺词穷、理贫词涩,最终也只能从“小房间"走向“档案室”,起不到理论应有的指导实践作用。

解决问题直击要害。我们党有两个文件值得一说,一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关于重行颁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训令》;一是中央八项规定。两个文件既短又实,共识度高,都产生了广泛、重大、持续的影响,成为带电的“高压线”,而不是“稻草人”。可见,文章的力量强弱,不在长短,而在是否抓住和解决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改文风不是小事,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劳永逸,但路虽远,行则必至!

(摘编自黄朝椿《多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学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章承担着宣教明化的作用,由此看来,文风可以集中反映时代精神。

B.中国共产党重视文风,如毛泽东、习近平等党内同志都重视文风并且身体力行,他们的作品思想深刻、平实真诚。

C.《光明日报》是能够影响公众舆论的重要媒介,若能多刊发简洁质朴、明快清丽的好章,则将有助于文风改革。

D.通过《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我们知道好的文章不能回避问题、无视矛盾,而应该旗帜鲜明地亮出立场观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老子》《论语》乃至历朝历代的经典能够传播久远,离不开其深刻的内涵和精练的语言。

B.当前理论宣传和学术研究领域的问题,看似是文法技巧的问题,实际是文风和学风的问题。

C.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坚持问题导向,站在人民立场,有着同样的历史任务和用语习惯。

D.在宣讲宏大的理论时,既要做到让群众听得懂、传得开,又要做到能够以理论指导实践。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以引用古文开篇,材料二则以先对比古今、再提出问题的方式开篇。

B.两则材料都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大量论据的使用增加了文章的可信度。

C.材料一中一些报刊、学者的反面事例,直观地展现了当下存在的文风问题。

D.材料二主体部分采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条理清晰,逻辑严密。

4.材料二第五段使用“小房间"档案室”等词语,请简析其含义及作用。(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5.学校读书小组即将针对“如何培养好文风"的问题展开分组讨论,请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列出你的发言要点。(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论证相关分析的辨析能力。解答时,学生要明确文本的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再判断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中词语的含义及作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内容,再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作为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文章……”错误。由原文“文字的创造和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可知,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是“文字的创造和发明”,而非“文章”,选项属于张冠李戴。

故选A。

(2)C.“有着同样的历史任务和用语习惯”错误。由原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可能会由于时代不同而有自己的历史任务、用语习惯"可知,不同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历史任务和用语习惯并不是完全相同,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C。

(3)D.“材料二主体部分采用了递进式的论证结构”错误。材料二主体部分为第四至六段,从段首句子可知,应是采用了并列式的论证结构。

故选D。

(4)①由原文“反观一些文章,理缺词穷、理贫词涩,最终也只能从‘小房间’走向‘档案室’,起不到理论应有的指导实践作用"可知,这是对那些理缺词穷、理贫词涩文章的批判。“小房间”是指作者写自己文章的场所。“档案室"指这样缺乏价值的文章最终的归宿只能是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如同被存放在档案室里一样,毫无实际意义。

②“小房间”“档案室"是读者比较熟悉的、具体的地方,用在这里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一些文章因理缺词穷、理贫词涩而无人重视、缺乏影响力的状态,它们无法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使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可感。

(5)①由原文“纵观中华优秀典籍,文字简练、内容精粹是其共同特征。一部《老子》,不过五千余言,蕴藏着极为丰富的哲学内涵,是当之无愧的人类智慧瑰宝;语录体的《论语》同样讲求文字简洁平易、思想深邃,‘辞达而已矣’。其他先秦诸子的文章乃至历朝历代的经典,无一不是既有深刻的人生体验、社会观察,又能以精练语言来表达呈现的,由此方能一代代传播久远”可知,向中华优秀典籍学习,做到文字简练、内容精粹。

②由原文“再看现当代,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是文风改良的高手,重视文风一直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分析问题鞭辟入里……"解决问题直击要害……”可知,向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做到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分析问题鞭辟入里,解决问题直击要害。

③由原文“改进文风,要多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的优良传统中汲取营养,同时真正深入调查问题、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可知,通过真正深入地调查问题、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来改进文风。

答案:

(1)A

(2)C

(3)D

(4)①“小房间”指写作这些文章的场所,“档案室"指这些文章被束之高阁,毫无实际意义。②这两个词生动形象地表明那些理缺词穷、理贫词涩的文章从作者手里完成后就被束之高阁,无法起到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

(5)①向中华优秀典籍学习,做到文字简练、内容精粹。②向优秀的马克思主义者学习,做到提出问题开门见山,分析问题鞭辟入里,解决问题直击要害。③通过真正深入地调查问题、客观准确地认识世界,来改进文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枪声(节选)

周子妮

贺云正抱着小弟在院子里溜达的时候,又响起了枪声,听上去离得不远。枪声大伙儿都听惯了,不像从前那样一惊一乍了。贺云还是背着小弟,快步跑到门边,准备把院门插上,掩耳盗铃似的插上门。一走到门口,贺云才看见,一个从未见过的小伙子,穿着一身灰绿的作战服,一瘸一拐地拐进胡同里。他的一条腿显然中了弹,血流了一路。鬼子的枪声越来越近了,贺云不知道是哪里来的勇气,忽地从院子里跳出来,那个小战士也吓了一跳,踉跄着摔倒在地上。

“鬼子是来追你的”贺云问。

小战士点点头。

“你是‘八路’"贺云说着用手比画了一个“八”的手势。

小战士依旧点点头。

贺云一把把小战士从地上扶起来说:“你要真是打鬼子的‘八路’就跟我走。"说着就把小战士搀进院子里。这么大个人,藏哪好呢贺云犯了难,她的目光焦急地在屋内巡视着,隐约已经可以听见鬼子们的皮靴啪啪踩在地上的声音了。这时她的眼睛落在了院子犄角的那几个笸箩筐上一一还是从前大哥编的。

“就这吧,凑合一下。”说着贺云挑了个最大的笸箩筐,让小战士钻了进去,又把木桶、板凳、扫帚堆在那,不仔细找还真看不出来里面藏了个人。

容不得贺云细想,鬼子就冲进来了,跟着的还有那个懂“鬼子话"的汉奸。爹娘吓得都从屋子里跑出来了,娘一把就把贺云搂在怀里,哀求地看着鬼子,生怕贺云被掳了去。鬼子朝天开了三枪,娘把贺云的头埋在了自己的胸前。汉奸开口了,问:“有没有看到一个受伤的‘八路’从你们这个胡同跑过去”

爹咬着牙,把娘和贺云挡在身后说:“没有,我们一直在屋里干活,哪看见什么‘八路’"

“那你们得说说,皇军换家挨户地搜查,那‘八路’受了伤流了血,这血迹怎么到你们家这就没了呢”

娘搂着贺云,全身抖得厉害,爹瞪着汉奸说:“老子早就不想活了,老子儿子都没了,死了痛快!"

拿着枪的鬼子头明显在问汉奸,爹说的是什么,贺云害怕极了,不知道汉奸是怎么翻译的,没想到自己想当然的举动惹了那么大麻烦。

鬼子乒乒又是连开两枪,转过头去拿枪指着胡同里邻近的几户乡亲们,汉奸传达着鬼子的指令,大声地朝着人群喊:“窝藏‘八路’,全家枪毙!窝藏‘八路’,全家枪毙!”贺云从娘的指缝里看见英子一家也被鬼子赶着来到胡同口。

完了!刚才自己救人心切,万一要被什么人看见了呢尤其是英子一家,大哥出事后,自己有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了英子家门口,英子娘早就隔着院子阴阳怪气地骂过,这万一要是当时被英子娘看见了……贺云不敢想,只盼着鬼子赶紧走。

鬼子在院子里举着刺刀进进出出,连柴火堆都要用刀捅两下。越怕什么越来什么,贺云不知道是不是自己眼花了,她总觉得院子犄角那堆着的笸箩筐子好像在发抖,连同堆在一块儿的板凳、笤帚也跟着一块儿发抖。坏了!刚才扶那个小战士的时候就觉得他手心烫得很,他准是受了伤发烧打摆子了。哎哟喂,可真是时候!

眼见着笸箩筐抖得越来越厉害,这要是让鬼子发现了……贺云倒吸了一口冷气。鬼子还不走,这可怎么办贺云抱着小弟一圈一圈地转悠,干脆一屁股坐在了那个不安分的笸箩筐上,嘴里还在念叨着:“行了行了,我的小祖宗,别哭了。"

贺云的小聪明耍得不是地方,本来没人注意那笸箩筐,她这一坐,反倒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连她自己都觉得,周围的空气仿佛一下都变了味儿,娘靠在爹身上,压着嗓子朝她低吼:“丫头!”

日头照在房脊上,光线锐利极了,一寸一寸像刀子在割着房上的瓦片。贺云已经不敢抬头了,她不知道是她自己在抖还是那笸箩筐子在抖。小弟仿佛也嗅到了空气中的诡谲,渐渐地也止了哭声,沉沉睡了过去,任凭贺云再怎么暗中掐他也不吭一声。①贺云看了一眼天上的太阳,像鬼子的刺刀似的,晃得她睁不开眼睛。

院子就那么大,鬼子扯着一边的嘴角淫笑着,几步就踱到贺云跟前了。贺云发现,原来鬼子的笑声比枪声还恐怖。她低下头抱紧小弟,闭上了眼睛。

突然,恍惚哪里又传来一阵枪声,挺近的,响了一下,紧接着又响了三下。

“‘八路’!肯定是‘八路’!"汉奸跳起脚,率先叫了起来。

鬼子听到后也愣住了,重新把手枪别回到腰带里。

枪声又响了。贺云的耳膜都鼓了起来,她重新抬起头睁开眼。

“枪声就在附近,人肯定还没走远。”汉奸赶忙凑到鬼子身边,叭叭说了一串鬼话。

只一瞬间,一屋子的鬼子风一样地跟着跑了出去,院子里一下又清静了。贺云听见自己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太阳越过了屋脊,越过了房檐,又直直地照进了院子里,她才从笸箩筐子上滑了下来。娘跑过来一把把她搂在怀里,贺云仍觉得像做梦似的,好像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了。

待乡亲们都走净了,贺云叫来爹娘,才把已经晕在笸箩筐里的“八路军战士"搀了出来。装粮食的布口袋里还有一把米,娘熬成了稀饭一口一口喂给他吃。贺云以为爹会揍她,像小时候她和大哥去英子家偷了枪一样。爹没有,但也没有好脸色,看贺云时总是虎着一张脸。爹撕了几块干净的布,把战士受伤的腿包裹上了。

过了好一会儿,爹夹着烟悠悠地说:“怎么这么寸哪就来了一阵枪声呢”

贺云正在给小弟喂米糊糊,听到爹提起,她也纳闷儿,那枪听上去跟寻常的枪声不大一样,但又很熟悉,似乎是在哪听过。她似乎想到了什么,把小弟塞进了娘的怀里,拔腿就往外跑,一口气跑到了英子家。

②已是黄昏,夕阳金灿灿的光涂抹在英子家高高的房梁上。果然,那支鸟枪不见了。

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村里人已经听惯了枪声,但贺云还是十分紧张,赶紧去把院门插上,这说明她还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她的胆量也没有锻炼出来。

B.贺云发现受伤的八路军小战士后,便把他带到院子里藏了起来,然而,她并没有想到这个举动会带来这么大的麻烦,心里十分后悔。

C.大哥出事后,贺云好几次把尿桶子倒在英子家门口,这是故意恶心英子一家,揭示了两家的矛盾,暗示大哥的死可能与英子一家有关。

D.贺云一家冒生命危险救下八路军战士,娘给八路军战士熬稀饭,爹给八路军战士包扎伤腿,他们的目的是让八路军战士为儿子报仇。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用细节描写,如贺云询问小战士时,他都只“点点头"而未说话,这暗示了其身体状况。

B.小说塑造了英勇无畏的爹娘形象,如面对鬼子时,娘把贺云搂在怀里,爹咬着牙、怒瞪汉奸。

C.小说结尾“从此贺云再也没有见过英子”耐人寻味,英子的去向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D.小说以“枪声"为线索串联全文,按照时间顺序设计故事情节,使得小说情节完整,脉络清晰。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都写到阳光,分别有什么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9.这篇战争题材的小说充满了紧张感,请结合你的阅读体验,谈谈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这类题考查的角度较多,有内容的理解,主旨的概括,表现手法的分析等。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学作品中环境描写作用能力。解答环境描写作用题,我们要从环境本身的特点、环境描写与人物的关系、环境描写对情节的作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先明确自己的看法,然后结合着文本的具体内容分析即可。

【解答】(1)A.“这说明她还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她的胆量也没有锻炼出来”错,贺云的反应是一种出于安全考虑的自然表现,并不能说明她没有适应这种战争环境,胆量小。

B.“心里十分后悔"错,文中并没有表现贺云十分后悔救了八路军小战士。

D.“他们的目的是让八路军战士为儿子报仇”错,贺云一家解救八路军战士,是基于对日军的仇恨,对八路军的爱护。

故选:C。

(2)B.“小说塑造了英勇无畏的爹娘形象"错,娘搂着贺云时,“哀求地看着鬼子”“全身抖得厉害”,由此可知,娘也是害怕的。

故选:B。

(3)①句,这句话出现在贺云为了保护小战士而坐在箩筐上的紧张时刻。阳光被比为“鬼子的刺刀”,这是贺云坐在笸箩筐上面对着鬼子的注视时的感受,当时她的内心十分恐惧。阳光成为了贺云心理压力的一个象征,强化了她内心对于鬼子可能发现隐藏士兵的担忧,以及对于自身和家人安全的焦虑。

②句,这段描述出现在故事的尾声,当贺云发现英子家的鸟枪消失,暗示英子可能是那阵拯救大家于危难之中的枪声的来源。这里的夕阳以“金灿灿"的暖色调出现,与之前紧张压抑的气氛形成了鲜明对比,象征着危险已经过去,人们的生活开始恢复平静。同时,这样的描写也表达了对英子勇敢行为的一种赞美,她为了帮助他人不惜牺牲自己,这种精神如同温暖的夕阳一般照亮了周围的人,深化了小说的主题。

(4)①故事背景方面:小说一开始就提到了“枪声”,并且说明“枪声大伙儿都听惯了,不像从前那样一惊一乍了"。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背景——抗日战争时期,而且通过“听惯了”三个字,间接反映了战争给人民生活带来的长期影响,从而为后续的故事发展奠定了基调,让读者自然而然地感受到了一种潜在的紧张感。

②情节发展方面:贺云在看到受伤的小战士后,出于本能反应将其藏匿。当鬼子进入院子进行搜查时,贺云“一屁股坐在了那个不安分的笸箩筐上”,这一举动虽然初衷是为了稳定情况,却意外地吸引了鬼子的注意,使得形势更加危急。这种突如其来的转折增加了故事的悬念,让读者的心随之悬了起来。正当所有人都处于极度紧张的状态中时,远处传来了枪声,这不仅是情节上的一个重大转折,也是缓解当前危机的关键。这一设计有效地转移了鬼子的注意力,也为贺云等人赢得了宝贵的喘息时间。

③人物塑造方面:作者细腻地描绘了贺云在面对鬼子搜查时的心理变化,比如“贺云倒吸了一口冷气”“贺云已经不敢抬头了"等,这些细节生动地展现了她在高压环境下的恐惧与无助,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通过“鬼子朝天开了三枪”“鬼子扯着一边的嘴角淫笑着"等描写,不仅刻画了敌人的残暴与狡诈,同时也加剧了紧张的气氛,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当时环境的险恶。

答案:

(1)C

(2)B

(3)①将阳光比为鬼子刺刀的光,突出了阳光的强烈,以此烘托出贺云在面对鬼子的注视时内心的恐惧。

②用“金灿灿”这一暖色调来描写夕阳的光线,暗示危机解除、回归平和,也深化了小说赞扬英子牺牲精神的主旨。

(4)①通过设定抗日战争这一故事背景,开篇即写枪声,让读者感受到危险,继而产生紧张的心理。

②通过情节发展来营造紧张气氛,如贺云突然坐到笸箩筐子上,这引起了鬼子的注意,这一突发情节让读者感到紧张。

③通过对人物的塑造表现紧张气氛,如通过描写鬼子即将发现藏在笸箩筐内的八路军战士时贺云的内心活动,以及描绘鬼子的威胁、淫笑等,都营造了紧张的氛围。

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鄙谚曰:“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又曰:“前车覆,后车诫。”夫三代之所以长久者,其已事可知也;然而不能从者,是不法圣智也。秦世之所以亟绝者其辙迹可见也然而不避是后车又将覆也。夫存亡之变,治乱之机,其要在是矣。天下之命,县于太子;太子之善,在于早谕教与选左右。夫心未滥而先谕教,则化易成也;开于道术智谊之指,则教之力也。若其服习积贯,则左右而已。夫胡、粤之人,生而同声,耆欲不异,及其长而成俗,累数译而不能相通,行者有虽死而不相为者,则教习然也。臣故曰选左右早谕教最急。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书》曰:“一人有庆,兆民赖之。"此时务也。

(节选自贾谊《治安策》)

材料二:

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夫本者,倡始也;末者,应和也。倡始者,天地也;应和者,万物也。万物之事,非天不生,非地不长,非人不成。故人君举措应天,若北辰为之主,台辅为之臣佐,列宿为之官属,众星为之人民。是以北辰不可变改,台辅不可失度,列宿不可错缪,此天之象也。故立台榭以观天文,郊祀、逆气以配神灵,所以务天之本也;耕农、社稷、山林、川泽,祀祠祈福,所以务地之本也;庠序之礼,八佾之乐,明堂辟雍,高墙宗庙,所以务人之本也。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圆凿不可以方枘,铅刀不可以砍伐,此非常用之事不能成其功,非常用之器不可成其巧。故天失其常,则有逆气;地失其常,则有枯败;人失其常,则有患害。《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谓也。

(节选自诸葛亮《便宜十六策》)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秦世A之所以亟B绝者C其辙迹D可见也E然而F不避G是后H车又将覆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机,关键,与《阿房宫赋》中“多于机上之工女"的“机”意思不同。

B.而,连词,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而”用法相同。

C.辟雍,本为周天子所设大学,东汉后成为尊儒学、行典礼的场所。

D.患,祸害,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夫祸患常积于忽微"的“患”意思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先引用俗语表明观点,接着将夏商周三代和秦王朝进行对比,得出国家存续、灭亡的变化规律,以此来佐证自己的观点。

B.胡人和粤人刚出生时声音、欲望和嗜好基本相同,长大后却形成了不同的风俗和语言,贾谊以此证明教育和习惯的重要性。

C.诸葛亮认为,人君就像北辰星居于中心地位,臣僚官佐就像北辰星旁的台辅星,官员的属吏就像其他星宿,而百姓就像繁星。

D.在诸葛亮看来,人君应当重视观测天文、祭祀祈福、礼乐教化之事,否则,一旦天、地或人出现反常之态,必定导致国家覆灭。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夫教得而左右正,则太子正矣,太子正而天下定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2)《经》曰:“非先王之法服,不敢服。"此之谓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治国之策,但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句意:秦王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其车轮的痕迹(原因)也可以看得清楚了;但是却不注意避免,这样后面的车(汉朝)又将面临覆灭的危险。“亟绝"指快速灭亡,“秦世”为“亟绝"的主语,A、B两处不断,C处需断开;“辙迹可见”表意完整,“也"为句末停顿,D处不断,E处需断开;“然而”表示转折,“不避"是内容,F处不断,G处需断开;“后车”喻指后面的朝代,H处不断。

故选CEG

(2)A.正确。机:关键;织机。句意:治与乱的关键;比机上的工女还多。

B.“用法相同"错误。而:连词,表转折;连词,表递进。句意:(各自的语言)经过多次翻译却仍无法相互理解;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每天对自己检查、省察。

C.正确。句意:设立明堂辟雍。

D.正确。句意:就会出现祸害;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积累起来的。

故选B。

(3)D.“一旦天、地或人出现反常之态,必定导致国家覆灭”错,“必定"二字过于绝对,文中只说天一反常态,会产生不祥之象;地一反常态,会发生枯萎之事;人一反常态,会出现祸害,并非“必定导致国家覆灭”。

故选D。

(4)①“得”,得当;“正”,品行端正;“定”,安定。译文:(如果)教育得当而左右亲随品行端正,那么太子必定品行端正,太子品行端正则天下就能安定了。

②“法服”,合乎礼法的衣服;“服”,穿;“此之谓也”,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此谓(之)也"。译文:《经》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材料一,结合原文“不习为吏,视已成事"前车覆,后车诫”,强调吸取历史教训,根据后文教育太子的论述,可知材料一还强调对太子的教育。材料二,结合原文“治国之政,其犹治家。治家者,务立其本,本立则末正矣"故本者,经常之法,规矩之要”可知,强调的是要确立根本,要按照“经常之法,规矩之要"治国。

答案:

(1)CEG

(2)B

(3)D

(4)①(如果)教育得当而左右亲随品行端正,那么太子必定品行端正,太子品行端正则天下就能安定了。

②《经》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5)①材料一侧重于强调治国要注意吸取历史教训,以尽早教育太子和替他选择左右之人为当务之急。

②材料二侧重于强调治国要致力于确立天、地、人的根本,人君应该按照常法要规治理国家。

参考译文:

材料一:

俗语说:“不熟悉做官的事,只要观察以往官吏做过的事情。"又说:“前面的车翻了,后面的车要引以为戒。”夏、商、周三代之所以统治长久,看以往的事可以明白了;但是却不加以学习,这是不效法圣人智慧。秦王朝之所以很快灭亡,其车轮的痕迹(原因)也可以看得清楚了;但是却不注意避免,这样后面的车(汉朝)又将面临覆灭的危险。存与亡的变化,治与乱的关键,要旨便在这里了。天下的命运,决定于太子;要使太子成为好的继承人,在于及早进行教育和选择贤人做太子的左右亲随。在思想还没有放开时就先进行教育,则教化容易收到成效;领悟治国道理和知识道义的要旨,是教育的力量。至于太子习惯的养成,就是左右亲随的职责了。北方的胡人和南方的粤人,刚出生时声音相同,欲望和嗜好也没有什么差异,等到长大成人之后形成了不同的风俗习惯,(各自的语言)经过多次翻译却仍无法相互理解,行为习惯有即使到死也不能互相改变的,这是教育和习惯所造成的。所以我说为太子选择左右亲随、及早进行教育最为紧迫。(如果)教育得当而左右亲随品行端正,那么太子必定品行端正,太子品行端正则天下就能安定了。《书》说:“天子一人有庆幸的事,天下百姓都仰仗他得到好处。"教育太子是当务之急。

材料二:

治国,就如同治家。治家,务必确立根本,根本立住了则末节自会端正。所谓本,是事物的源头;所谓末,是(对源头的)呼应附和。事物的源头,就是天地;呼应附和,就是万物。万物的发展,没有天就不会产生,没有地就不会生长,没有人就不会成功。因此君主的行为应当顺应天命,就像天空以北极星为中心,台辅星(位于北极星旁)就像臣僚官佐,其他众多星宿就像主要官员的属吏,繁星就像百姓。所以北极星的位置不能变动,台辅星的运行不能没有法度,其他众星宿的排列不能杂乱无章,这就是天象。因此建造高台来观测天象,在郊外祭祀、避免不祥气象来配享神灵,这就是致力于天的根本;耕田种地、祭祀土神和谷神、在山林和川泽建立祠庙,祈求福祚,这就是致力于地的根本;重视学校的礼仪,建立八佾乐舞,设立明堂辟雍,修造高墙宗庙,这就是致力于人的根本。所以所谓本,就是常用的法度,规矩中最关键的。圆的卵眼不能用方的榫头相配,铅做的刀不能用来砍伐树木,这是说不使用恰当的方法就不能成就功业,不使用恰当的工具就不能成就精巧。因此天一反常态,就会产生违逆不顺之气;地一反常态,就会发生枯萎之事;人一反常态,就会出现祸害。《经》说:“不是先代圣明君王所制定的合乎礼法的衣服,不敢穿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和太傅平章贾魏公咸淳庚午冬大雪遗安抚潜侍郎

文及翁

身游廊庙意山林,六出花开一寸心。

平地尺书①叨载史,瞻天班贺②齿诸任。

屡丰岁事常如昔,太素风光直到今。

收敛神功放晴景,白河半夜扫层阴。

【注】①尺书:诏书。②班贺:列班庆贺。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上句言诗人虽在朝廷做官,但心中却很向往隐居生活,体现出他对人生的思考。

B.颔联写诗人已经名留史册,且在朝堂上占有一席之地,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骄傲。

C.颈联中诗人用连年的丰收岁事和当下的雪景共同描绘了生活安定、风光美好的图景。

D.尾联直接描写了自然景物的变化,同时在其中寄寓着诗人对于光明未来的美好愿景。

16.《窦娥冤》中窦娥期望用“六出冰花"印证自己的冤屈,这首诗中“六出花开一寸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综合考查诗词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词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词意思,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要结合全诗内容,抓住传情达意的字词句,准确把握诗人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解答】(1)B.“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的骄傲"错误。颔联上句中诗人以“叨”字自谦,表示自己只是有幸参与其中,下句中“齿诸任"表明诗人只是与众多官员一同尽忠职守,并未体现骄傲之意。

故选B。

(2)①“六出花开一寸心”中,以“六出花"即雪花来描绘自然景象,展现了冬季大雪纷飞的壮美画面,体现出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正如诗中开篇提到“身游廊庙意山林”,即使身处朝廷,心中仍向往山林之美,这雪花之景正契合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②雪花洁白无瑕,象征着纯洁美好。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诗人可能身处官场,面临各种诱惑和挑战,但他以雪花自比,表明自己不会被世俗所染,始终保持着一颗纯净的心灵和高尚的道德操守。

答案:

(1)B

(2)①“六出花"即指雪花,诗人以“花开”描绘冬季大雪纷飞的自然景象,表现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②雪花象征着洁白美好,诗人以此与“一寸心"相连,表达了自己对于纯洁的内心和高尚的品格的坚定追求。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小华乘船夜游洞庭湖,他高兴地拍打船舷、放声歌唱,赞叹此夜如此美好,此情此景让我们想起《念奴娇·过洞庭》中“__,”两句诗。

(2)张教授常常自嘲自己的书房过于狭小,他曾引用归有光《项脊轩志》中“___,_"两句,直观表现书房面积之小。

(3)唐诗宋词中,文人常常用“梦”来书写人生际遇或抒发人生感慨,如“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重点字:啸)

(2)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重点字:容)

(3)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重点字:酹)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

①当前,我国有未成年网民近2亿左右,②未成年人“触网”的年龄越来越低,③一方面,网络满足了孩子们对多元知识的渴求,④有利于更好地认识世界,⑤另一方面,“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也暗藏危机,⑥可能让孩子们陷入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的泥潭。(甲),是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

暑期是孩子们的触网高峰期,网络环境好不好,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孩子们的假期安不安全、充不充实。此次专项行动涵盖了短视频与直播平台、社交平台、电商平台、应用商店、儿童智能设备、未成年人模式6个重点整治方面。(乙),具有新特点新表现;a有些方面是“顽疾”,潜藏很深不断“变异"。这些整治重点都是网络平台暴露出的突出问题,此次整治行动体现了监管部门以问题为导向,抓“新”破“顽"的坚定态度。

清朗的网络环境对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性A,既需要各部门抓平时、抓节点,让网络治理更常态、更长效、更精准,也需要社会各界B。父母要做好“第一责任人”,学习掌握网络知识和科学育儿技能,用高效陪伴和切实引导塑造良好家庭环境。妇联等群团组织要利用好妇女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和各类家庭教育指导服务机构、站点,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充实孩子的假期生活,提升孩子的自护能力,培育家长的家教素养。

保护孩子们的网络安全,“科技向善"是必须坚守的底线。b一些不法行为往往“披着外衣”“穿着马甲"套着新衣”,对此,相关网络企业要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行业自律,不断健全平台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机制,优化升级网络安全监管和预防技术手段,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对不良信息、不良导向及时发现、有效处置。监管部门也要密切关注涉未成年人问题新特点新表现,重视技术赋能,推动部门联动,及时亮剑严惩,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紧紧守住未成年人网络保护防线。

18.文中第一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答:(1)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答:甲_______________

乙_______________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分)

答:A____B_____

21.文中两处画波浪线句子中引号的用法,有人说一样,有人说不一样。你的看法是什么请简要说明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_

22.请分别概括第三、四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每句不超过50个字。(5分)

答:______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病句的辨析和修改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找出有语病的地方,正确修改。

(2)本题考查学生给文段补写恰当语句的能力,答题时要通读语段,结合语境进行补写,要做到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并注意字数限制。

(3)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的运用能力。答题时要读懂语段的内容,结合语境正确填写。

(4)本题考查学生对标点符号用法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明确观点,结合语境进行比较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段落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段落的内容,抓住要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序号①,“近2亿左右”中“近"左右”重复赘余,删去其一即可。

序号④,“更好地认识世界"成分残缺。“更好地认识世界”缺少主语,可在“更好地"前面加上“他们”。

(2)甲处,需要填有关“让孩子们健康成长的重要课题"的具体内容,根据前文“‘泥沙俱下’的网络环境也暗藏危机,可能让孩子们陷入不良信息、网络暴力的泥潭”,可见不良的网络信息会对未成年人造成危害,所以要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可填“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

乙处,根据后文分号及“有些方面是‘顽疾’”可知,本处专项行动整治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