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赤壁教案_第1页
八年级赤壁教案_第2页
八年级赤壁教案_第3页
八年级赤壁教案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赤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诗人杜牧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含义和主题。2、体会诗歌借古讽今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感悟能力。3、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的意境,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4、背诵并默写这首诗。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题,体会诗人借古讽今的思想感情。(2)分析诗歌的艺术特色,包括用典、对比等手法的运用。2、教学难点(1)对诗歌中历史典故的理解和把握。(2)如何引导学生从诗歌中领悟历史的兴衰和人生的哲理。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诵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通过播放一段关于三国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提问学生对赤壁之战的了解,从而导入新课《赤壁》。(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杜牧是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其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在晚唐成就颇高。2、写作背景: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又想到自己的遭遇,有感而发。(三)朗读诗歌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评价。4、全班齐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四)诗歌解读1、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1)“折戟沉沙铁未销”描绘了怎样的景象?引导学生想象一支折断的戟沉没在泥沙中,经过岁月的侵蚀,上面的铁锈还没有完全消失的画面。(2)“自将磨洗认前朝”中诗人的动作有什么深意?诗人亲自将戟磨洗干净,辨认出是前朝的遗物。这个动作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好奇和关注。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1)“东风不与周郎便”中的“东风”指什么?这里的“东风”指赤壁之战中帮助周瑜火攻曹操的东南风。(2)“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结局有何寓意?如果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大乔和小乔被关进铜雀台了。这两句诗通过假设东吴失败的结局,暗示了机遇对于英雄成就功业的重要性。(五)艺术特色分析1、用典诗人运用了赤壁之战中周瑜借东风火攻曹操的典故,不仅增添了诗歌的历史厚重感,也使诗歌的寓意更加深刻。2、对比将周瑜的成功与可能的失败进行对比,突出了机遇的重要性,也引发了读者对历史和人生的思考。(六)主题探讨1、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这首诗借赤壁之战这一历史事件,抒发了诗人对历史兴亡的感慨,同时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抑郁不平之情。2、如何理解诗人对历史的看法?诗人认为历史的发展往往受到偶然因素的影响,英雄人物的成就也离不开机遇。同时,也暗含着对自己生不逢时的无奈。(七)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内容和主题。2、回顾诗歌的艺术特色和学习方法。(八)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这首诗。2、阅读杜牧的其他咏史诗歌,如《泊秦淮》《题乌江亭》等,写一篇读后感。五、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有了一定的提高。但在引导学生深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