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 延续文化血脉 (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第1页
5.1 延续文化血脉 (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第2页
5.1 延续文化血脉 (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第3页
5.1 延续文化血脉 (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第4页
5.1 延续文化血脉 (大单元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三单元文明与家园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5.1延续文化血脉教学设计单元教学规划(一)主题名称:中华文化、传统美德、民族精神、价值观(二)主题概述:本单元既是第一单元《富强与创新》、第二单元《民主与法治》的延续,又承接第四单元《和谐与梦想》,属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中的文化建设与生态建设的内容。本单元内容分为第五课“守望精神家园”和第六课“建设美丽中国”,旨在使学生认识到: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崇高使命,既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高扬中华民族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又要正视发展中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坚持绿色发展道路,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守望精神家园”和“建设美丽中国”两个视角,展现了我国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所取得的历史性成就、所面临的现实挑战和所作出的积极应对,并引导学生将我们对文明进步与发展的殷殷追求化作守望与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2.通过分析课标及教材内容,梳理本单元知识结构,体现结构化(如下图)(三)主题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虽然具有一定的判断力,但是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尚未完全形成,对传统美德与民族精神的认识尚不够深刻,同时因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对传统美德还有一些误读甚至有些中学生认为自己不用高扬民族精神。有些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认识不深,不知道如何培育和践行。另外,有些学生没有认清资源环境的现状,对一些破坏污染环境的行为熟视无睹,也不知道如何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可持续发展。基于以上种种认识,学习本单元内容显得很有必要。(四)开放性学习环境:学生实地走访、图书馆、互联网、多媒体设备、图片和视频等数字资源。(五)单元学习目标:1.在精神文明方面,理解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理解和坚定文化自信,传承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在生态文明方面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依存、和谐相处的关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基本理念。3.理解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增强建设美丽中国、走绿色发展道路的态度认同,增强生态文明建设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六)单元评价建议:学习态度1.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或创意,引发同学积极思考或行动。2.能代表小组在课堂上发言,分享小组合作成果。3.在小组合作中善于倾听、尊重他人的观点。4.自己在小组合作中完成了具体的思考与分享任务,效果良好。学习程度知识获取1.能够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并在社会生活中自觉践行;2.形成初步的道德认知和判断,能够明辨是非善恶;通过体验、认知和践行,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核心理念。学习能力1.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修齐治平的理想追求,锤炼高尚人格。2.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3.推动高质量发展,知道统筹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的“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价值观念1.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2.践行以爱国奉献、明礼遵规、勤劳善良、宽厚正直、自强自律为主要内容的道德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诚实守信、团结友爱、热爱劳动等个人美德和优良品行。素养达成政治认同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增进中华民族价值认同和文化自信。健全人格有效学习,能够主动适应社会环境,确立符合国家需要和自身实际的健康生活目标,热爱生活,积极进取,具有适应变化、不怕挫折、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责任意识敬畏自然,具有绿色发展理念,初步形成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观,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生态文明的理念。二、具体课时设计:5.1延续文化血脉1.新课程标准要求本课所依据的课程标准的相应部分是“我与国家和社会”中的“积极适应社会发展”“认识国情,爱我中华”。具体对应的内容标准是:“感受个人成长与民族文化和国家命运之间的联系,提高文化认同感。”“知道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人民平等互助、团结合作、艰苦创业、共同发展。”“学习和了解中华文化传统,增强与世界文明交流、对话的意识。”2.课时教材分析《延续文化血脉》是统编版《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五课的第一框题。主要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文化的血脉延续,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我们要坚定文化自信。本框题一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文化的来源、特点,理解中华文化的价值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进而认识到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及做法。二是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传统美德的内涵,理解美德的价值,进而认识到作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应如何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3.学情分析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初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引导学生打牢中华文化底色,传承中华美德,弘扬民族精神,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对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学科知识的积累,九年级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受其心理发展水平、认知能力及辨别是非能力的限制,在一定程度上会淡漠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从而忽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4.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坚定文化自信。(2)教学难点:弘扬中华传统美德。5.核心素养目标(1)政治认同:通过了解簪花,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与博大精深,感受中华文化的力量,让学生认同中华文化,坚定文化自信。(2)健全人格:通过学习簪花手艺人的品德,引导学生树立积极的思想品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3)责任意识:通过撰写簪花的宣传语,引导学生进一步增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社会责任感。6.设计意图一念攒花,一世无忧,今生簪花,来世漂亮。近几年,泉州簪花火爆出圈,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同时,也掀起了全国簪花热潮,这背后不仅有人们对美德的追求与体验,更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传承。本节课带领学生一起透过“簪花文化”学习“延续文化血脉”。7.教学过程:(1)课堂导入一念攒花,一世无忧,今生簪花,来世漂亮。近几年,泉州簪花火爆出圈,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同时,也掀起了全国簪花热潮,这背后不仅有人们对美德的追求与体验,更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和传承。今天,我们一起透过“簪花文化”学习“延续文化血脉”。设计意图:借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自主学习:(3)新课讲授环节一:追根溯源,探中华文化的前世议学情境:簪花是中国古代女子的一种传统发饰,也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的一种独特符号。最初人们使用花朵、草叶等自然物品来装饰头发,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发饰。在古代中国,人们通过佩戴不同的簪花来展示自己的身份、气质和品味,此外,簪花还常用作礼品和赠品,以表达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情感,并在文学作品、绘画、工艺和民俗文化中有着广泛的应用。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请你回答:“簪花”中蕴含着哪些中华文化元素以及什么是中华文化?学生:可从审美观念、象征意义、社会礼仪等方面来回答。教师总结:中华文化的形成:长期以来,中华民族就在中华大地上劳动和生活。各族人民团结互助,相互学习,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共同开发建设祖国的大好河山,创造了灿烂的中华文化。议学活动:举手抢答:中华文化包括哪些内容呢?议一议:请从图中总结中华传统文化有什么特点?教师总结: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议学情境:簪花,兴起于秦汉,繁盛于宋、元、明三朝,至清朝遽然式微。宋代,是簪花发展的顶峰,簪花习俗在唐的基础之上进一步发展。进入现代社会后,簪花逐渐演变成一种时尚和艺术表现形式。在婚礼、演出、文化活动等场合,人们会选择佩戴簪花来增添魅力。议一议:结合议学情境,请你思考:簪花兴起于秦汉,直到现代依然为世人所喜爱,为什么簪花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学生:无论古今,簪花都受到国人的喜爱,是因为其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教师总结:为什么中华文化能够薪火相传、历久弥新?中华文化具有应对挑战、与时俱进的创造力和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力。议学情境:材料一:簪花文化的起源地——泉州是闽南文化的发源地,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包括独特的方言、传统建筑、民俗活动、民间艺术等。例如,闽南传统的“拍胸舞”和“火鼎公婆”等民俗活动,以及美轮美奂的闽南传统建筑,都体现了泉州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材料二:泉州作为中国东南沿海的重要城市,拥有丰富的革命传统文化遗产,如:莫耶故居:位于安溪县金谷镇溪榜村,是革命先驱莫耶的故居;郑成功纪念馆:纪念明末清初抗清英雄郑成功等。材料三:泉州地区积极推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文化涵育、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多种方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例如,通过户外宣传阵地建设,如设置大型户外宣传牌和在公共场所建设主题公园、广场。议一议:从材料中你领略到了哪几种文化?这三者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总结:新时代,延续文化血脉需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内在联系:三者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包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之根;革命文化是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之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道路形成与发展之魂。议一议:有些文化遗产在现代生活中没有实用价值,没有必要保护。你认同这样的观点吗?为什么?学生:不认同,因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教师总结:为什么要传承中华文化?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②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精神动力。③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信和自豪。议学情境:2023年6月,备受中国时尚行业关注的“2023海上丝绸之路国际时尚周”重返巴厘岛。在这场全球盛会上,宋元中国·海丝泉州蟳埔簪花围向世界展示中国非遗的时尚新力量。此次展演让全球了解到中国非遗文化的魅力,为传承和发展中国非遗文化注入新的活力,簪花也深受外国人的喜爱,多个国家对此进行了报道。议一议:如今,越来越多的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学生:说明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日益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说明中华文化更多地被人们接受、欣赏、认同。我们应该为我们的中华文化感到自豪、骄傲,对我们的文化充满自信。教师总结:(1)文化自信的内涵:①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②是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③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2)文化自信的重要性:①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②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衰,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③坚定文化自信,事关国运兴衰,文化安全和民族精神的传承发展。议学情境:播放视频议一议: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能体现我们的“文化自信”?我们应当如何坚定文化自信,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学生:可以从国家、公民等不同角度回答此问题。教师总结:(3)文化自信的措施:国家: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不断铸造中华文化新辉煌。公民:②学习中华优秀文化,提高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补充)设计意图:通过探究,引导学生从生活中认识中华文化,一方面坚定对中华优秀文化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学习簪花,为后续的中华优秀文化的传承奠定基础。过渡语:了解了中华文化的前世,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中华文化的今生。环节二:继往开来,析中华文化的今生议学情境:在当今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人深刻意识到保护和传承非遗的重要性。比如:花米婆婆,成立了集簪花换装摄影于一体的蟳埔花米工作室。为迎合年轻人的审美,她添置了各种款式的花簪与服饰,使得非遗簪花这一璀璨艺术得以顽强延续。她说:这件事,值得我用一生去守护,也希望来到我们这里的客人,不只是体验我们的簪花,也能了解我们的精神。议一议:花米婆婆的言行展现了哪些中华传统美德?为什么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学生:敬业、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等中华传统美德;因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等。教师总结:①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地位)②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熔铸了中华民族坚定的民族志向、高尚的民族品格和远大的民族理想;(作用)③是世代相传的民族智慧,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精神力量;(重要性)④中华传统美德已经融入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风俗习惯,成为一种文化基因。(必要性)议学活动:你还能列举出哪些中华传统美德?教师总结:9.中华传统美德的特点及包括的主要内容特点:内涵丰富、博大精深主要内容:有忧国忧民、道济天下的爱国情怀,有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奋进品格,有自尊互敬、助人为乐的和乐风范,有诚信守法、见利思义的高尚情操,有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的伦理规范,有律己宽人、扬善抑恶的处世准则,等等。议学情境:出示古诗议一议:请齐读以下诗句,并思考:青少年如何弘扬传统美德?学生:青少年要践行传统美德并身体力行。教师总结:10.我们如何弘扬中华传统美德?(青少年、怎么办)①美德的力量在于践行。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青少年责无旁贷;②倡导向上向善、孝老爱亲、忠于祖国、忠于人民,青少年必须身体力行。设计意图:帮助学生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