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试题卷_第1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试题卷_第2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试题卷_第3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试题卷_第4页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试题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一)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一切事物都有几种看法。你说一件事物是美的或是丑的,这也只是一种看法。换一个看法,

你说它是真的或是假的;再换一种看法,你说它是善的或是恶的。同是一件事物,看法有多种,

所看出来的现象也就有多种。

比如园里那一棵古松,假如你是一位木商,我是一位植物学家,另外一位朋友是画家,三人

同时来看这棵古松。我们三人可以说同时都“知觉”到这一棵树,可是三人所“知觉”到的却是

三种不同的东西。你脱离不了你的木商的心习,你所知觉到妁只是一棵做某事用值几多钱的木料。

我也脱离不了我的植物学家的心习,我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叶为针状、果为球状、四季常青的显

花植物。我们的朋友画家什么事都不管,只管审美,他所知觉到的只是一棵苍翠劲拔的古树。我

们三人的反应态度也不一致。你心里盘算它是宜于架屋或是制器;我把它归到某类某科里去,注

意它和其他松树的异点;我们的朋友却不这样东想西想.,他只在聚精会神地观赏它的苍翠的颜色,

它的盘屈如龙蛇的线纹以及它的昂然高举、不受屈挠的气概。

从此可知这棵古松并不是一件固定的东西,它的形象随观者的性格和情趣而变化。各人所见

到的古松的形象都是各人自乙性格和情趣的返照。古松的形象一半是天生的,一半也是人为的。

极平常的知觉都带有几分创造性:极客观的东西之中都有几分主观的成分。

这棵古松对于我们的画画的朋友是美的,因为他去看它时就抱了美感的态度。你和我如果也

想见到它的美,你须得把你那种木商的实用的态度丢开,我须得把植物学家的科学的态度丢开,

专持美感的态度去看它。

这三种态度有什么分别呢?

先说实用的态度。做人的第一件大事就是维持生活。既要生活,就要讲究如何利用环境。''环

境”包含我自己以外的一切人和物在内,这些人和物有些对于我的生活有益,有些对于我的生活

有害,有些对于我不关痛痒。我对于他们于是有爱恶的情感,有趋就或逃避的意志和活动。这就

是实用的态度。木商看古松的态度便是如此。

科学的态度则不然。它先粹是客观的,理论的。所谓客观的态度就是把自己的成见和情感完

全丢开,科学家的直接目的不在于实用。科学的态度之中很少有情感和意志,它的最重要的心理

活动是抽象的思考。科学家要在这个混乱的世界中寻出事物的关系和条理,植物学家看古松的态

度便是如此。

所以在实用的态度中和科学的态度中,所得到的事物的意象都不是独立的、绝缘的,观者的

注意力都不是专注在所观事物本身上面的。注意力的集中,意象的孤立绝缘,便是美感的态度的

最大特点。

实用的态度以善为最高目的,科学的态度以真为最高目的,美感的态度以美为最高目的。在

实用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的在事物对于人的利害,心理活动偏重意志;在科学的态度干,我们

的注意力偏在事物间的互相关系,心理活动偏重抽象的思考;在美感的态度中,我们的注意力专

在事物本身的形象,心理活动偏重直觉。真善美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事物所本有的特质。真

善美都含有若干主观的成分。

(摘自朱光潜《谈美•谈美书简》,有删改)

材料二:

朱光潜先生在谈到审美态度时,曾以古松作比喻,说人们对待古松有三种态度:古松是什么

样的松树,有多少年份了,这属于科学的态度;古松有什么样的用处,这是功利的态度;用砍赏

的眼光来看待古松,发现古农是一种美的形式,能给人带来美的享受,这是审美的态度。在审美

态度中,古松成了表现人情趣的意象或者形象。

其实,在中国美学和艺术观念中,存在着与以上三种态度都不同的第四种态度:它当然不是

用科学、功利的眼光看待古建,但也不是以审美的眼光看待古松,发现它如何美,如何符合形式

美感,时间的年轮引起人如何的联想,等等,而在这里,审美主体和客体都没有了,古松在这里

根本就不是审美对象,而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我来看古松,在山林中,在清泉旁,在月

光下,在薄雾里,古松一时间“活”了起来,古松成了一个瞬间形成的意义世界的组成部分,我

的“发现”使古松和我、世界成了息息相关的生命共同体C

这第四种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态度”,之所以说它是“生命的态度”,是因为它的核心

是将世界(包括我与外物)从对象化中解脱出来,还其生命的本然意义,在纯粹直观中创造一个

独特的生命境界。这里的“态度”,又可以说是无态度,它的观照方式其实就是要去除态度——

人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没有情感的倾向性,或者说是“不爱不嗔”,爱有差等,嗔有弃

取,都没有摆脱控物的方式。

(选自朱良志《真水无香・生命的杰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同一棵古松,木商、植物学家、画家分别采用的是实用、科学和审美的态度,三种

态度其实都含有一定的主观成分。

B.实用的态度往往和生活经验有美;科学的态度更看重对事物的抽象思考,但很少融入科

学家的情感和意志。

C.审美态度对对象的注意力一股集中在对象的颜色、纹路以及事物内在的气概上,不关注

对象的实用性。

D.“真、善、美”分别是科学、实用、审美三种态度的最高目的,都是人所定的价值,不是

事物所本有的特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对一棵松树的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但二者论述的目的不同。

B.“生命的态度”截然不同于实用、科学、审美态度,也是对这三种态度的否定。

C.在“生命态度”观照下,占松是一个与“我”生命相关的宇宙,和“我”构成息息相关

的生命共同体。

D.在实用、科学、审美的态度中,人对对象都是有一定态度,握有世界意义决定权的方式。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屈原《离骚》:"制菱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B.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C.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D.辛弃疾《贺新郎》:“我见青山多妩媚,青山见我应如是J

4.《人民R报》撰文,提倡“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请结合材料一,谈谈我们为什么

要重视审美教育。(4分)

5.王维的一些小诗,如《竹里馆》《鸟鸣涧》极其简单却千古传诵。请用材料二的观点分析它们

广为流传的原因。(4分)

(二)现代文阅读H(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说自在

贾平凹

①我多么羡慕大海,想那挂一片云帆,直济万顷波涛,是何等的雄壮!而我,却实在可怜了,

竟没有渡过海,甚至也未见过一次。娘生我在山地,她去田里劳作的时候,我就从门槛里爬出去

了,自然在召唤着我:去水溪边看见我一张很脏的脸,在草丛里吹一朵有着无数的小伞的蒲公英,

虽然不像海边孩子的身上有一层发白的水锈,但却是满头的草叶,常常是娘回来,我已睡卧在了

菊花架下。所以我说,我爱大海,大海却不是我的母亲,她没有给我五趾分开的脚,那弄潮的船

上我站得稳吗?但我却是山地的儿子,我爱那花间草间的一块石头,它见光有彩,临风响动,顽

愚的形状里包含着金、银、铜、铁的灵性,空空寂寂地待在野外,却是多么富有天地自然之乐啊!

②我曾经想,世界上只有大海,那将会出现一种怎样可怕的情景呢?当然,世界上也绝对不

能尽是山石。到大海现潮,进深山赏林,世界才是和谐的一统,人的兴趣才是多变的丰富。宇宙

之中,万事万物,既能生存,便有赖以生存的价值。一棵树木,千万片叶子,都是叶子,却一片

不同一片,能说出哪一片重要吗?纵然是苍鹰,可揽天下雄风;是凤凤,可集天下色彩。但要是

歇栖下来,也不过只是占一根树枝呢。

③陕南的地方,常常有这样的事:一条河流,总是曲曲折折地在峡谷里奔流,一会宽了,一

会窄了,从这个山嘴折过,从那个岩下绕走,河是在寻着她的出路,河也只有这么流着才是她的

出路。于是,就到了大批游客。当今游客,都是进山要观奇石,入林要赏异花,他们欣赏那岩头

瀑布的喧哗,贽美那河面水浪的滚雪,总是不屑一顾那河流转变的地方。是的,那太平常了,在

山嘴的下边,是潭绿水,绿得成了黑青,水而上不起一个水泡,不泛半圆涟漪。但是,渔夫们却

往那里去了。他们知道,那瀑布的喧哗,虽然热闹,毕竟太哗众取宠了;那翻动的雪浪,虽然迷

丽,但下边定有一块石头,毕竟太虚华轻薄了;只有这潭水,投一块石于下去,咚响得深沉,近

岸看看,日光下彻,彩石历历在目,水藻浮出,一丝一缕如烟如气,探身而进,水竟深不可测,

随便撒一网去,便有白花花烂银一般的鱼儿上来。

④小时候,我常在这样的湾水边钓鱼,我深深地知道她的脾性。表面上不动声色,内心里蛟

腾鱼跃;谁能说她不是山中河流的耳芾呢?湾水并不因被冷落而不复存在,因为她有她6勺深沉和

力量,她默默地加深着自己的颜色,默默蓄积着趋来的鱼虾,只是一年一年,用自己的脚步在崖

壁上走出自己一道不断升高的痕迹。终有一天,她被人们知道了好处,便要来赤身游泳,潜水摸

鱼,夜里看月落水底的神秘,雨后观彩虹飞起的美妙。湾水临屈而不悲,赏识而不狂,大智若惠,

平平静静,用什么也不可能来形容她的单纯和朴素了。

⑤这些年里,我走了不少地方,可谓“八千里路云和月”,但我却常常低头便思起了故乡。

故乡,虽然贫穷,但却有弄少房本的自然元气。那草木见过吗?密密的不能全叫出它的名目;那

虫鸟见过吗?奇形怪状,不能描绘出它的模样。信步到山林去,洼地去,常常就看见那石隙里渗

出一泓泉水,或漫竹根而去,或在乱石中隐伏。做孩子的去采蘑菇,渴了,拣着一片猪耳朵草的

地方用手挖挖,一有个小坑儿,水便很快满了,喝下去,两腋上津津生凉风,却从不曾坏了肚子。

如若夜里做游戏,在地下挖个坑儿,立即使出现一个月亮,遍地挖坑,月亮就蓄起一地嗖。这地

方,撒一颗花籽长一棵鲜花,插一根柳棍生一林垂柳,城里有吗?城里的报时大钟虽然比老家门

前榆树上的鸟窠文明,但有兀多味呢?我最看不上眼的,是那么高高的薄壳大楼凉台上,一个两

个小瓦金里植点花草,便自命热堂生活,又偏偏将花草截了直杆,剪了繁叶,让其曲扭弯斜,而

大讲其美!

⑥去年初春,我又回到老家去。家却搬了地方,再不是那多泉的川沟,而住在了大坡原上;

吃水要挑了桶去远远的林子里。我便提议打口井了。我没有请风水先生,我自觉山有山脉,水有

水向。我看了地势,便在前诧里打起井来。打呀,打呀的,先还使得上劲,愈打愈是困难,一笼

笼土吊上来,但是,就有了一个大石层,无论如何也搭不出个缝儿来。我泄气了。邻家人劝我到

他们院里去打,说那里风水先生看了的,肯定有水:但我怎能把井打在他家院里?我又在后院开

始另打井。在那井坑里,打了五天,又打了十天,已经是十丈深了,还是没水,村里人尽在耻笑

起来,我只是打我的。那黑黑的世界里的苦作,那是孤孤的寂寞的生活。终有一天,毕竟那水是

出现了,虽然不大,但我是多么高兴呢!我站在井底,看着井口,如圆片明镜一般,太W的光芒

在那里激射,突然似乎有了响动,愕然大惊,我声小,那声也小,我声大,那声也大,我明白那

是地心的回音,笑起来,满井里都是哈哈哈的大笑不止。

⑦这井打成了,这是属于我家的。天旱,那水不涸;天涝,那水不溢。狂风刮不走它,大雪

埋不住它。冬天里,在井中吊着桶子而不冻坏;夏天里,吊着肉块而不腐烂。我知道地下有一个

很大很大的海,我虽然只能得到这一井之水,但却从此得到了永恒之源。我庆幸在我家的院子打

了这口井,但我知道这井还浅,还小,水还不大,还要慢慢地淘呢。

⑧乡村的夏夜,实在热得难熬,人们都在场畔上乘凉闲话:你一句,他一句,天一句,地一

句,一直可以到深夜。谁都听了,谁却也说不上说了些什么,但是满足了,最满足的却是本人。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虽然表达了对雄壮海景的向往,却更真实地眷恋着生他养他的山地。

B.作者欣赏故乡湾水的宠辱不惊厚积薄发,以此表达对城里人自命不凡的嘲讽。

C.作者打井不请风水先生,自觉山有山脉水有水向,传达他对本色自然的尊重。

D.作者以乡间乘凉闲话收尾,展现人马天地自然自在共处的场景,揭示了主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巧顾的一项是(3分)

A.本文缘景生情,叙述了自己重回故乡而引发的抚今追昔的种种情思,由景及物及事及人。

B.第③段“日光下彻”等句化用《小石潭记》的句子,描绘看似寻常却深沉的水潭,引人

遐思。

C.第⑥段写打成井后“我”与井的“互动”,句式上的自由突显出“我”的自在、舒畅情绪。

D.文章使用对比、比拟、比喻等修辞,注重语言锤炼之美,同时整句与散句结合,典雅灵

动。

8.作者为什么认为故乡有“真景”“真山真水”?(6分)

9.分析本文由“羡慕大海”到“思考大海”到“以另一种方式得到大海”这样构思的好处。(6

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赵扑,衢州西安人。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京师目为“铁面御史”。其言务欲朝廷别白君子小人以谓小人虽小过当力遏而绝之君子不幸连误,

当保全爱惜,以成就其德。言宰相陈执中不学无术,且多迂失:宣徽使王拱辰平生所为及奉使不

法;枢密使王德用、翰林学士李淑不称职。皆罢去。欧阳修、贾,借由是得留。一时名臣,赖以安

焉。知益州。蜀地远民弱,吏肆为不法,州郡公相承华]。亦以身帅之,蜀风为变。知虔井。虔素

难治,扑御之严而不苛,召戒诸县令,使人自为治。令皆喜,争尽力,狱以星空。岭外仕者死,

多无以为归,多造省为被,移告诸郡口:“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于是至者相继,

悉授以舟,并给其道里费。为天章阁待制、河北都转运使。忖贾昌朝以故相守馥,扑将按视府库,

昌朝使来告日:“前此,监司未有按视吾藏者,恐事;pg,若何?"扑曰:“舍是,则他君b不服。”

竟往焉。昌朝不悦。初,有诏募义勇,逾期不能办,官吏当坐者八百余人。芥被旨督之,奏言:

“河朔顺岁丰,故应募者少,请宽其罪,以俟农隙。”从之。坐者获免,而募亦随足。昌朝始愧

服。知成都。扑向使蜀日,有聚为妖祀者,治以峻法。及是,复有此狱,皆谓不免。亦察其之作,

日:“是特酒食过耳。”邛J首恶而释余人,蜀民大悦。会荣^除转运使,英宗谕^曰:“赵芥为成

都,中和之政也。”神宗立,召知谏院。故事,近臣还自成都者,将大用,必更省府,不为谏官。

大臣以为疑,帝曰:“吾赖其言耳,苟欲用之,无伤也以太子少保致仕.元丰七年,<,年七

十七。赠太子少师,谥曰清献。为政,善因俗施设,猛宽不同。日所为事,入夜必衣能露杳以告

于天,不可告,则不敢为也。

(节选自《宋史・赵汴传》)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其言务团欲朝廷别巨]白君子小人目以谓目小人虽小目过目当力遇目而绝目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馈饷,可指运送粮饷,也可指馈赠财物,本文“州郡公相馈饷”中“馈饷”的含义为后

者。

B.无比,指没有什么可以相比,与《孔雀东南飞》“可怜体无比”中的“无比”含义相同。

C.亡他,即没有其他情况,“亡”与《过秦论》中“秦无亡矢遗除之费”中的“亡”字含

义不同。

D.开I],这里是动词,施刑罚之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中的“刑”含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赵扑嫉恶如仇,保护君子。他正气凛然,弹劾不同避权贵,人称他为“铁面御史”;而

君子贤臣则因之得以保全。

B.赵井宽严相济,处事灵活。在处理聚众妖祀问题上,他根据实际情况,在益州严苛,在

成都宽容,都深得百姓拥护。

C.赵井以身作则,刚直不阿。蜀地官场风气不好,他座先垂范改变当地言风;巡视地方时,

不屈从权贵,坚持原则。

D.赵扑信任属下,宅心仁厚。他放权让县令们自己治理,成效显著;关心下属生活,对客

死异乡的官员给予特殊关照。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8分)

(1)翰林学士曾公亮未之识,荐为殿中侍御史,弹劾不避权幸,声称凛然。

(2)扑造舟百艘,移告诸郡曰:“仕宦之家,有不能归者,皆于我出。”

14.请简要分析赵每日焚香告天的原因。(3分)

(一)占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15—16题。

杨柳枝词八首(其二)

白居易

陶令门前四五树①,亚夫②营里百千条。

何似东都正二月,黄金枝映洛阳桥吗

折杨柳十首(其一)

薛能

华清④高树出禹宫,南陌柔条将暖风。

谁见轻阴是良夜,瀑泉声畔月明中。

【注】①四五树:指柳树,陶渊明《五柳先生传》有“宅男有五柳树”语。②亚夫:即周亚夫,

西汉名将,曾驻守细柳营。③洛阳桥:专指洛阳皇城端门函之天津桥。④华清:即华清宫,唐代

帝王游幸的别宫。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诗用对比手法,写陶渊明宅边的柳树和周亚夫营里的柳枝与东都洛阳城中的杨柳相比

都黯然失色。

B.薛诗通过合理想象,运用视听结合、动静结合、俯仰结合、象征等艺术手法多方面表现

杨柳的柔美动人。

C.白诗先提及典故中的杨柳,然后写桥旁的杨柳;而薛诗先正面描绘杨柳的形象,后用环

境进行烘托。

D.白诗中的“何似”与薛诗中的“谁见”都是反问语气,分别表达了对洛阳桥和华清宫两

处杨柳的喜爱。

16.两首诗中杨柳这一物象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苏轼曾在《赤壁赋》中以旧影般的“.”两句,刻画了曹魏豪

迈英武、文武双全的风姿。

(2)以流水比喻时光流逝,孔子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句,屈原在《离骚》中也有类

似表达:“,

(3)古人常常能从消极的现象中发掘出积极的意义来,这在其诗歌创作中也有所体现,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820题。

3月4日晚,《感动中国》2022年度人物名单揭晓,集体奖花落13位“银发知播”,他们平

均年龄77岁,都是借助互联网传授知识的退休教师。“知播”即“知识主播”,也就是那些在互

联网平台做科普的人。他们以互联网为阵地,以短视频和直播等新形式为手段,①()没有

滤镜和美颜,()能依靠言之有物的讲解吸粉无数。在众声喧哗的互联网中,这样的粳核科普

是一股可贵的清流。“银发知播”们用自己的专业和热情,②()在互联网中撒下了知识的种

子,()展现了老年群体旺盛的生命力。

虽已高龄,仍能玩转网络;即使白发飘飘,依然很酷艰潮。于年轻的科普博主而言,”银发

知播”更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他们并没有在退休之后被数字渡沟阻挡,而是与时俱进。他们主

动学习与互联网相关的知识和技术,在互联网中展翅翱翔;他们不肯言老,不肯虚度时光,对木

来始终满怀热情。13位感动中国的“银发知播”只是老年群体的一部分,还有更多的老年人,

③()没有获得殊荣,()同样在积极拥抱生活,他们是奔波于街头巷尾的志愿者,是做

好事不留名的热心人,更是每一个用自己的方式发光发热的有心人。

18.请在文中横线处的括号内填入恰当的关联词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

变原意。(3分)

2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