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含解析)_第1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含解析)_第2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含解析)_第3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含解析)_第4页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高考语文考前押题密卷(北京卷)(含解析)

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

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

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

号对应,不能错位。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知识付耨平台在互联网上骤然出现,有些平台迅速累积

起成千上万的用户。这不禁让人感叹:知识终于值钱了。

目前,知识付费主要包括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某些平台花钱请一

些“答主”,聚拢人气和流量,接下来才会考虑向用户收费的问题;

第二种是创建类似“得到”、“小密圈”这样的付费专栏,专栏创建者

和用户之间直接建立金钱协议关系。经济学者薛兆丰的专栏卖出了

20万份,他可以说是知识人里面的富翁了。

“知识付费”的核心就是花钱获得阅读特权。某APP平台中的听

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

干货,再制作成语音放在平台上。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

小时的时间,因此,朋友圈突然就有了一些一年“读”200本书的人。

但是,不管你是听很多书,还是追随薛兆丰这样的名家,阅读一

年的专栏,你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

比如,薛兆丰会根据一些热点问题,做出经济学的解读,但那并不是

经济学本身。如果你要真的提升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还必须自己下功

夫获得。因为,对一个人来说,不在于你是否拥有丰富的知识,关键

是你是否构建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有了知识体系,就

能获得一个思考的支点,此后,你只需要不断延展它、丰富它。那些

比你厉害的人,很有可能是知识体系更合理。

恰恰在构筑知识体系上,“知识付费”是很无力的。过于追随一个

人的“专栏”,容易成为他思想的应声虫;而大量听书的梗概的人,

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干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还会转瞬即逝。这也是

很多人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书,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

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

材料二

在知识付费成为潮流的今天,某知名教授普说:“能够与金钱和

权力交换的知识,大多是三流的,因为它们的表达方式不可能继续忠

于那种只有一流知识才可表达的重要性感受。一流的知识只能免费,

这是因为它只吸引少数能够理解它的人。这些人是最可宝贵的,他们

原本不应该付费,他仅投入了理解力,并伴随着理解一流知识付出了

艰辛,这些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付费知识的市场价格。”

也就是说一一流知识自有其一定的、无法降低的甚至不可渝越的

知识门槛,这是听懂、理解、习得一流知识的起点。不过,这只是做

学问的逻辑,并不是商业的逻辑。在知识付费的语境里,平台内所有

的知识都应当是人人皆能歌的“柳词”,起码也应该是有钱即入、可

以自嗨的“迷你KTV”。在这里,钱是唯一的门槛。

而专业领域里的专业知识,对大众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这

其实也没什么奇怪,学术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本身就有所差别。普通

人靠“三流知识”可能就能活得不错,学者却必须以追求“一流知识

”为己任。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费,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孔子曾说:“自

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

上学、参加培训、听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

无不属于为知识付费的范畴。

应当说,知识付费的兴起和现代人的浮躁、焦虑以及速成的心理

有很深的关系,在一个以效率为目标、以速度为标准的时代,知识的

学习也难免走上了一条“快车道”。无数没入门、没基础的“菜鸟”,

一上来就想走捷径,想只通过若干小时的听或读就达到他人十几年甚

至几十年的水平,想直接获取一流的知识,这是不可能的。只可惜,

没有人能单靠第七张饼就吃得饱饱的,也没有人能靠吃别人嚼过的馒

头就成为大师。

不过,这并不是说,知识付费就一无是处。因为,在互联网时代,

知识需求在不断升级,而人的时间却被拆解得支离破碎,只能利用这

些时间间隙来学习;传统阅读和学校教育已经没办法满足不断升级的

知识需求,但碎片式学习反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而且,付费这一门槛,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了有

效信息,同时也能让优质内容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使两方价值达到

最大化。

即使知识付费买到的是三流知识,如果有人能将这些知识真正掌

握、理解,岂不是一件幸事?这也是让学术通俗化的一种努力和有效

的实践。毕竟,有些知浜不能只是被关在“象牙答”内进行自我欣赏,

而是需要走向大众。再进一步说,如果有人借付费买到三流知识,并

窥得学习门径.进而逐级而上,乃至最后可以听懂或读懂免耕的一流

知识,那么这也是受益匪浅的。

材料三

近两年,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内容付费模式的出现,分答、喜马拉

雅等知识类平台向付费答题、付费读书的转型,真正意义地逐步开启

了互联网共享时代为知识付费的模式。为知识付费,有利于改变人们

期望借助互联网免费获取知识的思维和习惯。

目前进入付费范畴的“知识”可分为知识类和非知识类两种,前

者是有附加值的信息,如专业讯息或自媒体红人的见解表达、某领域

各类知识经验的汇总;后者则更像个信息综合体,与其说是知识,不

如说有更强的休闲娱乐性。这样看来,为知识埋单其实是前一种购买

想法或点子,而那些休闲娱乐性的信息,购买它们不过是一个愿打一

个愿挨的市场自由定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买卖知识。

其实,给知识性信息付费,与保护知识产权的逻辑并无二致。尽

管定价是市场性的,但定价并不是纯粹为了盈利,而是给予创作者公

允的回报,促进知识相关行业的勃兴,鼓励更多的创作涌现。换句话

说,购买行为既让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市场评估,也是在鼓励更多的思

想涌出共享,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汇聚更多的新的时代思想。在网络

这个特殊的平台上,由于分享与链接的速度和效率都远高于线下,所

以也就更需要注意对此类知识产权的全面维护,必须有更先进的技术

及时跟踪和回馈,随之打击侵权行为。

当然,也要看到,知识付费会让网络的群居性特点更为突出,即

分享的碎片化、共享的碎片化,此类知识只为一类人拥有,无形中形

成了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壁垒。另外,我们也无奈地看到,并不是所

有知识都可以定价化,有些具有普世意义的知识,如知识产权中的药

品配方、各个学科的公理定论,哪怕在这个注重知识保护、给知识定

价的时代,它们也是必须被分享以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这些问题,

都将是正在来临的知识付费时代我们必须要破的局。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三段中的“听书”属于第二种

B.采用“知识付费”的办法,可以节约时间成本降低经济成本

C.通过“知识付费”获得的知识,既是碎片化的,也是易逝的

D.幻想花钱买到有价值的知识,却只是成就了别人的致富路径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知识付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按某知名教授的说法来看,“知识付费「买到的大多是三流知

B.“知识付费”中包含着商业逻辑,而不是做学问的逻辑

C.“知识付费”不可能使人一蹴而就地直接获取一流知识

D.“知识付费”买到三流知识也是幸事,因为这毕竟强于什么

都没买到

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知名教授认为一流知识不可能通过付费而获得,因为其知

识门槛高

B.专业领域的学者不用追求那些繁琐的日常生活知识就能活得

很不错

C.和古代“束脩”向孔子从师相比,现代为知识付费的范畴已经

扩大

D.应辩证看待“知识付费”,因为它虽然不是捷径但也并非一无

是处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互联网知识付费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B.将来进入付费范畴的“知识”会由目前的两种发展到多种

C.维护知识产权不能仅靠知识付费,须有更先进技术支撑

D.知识付费时代,我们必须要解决知识壁垒更为突出的问题

5.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知识付费”的优点。(6分)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言当世之务者,必曰所先者,宽赋役也,劝农桑也,实仓糜也,

备灾害也,修武备也,明教化也。此诚要务,然犹未知其本也。臣以

为所尤先者三焉,请为陛下陈之。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曰求贤。

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有其本,不患其无用。

三者之中,复以立志为本,君志立而天下治矣.所谓立志者,至

诚一心,以道自任,以圣人之训为可必信,先王之治为可必行,不狙

滞于近规,不迁惑于众口,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此之谓也。夫以

一夫之身,立志不笃,则不能自修,况天下之大,非体乾刚健,其能

治乎?自昔人君,孰不欲天下之治?然而或欲为而不知所措,或始锐

而不克其终,或安于积久之弊而不能改为,或惑于众多之论而莫知适

用。此皆上志不立故也。

臣观朝廷每有善政,鲜克坚守,或行之而天下不从,请举近年一

二事以明之。朝廷以今之任人未尝选择,一用荐举之定式,患所举不

得其人也,故诏以饬之,非不丁宁,然而当其任者如弗闻也。陛下以

为自后所举果得其人乎?曾少异于旧乎?又以守令数易之害治也,诏

廉察之官举其有善政者俾之再任,于今未闻有应诏者。岂天下守令无

一人有善政邪?苟陛下之志先立,奋其英断以必行之,虽强大诸侯,

跋扈藩镇,亦将震慑,莫敢违也,况郡县之吏乎?故臣愿陛下以立志

为先,如臣前所陈,法先王之治,稽经典之训,笃信而力行之,救天

下深沉固结之弊,为生民长久治安之计,勿以变旧为难,勿以众口为

惑,则三代之治可望于今日也。

若曰人君所为,不可以易,易而或失,其害则大,臣以为不然。

稽古而行,非为易也,历观前史,自古以来,岂有法先王,稽训典,

将大有为而致败乱者乎?惟动不师古,苟安袭弊,卒至危亡者则多矣。

事据昭然,无可疑。愿陛下不以臣之疏贱而易其言,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程颐《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农桑也—劝:鼓励

B.或始锐而不克其终克:攻破

C.故诏以饬之饬:告诫

D.稽经典之训稽:考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犹未知其本也吾其还也

B.不犯滞于近规师不必贤于弟子

C.则不能自修欲速则不法

D.救天下深沉固结之弊今者有小人之言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

这三项是治国根本,临事裁决只是具体的功用

B.非体乾刚健,其能治乎

没有健康的体魄,怎么能够治理好呢

C.虽强大诸侯,跋扈藩镇,亦将震慑

即使强大的诸侯、专横的地方军阀,也将(感到)震惊害怕

D.愿陛下不以臣之疏贱而易其言,则天下幸甚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议论国事的人没有认识到“立志”责任”和“求贤”

的重要性。

B.君主的志向没有确立,是因为被方方面面的议论所迷惑。

C.很多君主都想治理好天下,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实现理想。

D.君主取法古代改革时弊是恰当的举措,不会导致社会混乱。

10.作者为什么希望君王要以立志为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

己的话加以具体说明。(6分)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款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效乃:指渔歌,

一说指摇橹声。

1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

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

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献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

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

诗风格正相似。

12.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

相同的一项是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

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

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13.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

诗句作简要分析。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感情的重要意象。有时“月”

是多情的“共情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应照

离人妆镜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送我至刻溪”;

有时“月”则作为陪衬,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

(2)文人失意时常于山水中寻得心灵的慰藉,浑然忘我。如苏

轼在赤壁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______"(《赤壁赋》),张孝祥于洞

庭“扣舷独啸,"(《念奴娇・过洞庭》)。

(3)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总结后唐灭亡的历史教训

时说“,”,认为成败得失的根本在于“人工

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共10分)

(1)“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两句联诗出自《红楼梦》第76

回“凸碧堂品笛感凄清,凹晶馆联诗悲寂寞”,是姊妹几人在凹晶馆

赏月时即景吟出的。湘云认为“冷月葬诗魂”一句“诗固新奇,只是

太颓丧了些:“冷月葬诗魂”一句隐含着小说中诗作者怎样的身世和

命运?请根据原著进行简要分析。

(2)《红楼梦》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宝钗前来探望,临走

时对袭人说:“你只劝他好生静养,别胡思乱想的就好了。不必惊动

老太太、太太众人。倘或吹到老爷耳朵里,虽然彼时不怎么样,将来

对景,终是要吃亏的J

有的版本在“不必”前加了一句“要想什么吃的、玩的,你悄悄

的往我那里去取就是了。”对于塑造薛宝钗形象来说,你认为这一句

加好,还是不加好?请结合上文及原著其他相关情节谈谈你

四、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16T9题。

沙原隐泉

余秋雨

①沙漠中也会有路的,但这儿没有。远远看去,有几行歪歪扭扭

的脚印。顺着脚印走罢,但不行,被人踩过了的地方,反而松得难走。

只能用自己的脚,去走一条新路。回头一看,为自己长长的脚印高兴。

不知这行脚印,能保存多久?

②挡眼是几座巨大的沙山。只能翻过它们,别无他途。上沙山实

在是一项无比辛劳的苦役。刚踩实一脚,稍一用力,脚底就松松地下

滑。用力越大,陷得越深,下滑得也越厉害。才踩几脚,已经气喘,

浑身恼怒。软软的细沙,也不珞脚,也不让你成撞,只是款款地抹去

你的全部气力。你越发疯,它越温柔,温柔得可恨之极。无奈,只能

暂息雷霆之怒,把脚底放轻,与它厮磨。

③心气平和了,慢慢地爬。沙山的顶越看越高,爬多少它就高多

少,简直像儿时追月。已经担心今晚的栖宿。狠一狠心,不宿也罢,

爬!再不理会那高远的目标了,何必自己惊吓自己。它总在的,看也

在,不看也在,那么,看又何益?还是转过头来看看自己已经走过的

路罢。我竟然走了那么长,爬了那么高。脚印已像一条长不可及的绸

带,平静而飘逸地划下了一条波动的曲线,曲线一端,紧系脚下。完

全是大手笔,不禁钦佩起自己来了。不为那山顶,只为这已经划下的

曲线,爬。不管能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爬。无论怎么说,

我始终站在已走过的路的顶端,永久的顶端,不断浮动的顶端,自我

的顶端,未曾后退的顶端。沙山的顶端是次要的。爬,只管爬。

④脚下突然平实,眼前突然空阔,怯怯地抬头四顾,山顶还是被

我爬到了。完全不必担心栖宿,西天的夕阳还十分灿烂。夕阳下的绵

绵沙山是无与伦比的天下美景。光与影以最畅直的线条流泻着分害L

金黄和黛赭都纯净得毫无斑驳,像用一面巨大的筛子筛过了。日夜的

风,把山脊、山坡塑成波荡,那是极其款曼平适的波、不含一丝涟纹。

于是,满眼皆是畅快,一天一地都被铺排得大大方方、明明净净。色

彩单纯到了圣洁,气韵委和到了崇高。为什么历代的僧人、俗民、艺

术家要偏偏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自己的信仰,建造了莫高窟、榆林窟

和其他洞窟?站在这儿,我懂了。我把自身的顶端与山的顶端合在一

起,心中鸣起了天乐般的梵呗①。

⑤刚刚登上山脊时,已发现山脚下尚有异殂,舍不得一眼看全。

待放眼鸟瞰一过,此时才敢仔细端详。那分明是一弯清泉,横卧山底。

动用哪一个藻饰词汇,都会是对它的亵渎。只觉它来得莽撞,来得怪

异,安安静静地躲坐在本不该有它的地方,让人的眼睛看了很久还不

大能够适应。再年轻的旅行者,也会像一位年迈慈父责斥自己深深钟

爱的女儿一般,道一声:你怎么也跑到这里!

⑥是的,这无论如何不是它来的地方。要来,该来一道黄浊的激

流,但它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或者,干脆来一个大一点的湖泊,但

它是这样的纤瘦和婉约。按它的品貌,该落脚在富春江畔,雁荡山间,

或是从虎跑到九溪的树荫下。漫天的飞沙,难道从未把它填塞?夜半

的飓风,难道从未把它吸干?这里可曾出没过强盗的足迹,借它的甘

泉赖以为生?这里可曾蜂聚过匪帮的马队,在它身边留下一片污浊?

⑦我胡乱想着,随即又愁云满面。怎么走近它呢?我站立峰巅,

它委身山底;向着它的峰坡,陡峭如削。此时此刻,刚才的攀登,全

化成了悲哀。向往峰巅,向往高度,结果峰巅只是一道刚能立足的狭

地。不能横行,不能直走,只享一时俯视之乐,怎可长久驻足安坐?

上已无路,下又艰难,我感到从未有过的孤独与惶恐。世间真正温煦

的美色,都熨帖着大地,潜伏在深谷。我已看出了它的讥谑,于是急

急地来试探下削的陡坡。人生真是艰难,不上高峰发现不了它,上了

高峰又不能与它近乎c看来,注定要不断地上坡下坡、上坡下坡C

⑧一咬牙,狠一狠心。总要出点事了,且把脖子缩紧,歪扭着脸

上肌肉把脚伸下去。一脚,再一脚,整个骨骼都已准备好了一次重重

的摔打。然而,奇了,什么也没有发生。才两脚,已嗤溜下去好几米,

又站得十分稳当。不前摔,也不后仰,一时变作了高加索山头上的普

罗米修斯。再稍用力,如入慢镜头,跨步若舞蹈,只十来下,就到了

山底。实在惊呆了:那么艰难地爬了几个时辰,下来只是几步!想想

刚才伸脚时的悲壮决心,哑然失笑。康德说滑稽是预期与后果的严重

失衡,正恰是这种情景。

⑨来不及多想康德了,急急向泉水奔去。一湾不算太小,长可三

四百步,中间最宽处,相当一条中等河道。水面之下,飘动着丛丛水

草,使水色绿得更浓。竟有三只玄身水鸭,轻浮其上,带出两翼长长

的波纹。真不知它们如何飞越万里关山,找到这儿。水边有树,不少

已虬根曲绕,该有数百岁高龄。总之,一切清泉静池所应该有的,这

儿都有了。至此,这湾泉水在我眼中又变成了独行侠一一在荒漠的天

地中,全靠一己之力,张罗出了一个可人的世界。

⑩茫茫沙漠,滔滔流水,于世无奇。惟有大漠中如此一湾,风沙

中如此一静,荒凉中如此一景,高坡后如此一跌,才深得天地之韵律、

造化之机巧,让人神醉情驰。以此推衍,人生、世界、历史,莫不如

此。给浮嚣以宁静,给躁急以清冽,给高蹈以平实,给粗犷以明丽。

惟其这样,人生才见灵动,世界才显精致,历史才有风韵。然而,人

们日常见惯了的,都是各色各样的单向夸张,连自然之神也粗粗糙糙,

懒得细加调配,让人世间大受其累。

一一山,名为鸣沙山;泉,名为月牙泉。皆在敦煌县境内。

(选自余秋雨的《文化苦旅》,有删改)

【注】①梵呗:fanbai,和尚念经的声音,是中国佛教音乐

原声的特称。

16.下列词语在文中的读音和意思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厮磨:simd让脚底与细沙互相摩擦

B.异相:y1xiang人的奇异的长相

C.熨帖:yuntie感觉舒舒服服

D.讥谑:jinue深谷的美景对惶恐的我的讥讽戏谑

1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一开始高兴的原因是看见远处有几行歪歪扭扭的脚印自

己可以顺着走。

B.历代僧人、俗民、艺术家选中沙漠沙山来倾泄信仰是因为这

里适合建造洞窟。

C.第⑥段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山底清泉是这样的清澈和宁谧、这

样的纤瘦和婉约。

D.茫茫的荒凉的沙漠中搭配上滔滔的清静的泉水启示我们单向

的夸张美是最美。

18.作者在沙漠上行走、上坡、下坡经历了怎样的感情变化过程?

请结合全文作简要说明。

19.文中运用了比喻的手法来描写爬鸣沙山和赏月牙泉,请举两

例并加以分析。

五、本大题共3小题,共66分。

20.语言基础运用(6分)

①近年来,在北京市委市政府和文旅局的带领下,一些老工业遗

产的文旅项目正逐渐走红。②门头沟区“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应运

而生,产业园的前身是坐落于门头沟区琉璃渠村的琉璃官窑,官窑的

琉璃烧制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多年前因环保等原因停

产。③2019年,在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建设项目的推动下,门头沟区

联合开发企业,本着保护性更新的原则,对老厂区进行改造提升和转

型升级。④2023年2月,老厂区蝶变为集琉璃制品保护性生产、琉

璃文化传承推广、文化创意办公于一体的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⑤如

今,琉璃文化创意产业园,不仅让琉璃烧制技艺焕发新生,而是满足

了城市更新、古建修复对高品质琉璃构件的需要。⑥我们相信,产业

园必将成为既重视非遗文化传承,又兼顾绿色发展,工业文化与现代

科技交融的新范例。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中“正逐渐走红”可以改成“方兴未艾”。

B.③句中的划线句子可改为“本着保护性更新为原则工

C.④句中的“蝶变”一词源自于星电蝴蝶的变态过程.不可写为

“谍变

D.⑤句中的“而是”使用错误,应该改为“还

(2)不改变原意,对⑥句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进行改写,使之与

⑥句后半部分结构基本一致。将改写后的答案写在下面。

21.微写作(10分)

从下面三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超过150字。

(1)《论语》集口体现了孔子的思想。他的思想核心是“仁

《论语》中关于“仁”有多种说法,如“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

“仁者人也”。请根据你的阅读理解,选择一点,谈谈你对孔子“仁”

的思想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楚。

(2)某中学要举行一场“古诗文朗诵会二如果让你推荐一篇古

诗词或古文,你会推荐哪一篇?请说明推荐理由。

(3)请以“春天的声音”为题,写一首小诗或一段抒情文字。

22.作文(50分)

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

目写在答题卡上。

(1)生活中,虽然也有重重困难,但是也会有种种惊喜。

请以“惊喜”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有故事性,叙述清晰,

描写具体。

(2)“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这是清朝诗人袁枚的一首小诗。苔花终日生活在阳光难以照到的地方,

但它仍坚强地绽放;苔花如米粒般渺小,但它却要像花中之王一一牡

丹那样盛开。

请以“说苔花”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

分,论证合理。2024年高考考前押题密卷

语文-全解全析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考生注意:

1.答卷前,考生务必在答题纸上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所在学

校及班级等填写清楚。

2-.所有试题的答案必须全部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答

题纸上,写在试卷上一律不给分。答题时应注意试题题号和答题纸题

号对应,不能错位。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知识付费平台在互联网上躲然出现,有些平台迅速累积

起成千上万的用户。这不禁让人感叹:知识终于值钱了。

目前,知识付费主要包括两种模式:第一种是某些平台花钱请一

些“答主”,聚拢人气和流量,接下来才会考虑向用户收费的问题;

第二种是创建类似“得到”、“小密圈”这样的付费专栏,专栏创建者

和用户之间直接建立金钱协议关系。经济学者薛兆丰的专栏卖出了

20万份,他可以说是知识人里面的富翁了。

“知识付费”的核心就是花钱获得阅读特权。某APP平台中的听

书服务,受众群很大。一本书有20万字,先找人整理一个5000字的

干货,再制作成语音放在平台上。你听一本书,只需要花一元钱和半

小时的时间,因此,朋友圈突然就有了一些一年“读”200本书的人。

但是,不管你是听很多书,还是追随薛兆丰这样的名家,阅读一

年的专栏,你获得的都不是整体性知识,而是一堆“知识”的碎片。

比如,薛兆丰会根据一些热点问题,做出经济学的解读,但那并不是

经济学本身。如果你要真的提升自己的经济学知识,还必须自己下功

夫获得。因为,对一个人来说,不在于你是否拥有丰富的知识,关键

是你是否构建了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人有了知识体系,就

能获得一个思考的支点,此后,你只需要不断延展它、丰富它。那些

比你厉害的人,很有可能是知识体系更合理。

恰恰在构筑知识体系上,“知识付费”是很无力的。过于追随一

个人的“专栏”,容易成为他思想的应声虫;而大量听书的梗概的人,

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干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还会转瞬即逝。这也是

很多人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书,回头想想自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

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

材料二

在知识付新成为潮流的今天,某知名教授善说:“能够与金钱和

权力交换的知识,大多是三流的,因为它们的表达方式不可能继续忠

于那种只有一流知识才可表达的重要性感受。一流的知识只能免费,

这是因为它只吸引少数能够理解它的人。这些人是最可宝贵的,他们

原本不应该付费,他仅投入了理解力,并伴随着理解一流知识付出了

艰辛,这些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付费知识的市场价格J

也就是说,一流知识自有其一定的、无法降低的甚至不可逾越的

知识门槛,这是听懂、理解、习得一流知识的起点。不过,这只是做

学问的逻辑,并不是商业的逻辑。在知识付费的语境里,平台内所有

的知识都应当是人人皆能歌的“柳词”,起码也应该是有钱即入、可

以自嗨的“迷你KTV”。在这里,钱是唯一的门槛。

而专业领域里的专业知识,对大众来说,可能有些难以理解。这

其实也没什么奇怪,学术知识与日常生活知识本身就有所差别。普通

人靠“三流知识”可能就能活得不错,学者却必须以追求“一流知识”

为己任。

人们为获得知识而付费,有着悠久的历史。比如,孔子曾说:“自

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至于在现实生活中,为了获得知识而

上学、参加培训、听讲座,以及购买图书、报刊资料、音像制品等,

无不属于为知识付费的范畴。

应当说,知识付费的兴起和现代人的浮躁、焦虑以及速成的心理

有很深的关系,在一个以效率为目标、以速度为标准的时代,知识的

学习也难免走上了一条“快车道:无数没入门、没基础的“菜鸟”,

一上来就想走捷径,想只通过若干小时的听或读就达到他人十几年甚

至几十年的水平,想直接获取一流的知识,这是不可能的。只可惜,

没有人能单靠第七张饼就吃得饱饱的,也没有人能靠吃别人嚼过的馒

头就成为大师。

不过,这并不是说,知识付费就一无是处。因为,在互联网时代,

知识需求在不断升级,而人的时间却被拆解得支离破碎,只能利用这

些时间间隙来学习;传统阅读和学校教育已经没办法满足不断升级的

知识需求,但碎片式学习反而是在一定条件下更为有效的学习方式。

而且,付费这一门槛,一定程度上帮助用户在海量信息中筛选出了有

效信息,同时在能让优质内容得到最大程度的曝光.使两方价值达到

最大化。

即使知识付费买到的是三流知识,如果有人能将这些知识真正掌

握、理解,岂不是一件幸事?这也是让学术通俗化的一种努力和有效

的实践。毕竟,有些知识不能只是被关在“象牙塔”内进行自我欣赏,

而是需要走向大众。再进一步说,如果有人借付费买到三流知识,并

窥得学习门径,进而逐级而上,乃至最后可以听僮或读懂免费的一流

知识,那么这也是受益匪浅的。

材料三

近两年,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内容付费模式的出现,分答、喜马拉

雅等知识类平台向付费答题、付费读书的转型,真正意义地逐步开启

了互联网共享时代为知识付费的模式。为知识付费,有利于改变人们

期望借助互联网免费获取知识的思维和习惯。

目前进入付费范畴的“知识”可分为知识类和非知识类两种,前

者是有附加值的信息,如专业讯息或自媒体红人的见解表达、某领域

各类知识经验的汇总;后者则更像个信息综合体,与其说是知识,不

如说有更强的休闲娱乐性。这样看来,为知识埋单其实是前一种购买

想法或点子,而那些休闲娱乐性的信息,购买它们不过是一个愿打一

个愿挨的市场自由定价,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买卖知识。

其实,给知识性信息付费,与保护知识产权的逻辑并无二致。尽

管定价是市场性的,但定价并不是纯粹为了盈利,而是给予创作者公

允的回报,促进知识相关行业的勃兴,鼓励更多的创作涌现。换句话

说,购买行为既让知识得到了充分的市场评估,也是在鼓励更多的思

想涌出共享,通过这种良性的互动汇聚更多的新的时代思想。在网络

这个特殊的平台上,由于分享与链接的速度和效率都远高于线下,所

以也就更需要注意对此类知识产权的全面维护,必须有更先进的技术

及时跟踪和回馈,随时打击侵权行为。

当然,也要看到,知识付费会让网络的群居性特点更为突出,即

分享的碎片化、共享的碎片化,此类知识只为一类人拥有,无形中形

成了不同人群之间的知识壁垒。另外,我们也无奈地看到,并不是所

有知识都可以定价化,有些具有普世意义的知识,如知识产权中的药

品配方、各个学科的公理定论,哪怕在这个注重知识保护、给知识定

价的时代,它们也是必须被分享以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这些问题,

都将是正在来临的知识付费时代我们必须要破的局。

1.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知识付费主要有两种模式,第三段中的“听书”属于第二种

B.采用“知识付费”的办法,可以节约时间成本降低经济成本

C.通过“知识付费”获得的知识,既是碎片化的,也是易逝的

D.幻想花钱买到有价值的知识,却只是成就了别人的致富路径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知识付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按某知名教授的说法来看,“知识付费”买到的大多是三流知

B.“知识付费”中包含着商业逻辑,而不是做学问的逻辑

C.“知识付费”不可能使人一蹴而就地直接获取一流知识

D.“知识付费"买到三流知识也是幸事,因为这毕竟强于什么都

没买到

3.下列对材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某知名教授认为一流知识不可能通过付费而获得,因为其知

识门槛高

B.专业领域的学者不用追求那些繁琐的日常生活知识就能活得

很不错

C.和古代“束脩”向孔子从师相比,现代为知识付费的范畴已

经扩大

D.应辩证看待“知识付费”,因为它虽然不是捷径但也并非一无

是处

4.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下,互联网知识付费还处在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发展

B.将来进入付费范畴的“知识”会由目前的两种发展到多种

C.维护知识产权不能仅靠知识付费,须有更先进技术支撑

D.知识付费时代,我们必须要解决知识壁垒更为突出的问题

5.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知识付费”的优点。(6分)

【答案】1.A2.D3.B4.B

5.①使知识和知识人得到经济上的认定.:或:使知识变得值钱

了,使知识人可以变得有钱了。)②使付费者可以借之利用时间间隙

来学习。③帮用户筛选出有效信息。(或:让优质内容得到最大程度

的曝光。)④让学术通俗化,走向大众。(或:有可能使付费者借三流

知识弄懂一流知识。)⑤有利于改变人们期望借互联网免费获取知识

的思维和习惯。⑥有利于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创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

真审题,注意把握文本的文意。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料一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首先应

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A项,

第三段中的“听书”应属于第一种模式。第一种模式的关系是“答主

(作者)一平台一用户”;第二种模式的关系是“作者一用户“,中间

没有获取利益的“平台”。笫三段中的“听书”是获取利益的“平台”

充当“中间人”,将书籍的“整理人”与付费的“听者”之间建立起了

联系。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中概念的理解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

从以下角度考虑作答,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

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

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

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

间的关系。D项,“这毕竟强于什么都没买到”于原文无据。原文说

的是:即使知识付费买到的是三流知识,如果有人能将这些知识真正

掌握、理解,岂不是一件幸事?这也是让学术通俗化的一种努力和有

效的实践。毕竟,有些知识不能只是被关在“象牙塔”内进行自我欣

赏,而是需要走向大众。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试题要注意认真

结合题干所指向的内容,仔细理解认真斟酌。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材

料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杳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

概括。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

行辨析。B项,张冠李戴、不当套作,注意原文:“普通人靠‘三流

知识'可能就能活得不错,学者却必须以追求‘一流知识’为己任。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推断的能力。题干问的是

“根据材料三,下列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解答理解和分析

题要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

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语处,看上

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

代入原文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

B项,”会由两种发展到多种”的推断缺乏依据,原文中没有可支持此

推断的内容;如果就可能性来说,既可能发展到多种,也可能缩减为

一种,还可能保持不变(当然这也只是就“可能性”来说)。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的是归纳、概括、分析原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要注意立足原文和题干要求,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

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

的角度进行整合,此题要求回答:请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简述“知识

付费”的优点。根据对材料的把握,考生可以从以下原文内容中进行

筛选概括:你只需要不断延展它、丰富它。那些比你厉害的人,很有

可能是知识体系更合理。恰恰在构筑知识体系上,“知识付费”是很

无力的。过于追随一个人的“专栏”,容易成为他思想的应声虫;而

大量听书的梗概的人,也不可能获得真正的干货。这些碎片化的知识

还会转瞬即逝。这也是很多人的体会:付费听了一年书,回头想想自

己却并没有记住什么,生活和对世界的认识,也都没有什么变化。这

些人是最可宝贵的,他们原本不应该付费,他们投入了理解力,并伴

随着理解一流知识付出了艰辛,这些价值远远超过了任何付费知识的

市场价格。”如果有人借付费买到三流知识,并窥得学习门径,进而

逐级而上,乃至最后可以听懂或读懂免费的一流知识,那么这也是受

益匪浅的c近两年,以自媒体为代表的内容付券模式的出现,分答、

喜马拉雅等知识类平台向付费答题、付费读书的转型,真正意义地逐

步开启了互联网共享肘代为知识付费的模式。为知识付费,有利于改

变人们期望借助互联网免费获取知识的思维和习惯。当然,也要看到,

知识付费会让网络的群居性特点更为突出,即分享的碎片化、共享的

碎片化,此类知识只为一类人拥有,无形中形成了不同人群之间的知

识壁垒。另外,我们也无奈地看到,并不是所有知识都可以定价化,

有些具有普世意义的知识,如知识产权中的药品配方、.各个学科的公

理定论,哪怕在这个注重知识保护、给知识定价的时代,它们也是必

须被分享以促进人类共同进步的。这些问题,都将是正在来临的知识

付费时代我们必须要破的局。

【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

部信息筛序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

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

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笳选,局部信息筛选要

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要注意对局部

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句和段尾句子。答题时注意

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二、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今言当世之务者,必曰所先者,宽赋役也,劝农桑也,实仓縻也,

备灾害也,修武备也,明教化也。此诚要务,然犹未知其本也。臣以

为所尤先者三焉,请为陛下陈之。一曰立志,二曰责任,三曰求贤。

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有其本,不患其无用。

三者之中,复以立志为本,君志立而天下治矣。所谓立志者,至

诚一心,以道自任,以圣人之训为可必信,先王之治为可必行,不狙

滞于近规,不迁惑于众口,必期致天下如三代之世,此之谓也。夫以

一夫之身,立志不笃,则不能自修,况天下之大,非体乾刚健,其能

治乎?自昔人君,孰不欲天下之治?然而或欲为而不知所措,或始锐

而不克其终,或安于积久之弊而不能改为,或惑于众多之论而莫知适

用。此皆上志不立故也。

臣观朝廷每有善政,鲜克坚守,或行之而天下不从,请举近年一

二事以明之。朝廷以今之任人未尝选择,一用荐举之定式,患所举不

得其人也,故诏以饬之,非不丁宁,然而当其任者如弗闻也。陛下以

为自后所举果得其人乎?曾少异于旧乎?又以守令数易之害治也,诏

廉察之官举其有善政者俾之再任,于今未闻有应诏者。岂天下守令无

一人有善政邪?苟陛下之志先立,奋其英断以必行之,虽强大诸侯,

跋扈藩镇,亦将震慑,莫敢违也,况郡县之吏乎?故臣愿陛下以立志

为先,如臣前所陈,法先王之治,稽经典之训,笃信而力行之,救天

下深沉固结之弊,为生民长久治安之计,勿以变旧为难,勿以众口为

惑,则三代之治可望于今日也。

若曰人君所为,不可以易,易而或失,其害则大,臣以为不然。

稽古而行,非为易也,历观前史,自古以来,岂有法先王,稽训典,

将大有为而致败乱者乎?惟动不师古,苟安袭弊,卒至危亡者则多矣。

事据昭然,无可疑。愿陛下不以臣之疏贱而易其言,则天下幸甚。

(取材于程颐《为家君应诏上英宗皇帝书》)

6.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农桑也—劝:鼓励

B.或始锐而不克其终克:攻破

C.故诏以饬之饬:告诫

D.稽经典之训稽:考察

7.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然犹未知其本也吾其还也

B.不狙滞于近规师不必贤于弟子

C.则不能自修欲速则不达

D.救天下深沉固结之弊今者有小人之言

8.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者本也,制于事者用也

这三项是治国根本,临事裁决只是具体的功用

B.非体乾刚健,其能治乎

没有健康的体魄,怎么能够治理好呢

C.是强大诸侯,跋扈藩镇,亦将震慑

即使强大的诸侯、专横的地方军阀,也将(感到)震惊害怕

D.愿陛下不以臣之疏贱而易其言,则天下幸甚

9.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议论国事的人没有认识到“立志”责任”和“求贤”

的重要性。

B.君主的志向没有确立,是因为被方方面面的议论所迷惑。

C.很多君主都想治理好天下,但由于各种原因没能实现理想。

D.君主取法古代改革时弊是恰当的举措,不会导致社会混乱。

10.作者为什么希望君王要以立志为先?请结合文章内容,用自

己的话加以具体说明。(6分)

【答案】6.B7.D8.B9.B

10.一是实现治国理想的需要。君主确立了志向,天下就容易治

理了。君主如果没有坚定志向就容易造成混乱。二是现实政治的需要。

现今朝廷每当有好的政策措施,很少能够坚持,或者实行却没有人服

从。

【解析】

【6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

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

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B项,“克”,结合“始”终”分析,

应该译为能、能够。故选B。

【7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意义”是就表

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A

项,分别译为代词,它的;语气词,还是。B项,分别译为被,介词;

比,介词。C项,分别译为连词,那么;连词,表示转折。D项都译

为助词,的。故选D。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B项,“体”译为体会,

“乾”译为上天,应该译为不体会上天刚强的本性,又能治理好吗?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理解。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

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B项,结合文本内容“然而或欲为

而不知所措,或始锐而不克其终,或安于积久之弊而不能改为,或惑

于众多之论而莫知适用。此皆上志不立故也”分析可知,说法绝对,

君主的志向没有确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故选B。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作者希望君王要以立志

为先的原因,题干要求用自己的话说明。结合文本内容分析,“夫以

一夫之身,立志不笃,则不能自修,况天下之大,非体乾刚健,其能

治乎”,是实现治国理想的需要。”臣观朝廷每有善政,鲜克坚守,或

行之而天下不从“,现实政治的需要。

参考译文:

现今议论国事的人,必然说应当先做的是,放宽赋税和劳役,鼓

励农业和蚕桑业,充实仓库,防备灾害,加强国防,推行教化。这些

确实是重要的事,但还是没有懂得事情的根本。我认为尤其应当先做

的有三条,请允许我为壁下陈述。第一叫做立志,第二叫做责成任用,

第三叫做求贤。这三项是治国根本,临事裁决只是具体的功用。有根

本,不怕没有功用。

三件事之中,又以立志为根本,君主的志向确立,天下就治理了。

所谓立志,至诚一心,以道为己任,坚信圣人的教诲必定可以相信,

先王的治国方法必定可以推行,不拘泥于近代的成规,不为众人的议

论所动摇迷惑,一定决心使天下达到像夏商周三代那样的社会,说的

就是这个立志的含义。就以一个人来说,立志不坚定,便不能自我约

束,何况天下之大,不体会上天刚强的本性,又能治理好吗?自古的

君主,谁不想天下治理(得好)?然而有的想做而不知怎么做,有的

开始勇往直前却不能坚持到底,有的安于积累日久的弊病而不能改弦

易辙,有的迷惑于众多的议论而不知什么适用。这些都是由于君主的

志向没有确立的缘故。

我看朝廷每当有好的政策措施,很少能够坚持,或者实行而天下

不服从c请允许我举近年的一两件事来说明c朝廷因为目前任用官员

没有经过选择,全部按照推荐的固定模式,怕所推荐的不是合适的人

选,因此用诏书告诫,不是不反复叮嘱,然而任职的人像没有听到一

样。陛下以为今后所推荐的果真是合适的人吗?难道有丝毫不同于以

前吗?又因为郡守县令经常更换有害于治理,命令查访的官员推荐那

些有德政的人让他们再任,到现在没听说有响应诏令的。难道天下郡

守县令没有一人有德政吗?如果陛下的志向先立,果断决策而坚决实

行,即使强大的诸侯、专横的她方军阀,也将(感到)震惊害怕,没

有谁敢于违抗,何况郡县的官吏呢?因此我愿陛下也以立志为先,像

我前面所陈述的那样,效法先王的治理,考察经典的训示,深信不疑

而全力推行,医治天下根深蒂固的弊病,为人民制定出长治久安的大

计,不要以改变旧的东西为难事,不要因为各和议论而疑惑不定,那

么三代的治理可望在今天实现。

如果说君主所做的,不可以改变,改变而万一失误,危害就大了,

我认为不是这样。取法古代去做,不叫做改变。历观前代历史,自古

以来,哪里有效法先王,考察经典,将大有作为而导致失败混乱的呢?

只有举动不效法古人,苟且偷安而沿袭旧弊,最终导致危亡的就多了。

事实根据明白清楚,无可怀疑。愿陛下不因为我的粗疏卑贱而轻视我

的话,如果这样那么天下幸运之至。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渔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欲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软乃:指渔歌,

一说指摇橹声。

1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

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

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戴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

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

诗风格正相似。

12.下面诗句与“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中心境不

相同的一项是

A.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B.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孟浩然《万山潭作》)

C.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陆游《渔浦》)

D.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司空曙《江村即事》)

13.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

诗句作简要分析。

【答案】ILC12.C

13.《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

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闲淡然。诗人借此

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解析】

[11题详解】

此题考查分析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包括词句含义的

理解、诗句内容的把握和诗歌语言、手法的分析等。此类题要求学生

全面理解诗歌,即多方提取信息把握诗歌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重点

词句和主要手法。同时要清楚各选项的设题角度及常见的设错点。仔

细比对,确定正误。

C项,”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错误,诗歌感情基调无

变化,均为“安适淡然”。

故选C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心境异同的能力。答心境题,不仅要借助诗词

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心境,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

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C

A项,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意思:同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

求源流,间或坐着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表达闲适脱俗。

B项,垂钓坐磐石,水清心亦闲。意思:我坐在潭边的石上垂钓,

水清澈心境因此而悠闲。体现了诗人心境的悠闲、清静、旷达、淡泊。

C项,渔翁持鱼扣舷卖,炯炯绿瞳双脸丹。表现渔翁卖鱼的喜悦

与急切,与作者对普通渔翁生活的向往。

D项,钓罢归来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意思:垂钓归来,却

懒得把缆绳系上,任渔船随风飘荡;而此时残月已经西沉,正好安然入

睡。表达闲适脱俗。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

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

是大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

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

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

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

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翻译:

夜晚时分,渔翁船靠西山停宿。清晨起来,取水燃竹烧火做饭。旭日

初升,晓雾渐散,四周悄然既无人声。渔翁摇橹,欺乃一声,青山绿

水映入眼帘。回望天边,江水滚滚东流。山上白云,悠然自在舒卷。

《渔翁》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创作的一首山水小诗。全诗共六句,按

时间顺序,分三个层次。“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J这是

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

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烟销日出

不见人,欲乃一声山水绿。”这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

传来一声橹响。“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

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

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此诗通

过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

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C

14.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共8分)

(1)“月”是中国古典诗歌中表达感情的重要意象。有时“月”

是多情的“共情者”,如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的“,应照

离人妆镜台",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______,送我至列溪”;

有时“月”则作为陪衬,起到侧面烘托的作用,如白居易《琵琶行》

中的“,

(2)文人失意时常于山水中寻得心灵的慰藉,浑然忘我。如苏

轼在赤壁与客“相与枕藉乎舟中,"(《赤壁赋》),张孝祥于洞

庭“扣舷独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