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调查案例_第1页
新闻调查案例_第2页
新闻调查案例_第3页
新闻调查案例_第4页
新闻调查案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闻调查:大学生就业急需转变“都市心态”择业观来源:南方周末编者按:还有3个月就是2006届大学生的毕业时间,时下正是他们的求职高峰期,但据国家人事部、教育部等权威部门发布的信息,今年的大学生就业难甚于往年。今年就业为何这么难?解困之道何在?对这一系列千百万毕业生、家长、高校乃至用人机构关切的重大问题,本报记者近期奔赴全国东中西部大中城市,走访机关、高校,探访学生、用人机构,试图解答这些疑惑。■2006年大学生寻职深度观察

没有方向感的"新盲流"们

"我们鞋厂数我学历最高。看仓库的本科大学生,不知道我算不算全国头一个?"

站在广东佛山市南海区平洲精旺鞋业有限公司的仓库门口,这个一头长发、颇有点艺术气质的大学生不忘给自己幽上一默。胡良奎是学广告专业的,当过安徽财经大学文学与艺术传媒学院学生会副会长,自诩在大学里算是个才气纵横的另类人物,简历中,他声称著有长篇小说一部。

其实,他去年在合肥曾找到过几份工作,最高的一份给他1400元/月,但他觉得像他这样的大学生至少也值2000元/月。此后他从合肥折腾到广州,又从广州、福州、深圳一路折腾到佛山。广州不少广告公司只给600元/月的底薪,深圳的一些广告和销售公司更狠,底薪一分不给,只拿业绩提成。他两手空空来到在佛山打工的父母身边,进了这家鞋厂。现在,他的工资是每月800块钱。

近几年,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洪流,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这一涌流与大学扩招直接相关。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

然而,中西部的经济社会条件显然无法吸纳成倍上涨的毕业生。于是继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民工潮"之后,21世纪初,一股来自中西部的"大学生潮"开始形成,大规模地涌向吸纳能力相对较强的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国家人事部最近公布的数据表明,2005年仅北京、广州、上海、深圳4城就接收了人事部抽查的15个省市10.9%的高校毕业生。更有论者指出,近年北京地区和东南沿海地区每年至少吸纳了全国高校一半的大学毕业生。

然而一个城市的吸纳力是不可能极速膨胀的。

随着毕业生数量的增长,这股就业洪流由此变得曲折起来,一些就业支流甚至正在演变成胡良奎式的大学生找工"新盲流"。

"十元店"里的浮躁和勇气

历经几番找工,今年3月6日,胡良奎入住深圳宝安北路人才市场附近的一家每天只需10元住宿费的"十元店"。在那里,他才真正意识到自己和其他一些大学生正在陷入找工"新盲流"中。

他应聘的十几家广告公司和营销公司几乎都不给底薪只给提成,远没有他在合肥放弃的那份工作理想。他认为大学生就业价格的这种"贱卖",与来深圳、广州找工的大学生太多有关。"人才市场和"十元店"附近到处都是背着包、拿着地图、脸色沉重的大学生",他住在一个挤了14人的小房间里,空气中弥漫着脚臭味。整栋"十元店"旧楼里,聚集了几百名来深圳找工的应届大学生。

一天中午,找工失意的胡良奎在"十元店"旁吃快餐时,看到一个漂亮女孩坐在对面一个劲儿地喝免费汤。胡良奎从旁人那里得知这是一位找工的大学生,现在没钱吃饭。胡良奎给她买了份快餐,结果女孩看着快餐就扒,痛哭失声。

女孩是成都某高校的应届专科生,父母已为她找了一份教师的工作。但她不满意,就辞工来深圳找梦想。结果工没找到,手机又被偷,身无分文。胡良奎劝她回家,"既然有跨出一步的勇气,为什么就没有退回一步的勇气呢?"可她始终摇着头。

"这事儿对我触动挺大,我发现不少大学生,包括我,来南方都是很盲目的。"于是胡良奎回到了在佛山打工的父母身边。"现在先在鞋厂做几个月,等五六月份回学校拿学位证时,我就辞工。这也是为了磨磨身上的浮躁气吧。"身处逆境的胡良奎还是想得很从容。

但广州南方人才市场附近的"十元店"里,不少从外地赶来的大学生并没有胡良奎那样的从容与洒脱。

"十元店"里的应届生赵某,西安一所金融学院经济学本科专业,是河南商丘的农村孩子。他说自己已在一家没有底薪只有提成的融资公司跑了一个多月,但还没拉到一单业务。"还想撑一个月,如果还没业务,那我真就弹尽粮绝了,只能先回学校再说。"他的大学4年是靠父亲刨地撑下来的,自己还申请了1万元的助学贷款。他这些天一直睡不好,同班28人才签掉4人,并且找到工作的都不如意,"找不到工作,我无脸见江东父老啊"。

上海浦东新区最繁华的陆家嘴地段,也汇聚了100多名和广州、深圳"十元店"里相似的外地大学生。他们住在一幢破旧大楼第12层的简陋房间里,名称更时髦些,叫"求职村"。他们入住短则几天,长则一两年。吃3块钱一份的蛋炒饭,住15元一天的架子床,早出晚归,出门光鲜,归来垢面。几十人共用一台热水器,甚至栖身门板之上……

3月31日夜,1205房间的年轻人各怀心事。从内蒙古结伴而来的包头财经学院的两位同学,蜷缩在架子床上蒙被而睡。两人甚至连简历还没做好,就冒失地来闯上海滩。这是他俩继天津后的第二站,给自己限期一个月。事后记者知道,当天他们按照报纸的招聘启事去徐汇区一家公司应聘,结果没找到,却晃到徐汇公园抽了半天烟。

同一房间里的徐州师范大学应届生任志杰,入沪4天来找到的最好一份工作是服装销售,底薪1000元外加提成。而去年毕业于燕山大学国际金融系大专班的宋国明,工作从天津找到上海,一个月薪千元以上的工作都没找到,几番在"十元店"里搬进搬出。

3月30日中午12时,钱财耗尽的宋国明将再次离开"驿站"。记者去送他,他一直低着头走路。在火车站的候车大厅里,他想起了在上海最后悔的一件事,当时有家公司愿给他一个月900块钱,包住,他没去,"在上海长时间找不着工作,人会疼的"。

陈示富,毕业于山东工商学院,整整在1204房间住了一个月,面试24次,参加13场招聘会,简历递出不计其数,结局还是空手而归。

在宋国明离开的那个晚上,陈示富喝醉了,躺在花圃里满怀哲理地说了一句:"这城市与我有关吗?"记者捶了他两拳,说,再喊两声吧。这山东汉子竟真扯开嗓子喊了起来……然后扭过头,倏地起身,头也不回地朝"求职村"走去。

在这些外地找工大学生的意识中,京沪穗深这样的大都市,总是意味着机会、高薪和前途。以往他们的师兄师姐们以就业经验和日常信息,影响着他们产生一颗颗"都市心"。这无疑加剧了职业供给的不平衡,最需要大学生的地方少人问津,而都市的大学生求职者则人满为患

北京大学教育学者岳昌君的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2005年北京高校毕业生的起薪显著高于中部地区,大中城市就业的毕业生的起薪显著高于非大中城市。

因"都市心"形成的盲流,在中国人才研究会理事郑惠忠看来,是高校的就业指导和人力资源市场没有发挥好信息整合的作用。一开始就解决好这些学生与大城市间的"信息不对称"是一个基础性问题。

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工作专业的王明,因为专业不吃香,这位来自内蒙古农村的大学生觉得,以考公务员的方式留在北京是最好的方向。从去年开始,他数次参加中央和国务院直属机关的公务员考试,但最后总是被淘汰。前段时间,崇文区举办了一个公务员事业单位招聘会。他去一看,有80%的岗位都只面向北京生源。没有户籍限制的民族宗教事务处,硕士生的简历也有一尺多高,本科生的简历更是好几摞。他最后连笔试机会都没得到。一星期前,他母亲打来电话:"人家都能找到工作,你怎么就不行?"当时他急了,手向走廊的玻璃上砸去。记者见到他时,他手上的伤还没好。

此后他不停地在网上和招聘会上投简历,一心想留在北京。现在的就业期望已降到有没有北京户口无所谓,只要能给2000元/月以上的工资就接受。他曾经想去山西,但他的母亲不同意。"村里人肯定会议论,谁谁家的孩子在北京念书,结果找工作反倒去了外地。"他说。

"宁要北京一张床,不要西部、基层一套房"成了北京大学生们普遍的就业心态。中央民族大学就业中心一位负责人介绍,去年73%的毕业生都是留在北京工作,就业去向太集中于北京了,"像我们学校的学生,要是到其他地方,即使是省会城市都是很好找工作的,但他们就是不愿意去。"

北京林业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王立平也介绍,80%的毕业生选择留在北京,"学校很多涉及林业技术的专业在基层林场用得上",可去基层林场的毕业生几乎没有,"去了也养不住"。

而另一方面,北京市的《2006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意见》规定,今年将继续执行京外生源本科毕业生择优留京就业政策,本科生留京比例仍限定在30%。所以,教育学者杨东平教授认为,高等教育即使扩张到目前规模,也还没到大学生过剩分不出去的地步。像北京的大学生就业难,"更多地还是与毕业生千方百计要一个北京户口有关。"

这种情况也在上海出现。上海师范大学中文专业某班的31个人,除考研的9人以外,剩下22人只有一人签约。一些外地大学生告诉记者,为了留在上海,他们甚至放弃户口,到缺乏保障的私立学校就业,拿1200元-1300元/月的工资。有学生移动着日渐宽松的表带,说:"最近都瘦了一大圈了。"

而在全国,北大教育学者岳昌君对2005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分布调查发现,该年七成以上的大学生在大中城市工作。但随着国家鼓励大学生去基层、边远地区的激励政策出台,这一年去县城以下的大学生比2003年上升了3个百分点。

但岳昌君认为,大学生大量去农村还不太可能。由于目前制造业占很大比重,他认为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将越来越多地吸纳大学生,这需要大学生转变"都市心态"的择业观念。

"面霸"、"考霸"传奇

在大学生就业压力之下,不但有暗潮涌动的"新盲流",还涌现出富有传奇色彩的"面霸"、"考霸",而往往是这样坚忍的同学,在7月来临前总能找到"婆家"。

3月底,广东海洋大学国贸专业的应届本科生吴锦方终于找到了一份1000元/月的营销工作,脱下了"面霸"的帽子。"面霸"是今年大学毕业生的一句行话,是指乐此不疲参加面试的人;"面霸"再被拒绝无数次而坚忍不拔的,就成了"拒无霸"。

为了在广州找到一份工作,吴锦方在今年2月份的20天内在网上投了近1000份简历,"连吃饭时都按着键盘投几下"。他得到过30多个面试机会,他赶了20多个,"差不多有两个星期,我就是部面试机器,从早到晚都排满了面试"。他对薪水的预期也随次递减,从1800元降到1500元,再降到1000元。"如果连每月1000元的工作都找不到,那我只有离开广州了。"他告诉记者。幸好,他最终找到了工作。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管理学院政治学专业的王胜德,被同学戏称为"考霸"。从去年12月25日起,他去过十几个城市考公务员,"国家公务员、检察院、法院、北京、上海、大连、福州、广州、深圳……"

为了考公务员,他已经花了5000多元,这3个多月中有2/3时间在路上、在东莞至广州的火车上,他站着复习公务员考试资料,再站回来。"在东莞,没地方住,我就和同学的哥哥一起挤在民工棚里,蚊子乱飞,屋子很暗。""考霸"向记者历数奋斗史,还调侃了一下非"考霸":"有个同学每次考总是离录取差一名。到最后考上了,却开始怀疑这是不是真的。"

3月31日晚11时,他最后对记者说,明天自己还要踏上去天津考公务员的路。

这位"考霸"其实是站立在一个庞大的数字前。据教育部门公布,2006年的公务员报考人数为127.5万。其中通过招考部门资格审核的公务员考生约为50万人,合格人数与计划录用人数的比例约为43∶1,超过了2005年37∶1的平均报考比例。即400多万毕业生中,只有3%的人能实现这个愿望。

报告公务员因为这种激烈竞争而在各大高校里"白热化"起来。

武汉大学法学院300多名硕士毕业生差不多全部报考了公务员,最后被录取的只有五六个人,这几位"成功人士"成为年级里的传奇人物。

该学院的女研究生小罗告诉记者:"之所以这么热,是因为一个毕业生很难在其他地方找到像公务员那么稳定、体面、高薪的工作。现在工作实在太难找了,只要是个机会我们都想试。"

面对"面霸"和"考霸"的不易,一些毕业生自然要利用身份资源、亲友资源和权力资源。北京科技大学行政管理专业的李亮告诉记者,班上的北京本地同学找工作比他们容易,"10个北京人中就得有8个可以找到门路。"而武大法学院的一个男生,他姐姐在中石化工作,他就托姐姐的关系,最后也签到了那里。而中国政法大学一位学生告诉记者,他们在找工作中有着微妙的群体分化现象。农村学生、贫困学生没有家庭背景,只能不断积极地找工作机会。

与北京大学教育学者岳昌君一同做相关研究的文东茅教授发现,"父亲的社会阶层越高,毕业生的平均起薪额也越高,父亲为农民者比父亲为行政管理人员和经理人员的毕业生平均月收入分别少400元和300元。"他们的研究表明,与2003年相比,毕业生的家庭经济条件和社会关系网络在求职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尽管知识、学历和自身能力仍是就业的决定性因素,但我们需要警惕这种不公平现象。"文东茅告诉记者。

名校生、博士生依然"好女不愁嫁"

清华大学2002级计算机系博士研究生蒋同学基本上不愁了:"清华学生找工作很轻松。我们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去向依次是国企、外企和党政机关,进高校的很少,除非是留校,要么就出国做博士后。我们找工作很轻松,不存在问题。因为各个课题组与国内外大企业有很多合作关系,清华的牌子及导师的名气为我们铺平了就业大道。我们每个人一般只投两三份简历,现在每个人手上都至少有一个offer,如我就拿到了3个,我的选择标准是长远发展的前景。"

从复旦大学得到的一个数据是:2005年复旦全校本科生平均就业率为95.30%。其中通信工程、财政学、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新闻学等16个专业的就业率达到了100%。过去普遍认为男生在就业中占据优势,然而通过复旦在校学生职业发展在线所做的调查发现:2005届本科毕业生男女就业率存在一定差异,男生就业率为93.05%,女生就业率为97.96%,女生高于男生4.91个百分点。

复旦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许玫告诉《新闻晚报》的一位记者,男女毕业生对就业环境压力的应对,女性要高于男生。在复旦,从心理准备、在校期间能力培养、社会工作、实践活动的参与度等角度来看,女生表现出的积极性明显高于男生,这使女生在就业市场上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而博士生好像也不需要太愁。

华中科技大学2002级电机工程系博士研究生辛同学说:"我们班按时毕业的同学共有10个,全部进了高校,其中6个留在武汉、1个在长沙、2个在南昌、1个在广州。这些学校全部都是211以上,对于华中大的博士生来说,211是个底线。博士生找工作一般不会去双选会'撒网',而是一对一的联系,合则约见,比如,我就投了南昌大学和江西省电力局。我们找工作都比较顺利,虽然其间会被拒,但波折不算太大。这主要是博士生没有像本科、硕士那样扩招,每年毕业的博士生数量基本稳定;另一方面,高校持续扩招,相应的师资需求也有所增加,所以目前博士生就业市场基本上供需平衡。另外,高校的工资待遇不错,工作稳定,博士生一进高校便是副教授,且年薪都有三四万,待遇问题上东西部高校的差距并不大。据我所知,高校在选择人选上,重男轻女的情况并不严重,较之男生,女生当老师并无劣势。"记者追踪都江堰救灾物资发放收发实行实名制2008年05月27日07:16:44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社会捐助、政府调拨的大批物资,如何发放到灾区群众手中?记者从都江堰市出发,到胥家镇,再到实新村,追踪救灾物资的发放过程。

五道“关口”规范发放

都江堰市的救灾物资调配中心,就设在海蓉药业的厂区里。频繁进出的车辆,将大批物资运进,又分发至市内各灾区。都江堰市纪委副书记王小红向记者介绍,从市(县级)一级来讲,一批物资从接收到发放,一般要经历“登记接收”、“清点入库”、“计划发放”、“出库”和“回返反馈”五个步骤。对于社会捐款,则要在审计、财政部门的监督下,存入银行特设的账户。两个方面,纪委和监察部门都会全程介入督察。

除非有上级指挥部的指令,都江堰市的物资发放范围也局限于市内灾区。每天下午4时,市内20个受灾乡镇都会将急需的物资书面盖章上报。25日,记者在调度中心现场看到,一台川A73187的大卡车上,装满了捐赠来的蜡烛、蚊香、手电等救灾物资,卸货时,有专人清点。出库单上的物资,在出大门时也会核对是否账实相符。来自重庆市渝中区卫生监管所的王海江正在对出库的食品认真检查,他告诉记者,进货与出货时,都要对食品和饮用水是否过期变质进行检查,这项工作有7名工作人员负责。为此,他们专门配备了一台专业的“快速检测箱”。

负责出库车辆调运的贾旭说,现在共有10台军车、7台志愿者车辆。5月15日以来,尽管投入了12台大小车辆夜以继日地运送,还是不能满足救灾需要。据不完全统计,24日的外运车辆就达到49车次。据介绍,最远的向峨乡,来回要3个小时,因道路泥泞、艰险,即使是军车,也要挂上防滑链。“下发的物资不过夜”

“下发的救灾物资不过夜,必须尽快送到各村!”这是胥家镇党委书记赵志龙反复向记者强调的发放原则。他说:“如果帐篷摆在乡政府院子里,而老百姓在外面淋了雨,就是我们工作的失职。”胥家镇离都江堰市区只有10多分钟车程,地处城乡接合部,包括16个村和1个社区,人口近4万人。这次地震,胥家镇共死亡92人,但85%以上的房屋成了不能居住的危房。地震刚发生时,胥家镇就由一名副镇长带队,专门盯守在都江堰市协调物资发放。

赵志龙介绍,地震发生后,开始救灾物资很少,13日,每个村仅有四件矿泉水(每件24瓶)。“不患寡而患不均”,如何确保发放公平、受灾群众满意,成了镇里最头痛的事。为此,镇里规定,按照村大小、受灾程度、人口集中程度等因素,突出重点、兼顾公平发放。同时,镇里严格执行收发制度,收与发都要有记录,实行“实名制”,要有负责人的签字才行。“这些都是以后备查的资料”,赵书记拍着厚厚的一摞材料告诉记者。“干部一定不能先要”

采访中,大家纷纷反映,如今灾区最缺的是帐篷。在城郊农村,食品和饮用水相对容易解决,而大面积的危房,让帐篷成了紧俏物品。17日,全乡有430顶帐篷,面对庞大的需求,胥家镇专门制定了帐篷发放三原则,其中特别强调:“干部一定不能先要。”

前两天,有个实践村的村民晚上9时来找赵书记反映,自己和90多岁的老母亲同住,家里房子倒了,却没有分到帐篷。赵书记立即派党委委员高磊会同村支书前去调查,当晚就调整了过来。

为了一顶帐篷,胥家镇实新村村民小组9组组长文国栋顶撞了母亲。当时小组里只分了两顶帐篷,78岁的母亲想要一顶,文国栋没答应,因为这不符合镇里“干部一定不能先要”的要求。

实新村党支部书记王学良告诉记者,物资发放的问题很不好解决。譬如村里1300户人家,却发下来400个鸡蛋,你怎么解决?实新村在物资发放过程中,截至目前,没有发生一次哄抢,没有群众告状。关键就靠一个“公”字。王书记说:“比如一瓶矿泉水,当成救灾物资发放,就不只是一瓶水的问题,而关乎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要离开实新村时,记者看到,在村里救灾物资发放点的墙上,大红纸上鲜明地写着:“都江堰市救灾物资发放举报电话:87133876(白天)、87131993(晚上)”。(徐元锋据人民网)2008-05-05西安导游现状调查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导游作为整个旅游接待服务工作的轴心,是旅游服务质量高低最直观的体现。导游素质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的整体旅游形象。西安作为我国重要的旅游城市,导游队伍质量直接影响着西安旅游业的发展。记者从西安市旅游局了解到,目前西安市导游人数近万名,其中专职导游仅2000名左右,其余皆为社会导游或称兼职导游。而这部分社会导游中,又有一部分人因为各种原因未经年审,而实际放弃了导游资格,所以真正从事导游的人数(包括专职导游)在七千人左右。这部分社会导游流失的原因何在?会否对西安导游队伍的稳定和整体素质造成影响呢?记者进行了调查。导游队伍面临高流失率的冲击目前,西安导游队伍很大一部分是社会导游,所谓社会导游,就是把档案挂到导游服务中心,有旅行社找,就帮旅行社带团的导游。国家旅游局某负责人曾说:“导游日益成为自主择业、分散执业的群体。但是与之相适应的导游服务管理体制和机制不健全,对导游人员的管理服务跟不上,致使部分导游人员的服务水准下降。另一方面,我国导游人员的薪酬机制、激励机制特别是劳动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部分导游人员甚至没有劳动合同、没有固定薪酬、没有劳动保险,致使导游队伍职业稳定性下降,并导致部分导游人员在带团过程中降低服务水平或减少服务提供,以获取收入。这种情况已经影响我国导游队伍的整体发展。”记者日前从专门负责社会导游管理的西安市导游服务中心了解到,在导游服务中心注册登记的7000多名导游中,今年参加年审的有4000多人,还有近3000人未参加年审。而按照有关规定,如果连续三年不参加年审,将被吊销导游资格证。“导游资格考试每年的通过率只有30%,却有很多人甘心导游证被吊销,真是可惜。”曾获得全国优秀导游称号的老导游陈严遗憾地说。社会导游生存艰难导游在20世纪80年代曾经是个“金饭碗”,导游收入远远高于普通工薪阶层,但现在随着导游人数逐年增加,导游行业已趋于饱和状态,虽然部分优秀导游仍然属于高收入阶层,但有不少普通导游收入并不高。还有些导游必须兼职才能勉强维持生活。导游之所以通过增加购物点、景点,吃回扣等方式赚钱,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自己成为旅行社的导游后却不是正式员工,没有基本保障。社会导游越来越艰难的处境是很多人选择转行的原因之一。传统观念的影响导致导游转行多。社会上普遍流行着导游吃的是青春饭的观念,一旦年纪大了就得另谋高就。唐城旅行社总经理张涛告诉记者,“导游工作的特点使身体素质好、青春活力的年轻人在这方面占绝对优势。此外导游的入行门槛较低,尤其是对学历要求不高,往往成为年轻人积累工作经验的首选,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年轻人爱冒险,喜欢挑战新鲜事物的心理需求。年轻人多是抱着单纯赚钱、短期暴富的心理步入行列,缺乏充分的思想准备,一遇到业内激烈的竞争,收入下降,工作热情和兴趣顿时骤减,随时都会转做他行。”除了导游工作自身的高压力性、高负荷性让不少人知难而退外,我国导游的薪酬机制、劳动保障机制不健全、不完善,导游收入低,自身利益得不到基本保障是导游人员流失最主要的原因。据陈严介绍,“导游人员的收入主要由基本工资、带团津贴、购物回扣和少量小费构成。目前只有专职导游才有工资,而那些挂靠旅行社或导游服务中心的社会导游则无固定的底薪,仅在带团期间由旅行社向其支付每天15~30元的带团补助。在执业导游员中,社会导游约占六成,一名专职导游员的月薪不过400—800元,而占大多数的社会导游根本就无工资可言,社会保障、三金更是不可想象”。由此一来,微薄且不稳定的薪水,使得导游将希望寄托于游客购物所获得的回扣上,这也必然迫使导游变成了导购,部分导游甚至强迫游客购物,以获取高额回扣。然而随着近年来游客维权意识的日益强烈、成熟游客的增加,理性旅游购物心理的完善,导游在游客购物回扣上的收入变得越来越少。陈严告诉记者,“社会导游在没有任何基本保障的情况下,待遇低,收入不稳定,迫使很多导游随时都在做跳槽的准备,这样一来,不仅使导游队伍职业稳定性下降,人员流失严重,而且导致部分导游在带团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服务水平较低,影响了导游队伍的整体质素”。发展前景欠佳,旅行社用人机制不健全也是造成人员高流失率的原因之一。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旅游业高速发展,但旅行社的利润却越来越薄,价格竞争使大部分旅行社不愿意负担高额的人力资源成本,只好大量聘用兼职导游。“兼职导游连底薪都不用给,只拿差费(出团时按天数计算的收入),所以在同等专业条件下,旅行社当然钟情于兼职导游。”据了解,西安一些小型旅行社全部使用兼职导游,大型旅行社的兼职导游也达到30%。“大量使用兼职导游,是这个行业的现状”,一位旅游业资深人士说。当处于旅游旺季时,旅行社用人需求变大,通过招聘临时人员充当导游,以谋求利益最大化。而当旅游淡季来临时,导游需求数量减少,在旅行社没有留人制度,一部分导游便不得不另谋高就。由于旅行社不再长期聘用职业导游,而是与导游人员建立松散的业务关系,并根据旅行社的业务需要临时聘用合适的导游人员,导游职业呈现自由化趋势,发展前景小,促使导游流动频繁,有更好的工作机会时就会另栖高枝,很少有人把导游作为长职。地位低,社会认可度不高。导游行业可以划归为服务行业,导游作为游客的服务人员,相对来说义务多于权利。据《中国青年报》调查,在20世纪80年代末,导游的社会地位被公认排在第9位;而10年以后,这一位次下降到59位。在实际工作中,有部分游客在难以实现其较高的旅游期望值时,往往会将其失望情绪转为对导游的抵触情绪,稍有不满,就对导游进行刁难投诉,导游容易处于被动地位。另外,如今说起导游人们就会联想到回扣、宰客等负面话题,使得社会对导游的认可度、信任度大大降低,难以获得社会的认同。保障措施正在完善中导游生存现状艰难,特别是社会导游缺乏基本保障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十分普遍的现象。为稳定导游队伍,保障导游人员的待遇,西安市旅游局在建立和完善导游员薪酬及社会保障机制方面作了大量工作,西安市旅游局、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在2007年初就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队伍建设的通知》,就建立和完善导游员薪酬及社会保障机制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要求旅行社给专职导游人员的工资不少于540元/月,兼职导游薪酬按照不少于6元/每小时标准发放,并按照上团时间长短给予补助。2007年,西安市旅游局根据全国导游大会会议精神,对西安市导游队伍现状进行了调研,特别是针对导游薪酬制度和劳动保障机制不健全的情况,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导游队伍建设的通知》,在全国旅游行业率先建立了合理的导游执业激励制度、保障制度、薪酬制度、奖惩制度等,以保证导游队伍的稳定。西安市旅游局还不断建立和完善导游员的社会保险机制,要求旅行社必须为本社专职导游员建立社会保险账户,缴纳“三金”;兼职导游员“三金”由市导游服务管理中心代为缴纳。同时,在完善旅行社责任险的同时,还增加了导游员的人身意外险,从根本上维护导游的基本利益,逐步建立起一套公平透明的导游薪酬社保制度,以更好地保障导游队伍的稳定,提升西安导游素质,促进西安旅游业更好更快地发展。(本报记者李卫实习生高颖)2008-07-15让网络招聘来得更真实些如今,网络求职以成本低廉、迅速、便捷及人性化、精准化的特点,为众多求职者所青睐并逐渐盛行。据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在个人与企业的招聘求职活动中,已有70%左右的企业选择网络作为招聘的第一关,超过90%的求职者都听说或使用过网络招聘。然而,在网络招聘“供求两旺”的表象下,一些问题也暗藏其中。信息的真实性、简历回复慢、命中率低等来自各方的质疑一直如影随形。这不,急于找工作的陕西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乔红(化名)求职时就遭遇了骗局——工商查封时方知是骗局今年3月5日,乔红在陕西求职网上看到一则招聘行政助理的信息,待遇丰厚、且学历要求条件不高。专科毕业一直苦于找工作难的她急忙与该公司取得联系。公司约乔红在西安市百隆广场B座面谈,在那里该公司接收了乔红的简历,并告知待公司研究后给她答复。次日10时许,该公司电话通知乔红,她被录用了,但还需交160元体检费。在交完体检费、体检合格后,乔红兴冲冲到公司报到,该公司又让其交100元押金,并称试用期结束工作转正后,就会退还押金。接着该公司又说,公司将于近期举行考试,以考试成绩来确定新招员工的岗位。孰料,3月14日,当乔红再次来到该公司时,公司已被工商部门查封。原来是职介所、用人单位和医院串通好,设骗局骗应聘者的钱财。乔红此时才如梦初醒,方知上当受骗。西北大学04级毕业生赵敬轩,直言不喜欢网上求职。他表示,网上每天都有大量招聘信息发布,但投了求职简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