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7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推断(文言文阅读)备战2025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专题讲义(北京专用)(学生版+教师版)考点07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文言文阅读)
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3.考点精讲
2.考点梳理____________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
1.考点分布
2021-2024北京卷文言文命题规律
年份题型结构考点关键词选材情况
2024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段落论证思路议论性散文
2023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议论性散文
2022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纪传体
2021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议论性散文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文意理解与推断"一般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命题一般采用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间地点、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混乱顺序等方式命制,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这几年北京卷一直考查的是议论文文言文。注意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类文章,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模式:先亮观点(传记类文章先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注意事例)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选择题主要集中在论据方面出题。
2.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可参考以下表格内容:
设题方式对应陷阱
筛选主体时间非其时间或时间先后顺序不对
地点非其地点
人物非其人物
事件非其事件
主要观点非其观点
主要景物非其景物
筛选特征一个特点非给出的这个特点
两个特点(分别表现)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
筛选观点作者观点换为他人观点
论证方法非其论证方法,例如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实词句子理解文字陷阱,注意一词多义
关联词前后逻辑例如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备考策略】
1.强化文言基础,落实文本内容理解。
2.树立、强化语境意识,将语句放在语境中前后勾连理解。
3.养成圈点勾画得习惯,注意一些重要信息。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学会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4.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一、考点概述与解题方法
【考点概述】
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一般考核对文章细节的理解,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
【答题方法】
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分析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注释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设误时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设误模式,就能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关注选项分析部分对原文细节的转述,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选项对原文细微之处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点。关注表示时间、地点、句间关系的词语,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无错乱,看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2)事件。关注人物活动方式、事件发展进程中的细微差异,从而确认选项的正误。
(3)人物。关注作为主语的人物(或者作为被动者的人物、作为宾语的人物)有没有被改变。
4.迁移知识,巧妙运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
5.放回原文,核对正误
对于选项中角色涉及的事情和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应仔细核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精讲01: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设误曲解文意往往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而其它表述完全正确,这类错误很隐蔽,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遗漏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特别是实词),或者改变了词语的意思。
原文:《书》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然则谓人不己若者,抑实有不己若者在也。太宗曰:“炀帝文辞奥博,是尧舜,非桀纣,行事何其相反?”魏征曰:“恃其隽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然则炀帝之奥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不己若,诚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夫人主之怙过也,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谏者矣,有以凭势凌人而拒谏者矣。然忠直之士,卓然不挠,虽斥窜诛夷而不恤以言黜,而暴君不能夺其理,则身虽诎而道固伸也。且恃位而骄,恃威而横,浮气外张而中藏恧缩,迨乎虚骄稍息,追忆前非,固将曰: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终不可诬者也。则谏者之言,或悔而见用矣。
比对:君主认识到自己不知不能,才会反思忏悔对进谏者的诬陷。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节选自《汉书贡禹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重用。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反而任命他为长信少府,后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减少了诸侯王庙的卫兵,罢除了郡国的宗庙。
考点精讲02:比对原文,是否有添加或者删减内容
命题设误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原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2】,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3】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取材于《礼记·乐记》)
比对:作者认为以礼乐“节民心"和民声”,君王的治道就完备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晏,徐州滕人,家世力田。晏少壮勇无赖,尝率群寇行攻劫。梁末,徐方大乱,属邑皆为他盗所剽,惟晏乡里恃晏获全。晋开运末,戍陕州。会契丹至汴,遣其将刘愿据陕,恣行暴虐,晏曰:“今契丹南侵,天下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且闻太原刘公威德远被,人心归服,若杀愿送款河东,为天下唱首,则取富贵如反掌耳。"晏乃率敢死士数人夜逾城,迟明,斩愿首县府门外。遣其子奉表晋阳。时汉祖虽建号,威声未振,得晏等来归,甚喜,以晏为绛州防御使,仍领旧职。
广顺元年,刘崇侵晋州,晏闭关不出,设伏城上。并人以为怯,竞攀堞而登,晏麾伏兵击之,颠死者甚众,遂焚桥遁。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度,俾荣其乡里。初,晏至镇,悉召故时同为盗者遗以金帛,置酒语之曰:“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必尽灭其族。”由是境内安静,吏民诣阙举留。
初,晏为军校,与王兴善。晏既贵,乃薄兴,兴不能平。晏妻病,兴语人曰:“吾能治之。"晏遽访兴,兴曰:“我非能医,但以公在陕时止一妻,今妓妾甚众,得非待糟糠之薄,致夫人怏怏成疾耶?若能斥去女侍,夫人之疾可立愈。”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妻。
(节选自《宋史·王晏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王晏年轻时就闻名乡里。他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盗,在徐州大乱之际,使乡里免受劫掠,保障了乡民安全。
B.王晏勇敢有胆识。契丹侵占陕州后,他明察形势,率士卒杀死契丹守将,向后汉高祖刘知远表明归附之心,受到赏识。
C.王晏用兵治政有谋略。他埋设伏兵,引诱敌兵攻城,大败刘崇。他镇守乡里,笼络与威慑并用,成效显著,深受拥戴。
D.王晏对朋友薄情寡义。他从前与王兴交好,但显贵之后,就鄙视王兴,招致王兴不满,他为泄私愤甚至嫁祸陷害他人。
考点精讲03:比对时间、地点、人物
命题设误时间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顺序颠倒。
地点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人物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时间地点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特别注意时间顺序。
人物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原文:太史公《滑稽传》曰:“优孟【2】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吾观汉人孙叔敖碑文言:楚王置酒召客,优孟前举洒为寿,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笑于其中。楚王欲立为相,归而谋之,其妻为言廉吏不可为,孙叔敖之子贫贱负薪。为之歌词以感动楚王,复封其子。
比对:优孟凭借出色的模仿和动人的歌唱打动了楚王,楚王封赏了优孟的儿子。
傅祗字子庄,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武帝始建东宫,起家太子舍人,累迁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母忧去职。服终,为荥阳太守。自魏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溢。祗乃造沈莱堰,至今兖、豫无水患,百姓为立碑颂焉。及帝崩,梓宫在殡,而太傅杨骏辅政,欲悦众心,议普进封爵。祗与骏书日:“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骏不从。入为侍中。时将诛骏,而骏不之知。祗侍骏坐,而云龙门闭,内外不通。祗请与尚书武茂听国家消息,揖而下阶。茂犹坐,祗顾曰:“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惊起。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延尉。祗证楷无罪,有诏赦之,时又收骏官属,祗复启曰:“昔鲁芝为曹爽司马,斩关出赴爽,宣帝义之,尚迁青州刺史。骏之僚佐不可加罚。"诏又赦之。祗多所维正皆如此氐人齐万年举兵反,以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常侍,率安西将军夏侯骏讨平之。迁卫尉,以风疾逊位,就拜常侍,食卿禄秩,赐钱及床帐等。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众心。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祗以暴疾薨,时年六十九。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祗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担任荥阳太守,主持建造沈莱堰,解决了兖州、豫州两地黄河泛滥的问题,百姓立碑称颂。
B.傅祗不畏权贵,维护道义。太傅杨骏在皇帝去世后进封众人官爵,他致信反对;杨骏被杀后,他仗义执言,朝廷最终赦免了受牵连的官员。
C.傅祗临危受命,讨平叛军。氐族首领齐万年举兵反叛,傅祗代理安西军司一职,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讨伐,平定了叛乱。
D.傅祗为时人所倚信,屡受重用。司马伦辅政,为了安抚其他大臣,任命傅祗为卫尉。傅祗以患风疾为由推辞,司马伦派人用车接他上任。
考点精讲04:注意选项句内的逻辑关系
命题设误改变因果命题人把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选项表述逻辑混乱有的选项本身就存在问题,表述不清晰,或者说法太绝对,或者不构成选项中所说的因果、对比、递进等关系
比对方法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原文:昔者舜有天下,大圣人也,惟其不欲其身贤而已矣,是以舜好问,好察迩言,所举而用者二十有二人,被袗衣,鼓琴,而天下治。昔者周公相天下,大圣人也,惟其不欲其身贤而已矣,是以日昃不倦,劳于求士,所执贽见者十有余人,所交友者百有余人,贤者相继其德而成之,至其末也,刑措四十余年。故君莫盛于舜,臣莫盛于周公。不为舜之为者,非贤君也;不为周公之为者,非贤臣也。君之不君,非独愚也,虽聪明辩慧,技艺敏给,而不知用贤者,犹不君也。臣之不臣,非独鄙也,虽忠信仁义,刚毅有立,而不知荐贤者,犹不臣也。昔者桀纣矜天下以能,高人臣以声,则是岂不聪明辩慧,技艺敏给哉?惟其自贤而已,不知用贤,至于亡也。昔者臧文仲相鲁国,鲁国以强,其言必当,则是岂不忠信仁义,刚毅有立哉?惟其自贤而已,不知荐贤,至于削也。故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所谓骄者,非独以贵骄人,以富骄人者也,以材骄人者有甚焉。所谓吝者,非独吝于爵人,吝于分人者也,吝于教人者有甚焉。故以材骄人,慢也,人怨之;吝于教人,忌也,人疏之。是以古之君子莫为骄与吝也,求为人君者,尽于此矣;求为人臣者,尽于此矣。君为君焉,臣为臣焉,虽亘万世,吾不知其可改也。
(取材于刘敞《公是集》)
比对:桀纣非常愚蠢却自以为有才华,看不起别人,最终导致亡国。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悉十余事,慰祖口吃,无华辞,而酬据精悉,一座称服之。朓叹曰:“假使班、马复生,无以过此。”
慰祖著海岱志,起太公迄西晋人物,为四十卷,半未成。临卒,与从弟纬书云:“常欲更注迁、固二史,采《史》《汉》所漏二百馀事,在厨簏,可检写之,以存大意。海岱志良未周悉,可写数本,付护军诸从事人一通,及友人任昉、徐寅、刘洋、裴揆,令后世知吾微有素业也。"又令以棺亲土,不须砖,勿设灵座。
(选自《南齐书·列传第三十三》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崔慰祖出身官宦家庭,为人孝顺。他的父亲曾担任粱州刺史、奉朝请。父亲去世后他坚持不吃盐,在母亲的劝说F他改变了这种做法。
B.崔慰祖家庭股实富裕,仗义疏财。他的父亲在梁州有很多财产,崔慰祖都分给了自己
的族入,虽然一些家用器物流散各地,但他都不再索回。
崔慰祖有才华,不善言辞却能服众。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跳的朋友曾经向崔祖
询问有关地理方面的问题,他的回答有理有据,令人折服。
D.崔慰祖在历史方面颇有研究,却著述未竟。他想对司马迁和班固的历史著作再作注释,因早逝未能如愿,其《海岱志》也只完成了一半。
1.原文:敞侍英宗讲读,每指事据经,因以讽谏。时两宫方有小人间言,谏者或讦而过直。敞进读《史记》,至尧授舜以天下,拱而言曰:“舜至侧微也,尧禅之以位,天地享之,百姓戴之,非有他道,惟孝友之德,光于上下耳。”帝竦体改容,知其以义理讽也。皇太后闻之,亦大喜。
(节选自《宋史·刘敞传》,有删节)
比对:当皇帝不听其他大臣进谏时,刘敞犯颜直谏,用一身正气折服了皇帝。
2.原文:元祐元年,轼以七品服入侍延和,即赐银绯,迁中书舍人。三年,权知礼部贡举,会大雪苦寒,士坐庭中,噤未能言,轼宽其禁约,使得尽技。巡铺内侍每摧辱举子,且持暧昧单词,诬以为罪,轼尽奏逐之。四年,积以论事,为当轴者所恨。轼恐不见容,请外,拜龙图阁学士,知杭州。既至杭,大旱,饥疫并作。轼请于朝,免本路上供米三之一,复得赐度僧牒,易米以救饥者。明年春,又减价粜常平米,多作粥药剂,遣使挟医分坊治病,活者甚众。轼曰:“杭,水陆之会,疫死比他处常多。"乃裒羡缗得二千,复发橐中黄金五十两,以作病坊,稍畜钱粮待之。徽宗立,更三大赦,遂提举玉局观,复朝奉郎。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比对:苏轼直面饥疫,解救受灾百姓。他在任职杭州时遭遇旱灾病疫,减免上供米三分之一纾缓灾情;同时又集贮钱粮、建造治病场所以防备疫病。
3.原文:永和末,多疾疫。旧制,朝臣家有时疾,染易三人以上者,身虽无病,百日不得入宫。至是,百官多列家疾,不入。彪之又言:“疾疫之年,家无不染。若以之不复入宫,则直侍顿阙,王者宫省空矣。”朝廷从之。
比对:彪之讲究实效,维护朝廷秩序。永和末年流行传染病,他见各类官员借口家中有人患病,不愿到任办公,指出这样做的危害,朝政因此恢复。
4.原文:初,(许仲宣)为济阴主簿时,令与簿分掌县印。令畜嬖妾,与其室争宠,令弗能禁。嬖欲陷其主,窃取其印藏之,封识如故,以授仲宣。翌日署事,发匣,则无其印,因逮捕县吏数辈及令、簿家人,下狱鞫问,果得之于令舍灶突中。令闻之,仓皇失措,仲宣处之晏然,人服其量。
(节选自《宋史·许仲宣传》,有删改)
5.原文:(陈泰)再按山西。时百官俸薄,折钞又不能即得。泰上章乞量增禄廪,俾足养廉,然后治赃污,则贪风自息。事格不行。六年夏言:“连岁灾异,咎在廷臣,请敕御史给事中纠弹大臣,去其尤不职者,而后所司各考核其属。"帝从之。于是御史马谨等交章劾吏部尚书郭琎等数十人。已,复出按山东。泰素励操行,好搏击。三为巡按,惩奸去贪,威棱甚峻。九年超擢四川按察使,与镇守都御史寇深相失。十二年八月,参议陈敏希深指,劾泰擅杖武职,殴舆夫至死。逮刑部狱,坐斩。泰奏辩,大理卿俞士悦亦具状以闻。皆不听。
(节选自《明史·陈泰传》,有删改)
比对:陈泰惩奸去贪,威势严峻。陈泰三次担任巡按,惩处奸人,去除贪官,威名显著。以至于与镇守都御史寇深关系不和,遭到弹劾。
一、(2024年北京石景山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答李推官书
宋·张耒
李君足下:南来多事,久废读书。昨送简人还,忽辱惠及所作《病暑赋》及杂诗等,诵咏爱叹,既有以起其竭涸之思,而又喜世之学者,比来稍稍追求古人之文章,述作体制,往往已有所到也。
足下之文,可谓奇矣,捐去文字常体,力为瑰奇险怪。足下之所嗜者如此,固无不善者;抑耒之所闻,所谓能文者,岂谓其能奇哉!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
夫文,何为而设也?世之能言者多矣,而文者独传。因其能文也而言益工;因其言工而理益明,是以圣人贵之。自《六经》以下,至于诸子百氏、骚人辩士论述,大抵皆将以为寓理之具也。是故理胜者,文不期工而工;理诎者,巧为粉泽而隙间百出。此犹两人持牒而讼,直者操笔不待,累累读之如破竹,横斜反覆,自中节目;曲者虽使假词于子贡,问字于扬雄,如列五味而不能调和,食之于口,无一可惬。况可使人玩味之乎?故学文之端,急于明理。如知文而不务理,求文之工,世未尝有是也。
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水顺道而行,滔滔汩汩,日夜不止,放于江湖而纳之海。其舒为沦涟,鼓为涛波,激之为风飙,怒之为雷霆,是水之奇变也。而水初岂如此哉!是顺道而决之,因其所适而变生焉。沟渎东决而西竭,下满而上虚:日夜激之,欲见其奇,彼其所至者,蛙蛭之玩耳。江、河、淮、海之水,理达之文也,不求奇而奇至矣。激沟渎而求水之奇,此无见于理,而欲以言语句读为奇之文也。
自唐以来至今,文人好奇者不一,甚者或为缺句断章,使脉理不属;又取古书训诂希于见闻者,挦扯而牵合之;或得其字,不得其句,或得其句,不得其章。反复咀嚼,卒亦无有,此最文之陋也。足下之文虽不若此,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故预为足下陈之,愿无以仆之言质俚而不省也。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耒写作本文是为了回应李推官的邀约,对他所做的诗文予以肯定和宣扬。
B.沟渎所激之水连青蛙蚂蟥都轻视,说明一味求奇但内容空洞的文章徒有其表。
C.文章写作不能“以奇为主”,这与唐代古文运动“文以贯道"的观念内在相通。
D.作者对李推官的文风有肯定之语,但更多的是对他提出善意的提醒和规劝。
二、(2024北京门头沟高三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夫君臣相遇,自古为难。以石投水,千载一合,以水投石,无时不有。其能开至公之道,申天下之用,内尽心膂,外竭股肱,和若盐梅,固同金石者,非惟高位厚秩,在于礼之而已。是以伊尹有莘之媵臣;韩信项氏之亡命。殷汤致礼,定王业于南巢;汉祖登坛,成帝功于垓下。若夏桀不弃于伊尹,项羽垂恩于韩信,宁肯败已成之国,为灭亡之虏乎?孟子曰:“君视臣如手足,臣视君如腹心;君视臣如犬马,臣视君如国人;君视臣如粪土,臣视君如寇仇。”虽臣之事君无二志,至于去就之节,当缘恩之厚薄,然则为人主者,安可以无礼于下哉?
在朝群臣,当主枢机之寄者,或地邻秦、晋,或业与经纶,并立事立功,皆一时之选,处之衡轴,为任重矣。任之虽重,信之未笃,则人或自疑。人或自疑,则心怀苟且。心怀苟且,则节义不立。节义不立,则名教不兴。名教不兴,而可与固太平之基、保七百之祚,未之有也。又闻国家重惜功臣,不念旧恶,方之前圣,一无所间。然但宽于大事,急于小罪,临时责怒,未免爱憎之心,不可以为政。君严其禁,臣或犯之,况上启其源,下必有甚,川壅而溃,其伤必多,欲使凡百黎元,何所措其手足?安可不深思之乎?安可不熟虑之乎?
夫委大臣以大体,责小臣以小事,为国之常也,为治之道也。今委之以职,则重大臣而轻小臣;至于有事,则信小臣而疑大臣。信其所轻,疑其所重,将求至治,岂可得乎?又政贵有恒,不求屡易。今或责小臣以大体,或责大臣以小事;小臣乘非所据,大臣失其所守;大臣或以小过获罪,小臣或以大体受罚。职非其位,罚非其辜,欲其无私,求其尽力,不亦难乎?小臣不可委以大事,大臣不可责以小罪。
夫上之不信于下,必以为下无可信矣。若必下无可信,则上亦有可疑矣。上下相疑,则不可以言至治矣。夫以四海之广,士庶之众,岂无一二可信之人哉?盖信之则无不可,疑之则无可信者,岂独臣之过乎?夫以一介庸夫结为交友,以身相许,死且不渝,况君臣契合,寄同鱼水。若君为尧、舜,臣为稷、契,岂有遇小事则变志,见小利则易心哉!此虽下之立忠未有明著,亦由上怀不信,待之过薄之所致也。上诚能博求时俊,上下同心,则三皇可追而四,五帝可俯而六矣。夏、殷、周、汉,夫何足数!
(取材于《贞观政要》)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商汤和汉高祖得伊尹和韩信辅佐,成就帝王霸业。
B.如果臣子得过且过,就会树立不起忠君报国的节义,以致纲常不振,国家不稳。
C.让大臣负责国家大事,让小臣负责具体的小事,这是治国的普遍道理。
D.臣子碰到小事就改志,因小利而变心,作者认为这只是臣子的过错,与君王无关。
三、(2024年北京101中学三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1)景公出游于公阜,北面望睹齐国,曰:“呜呼!使古而无死,何如?"晏子曰:“昔者上帝以人之殁为善,仁者息焉,不仁者伏焉。若使古而无死,丁公太公①将有齐国,桓、襄、文、武将皆相之,君将戴笠衣褐,执铫耨②以蹲行畎亩之中,孰暇患死!”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梁丘据御六马而来,公曰:“是谁也?"晏子曰:“据也。”公曰:“何如?"曰:“大暑而疾驰,甚者马死,薄者马伤,非据孰敢为之!”公曰:“据与我和者夫!"晏子曰:“此所谓同也。所谓和者,君甘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今据也甘君亦甘,所谓同也,安得为和!”公忿然作色,不说。
无几何,日暮,公西面望睹彗星,召使禳③去之。晏子曰:“不可!今君嗜酒而并于乐,政不饰而宽于小人,近谗好优,恶文而疏圣贤人,何暇在彗!"公忿然作色,不说。
及晏子卒,公出屏而泣曰:“呜呼!昔者从夫子而游公阜,夫子一日而三责我,今谁责寡人哉!”
(取材于《晏子春秋》)
(2)齐侯至自田,晏子侍于遄台,子④犹驰而造焉。公曰:“唯据与我和夫!"晏子对曰:“据亦同也,焉得为和?”公曰:“和与同异乎?"对曰:“异。和如羹焉。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先王之济五味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今据不然。君所谓可,据亦曰可;君所谓否,据亦曰否。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
(取材于《左传》)
【注】①丁公、太公:丁公、太公以及下文的桓、襄、文、武,集中指齐景公之前历代齐国国君。②铫耨:两种耕田农具。③禳:迷信的人向鬼神祈求消除灾殃。④子:指梁丘据,齐景公近臣。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景公北望齐国心有所动,想引发大家议论,没想到晏子借机讽谏。
B.为了能讨得齐景公的欢心,梁丘据顶着酷热大张旗鼓地追随齐景公。
C.臣下坚持违抗国君的命令提出自己的不同政见,才能实现君臣相和。
D.国君认为一些措施不可行,臣下也应就其中的可行因素向国君陈述。
一、(2024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子墨子言曰:“古者王公大人,为政国家者,皆欲国家之富,人民之众刑政之治。然而不得富而得贫,不得众而得寡,不得治而得乱,是故何也执有命者之言曰:‘命富则富,命贫则贫,命众则众,命寡则寡,命治则治,命乱则乱。’以上说王公大人,下以阻百姓之从事,故执有命者不仁。故当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明辨。"
然则明辨此说将奈何哉子墨子言曰:“必立仪,言而无仪,譬犹运钧①之上而立朝夕者也,是非利害之辨,不可得而明知也。故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发以为刑政,观其中②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
“然而今天下之士君子,或以命为有。盖尝尚观于圣王之事,古者桀之所乱,汤受而治之;纣之所乱,武王受而治之。此世未易,民未渝,在于桀纣,则天下乱,在于汤武,则天下治,岂可谓有命哉!盖尝尚观于先王之书,所以出于国家、布施百姓者,宪也;所以听狱制罪者,刑也。今用执有命者之言,是覆天下之义。此百姓之忧也。说百姓之忧者,是灭天下之人也。"
然则所谓欲义人在上者,何也曰:“义人在上,天下必治,万民被其大利。”何以知之子墨子言曰:“昔者文王封于岐周,与其百姓兼相爱,交相利,是以近者安其政,远者归其德。闻文王者,皆起而趋之,曰:‘奈何乎使文王之地及我,则吾岂不亦犹文王之民也哉!’吾用此知之。古之圣王发宪出令,设以为赏罚以劝贤沮暴,是以入则孝慈于亲戚,出则弟长于乡里。是故使治官府则不盗窃,守城则不崩叛。此上之所赏而百姓之所誉也。执有命者之言曰:‘上之所赏,命固且赏,非贤故赏也。上之所罚,命固且罚,不暴故罚也。’以此为君则不义,为臣则不忠,为父则不慈,为子则不孝,而强执此者,此特凶言之所自生,而暴人之道也。"
是故子墨子言曰:“今天下之士君子,中实欲天下之富而恶其贫,欲天下之治而恶其乱,执有命者之言,不可不非,此天下之大害也。”
(取材于《墨子·非命》)
注释:①钧:制作陶器所用的转轮。②中:符合。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奉有命之说的人认为世事皆由命定,非人力可改变。
B.墨子主张,肯定或否定某种学说必须遵从一定的准则。
C.文章认为,桀纣等暴君亡天下的原因是信奉有命之说。
D.君主如果信奉有命之说,会导致赏罚不当、社会混乱。
二、(2023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贵廉
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言:“孝文皇帝时,贵廉洁,贱贪污,贾人、赘婿及吏坐赃者,皆禁锢不得为吏。赏善罚恶,不阿亲戚,罪白者伏其诛,疑者以与民,无赎罪之法。故令行禁止,海内大化,天下断狱仅四百,与刑措亡异。
“武帝始临天下,尊贤用士,辟地广境数千里。自见功大威行,遂从嗜欲。用度不足,乃行一切之变,使犯法者赎罪,入谷者补吏。是以天下奢侈,官乱民贫,盗贼并起,亡命者众。郡国恐其诛,则择便巧史书①、习于计簿、能欺上府者,以为右职;奸究不胜,则取勇猛能操切百姓者、以苛暴威服下者,使居大位。故亡义而有财者显于世,欺谩而善书者尊于朝,悖逆而勇猛者贵于官。故俗皆曰:何以孝弟为?财多而光荣。何以礼义为?史书而仕宦。何以谨慎为?勇猛而临官。’故黥劓而髡钳者,犹复攘臂为政于世,行虽犬彘,家富势足,目指气使,是为贤耳。故谓居官而置富者为雄杰,处奸而得利者为壮士。兄劝其弟,父勉其子,俗之败坏,乃至于是!察其所以然者,皆以犯法得赎罪,求士不得真贤,相守②崇财利而诛不行之所致也。
“今欲兴至治,致太平,宜除赎罪之法。相守选举不以实及有赃者,辄行其诛,亡但免官,则争尽力为善,贵孝弟,贱贾人,进真贤,举实廉,而天下治矣。"
呜呼,今日之变,有甚于此!自神宗③以来,黩货之风日甚一日。国维不张,而人心大坏,数十年于此矣。《书》曰:“不肩好货,敢恭生生,鞠人谋人之保居,叙钦。”④必如是而后可以立太平之本。
贡禹又言:“欲令近臣自诸曹侍中以上,家亡得私贩卖,与民争利。犯者辄免官削爵,不得仕宦。"此议今亦可行。自万历以后,天下水利碾硙,场渡市集,无不属之豪绅,相沿以为常事矣。
(取材于顾炎武⑤《日知录》)
【注】①便巧史书:这里指善于舞文弄墨。②相守:诸侯国相、郡守。③神宗:明朝皇帝,年号万历。④“不肩好货”句:大意是不任用贪财的人,而举用懂得养民、能改善百姓生活的人。⑤顾炎武:明末清初思想家。
9.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顾炎武引用贡禹的上书,旨在以史为鉴,说明廉之可贵。
B.汉孝文帝时,崇尚廉洁,官场清约,赏罚分明,风气纯正。
C.武帝后期,世风败坏到极点,父兄规劝子弟要洁身自好
D.顾炎武认为,任用廉洁爱民的人为官是治理好国家的根本。
10.根据第二段内容,用自己的话分条概括“赎罪之法"滋生了哪几方面弊端。
三、(2022北京高考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试题。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取材于《汉书·贾谊传》)
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
C.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
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考点07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推断(文言文阅读)
1.考情探究(考点分布、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3.考点精讲
2.考点梳理____________4.好题冲关(基础、提升、真题)
1.考点分布
2021-2024北京卷文言文命题规律
年份题型结构考点关键词选材情况
2024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段落论证思路议论性散文
2023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议论性散文
2022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纪传体
2021客观4+主观1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翻译文意理解与推断概括、分析作者的论证思路议论性散文
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
【命题规律】
“文意理解与推断”一般考查对文章细节的理解能力,命题一般采用曲解文意、以偏概全、混淆时间地点、张冠李戴、强加因果、混乱顺序等方式命制,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一般以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考查。
1.这几年北京卷一直考查的是议论文文言文。注意议论文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议论文类文章,其内容基本遵循一个模式:先亮观点(传记类文章先概括传主的品行、谋略、才能等);再列举论据(注意事例)来印证观点,列举论据时,有简略的分。选择题主要集中在论据方面出题。
2.四个选项的排列,通常依照行文的先后顺序。
4.四个选项只设一个错误选项。近三年设误的选项中,误点的设置都不在错误项的“观点"部分,而是在“事实”部分,要么是对“事实"的转述有误,要么是对“事实”的分析评价有误。
可参考以下表格内容:
设题方式对应陷阱
筛选主体时间非其时间或时间先后顺序不对
地点非其地点
人物非其人物
事件非其事件
主要观点非其观点
主要景物非其景物
筛选特征一个特点非给出的这个特点
两个特点(分别表现)非给定的这两个特点或对应顺序不对或同属一个特点
筛选观点作者观点换为他人观点
论证方法非其论证方法,例如没有运用对比论证
实词句子理解文字陷阱,注意一词多义
关联词前后逻辑例如前后不构成因果关系
【备考策略】
1.强化文言基础,落实文本内容理解。
2.树立、强化语境意识,将语句放在语境中前后勾连理解。
3.养成圈点勾画得习惯,注意一些重要信息。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学会对文本内容进行筛选、分析、概括。
4.整理归纳选项设误的常见类型,运用好比对法。
一、考点概述与解题方法
【考点概述】
概括分析文章内容、根据文意推断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一般考核对文章细节的理解,答题时注意找准区位,认真对读。
【答题方法】
1.抓住题干,读全读准
我们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分析其用法、意义还是句式。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
2.借助注释,联系背景
概括中心意思,忌以偏概全,要特别注意分析选文的题目、注释等内容,掌握文章出处和作者情况,还要结合自己所了解的文学、历史等方面的知识,对文章进行分析。
3.辨析差异,排除干扰
高考文言文阅读在设误时或夸大事实,或偷换概念,或以假乱真,或无中生有,或张冠李戴,如果我们掌握了设误模式,就能排除干扰,正确答题。
关注选项分析部分对原文细节的转述,是正确解答试题的关键。选项对原文细微之处的改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地点。关注表示时间、地点、句间关系的词语,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有无错乱,看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是否合理。
(2)事件。关注人物活动方式、事件发展进程中的细微差异,从而确认选项的正误。
(3)人物。关注作为主语的人物(或者作为被动者的人物、作为宾语的人物)有没有被改变。
4.迁移知识,巧妙运用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来看,“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是文言文阅读中基础知识运用试题的一大特点。如果能把课内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高考中,就能迅速准确地答题。
5.放回原文,核对正误
对于选项中角色涉及的事情和行为的程度、实效等,应仔细核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
考点精讲01:比对关键词语
命题设误曲解文意往往故意曲解文中某一关键词语的意义,而其它表述完全正确,这类错误很隐蔽,这种方式是命题的主要陷阱。
归纳不全概括主要信息不完整,故意遗漏关于人物、事件、观点等方面的内容。
比对方法要细心辨析选项中对人物的分析、文本道理的阐述等有无夸大、歪曲或偷换概念的现象,要注意比对选项转述时是否遗漏了某个起关键作用的词语(特别是实词),或者改变了词语的意思。
原文:《书》曰:“能自得师者王,谓人莫己若者亡。”然则谓人不己若者,抑实有不己若者在也。太宗曰:“炀帝文辞奥博,是尧舜,非桀纣,行事何其相反?"魏征曰:“恃其隽才,骄矜自困,以至覆亡。”然则炀帝之奥博,固有高出于群臣之上者,不己若,诚不若己矣,而人言又恶足以警之哉?
夫人主之怙过也,有以高居自逸而拒谏者矣,有以凭势凌人而拒谏者矣。然忠直之士,卓然不挠,虽斥窜诛夷而不恤以言黜,而暴君不能夺其理,则身虽诎而道固伸也。且恃位而骄,恃威而横,浮气外张而中藏恧缩,迨乎虚骄稍息,追忆前非,固将曰: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终不可诬者也。则谏者之言,或悔而见用矣。
比对:君主认识到自己不知不能,才会反思忏悔对进谏者的诬陷。
解析:原文中提到“是吾所不知不能,而终不可诬者也”,这句话应翻译为“这的确是我不懂不会的,终究是不能欺骗(自己)的”,这里的“诬"并不是“诬陷”的意思,而是“欺骗"的意思。
参考译文:《书》说:“能自己(主动)寻求老师的人会成就王业,认为别人没有谁比得上自己的人会灭亡。”(虽然)如此但认为别人不如自己的人(中),或许确实有(别人)不如他的(情况)存在。太宗说:“隋炀帝文章辞藻深奥渊博,肯定尧舜,否定桀纣,(但他)做起事来为什么相反呢?"魏征说:“(隋炀帝)依仗他的过人才智,骄傲(导致)自陷窘境,以致灭亡。”(虽然)如此但隋炀帝的深奥渊博,确实有超过群臣的地方,(说群臣)不如自己,(群臣)的确不如自己啊,那么别人的进言又怎么能够告诫他呢?
君主坚持错误(的原因),有的因身居高位自我满足而拒绝谏言,有的因凭借权势欺侮别人而拒绝谏言。但忠诚正直的人,高远特立、刚正不屈,即使被放逐诛杀也不顾(会)因进言被贬退,(即使)暴君(也)不能强行反驳他的道理,那么(他)自己即使(遭受)冤屈但(仍)坚定地申说道义。况且倚仗位高而骄傲自大的,倚仗威势而蛮横无理的,浮躁之气在外张扬但内心隐藏着羞惭畏缩,等到虚浮骄矜之气渐渐消失,想到(自己)以前的错误,一定会说:这的确是我不懂不会的,终究是不能欺骗(自己)的。那么劝谏者的进言,或许(就因君主)后悔而被采用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也。元帝初即位,征禹为谏大夫,数虚己问以政事。是时年岁不登,郡国多困,禹奏言:“今大夫僭诸侯,诸侯僭天子,天子过天道,其日久矣。承衰救乱,矫复古化,在于陛下。"天子纳善其忠,乃下诏,迁禹为光禄大夫。顷之,禹上书曰:“臣禹八十有一,耳目不聪明,非复能有补益,所谓污朝之臣也。愿乞骸骨,及身生归乡里,死亡所恨。”天子报曰:“朕以生有伯夷之廉、史鱼之直,守经据古,不阿当世,孳孳于民,俗之所寡,故亲近生,几参国政。今未得久闻生之奇论也,而云欲退,意岂有所恨与?"后月余,以禹为长信少府。会御史大夫陈万年卒,禹代为御史大夫,列于三公。自禹在位,数言得失,书数十上。禹言诸离宫及长乐宫卫可减其太半,以宽繇役。又诸官奴婢十万余人戏游亡事,税良民以给之,岁费五六巨万,宜免为庶人,廪食,令代关东戍卒。天子下其议,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又罢上林宫馆希幸御者,减诸侯王庙卫卒省其半。余虽未尽从,然嘉其质直之意。禹又奏欲罢郡国庙,定汉宗庙选毁之礼,皆未施行。为御史大夫数月卒,天子赐钱百万,以其子为郎,官至东郡都尉。
(节选自《汉书贡禹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贡禹为臣忠诚,心忧国事。他建言元帝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元帝欣赏他的忠诚并提拔了他。
B.贡禹精通经义,品行端正。元帝称赞他有伯夷的廉洁,有史鱼的刚直,认为他是当时世上少有的高尚贤良的人,值得亲近。
C.贡禹年事虽高,仍被重用。元帝拒绝了他告老还乡的请求,反而任命他为长信少府,后又让他担任御史大夫,使他位列三公。
D.贡禹反对奢侈,为民请命。皇帝多次听从他的建议,延后了口钱起征的年龄,减少了诸侯王庙的卫兵,罢除了郡国的宗庙。
【答案】D
【解析】贡禹罢除郡国宗庙的建议并未得到采纳,选项曲解文意。
【参考译文】
贡禹,字少翁,琅琊人。汉元帝即位不久,征召贡禹为谏大夫,多次虚心地向他询问政事。当时,年成不好,农业歉收,各郡县封地处境困难。贡禹上奏说:“现今大夫僭越诸侯,诸侯僭越天子,天子超越天道的情况由来已久了。承接衰微的局面,挽救混乱的礼制,恢复古代的教化,这一切都指望陛下您了。”元帝很欣赏贡禹的忠诚,就下令,升任贡禹为光禄大夫。不久,贡禹上书说:“我八十一岁了,耳朵听不清,眼睛也看不准了,不能再对国家对朝廷有所贡献了,我就是所说的有损朝廷形象的人了。希望能辞去官职,返回故里,若能如愿,便死而无憾了。"元帝批示说:“朕因为先生有伯夷的廉洁,史鱼的刚直,遵循经义据守古道,不盲目屈从世风,孜孜不倦为民请命,是当今俗世少见的高尚贤良的人,因而亲近先生,希望先生参与国政。如今还没来得及多听听先生的高论,先生却说要隐退,难道是先生有什么遗憾不顺心的事吗”此后一个多月,任贡禹为长信少府。正赶上御史大夫陈万年去世,贡禹便接替他担任御史大夫,列于三公之位。自贡禹在朝为官后,多次评论政事得失,上书数十次。贡禹建议说各处行宫别馆以及长乐宫的戍卫人员可以削减一大半,以减轻百姓的徭役负担。再有各官府的奴婢总共有十多万人,他们终日游戏玩耍,无所事事,还要靠征收百姓的赋税来供给他们衣食,每年费用达五六万之多,应当将他们免去奴婢身份成为庶人,给他们吃的,让他们代替关东戍卒。皇帝下诏,命令百姓生孩子七岁后再开始交纳口钱,这个规定从此开始。又停用了上林宫馆中那些皇帝很少临幸的处所,将各诸侯王庙的卫兵减少一半。其他方面元帝虽没有完全听从贡禹的建议,但很赞赏他的质朴耿直之心。贡禹又上疏,要求罢除郡国的宗庙,制定汉家宗庙亲尽则毁的礼制,都未能实行。贡禹任御史大夫几个月后去世,元帝赐钱百万,任命他的儿子为郎官,官至东郡都尉。
考点精讲02:比对原文,是否有添加或者删减内容
命题设误无中生有故意添加原材料中未涉及的人物、事件或观点等内容,致使选项的分析概括于文无据。
以偏概全将原文对某一方面的判断通过增加或删减表范围或程度及其他类的词语,故意扩大或缩小判断对象的范围。
比对方法辨析时应将选项内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是否有故意添加而原材料中未涉及的内容,或者筛查选项中有无漏掉原文关键词(尤其是表范围或程度的副词)的情况
原文: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2】,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3】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泆作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幼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是故先王制礼乐,人为之节:钟鼓干戚,所以和安乐也;婚姻冠笄,所以别男女也;射乡食飨,所以正交接也。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取材于《礼记·乐记》)
比对:作者认为以礼乐“节民心"和民声”,君王的治道就完备了。
解析:“作者认为以礼乐‘节民心’‘和民声’,君王的治道就完备了"错。原文“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的意思为:礼可以节制民心,乐可以和合民声,政可以推行国政,刑可以防止奸邪。礼、乐、刑、政,通达于四方而不悖乱,这样王道之治就完备了。选项中删减了信息“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目。
王晏,徐州滕人,家世力田。晏少壮勇无赖,尝率群寇行攻劫。梁末,徐方大乱,属邑皆为他盗所剽,惟晏乡里恃晏获全。晋开运末,戍陕州。会契丹至汴,遣其将刘愿据陕,恣行暴虐,晏曰:“今契丹南侵,天下汹汹,英雄豪杰固当乘时自奋。且闻太原刘公威德远被,人心归服,若杀愿送款河东,为天下唱首,则取富贵如反掌耳。”晏乃率敢死士数人夜逾城,迟明,斩愿首县府门外。遣其子奉表晋阳。时汉祖虽建号,威声未振,得晏等来归,甚喜,以晏为绛州防御使,仍领旧职。
广顺元年,刘崇侵晋州,晏闭关不出,设伏城上。并人以为怯,竞攀堞而登,晏麾伏兵击之,颠死者甚众,遂焚桥遁。八月来朝,周祖以晏家彭城,授武宁军节度,俾荣其乡里。初,晏至镇,悉召故时同为盗者遗以金帛,置酒语之曰:“吾乡素多盗,我与诸君昔尝为之,后来者固当出诸君之下,为我告谕,令不复为,若不能改,吾必尽灭其族。"由是境内安静,吏民诣阙举留。
初,晏为军校,与王兴善。晏既贵,乃薄兴,兴不能平。晏妻病,兴语人曰:“吾能治之。”晏遽访兴,兴曰:“我非能医,但以公在陕时止一妻,今妓妾甚众,得非待糟糠之薄,致夫人怏怏成疾耶?若能斥去女侍,夫人之疾可立愈。"晏以为谤己,乃诬以他事,悉案诛其夫妻。(节选自《宋史·王晏传》)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A.王晏年轻时就闻名乡里。他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盗,在徐州大乱之际,使乡里免受劫掠,保障了乡民安全。
B.王晏勇敢有胆识。契丹侵占陕州后,他明察形势,率士卒杀死契丹守将,向后汉高祖刘知远表明归附之心,受到赏识。
C.王晏用兵治政有谋略。他埋设伏兵,引诱敌兵攻城,大败刘崇。他镇守乡里,笼络与威慑并用,成效显著,深受拥戴。
D.王晏对朋友薄情寡义。他从前与王兴交好,但显贵之后,就鄙视王兴,招致王兴不满,他为泄私愤甚至嫁祸陷害他人。
【答案】A
【解析】“曾经带领民众击退侵扰乡里的强盗”无中生有,原文只说“尝率群寇行攻劫”,是说王晏本人做过强盗。
【参考译文】
王晏是徐州藤县人,家中世代努力耕种。王艳年轻时勇敢、蛮不讲理,他曾率领群寇抢劫。梁朝末年,徐州大混乱,属县都被盗贼所劫掠,只有王晏的家乡依靠王晏得以保全。晋开运末年,(王晏)驻守陕州。正赶上契丹汴州,派遣契丹将领刘愿占据陕州,契丹军恣意横行暴虐,王晏说:“现在契丹向南进扰,天下动荡不安,英雄豪杰本来应当乘时奋起。而且听说太原刘公威德远播,人心归服,如果杀了刘愿投诚河东,为天下反契丹开头,那么取得富贵易如反掌。”王晏于是率领敢死士兵数人在夜里越过城墙,黎明,将刘愿首级置于府门外。派遣他的儿子去晋阳上奏。当时后汉高祖刘知远虽然自立为王,但声威不振,得到王晏等人归附,很高兴,让王晏任绛州防御史,仍然担任旧职。
广顺元年,北汉的刘崇进扰晋州,王晏关闭城门拒不出战,他在城墙上设下伏兵。刘崇这些并州人以为王晏胆怯不敢应战,竞相攀墙登城,王晏就指挥伏兵攻打他们,北汉军跌落城墙摔死的有很多,于是北汉军焚烧了桥梁逃走了。王晏八月前来朝觐,后周太祖因为他家住彭城,就任命他为武宁军节使,让他显耀于乡里。当初,王晏刚到镇上时,悉数召来从前一同为盗的人,赠送他们金帛,从容地置办酒席告诉他们说:“我们乡里一向多盗贼,我与诸位以前也都曾经做过。后来的盗贼应当都出自诸位的手下,替我告诉他们,让他们不要再做盗贼了,如果不改的话,我必定会灭了他们的全族。"从此境内安定平静,官吏百姓来到京城举荐挽留王晏。
当初,王晏为军校,与王兴交好。王晏富贵以后,于是疏远王兴,王兴心中不平。王晏妻子生病,王兴对人说:“我能治好他。”王晏马上拜访王兴,王兴说:“我不能医治你妻子的病,只是因为你在陕州时只有一个妻子,现在姬妾很多,莫不是你对妻子不好,导致她怏怏不乐得病吧?如果能遣散姬妾,夫人的病很快就能痊愈。"王晏认为他是诽谤自己,就拿别的事情诬陷他,追究下来(追查这件事),把他们夫妻都斩了。
考点精讲03:比对时间、地点、人物
命题设误时间时序颠倒概括人物的典型事件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顺序颠倒。
地点空间错位把不同空间的事件糅合起来表述,故意在地点方面颠倒位置关系
人物误解形象把人物的言行所揭示出来的性格特点故意说错,造成对人物形象的错误理解。
张冠李戴即把甲人物所为说成是乙人物所为,或者把甲事件结果说成是乙事件结果。
比对方法时间地点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表示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的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何地做了何事,特别注意时间顺序。
人物要围绕“是谁,在何时何地,说过什么话,做过什么事,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对,要着重比对选项在这几方面的表述与原文是否一致。
原文:太史公《滑稽传》曰:“优孟【2】摇头而歌,负薪者以封。"吾观汉人孙叔敖碑文言:楚王置酒召客,优孟前举洒为寿,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笑于其中。楚王欲立为相,归而谋之,其妻为言廉吏不可为,孙叔敖之子贫贱负薪。为之歌词以感动楚王,复封其子。
比对:优孟凭借出色的模仿和动人的歌唱打动了楚王,楚王封赏了优孟的儿子。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浅易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注意将题干与原文进行对比。原文是“为之歌词以感动楚王,复封其子”,说的是优孟替孙叔敖的儿子唱歌来感动楚王,楚王又封赏了孙叔敖的儿子,并没有封赏优孟的儿子
参考译文:
太史公《滑稽列传》说:“优孟摇头歌唱,打柴为生的人因而受到封赏。"我看到汉代人写的孙叔敖碑文说:楚王摆下酒宴宴请臣子,优孟上前举起酒杯为楚王敬酒祝福,就穿戴着孙叔敖的衣冠,在酒宴上击掌谈笑。楚王(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他回家和妻子商量这件事,他的妻子对他说清官不值得做,(因为)孙叔敖的儿子贫困到打柴为生,(优盂)替孙叔敖的儿子唱歌来感动楚王,(楚王)又封赏了孙叔敖的儿子。
傅祗字子庄,性至孝,早知名,以才识明练称。武帝始建东宫,起家太子舍人,累迁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母忧去职。服终,为荥阳太守。自魏黄初大水之后,河济泛溢。祗乃造沈莱堰,至今兖、豫无水患,百姓为立碑颂焉。及帝崩,梓宫在殡,而太傅杨骏辅政,欲悦众心,议普进封爵。祗与骏书日:“未有帝王始崩,臣下论功者也。”骏不从。入为侍中。时将诛骏,而骏不之知。祗侍骏坐,而云龙门闭,内外不通。祗请与尚书武茂听国家消息,揖而下阶。茂犹坐,祗顾曰:“君非天子臣邪!今内外隔绝,不知国家所在,何得安坐!"茂乃惊起。骏既伏诛,裴楷息瓒,骏之婿也,为乱兵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楷不平,因奏楷是骏亲,收付延尉。祗证楷无罪,有诏赦之,时又收骏官属,祗复启曰:“昔鲁芝为曹爽司马,斩关出赴爽,宣帝义之,尚迁青州刺史。骏之僚佐不可加罚。”诏又赦之。祗多所维正皆如此氐人齐万年举兵反,以祗为行安西军司,加常侍,率安西将军夏侯骏讨平之。迁卫尉,以风疾逊位,就拜常侍,食卿禄秩,赐钱及床帐等。及赵王伦辅政,以为中书监,常侍如故,以镇众心。祗辞之以疾,伦遣御史舆祗就职。祗以暴疾薨,时年六十九。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十七》,有删改)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祗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他担任荥阳太守,主持建造沈莱堰,解决了兖州、豫州两地黄河泛滥的问题,百姓立碑称颂。
B.傅祗不畏权贵,维护道义。太傅杨骏在皇帝去世后进封众人官爵,他致信反对;杨骏被杀后,他仗义执言,朝廷最终赦免了受牵连的官员。
C.傅祗临危受命,讨平叛军。氐族首领齐万年举兵反叛,傅祗代理安西军司一职,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出兵讨伐,平定了叛乱。
D.傅祗为时人所倚信,屡受重用。司马伦辅政,为了安抚其他大臣,任命傅祗为卫尉。傅祗以患风疾为由推辞,司马伦派人用车接他上任。
【答案】D
【解析】本题犯了错位嫁接的错误,傅坻升任卫尉,是在平定齐万年举兵反叛之后,司马伦辅政之前。
【参考译文】傅祗字子庄,对父母极为孝顺,很早就知名,以才识明达纯熟被世人称赞。武帝开始建立东宫时,傅祗初任太子舍人,多次升迁担任散骑黄门郎,赐爵关内侯。因母丧离职。服丧期满后,担任荥阳太守。自从魏黄初年间发生大水灾后,黄河济水泛滥。傅祗主持修筑了沈莱堰,至今兖州、豫州一带没有水患,百姓为此立碑称颂他。皇帝去世,殡殓之时,太傅杨骏辅佐理政,想取悦人心,建议普遍进升封爵。傅祗给杨骏写信说:“没有帝王刚刚去世,臣下就论赏功劳的事。"杨骏不听从他的劝说。傅祗晋升为侍中。当时将要杀杨骏,但杨骏自己不知道。傅祗陪侍杨骏就座,但云龙门已关闭,内外不通消息。傅祗请求同尚书武茂一起去打探皇帝消息,作揖后走下台阶。武茂仍坐着,傅祗回头说:“您不是天子的大臣吗!现在内外隔绝,不知皇帝在何处,怎能安坐不动呢!”武茂才惊惧而起。杨骏被杀之后,裴楷的儿子裴瓒,是杨骏的女婿,被乱兵杀害。尚书左仆射荀恺与裴楷不和,就趁机上奏裴楷是杨骏的姻亲,将裴楷逮捕交付廷尉处治。傅祗证明裴楷无罪,诏令赦免了他。当时又逮捕了杨骏的下属人员,傅祗又启奏说:“昔年鲁芝为曹爽的司马,在危急时斩断门锁去救曹爽,宣帝认为他有节义,而且还升任为青州刺史。所以杨骏的属官不能加以刑罚。"皇帝又赦免了他们。傅祗维持正义大都如此。氐族人齐万年举兵反叛,朝廷任命傅祗代理安西军司,加封常侍,率领安西将军夏侯骏平定了叛乱。傅祗升任卫尉,因有中风病而退休,在家被任命为常侍,仍食用卿的禄秩,朝廷赐给他钱及床帐等物。赵王司马伦辅政,任命傅祗为中书监,仍然担任常侍,以此镇抚人心。傅祗以疾病为由辞谢,司马伦派遣御史用车接傅祗就职上任。后来傅祗因暴病而死,终年六十九岁。
考点精讲04:注意选项句内的逻辑关系
命题设误改变因果命题人把原因说成结果,或将结果说成原因,或给句子强加因果关系,或将因果关系改变成其他关系。
事件杂糅将文段叙述的几件事情或事情的细节进行杂糅混编,或把多个人做的事说成一个人做的,故意制造事实的混乱状态。
选项表述逻辑混乱有的选项本身就存在问题,表述不清晰,或者说法太绝对,或者不构成选项中所说的因果、对比、递进等关系
比对方法辨析时理清人物与事件的关系,事件产生的原因、结果,及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将选项与原文仔细比对,检查关系是否恰当。
原文:昔者舜有天下,大圣人也,惟其不欲其身贤而已矣,是以舜好问,好察迩言,所举而用者二十有二人,被袗衣,鼓琴,而天下治。昔者周公相天下,大圣人也,惟其不欲其身贤而已矣,是以日昃不倦,劳于求士,所执贽见者十有余人,所交友者百有余人,贤者相继其德而成之,至其末也,刑措四十余年。故君莫盛于舜,臣莫盛于周公。不为舜之为者,非贤君也;不为周公之为者,非贤臣也。君之不君,非独愚也,虽聪明辩慧,技艺敏给,而不知用贤者,犹不君也。臣之不臣,非独鄙也,虽忠信仁义,刚毅有立,而不知荐贤者,犹不臣也。昔者桀纣矜天下以能,高人臣以声,则是岂不聪明辩慧,技艺敏给哉?惟其自贤而已,不知用贤,至于亡也。昔者臧文仲相鲁国,鲁国以强,其言必当,则是岂不忠信仁义,刚毅有立哉?惟其自贤而已,不知荐贤,至于削也。故虽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所谓骄者,非独以贵骄人,以富骄人者也,以材骄人者有甚焉。所谓吝者,非独吝于爵人,吝于分人者也,吝于教人者有甚焉。故以材骄人,慢也,人怨之;吝于教人,忌也,人疏之。是以古之君子莫为骄与吝也,求为人君者,尽于此矣;求为人臣者,尽于此矣。君为君焉,臣为臣焉,虽亘万世,吾不知其可改也。
(取材于刘敞《公是集》)
比对:桀纣非常愚蠢却自以为有才华,看不起别人,最终导致亡国。
解析:“桀纣非常愚蠢却自以为有才华,看不起别人,最终导致亡国”错,原文“昔者桀纣矜天下以能,高人臣以声,则是岂不聪明辩慧,技艺敏给哉惟其自贤而已,不知用贤,至于亡也”,其翻译是“从前桀纣向天下夸耀他们的才能,抬高臣子的名声,那么这难道不是聪明而富于辩才,技术才艺敏捷吗这只是他们自己贤能罢了,不知道任用贤人,以至于灭亡”,可见导致灭亡的原因是桀纣不知任用贤才,
参考译文:
仁义,刚强坚毅有立身之本,这可以说是贤才了然而这只是一生的善德,不值得流传后世。做臣子的,把他们的宗庙当做中心,把方民当做中心,把他们的后代当做中心。从大的方面为它谋划就要让有智谋的人参与,从长远的角度考虑就要让有仁德的人守护它,当今时代受到它的恩泽庇护,后代子孙也蒙受它的福泽,世世代代像这样,这就是天地。以说不如推荐贤才让他成为贤才。从前舜拥有了天下,他是大圣人,只是因为他不只是让自己成为贤才罢了,因此舜喜欢请教别人问题,喜欢考察身边人的谏言,推举并任用的有二十二个人,他披着单衣,弹着琴,天下就得到了很好的治理。从前周公辅佐天下,也是大圣人,只是不只是让自己成为贤才罢了,因此日夜不倦,奔波寻找有才能的人,拿着礼物去拜见的有十多个人,结交的朋友有一百多人,贤才继承他的德行从而成就了国家,一直到末期,刑法搁置不用四十多年。所以国君的贤能没有超过舜的,臣子的贤能没有超过周公的,不做舜做的事,不里坚尹做周公做的事,不是贤臣。国君不像个国君,不只是个人的愚蠢,即使聪明而富于辩才,技术才艺敏捷,却不知道任用贤才,还不算个好国君。臣子不像个臣子,不只是个人鄙陋,即使忠诚诚信仁义刚强坚毅有立身之本,却不知道推荐贤才,还不个好臣子。从前桀纣向天下夸耀他们的才能,抬高臣子的名声,那么这难道不是聪明而富于辩才,技术才艺敏捷吗这只是他们自己贤能罢了,不知道任用贤人,以至于灭亡。从前臧文仲做鲁国国相鲁国因此而强大,他的话一定恰当,那么这难道不是忠诚诚信仁义,刚强坚毅有立身之本吗这只是他自己贤能罢了,不知道推荐贤才,以至于土地被削割。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父庆绪,永明中为梁州刺史。慰祖解褐奉朝请。父丧不食盐,母曰:“汝既无兄弟,又未有子胤。毁不灭性,政当不进肴羞耳,如何绝盐。吾今亦不食矣。"慰祖不得已,从之。父梁州之资,家财千万,散与宗族。漆器题为“日”字,“日"字之器,流乎远近。料得父时假贳文疏,谓族子纮曰:“彼有,自当见还;彼无,吾何言哉。”悉火焚之。
建武中,诏举士,从兄慧景举慰祖及平原刘孝标并硕学。帝欲试以百里,慰祖辞不就。国子祭酒沈约、吏部郎谢朓尝于吏部省中宾友俱集,各问慰祖地理中所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