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7_第1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7_第2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7_第3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7_第4页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7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7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骄满、人心的褒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曹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曾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颇粟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独创性。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C.材料二最后一段用对比和比喻论证,论述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术胆识。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烈马青鬃姜泽华“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为此青鬃马没少受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趟。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队长使得一手好鞭子,鞭头硬,打得准。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打裂。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左”。“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那可是“生产资料”啊!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亮。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身跨上马背。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它扬起鬃毛,收腰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这次,青鬃马被栓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在鞭梢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满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叉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那马蹄铁已磨得很薄,上小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A.小说开头写青鬃马咬伤了黑叫驴,又把心疼黑叫驴而上前拉“偏架”的饲养员尥了一蹄子,为下文它遭到报复被打死的情节作了铺垫。B.青鬃马虽然力气大,但拉犁的时候既无法跟其他牲口同步,又没有耐力,与人们用它耕田的期待相去甚远。C.在生产队长试马之后,青鬃马遭到所谓的“杀牲儿”的毒打后选择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D.作者描绘了青鬃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人性的惨烈,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所以保留了青鬃马的马蹄铁表达怀念之情。(2)作品中说青鬃马的性子很烈,其“烈”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与余生①书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⑤潜德曲光:指山林隐逸之士等所记述的明代史事。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B.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C.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D.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B.“必有讹焉”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C.“有廑廑志其梗概”与“歌以咏志”(《观沧海》)两句中的“志”字含义不同。D.“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面”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作者说自己一直想修著明史,虽然与士大夫接触不多,足迹未尝远涉四方,见闻不广,然而修史的志向一直保存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②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如今登上了岳阳楼,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因此直接表达了作者此时登上岳阳楼无比喜悦的心情。B.颔联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写洞庭湖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C.颈联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写出了诗人孤舟漂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暗含着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D.尾联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的描写,感到无可奈何,泪流满面,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描绘的画面特点。四.默写(共1小题)5.(1)日啖荔枝三百颗,(《南州六月荔枝丹》)(2)青山隔送行,,。(《长亭送别》)(3)但以刘日薄西山,,,。(《李密•陈情表》)(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荀子》)(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孔子)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③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岑参)④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现阶段,②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依然居高不下,③眼健康不容乐观。④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⑤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50%以上,⑥且年龄随着增长,⑦近视率也在增高。⑧儿童青少年近视任务还很艰巨,⑨需要持续做好相关工作,⑩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一些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A_____。我们应落实“双减”等政策要求,让中小学生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在全社会营造爱眼护眼的良好环境。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自控力差的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家长是孩子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为孩子普及科学用眼知识,严格控制B_____。眼健康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保护孩子眼健康,C_____。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眼科发展迅速,不少县级医院设置了眼科,具备了一定的眼科手术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眼科医师数量较少,还难以完全满足儿童青少年就诊需求。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我们应凝聚合力、共同努力。(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书法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生理的特征及性格特点。反过来,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①_____,笔迹的动势、笔画的力度、速度、斜度、断连、呼应。各种结构形态、章法特点的综合关系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性格,并可以使书写人通过相应调整,改善自我个性。行草龙飞凤舞,狂乱不羁,如果②_____,有助于释放内心情绪,开阔心胸,使性格外向豁达;而正楷笔画平直,字体方正,练习时需要凝神静气,性格焦躁的人应多多练习,时日长久则有助于收敛心性,③_____。对于书法,唐穆宗问柳公权“怎样才能把定写好”,柳公权对曰:“心正则笔正。”如果人品不高,则落墨无法。所谓字如其人,即书法作品相当程度地反映出作者的性格、修养,也体现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柳公权正因其刚毅不阿的高尚情操及人品素养才使其清劲挺拔的书风耀然纸上,后人非但重其书艺,而且慕其人品,而至书法与人格并垂不朽。(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2)语段中划波浪线处的引号与下列四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几位虎头虎脑的青年,他们走过“天下最难走的路”,现在却静静地坐着。B.他们(指友邦人士)的维持他们的“秩序”的监狱,就撕掉了他们的“文明”的面具。C.黑格尔曾指出过,错误本身乃是“达到其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这是很有见解的。D.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

2024年高一语文上册期末复习冲刺训练7答案一.现代文阅读(共2小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如果把《红楼梦》当作人类审美智慧的最大的独创性体系对待,而不是简单地从中寻找社会政治史料和作家个人的传记材料,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这幕悲剧将中心舞台设置在贾府尤其是大观园中,因此,它对社会历史的反映既是形象的,又是折射式的。而作品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绝慧一时的人物及其命运,尤其是他们爱情婚姻的纠葛,以及围绕这些纠葛出现的一系列各种层次的人物面貌及其际遇,则始终居于这个悲剧舞台的中心。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红楼梦》的独创性还体现在它使家庭矛盾和社会矛盾结合起来,并赋予家庭矛盾以深刻的社会矛盾的内容,因而《红楼梦》所描写的贾府中的种种矛盾,以及宝玉、黛玉、宝钗等诸多人物的爱情、婚姻的冲突,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当时社会各种矛盾的反映,既然如此,小说的视野一旦投向了全社会,那么,政治的黑暗、官场的腐败、世风的骄满、人心的褒萎,便不可避免地会在作品中得到反映。书中所着力描写的荣国府,就像一面透视镜似的,凝聚着当时社会的缩影。这个封建大家族,也正像它所寄生的那个将由盛转衰的清王朝一样,虽然表面上还维持着烜赫的豪华场面,但那“忽喇喇似大厦倾”的趋势,却已从各方面掩饰不住地暴露出来。而这一切也正符合全书的以盛写衰的创作构思的特点。因此,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这种心灵的战栗和震动,无疑是《红楼梦》所追求的最佳效应。因为对广大读者来说,他们之所以要窥视不属于自己的心灵流程和社会体验,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所以从小说发展史角度来看,小说从写历史、写人生到写人生况味,绝不意味着《红楼梦》价值的失落,而是价值普泛性的增强。一部摆脱了狭隘功利性而具有全人类性的小说,即使在今天,仍有巨大的生命意义和魅力,这就是《红楼梦》迥异于它以前小说的地方。(摘编自宁宗一《心灵的绝唱:<红楼梦>论痕》)材料二: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这使《红楼梦》既准确无误又无年代可考,从而迫使读者心领神会,在情感力量的驱使下阅读。曹雪芹不用具体的推理来陈述自己的历史感受,而是用模糊的语言去负载历史沧桑巨变的复杂信息,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这种情笼百代的审美取向,使红楼悲剧成为史诗。《红楼梦》通过对悲剧世界森然万象的描绘,去把握历史演进过程中的必然趋势;曹雪芹尽管没有揭开“红楼悲剧”的最后一幕,还是使读者清晰地看到了“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必然结局。曹雪芹既尊重前贤,又注重创新,这使《红楼梦》凝聚了历史的血泪与浩渺的诗思,对传统历史意识进行了重大突破。曹雪芹创造的红楼悲剧,之所以带有更为忧愤深广、心事苍茫的历史沉思,之所以较先前的任何悲剧作品更富于壮丽凝重、气概非凡的史诗意味,原因正在于此。不仅如此,曹雪芹还以其卓越的艺术胆识,从纷繁复杂的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其审美意识远远超过了同时代人,在《红楼梦》之前,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从某种意义上说,“忏悔”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剂,得过且过的人绝不会认真地忏悔。只有不甘沉沦者,才敢无情地剖视自己的伤口,以求得精神上的重构与超越。曹雪芹以沉重的寂寞与悲痛,发出了凛冽的自悔与自责:“背父兄教育之恩,负师友规范之德,以致今日,一事无成,半生潦倒。”曹雪芹在阅尽人世沧桑之后,送目古今,以忏悔来补过,而求得心灵的平衡、精神的超越和生命的涅槃。可惜曾雪芹无法用深沉的忏悔,弥合内心与历史的缺憾和伤痕。这就使“想梦而无梦”的人生悲剧更进一层,演化为“忏悔无门”的心灵劫难。(摘编自井普椿《<红楼梦)美学意蕴结构分析》)(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BA.材料一认为,《红楼梦》较之前小说具有更强的价值普泛性,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B.材料二认为,曹雪芹尊重前贤,注重创新,突破了传统历史意识,从而使《红楼梦》具有了超越前人的历史沉思和史诗意味。C.材料一认为《红楼梦》中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材料二则认为作品写的是既准确无误又无可考证的年代。D.两则材料都认为《红楼梦》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颇粟和震动,进而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一部小说只有摆脱狭隘功利,跨越民族和种族,才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魅力。B.优秀的文学创作应该将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并在传承中不断创新。C.一个伟大的作家,往往有超越时代的审美意识,善于从生活现象中发时代新声。D.文学作品能否达到一个新高度,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A.材料一从悲剧表现与矛盾呈现两个方面论述了《红楼梦》的审美智慧的独创性。B.材料一引用《红楼梦》中的原句,使读者对作品的深刻之处有更为直观的理解。C.材料二最后一段用对比和比喻论证,论述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术胆识。D.材料二整体上采用了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结构,阐述了《红楼梦》的美学贡献。(4)阅读《红楼梦》,读者可以获得哪些审美体验?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论文发表时,一般要有摘要,摘要可以让读者迅速了解研究成果或主要观点。请为材料二写一段150字以内的内容摘要。【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筛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答案】(1)B(2)D(3)C(4)①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②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③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④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5)《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使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曹雪芹凭借卓越的艺术胆识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分析】(1)本题考查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2)本题考查概括、分析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答题时找出选项对应的原文,然后比较得出正误。(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需要理清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思路,分清论点、论据及论证方法。(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准确解读文本,筛选整合信息,理解和分析材料的行文脉络,用准确简明的语言加以概括归纳。(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材料内容及观点的能力。首先要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其次,要回归文本,吃透文本表达的观点。【解答】(1)A.“了解作者个人经历及时代背景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就需要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因为只有面对小说文本,才能看到作者把主要笔力用之于写一部社会历史悲剧和一部爱情悲剧”,可见材料一认为,“回到《红楼梦》的文本深层”才是认识作品深刻性的主要路径。C.“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错误,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贾府仅是“寄生”于“清王朝”,因此不能说“贾府的历史就是由盛转衰的清王朝的历史”。D.“都认为……”错误,材料一重在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使其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材料二重在使读者获得对历史真谛的领悟。将两则材料的表意重心以“都”字统摄,信息整合有误。故选:B。(2)D.“取决于作者是否具有‘自省’‘忏悔’的意识”说法绝对,原文的表述是“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这只是个例,作者的“自省”“忏悔”意识不一定是文学作品达到新高度的决定性条件。故选:D。(3)C.材料二最后一段的比喻论证并非论证曹雪芹具有远超同时代人的艺术胆识,而是论证了“忏悔”对心灵的净化作用。故选:C。(4)依据材料一“其中令读者最为动容的是宝黛的爱情悲剧。不仅因为他们在恋爱上是叛逆者,还因为他们的恋爱是一对叛逆者的恋爱。这就决定了宝玉和黛玉的悲剧是双重的悲剧: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所不能容许的爱情悲剧,和上流社会以及贵族家庭所不容许的叛逆者的悲剧。正是作者把这双重悲剧融合在一起着笔,它的意义就更为深广了”可概括为: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依据材料一“从《红楼梦》的接受史来观照,体现并引导读者体验人生况味,是这部伟大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也是它和人们对话最易沟通、最具有广泛性的话题。读者面对小说中人生的乖戾和悖论,承受着由人及己的震动”“对广大读者来说……不只是出于好奇,更重要的是通过与书中的各种殊异的心灵相识,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可概括为: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依据“他的美学理念与艺术实践结合在一起,给读者提供了生动形象的‘美学教材’,诱发读者进行心灵的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可概括为: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依据“《红楼梦》具有极其深广的历史内涵,对整个历史流程采取审美观照的态度,将历史经验渗透到梦魂飞度、思接千载的情感波动之中……企求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可概括为: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5)依据“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美学贡献是多方面的”可概括为:《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依据“曹雪芹对历史既‘敬’且‘畏’。这种“敬畏”,表现为他对历史的尊重、凝思、直面和超越。在《红楼梦》里,曹雪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历史审美意识,并对历史演进态势进行深刻感悟,做出了诉诸形象、光照汗青的美学贡献”可概括为: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依据“中国小说中鲜有‘自省’,更没有‘忏悔’意识。及至曹雪芹的忏悔,则推动《红楼梦》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可概括为:曹雪芹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结合以上关键信息进行作答即可,注意“摘要”要语意连贯、语句通顺,还要注意字数的限制。答案:(1)B(2)D(3)C(4)①为宝黛双重性的爱情悲剧而动容,进而体悟到作品深广的意义。②品尝人生的诸种况味,产生由人及己的心灵战栗和震动。③进行心灵远游,感悟中国气度的美学华章。④感悟作品深广的历史内涵,领悟历史的真谛。(5)《红楼梦》有多方面的美学贡献。曹雪芹将自身的历史审美意识和对历史演进态势的感悟诉诸形象,使读者在全局性的整体思维和直观把握中,获得对历史真谛的深刻领悟;曹雪芹凭借卓越的艺术胆识开创了“忏悔”审美意识,使《红楼梦》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精神高度。【点评】文字类选择题解答步骤:第一步:细读选项,抓关键。此类题4个选项,答题区域涉及文本的各个角落,因此需要仔细阅读选项,把握选项中的部分关键词语,给第二步打好基础。第二步:精准定位,找区间。根据选项中的关键性词语,迅速浏览文本,找与之匹配的关键词,从而确定选项的答题区间。第三步两相比较,问三问。两相比较就是把选项和相关区域的原文进行比较,在具体比较时可以“问三问”:选项有没有篡改内容,有没有混淆逻辑,有没有主观臆想;是否篡改了原文中表范围、程度、时间等的内容;是否混淆了原文中几个语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原文中有没有此类信息。选项命制时加入了命题者的臆想,主观臆想的选项内容往往是无中生有的。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烈马青鬃姜泽华“支左”那年,部队送我们生产队一匹军马。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浑身铁青,颈上的鬃毛有一尺多长。听老人们讲,那叫青鬃马。青鬃马的性子很烈。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那头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心疼黑叫驴的饲养员上前拉“偏架”,被它一蹄子尥出老远。为此青鬃马没少受饲养员的报复,头部常有被马勺磕出的累累伤痕。青鬃马力气虽大,却不会犁地。它快捷的步幅总是令那些和它并驾的牲口跟不上趟。要它独拉一架犁,它又顶不了一个工日。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因此青鬃马经常被拴到树上挨鞭子,特别是生产队长的鞭子。队长使得一手好鞭子,鞭头硬,打得准。他运足了劲儿,能把马耳朵一鞭打裂。青鬃马开始变得郁郁寡欢,无精打采。它经常趴在粪水坑里,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就像那年代的“地富反坏左”。“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就怎么样,队长没说,因为那年月随便杀牲口可不是小事情。那可是“生产资料”啊!时近中午,饲养员牵着青鬃马回来了。青鬃马身上的泥粪已被洗刷干净,浑身油亮。虽瘦骨嶙峋,却显得精神抖擞。饲养员有掩饰不住的喜悦:“队长,这是一匹好马哩!骑上它,跑得飞快,还特别稳当!”“真的?”生产队长在青海当过兵,也能骑马。他从饲养员手中接过缰绳,一翻身跨上马背。稍一抖缰绳,青鬃马猛地蹿了出去……野外的空阔辽远刺激了青鬃马已近僵硬的神经和蛰伏的野性。它扬起鬃毛,收腰扎背,四蹄翻飞,跨阡度陌,跃丘越壑,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队长满面红光,惬意地从马背上跃下,把缰绳往饲养员手里一扔:“好马不犁地哩!找上几个人,杀杀它的野性儿,绝对是匹好牲口!”这次,青鬃马被栓到那棵枯槐树上就显得很隆重。树周围站满了成圈的看客,圈内是轮番抽打的七八个鞭手。在鞭梢儿的呼啸里,青鬃马悲声长鸣,鬃毛纷飞,鲜血崩流……正当鞭手们打累了,队长吩咐把马解开,又要满有把握地收获一头驯服的牲畜时,突然一声惊天的长啸,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叉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青鬃马发出最后一声长长的哀鸣……那天,队里每家都分到了一块马肉。我记得妈妈用马肉包了饺子,却不太好吃。因为那肉馅儿不但粗糙不香,而且还有股辛酸的味儿。我至今还保留着我捡到的那匹青鬃马的一片马蹄铁。那马蹄铁已磨得很薄,上小学时我曾用它当削笔刀削铅笔,很锋利。(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BA.小说开头写青鬃马咬伤了黑叫驴,又把心疼黑叫驴而上前拉“偏架”的饲养员尥了一蹄子,为下文它遭到报复被打死的情节作了铺垫。B.青鬃马虽然力气大,但拉犁的时候既无法跟其他牲口同步,又没有耐力,与人们用它耕田的期待相去甚远。C.在生产队长试马之后,青鬃马遭到所谓的“杀牲儿”的毒打后选择尽早结束自己的生命,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D.作者描绘了青鬃马的悲惨遭遇,揭示了人性的惨烈,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所以保留了青鬃马的马蹄铁表达怀念之情。(2)作品中说青鬃马的性子很烈,其“烈”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分析。(3)小说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这一情节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考点】小说;内容理解与概括.【答案】(1)B(2)①不愿受气: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还攻击了偏心的饲养员;②不愿屈服:对它动鞭子就狂跳不已,没人驾驭得了,宁可趴在粪水坑也不低头;③捍卫尊严:被众人毒打后,选择悲壮自尽,以死抗争。(3)①在内容上,这一情节刻画了青鬃马性格的刚烈和倔强,凸显了它以死抗争、维护尊严的决心,形象得以丰满。②在结构上,照应标题“烈马”一说,与前文中队长没说出口的话这一伏笔向照应,同时这一结局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③在主题上,批判了“策之不以其道”扭曲和摧残人才的现实,深化了作品主题,引人深思。【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综合赏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首先要题干的选择要求,然后浏览每个选项,再逐一进行分析。(2)本题考查学生欣赏作品形象以及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3)本题考查情节作用的理解能力。文学作品的情节,需要关注对形象塑造、结构、主旨的作用。作品形象,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根据文学作品的社会环境,从语言、动作、心理、神态等方面来刻画人物性格特点。【解答】(1)A.“青鬃马遭到报复被打死”与原文情节不符,原文第十二段为“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枯树!在落上树杈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白森森的骨茬子都迸出体外”,青鬃马是自杀。C.“只是由于对未来失去希望”表述片面,青鬃马这一做法固然对未来不抱希望,但同时显示了它不屈的抗争。D.“批判了虐待动物的行为”对小说主旨理解有误,小说的主旨是批判了“策之不以其道”扭曲和摧残人才的现实。故选B。(2)小说描写的青鬃马性子烈,体现在自始至终对马的描写中。“那马牙口虽老,却形体高大”“青鬃马的性子很烈”“尽情地奔驰在自由的风里”,从刚开始被牵进马棚,对那个黑叫驴的骚扰表示反抗,到后来下地干活不受约束。对它一动鞭子,它就狂跳不已。没人能够驾驭得了它。从“把自己弄得满身污秽,落魄不堪”,到被很多人抽打而选择自杀,“青鬃马猛地挣断缰绳,后蹄一蹬前蹄一扬,竟跃上了近三米高的枯树!在落上树叉的瞬间,两条插入树枝的前腿骤然折断!”它不愿受气,不愿屈服,最后以死自己的捍卫尊严,这些都突出了青鬃马的烈性。(3)小说中描写青鬃马以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最后发出长长的哀鸣,这一情节安排的作用可以从形象塑造、情节安排、主题三个方面进行分析。从形象塑造上看,烈马的刚性和倔强的性格,是通过最后的描写完成的。从情节安排上看,烈马的悲壮的一跃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是故事发展的高潮部分,同时照应了标题。“把它牵出去遛遛吧!实在不行,就……”与前文中队长没说出口的话这一伏笔向照应,同时这一结局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从主题上,青鬃马的死更多是由于外界环境的逼迫。青鬃马本来是一匹驰骋战场的战马,是一匹日行千里的千里马,人们却要它驾辕耕地,并且对它的桀骜不驯进行抽打。这样的遭遇对马而言是痛苦的,如同人才不被重用,反而受到诸多耻辱,所以马儿宁愿选择有尊严的死去,也不能忍受被折辱的命运。由此引申为对人才的摧残这样的社会思考。答案:(1)B(2)①不愿受气:被牵进牲口棚的第一天就咬伤了企图骚扰它的黑叫驴,还攻击了偏心的饲养员;②不愿屈服:对它动鞭子就狂跳不已,没人驾驭得了,宁可趴在粪水坑也不低头;③捍卫尊严:被众人毒打后,选择悲壮自尽,以死抗争。(3)①在内容上,这一情节刻画了青鬃马性格的刚烈和倔强,凸显了它以死抗争、维护尊严的决心,形象得以丰满。②在结构上,照应标题“烈马”一说,与前文中队长没说出口的话这一伏笔向照应,同时这一结局出人意料却也在情理之中。③在主题上,批判了“策之不以其道”扭曲和摧残人才的现实,深化了作品主题,引人深思。【点评】“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1)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从文中提炼);(2)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二.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与余生①书戴名世余生足下。前日浮屠犁支自言永历②中宦者,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余闻之,载笔往问焉。余至而犁支已去,因教足下为我书其语来,去年冬乃得读之,稍稍识其大略。而吾乡方学士有《滇黔纪闻》一编,余六七年前尝见之。及是而余购得是书,取犁支所言考之,以证其同异。盖两人之言各有详有略,而亦不无大相悬殊者,传闻之间,必有讹焉。然而学士考据颇为确核,而犁支又得于耳目之所睹记,二者将何取信哉?昔者宋之亡也,区区海岛③一隅,仅如弹丸黑子,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近日方宽文字之禁,而天下所以避忌讳者万端,其或菰芦山泽之间,有廑廑志其梗概,所谓存什一于千百,又无好事者为之掇拾,流传不久,而已荡为清风,化为冷灰。至于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相继澌尽,而文献无征,凋残零落,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祥,毁誉失实。嗟乎!世无子长、孟坚,不可聊且命笔。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是则有明全盛之书且不得见其成,而又何况于夜郎、筇笮、昆明、洱海奔走流亡区区之轶事乎?前日翰林院购遗书于各州郡,书稍稍集,但自神宗④晚节事涉边疆者,民间汰去不以上;而史官所指名以购者,其外颇更有潜德幽光⑤,稗官碑志纪载出于史馆之所不及知者,皆不得以上,则亦无以成一代之全史。甚矣其难也!余员昔之志于明史,有深痛焉,辄好问当世事。而身所与士大夫接甚少,士大夫亦无有以此为念者,又足迹未尝至四方,以故见闻颇寡,然而此志未尝不时时存也。足下知犁支所在,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则不胜幸甚。【注】①余生:余湛,字石民。②永历:朱由榔(1623年~1662年),南明最后一位皇帝。年号永历,史称永历帝。③海岛:即崖山,在广东省新会县南海口。1277年宋亡,次年陆秀夫等拥立帝昺在崖山坚持抗元。1279年,元军陷崖山,陆秀夫负帝昺投海死。④神宗:明神宗朱翊钧,年号万历(1573~1620年)。⑤潜德曲光:指山林隐逸之士等所记述的明代史事。潜德,不为人所知的美德;幽光,世人所不能见的光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BA.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B.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C.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D.使一时成败得失/与夫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之情状无以示/于后世岂不可叹也哉/(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DA.“为足下道滇黔间事”与“不足为外人道也”(《桃花源记》)两句中的“道”字含义相同。B.“必有讹焉”与“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两句中的“焉”字含义不同。C.“有廑廑志其梗概”与“歌以咏志”(《观沧海》)两句中的“志”字含义不同。D.“能召之来与余面论其事”与“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邹忌讽齐王纳谏》)两句中的“面”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BA.作者阅读了方学士考证详实的《滇黔纪闻》,将其与余生所记犁支的见闻相对照,发现二者之言有相差甚远之处,不知该相信谁。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故要趁许多旧臣遗老还健在的时候访求查证,以著成信史,昭示后人。C.翰林院曾经从各地搜购遗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很多有价值的书难以搜购齐全,现有的又难以反映历史的全貌,作者深以为憾。D.作者说自己一直想修著明史,虽然与士大夫接触不多,足迹未尝远涉四方,见闻不广,然而修史的志向一直保存着。(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不逾时而又已灭亡,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②鄙人无状,窃有志焉,而书籍无从广购,衣食日不暇给,惧此事终已废弃。【考点】散文;一词多义;文言断句;文言翻译;内容理解.【答案】(1)B(2)D(3)B(4)①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完全详尽地记载这件事。②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2)本题考查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解说的辨析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语境明确词语的含义,再结合选项比对判断。(3)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时,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句顺。【解答】(1)B.句意: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一时成败得失”“孤忠效死”“乱贼误国”“流离播迁”是并列的四种情况,中间各自断开,“与”连接后句“夫孤忠效死”,其前断开,排除AC;“流离播迁”与“之情状”是定中关系,其后断开,排除D。故选B。(2)D.两句中的“面”字含义相同,都是“当面”的意思。故选D。(3)B.“宋朝为元所灭,明朝亡于满清,作者认为二者具有相似性”错误。由第二段“昔者宋之亡也……而史犹得以备书其事。今以永历之帝西粤、滇黔,地方数千里,揆以《春秋》之义,岂遽不如帝昺之在崖山?而其事渐以灭没。”和第三段“终明之末三百年无史,金匮石室之藏,恐终沦散放失,而世所流布诸书,缺略不详,毁誉失实”可知,作者认为宋末尚有史书记载,明朝却无详实的史书记载,而不是“宋、明灭亡”有相似性。故选B。(4)①不逾时,不长时间;犹,仍然;备书,详尽地记载。译文: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完全详尽地记载这件事。②鄙,我;窃,私下;广购,大量地购买。译文: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答案:(1)B(2)D(3)B(4)①不长时间就已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能够完全详尽地记载这件事。②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私下里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参考译文:余生足下:笔墨到犁支那里询问。等我到那之后,犁支已经离去,因而让足下给我写信,将他所说的写下来。去年冬天才收到,读了之后,稍稍知道了大概。我的家乡方学士撰有《滇黔纪闻》一书,我六七年前曾经见过,等到我买了一本,把犁支所说的拿来加以考证,以便弄清二者的同异之处。大体上,两人所说的各有详有略,但也有大相径庭的地方。传闻之间,肯定有错误失实之处。然而,学士考据的颇为精确详实,而犁支所说又是耳闻目睹得来的,二者之间将选择相信哪一个呢?从前,宋朝灭亡时,小小的海岛一隅仅如弹丸黑子,没过多长时间就灭亡了,而史书仍然还能够详细地记载这件事。而现在像永历称帝于两粤和滇黔,土地纵横数千里,揆度《春秋》的义例,难道不如帝昺残喘于崖州?但事迹逐渐湮没无闻。近一段时间,文字的禁忌才开始变得宽松一些,但天下需要避讳的东西仍有成千上万,有的人在草莽山泽之间,仅仅只是记述了这些事情的大概经过,想要把十分之一的历史保存于千百年之后,但又没有热心的人为之编辑搜集,不长时间后,就会荡为清风,化为灰烬。至于那些老将退卒,故家旧臣,遗民父老,都相继死去,再加上文献没有保存,凋残零落,致使一代兴亡成败,与那些忠臣尽忠为报效国家而死和乱臣贼子误国之事,以及流离失所四处奔波之情形,无法向后人展示,岂不可叹!整个明朝,三百年没有历史。金匮石室所保存的史册,恐怕早晚要散落逸失。而社会上流行传播的那些史书,残缺不全,毁誉失真。嗟乎!世上没有子长、孟坚,不可以随意轻率地执笔写史。我没有什么才能,只是存有这个志向,然而,无法大量地购买书籍,且每天都为吃饭和穿衣发愁,我担心写史一事终将废弃。这样,明代强盛时期的史书尚且写不出来,更何况那些夜郎、筇笮、昆明、洱海等地的奔窜流亡一类的小小的轶闻逸事呢。前些天翰林院向各州郡收购遗书,史书逐渐汇集起来。但从神宗晚年开始,凡是涉及边疆的,民间都隐没起来不往上交。而除了史官所指名要购买的史书之外,更多的倒是那些山林隐逸之士所记述的明代史事,超出史馆所了解的野史小说所记载的和石碑上所镌刻的内容,都不能呈上,这样,就没有办法写成一代全史。实在是困难啊!我一直有写明史这个志向,对明代没有史书深感痛惜,所以喜欢询问当时的事情。只是自身与士大夫接触的太少,士大夫中也没有想要写明史的人,再加上我足迹未尝远涉四方,故而见闻颇少,然而,这个志向却一直保存着。足下如果知道犁支所在的地方,能把他找来,和我当面讨论这些事情,那我将不胜荣幸。【点评】文言文内容理解题,解题方法:①引用原文句子回答。②摘录原文关键的词语回答。③用自己的话组织文字回答。三.诗歌阅读(共1小题)4.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登岳阳楼杜甫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首联写诗人对洞庭湖向往已久,如今登上了岳阳楼,多年的愿望实现了,因此直接表达了作者此时登上岳阳楼无比喜悦的心情。B.颔联两句紧扣上联的“水”字,虽没出现水字,却是写洞庭湖水。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C.颈联是写诗人自己的处境,写出了诗人孤舟漂泊,老弱多病,消息也听不到的可悲处境,也暗含着诗人胸中翻腾着叫人牵肠挂肚的国事民事。D.尾联凝聚着诗人对国家时局、自己孤苦处境的描写,感到无可奈何,泪流满面,形象而深刻地显示出杜甫晚年时的精神痛苦。(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描绘的画面特点。【考点】理解诗词词句;理解诗词内容;理解作者情感;鉴赏诗词意境.【答案】(1)A(2)颔联描绘了一幅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的震撼场面。营造了阔大壮美、气势磅礴的氛围。【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中意象作用的基本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解答】(1)A.“表达喜悦的心情”错误,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故选A。(2)诗的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说广阔无边的洞庭湖水,划分开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象是整个地飘浮在湖水之中一般。只用了十个字,就把洞庭湖水势浩瀚无边无际的巨大形象特别逼真地描画出来了。诗人准确、真实地抓住了这视觉和感觉上的错觉,就把湖水描写成了四际无垠,仿佛大地四处都是水乡泽国,这是视觉感觉的真实。但诗人又借助想象,把本来看不到的吴楚大地和整个乾坤四际,也融进了这个视觉和感觉的画面。从而构成了一个想象的吴地楚地被裂开,整个乾坤被浮动的广阔无垠的画面。这就是借助想象而形成的意象。这是将想象中的更广阔的景象纳进了视觉画面的结果。这是说“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是视觉错觉加上想象的产物,这是一个很成功的宏观意象。它的主要特点是境界广阔、气魄宏大。答案:(1)A(2)颔联描绘了一幅吴楚两地被广阔浩瀚的湖水分隔于东南两边,日月星辰昼夜都在洞庭湖上漂浮的震撼场面。营造了阔大壮美、气势磅礴的氛围。译文:以前就听说洞庭湖波澜壮阔,今日终于如愿登上岳阳楼。浩瀚的湖水把吴楚两地分隔开来,整个天地仿似在湖中日夜浮动。亲朋好友们音信全无,年老多病只有一只船孤零零的陪伴自己。关山以北战争烽火仍未止息,凭栏遥望胸怀家国泪水横流。赏析:此诗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反映了其关心民生疾苦的风格。首联虚实交错,今昔对照,从而扩大了时空领域。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愿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喜悦,其实意在抒发早年抱负至今未能实现之情。用“昔闻”为“今上”蓄势,归根结底是为描写洞庭湖酝酿气氛。颔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洞庭湖坼吴楚、浮日夜,波浪掀天,浩茫无际,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几云梦!这是写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赞为“雄跨今古”。写景如此壮阔,令人玩索不尽。颈联写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情。“亲朋无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从大历三年正月自夔州携带妻儿、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飘流湖湘,以舟为家,前途茫茫,何处安身,面对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叙如此落寞,于诗境极闷极狭的突变与对照中寓无限情意。尾联写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上下句之间留有空白,引人联想。开端“昔闻洞庭水”的“昔”,当然可以涵盖诗人在长安一带活动的十多年时间。而这,在空间上正可与“关山北”拍合。“凭轩”与“今上”首尾呼应。首联叙事,颔联描写,颈联抒情,尾联总结。通篇是“登岳阳楼”诗,却不局限于写“岳阳楼”与“洞庭水”。诗人屏弃眼前景物的精微刻画,从大处着笔,吐纳天地,心系国家安危,悲壮苍凉,催人泪下。时间上抚今追昔,空间上包吴楚、越关山。其身世之悲,国家之忧,浩浩茫茫,与洞庭水势融合无间,形成沉雄悲壮、博大深远的意境。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阔,与诗人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虽然悲伤,却不消沉;虽然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壮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目前。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叙述的笔调。以往一些学者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手法,其特点是不注重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力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运用赋法创造艺术形象的典范。它所达到的艺术境界,已经使人不觉得有艺术方法的存在,甚至不觉得有语言的存在,只觉得诗人的思想感情撞击着心扉。全诗以自叙和抒情为主,真挚感人;写景只是三,四两句,既是实写,又想象,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点评】理解诗歌的方法:(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四.默写(共1小题)5.(1)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南州六月荔枝丹》)(2)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长亭送别》)(3)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李密•陈情表》)(4)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荀子》)(5)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诸葛亮《出师表》)【考点】名篇名句默写.【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此题考查了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本考点包括两个要素,即名言和名篇.所谓“名言”,是指那些广泛流传的诗文、格言警句之类;所谓“名篇”,是指在人们心目中占有突出地位的篇目,一般为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常见的”是为考生备考限定一个大致范围,意思是所要考的内容并不是漫无边际的,而是日常的阅读和写作活动中常会遇到的,如中学课本所规定的背诵篇目以及所涉及到的名句名篇.【解答】(1)不辞长作岭南人(重点字:辞)(2)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重点字:霭)(3)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重点字:虑)(4)不为桀亡(重点字:桀)(5)苟全性命于乱世(重点字:苟)【点评】《论语》1.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孔子教育方法的句子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3.孔子用简单几句话,报告了自己一生的经历,艰苦奋斗的精神: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4.表现孔子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朝闻道,夕死可矣.5.孔子认为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而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以利害: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6.教育弟子专心求学的几句话是: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7.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敏而好学,不耻下问8.孔子对于弟子宰予言行不一,言而无信感到生气的句子是: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五.作文(共1小题)6.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①见利不亏其义,见死不更其守。(孔子)②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国语》)③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岑参)④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陆九渊)⑤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⑥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毛泽东)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上面六句,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考点】材料作文.【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分析】每句可以提炼出如下关键词:①坚守节操,拒绝诱惑。②守善难、从恶易,坚守、坚持。③正确处理家国之间复杂关系,报国为先。④自信自立。⑤担当,爱国爱家。⑥不畏严寒、艰险,顽强地傲立于天地间。参考立意:①②可以为正视自己。③⑤可以谈如何处理个人情感和国家情感之间的关系。还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组合,只要合理即可。【解答】正视自己在社会上,我们总会遭到别人的评论,有褒亦有贬。当我们听到别人对自己的夸奖时,是否会审视自己呢?当我们遭到别人对自己的诋毁时,是否会怀疑自己而思考这样做是否对呢?这就要求我们要正视自我。正视自我要相信自己。陆九渊曾说:“自立自重,不可跟人脚迹,学人言语”,这告诉我们自信的重要性。小泽征尔是世界著名指挥家,他的成功与他的自信有很大关系。在一次世界级音乐指挥大赛中,他在指挥过程中发现乐谱有错误,当场停止了指挥,但评委一致说没有错误,小泽征尔坚持自己的观点,最后全部评委站起来为他鼓掌,并恭喜他夺得冠军。前两位指挥家也发现了错误,但他们没有足够的自信,以失败而归。另一个故事是关于缺乏自信。尼克松在竞选总统时很不自信,在他不知道的情况下,他的属下在水门饭店装了窃听器来监视对手。事发后,他极力掩盖事实,最后已成功获选的他被迫辞职。所以,我们要时刻相信自己。正视自我要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事实上,不管自己做什么事,都有人会在背后议论纷纷,与其过分在意别人的看法,倒不如埋头专心干自己的事,让事实去说明。邓小平曾说:“正义的事从来不会理亏”。所以,当自己做事时,只要认为是对的,那就坚持下去,别去管别人的看法。实际上,别人对你的看法不过的转瞬即逝的事,只有你自己对自己的爱,才是永恒的。当然,对于别人的看法,要认真思考,“从善如登,从恶如崩”,符合实际就改,不合实际的应多交流,加强理解。正视自我要研究自己。哲学的终极问题是“你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早在5、6世纪,人们便提出“研究自己”的口号。研究自己,我们要学会剖析自己,找到自己的长处和短处,注意扬长避短,发挥自己的最大优势。在做事之前,多想几个问题,做完事后,无论成败,都要反省自己。古人的“吾日三省吾身”即这个道理。人人都应该正视自我,正确对待别人的看法,这正如美国诗人朗费罗所说:“我们通过自己能够做些什么来判断自己,别人却通过我们做过的事来判断我们。”大千世界,纷繁发杂,唯有正视自我,才能不迷失自我!【点评】要想写好材料作文,就必须认真审视材料,设法找出材料中有关立意的点滴“标识”,反复揣摩命题人既定的写作“走向”,尽量做到“顺竿子往上爬”,把握最佳立意角度。这是一道材料作文题。要求学生依据材料来立意、构思,材料所反映的中心就是文章中心的来源,不能脱离材料所揭示的中心来写作,故材料作文又叫“命意作文”,即出题者已经把作文的“基本中心”提供给考生了,审题时要抓住关键语句重点思考。六.语言文字应用(共2小题)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现阶段,②儿童青少年近视率依然居高不下,③眼健康不容乐观。④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⑤目前全国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50%以上,⑥且年龄随着增长,⑦近视率也在增高。⑧儿童青少年近视任务还很艰巨,⑨需要持续做好相关工作,⑩呵护好孩子们的眼睛。一些中小学生户外活动时间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过长,A_____。我们应落实“双减”等政策要求,让中小学生有更多时间亲近自然,在全社会营造爱眼护眼的良好环境。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自控力差的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家长是孩子眼健康的第一责任人,有责任为孩子普及科学用眼知识,严格控制B_____。眼健康的关键在于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保护孩子眼健康,C_____。近年来,我国医疗机构眼科发展迅速,不少县级医院设置了眼科,具备了一定的眼科手术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眼科医师数量较少,还难以完全满足儿童青少年就诊需求。儿童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保护好儿童青少年的视力,我们应凝聚合力、共同努力。(1)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考点】表达准确、鲜明、生动;情境补写.【答案】(1)④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删除“根据”或“显示”)⑥且随着年龄增长(“年龄随着”改为“随着年龄”)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还很艰巨(“近视任务”改为“近视防控任务”)(2)A.容易导致近视B.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C.还需完善眼科建设【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学生要明确病句的类型,包括语序不当、搭配不当、句子成分的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然后结合具体语境进行修改。(2)本题考查学生句子补写的能力。解答时,先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然后根据上下语境,进行合理推导。【解答】(1)④句式杂糅:“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套用了两个句式,删除“根据”或“显示”都可以;⑥语序不当:“且年龄随着增长”应做句子“近视率也在增高”的状语,应修改为“随着年龄增长”;⑧不合逻辑:“近视任务”不能搭配“艰巨”不合逻辑。可修改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还很艰巨”。(2)A.根据“户外活动时间偏少,近距离用眼时间过”可知这两种行为导致的结果应是近视,可填:容易导致近视。B.根据“短视频、电子游戏等具有一定的成瘾性,自控力差的孩子容易沉迷其中”可知此处应填写的内容是家长要严格控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可填: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C.根据后文“我国医疗机构眼科发展迅速,不少县级医院设置了眼科,具备了一定的眼科手术能力,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眼科医师数量较少”可知保护孩子的眼睛健康还要眼科建设的发展,可填:还需完善眼科建设。答案:(1)④国家卫生健康委公布的数据显示(删除“根据”或“显示”)⑥且随着年龄增长(“年龄随着”改为“随着年龄”)⑧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任务还很艰巨(“近视任务”改为“近视防控任务”)(2)A.容易导致近视B.其使用电子产品的时间C.还需完善眼科建设【点评】语段综合考查立足于段,主要关注语文基础知识的综合性考查。一是通过一段文字考查包括拼音、汉字、词语、句子等在内的各项基础知识;二是不仅考查语文知识,还考查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试题主要涉及这几个方面:①在语段内根据拼音写出汉字或给汉字注音或改正句子中的错别字;②理解和运用语段内的词语、成语和熟语;③判断标点符号使用是否正确;④在语段中调整句子顺序或把从语段中抽出的句子归位;⑤改正语段中的病句;⑥分析语段的基本内容归纳语段主旨。考查考生在一个语段中掌握基础知识的状况,试题材料可以来自于考生所学教材,也可来自于课外生活。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书法体现着书写者的人格气质,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个人心理、生理的特征及性格特点。反过来,书法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①_____,笔迹的动势、笔画的力度、速度、斜度、断连、呼应。各种结构形态、章法特点的综合关系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个人的性格,并可以使书写人通过相应调整,改善自我个性。行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