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浙江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5小题)1.(2022•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和,寄寓鉴戒之意。(2)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2.(202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意难忘•山家[清]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注]①癭尊:即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下片中“”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2)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3.(2020•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而《送柴侍御》突出,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4.(2019•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5.(201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体现出诗人的心情。(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
浙江地区高考语文五年高考真题汇编——古诗词赏析一.诗歌阅读(共5小题)1.(2022•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楼前[中唐]王建天宝年前勤政楼,每年三日作千秋①。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过勤政楼[晚唐]杜牧千秋佳节名空在,承露丝囊世已无。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②。【注】①千秋节:唐开元十七年八月,丞相表请每年八月五日(玄宗生日)为千秋节。此后,玄宗每年在勤政楼庆生,赏百匹飞龙舞马。飞龙,马厩名。士庶间互赠承露丝囊。②金铺:钉在门上的兽面形的门环底座。(1)这两首诗中都写到的勤政楼和千秋节,寄寓鉴戒之意。(2)分析两首诗后两句在情感、写法上的不同。【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意象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两首诗,找出两首诗中寄寓鉴戒之意的共同的意象。(2)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中重要语句情感、写法的比较。答题时要通读两首诗,尤其要读懂两首诗的后两句,结合具体内容比较其写法和感情的不同。【解答】(1)通过对两首诗内容的了解,两首诗中寄寓鉴戒之意且都写到的是勤政楼和千秋节。(2)王诗后两句“飞龙老马曾教舞,闻着音声总举头”以马圈里的老马接受舞蹈训练,因此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的典型事例,进一步具体揭露了祝寿活动的穷奢极欲和挖空心思。属于叙事抒情,亦是细节描写。杜诗后两句“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移情于景,感昔伤今。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答案:(1)勤政楼;千秋节。(2)①王诗后两句叙事抒情,以马圈里的老马接受舞蹈训练,因此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的细节描写,揭示唐玄宗祝寿活动的穷奢极欲和挖空心思,充满讽刺意味。②杜诗后两句运用夸张手法,以乐景衬哀情,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反衬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译文:《楼前》天宝年前修建了勤政楼,每年都要为了给唐玄宗祝寿持续三天过千秋节。马圈里的老马曾接受舞蹈训练,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过勤政楼》千秋佳节的名号空在,世上已无互相馈赠的承露丝囊。只有紫苔称心惬意,年年因为下雨生长茂盛上了金铺。赏析:《楼前》唐代历史上的“安史之乱”,不仅给强大的唐帝国以致命打击,使其从此一蹶不振,导致了最终的灭亡;而且使原来发达的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老百姓更加不堪其苦。因此围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的酿成,当时及其以后许多诗人墨客都在苦苦思索,寻求解答。这样,诗人对之进行思考也就是自然的了。“楼前”,即勤政楼前。站立于破败的勤政楼前久久凝望,这既成为了诗人引发灵感的一个契机,也为诗人思考历史提供了一个实在对象。首句点明勤政楼修建时间。“天宝年前”,据记载,勤政楼修建于唐玄宗天宝年以前的开元年间,当时唐玄宗一举除灭韦氏后党势力,雄心勃勃,决心要干一番大的事业,所以诗中特别点出“勤政楼”三字,暗示其当时下令修建此楼原也包含着良苦用心,有激励自己勤于朝政的深层用意。次句逆接前意。“千秋”,敬词,指别人寿辰;“作千秋”,即祝寿。“每年”,说明其庆祝寿辰活动的频繁;“三日”,表示每回祝寿活动持续时间之久,《旧唐书•玄宗纪》载,每逢唐玄宗寿辰,“天下诸州咸令宴乐,休暇三日”。诗人有意识将“勤政”和“作千秋”两个互不相容的概念排列一起,通过其自身的矛盾对照,辛辣嘲讽了唐玄宗修建此楼后的名实不符和言行不一。三、四句承接第二句,以马圈里的老马接受舞蹈训练,因此一听到音乐就要举头起舞的典型事例,进一步具体揭露了祝寿活动的穷奢极欲和挖空心思。“飞龙”,马棚名称。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曾命人对100匹马施行舞蹈训练。这要耗费多少人力、物力和财力,花去多少人的心思,扭曲多少人的灵魂,培养多少拍马逢迎之徒!何况这还远不是其祝寿内容的全部。勤政楼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勤乐楼,这对于下令修建勤政楼的唐玄宗无疑是一个最大的嘲弄和讽刺。这首诗其意在对唐玄宗骄奢淫逸生活进行猛烈抨击;然而从整篇诗看,却没有一句直接抨击的内容,其抨击意向只是在充分叙事中自然流露出来。诗人巧妙利用了“勤政楼”其名,却重点描写了其荒于朝政之实,并且善于将一般叙事和对典型细节的描绘有机结合起来,从而实现了对唐玄宗荒废朝政、耽于淫乐,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爆发罪过的揭露和批判。《过勤政楼》勤政楼原是唐玄宗用来处理朝政、举行国家重大典礼的地方,建于公元720年(开元八年),位于长安城兴庆宫的西南角,西面题曰“花萼相辉之楼”,南面题曰“勤政务本之楼”。公元729年(开元十七年)旧历八月五日,唐玄宗为庆贺自己的生日,在此楼批准宰相奏请,定这一天为千秋节,布告天下。并以马百匹,盛饰分左右,舞于勤政楼下,又于楼中赐宴设酺,“群臣以是日进万寿酒,王公戚里进金镜绶带,士庶以结丝承露囊更相问遗”,千秋节也就成了一年一度的佳节。然而由于玄宗晚年“勤政务本”早成空话,到安史之乱爆发,只得被迫退位,唐王朝江河日下,千秋节也随之徒有虚名了,甚至连当年作为赠送礼物的承露丝囊也见不到了。诗的第一句说佳节空在,是总论,第二句说丝囊已无,则是抓住了“承露囊”这个千秋节最有代表性的物品来进一步补衬,使得“名空在”三字具体着实了。这首诗的后两句写诗人移情于景,感昔伤今。杜牧善于以诗论史,借古讽今。“惟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这两句采用《诗经•王风•黍离》的笔法,用宫院中的植物茂盛生长暗示王朝兴衰之意。《诗境浅说续编》云:“开元之勤政楼,在长庆时白乐天过之,已驻马徘徊,及杜牧重游,宜益见颓废。诗言问其名则空称佳节,求其物已无复珠囊,昔年壮丽金铺,经春雨年年,已苔花绣满矣。”金铺,是大门上的一种装饰物,常常做成兽头或龙头的形状,用以衔门环。用铜或镀金做的,叫金铺,用银做的叫银铺。紫苔是苔藓的一种,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这两句诗从表面看,写的是景,是“勤政楼”的实景,但细细体味,就会感到这十四个字,字字都饱蘸了诗人感昔伤今的真实情感,慨叹曾经百戏杂陈的楼前,经过一个世纪的巨大变化,竟变得如此凋零破败。可以想象,当杜牧走过这个前朝遗址时,所看到的是杂草丛生,人迹稀少,重门紧闭的一片凄凉景象。诗人不写别的,偏偏从紫苔着笔。这是因为紫苔那无拘无束,随处生长,自得其乐的样子深深地触动了他此时惨淡失意的心情。失意之心对得意之物,自然格外敏感,体味也就更加深刻了。作者以紫苔见意,又从紫苔说开去,用紫苔的滋长反衬唐朝的衰落,小中见大,词浅意深,令人回味。说紫苔上了金铺,是一种夸张的手法。当年威严可畏的龙头兽首,而此时绿锈满身,如同长满了青苔一般,这就进一步烘托了勤政楼被人遗忘而常年冷落的凄凉衰败的景象。这里,“偏称意”三字写得传神,“偏”,说明万物凋零,独有紫苔任情滋蔓,好像是大自然的偏宠,使得紫苔竟那样称心惬意。这笔法可谓婉曲回环,写景入神了。这首诗是诗人在极度感伤之下写成的,全诗却不着一个“悲”字。从诗的整体看,诗人主要采用明赋暗比的方法。前两句写的是此刻之衰,实际上使人缅怀的是当年之盛;后两句写的是此时紫苔之盛,实际上使人愈加感到“勤政楼”此时之衰。一衰一盛,一盛一衰,对比鲜明,文气跌宕有致,读来回味无穷。【点评】诗歌的技巧主要包括表现手法、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以及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包括:(1)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景衬哀情、哀景衬乐情。(2)联想和想像(又叫虚实结合)。(3)对比。(4)白描。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双关、用典,此外还有设问、反问、借代、对偶等。表现手法主要有渲染、烘托等。抒情手法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等。2.(2021•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意难忘•山家[清]吴伟业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衰翁健饭堪夸。把癭尊①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注]①癭尊:即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1)词中“衰翁”的身份是隐士(农夫)。下片中“烂漫”一词点出山家的生活状态,可谓词眼。(2)分别赏析上片的写景艺术和下片的叙事艺术。【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句内容,鉴赏词眼的能力。要在理解相关内容的基础上作答。(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能力。在理解词句内容的基础上先准确地答出手法,再结合词句分析表达效果。【解答】(1)上偏着力描绘了衰翁的居住环境,那里有翠竹、苍藤,有小溪、篱笆等。在室内有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装饰着薄薄的一层纱。庭院中还有许多梅花。说明衰翁虽身处山野乡村,生活也很讲究,是一个有生活情趣的高雅之士,第一空可填“隐士”;下阕写衰翁的劳作,“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也可填“农夫”。下片写衰翁待客,展现了主客欢洽之情,啜茶饮酒,高话桑麻,还说到为去年的大丰收而高兴,生活充满欢乐。能表现这一状态的词应为“烂漫”。(2)诗歌上阕写景由远而近、有内到外。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这是远景。渐行渐近,写看到一幢房子,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这是室外之景。最后再到室内的陈设:几案、窗纱。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移步换景的手法写景;小路长满青苔,老树上缠绕着青青的藤蔓,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显示出环境之清幽;“苔径逐篱斜”,小径一直延伸到篱笆处,“逐”字化静为动;“文木几,小窗纱”“启北扉,移床待客”动静结合,表现农家生活的意趣,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下片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本是个苍老体弱之人,但饭量却很大,“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把癭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一一罗列叙写田家生活及农事,为铺陈写实的手法。“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不禁让人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这风味清佳”口语化色彩浓厚,展现出衰翁怡然自得的情态。答案:(1)隐士(农夫);烂漫(2)写景艺术:①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从村坞、山家到室内,步移景换。②意象丰富,色彩和谐。“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构成明净清幽之境。③以动写静,动静结合。如“苔径逐篱斜”。叙事艺术:①对比衬托。如“蓑翁”与“健饭”。②铺陈写实。如“高话”以下,一一叙写山家生活。③以农家话语写自适情态。如“汲水自浇瓜”。赏析:这首词是作者过隐士山居所作。与通篇的恬淡、闲适情调相应,作品采用了一个平淡自然的开头方式。即由步向山家时沿途所见落笔。首句“村坞云遮”写由下仰望山上,人家村落在白云缭绕中依约可见。接着两句是写稍近些看到的青青的藤蔓缠绕着老树,翠绿的修竹映衬着溪边的白沙,色彩鲜明可爱。渐行渐近,就可以看到一幢房子依水傍石,稳稳地临溪而立,一条生满青苔的小径沿着篱笆斜伸过去。以上几句,移步换形,用白描之笔富有层次地描绘了山家四周的环境和景物。自“文木几”以下,开始写走进隐士家中所见。文木质地极密、色黑而无纹理的一种高级木料。室内陈设着文木制作的几案,小巧的窗户饰着纱,说明主人虽在山野也十分讲究,让人感到他是个富于生活情趣的雅士。词人不由得称赞了一句:“是好事人家!”这里是有热情好客的意思。“启北扉”三句则承上具体描述了隐士热情待客的情形,先打开朝北的门,又移过床让客人坐(此床为一种坐床),门外满目是挺枝斗艳的梅花,与隐士家雅致的陈设相映,衬托出主人潇洒出尘的品格。词的上片由远及近、由外到内一一描绘了隐士山家的幽静环境。下片承上隐士待客,写席间主客欢洽之情。隐士是个苍老体弱的衰翁,却出人意外地饮食健胜。作者用“衰翁健饭堪夸”一句来表示自己的惊奇,“衰翁”与“健饭”形成非常有趣的对比。老人十分健谈,边啜茶饮酒,边兴致勃勃地谈起了农事。“把瘿樽茗碗,高话桑麻。”这一句显然是脱胎于唐代诗人孟浩然《过故人庄》诗中“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一联,但这里“瘿樽”(用树疙瘩雕成的酒樽)突出了山家风味。“高话”传达了人物的神采,较孟诗更具体生动。“穿池”以下是老翁“高话桑麻”的具体内容。“穿池还种柳”是说在池边开沟引水,并种上柳树,与下面“汲水自浇瓜”都是老翁的农活。两句写得悠游轻松,让人羡慕隐逸生活的闲适。“霜后桔,雨前茶”则是收获享受到的喜悦。桔经霜味更甜美,雨前茶(采自谷雨前,细嫩芽尖制成)尤其滋润,所以说“这风味清佳”。这一句赞语非常口语化,老翁怡然而乐的神情跃然纸上。末二句说去年自己耕种的山田收成极好,可以无忧无虑乐陶陶地过舒心日子了。词在老翁的侃侃而谈中结,情调十分轻松。尽管词人没有对隐士的山家生活发表评论,可他的羡慕向往之情还是溢于言外。吴梅村诗风富丽绵密,词也写得颇密致,这首词却是疏淡潇洒,风调比较独特。词中朴素的语言与山家的清闲尘景正相应,成功地表现了闲逸的情调。【点评】如何鉴赏诗歌:(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诗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3.(2020•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秋江送别[唐]王勃归舟归骑俨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送柴侍御[唐]王昌龄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1)这两首送别诗在情感上,《秋江送别》突出感伤;而《送柴侍御》突出达观,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情怀类似。(2)前人评《送柴侍御》“翻新脱妙”。比较《秋江送别》与《送柴侍御》两诗的后两句,分析后者写法的妙处。【考点】送别诗.【分析】(1)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思想感情的把握。把握诗歌的情感,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从诗歌本身抓住诗歌标题、意象意境、情感关键词、表达技巧等进行分析;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诗人经历、创作心境及创作背景等因素来理解。(2)本题考查赏析诗句的能力。应对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白该句在诗中的意义,即解说或概括词句内容;其次要看诗句有什么特点,如选用了什么意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具有怎样的表达效果;当然任何赏析都离不开诗歌的主旨,即诗人的情感,所以一定要分析诗句中包含的情感。【解答】(1)第一首诗中作者以山川、归舟等意象表达了依依别情和悠悠乡情,尤其是后两句,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流露的是分别的伤感。第二首诗中写与好友分离,自然不免有点儿伤感,但作者却宽慰友人:我们虽阻隔青山,却可以“同云雨”,虽人分两地,却可以共明月,因而没有一般送别诗通常所流露出的那种缠绵悱恻的情绪,更多的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达观。(2)首先,从意象的运用上,王勃的诗选用了“山”“水”,但却将“一水”“山川”隐于句中。而王昌龄的诗则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意境开阔,具有鲜明的个性。其次,空间处理上,王勃的诗化近为远。“已觉山川是两乡”由于离别,江水不再是一个小区域,而成了两个不同世界的分界线,强调了心理距离之远。而王昌龄的诗则是化远为近。云雨相同,明月共睹,使“两乡”为“一乡”,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语意新颖,出人意料。最后,抒情方式上,“谁谓波澜才一水”“已觉山川是两乡”,王勃自问自答,以议论的形式直接表达了别离的感伤。而王昌龄则以景作结,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这种“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抒情手法,比那一览无余的直说更加耐人寻味。答案:(1)感伤,达观(2)①意象运用上,王勃诗的意象隐于句内;王昌龄诗将青山、明月两个意象前置,形象鲜明突出,富有象征意义(青山象征思念,明月暗示友情),意境开阔。②空间处理上,王勃诗化近为远,强调心理距离之远,为送别诗传统写法(如谢朓诗有“何况隔两乡”);王昌龄诗则化远为近,强调心理距离之近,是创新性的表达。③抒情方式上,王勃诗以议论直接表达,意尽句中;王昌龄诗融情入景,反诘收尾,余韵悠长。王勃诗译文:江面上返乡的船只来来往往,仿佛列成队,江边归家的车马熙熙攘攘,好像排成行,江水南北两岸思念的人儿在遥遥地互相眺望;在依依不舍的离别时刻,谁能说这波涛汹涌的大江仅仅是一条水流呢,由于被江水隔断,早觉得两岸的山川已属不同人的家乡。王昌龄诗译文:沅江的波浪连接着武冈,送你不觉得有离别的伤感。你我一路相连的青山共沐风雨,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乐观开朗的诗词来减轻柴侍御的离愁。而实际上自己却是十分伤感。这种“道是无晴却有晴”的抒情手法。更能表达出诗人浓浓的离愁。“沅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点出了友人要去的地方,语调流畅而轻快,“流水”与“通波”蝉联而下,显得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一个“接”字,更给人一种两地比邻相近之感,这是为下一句作势。龙标、武冈虽然两地相“接”,但毕竟是隔山隔水的“两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灵巧的笔法,一句肯定,一句反诘,反复致意,恳切感人。也承接了一二句,表达出了诗人的思念之情。如果说诗的第一句意在表现两地相近,那么这两句更是云雨相同,明月共睹,这种迁想妙得的诗句,既富有浓郁的抒情韵味,又有它鲜明的个性。读者可以感到诗人未必没有“离伤”,但是为了宽慰友人,也只有将“离伤”强压心底,不让自己的“离伤”感染对方。更可能是对方已经表现出“离伤”之情,才使得工于用意、善于言情的诗人用乐观开朗又深情婉转的语言,以减轻对方的离愁。这是更体贴、更感人的友情。正是如此,“送君不觉有离伤”,更能让人感到无比的亲切和难得的深情。这首诗通过想象来创造各种形象,以化“远”为“近”,使“两乡”为“一乡”。语意新颖,出人意料,然亦在情理之中,因为它蕴涵的正是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情厚谊。而这种情谊也是别后相思的种子。又何况那青山云雨、明月之夜,更能撩起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一面是对朋友的宽慰,另一面已将深挚不渝的友情和别后的思念,渗透在字里行间了。【点评】分析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首先要看提示,定基调。诗歌的标题、作者、注释等,常常为我们理解诗词的情感指明方向。其次抓意象,挖内涵。意象是情感的载体,意象所体现出来的色调是情感的反映。优美闲适、色彩明丽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喜悦之情,冷清凄迷、色彩暗淡的意象往往表达的是忧伤之情。然后,品词句,悟感情。作者在诗词中常常会有情感的流露,这些自然流露的情感往往体现在只言片语上,要善于把握这样的词句,借此领悟情感。4.(2019•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答题。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1)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造访。首联中“朱门”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2)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考点】古诗词阅读.【分析】(1)本题考查诗歌中的重要字词的意思,应结合诗句的意思理解。本题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注意瞄准答案区间,注意结合首联去找出能体现李将军地位的词语。(2)本题考查塑造人物的方法,应明确人物刻画的手法有正面刻画和侧面刻画,正面描写是对人物直接刻画,其中包括人物的肖像、语言、动作、心理和细节描写等。侧面描写是通过他人他事、环境描写烘托人物形象。解析本题时应结合刻画人物的相关句子具体分析,答题要全面。【解答】(1)“过”,造访,不可解释为经过,根据下文可以得知他去拜访了李将军,写了李将军的生活,刻画了李将军的人物形象。题目译为:早春拜访龙武李将军书斋。要明确首联哪个词点出人物地位,应明确首联写了什么,首联上半句写自然景色,无关社会地位,下半句中“朱门”点出地位,因为在古代,王公贵族喜欢将门刷成朱红色,这个门的颜色就点出李将军的身份地位。而“冷静”是点出门前的特点,“闲居”点出人物的状态悠闲。(2)解答本题需要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找出描写李将军形象的句子,注意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两个大类把握。正面描写的句子是“吟哦野客任狂疏”和“就中爱读英雄传”,应抓住刻画人物的关键词,关注人物的动作和神态,比如“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接下来分析人物的动作和神态中表现的形象,可见李将军非常的豪放,有志趣。侧面描写表现在首联和颔联,侧重环境描写,首联是自然环境,写出将军所住之地的幽静。颔联是书房摆设,通过书房摆设写出人物的个性,作为将领,将军很儒雅,有文人趣味。侧面描写还体现在“语笑侍儿知礼数”,通过“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表明将军有文化修养。答案:(1)造访朱门(2)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③通过“吟哦”“任狂疏”“爱读英雄传”等动作、神态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豪放和志趣。译文:巷子中高树上传来了秋蝉的鸣叫,李将军家门前很幽静,感觉他住的很是悠闲。他的书房里摆放着书画和几根竹子,竹子自带香气,满眼看去,书籍满架。笑着说话的书童知道礼数,将军在吟耸就像野客一样狂放。将军最爱读英雄传,想要立下功勋就怕比不上那些英雄。【点评】解答诗歌题目,首先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本题考查人物刻画方法,应掌握方法,结合具体诗句具体分析,不可笼统地回答问题。5.(2018•浙江)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送王昌龄李颀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①,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①莲花界:佛寺,诗中指洛阳白马寺。(1)“淹留野寺出”一句中“淹留”的意思是久留,体现出诗人依依不舍的心情。(2)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考点】送别诗.【分析】(1)考查理解词语含义和表达的感情,要结合句子语境准确理解。(2)考查鉴赏艺术手法,要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指出表达效果。【解答】(1)结合语境分析词义,“淹留野寺出”是说在野寺逗留了很长时间,“淹留”指久留,或逗留;联系题目,逗留时间长是因为与朋友不忍分别,表达出依依惜别之情。(2)首先,要明确点染的艺术手法特点,点,点明感情,染,以景物描写渲染;其次,从诗中找到运用了此手法的句子,结合具体具体分析。从“送君多暮情”看,开篇点出了全诗的感情基调“暮情”,是伤离别;从“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梦里金陵城”看,这十句写景,作者从孤山明亮,没有生蒲草的水面,一望无际,到水面微波荡漾,夕阳铺满小船,再到从树梢上升起,诗人举酒送别友人,一直到友人走后,诗人深夜在白马寺留宿,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层层铺写暮景,孤山、空旷的水面、孤独地栖息在沙滩上的沙鸟、夕阳,渲染了孤寂的氛围,待发的小船和升起在树梢的月,这些代表离别色彩的意象烘托了离别气氛;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看,“叹息此离别”再次点出离别之情,“悠悠江海行”,“悠悠”写出了江面的浩渺,渲染了作者对友人孤身一人远行的不舍之情。答案:(1)久留(逗留)依依不舍(2)①“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②“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③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舍。【点评】点染是画家手法,有些处加点,有些处渲染。这里借来指有些处点明,有些处烘托,先点明,后用景物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如韦应物的《闻雁》:“故园渺何处,归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斋闻雁来。”点明归思,用秋雨、雁声来烘托。岑参《碛中作》:“今夜不知何处宿,平沙万里绝人烟。”点明无处投宿,用平沙万里来渲染。韦应物《休日访人不遇》:“怪来诗思清人骨,门对寒流雪满山。”点明诗思很清,用寒流和雪来渲染。全诗的意境都从烘托中表现出来。
考点卡片1.古诗词阅读【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根据诗歌的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二、考查形式多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查。三、知识讲解(一)诗歌的分类:从诗歌的题材可分为:咏史怀古诗、咏物言志诗、羁旅思乡诗、送别怀人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爱情闺怨诗、政治讽喻诗等。当然,诗歌很难有清晰明确的界限,同一首诗歌可能属于不同题材的诗歌,如边塞征战诗中也有抒发思乡怀人情感的,那也可以归入为思乡怀人诗。且上述分类并不能涵盖所有的诗歌,只是几种最常见的诗歌。(二)诗歌的结构章法:诗:1.绝句:前两句写景(次要),后两句抒情(第四句最重要);2.律诗:前四句写景(次要),后四句(抒情)(主要)。词:1.上片:首句渲染气氛,主句写景,尾句过度,主要以写景为主(次要);2.下片:抒情(主要)。(三)诗歌的基本特点:诗歌的基本特点是情景结合,一般分为两种情况:1.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对应一致的,如乐景对乐情,哀景对哀情;2.前后内容(即写景与抒情)是相反、相关、相衬的,形成虚实相衬的关系如乐景衬哀情。【规律总结】一、读懂诗歌的技巧(一)关注标题,明确内容和情感标题是解读诗歌内容和形式的关键。因为诗歌的标题一般交代时间、地点、人物、情感倾向等,可以揭示思想内容,可以让人明了是哪一类诗歌,进而明了全是的结构及表现手法等,便于快速理解诗歌。(二)关注作者,知人论世多关联读诗讲究“知人论世”,所以,一定要重视诗歌的作者。要尽量了解作者的身世、所处的时代特点,及创作倾向、主要内容、作品风格特点等。(三)关注注释隐含意高考所选诗歌大多附有注释。注释或解释疑难词语、地名,帮助考生读懂诗句;或介绍写作背景,暗示诗歌的思想主题;或介绍相关诗句,帮助考生理解诗歌用典或意境;或介绍作者,暗示诗歌的思想情感或写作风格。(四)关注意象寄托意意象是诗人思想感情的寄托,古人写诗喜欢用一些意象传达大致相同的思想感情。(五)关注关键词句情感意关键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它们通常体现诗人思想情感或暗示主旨。例:金陵望汉江李白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直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一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鱼。读诗角度:1.标题信息:标题中“金陵”“汉江”可以看出地点。“金陵望汉江”告诉我们:这是作者在金陵时写的一首诗。写作者眺望长江远去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2.作者信息:联系作者生活年代及写作时间,可知此诗写于盛唐之时,抒发的是对盛唐的赞美,同时也能透露出作者英雄无用武之地之感。3.注释信息:对时代(如“六帝”“三吴”)、地理(如“派”)、疑难句子作了介绍,为理解诗歌内容扫清了障碍。尤其是注释④诠释了任公子的典故的含意。4.主要意象:“汉江”其实指长江。5.关键词句:“回万里”写长江之远长,“九龙盘”写长江之曲折,“迅湍”写长江之气势,“沦亡”“不足观”衬托唐之兴盛;“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则暗示自己无用武之地。二、常考题型及答题模式第一种模式:分析意境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2.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人情感的物象(即意象)综合起来构建的让人产生想像的境界。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一不可。4.答题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考生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具体。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答题示例:春行即兴李华宜阳城下草萋萋,涧水东流复向西。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参考答案:这首诗写了作者“春行”时的所见所闻:有草有水,有树有山,有花有鸟,可谓一句一景,且每个画面均有特色(步骤一)。但诗又不是纯粹写景,而是景中含情,情景交融(步骤二)。诗中“花自落”“鸟空啼”之景都显出了山中的宁静,从中更透出一丝伤春、凄凉之情(步骤三)。第二种模式:分析技巧型1.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技巧(或艺术手法,或手法)。诗人是怎样抒发自己的情感的?有何效果?3.解答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4.答题步骤:(1)准确指出用了何种手法。(2)结合诗句阐释为什么是用了这种手法。(3)此手法有效传达出诗人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与夏十二登岳阳楼李白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醉后凉风起,吹人舞袖回。对第三联“云间连下榻,天上接行杯”所运用的艺术表现手法作简要分析。参考答案:第三联运用了夸张手法(步骤一)写出岳阳楼高耸入云的情状,同时这两句诗想象神奇,在云间连榻,在天上“行杯”(步骤二),写出了诗人恍若置身仙境的情景(步骤三)。第三种模式:分析语言特色1.提问方式:这首诗在语言上有何特色?2.提问变体:请分析这首诗的语言风格。谈谈此诗的语言艺术。3.解答分析:这种题型不是要求揣摩个别字词运用的巧妙,而是要品味整首诗表现出来的语言风格。能用来答题的词一般有:清新自然、朴实无华、华美绚丽、明白晓畅、多用口语、委婉含蓄、雄浑豪放、笔调婉约、简练生动……4.答题步骤:(1)用一两个词准确点明语言特色。(2)用诗中有关语句具体分析这种特色。(3)指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江村杜甫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突出的语言特点。参考答案:清新、自然、质朴(步骤一),描绘的清江、梁上燕、水中鸥构成了一派恬静优雅的自然田园景象;老妻画纸为棋局的痴情憨态,望而可爱;稚子敲针作钓钩的天真无邪,弥足可爱(步骤二)。不作雕饰,自然成趣,生活意味十足(步骤三)。第四种模式:炼字型1.提问方式:这一联中最生动传神的是什么字?为什么?2.提问变体: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3.解答分析: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4.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答题示例:华子岗裴迪日落松风起,还家草露晞。云光侵履迹,山翠拂人衣。请谈谈“侵”“拂”两个字的妙处。参考答案:“侵”字写夕阳余辉逐渐消退的过程(步骤一),展现了诗人在夕阳中一步步下山的生动情景(步骤二)。“拂”字运用拟人手法,增强了动感(步骤一),也使人想见山色的青翠可爱、柔和多姿(步骤二)。这两个动词写云光山翠对诗人的眷恋不舍之情,折射出诗人对华子岗的喜爱与留恋(步骤三)。第五种模式:一词领全诗型1.提问方式:某词是全诗的关键,为什么?2.解答分析:古诗非常讲究构思,往往一个字或一个词就构成全诗的线索,全诗的感情基调、全诗的思想,抓住这个词命题往往可以以小见大,考出考生对全诗的把握程度。3.答题步骤:(1)该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从该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答题示例:春夜洛城闻笛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折柳”二字是全诗的关键,“折柳”寓意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关键”之说,为什么?参考答案:“折柳”的寓意是“惜别怀远”,而诗歌的主旨正是思乡之情(步骤一)。这种思乡之情是从听到“折柳”曲的笛声引起的(步骤二)。可见“折柳”是全诗的关键。第六种模式:情感、主旨型1.提问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2.提问变体:这首诗反映了怎样的社会现实?这首诗表现了怎样的情趣?或者结合意境提问,或就某一句某一联发问。3.答题步骤:(1)诗歌各句(或相关的句子)分别写了什么内容(2)运用了何种表达技巧(3)抒发什么情感答题示例:南柯子王炎山冥去阴重,天寒雨意浓。数枝幽艳湿啼红。莫为惜花惆怅对东风。蓑笠朝朝出,沟塍处处通。人间辛苦是三农①.要得一犁水足望年丰。[注]①三农:指春耕、夏耘、秋收。试分析下阙的内容,以及作者在词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参考答案:描写了农民不避风雨、辛勤劳作的生活,发出了“人间辛苦是三农”的感叹,(步骤一)(因为没有什么特别的表达技巧,所以步骤二跳过)表达了农民盼望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心情。(步骤三)第七种模式:评价题型1.提问方式:评价题是先列举出一首或几首诗词,再引用一段古代诗词评论家或后世人对诗词特点的评论语,要求你先判断这个评论是否正确,是否合理,然后阐明理由。2.这种题型酷似政史考试中的判断说理题。其实这类题型只是前六类题型的变体,没有直接提出问题,需要学生自己分析问的是内容、主旨,还是表达技巧,然后结合问题和诗歌进行恰当的表述。3.答题思路:(1)认真审题(2)深入阅读理解诗词(3)结合诗歌内容,结合评论答题4.答题注意:紧扣诗文内容,点面结合地分析;阐明理由时,紧扣评论关键词答题示例: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有人曾引“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来概括这首诗的艺术特色。你同意这种观点吗?请作简要说明答案参考:这是一首咏史诗,抒发的是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可谓大内容,大主题,但诗人却通过“小物”“小事”来表现的。诗由一个小小的文物“折戟”,联想到汉未分裂动荡的年代,想到赤壁大战中的英雄人物,可谓说是“一粒沙里见世界”。后两句把“二乔”不曾被捉这件小事与东吴霸业、三国鼎立的大主题联系起来,写得具体可感,有情味,有风韵,可谓’“半瓣花上说人情”。第八种模式:比较评价题型1.提问方式:给出两首或几首诗词,要求学生比较阅读后,对其异同进行分析评价。2.答题思路:(1)要通读这几首诗词,把握其思想内容和主要的写法,包括作家作品的背景知识。(2)要结合题干中的比较角度(思想内容、感情、艺术手法、写法、修辞方法等)来寻求诗词的差异性。(3)要注意点面结合,既有总体分析,又有具体分析。表述时要注意条理清楚,层次分明。答题示例:齐安郡中偶题杜牧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暮热游荷池上杨万里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4分)答案参考:都用了拟人表现手法。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步骤一)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步骤二)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步骤一)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步骤二)2.送别诗【考点讲解】一、《课标》要求根据诗歌的表现方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二、考查形式多以选择或简答的形式考查。三、知识讲解(一)题材特征1.内涵:古人常常因事不得不与家人、情人或亲朋好友离别,送别之际,人们往往设酒饯别,折柳相送,吟诗赠别,表达依依不舍之情。2.标志:①标题中往往有“送”“别”“赠”“酬”等字样。②常见意象:柳、酒、月、水、长亭、短亭、阳关、舟等。(二)内容情感1.内容:君臣官场赠别,市井朋友相别,亲人情人送别。2.情感:①依依惜别的不舍与伤感;②离别后的思念与牵挂;③对有人的安慰与勉励;④借送别友人表明自己的心志;⑤抒发对人生的感慨。如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柳永的《雨霖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三)常用手法1.寓情于景,以景衬情,情景交融;2.烘托:不直接写人的离别情绪,而是通过写眼中物有伤离之意来烘托人的伤离之深;3.以乐景衬哀情(也叫以乐写哀或反衬);4.想象(也叫虚拟或虚实结合)。送别诗常借助想象表达自己对朋友的留恋与关切。【规律总结】一、送别诗中常见意象的含义:(一)空间意象1、长亭﹣﹣是古人在大道上专为行人休息所设的亭子,人们常在长亭送别,从而使得长亭这一自然景观常常出现在与送别有关的作品中。2、谢亭﹣﹣又名谢公亭,在宣城北面,是南齐诗人谢眺任宣城太守时所建,他曾在此送别朋友范云,后来谢亭就成了宣城的送别之地,3、灞陵亭﹣﹣在长安东南三十里处,那里原有一条灞水,又因汉文帝葬在那里,遂称灞陵,唐代时人们送朋友出长安,常在那里分手;4、南浦﹣﹣古人水边送别并非只在南浦,但由于长期的民族文化浸染,南浦已成为水边送别之地的一个专名了。5、劳劳亭﹣﹣是一座始建于三国东吴时期的著名历史古迹,自古以来即是来往其地行人分别、相送的场所,历代文人骚客亦多以之为题写作赋诗,而其中尤以唐代大诗人李白所作《劳劳亭》一诗最为著名。(二)时间意象1、黄昏:把离别与夕阳、日暮联系在一起,表达浓浓的离情,如孟浩然在《宿建德江》中所说的“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2、月夜:月光给人的感觉是朦胧、迷离、苍凉的,这与深邃悠长、委婉忧伤的离情别绪是一致的;再则,月亮含有思乡、思亲、多情的象征义,因而诗人常借月抒怀。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3、秋:“自古逢秋悲寂寥”,古人在对秋景的注视中感觉到时光的流逝,感受到人生的短暂和易老,“秋”能使志士失志,对现实失望,对前途悲观。遇秋而愁已成为古代文人的一种普遍文化心理。(三)环境意象1、杨花(柳絮)﹣﹣飘忽不定﹣﹣离愁别绪﹣﹣游子思妇、好友相别杨花,暮春时节,漫天飞舞,飘飘洒洒,给人一种飘忽不定、漂泊不归的感觉,最容易勾起离别者的愁绪。2、杨柳(柳)﹣﹣“柳”者,“留”也,柳枝依依﹣﹣缠绵悱恻,离愁别绪﹣﹣送别怀人“柳”者,“留”也,“柳”“留”二音相谐,因而“折柳”相留,表示情真意切的惜别之情。古人取其义表示眷恋不舍,以柳相留,故有“折柳赠别”的习俗。3、大雁(雁、飞鸿)﹣﹣雁姿雄壮,春秋迁徙,鸿雁传书﹣﹣雄浑悲壮,思乡之情,书信来往﹣﹣壮士、游子、怀人。雁是候鸟,春秋迁徙。秋天,大雁仿佛在奋力飞回故巢。这种景象每每牵动游子的思乡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寄寓自己浓浓的乡愁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鸿雁传书。我国古代有“鸿雁传书”的故事,故鸿雁在古代诗文中常代指书信。4、杜鹃(杜宇、布谷、子规)﹣﹣叫声凄切﹣﹣悲凉凄清﹣﹣忧愁忧思、羁旅思归(1)杜鹃花则传为杜鹃血染成。后世即以杜鹃啼血来喻悲苦之情,或多用作离愁的寄托。中国几千年一代代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疗养院租赁协议
- 招投标项目信息安全
- 艺术品收藏文件管理
- 烧伤讲稿护理
- 环保型合资铁路建设标准
- 现代化养猪场设施安装合同
- 沙漠治理植树造林施工合同
- 化学反应水车租赁协议
- 汽车制造企业技术聘用模板
- 扶贫项目招投标目录
- 智能化农业装备
-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诊疗指南(2022)解读
- 《会变的气球》教学反思
- 孙燕姿所有歌曲歌词大全(11张专辑)
- 期中质量检测1-3单元(试题)-五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 生命科学导论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浙江大学
- 小学道德与法治-公民的基本权利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 班级管理交流-班主任工作经验交流课件(共28张ppt)
- 班级管理第2版(高等师范专业)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高考模拟作文“很多人追求生活上的精致也有不少人赞赏生命中的粗粝”导写及范文
- 大连理工大学完整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