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句段作用(讲义)_第1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句段作用(讲义)_第2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句段作用(讲义)_第3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句段作用(讲义)_第4页
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之现代文阅读:说明文句段作用(讲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备战2025年中考语文复习现代文阅读(全国通用)

专题05:说明文句段作用(讲义)

【课标要求】

【考查重点】

【主要题型】

考情分析O

【命题趋势】

【备考策略】

考点1.标题理解

考点2.段落作用

专题05:说明文句必考题型归纳

考点3.段落能否删去

段作用(讲义)

一、句段作用

二、标题作用

方法总结

三、主要题型答题思路

考场练兵

【课标要求】

说明文阅读注重考查学生对文章整体把握能力,这就要求考生对文章段落的安排、标题特点及作用等

有所理解。

【主要题型】

1第X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下面这段文字放在开头还是结尾?为什么?

3、以xx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4、文章第x段引用的作用是什么?

【命题趋势】

1.从选材上看,基本以科技说明文为主,多为社会热点和新的科学发现。

2.从设题点看,由知识检测向能力考查转变,试题更为关注的是学生的思维过程,尤其是学科思维。综合性、

探究性的试题越来越受到青睐与重视。

3.从立意上看,不少地方的题目直接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科学的关系,思考人的生存状态,重在

科学思想与科学精神。

4.试题创新上,注重体现课程整合,强调人文精神。

【备考策略】

回答某段或某句的作用,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L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或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

或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丛干稣^M触

考点1.标题理解

1.标题的作用

说明文的标题一般有两个作用:

(1)内容上,点明文章的说明对象,以及说明对象的特征(有些题目只有说明对象)即说明内容;

(2)表达效果上,新颖别致,吸引读者。

说明文标题新颖别致,吸引读者的原因大致如下:

①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或化用诗句、成语等,使语言生动、新颖、别致;

②运用问句的形式,设置悬念,引发人们思考;

③话题新鲜奇特,超出人们的认知常识,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④引用热门话题,贴近生活。

2.标题的含义

回答标题的含义类题,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标题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有时还需要答出所表达的作者

的情感,尤其是形象生动的说明文。回答对标题中某个词语的理解,也要联系文章内容,答出这个词语在

文章中的特定含义。也许单独理解该词是一个意思,但把它放到文章中可能具有别的意义,一定要结合文

章具体内容来理解该词语。

【例题剖析】

【例1】(2024•黑龙江•中考真题)阅读《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四季星空为何不同

①天文预报显示,木星合月、金星伴月、中秋满月等天象将在9月“扎堆"亮相。神秘的星空,静谧深

邃又复杂多变一一这其中,有“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雄浑开阔:亦有“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

星河”的柔美沉醉:还有“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的情思期盼......

②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事实上,虽说看上去"繁星满天",但我们能看到在夜空中闪

耀的,大多数是恒星,少部分是地球所在的太阳系中的行星。如果再细细观察还会发现,这些星星会随着

时间的推移自东向西发生“位移",直至黎明时分,它们已渐渐落到了西边的地平线附近一一若是用三脚架和

相机来跟踪拍摄,还可以描绘出星星运行的轨迹。

③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除了自转,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

转,一年要走过的9.4亿公里的路程。这么长路程的跋涉,这样的时间流动,就好比从赤道前往两极,一

路上的"风景”当然会千变万化一一这也是一年四季星空各不相同的原因。

④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

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因此,地球上能看到的星星都

是那些距离不太远的星星。什么时候可以看到更多的星星呢?除了要看当天气象方面的因素,最关键的是

要看当时晚上位于地平线上的亮星有哪些。

⑸我们所处的银河系,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太阳系和周围的星星都在这个“星盘"上,一起围绕

着银河系的中心运动,太阳系周围的星星基本上是不变的。离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当太阳在天空中时,

阳光会"遮盖"住其他的星光,因此只有晚上才能看到星星。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

星略有差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

⑥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

半球唯——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

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一一"冬季

大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

⑦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

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一一此时的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

⑧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一种?

(作者:胡方浩选自《人民日报》)

1.★本文标题有什么作用?

2.第③段加点词语"约"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⑤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四季星空,各美其美",你更喜欢哪个季节的星空?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喜欢的理由。

【答案】1.标题"四季星空为何不同"以疑问句的形式,交代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即"四季星空不同的原因",

同时引发读者的思考,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不能删去,"约"的意思是:大约。即地球围绕太阳进

行公转,一年要走过的路程大概有9.4亿公里,并非精确数据,倘若去掉,就变成地精确的9.4亿公里,与

事实不一致,显示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3.此句使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银河系”比作

一个巨大的“星盘",说明了银河系的形态,进一步说明了太阳系、星星和银河系之间的关系,使得说明更加

生动形象。4.示例一:我喜欢秋季的星空,因此秋季我可以看到"秋季四边形”和明亮的仙女星座,它

是那么灿烂夺目,令人神往。示例二:我喜欢冬季的星空,因为冬季天空中明亮的星星特别多,我可以看

至广冬季大三角”,还可以看到辨识度极高的“猎户座",十分有意思。

【分析】1.本题考查标题的作用。

第③段"群星之所以看起来东升西落,是由于地球自西向东的自转“,第④段"其实,夜空中的星星是否能被

看到,取决于两个因素:一是星星本身的亮度,亮度较暗的星星,即便离得近,也看不到;二是星星离地

球有多远,离地球越远,越难被看到",第⑤段"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每天晚上出现在天空中的星星略有差

别,公转会导致地球上四季的变化,与星空变化相对应,便产生了四季星空的不同",第⑥段"春季星空有

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

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一一仙女星座......冬季星空亮星较多......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第⑦段"天空中除了众

多亮星,还有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等等可知,本文从地球

的自转,地球围绕太阳公转,星星本身的亮度和距离地球的远近,不同季节天空的星座特点等等角度解读

了第②段“看似‘静止’的星空,为何如此"多变"?"这个问题,即标题"四季星空为何不同",因此标题即为本

文的说明对象一一四季星空不同的原因;其次标题"为何不同"以疑问句的形式引发了读者的思考,激发了读

者的阅读兴趣。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约"的意思是:大约,用于对数量的推测,表示估计的数目不十分精确。即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

过的路程大概有9.4亿公里,说明这个“9.4亿公里"只是一个估测的数据,并非准确精确的数据,倘若去掉,

原句变为“地球还在围绕着太阳进行公转,一年要走过9.4亿公里的路程”,那就意味着地球围绕太阳进行公

转一年走过的路程为准确的9.4亿公里,不仅与事实不一致,也是不科学的,因此"约”这个词恰恰显示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

结合"就像是一个巨大的‘星盘”'可知,此句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将"银河系”比作一个巨大的"星盘",

因为银河系离我们的生活实际有些遥远,人们无法亲眼看到其具体样子,因此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

生活中常见的"盘"来比喻"银河系"使得"银河系”的形态和样子更加具体生动,太阳系、星星和银河系之间的

关系更加明晰,更加容易为读者了解,同时增加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

4.本题考查对内容的理解和概括。开放性作答,能够结合文章内容阐述理由即可。

结合第⑥段"春季星空有划过天空的‘春季大弧线’和众多的深空天体。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还可以看到

北半球唯一一个可以肉眼看到的河外星系一一仙女星座。仙女星座非常明亮,即使远在距地球254万光年之

外,在地球上的我们依然能仅凭肉眼就看到它灿烂的光辉。冬季星空亮星较多,有显著的‘地标‘一一'冬季大

三角',以及辨识度很高的猎户座,因此冬季也是观赏星空的好时机"和第⑦段"天空中除了众多亮星,还有

非常炫目的银河。夏季星空的最大亮点,便是璀璨的银河高挂天空,银河系的‘银心'正位于人马座方向,人

马座在夏夜空中逗留的时间最长一一此时的星空,正是‘群星闪耀时'"可知,四季的星空各有特点,春季星空

可以看到春季大弧线,秋季星空有"秋季四边形”和明亮的仙女星座,冬季星空亮星较多,还有猎户座,夏季

星空则是璀璨明亮的。结合不同季节的星星的特点阐述自己喜欢的原因即可。

示例一:我喜欢夏季的星空,因为夏天的星空有璀璨的银河,此时的星星又多又亮,就像是一条星星之河

在天空中流过,充满梦幻和浪漫,令人浮想联翩。

示例二:我喜欢春天的星空。春天的星空我能看到“春季大弧线",顺着北斗星延伸过去,就像是一个平滑的

大圆弧,海鸥很多深空天体,十分有趣。

考点2.段落作用

1.过渡句段的作用: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接

的标志。一般可以成为中心句。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

2.照应句段的作用:前后呼应,突出强调某一个特点或者作者的某种观点。

3.总括句段的作用:总结上文,通常是对全篇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4.开头语段的作用:文艺性说明文常常以故事、比喻等多种活泼的形式开头,开头段落的作用因此也成

了经常考查的试题类型,答题思路:首先分析该语段的内容,语言有何特点(或形象、或生动、或简明等

等),是否运用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适当结合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的作用加以分析),是否引用故事、典

故等等,其作用是激发阅读兴趣等等;

其次总结: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XX。

格式:文章以……开头,运用……方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语言特点等等),进而引出本文的

说明对象XX。

总之:回答这类问题应考虑以下内容:语段本身的含义;在文中为了说明什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

在结构上的作用等等。

【例题剖析】

【例1】(2024・上海•中考真题)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揭开大熊猫"变色"之谜

①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为什么只能拍出“黑白照片"?一直以来,在生物学研究中,这个看似玩笑的问题

却成了严肃课题。

②大熊猫一向都以黑白相间毛色为世人所熟知。但神奇的大自然中总是充满了例外,在秦岭野生的大

熊猫种群中,出现了一种长着棕色毛皮的大熊猫。这对于大熊猫来说,稀有的棕色成了解开大熊猫毛色之

谜的钥匙。

③从1985年首次发现至今,仅有7只棕色大熊猫被记录下来,而且它们全都来自秦岭野生种群。2009

年出生的网红大熊猫七仔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一只棕色大熊猫,也是科学家发现的第7只棕色大熊猫,七

仔之名因此而得。

④但令人费解的是,七仔的父母都是正常的黑白色大熊猫。2020年10月和2021年7月,七仔生下两

个后代。令人遗憾的是,七仔的两个孩子毛色并无异常。

⑤七仔为什么"特殊"呢?近日,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联合完成了

一项研究,_揭开了大熊猫的毛色之谜。

⑥科学家首先是对七仔的父母,妻子和儿子做了全基因组测序。随后又利用保存在大熊猫体细胞库中

的资源,对已故棕色大熊猫一家进行了全基因组测序。为进一步找到棕色大熊猫与正常大熊猫的基因差异,

科学家又找来与棕色大熊猫没有亲缘关系的27只大熊猫,进行基因对比,以便筛选出可能会影响大熊猫毛

色的全部基因。由于棕色大熊猫的数量过于稀少,研究人员还额外分析了192只正常大熊猫的特定基因片

段,对大熊猫常见的基因变异进行了排除,这才找到了影响大熊猫毛色的关键基因。研究发现,棕色大熊

猫的Bace2基因上缺失了25个碱基对,这个突变很可能就是导致大熊猫出现棕色的主要原因。

⑦如果把整套基因比作一本指导细胞生产蛋白质的说明书,那么Bace2基因就是专门指导生产毛发中

的黑色素颗粒的章节。这25个碱基对的缺失,直接让大熊猫的毛囊细胞合成黑色素的能力大大下降,从而

导致了大熊猫毛色的改变。我们都知道,每个生物的遗传基因中,一半来自父亲,另一半来自母亲。七仔

之所以能表现出棕色毛皮,是因为其父母都是Bace2变异基因的携带者。而七仔正是继承了完整的变异基

因,才拥有棕色毛皮。但是,七仔的妻子,由于是正常的黑白色大熊猫,所以,它们的两个孩子即便携带

了变异的Bace2基因,毛色仍然是正常颜色。

⑧对棕色大熊猫的基因研究,为野生动物毛色的变异和遗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持续繁育稀有的

棕色大熊猫给出了科学的指导。某种意义上讲,棕色大熊猫如果能长期存在,大熊猫想要拍张彩照的梦也

就圆了。

5.下列填入第⑤段横线的选项,语义最恰当的是()

A.才B.更C.仅D.只

6.下列结论符合文章实验内容的是()

A.忘记了!B.说明大熊猫是因为父母基因遗传。

C.大熊猫吃土壤里的微量元素变异。D.不用看了,我也忘记了。

7.会纵观全文,分析结尾第⑧段的作用。

【答案】5.A6.B7.本文第⑧段说明了对棕色大熊猫基因展开研究的科学价值:(1)为野生动

物毛色的变异和遗传提供全新视角。(2)为持续繁育稀有的棕色大熊猫提供科学指导。同时,本段以"棕色

大熊猫如果能长期存在"的假设,既让读者对未来棕色大熊猫的科学繁育充满期待,也回应了文章开头熊猫

只能拍摄“黑白照片"的玩笑问题,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最后,本段照应了文章标题《研究大熊猫"变色"

之谜》。

【解析】5.本题考查词语使用。

A."才",表示在某种条件下或由于某种原因,然后会出现某种情况。

B."更”,越发,更加。

C."仅",表示限制在某个范围之内。

D."只",单个的;极少的;仅仅。

结合第⑤段"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和秦岭大熊猫研究中心的科学家,联合完成了一项研究"可知,揭开大

熊猫的毛色之谜的条件和原因是科学家联合完成了一项研究,据此选用词语"才"。

故选Ao

6.本题考查内容分析。

结合原文可知,文章①一一⑤段提出问题,为什么大熊猫"七仔"长着特殊的棕色毛皮,引出⑥⑦段科学

家关于父母基因遗传的研究。第⑧段承接上文,介绍了棕色大熊猫基因研究在野生动物毛色研究和繁育稀

有的棕色大熊猫两个方面的重要意义,故文章实验内容的结论是:大熊猫是因为父母基因遗传。

故选B„

7.本题考查文段作用。

结合原文第①段"憨态可掬的大熊猫为什么只能拍出‘黑白照片'?一直以来,在生物学研究中,这个看似玩

笑的问题却成了严肃课题",第⑧段"对棕色大熊猫的基因研究,为野生动物毛色的变异和遗传提供了全新

的视角,也为持续繁育稀有的棕色大熊猫给出了科学的指导"可知,文段回应了文章开头熊猫只能拍摄“黑白

照片"的玩笑问题,使全文结构更加严谨;

结合原文第⑧段“对棕色大熊猫的基因研究,为野生动物毛色的变异和遗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也为持续繁

育稀有的棕色大熊猫给出了科学的指导"可知,"为野生动物毛色的变异和遗传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和"为持续

繁育稀有的棕色大熊猫给出了科学的指导",说明了对棕色大熊猫基因展开研究的科学价值,说明内容更全

面;

结合合原文第⑧段"某种意义上讲,棕色大熊猫如果能长期存在,大熊猫想要拍张彩照的梦也就圆了"可知,

“拍张彩照”的结尾也呼应了开头大熊猫为什么只能拍出“黑白照片"的问题,增添了文章的趣味性,表达了作

者对棕色大熊猫长期存在的展望。

考点3.段落能否删去

第X段能否删除

①(一般情况)不能。

②概括该段说明内容(第X段介绍了……)。

③对……内容起补充说明的作用;说明了事物……特点;结构上起……作用;说明顺序上属于……顺序。

④如果删去,就没有这种作用(不符合逻辑顺序),所以不能删去。

【例题剖析】

【例1】(2022•江苏淮安•中考真题)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古典建筑艺术

刘先觉

①中国古典建筑一般是由木结构组成的,外观上明显地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个部分,其中屋顶通

常是最引人注目的重点。台基、屋身、屋顶的完美结合,呈现中国古典建筑的整体之美。

②台基位于建筑物底部,既起防潮作用,又有衬托效果。不少大型建筑有好几层台基,显得更加雄伟

壮丽。例如,天坛祈年殿就有三层台基,总高达6米,雕栏环绕的三层汉白玉圆台,衬托着上部以蓝绿色

调为主的殿宇,使之更显壮丽恢弘。

③屋身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主体部分。一般为木结构梁架组成,木质结构通常由桦卯连结,桦卯结构有

较好的减震效果,从而保证房屋的坚固。外墙与隔墙只不过是起图护作用,因此中国俗语中有“墙倒屋不

塌”的说法,因为承重构件是木柱和梁架,而不是墙,这和现代结构中的框架原理颇为相似。建筑正面所

排列的柱子形成一些“开间”,两侧的柱子排列则组成了建筑的“进深”,它的大小与数量根据正面开间

来定。开间通常是单数,而进深为双数。艺术上为了强调中轴线与中心部位,中间的开间往往较两侧略宽,

从而使单调的开间排列显出细微的变化。柱身与柱础也通过油漆与雕刻加以修饰,使建筑更加精致与美观。

④大型古典建筑柱顶上通常有“斗拱”,这些斗拱都是由一块块木构件组合而成,目的是为了支撑硕

大的房檐,起着内外平衡、上下连接的作用。这是中国建筑艺术中特有的部分。

⑤屋顶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平顶、悬山顶、拱顶、

房殿顶、歇山顶、重檐顶等十几种。这些屋顶的基本形式又可组合成复杂多变的屋顶组合形体,显示中国

古典建筑的高度成就。

⑥古典建筑屋顶的屋面一般都做有明显的曲线。屋顶上部坡度较陡,下部较平缓,既便于雨水排泄,

又有利于日照与通风。在歇山顶与庞殿顶的建筑中,屋檐都微微地向两侧升高,屋角部分明显起翘,形成

翼角如飞的意境,使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上升到一个高峰。屋顶的形式与瓦的色彩在封建社会中也有等级的

区分,其中黄色最为高贵,重檐虎殿顶则是最高级别。屋顶上部一般都设有正脊,脊的端部大多做有脊兽

或其他装饰。因此,古典建筑的屋顶不仅在艺术上没有沉重庞大的感觉,而且还成为表现建筑艺术的重要

部位。你如果登上北京的景山,从北向南俯瞰故宫全景,那些高低起伏的黄色琉璃瓦屋顶组合,真会使你

如入仙境。

⑦江南与华南一带私家古典建筑的屋顶,风格与北方官式古典建筑大有区别,它们不像北方那样严谨

庄重,而是比较轻巧精致、色调淡雅。粉墙黛瓦,翘角飞檐,分外灵动与秀丽。

(节选自《建筑艺术的语言》,有改动)

8.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什么作用?

9.第③段中加点词语“通常"能否删去,为什么?

10.阅读第⑤〜⑦段,说说"屋项"的艺术表现力体现在哪些方面。

11.蜀同学们研读全文后,对第④段是否需要删去意见不一。请说说你的观点及理由。

【答案】8.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地说明了"不少大型建筑有好几层台基,显得更加雄

伟壮丽"。9.不能删去。"通常"是指一股情况下,木质结构由樟卯连结,不排除特殊情况。如果去掉,

不符合客观事实。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10.①形式多种多样,显示中国古典建筑的高度成就。②

屋顶的形式与瓦的色彩在封建社会中有等级的区分。③南北古典建筑的屋顶风格各异,或严谨庄重,或灵

动秀丽。11.示例一:不能去掉。"斗拱"连接屋身和屋顶,起着内外平衡的作用,此段在结构上也起着

承上启下的作用。

示例二:可以去掉。此文介绍的是台基、屋身、屋顶,介绍"斗拱"与文章内容无关,显得多余。

【解析】8.本题考查对说明方法作用的分析。

"例如"一词提示这里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三层台基""高达6米"“三层汉白玉圆台”等数字提示运用了

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结合第②段"台基位于建筑物底部,既起防潮作用,又有衬托效果。不少大型建筑有好

几层台基,显得更加雄伟壮丽”可知,这里运用举例子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不少大型建筑有好几层

台基,显得更加雄伟壮丽”的观点,显得具有说服力。

9.本题考查对说明语言的理解。

解答此题首先要明确态度"不能删去"。然后分析词语的意义及语境义。"通常"是指一般情况下,木质结构由

樟卯连结,但并不是所有的都是这样,有一些是其他的连接方式。如果删去,就变成所有的木质结构都是

棒卯连结,这样就不符合原意。故"通常”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谨性、科学性,不能删去。

10.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结合第⑤段"屋顶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形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平顶、是山顶、拱

顶、虎殿顶、歇山顶、重檐顶等十几种。这些屋顶的基本形式又可组合成复杂多变的屋顶组合形体,显示

中国古典建筑的高度成就"可得:形式多种多样,显示中国古典建筑的高度成就。

结合第⑥段"屋顶的形式与瓦的色彩在封建社会中也有等级的区分,其中黄色最为高贵,重檐虎殿顶则是最

高级别"可得:屋顶的形式与瓦的色彩在封建社会中有等级的区分。

结合第⑦段"江南与华南一带私家古典建筑的屋顶,风格与北方官式古典建筑大有区别,它们不像北方那样

严谨庄重,而是比较轻巧精致、色调淡雅。粉墙黛瓦,翘角飞檐,分外灵动与秀丽”可得:南北古典建筑的

屋顶风格各异,或严谨庄重,或灵动秀丽。

11.本题考查观点的表达。

此题不设统一答案。删去或不能删去均可,如不能删去,是因为该段结构上有过渡作用,内容上强调“斗拱"

在连接屋身和屋顶上的重要性。如能删去,是因为本文主要介绍的台基、屋身、屋顶。理由充分即可。

示例:可以去掉。由第①段"中国古典建筑一般是由木结构组成的,外观上明显地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

个部分,其中屋顶通常是最引人注目的重点。台基、屋身、屋顶的完美结合,呈现中国古典建筑的整体之

美",第②段"台基位于建筑物底部,既起防潮作用,又有衬托效果",第③段"屋身是中国古典建筑的主体

部分",第⑤段"屋顶是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最富有表现力的部分"可知,此文介绍的是台基、屋身、屋顶,

介绍,,斗拱,,与文章内容无关,显得多余。

一、句段作用

句段作用题在解题时主要考虑两大方面:结构上的作用和内容上的作用。

一般从文段所在的位置判断结构上的作用;从文段描写的内容上判断是否运用了说明方法及修辞手法,

句段作用解析如下:

1、过渡句段的作用:过渡句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总结上文,引出下文,同时也是上下文内容衔

接的标志。一般可以成为中心句。分析过渡句,有利于把握文章内容的层次和重点。

2、照应句段的作用:前后呼应,突出强调某一个特点或者作者的某种观点。

3、总括句段的作用:总结上文,通常是对全篇的一个总结和概括。

4、结合说明方法谈: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5、开头语段的作用:文艺性说明文常常以故事、比喻等多种活泼的形式开头,开头段落的作用因此也

成了经常考查的试题类型。

答题思路:首先分析该语段的内容、语言有何特点(或形象、或生动、或简明等等),是否运用修辞方

法和说明方法(适当结合修辞方法和说明方法的作用加以分析),是否引用故事、典故等等,其作用是激发

阅读兴趣等等。最后总结,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XX。

格式:文章以……开头,运用……方法,……(具体分析表达效果,语言特点等等),进而引出本文的

说明对象XX。

总之回答这类问题应考虑以下内容:语段本身的含义;在文中为了说明什么,达到了怎样的效果;在

结构上的作用等等。

二、标题作用

1、从内容角度看:指出说明对象,概括主要内容;激发读者的问读兴趣;通过设问、疑问、设管县念

等引起读者思考;用词新颖、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从表达角度看:运用修辞手法,(分析修辞手法的作用),使语言生动形象,吸引读者,增加文章的

文学色彩,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标题作用思路指导:第一步,判断题型一一标题作用;第二步:根据标题内容写出内容上、表达上的

作用,指出说明对象,概括文章主要说明内容,设置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等。(如果标题没有运用或者

分析不出来运用的手法,我们也可以把“引起读者思考,激发阅读兴趣”的作用写上)

三、主要题型答题思路

1.句子作用

说明方法:若有说明方法,则从说明方法及作用上作答。

修辞手法:如果使用了修辞手法,再回答作用。

过渡句:一般处在中间段的段首,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2.段落作用

开头段:总领全文,引出下文;引出说明对象;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中间段:承上启下(总结前文,引出下文)。

结尾段:总结全文,前后照应,使结构完整;总结说明对象的特征;提出问题,引发思考。

一、(2024•黑龙江齐齐哈尔•三模)请阅读《人类真的能实现隐身吗》一文,回答小题。

①关于隐身,古今中外有许多传说,比如,中国民间故事里的遁术,西方魔法故事里的隐身斗篷。那

么,所谓的隐身真的存在吗?

②科学家发现,超材料能帮助人们实现隐身。超材料是一种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呈现出天然材料所

不具备的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功能材料。其带来的神奇的“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会让人质疑“我

到底存在还是不存在”。

③当一束光通过不同介质界面时就会发生折射。如果我们能用特殊的技术,让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

是不是就可以任意操纵光线了呢?哈利•波特的隐身斗篷,其实就是操纵光线,让光线“绕行”,不再沿

着直线传播,这样就看不见站在斗篷中的人了。科学家为了制造这个隐身斗蓬,像拼积木似的,将经过特

殊设计的不同的人工结构搭建在一起,得到了一种新的超材料。这种操纵光线的超材料,被称为光学超材

料,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了。

④那有没有触摸不到的隐身衣呢?

⑤来看看初中物理讲的力是怎么传递的。我们小时候都玩过这样的小把戏,把一张纸折叠几次,它的

承重能力就变强了。科学家突发灵感,用各种不同材料、不同结构和不同外形的微小物体块搭建在一起,

得到了更多样化、让你触摸不到的力学超材料。

⑥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比如,我们拔河时感觉绳子就要被

拉细拉断了,可是如果这根绳子是力学超材料制成的,我们越用力拉,绳子可能反而越粗。再比如,当我

们使劲踹泥土地时,一般会踹出一个坑,但如果这泥土是力学超材料的,我们越用力踹,土地就可能越膨

胀。力学超材料的这种超常力学性能,能够将目标物体“隐藏”起来,让我们的触摸无法感知到它的存在。

⑦如果我们真的隐身了,人们看不见、触摸不到,可若是我们打了个喷嚏,或是大喘气一下,肯定又

会被发现。怎么让呼吸的气息也消失,让人感觉不到呢?

⑧想想看,当我们开口说话和呼吸时,是不是与声带有关?那就让科学家试着操纵声波吧。这种操纵

声波的超材料就是声学超材料。如果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制成传感器,声波会在传感器处消失,再大的声音

人们也听不见。所以当你戴上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做的口罩时,你呼吸、打喷嚏或大喊大叫,没人会听得见。

⑨有了前面三种超材料,我们已经接近完美隐身了,可我们的身体还在向空气辐射热量,如果用检测

温度的红外仪器一照,还是会原形毕露。于是科学家开始研究热学隐身,让人体的温度也不存在。

⑩我们知道,热量是从高温向低温传递的。比如手握一块冰,手上的热量就会传导给冰,于是冰就融

化了。如果手握一块冰而不让冰融化,该怎么办呢?有人说戴上厚厚的手套就可以了。是的,手套挡住了

热量向外扩散。如果有这样一种热学超材料,让热流反转,使其从低温流向高温。也就是说,如果戴上这

种热学超材料编织的手套握着冰,手也会变成冰,而冰并不会融化。如此一来,穿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的衣

服,红外仪器也是无法检测到我们存在的。从神话科幻到现代科技,人类对隐身技术的探索从未停止。

1.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四项全能"隐身能力是指让人看不见、摸不着、感觉不到呼吸、感受不到温度。

B.超材料不是天然材料,而是具有人工设计的结构、具备超常物理性质的复合型材料。

C.光的折射现象给了科学家启发,他们由此想到通过操纵光线达到隐身目的。

D.穿上热学超材料的衣服,人体会变成冰,红外仪器无法检测到人体的存在。

2.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分析文中首段的作用。

4.超材料助力人们实现隐身,文中具体介绍了哪些超材料,从而实现“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

【答案】1.D2.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以拔河的绳子为例,具体有力地说明了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

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的特点,增强说服力。3.从中外隐身术写起,运用设问的方法,

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巧妙地引出了下文说明内容。4.介绍了光学超材料、力学超材料、声学超材

料、热学超材料。

【解析】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辨析。

D.第⑩段中提到:"如果有这样一种热学超材料,让热流反转,使其从低温流向高温。也就是说,如果戴上

这种热学超材料编织的手套握着冰,手也会变成冰,而冰并不会融化"可知,这里的关键是"手也会变成冰"

这一假设是在极端条件下(即手握冰且冰不融化)的设想,并非指穿上热学超材料的衣服后人体整体会变

成冰。止匕外,原文强调的是这种热学超材料能够让红外仪器无法检测到人体的存在,是因为它能有效地隐

藏或反转人体辐射的热量,而不是将人体变成冰;

故选D。

2.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

第⑥段画线句“比如,我们拔河时感觉绳子就要被拉细拉断了,可是如果这根绳子是力学超材料制成的,我

们越用力拉,绳子可能反而越粗"可知,列举了拔河的绳子的事例,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有力的

说明了上文“力学超材料具有负弹性、负刚度、负可压缩性等超常力学性能"这一内容,使说明内容更具说服

力。

3.本题考查段落作用。

根据"中国民间故事里的遁术,西方魔法故事里的隐身斗篷"可知,从中外隐身术写起,让读者在一开始就能

接触到一个富有吸引力和想象空间的话题;"所谓的隐身真的存在吗?"这是一种自问自答的设问手法,设问

的好处在于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关注,使他们产生想要知道答案的欲望,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通过

开头对隐身传说的提及和关于隐身是否存在的疑问,自然而然地过渡到后文对科学家利用超材料实现隐身

技术的详细介绍和说明,巧妙地引出了下文说明内容。

4.本文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根据第④段"这种操纵光线的超材料,被称为光学超材料,穿上这种材料制作的隐身衣,别人就看不见你了"

可知,科学家通过特殊技术让光发生不同方向的折射,操纵光线让其"绕行",不再沿直线传播,从而实现视

觉上的隐身,光学超材料是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之一。

根据第⑦段"力学超材料的这种超常力学性能,能够将目标物体‘隐藏’起来,让我们的触摸无法感知到它的

存在"可知,力学超材料是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之一。

根据第⑨段"这种操纵声波的超材料就是声学超材料。如果用这种声学超材料制成传感器,声波会在传感器

处消失,再大的声音人们也听不见"可知,声学超材料是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之一。

根据第⑪段"如果有这样一种热学超材料,让热流反转,使其从低温流向高温。也就是说,如果戴上这种热

学超材料编织的手套握着冰,手也会变成冰,而冰并不会融化。如此一来,穿上这种热学超材料的衣服,

红外仪器也是无法检测到我们存在的"可知,热学超材料是四项全能"超级隐身能力之一。

二、(2024•山东济宁土一模)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掌”上明珠叶上花

祁云枝

①前段时间,我去秦岭游玩,见到了一种名为叶上花(也叫叶上珠)的小灌木。这灌木比我高点,

树冠高约两米左右。奇妙的是,它的花果,不是长在枝(茎)上,也不是长在树干上,而是长在一片片叶

子上面,玲珑又别致。

②黑珍珠般的果实,3个一团,2个一对,或单独点缀在翠亮的叶面上,闪耀着温润的色泽,像是被

叶子捧在掌心里,亦如荷盘托珠,妙不可言,让我驻足良久。这别出心裁的长相.多么像童话中的美玉和

珠宝。

③走到跟前细看,我发现叶子上,从茎到果子着生处这一段的叶脉明显粗壮很多,并且是两条黏合

在一起的,也就是说,叶脉与花柄(后来叫果柄),在叶脉处合二为一,看上去就像是花果从叶片上生出来

一样。所以,当初的花和现在的果实,其实并不是从叶子上直接分化出来的,它真正的出处,依然是茎。

这是它在节省生长成本,是草木智慧的显现。

④据资料介绍,俗名叶上花的植物,分为大叶上花和小叶上花。小叶上花的花朵更小,小到几乎要

用放大镜才能看清楚它的花瓣。小叶上花的花朵是淡红色,远看与叶片相混,花叶难分。大小叶上花,均

能正常结果,种子也能成功繁衍后代。

⑤我们看到的是大叶上花,是山茱萸科青荚叶属植物。虽然名叫大叶上花,花果也不过黄豆大小,

果子先绿后紫再黑。不只是大叶上花,青荚叶属的所有植物,花果都长在叶子上,1一3朵花或者1—3个小

果簇生生长。花梗非常短,待到结果时,落车上看不到果梗,就成了奇妙的"叶上珠"现象,人称"掌上明珠"。

⑥想起曾经看到过日本插花大师川漱敏郎的一幅作品,大气、简约,还有禅意。一枝长长的青荚叶

枝条,斜插在圆肚细茎的花瓶里,自然弯曲的枝条上,顶出5片绿叶,其中的两片绿叶,似两个手掌,掌

心各托出两粒黑珍珠一样的果实。作品上部简洁的叶果与下部青色的花瓶呼应,呈现出生命崇高的姿态,

美好而精致。川瀚敏郎用感官上最干净简约的方式,阐释了生命本质的元素。在"空"与"寂"中,让人思索,

给人启迪,这就是所谓的花道吧。

⑦青荚叶不仅外形别致,常引人驻足思索,它对于人的帮助,也是实实在在的一一可以全株入药。据

《陕西中草药》记载,青荚叶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外用可以治疗无名肿毒、刀伤和蛇咬伤等病痛。味苦、

微涩、凉,陕西人称之为"小通草"。

⑧全世界的绿色开花植物有二三十万种,大多数花果都长在枝干上,这青荚叶别出心裁,把花果长

在叶面上,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⑨细究之下,觉得这正是青荚叶的生存智慧。一方面,在开花期利于传播花粉。因为青荚叶属植物

的花朵细小,又缺乏艳丽的色彩,小花如果着生在叶腋部位,很容易淹没在芸芸绿叶中,自然吸引不来传

粉昆虫。小小花朵从叶腋移步到叶面上开花,别看迈出这一小步,对于青荚叶的意义却是迈出了一大步,

这里空间开阔,很容易被周围的小昆虫发现,再也不愁没有传粉媒人光顾了。另一方面,花柄果柄和叶脉

合在一起生长,牢固性空前加强,借此足以从容抵御大风和暴雨等不良状况的胁迫。

⑩适者生存,经过长期的自然选择与淘汰,青荚叶便认准了这种奇妙的着生方式。植物界选择在叶

面上开花结果的植物,除了青荚叶属植物之外,常见的还有百步。

(选自《科普时报》2024年01月02日,有删改)

1.■本文的标题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2.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可以删掉吗?为什么?

花梗非常短,待到结果时,奉车上看不到果梗,就形成了奇妙的“叶上珠"现象,人称"掌上明珠”。

3.文章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黑珍珠般的果实,3个一团,2个一对,或单独点缀在翠亮的叶面上,闪耀着温润的色泽,像是被叶子捧在

掌心里,亦如荷盘托珠,妙不可言,让我驻足良久。

【答案】1.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能够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不可以。"基本"是"大体上”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叶上花结果时大体上是看不到果梗的,删掉后太绝对

7,不符合实际。加点词"基本"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能删掉。

3.运用列数字和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准确生动地写出了叶上花叶面上的果实数量和叶上花的外形特点,使说

明内容更准确、直观、形象易懂。

【详解】1.本题考查标题分析。

标题",掌,上明珠叶上花"正是这篇说明文重点介绍的事物,所以,标题点明本文的说明对象一一叶上花,让

读者能够了解说明的内容;

同时,”掌,上明珠叶上花"把"叶上花"比作"掌,上明珠",表明了"叶上花”的珍贵等特点,运用打比方的说明

方法,生动而形象,利于读者掌握;

“掌,上明珠叶上花"这个标题新颖别致,能够引起读者注意,激发阅读兴趣,让读者对这一类的花产生浓厚

的探究意愿。

2.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分析。

说明文的语言有的生动,有的平实,但都需要准确。

不可以。"基本上看不到果梗〃意思是如果不是特别注意或角度,"果梗”是看不见的。"基本"是"大体上”的意

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示的是"程度"。删掉后意思就变成了叶上花结果时就完全看不到果梗,而事实上,

有时也是能看到果梗的。所以,删去"基本"后,表达就太绝对了,不符合实际。故,加点词"基本”体现了说

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密性,因此不能删掉。

3.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理解使用。

"黑珍珠般的果实,3个一团,2个一对"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列举了叶上花果实的数量,准确具体地

说明了叶上花叶面上的果实数量;

"像是被叶子捧在掌心里,亦如荷盘托珠"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叶上花的外形"比作"被捧在掌心的

珍珠荷盘托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叶上花的外形特点,具体可感,直观易于明白。

三、(2024•河北唐山・三模)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透雕龙凤纹铜铺首

①燕国,春秋战国时期国运最久的国家之一,雄踞河北北部。河北博物院的《慷慨悲歌——燕国故事》

展厅,有一件纹饰精美、体量巨大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这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中国第一

大青铜宫门铺首。

②铜铺首出土于燕下都遗址,是燕国的代表性器物。燕下都是战国时期燕国的都城,位于保定市易县

东南。1966年2月,易县原练台大队第五生产队社员在燕下都遗址中的老姆台东170米处挖土时,发现了

这个举世罕见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考虑到这个铜铺首的规模和样式,不少专家都认为这是燕下都宫殿大

门上的门环。两千多年前,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屹立于此地,如今虽然不复存在,但从这件硕大的铜铺首

中依然感受得到那种波澜壮阔的历史岁月感。

③铜铺首通高74.5厘米,重21.5公斤。整体是兽首衔环造型,兽首主体为我国古代传说中的怪兽

——饕餐。宽眉巨目,圆眼吊睛,凶猛无比,锋利的牙齿从口角两边露出并上卷,口鼻两边有须。面部结

构紧凑,特点鲜明,层次清晰。

④饕餐额部饰有一立凤。凤冠饱满,颈向前伸,昂首瞪目,尾部翘起,两爪粗壮尖锐,各抓一蛇。两

蛇巧妙地构成饕餐的额粱,蜿蜒游弋,缠绕在立凤的左右两翅,双首昂扬相对,好似因遭到侵犯随时准备

攻击,又好似在苦苦挣扎。

⑤铺首两侧各有一条向上攀爬的龙,刚劲有力却又不失灵动,颈部从上端两侧向前弯曲,头部向前伸,

张口露齿,虎视眈眈地看着下方。尾部盘绕于饕餐双目的左右下角。整个场面充满紧张的气氛,犹如一幅

剪纸,揭示了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

⑥铜铺首的环套在八棱半椭圆形的衔中,内径16厘米,外径29厘米。环上饰双龙纹,双龙分别缠绕

于环的两侧,颈部从上端两侧绶带纹组成的圆环中钻出,突出于环外,双首相背,弯颈俯首,神情与上端

双龙相似。

⑦这件铺首采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造型精致生动,布局错落有致,线条婉转细腻,艺

术风格严谨,具有浓重的历史厚重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目前所见我国最大的战国时期铜

铺首。上海世博会期间,曾作为河北馆的镇馆之宝向世界展示。

⑧铺首是我国古代器物上的附件,最早萌芽于史前时期,成熟于殷墟二期偏晚阶段,后历经两周、两

汉、魏晋隋唐,直至明清都被广泛使用。主要在青铜器、陶器、漆木器、瓷器、墓门、墓葬棺椁以及建筑

的门上。汉代以前,铺首被称为"金铺"或"铜铺";唐代才出现"铺首"和"衔环"两个概念;到明代,人们才开

始使用"铺首衔环"这一称呼。所谓的"环",是具有实际使用功用的部件,供敲门使用,同时又有装饰意义。

在古代社会,人们认为要阻挡妖魔鬼怪进门,最主要的方法是在大门上放一怪兽衔着门环,可以防止妖魔

鬼怪入门。

(选文有删改)

1.请结合选文,简要概括透雕龙凤纹铜铺首为什么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

2.选文语言既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请任选一个角度举例说明。

3.会选文第⑧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答案】1.造型精致生动,布局错落有致,线条婉转细腻,艺术风格严谨,具有浓重的历史厚重感,是一件

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纹饰精美、体量巨大,是中国第一大青铜宫门铺首;是目前所见我国最大的战国时

期铜铺首。

2.示例一:第⑥段中的"铜铺首的环套在八棱半椭圆形的衔中,内径16厘米,外径29厘米",用具体的数

字准确地说明了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环套的内径和外径的长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示例二:第④段中的"凤冠饱满,颈向前仲,昂首瞪目,尾部翘起,两爪粗壮尖锐,各抓一蛇",使用短句

将立凤描写得栩栩如生,突出其造型精致生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形象性。

3.示例一:不能删去。第⑧段补充说明了"铺首”的发展历程、名称的来历以及功用,使读者更加了解“铺

首”,内容更丰富。

示例二:可以删去。本文的说明对象是透雕龙凤纹铜铺首,前七段主要介绍了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的出土、

造型和铸造工艺等,整体上浑然一体,内容完整。因此,可以删去第⑧段。

【解析】1.本题考查对内容的梳理与概括。

结合第⑦段"这件铺首采取了浮雕和透雕相结合的铸造工艺,造型精致生动,布局错落有致,线条婉转细腻,

艺术风格严谨,具有浓重的历史厚重感,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也是目前所见我国最大的战国时期

铜铺首"可概括出:造型精致生动,布局错落有致,线条婉转细腻,艺术风格严谨,具有浓重的历史厚重感;

是目前所见我国最大的战国时期铜铺首;

结合第①段"有一件纹饰精美、体量巨大的透雕龙凤纹铜铺首。这是河北博物院的镇馆之宝之一,也是中国

第一大青铜宫门铺首"可概括出:纹饰精美、体量巨大,是中国第一大青铜宫门铺首。

2.本题考查语言特点。结合题干"准确严密又生动形象"可知,准确严密性可从数字、副词的使用等角度分

析,生动形象性可从修辞手法、描写手法和用词等角度分析。

示例一:第③段中的"铜铺首通高74.5厘米,重21.5公斤”,列举出铜铺首通高和重量的具体数字,且精确

到小数点后一位,准确地说明了透雕龙凤纹铜铺首的高度和重量,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示例二:第⑤段"整个场面充满紧张的气氛,犹如一幅剪纸,揭示了大自然中弱肉强食的生存法则",使用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铺首两条攀爬的龙和尾部饕餐的雕刻画面比作一幅剪纸,生动形象地展现出龙的虎视

眈眈和饕餐怒目圆睁的形象,展现出画面的灵动与形象,突出其造型精致生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生动

形象性。

3.本题考查句段的作用。

第⑧段"铺首是我国古代器物上的附件,最早萌芽于史前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