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又甜又飒!清华大学博士情侣毕业奔赴祖国中部_第1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又甜又飒!清华大学博士情侣毕业奔赴祖国中部_第2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又甜又飒!清华大学博士情侣毕业奔赴祖国中部_第3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又甜又飒!清华大学博士情侣毕业奔赴祖国中部_第4页
2025年高考语文作文素材积累:又甜又飒!清华大学博士情侣毕业奔赴祖国中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又甜又飒!清华大学博士情侣毕业奔赴祖国中部

新闻事件+感人场景+运用示例+作文角度+优秀时评+主题作文

热点速递:

从最默契的球友,到最铁杆的战友,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2024届博士情侣,丁荣、高

晨心双双从大山走来,又默契地选择,双双奔赴祖国中部,投身能源、国防事业建设。

丁荣出生于湖南隆回山区,曾是一名留守儿童,他一度认为,自己以后可能上不了大学,

高中时,歼15研制现场总指挥罗阳为国防事业献出生命的故事给了丁荣很大震撼,走出大山、

科研报国的理想,就这么在他心里扎了根,最终,丁荣成了乡里,第一个考上清华的人。

“我想走出我们镇,考一个不错的大学”,高晨心有着和丁荣相似的成长经历,高考考入

了武汉理工大学,本科期间她一直成绩优异,最终来到清华深造。

成长并非一路坦途,刚上大学时,丁荣并不适应,第一个学期期中考试,微积分只考了

60多分,通过和老师、辅导员谈心,丁荣逐渐找到自己的节奏和方法,之后的每一天,丁荣

早上7点起床,深夜才回宿舍,点滴努力,积微成著,支持着他不断攻克难关。

丁荣和高晨心说,他们都来自小地方,十分珍惜校园的学习生活,一旦有了目标,就会很

坚定地为之努力,而这也是他们最大的共同点,给了他们双向奔赴、走向远方的强大勇气。

丁荣致力于能源拾取领域的相关研究,他提出一种全新的静电除尘模式实现了微风驱动下

的太阳能板自主除尘,在得知宁夏银川某光伏企业,对他的技术很感兴趣时,他马上整理设备,

在荒漠地区展开实地实验,力图使诞生于实验室的技术真正解决社会关切的问题。

丁荣在实验过程中,高晨心在本科阶段对光纤非线性领域产生浓厚兴趣,她探索的多模光

纤锁模激光器,可将脉冲能量提高到微焦,还可承载多路光信号,被认为是未来高功率光纤激

光器的重要发展方向。

丁荣和高晨心发表过多篇高质量论文,两个人的博士毕业论文双双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博

士学位论文,他们说,这些年的经历,让他们越来越爱对方也越来越喜欢自己,“这样的成长,

就是很不错的”。

“因为大家的关爱,我从一个小地方走出来,叩问初心,我想为家乡做点事情”,毕业后,

丁荣决定回到湖南入职国网湖南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将所学知识转化为智能电网领域的科技

创新。高晨心选择和伴侣一起前往湖南入职国防科技大学,为国防军工事业贡献力量。

丁荣和高晨心说:“我们都想用自己的专业特长去做一些事情,我们都有着报效国家的共

同信仰,我想我们会是前进路上最好的、肩并肩的同志”。

丁荣和高晨心结缘于羽毛球场,在论文致谢中,他们互称对方为“球友”,在人生的球场

上,这对博士情侣也是最默契的队友,报国梦想与校园爱情碰撞出的火花,铭刻成携手筑梦的

青春誓言。

山河远阔,止不住行者征程。丁荣和高晨心,祝福你们!继续加油!

运用方向:

牢记使命、不忘初心

青年担当、建设祖国

向下扎根、向阳成长

规划人生、行稳致远

报效祖国

青年有为

理想信念

责任担当

考题链接

原创试题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很多大学生毕业时都想留在国家一二线城市,而今年清华大学博士情侣丁荣和高晨心毕业

后,却双双奔赴祖国中部,放弃了大多数人梦寐以求的一二线的大都市,其实,在他们心中早

已有人生规划,大胆地去追寻他们的梦想。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请结合你的实际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范文展示

规划人生,行稳致远

毕业季,大家都艳羡于大都市的生活,可清华大学博士情侣丁荣和高晨心毕业后却双双奔

赴祖国中部,在他们心中,早已有人生打算,早已有人生规划,由自我走向“大我”,人生方

能行稳致远。

假如你正在参加一场限时走迷宫比赛,在规定的时间内寻找到迷宫的出口儿,你会选择走

一步算一步,碰了南墙再回头,还是做好规划,行稳致远地前进?我的答案是后者。人生亦是

如此,只有做好规划,方能行稳致远。

规划人生,确定前进的方向。“年轻的我们不是平庸,不是失败,而是找不到前进的方向。”

年幼的柴静早已立下目标,确定方向,立志成为一名铁肩担道义、辣手著文章的记者。初入《东

方时空》,柴静便连连受挫,困难不断,但她没有“眼空蓄泪泪空垂”,而是昂起头,向着确

定好的方向前进,最终斩获“最美记者”的荣誉称号。柴静的故事告诉我们哪怕前路荆棘满地,

长路漫漫也要向着心中的方向前进,因为规划好人生,方能行稳而致远。

规划人生,确定前进的路径。“我们最大的问题,是迷茫地走在路上,找不到前进的道路:

我们最大的悲哀,是苟安于当下生活,没有前进的动力。”倘若人人都如行尸走肉一般,过一

天是一天,虚度光阴,那社会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可悲景象?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扬,一生

兀兀穷年,走遍高原的每一处角落,寻遍高原生存的新物种,边探索边前进,将研究的汗水撒

满高原。还有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的科技领航人朱光亚,还有坚守祖国孤岛三十二年的王继才夫

妇,他们或走科研之路,或怀爱国之情,都以个人的坚定执着,向着确定好的路径前进,虽艰

苦,虽艰难,但仍能沿着规划好的人生方向前进,行稳而致远。

规划人生,坚定向前。对我而言,我可以永远不登山,但我心中一定要有座山,它时时刻

刻指引着我前进的方向,让我每次抬头时,都能有鼓舞自己前进的动力。而这座山,将由我自

己亲手设计,亲自孕育,并坚定自我,坚持向前,相信终有“直挂云帆济沧海”之时。

林徽因曾说:“最容易伤害到别人和自己的,是那些对距离边缘模糊不清的人。”这正如

我们之前的提到的走迷宫游戏,那些走一步算一步,没有规划好方向和道路的人,往往是对距

离边缘模糊不清的人。人生亦如此,我们需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寻找正确的目标,向着前方,以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精神,行稳而致远。

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让我们在最美好年华行动起来,当如清华大学博士情

侣丁荣和高晨心一样规划好人生,在祖国的任何一个地方皆能行稳致远,在有限生命中发热发

光!

类题链接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2021年4月,30名清华、北大学子响应祖国号召,他们走出校园,奔赴疆场,志愿到祖

国最艰苦的边疆地区服役。用身体力行的方式去感受人生,开启别样的热血青春。

此事一经媒体报道,立即在中学生中引发热议。有人说,大学生参军,在军营里感受严格

的纪律教育,培养吃苦耐劳的品质,是受益终生的;有人说,适龄青年参军本着自愿原则,并

没有强制性的规定,大学生入伍耽误了毕业时间,得不偿失;有人认为,清华、北大学子应该

从事一些科研或者高科技的职业,去参军有点大材小用……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八一中学本期的校报“青春絮语”栏目向全校学生进行征

稿,请写一篇文章向该栏目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联系生活,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本题目选取的语料是2021年4月一则关于清北大学生从军的新闻。

材料第一部分主要叙事,但“响应祖国号召”,“志愿到祖国最艰苦的边疆地区服役”,“热

血青春”等句子已经透露了命题人的价值取向。第二部分,采用“有人认为……”的句式,罗

列了热议的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以引发考生思考。考生应针对新闻事件和众人观点展开联想和思

考。

2.典型任务的限制。面对对清北大学生参军的热议,考生首先要完成的任务是,自己对此

有何认识和看法。八一中学校报“青春絮语”栏目向全校学生进行征稿,暗示了考生的写作身

份为中学生,写作对象为本校同学。在此,要留意“八一中学"'‘青春絮语”的深意,即文章

要寻找“从军”和“青春”的“交集”,如果只谈青春,或只谈从军报国,显然偏离了题意。

3.价值判断的限制。本题旨在引导学生自觉地将小我和大我结合起来,将自身价值与家国

担当对接,将个人选择与时代需要结合起来,涵养家国情怀,培养恢弘格局,具有独立人格,

在审视自我、发现自我基础上,与国家、时代同行,让青春的选择成为一生无悔的选择,成为

一生最壮丽庄严的人生抉择。本题中的价值判断还在于纠正一些错误、功利、狭隘的价值观和

人生观。对清北青年庄严壮丽的人生选择,要肯定其爱国情怀、担当意识和自我砥砺精神;对

于材料中第二种和第三种观点要展开批评。

开放性

1.立意角度开放。三个“有人说”就是三个角度,考生可以针对其一,也可综合论述,可

立意为涵养家国情怀,报国请缨。可从驳斥一般网友的热议出发立意为“涵养高远的人生志向”,

可具体论述军营里的历练,增益其所不能……也可以从国家、社会、参军的大学生等层面展开

论述;每一个角度,细细切分,又有很多小的立意方向,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

2.联想思考开放。考生可以从纵的方面联想从军报国是古往今来有志青年、有为青年实现

自我价值和彰显爱国情怀的不二选择,当然写作重点要放在当下。也可以从横的方面联想卫国

戍边的青年英雄、近年来越来越多的携笔从戎的大学生等,使文章具有史诗般的壮美厚重,又

充满青春的豪迈激情。要论透“为何当下优秀大学生应该从军”,要写出深度、写出厚度。如

从个人方面:火热的军营生活,可以磨砺性格、意志,军营就是一个大熔炉,熔纪律教育、习

惯教育、意志品质等于一炉,使人受益终生,成为一生行稳致远的养分和动力;如从国家层面,

可联系当前的国防现代化、科技强军等方面,指出优秀大学生入伍从军,从戎而不投笔,运用

所学,致力于伟大的事业,更能有一番大作为。

3.文体选择是自由的。考生可以针对清北大学生参军一事抒写感悟,以清北大学生为镜子,

描绘自己青春的模样,写成记叙文或散文。鉴于材料为新闻、时事、实事,也可写成典范的时

事评论,先引述材料,然后缘事而发,认识评价、分析论述;再联系自身,适当延伸;最后呼

吁、倡导作结,收束全文。

解题

本题目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家国情怀、青春奋斗、责任担当等价值观问题。

引发当代青年如何择业、如何规划人生、如何发展完善自我的思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育要

求。题目选择2021年4月,30名清华北大学子响应祖国号召,奔赴疆场新闻素材作为考生写

作的触发点,以中学生对清北大学生参军的热议启发考生的思考和感悟。材料贴近现实,贴近

考生生活,考生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辨。

写作指导

本题目为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主要考查家国情怀、青春奋斗、责任担当等价值观问题。

引发当代青年如何择业、如何规划人生、如何发展完善自我的思考,体现了立德树人的教

育要求。题目选择2021年4月.30名清华北大学子响应祖国号召.奔赴疆场新闻素材作为考生

写作的触发点,以中学生对清华、北大学生参军的热议启发考生的思考和感悟。材料贴近现实,

贴近考生生活,考生都有话可说,有理可辩。

参考立意

1.身如一叶无轻重,愿将一生献宏谋

2.砥砺青春,筑梦军营,当代有志青年的“标配人生”

3.书生报国正当时,不负峥蝶岁月稠

4.自我走向“大我”,人生行稳致远

范文展示

学成文武艺,青春赴戎机

——向校报“青春絮语”栏目投稿

近日,30名清华、北大学子响应祖国号召,走出书斋,走出象牙塔,携笔从戎。奔赴疆

场。天之骄子从军入伍,有人认为大材小用;有人认为,书生报国有他路,何须人人尽披甲?

而我认为,清北大学生,学成文武艺,青春赴戎机,砥砺青春,筑梦军营,不失为当代有志青

年的“标配人生”。

从军报国,古往今来,是书生心系家国天下、实现人生价值的崇高选择。

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使“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显大国之威;南宋名将虞允文,

在金人欲饮马长江、蹂蹒江南时,书生从军,奋起御侮,建立不世之功,使国家转危为安;抗

日救亡时期,”偌大华北,竞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未名湖畔、清华园里的莘莘学子,勇

赴国难,成为赳赳勇士,国之干城。

如今,强军之路开启新征程,国防信息化、现代化,正是大学生们的用武之地,又怎是大

材小用呢?

在科技强军,科技强国的浪潮下,大学生们充分运用所学,或铸就大国重器、大国利剑,

“光锥之内即命运,射程之内有尊严”,蓝天鹰隼御风而行,深海蛟龙劈波斩浪。就像宋玺,

北大高材生,毅然决然选择从军,成为一名海军陆战队员,平生所学,竭忠尽智,愿将一生献

宏谋:致力于强军之路;不惟如此,军营生活也磨砺意志、丰富人生....正如清华学霸姚尚睿

所说,在紧张有序的军营生活中,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实和踏实。他们在军队这个“大熔炉”

里,收获与象牙塔中不同的社会经验,必将成为人生中最为宝贵的经历。今日和平时期的新青

年,从军报国,依然是最崇高壮丽的人生选择。

大江流日夜,慷慨歌未央。你看,卫国戍边的英雄们,“清澈的.爱,只为中国”;清华

北大大学生,“组团”从军,“祖国需要处,皆是我故乡”。一直以来,00后一代,常常被

贴上“二次元”“数字原住民”、骄纵、任性的标签,但是从清北学子从军报国,我们欣喜地

看到:当国家需要的.时候,他们毫不犹豫挺身而出,苟利国家,义无反顾,用行动诠释了青

年一代的理想信念、责任担当。

到军营里去,让噫亮军歌激扬人心,激荡热血。在严格的训练中,野蛮其体魄,文明其精

神。磨砺意志,涵养心性,增益其所不能。在进退有序、令行禁止中,每一个人都像一支队伍

一样。

学成文武艺,青春赴戎机。书生报国正当时,不负峥蝶岁月稠。让后浪们、青年们,以挥

斥方遒的书生意气,和“男儿何不带吴钩”的慷慨豪情,交织成风华正茂的最美芳华。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①60多年前,数千名交通大学师生告别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建设大西北、发展西部

教育事业奉献出宝贵年华。其中,“中国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以花甲之年赴陕,满怀豪情

带着学生在一片空地。上建起电机实验室;陈学俊教授和夫人西迁前将上海的房产捐出,扎根

在西北大地,为一事、尽.•.“西迁人”将国家和民族置于最高的地位,“舍小家为大家”“心

有大我”,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永远镌刻在交大西迁的史册上,成为“西迁精神”不可磨灭的注

脚。

②2020年4月22日下午,在陕西调研的习近平总书记专程前往西安交通大学,参观西迁

博物馆,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

立业,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

热血青春,永不凋零。这些西迁背后的故事跨越时空,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当

代青年奋斗前行,在新时代建功立业。

阅读材料后,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青年人,我们该如何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相信“西迁

人”已经给出了最好的启示。某学校组织观看了“交大'西迁”纪实片,并要求写一篇观后感,

谈谈“年青人如何扣好第一粒扣子”。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限制性

1.真实情境的限制。作文给出的材料是:一是交大西迁的个别事例及“西迁人”的“西迁

精神”;二是新时代领路人参观西迁博物馆,对广大师生提出要求。材料①介绍了交大西迁中

钟兆琳的家国情怀,以及陈学俊夫妇的奉献精神,特别强调西迁人“将民族和国家置于最高地

位”,“舍小家为大家”“心有大我”的“西迁精神”;材料②新时代领路人参观西迁博物馆,

勉励广大师生大力弘扬“西迁精神”,要“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

立业”。命题人给出的思维方向是:“西迁精神”至今依然让人热血沸腾,激励着当代青年奋

斗前行。考生审题时须以真实情境为基点,在题目规定的方向上展开思考和感悟。

2.典型任务的限制。某学校组织观看了“交大西迁”纪实片,并要求写一篇观后感,谈谈

“年轻人如何扣好第一粒扣子”;也就是说,考生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青年人,如何在“西迁

人”“西迁精神”的启示下走好自己的人生之路。此外,还要注意观后感“观议联结”的格式

要求及内容书写的要求。

3.价值判断的限制。考生要特别关注“抓住新时代新机遇,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在新征程上创造属于我们这代人的历史功绩”“作为新的历史时期的青年人,我们该如何走好

自己的人生之路”“年轻人如何扣好第一粒扣子”等带有明显价值导向的语句,准确把握命题

人的价值引领。

开放性

1.立意角度是开放的。立意时可以结合交大西迁纪实片《向西向远方》写交大“胸怀大局、

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的“西迁精神”中的任意一点给吾辈青年带来的启示,也可

以选择其中几点进行书写。只要紧扣“年轻人如何扣好第一粒扣子”这一主题,关注点的选取

可以有所侧重。

2.联想和思考是开放的。结合当代青年发展规划和新时期国家发展大势、新时代发展机遇,

展开丰富的联想,贴近生活,深入思考,准确把握材料的主旨,可以见仁见智。考生要在体现

自己“认识与思考”的同时,展示出人文底蕴和责任担当的意识。

解题

这是一道典型的任务驱动型作文,题目提供了不同时期的两则同质材料,要求考生结合交

大西迁纪实片写观后感。考生须以真实情境为基点,针对材料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联想和思考,

思考自己的人生规划与国家建设需要之间的关系问题,关注自我发展,实现自我的人生规划和

管理,在社会认同、国家责任等层面体现理性思维和反思意识,体现一定的思想深度和思维水

平。

观后感应该突出西迁人的家国情怀、奉献意识、艰苦创业等品质,并结合新时期青年人的

理想,弘扬传承这些优秀品质。要突出青年应有的人生追求与素养,弘扬社会核心价值观。

参考立意

1.西迁精神砺我行。

2.发扬西迁精神,走好人生之路。

3.携西迁精神,走新长征路。

4.让国家需要领航青春。

5.携西迁精神,奋斗前行。

6.以心中大我,筑青春辉煌。

【范文展示】

以心中大我,筑青春辉煌

——“交大西迁”纪实片观后感

读一本好书,是和许多高尚的人交谈,而看一部好电影,又能留给观者许多心灵的震撼。

“交大西迁”中每一位讲述者铿锵的话语,时时震撼着我,他们“心中有大我”的万顷胸怀,

时时鼓舞着我,让我每临事辄以西迁精神砥砺自己。在青春的交叉路口,选好自己的路,扣好

第一粒扣子。

“上海的房子,后来我就送给了上海的房管局,留到现在,那是很值钱的,”,我觉得不可惜,

我支援西北了……”这是陈学俊“心中有大我”的奉献精神。

陈学俊教授和夫人是第一批交大西迁人,他们捐献了上海的房子,扎根在西北大地,为一

事,尽一生。这是一种美德的升华,这种美德就是无私奉献。“我将无我,不负人民。”新时

代领路人的“无我”,其实质正是胸怀天下的“心中大我”。而我们,处于人生的转折点,书

生意气,挥斥方遒,正应把奉献的精神传承下来,要学习张玉滚担起乡村教育的无私,要学习

秦阴飞扎根黑土的坚韧,还要学习黄文秀义无反顾回到百色扶贫奉献自己的精神。作为青年人,

去除心中的冷气,要心中有爱,眼里有光。当走出大学校门的时候,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为心中爱的信念,为国家建设的新征程,在付出中收获甘甜,在奋斗中体味人生的快乐。

“不把西北开发建设出来,中国就没有真正的繁荣。”这是钟兆琳胸怀大局的家国情怀。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美冷战、国际排挤,中央决定把沿海重工业内迁,而作为科技后盾的

大学也必须内迁。上海交大便在西迁之列,交大师生毅然抛弃上海优裕的生活,来到周天寒彻、

一派萧瑟的西安。此时的电机之父钟兆琳先生,已届花甲之年,他安顿好卧病在床的妻子,独

自西去,他满怀豪情,带领学生在一片空地上建起了电机实验室。不惟钟兆林,每一个交大的

西迁人,想的都是祖国的大家庭,他们认为:只要国家需要,就义无反顾。是呀,国是人的根,

有了爱国之志,才能有这不渝的接力赛。而我们,作为国之“后浪”,定要像青年医师朱斌一

样“以梦为马,不负韶华”,也要像护士长胡慧那样“为维护人民的生命健康安全奉献力量”,

还要像扶贫干部马晓军一样“奋勇搏击,向党和人民交出满意答卷”。“为有牺牲多壮志,敢

叫日月换新天”。在奔小康的路上,我们定将用我们的爱心与汗水,为祖国的锦绣献上自己的

力量。

周恩来说:“中国革命发源于东南,成功于西北,青年要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太舒服

了不能锻炼培养青年,应该去锻炼,经得起风霜。西北是苦,不仅有风而且有大风,引导青年

克服困难,应该是求之不得的。”

西安,虽是风沙漫天,虽是凋敝不堪,虽是凄冷荒凉,但每一个西迁的交大人,都义无反

顾,毅然西行。风越大,越能锻炼人的意志,培养人的才华。“西迁故交桑榆落,满园桃李旭

日升”,如今西交大为大西北的建设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科技人才,这些西交大人,承袭了前

辈艰苦创业的精神,为陆上“一带一路”经济带打开了筑梦的空间。而我们,作为年轻的追梦

人,更应无惧无畏,带着青春与汗水,为国之所需,迈向碧海深空,走出人生辉煌的征程。

“胸怀大局,无私奉献,弘扬传统,艰苦创业”,这是交大西迁人的精神内涵,也更应是

我们青年一代不变的情怀。壮志凌苍兜,精诚贯白虹。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必将以浓厚的

爱国情怀、无私的奉献精神、无畏的吃苦品质,虑国之所需,筑青春辉煌!

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交大西迁》纪录片观后感

(1)每个人的生命都是有限的,谁都不知道下一刻是惊喜还是意外。那我们能在这有限

的生命里微些什么呢?那在这有限的生命里,我们该怎样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又该怎样度

过才算是有意义的一生了?《交大西迁》纪录片已经给了我们最好的诠释:作为一名新时代青

年,我们要学习西迁精神,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2)何为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就是我们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而这就在青年时,如果第

一粒扣子扣错了,人生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我们高三党,我们青年人要以梦为马,首先要做

的就是养成正确的价值观,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由此,学生组织我们观看了《交大西迁》

纪录片,让我们学习西迁精神,可谓及时雨。

(3)纪实片中,交大师生告别上海,扎根古都西安,为开展西部教育事业,奉献出宝贵

年华,他们身上的西迁精神,是我们的精神食粮。中国电机之父钟北琳先生以花甲之年率领学

生在一片空地上建电机实验室:陈学俊教授和夫人西迁前将上海的房产捐出,扎根在西北

大.....这些事迹让人不禁动容,为之感动。而此时也在我脑中浮现出一句话:〃想国家之想,

应国家之需,为一事,尽一生。我认为这是对交大师生的“西迁精神”最好诠释。无论是身己

花甲之年的钟兆琳先生,还是洋溢着青春活力的交大年青人,他们都为发展西部教育事业和建

设大西北,而毅然“舍小家为大家”。以梦为马,洒下汗水,顽强拼搏,方才不负韶华,方才

是热血青春。学习并发扬“西迁精神”就是当代年青应该扣好的人生第一粒扣子。

(4)习近平主席多次大小会说到〃未来是属于年青人的,而年青人要有担当的意识,要扣

好的人生第一粒扣子”,国家所需的地方,要出现他们的身影,不应环境恶劣而抱怨,不应困

难而退缩,要有“西迁交大人的”奉献精神。我们通过观影后知道:人的价值不在于有多大的

成就和财富,而在于对社会有多大的贡献。我们年青人要学习父辈、祖辈,从“西迁故事”中

汲取精神力量,乐于奉献,勇于拼搏,在有限的生命中创造无限的价值,这才当代年青人该抒

写的人生。

(5)我们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调研时参观西迁博物馆时的号召,到国家需的地方

去。〃西迁精神”是我们的民族精神,新时代,新青年,我们以梦为马,实现自我价值,就要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去奋斗,去建功立业,去抒写、创造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功绩。

(6)人生之路虽漫长,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年轻的时候,一定要

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西迁精神”历久弥新,就是当代青年的第一粒扣子,我们只要薪火

相传,就必将照亮我们进取之路,就必能以梦为马,不负韶华!

写作指点

观后感写作模式

1.引--内容简介。

用简单几句话概括影片内容,做到既完整又简练。

2.议一一发表评论。

写这部分时,选择其中一个问题深入思考并写下来,就构成了自己对影片中某人或某事、

某个镜头的

个性评价。

3.联一一抒写感受。

将片中人物与自己进行比较,寻差距,找不足;与身边熟悉的人相联系,阐发自己的观点;

或将电影

中的先进事迹与生活中、社会上的现象做比较,从正反两方面谈感受。在写作时,同学们

可简单列举一些

亲身经历、耳闻目睹的事(或人)使自己的感受有血有肉,叙议结合。一句话,只有联系

自己,联系生活

和实际,才能写出真情实感。

4.结一一回到总纲。

最后都必须归到“纲”上,这个纲,就是作品本身。在观后感的结尾,最好与影片照应一

下,扣住主

题,才会使文章显得完整。

素材集锦

人物素材

1.张国平:回到家乡去!立志让祖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大西北

“我选择回到家乡,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让家乡变得越来越美,

让祖国、让世界看到不一样的青海。”本科入学时成绩排在全系倒数第三,但他一直默默努力,

不断进步,最终在大三结束时,凭借优异的成绩获得保研资格,来到清华SIGS继续攻读硕士

学位,2023年6月,他顺利完成学业,开启了新的人生篇章。

2023年清华大学毕业生启航奖金奖获得者,2020级电气工程专业硕士毕业生张国平,在

这个难忘的毕业季,接下了新一代青年建设强国的接力棒,投身家乡青海的电网事业,在祖国

的大西北发光发热,交出属于自己的青春答卷。

走出家乡,来到最向往的地方,1997年,张国平出生于青海省西宁市大通县。

从儿时起,梦想的种子便开始在张国平的心中生根发芽。他从小经常帮着父母一起干农活,看

着辛勤劳动的父母,张国平的心中有着一个念头:“我要靠自己的努力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

学到更多的知识,让父母过上更好的日子,让家乡的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张国平说,如果没有国家的九年义务教育政策支持,没有父母的鼓励,就不会有他这得来

不易的学习机会。

在他的记忆中,由于家乡的经济条件极为有限,村里许多孩子的受教育水平仅停留在初中

甚至小学阶段。得益于九年义务教育政策,越来越多的孩子才有了上学的机会。而张国平也不

负众望,家中人口多、家庭条件贫困的他通过不断的努力,于2016年通过国家贫困专项计划,

考入清华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在清华园开启了新的人生,后又在研究生阶段来到深

圳,在深圳国际研究生院继续电气工程方向的深造。

不是“天选之子”,更要全力奔跑。

在研究生阶段,张国平作为华南湿热项目的主要科研人员,承担湿热下环氧树脂的性能评

价和干式空心电抗器环境适应性检测与评价技术研究课题。“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下,电力系统

容易发生故障,影响区域供电。我们课题组致力于研究设备的故障机理、检测手段以及对设备

的应用提出可行性建议。”

张国平表示,刚开始接触负责的项目时,自己对该领域所知甚少,也不知道该从哪些方面

入手具体开展研究。他坦言,这个过程非常难熬,他也曾经历过一段迷茫期。“刚开始接触课

题时,我对环氧树脂和干式空心电抗器了解较少。说实话,直到快研三的时候,我才感觉到自

己真正了解了相关问题的本质,真正透彻领悟了自己需要做什么、怎么做。”

为了将自己的课题做深做透,张国平在研究过程中大量地阅读文献、做实验,并开展相关

实地调研。张国平说,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方式和节奏有着很大不同,本科阶段更多以上

课为主,而研究生除了上课,更侧重于完成科研项目或课题,对于学习的自主性要求更高,不

仅要制定合理的计划,更要主动钻研和攻破新的难题。“做课题的时候,导师更多的是给予我

们一些思路和方向上的引导,许多时候我们需要独立探索,这个过程与本科时期的课堂学习截

然不同,我们要思考和学习的东西也比本科阶段更加深入了。”

给笔者以深刻印象的,是张国平的用心和踏实。无论是自身条件还是学习天赋,张国并不

是所谓的“天选之子”。大一入学时,他的成绩在系里排在倒数第三。在他默默的努力下,学

习成绩不断提高,最终他在大三结束时顺利获得了保研资格。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从最初的面

对科研不知从何做起,到最终迎来了柳暗花明,张国平并没有什么所谓的“制胜秘诀”,有的

是默默坚持和不断尝试。

春风化雨,导师与他教学相长

看着张国平的不断成长,身为导师的贾志东研究员倍感欣慰。贾志东表示,自己也在陪伴

学生的成长过程中不断受到新的启发。“我在国平身上看到了一种特别宝贵的精神,他也让我

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的认知。学生的成长并不仅限于其天资聪颖,更难能可贵的是精

神品质。”贾志东说道,从最初的“小白”到项目组里的“标杆”,张国平三年间的科研能力

和领导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参与并顺利完成南方电网的重大项目。“比起天赋异禀,我从

国平的身上看到了‘勤能补拙’的重要性。”

贾志东对张国平最深的印象,是他那吃苦耐劳、任劳任怨的精神。在科研中,他不会轻易

放弃任何“难啃的骨头”。“面对困难,他从不抱怨,更不会耍小聪明,总是踏踏实实地做事。”

贾志东还说,张国平在团队工作中越来越成熟稳重,不仅敢于积极承担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也

懂得谦让和给予,会主动把一些机会让给学弟。

在张国平的心目中,贾老师严厉而又温暖,“在我科研项目开展遇到困难的时候,贾老师

不仅给予了很大的包容度,也总能给出非常具有指导性、直切要害的建议。”给张国平以深刻

启发的,是导师对其科学研究要“接地气”的教诲。“贾老师平时一直强调科研成果的可应用

性,切忌空谈。在他的指导下,我做项目研究时非常关注实用性,也多次去过现场调研。正是

在这个深入实地实践调研的过程中,我们真正抓住了‘痛点',让我们的研究内容更加'接地

气,。”

除了科研进展外,导师对同学们生活上的关心也让张国平深受感动。“贾老师看了我的助

学金申请表,得知我家庭条件有些困难后,主动找我谈话,告诉我不管有什么困难都及时跟他

说,老师会想办法尽可能地为我提供支持。这让我感到特别温暖,原来导师一直在默默地关注

着、关心着我们每一个人。”

“我想帮助更多的人,走向更加广阔的世界”

“没有国家、社会和学校对我的帮助,就没有今天的我。”在采访中,张国平不止一次地

提到,自己在求学生涯中受到了来自国家和学校的全方位基础性帮助。他总说,自己是幸运的,

虽然生在山区,却能有机会走向更辽阔的天地。而他也不愿辜负这些温暖的馈赠,不愿辜负社

会和学校的期望。在校期间,张国平多次通过无偿献血、志愿服务等方式,尽自己的能力帮助

更多的人。他的自愿献血量累计达到1000mL,疫情期间曾多次参加协调食堂秩序等相关防疫

志愿工作。

张国平说,自己在本科时期参加了学校赴江西的暑期支教,山区的孩子们质朴、单纯,因

山区条件贫困,许多孩子能够接触到的社会资源也极其有限,这与自己的童年极为相似的境遇,

让张国平感触颇深,他不禁想起了小时候的自己。“虽然我只和他们一起相处了一个月,也并

没有能够教给孩子们特别多的东西,但我发自内心地希望孩子们未来也能有机会走出大山,勇

于改变自己的命运,见识到更加广阔的世界。”

回到家乡,回到最初的地方

在清华度过了七年的求学时光,张国平毕业后选择回到青海,就职于国网青海省电力公司。

“我本科和硕士的专业领域都是电气工程,我希望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因此选择了专业对口

的电网公司。”张国平表示,虽然自己硕士研究生期间的研究课题侧重于湿热的南方环境,但

是自己在研究中培养的逻辑思维和科研方法却是可以一脉相通的。“尽管青海和广东的自然环

境不同,但我相信在未来的工作中也会用到研究生课题中的逻辑和方法,举一反三,为家乡解

决实际问题。”

“不要出错。”这是张国平对自己在未来工作中的要求。''我主要负责电力系统中的调度

工作,稍有不慎就可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身为一名一线工作人员,我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

自己的工作技能,同时必须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出错,这是我的责任。”

张国平表示,随着祖国的不断强盛以及政府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重视力度,家乡越来越

多的家庭重视起了孩子的学习和成长。在过去,许多家庭因各方面条件有限,只能把孩子送到

就近的村子里读书,孩子们也可能因为经济条件等原因提早辍学。“我在即将高中毕业的时候,

发现家乡对于教育的重视程度逐渐加深了,也有更多学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学校。”

上大学以后,张国平每逢假期回到家乡,都会发现新的变化。“曾经,我的家乡是没有高

速公路的。近几年,我发现家乡每年都会增加新修的公路,旅游业也发展得越来越好,新增了

许多漂亮的旅游景点。”

看着家乡的建设一天比一天好,张国平的心中也充满了希望。“虽然我个人的力量还很薄

弱,但我还是想尽自己所能,将在清华的所学所得带回家,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为青海的发

展尽一份力。我希望见证家乡的建设变得更好、更美,我希望让中国、让全世界看到不一样的

青海、不一样的西北。”

那是生他养他的地方,那是他无比依恋的地方,那是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那是他接过青春

的接力棒,继续奔跑的地方,走出家乡,是为了回到家乡;走出家乡,是为了回报家乡,将个

人理想奋斗融入祖国建设,不是一句单纯的口号,看,这名洋溢着青春活力的青年,正在辽阔

的祖国西部,以实际行动谱写着新时代的奋斗之歌。“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张国平,

期待看到你更加美丽的家乡!

2.程莉:战斗在祖国与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地方一一就业选择的心路历程

程莉,上海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本科就读于复旦大学。曾放弃了直升

研究生和出国升造的机会,作为首届全国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远赴西部国家级贫困县一一云南省

永胜县金官镇财政所志愿服务一年多。研究生期间参与国家发改委四川灾后重建基础调研,深

入汶川等重灾区,与灾民做大规模的入户问卷调查,访谈地方官员等。2008北京奥运会国际

广播中心志愿者。

学生期间曾担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生会主席,清华大学研究生会“财富论坛”总

导演、外联部,复旦大学国际金融协会会长等。曾获全国优秀青年志愿者奖章,清华大学、复

旦大学奖学金多项。

作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二年级硕士研究生,今年7月毕业后,我将作为四川省选调生,

赴汶川县工作。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上海女生,对于我的选择,一些人感到不可理解,也有一

些人认为我是一时冲动,这里我要郑重地说,这是我长期探索思考的结果,既不是一时冲动,

更不是赶时髦。能够有机会为灾后重建尽一份心力,为西部人民尽一份贡献,我深感荣耀,满

怀期待!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令举国震惊,九州同悲!在那段日子里,我一方面为地震

给四川人民带来的巨大灾难而悲痛,另一方面也为举国上下同心、齐力救灾而感动,更被校园

里弥漫着的浓浓爱国情、民族心所感染,心中涌动着奔赴灾区的冲动,去灾区工作、为灾区同

胞做点什么的想法在我心中悄悄萌芽。

去年7月初,经过努力,我很幸运地参加了由国家发改委小城镇中心组织的一次灾后重建

的大规模基础调研项目,历时10天的时间里,我们深入映秀镇等重灾区,直接与当地受灾干

部群众以及各界救援人士接触,一边完成大规模的问卷调查,一边进行实地考察。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在一片阴雨之中,我第一次走进汶川。折成几截的百花大桥,映秀

小学唯一挺立的旗杆,镇中心大片大片的废墟,瓦砾中硕大的巨石,地面上巨大的裂缝……亲

眼所见大地震造成的可怕破坏比想象中还要令人震惊!

那些亲人突然离去而留下的残破家庭,失去所有子女而丧失人生希望的母亲,失去所有青

壮年而只留下风烛残年的老人和嗷嗷待哺的孩童,不仅失去所有财产还背负着巨额房屋贷款的

灾民……面对他们,我唏嘘不已;而很多灾区干部群众所表现出的乐观与自强、坚韧与执著,

令我心生敬佩!

一位受访的农民老大爷,一边流着眼泪哭诉他失去了最乖巧成绩最好的孙女,一边又不断

地向我展示他要靠自己重建“农家乐”的规划;很多干部自家遭遇灾难,但他们依然坚守职责,

以最大的努力和最强的意志带领群众应对灾后艰巨的挑战。

有一位当地的干部问我:“我们这现在很需要人,像你这样清华大学毕业的上海女生会愿

意来我们这工作吗?"虽然我当时并没有立即回答他,但我的内心却日益升腾起一股强烈的愿

望:我真的很想和你们战斗在一起!

回到学校后,我投入到了如火如荼的奥运志愿服务之中,而与灾区人民并肩战斗的渴望依

然不时萦绕心头,但我并不确定是否有真正可行的工作途径。我要感谢学校的教育与帮助,“立

大志,入主流,上大舞台,成大事业”,“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这些口号一直弘扬着毕

业生择业的主旋律。

2008年,学校加强了基层选调生和大学生村官项目的工作,不仅很早就进行了广泛而深

入的宣传,还通过认真细致的摸底,掌握了我们有志于前往基层工作的同学的情况,并及时向

我们提供了大量信息,我也正是由此才第一时间得到了四川省选调生的招考通知,并毫不犹豫

地报考了汶川县的选调生,因为我知道这是我实现最初心愿的最好机会!

在接下来的12月和1月,我两次前往成都,顺利地通过了笔试和面试,并最终以排名第

一的成绩被录取。在第二次去面试时,我又前往汶川,再次实地了解他们目前的重建进展,并

且和当地的干部进行了交流。这一次的调研和沟通让我更加体会到,“重建”某种意义上比“救

灾”更艰巨,他们目前的工作仍然那么繁重,那里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才的支援。让我

感动的是,当地干部群众对我的到来给予了极大热情与期待,更坚定了我要同他们战斗在一起

的决心!对此,我感谢学校师长和领导,也感谢父母亲友的深情厚爱和大力支持!

把个人的命运与祖国、与社会、与人民的需要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是青年成长成才的光辉

道路。我的师兄师姐们用他们的行动做出了榜样,也深深感染着一代代学弟学妹!我相信,只

要我们把心态放平一些,把眼界放宽一些,把心胸放广一些,我们就一定能发现更大的学习与

发展的空间,更广阔的施展才华的舞台。人生,还是需要一点理想、需要一点激情、需要一点

精神,让我们昂扬激情,挥洒青春,战斗在祖国与人民最需要我们的地方!

3.当代愚公一一黄大发

一个当时年仅20多岁的农村大队长,带着数百个村民,钢钎凿、风钻敲,前后历经30余

年,在峭壁悬崖间挖出一条10公里的“天渠”。潺潺渠水,润泽了当地1200多人,使曾经闭

塞的贫困村面貌一新。当地人管它叫“大发渠”。村民们以最朴实而又最隆重的口头命名方式,

感谢他们的带头人一一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信佬族乡团结村老支书黄大发。

4.时代楷模一一黄文秀

1989年生,北京师范大学法学硕士。她是2017年广西优秀定向选调生,曾任百色乐业县

新化镇百泥村第一书记。6月16日的大雨来得很突然。下午两点多,黄文秀没吃饭,就急匆

匆地要出门。父亲看了天气预报,知道晚上会有暴雨,劝她,”要不明早再回吧?”“就是因

为要下暴雨,村里可能会受灾,更应该马上回去”,黄文秀坚持要走,临走前,她叮嘱父亲“记

得吃药”。回村的路上,黄文秀一边开车,一边给村支书周昌战发消息,询问村里的情况。当

地的地质比较疏松,一到雨季,容易发生塌方和滑坡。6月17日凌晨00:12,黄文秀在家族

群里发了一段11秒的小视频。视频里黑漆漆的一片,只有车灯发出微弱的光,照出密集的雨

点、频频摆动的雨刷和从山上倾泻下来、淹满整条公路的洪水。4分钟后,黄文秀对家人说,

“我遇到山洪了,两头都走不了,雨越来越大,请为我祷告吧”。没有人预料到,这成了她留

在世上的最后一段话。

5.素心托高洁一一张桂梅

2002年,在云南儿童之家工作的张桂梅看到了很多农村贫困家庭的不幸,她希望创办一

所免费女子高中,彻底解决山区贫困问题。她四处奔波筹集资金,努力了五年也才筹集到1万

元。经多方努力,2008年,华坪女子高级中学成立,这是全国唯一一所免费女高,专门供贫

困家庭的女孩读书。建校12年来,已有1804名大山里的女孩从这里走进大学完成学业,在各

行各业做贡献。

华坪女高佳绩频出之时,张桂梅的身体却每况愈下,患上了10余种疾病。张桂梅说:“当

听到学生大学毕业后能为社会做贡献时,我觉得值了。她们过得比我好,比我幸福,就足够了,

这是对我最大的安慰。”

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词:烂漫的山花中,我们发现你。自然击你以风雪,你

报之以歌唱。命运置你于危崖,你馈人间以芬芳。不惧碾作尘,无意苦争春,以怒放的生命,

向世界表达倔强。你是崖畔的桂,雪中的梅。

6.毛相林一一山路得康庄

毛相林,重庆市巫山县竹贤乡下庄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1997年,担任老下庄村

支书的毛相林带领村民向绝壁挑战,历经7年时间在悬崖绝壁上凿出一条“天路”。2005年,

毛相林又带领村民脱贫攻坚,历经13年时间探索培育出“三色”经济。2020年度感动中国十

大人物颁奖词:绝壁上打响了抗争命运的第一炮,山坡上种下了向往美好的第一棵苗。不信天,

不认命,你这硬实的汉子,终于带着乡亲们爬出这口井。山到高处你是峰,路的尽头是家园。

7.延续乡村文化根脉一一张杂怂

张杂怂,土生土长的西北民谣歌手。他跑遍了西北各省,拜访100多位民间艺人,收集整

理民间小调,对它进行改编,再整理再创作,为延续西北民谣的生命和乡村文化的根脉,一路

向前。出生于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的张杂怂,自2008年开始,寻找拜访民间艺人,采集小调、

小曲儿、社火、贤孝等民间歌谣和曲艺,并糅合打磨,逐渐形成自己独特表演风格的“杂谣”,

创作了《亲家母》《三姐妹》等带着浓郁乡土味的歌谣,延续西北民谣的生命和乡村文化的根

脉。用西北民谣,谱振兴华章。2020年4月,张杂怂创作的“防疫三部曲”最终章《甘肃有

个大夫叫霞霞》,登上微博热搜,席卷全网。其事迹被改编创作成电影《黄河杂谣》。

8.三代人治沙群体一一八步沙林场“六老汉”

1981年,甘肃省古浪县土门镇农民郭朝明、石满、贺发林、张润源、程海等六老汉,以

联户承包的形式,封沙造林,治理沙害。到2000年,八步沙植树1000多万株,使7.5万多亩

荒漠得以治理,近10万亩农田得到保护。进入21世纪,八步沙林场第二代治沙人又主动请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