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第2课时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1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第2课时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2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第2课时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3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第2课时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4页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地理第二单元生态环境与国家安全第一节第2课时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课后习题含解析鲁教版选择性必修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8-第2课时碳减排中的国际合作课后篇巩固提升基础巩固碳生产率是指肯定时期内一个国家(地区)国内生产总值与同期二氧化碳排放量之比,反映了单位碳排放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读2000—2011年京津冀碳生产率变更趋势图,完成1~2题。1.关于三省级行政区的说法,正确的是()A.河北省的能源利用率最高B.北京市的碳生产率增速最快C.北京市的碳排放量最多D.天津市的碳生产率逐年增长2.提高河北省碳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是()①限制人口规模②提高科技水平③变更能源结构④承接京津产业转移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第1题,从图中看,河北省碳生产率最低,即能源利用率最低;北京市的碳生产率增速最快;图中纵坐标只表示碳生产率,无法推断碳排放量的多少;天津市的碳生产率波动增长。第2题,提高碳生产率的有效措施是提高科技水平,变更能源构成,②③正确;限制人口规模对碳生产率影响较小,①错;承接京津产业转移,不肯定会提高碳生产率,④错。答案1.B2.B读世界部分国家生产和消费的碳排放量图,完成3~4题。3.图中所示,碳排放量本国消费远远超过生产的有()A.巴西、欧盟15国、墨西哥B.加拿大、俄罗斯、美国C.日本、欧盟15国、美国D.中国、印度、南非4.有关我国碳排放量的正确叙述是()A.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大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B.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小于他国碳排放量C.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是由出口产品所产生的D.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解析第3题,碳排放量本国消费包括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和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据图可知,碳排放量本国消费远远超过生产的有日本、欧盟15国和美国。第4题,由图可知,我国消费的碳排放总量小于生产的碳排放总量,消费的本国碳排放量大于他国碳排放量,我国消费的他国碳排放量不是由出口产品所产生,生产的碳排放量有一部分产品出口到他国被消费掉。答案3.C4.D下图示意我国南方某省级行政区2010—2050年碳排放高峰曲线(含预料)。据此完成5~6题。5.对该省级行政区进行碳排放高峰模拟预料可以忽视的因素是()A.GDP增长率 B.能源结构的调整C.产业结构的调整 D.当地气温的季节分布6.关于该省级行政区2010—2050年的碳排放高峰及预料,下列表述错误的是()A.碳排放高峰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形曲线B.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碳排放高峰可能会降低C.单位产值的能耗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形曲线D.技术进步可能会使碳排放峰值出现时间提前解析第5题,GDP增长率能影响当地碳排放;当地能源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均能影响化石燃料的消耗量,进而影响碳排放;我国南方地区冬季较暖和,与北方冬季大量用煤取暖不同,故不用考虑当地气温的季节分布的影响。第6题,图中碳排放量高峰曲线出现先增后降的倒“U”形曲线;随着能源结构的优化,对化石燃料的运用削减,碳排放量削减,可导致碳排放峰值减小;图中是碳排放量曲线,没有单位产值的能耗;技术的进步可降低单位产值能耗,使碳排放高峰的峰值提前出现。答案5.D6.C隐含碳排放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干脆或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某地区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输出产品隐含碳排放量-输入产品隐含碳排放量。下图为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统计图。据此完成7~8题。7.关于我国隐含碳排放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部主要为转入地区 B.东南部主要为转出地区C.总体上由东向西转移 D.总体上由北向南转移8.造成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差异的缘由是()A.人口数量 B.资源数量C.产业结构 D.国家政策解析第7题,东北部地区的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总体为正值,因此主要为转出地区;东南部地区的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总体为负值,因此主要为转入地区;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总体上东部地区为负值,西部地区为正值,隐含碳排放由西向东转移;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总体上南部地区为负值,北部地区为正值,隐含碳排放由北向南转移。第8题,隐含碳排放是产品生产过程中干脆或间接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某地区隐含碳排放净转移量的大小,取决于当地的输出产品类型和输入产品类型,与当地的产业结构亲密相关。答案7.D8.C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碳交易是为应对全球气候变更,削减温室气体排放而采纳的市场机制。若企业碳排放量超出配额,则须要在碳交易市场购买碳配额。自2011年起,我国先后在北京、上海、湖北、福建等7个省级行政区建立碳交易试点,总共纳入企业2000余家。2024年年底,我国正式启动全国碳交易市场建设。下图示意2013—2025年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状况统计。(1)据图描述我国碳配额现货交易量的变更特点。(2)为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应对碳交易市场机制提出合理化措施。解析第(1)题,结合示意图从总量及增速两个方面描述特点。第(2)题,碳排放较多的企业应当通过开发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等方面削减碳排放量;利用新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率,可将节余的碳配额进行出售;为了企业发展,必要时也可以在碳排放市场购买碳配额。答案(1)2013—2025年,碳配额现货交易总量呈上升趋势,增速明显,2024年增速有所减缓。(2)降低能耗,运用新能源,改善产业结构;削减碳排放,将节余的碳配额出售;为满意企业发展的须要,必要时可适度购买肯定数量的碳配额。素养提升下图为2015年部分国家进出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统计图。据此完成1~2题。1.下图表明()A.美国进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小于出口B.日本进出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大致相等C.韩国进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大于出口D.部分国家通过含铁商品贸易向中国转移了碳排放2.有效降低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可行性措施包括()A.缩减钢铁行业就业人员B.削减运用钢铁产品C.压减淘汰落后钢铁产能D.削减进口含铁商品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美国进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大于出口;日本出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大于进口;韩国出口含铁商品中隐含的碳排放量大于进口;中国大量进口铁矿石等隐含碳排放量大的产品,因此部分国家通过含铁商品贸易向中国转移了碳排放。第2题,有效降低中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的可行措施包括压减淘汰落后钢铁产能。答案1.D2.C下图是2000—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3~4题。3.2000—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状况,叙述正确的是()①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总体在上升②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相对小,总体变更不显著③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总体呈下降趋势④中部各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均有大幅度增加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4.有关2000—2010年中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空间分布差异的缘由分析,正确的是()①运输需求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正相关②人口数量分布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分布一样③交通运输技术水平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正相关④经济水平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正相关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解析第3题,与2000年相比,2010年除新疆、青海、宁夏、贵州、江西、安徽六个省级行政区外,其他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故全国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总体在上升,①正确;西北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占全国的比重相对小,总体变更不显著,②正确;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总体呈上升趋势,③错;中部各省级行政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并不都是大幅度增加,④错。综上,选A。第4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运输需求越大的地区,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就越大,①④正确;人口数量分布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分布不一样,②错;交通运输技术水平与交通运输碳排放量呈负相关,③错。综上,选D。答案3.A4.D碳排放是关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一个总称,多数科学家和政府承认温室气体已经并将接着为地球和人类带来灾难。如何削减碳排放量,成为21世纪初最重要的环保话题之一。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包括上海市以及江苏、浙江、安徽、江西4个省级行政区的53个地级市。下图示意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重心与碳排放重心的关系。据此完成5~7题。5.2010年和2005年相比,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碳排放削减的省级行政区最可能是()A.上海市 B.浙江省C.江苏省 D.安徽省6.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发展和碳排放的特点是()A.碳排放主要集中在北部和西部B.工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的距离呈现出“增—减—增”的趋势C.影响碳排放空间格局变更的因素是工业发展状况D.工业重心每五年的平均移动速度先快后慢7.泛长江三角洲地区削减碳排放的合理措施是()A.将高能耗产业由本区东部转移到西部B.用自然气、石油取代煤炭作为主要能源C.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提高能源利用率D.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第一产业解析第5题,2010年和2005年相比,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碳排放重心由东南向西北移动,远离东面,说明东南面的省级行政区碳排放削减,则最有可能是上海市碳排放削减。第6题,读图,泛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碳排放重心与工业重心亲密相关,工业重心集中在东部,那么碳排放也主要集中在东部;工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的距离,1990—1995年两重心距离增大,1995—2005年两重心的距离减小,2005—2010年两重心的距离增大,所以两重心距离呈现“增—减—增”的趋势;影响碳排放空间格局变更的因素有工业重心和碳排放重心的分布;工业重心每五年的移动速度,1990—1995年较快,1995—2000年变慢,2000—2005年最慢,2005—2010年最快,则平均移动速度先快后慢再变快。第7题,将高能耗产业由本区东部转移到较落后的西部,由于西部设备和技术水平较差,碳排放量会增加;我国能源结构目前以煤炭为主,运用自然气、石油代替煤炭作为主要能源不符合我国实际;进行技术革新和工艺改进,提高能源利用率,能削减碳排放;本区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发展农业,是不行取的,应重点发展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削减碳排放。答案5.A6.B7.C8.(拓展探究)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赵聪和他的4个好伙伴组成了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探讨小组,他们探讨发觉,碳排放的多少和强度往往与区域经济的发展阶段亲密相关。他们依据碳排放量随时间的演化,绘制了三个倒“U”形曲线:碳排放强度的倒“U”形曲线高峰、人均碳排放量倒“U”形曲线高峰及碳排放总量倒“U”形曲线高峰。从工业革命起先划分为四个阶段,S1阶段为碳排放强度峰值前阶段,S2阶段为碳排放强度峰值到人均碳排放量峰值阶段,S3、S4阶段为人均碳排放量峰值之后阶段(下图)。(1)S1阶段碳排放的特点是,分析其成因。

(2)说明S2阶段区域发展面临的环境问题。(3)分析S3阶段碳排放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4)列举人类在S4阶段为削减碳排放总量可以实行的措施。解析第(1)题,依据示意图分析S1阶段碳排放强度大,而人均碳排放量和碳排放总量小,缘由是工业革命早期科学技术水平低导致碳排放强度大,而早期工业化的国家少,故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小。第(2)题,S2阶段碳排放总量和人均碳排放量增加许多,这个时期工业化发展速度快,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量大,会导致环境污染、局部地区矿产资源枯竭。第(3)题,S3阶段对大气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是会导致全球气候变暖、极端天气现象多发。第(4)题,可以从国际合作、科技投入、开发新能源、制定碳减排政策等方面列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