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55-专题六文言文阅读备考方略一立足高考前沿,探讨考题特点考查内容试题年份选文出处涉及的考点2024·全国卷Ⅰ《史记·屈原贾生列传》①文言断句;②文化常识;③文意概括分析;④文言翻译。2024·全国卷Ⅱ《史记·商君列传》①文言断句;②文化常识;③文意概括分析;④文言翻译。2024·全国卷Ⅲ《史记·孙子吴起列传》①文言断句;②文化常识;③文意概括分析;④文言翻译。2024·全国卷Ⅰ《晋书·鲁芝传》①文言断句;②文化常识;③文意概括分析;④文言翻译。2024·全国卷Ⅱ《后汉书·王涣传》①文言断句;②文化常识;③文意概括分析;④文言翻译。2024·全国卷Ⅲ《宋史·范纯礼传》①文言断句;②文化常识;③文意概括分析;④文言翻译。选材特点阅读材料均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作品。传主多为忠直爱民,治政有方或力主改革,有很大影响力的人物。如贾谊、商鞅、吴起等等。备考建议(1)强化基础,迁移联想。文言文的命题往往是“选文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因此,应当扎扎实实进行初中学语文教材文言基础的梳理与积累,熟而能化,联想迁移。(2)广泛阅读,拓展视野。加强课外阅读的广度,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了解历史掌故、政治制度、变法革新以及文化习俗、地理沿革等。(3)聚焦考点,强化训练。以高考试题为样本,精选类似文章,针对训练。一、(2024·全国卷Ⅰ)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孝文皇帝初立,闻河南守吴公治平为天下第一,故与李斯同邑而常学事焉,乃征为廷尉。廷尉乃言贾生年少,颇通诸子百家之书。文帝召以为博士。是时贾生年二十余,最为少。每诏令议下,诸老先生不能言,贾生尽为之对,人人各如其意所欲出。诸生于是乃以为能不及也。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生以为汉兴至孝文二十余年,天下和洽,而固当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乃悉草具其事仪法,色尚黄,数用五,为官名,悉更秦之法。孝文帝初即位,谦让未遑也。诸律令所更定,及列侯悉就国,其说皆自贾生发之。于是天子议以为贾生任公卿之位。绛、灌、东阳侯、冯敬之属尽害之,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于是天子后亦疏之,不用其议,乃以贾生为长沙王太傅。贾生既辞往行,及渡湘水,为赋以吊屈原。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岁余,贾生征见。孝文帝方受釐,坐宣室。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贾生因具道所以然之状。至夜半,文帝前席。既罢,曰:“吾久不见贾生,自以为过之,今不及也。”居顷之,拜贾生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文帝之少子,爱,而好书,故令贾生傅之。文帝复封淮南厉王子四人皆为列侯。贾生谏,以为患之兴自此起矣。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文帝不听。居数年,怀王骑,堕马而死,无后。贾生自伤为傅无状,哭泣岁余,亦死。(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B.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D.贾生名谊/洛阳人也/年十八/以能诵诗属书闻/于郡中吴廷尉为河南守/闻其秀才/召置门下/甚幸爱/C[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于郡中”是介词结构,前面有谓语动词“闻”,“闻于郡中”是状语后置句,中间不行断开,据此解除D项。“吴廷尉”是“为河南守”的主语,中间不行断开,据此解除A项。“门下”是状语,应为“置(于)门下”,“甚幸爱”的主语是“吴廷尉”,而非“门下”,故“甚幸爱”前应断开,解除B项。]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吩咐、文告的总称。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往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A[本题考查了解并驾驭常见的古代文化学问的实力,考查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错,在诸子百家中,影响较大的主要是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贾谊初入仕途,呈现非凡才能。他受到廷尉举荐而入仕,当时年仅二十余岁,却让诸生自觉不如,不久得到文帝越级提拔,一年之间就当上太中大夫。B.贾谊热心政事,遭到权要忌恨。他认为汉朝建立二十余年,政通人和,应当全盘变更秦朝法令,因此触及权贵利益,受到诋毁,文帝后来也疏远了他。C.贾谊答复询问,重新得到重用。文帝询问鬼神之事,对贾谊的回答很满足,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D.贾谊劝止封侯,文帝未予接受。文帝封淮南厉王四个儿子为侯,贾谊认为祸害将自此兴起;数年之后,梁怀王堕马死,贾谊觉得未能尽责,悲泣而死。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实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于是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错,事务依次颠倒,从原文来看,是孝文帝先表示自己也比不上贾谊,然后才任命他为自己钟爱的小儿子梁怀王的太傅。]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乃短贾生曰:“洛阳之人,年少初学,专欲擅权,纷乱诸事。”译文:(2)贾生数上疏,言诸侯或连数郡,非古之制,可稍削之。译文:解析:本题涉及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1)“短”,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说人的坏话。“初学”,学识肤浅。“擅”,独揽。“纷乱”,形容词的使动用法,“纷乱诸事”即“使诸事纷乱”,使事情变得困难混乱。(2)“数”,屡次,多次。“连”,接连。“或”,有的。“稍”,渐渐。答案:(1)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困难混乱。”(2)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渐渐削减其封地。[参考译文]贾生名为贾谊,是洛阳人。在十八岁时,就因能诵读诗书会写文章而在郡中著名。吴廷尉担当河南郡守时,听说贾谊才学优异,就把他召来置于自己门下,特别器重他。孝文帝刚即位,听说河南郡守吴公治下政治清明,为全国第一,(吴公)以前和李斯是同乡,又常常向李斯学习做事,于是征召他担当廷尉。吴廷尉就说贾谊虽年轻,却很精通诸子百家的典籍。汉文帝就征召贾谊,让他担当博士之职。此时贾谊年纪才二十多岁,(在博士中)最为年轻。每次孝文帝下令让博士们探讨一些问题,那些老先生们都无话可说,贾谊却能一一回答,人人都觉得说出了自己想说的话。诸生因此都认为才能比不上贾谊。孝文帝也特别兴奋,对他破格提拔,一年之内就升任太中大夫。贾谊认为,从西汉建立到孝文帝时已有二十多年了,天下太平,正是应当改正历法、变易服色、订立制度、设定官名、振兴礼乐的时候,于是初步制定了全部这些事项的礼仪法度,崇尚黄色,官印数字用五,创设官名,完全变更了秦朝的旧制。孝文帝刚刚即位,虚心退让而来不及。各项法令的修改审定,以及诸侯全都到自己的封地上去,这些主见都是贾谊提出的。于是孝文帝就和大臣们协商,想提拔贾谊担当公卿之职。周勃、灌婴、东阳侯、冯敬这些人都嫉妒他,于是说贾谊坏话道:“洛阳之人,年轻学浅,一味想独揽权力,使事情变得困难混乱。”于是,孝文帝后来也疏远了贾谊,不再接受他的看法,而任命他为长沙王太傅。贾谊向孝文帝告辞之后前往长沙,在渡湘水的时候,写下一篇辞赋来凭吊屈原。贾谊担当长沙王太傅三年。一年多之后,贾谊被召回京城拜见皇帝。当时孝文帝刚刚接受过神的降福保佑,坐在宣室(接见贾谊)。孝文帝因为有感于鬼神之事,就(向贾谊)询问鬼神的本原。贾谊也就趁机周详地讲解并描述了所以会有鬼神之事的种种情形。到半夜时分,孝文帝(已听得很入神,不知不觉地)在座席上往贾谊身边移动。听完之后,孝文帝说:“我好长时间没见贾谊了,自认为能超过他,现在看来还是不如他。”过了不久,孝文帝任命贾谊为梁怀王太傅。梁怀王是孝文帝的小儿子,受孝文帝宠爱,又宠爱读书,因此让贾谊当他的老师。孝文帝又封淮南厉王的四个儿子都为列侯。贾谊劝谏,认为祸害将自此兴起。贾生屡次上奏,说诸侯封地有的接连数郡,不合古代制度,可以渐渐削减其封地。孝文帝没有听从。过了几年,梁怀王骑马时从立刻掉下来摔死了,没有留下后代。贾谊认为这是自己作为太傅没有尽到责任,特别难过,哭泣了一年多,也死去了。二、(2024·全国卷Ⅱ)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8题。商君者,卫之诸庶孽公子也,名鞅,姓公孙氏,其祖本姬姓也。鞅少好刑名之学,事魏相公叔座。公叔座知其贤,未及进。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公叔既死,鞅闻秦孝公下令国中求贤者,将修缪公之业,东复侵地,乃遂西入秦,因孝公宠臣景监以求见孝公。公与语,数日不厌。景监曰:“子何以中吾君?吾君之欢甚也。”鞅曰:“吾以强国之术说君,君大说之耳。”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卫鞅曰:“疑行无名,疑事无功。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孝公曰:“善。”“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行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行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于是以鞅为大良造。居五年,秦人富强。孝公使卫鞅将而伐魏。卫鞅伏甲士而袭虏魏公子卬,因攻其军,尽破之以归秦。魏惠王兵数破于齐秦,国内空,日以削,恐,乃使使割河西之地献于秦以和。而魏遂去安邑,徙都大梁。惠王曰:“寡人恨不用公叔座之言也。”卫鞅既破魏还,秦封之於、商十五邑,号为商君。(节选自《史记·商君列传》)[老师用书]大一轮复习讲义·语文5.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C.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D.会座病/魏惠王亲往问病/公叔曰/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王即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解答此题,要在理解大意的基础上,比较四个选项的不同之处,结合上下文,通过分析语意和句子结构进行推断,从而解除干扰项。“公孙鞅年虽少”意为“公孙鞅虽然年轻”,句意、结构均完整;“奇才”即“杰出的才能”,作“有”的宾语。故“少”和“有奇才”中间应当断开,解除A项。“愿王举国而听之”意为“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而”表修饰,其前不行断开,解除D项。“听用”即“听从任用”,“王即不听用鞅”意为“大王假如不听从任用公孙鞅”,“不听用鞅”为“必杀之”的前提,故“必杀之”前应断开,解除C项。]6.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B.汤武即商汤与孙武的并称,他们二人均以擅长用人用计、战功赫赫留名于青史。C.变法是指对国家的法令制度作出重大变革,商鞅变法为秦国富强奠定了基础。D.黥是古代的一种刑罚,在犯人脸上刺上记号或文字并涂上墨,在刑罚之中较轻。B[本题考查了解并驾驭常见的古代文化学问的实力。由原文“汤武下循古而王”可知,“汤武”二人均为国君,即商汤和周武王。孙武是出名的军事家,著有《孙子兵法》。]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商鞅投奔秦国,受到孝公赏识。他本是卫国公子,恰遇秦孝公招揽贤才,于是通过景监见到孝公,说之以强国之术,孝公与他交谈,数日不觉厌烦。B.商鞅旁征博引,劝服孝公变法。他初步站稳脚跟后,又借历史兴亡来证明改革的必要,劝告孝公变法,最终孝公赐予他官职,又下达了变法的吩咐。C.商鞅厉行法治,秦国太平富强。他铁面无私,不徇私情,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国人受此震慑,全都遵遵守法律令,治安状况改善,民众家给人足。D.魏国被迫迁都,惠王深表懊悔。魏国战事失利,无奈割让河西之地献给秦国以求和,并迁都至大梁,惠王感慨说,缺憾的是没有听从公叔座的劝告。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实力。“无论何人犯法均施以刑罚”错误。由原文可知,太子犯法,并未施以刑罚,而是惩罚了太傅公子虔和太师公孙贾。]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译文:(2)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译文: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实力。(1)关键词“苟”(假如)、“法”(效法)、“循”(遵守)。(2)关键词“期年”(一年)、第一个“之”(到),状语后置句“令行于民”。答案:(1)圣人假如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假如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2)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参考译文]商君,是卫国国君姬妾生的儿子,名鞅,姓公孙,他的祖先原来姓姬。卫鞅年轻时就宠爱循名责实、慎赏明罚的刑名之学,侍奉魏国宰相公叔座。公叔座知道他贤能,还没来得及向魏王举荐。正赶上公叔座得了病,魏惠王亲自前往慰问他。公叔座说:“公孙鞅虽然年轻,却有杰出的才能,希望大王把国家的政务全部交给他处理。大王假如不听从任用公孙鞅,就确定要杀掉他,不要让他离开国境。”公叔座死后,卫鞅听说秦孝公下达吩咐在全国内寻求有才能的人,将要重整秦穆公时代的霸业,向东收复失地,卫鞅就西去进入秦国,通过孝公的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孝公与他交谈,谈了好几天都不觉得厌倦。景监说:“你用什么打动了我们的国君呢?我们国君兴奋极了。”卫鞅回答说:“我用富国强兵的方法劝告他,他特殊兴奋。”孝公任用卫鞅后,卫鞅想要变更法度,孝公担忧天下人争论自己。卫鞅说:“行动迟疑不决就不会出名声,做事迟疑不决就不会有效果。圣人假如可以使国家强盛,不必效法陈规;假如可以使百姓获利,不必遵守旧制。”孝公说:“好。”“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就不必效仿旧法度。所以汤、武不沿袭旧法度而能称王天下,夏、殷不更改旧礼制而灭亡。反对旧法度的人不能非难,而沿袭旧礼制的人不值得赞扬。”孝公说:“好。”于是任命卫鞅为左庶长,最终制定了变更法度的吩咐。法令在民间实行一年,秦人到国都诉说新法不便利的数以千计。正值这时,太子触犯了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顺当推行,是因为上层人触犯它。”将要依新法惩罚太子。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于是就惩罚了太傅公子虔,以墨刑惩罚了太师公孙贾。其次天,秦人就都遵照新法执行了。新法推行了十年,秦国百姓都特别兴奋,路上掉的东西没有人捡拾,山林里也没了盗贼,家家富有人人富足。百姓勇于为国家打仗,不敢为私利争斗,乡镇大大安定。于是任命卫鞅为大良造。过了五年,秦国富有强大。孝公派遣卫鞅率领军队攻打魏国。卫鞅埋伏士兵突然攻击并俘虏了魏公子卬,趁机攻打他的军队,彻底打垮了魏军后回到秦国。魏惠王的军队多次被齐、秦击败,国内空虚,一天比一天减弱,(魏惠王)胆怯 了,就派使者割让河西地区献给秦国用来求和。然后魏惠王离开安邑,迁都大梁。魏惠王说:“我真懊悔当时没接受公叔座的看法啊。”卫鞅战胜魏军回来以后,秦孝公把於、商十五个邑封给了他,封号叫作商君。三、(2024·全国卷Ⅲ)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曰:“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武侯曰:“善。”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魏置相,相田文。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诸侯患楚之强。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悼王既葬,太子立,乃使令尹尽诛射吴起而并中王尸者。坐射起而夷宗死者七十余家。(节选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9.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C.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D.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B[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实力,考查语言建构与运用的学科素养。解答本题可接受解除法。画线句中的两个“则”领起下文的推论句或结论句,其前均应断开,据此可以解除C、D两项;依据句子大意,应当是鲁君怀疑吴起,“疑”的主语是“鲁君”,“鲁”前应断开,据此解除A项。]10.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殷纣为商代末代国君,在位期间统治失控,好酒淫乐,暴敛酷刑,是出名的暴君。B.武王是周文王之子,继承其父遗志,联合众多部族与商激战,灭商,建立周王朝。C.三晋,春秋末韩、赵、燕三家分晋,战国时的韩、赵、燕三国,史上又称“三晋”。D.令尹,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辅佐楚国国君,执掌全国的军政大权。C[本题考查了解并驾驭常见的古代文化学问的实力,考查文化传承与理解的学科素养。“韩、赵、燕”错,应为“韩、赵、魏”。春秋末年,三家分晋,成为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史称“三晋”。]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起怜恤士卒,带兵屡建奇功。他本是卫国人,先是率鲁军抗齐得胜,后又率魏军攻陷秦国五城;这些战功都和他擅长为将、与士卒同甘共苦密不行分。B.吴起劝告魏侯,修德重于据险。魏武侯沿西河而下时,指出江河之固是魏国之宝;吴起表示,治国依据山河险固不如推行德政,修德才能免于国家灭亡。C.吴起声名渐起,遭到公叔嫉妒。他虽然对田文担当魏相表示不悦,但不久就平复了心情;而公叔继田文后为相,他深表不满,担忧被害,于是逃往楚国。D.吴起为楚建功,反而受到祸害。他到楚国后虽然屡建奇功,而原本的楚国贵戚却想加害于他,施暴者乱箭射击吴起;太子继位之后,这才诛杀作乱之人。C[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愿思的实力,考查思维发展与提升的学科素养。“他深表不满”错,无中生有。]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译文:(2)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译文:解析:涉及特殊句式、一词多义等文言学问点。(1)“此……也”,推断句。“所以”,……的缘由。“弗如”,不如,比不上。(2)“及”,等到。“走”,逃跑。“之”,到。“伏”,面对下俯卧。答案:(1)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缘由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2)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参考译文]吴起,是卫国人,侍奉鲁国国君。齐人攻打鲁国,吴起率军攻打齐国,大败齐军。鲁国有人说:“鲁国是小国,却有着战胜国的名声,那么诸侯各国就要谋算鲁国了。况且鲁国和卫国是兄弟般的国家,而鲁君起用吴起,就是舍弃了卫国。”鲁君怀疑吴起,(就)罢免了吴起。吴起这时听说魏文侯贤德,想去侍奉他。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将领,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池。吴起做将领,同最下等的士兵穿一样的衣服吃一样的饭,替士兵分担劳苦。有个生毒疮的士兵,吴起替他吮吸毒汁。这个士兵的母亲听说后哭了起来,说:“往年吴公替他父亲吮吸毒疮,他父亲作战时不退缩,于是死在敌人手里。吴公现在又替我儿子吮吸毒疮,我不知道他会死在哪里啊。”魏文侯因为吴起擅长用兵,廉洁公正,能得全部士卒的欢心,于是任命吴起为西河郡守,来抵挡秦国、韩国。魏文侯死后,吴起侍奉他的儿子武侯。武侯在西河泛舟顺流而下,行到中途,回头对吴起说:“太美了,山川是如此险要,这是魏国的珍宝啊!”吴起回答说:“从前殷纣的国土,左边有孟门山,右边有太行山,常山在它的北边,黄河流经它的南面,他不施行德政,武王杀了他。由此看来,政权稳固在于推行德政而不在于地理形势险要。”武侯说:“好。”吴起做西河郡守,很有声望。魏国设置了相位,任命田文为相国。吴起不兴奋,对田文说:“请让我跟您比一比功劳,可以吗?”田文说:“国君年轻,国人疑虑担忧,大臣不亲附,百姓不信任,正处在这个时候,是应把政务交给你呢,还是应交给我呢?”吴起缄默了许久,说:“应当交给您啊。”田文说:“这就是我的地位在你之上的缘由啊。”吴起才自知比不上田文。田文死后,公叔任相国,娶了魏国公主,却嫉妒吴起。吴起怕招来灾祸,于是离开(魏国),随即到了楚国。楚悼王一向听说吴起贤德,吴起一到楚国就被任命为令尹。于是向南平定了百越;向北吞并了陈国和蔡国,击退三晋的军队;向西讨伐秦国。诸侯都为楚国的强大而忧虑。楚国从前君主的内外亲族都想加害吴起。等到悼王死去,王室大臣暴乱而攻击吴起,吴起退逃到悼王尸旁并伏在尸体上。攻击吴起的那些人趁机用箭射吴起,同时也射中了悼王的尸体。悼王下葬后,太子即位,于是让令尹把射杀吴起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全部处死。因射杀吴起而被灭族的有七十多家。备考方略二紧抓文言基础,打牢阅读根基打牢文言基础(一)文言实词近几年高考试题没有干脆对文言实词进行考查,而是把对实词的理解融入文章阅读、文言断句、文言翻译等各个题型中,进行综合考查。俗话说:“基础不牢,地动山摇。”高三应试复习,应当从打牢应试基础做起。(一)一词多义1.填一填。(1)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寡人之于国也》)(2)秦贪,负其强(《廉颇蔺相如列传》)(3)见欺于王而负赵(《廉颇蔺相如列传》)(4)输赢之数,存亡之理(《六国论》)(5)决负约不偿城(《廉颇蔺相如列传》)(6)宁许以负秦曲(《廉颇蔺相如列传》)(7)忘恩负义(8)负隅顽抗(9)久负盛名(10)不分输赢答案:(1)背负(2)依仗(3)辜负(4)失败(5)违反(6)使……担负(7)辜负(8)依仗(9)享有(10)失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天保初,清河王岳拜司州牧,闻业(孟业)名行,复召为法曹。业形貌短小,及谒见,岳心鄙其渺小,笑而不言。后寻业断决之处,乃谓业曰:“卿断决之明,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寻迁东郡守,以宽惠著。其年,麦一茎五穗,其馀三穗四穗共一茎,合郡人以为政化所感。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拜eq\b\lc\{\rc\(\a\vs4\al\co1(清河王岳拜司州牧拜送书于庭上堂拜阿母))(2)行eq\b\lc\{\rc\(\a\vs4\al\co1(闻业名行余嘉其能行古道赵王畏秦,欲毋行))(3)寻eq\b\lc\{\rc\(\a\vs4\al\co1(寻迁东郡守后寻业断决之处既窈窕以寻壑))(4)过eq\b\lc\{\rc\(\a\vs4\al\co1(可谓有过躯貌之用则知明而行无过矣闻大王有意督过之))答案:(1)拜:任职行礼,表敬重拜见(2)行:行为实行,践行前往(3)寻:不久找寻沿着,顺着(4)过:超过过错责怪(二)古今异义1.写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义。(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古义:今义:泛指接待或宴客的主子。答案:使者,出访的人。(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答案:堵塞不通,此为“境况困难”。(3)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古义:今义:程度副词。答案:意外变故。(4)宁溘死以流亡兮古义:今义:指因灾难或政治缘由而被迫离开家或祖国。答案:随水流而消逝。(5)蹑履相逢迎古义:今义:奉承、拍马。答案:迎接。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1)其实所用不过三石()(2)左右皆引试之()(3)所用不过三石()(4)而终身自以为九石()答案:(1)他事实上(2)近臣,随从(3)不超过(4)认为(三)词类活用1.填一填。(1)籍吏民,封府库()(2)假舟楫者,非能水也()(3)吾得兄事之()(4)相如廷斥之()(5)江东父兄怜而王我()(6)稍稍来宾其父()(7)侣鱼虾而友麋鹿()答案:(1)登记(2)游泳(3)像对待兄长一样(4)在朝廷上(5)使……为王(6)把……当做来宾(7)以……为伴,以……为友2.请找出画线句中的活用词,并翻译句子。勃海鲍宣妻者,桓氏之女也,字少君。宣尝就少君父学,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宣不悦,谓妻曰:“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妻曰:“大人以先生修德守约,故使贱妾侍执巾栉。即奉承君子,唯命是从。”宣笑曰:“能如是,是吾志也。”(1)父奇其清苦,故以女妻之,装送资贿甚盛。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译文:(2)少君生富骄,习美饰,而吾实贫贱,不敢当礼。活用词:________________译文:答案:(1)活用词:奇,以……为奇译文: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异,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特别丰厚。(2)活用词:“富骄”,形容词作名词,富贵人家。译文: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美丽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困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参考译文]渤海鲍宣的妻子,是桓氏的女儿,字少君。鲍宣曾经跟随少君的父亲学习,少君的父亲为他的清贫刻苦而惊异,因此把女儿嫁给了他。(少君出嫁时)嫁妆陪送得特别丰厚。鲍宣不兴奋,就对妻子说:“你生在富贵人家,习惯美丽的衣服和装饰,可是我实在贫困低贱,不敢担当大礼。”妻子说:“我父亲因为您修养品德,信守约定,所以让我拿着毛巾梳子(侍候您),既然侍奉了您,(我)听从您的吩咐。”鲍宣笑着说:“(你)能这样,这是我的心愿了。”一、实词5大命题点探析命题点1一词多义古汉语中的一词多义是一个普遍现象,即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含义。把握一词多义,要留意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方义和假借义,应依据具体的语境细致辨别。比如“兵”的字形表示“双手持斤”,本义为“士兵”,但在运用的过程中出现了多个义项:兵器;士卒,军队;兵法;斗争,战乱等。如“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中的“兵”则说明为“兵器”。1.本义在多义词的诸多义项中,总有一个是最原始、最具体的意义,称之为本义。如“兵”的本义是“兵器”,“道”的本义是“道路”。2.引申义引申义是从本义引申出来的意义,和基本意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者相关联的关系。如:3.比方义词的比方义是在比方的基础上所产生的意义,它运用比方的手法,使语言风格特殊,色调显明。如: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独孤信,云中人也,本名如愿。父库者,为领民酋长,少雄豪有节义,北州咸敬服之。信美容仪,善骑射。正光末,与贺拔度等同斩卫可孤,由是知名。以北边丧乱,避地中山,为葛荣所获。信既少年,好自修饰,服章有殊于众,军中号为独孤郎。建明初,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带南乡守。(节选自《周书·独孤信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进行说明。(1)北州咸敬服之()(2)服章有殊于众()(3)出为荆州新野镇将,带新野郡守()(4)寻迁荆州防城大都督()答案:(1)咸:全都;(2)殊:不同;(3)带:兼任;(4)迁:升职。命题点2古今异义词“古今异义”是指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书写相同(同形)的词语的意思不同的现象。这种意义和用法的差异是在语言的演化过程中出现的,大致包括词义扩大、词义缩小、词义转移、词义弱化、词义强化、感情色调变更几种。类型说明1.词义扩大古义的范围小于今义。如“中国”,古义指中原地区,现指整个中国。2.词义缩小古义的范围大于今义,今义一般包含在古义之中。如“谷不行胜食也”中的“谷”,是粮食作物的总称,故有“五谷”“百谷”之说;今义在北方专指小米,在南方专指稻谷。3.词义转移词义由表示甲事物变为表示乙事物。如“孙子膑脚”中的“脚”,古义指“小腿”,现在专指“足”。4.词义弱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强,今日表示的语义较弱。如“羞”,古义是“惭愧,感到耻辱”,今义是“羞涩,不好意思”。5.词义强化同样的词语,在古代表示的语义较弱,今日表示的语义增加。如“宣言”,古义是“扬言”,今义是“宣告、声明”。6.感情色调变更词语在运用过程中,感情色调逐步发生了变更。如“逢迎”,古义是“迎接”,中性义;今义是“迎合”,贬义。2.(1)凌万顷之茫然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答案:旷远的样子。(2)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数词。答案:特别之一。(3)暮去朝来颜色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颜料或染料。答案:神态、脸色、姿容。(4)非蛇鳝之穴无可寄予者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寄志向、情感于某人或某事物上。答案:安置,安家。(5)阮籍猖狂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肆无忌惮。答案:狂放,不拘礼法。(6)众人匹之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多数人,大家。答案:一般人。(7)欲苟顺私情,则告知不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说给别人听,让人知道。答案:申诉,诉说。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宣王好射,说人之谓己能用强弓也。其实所用不过三石。以示左右,左右皆引试之,中关而止。皆曰:“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宣王悦之。宣王之情,所用不过三石。而终身自以为九石。岂不悲哉?(1)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①其实所用不过三石()②左右皆引试之()③所用不过三石()④而终身自以为九石()答案:①他事实上②近臣,随从③不超过④认为(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此不下九石,非大王孰能用是?译文:答案: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运用它?[参考译文]齐宣王爱好射箭,宠爱别人说自己能用强弓。他曾经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的强度)。把(他用过的弓)给群臣看,群臣就都试着拉弓,拉弯一半就不再拉了,都说:“此弓(的强度)不少于九石,除非大王,谁能运用它?”宣王很兴奋。宣王的实际状况是,用过的弓都不超过三石,然而(他)终生认为自己能拉九石(的强度),这岂不是可悲的吗?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瑄子也。天顺四年进士。改庶吉士,授检讨。经刚介方正,好强谏,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太监李广死,帝得朝臣与馈遗簿籍,大怒。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有及经者。经上疏曰:“昨科道劾廷臣奔竞李广,阑入臣名。虽蒙恩不问,实含伤忍痛,无以自明。夫人奔竞李广,冀其进言左右,图宠眷耳。陛下试思广在时,曾言及臣否。且交结馈遗簿籍具在,乞检曾否有臣姓名。更严鞫广家人,臣但有寸金、尺帛,即治臣交结之罪,斩首市曹,以为奔竞无耻之戒。若无干涉,亦乞为臣洗雪,庶得展布四体,终事圣明。若令含污忍垢,即死填沟壑,目且不瞑。”帝慰答之。(1)说明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①改庶吉士,授检讨()②经刚介方正()③科道因劾诸臣交通状()④若无干涉()答案:①官职名称②正直③结交、交往④关联牵涉(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虽重忤旨不恤。宦官、贵戚皆惮而疾之。译文:答案: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胆怯 他并且忌恨他。[参考译文]周经,字伯常,刑部尚书周瑄的儿子。天顺四年考中进士。改任庶吉士,授予检讨职务。周经倔强耿直,宠爱勉力劝谏,即使深深触怒皇上的旨意也不顾及。宦官、贵戚都胆怯 他并且忌恨他。太监李广死了,皇帝得到朝中大臣参与赠送李广财务的账簿,特别生气。科道官员趁机弹劾大臣交结勾通李广的情状,有人提到了周经。周经上疏辩解说:“昨天科道官员弹劾大臣争着投靠李广,擅自写上了我的名字。虽然蒙受皇上恩德没有过问,我实在是感到无比冤枉,含伤忍痛,没有方法来自己说明状况。人们争相投靠李广,希望他能在皇帝面前多说好话,图的就是您的宠幸眷顾啊。陛下您试着想想李广活着的时候,曾经谈到我没有。况且交结李广馈赠物品的账簿就在您的跟前,恳求检查有没有我的姓名。还应当严厉审问李广的家人,我只要有寸金、尺帛财务进献李广,就惩治我交结李广的罪过,在集市上斩首,作为对争着投靠李广等无耻行为的警戒。假如没有关涉牵连,也请皇上替我洗脱耻辱,或许能让我伸展四肢,终生侍奉圣明的主上。假如让我带着羞辱忍受诟骂,即使我死了,我的眼睛也不能闭上。”皇帝劝慰并答复了他。命题点3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在古汉语中某些实词(主要是名词、动词、形容词,也有少量数词)的特殊用法。这些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变更了词性和用法,有了新的意义。如:名词用作动词、状语、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名词、动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动词用作名词、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等。如“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中的“活”是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但后面跟了宾语“之”,成为使动用法。“活之”即“使之活”,可译为“救了他”。理解了词类活用对推断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大有裨益的。[提示:本学问点将在后面“打牢文言基础(三)——词类活用和文言句式”中重点讲解]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顾佐,字礼卿,太康人。建文二年进士。除庄浪知县。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以佐文士,难之。持弓矢一发而中,守将大服。永乐初,入为御史。七年,成祖在北京,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佐预焉。奉命招庆远蛮,督采木四川。从北征,巡察关隘。迁江西按察副使,召为应天尹。刚直不挠,吏民畏服,人比之包孝肃。北京建,改尹顺天。权贵人多不便之,出为贵州按察使。洪熙元年召为通政使。(节选自《明史·顾佐传》)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端阳日,守将集官僚校射校:比较B.以佐文士,难之难:刁难C.命吏部选御史之才者赴行在赴:前往D.权贵人多不便之便:便利D[“便”是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命题点4通假字通假字,指古代汉语中音同音近的字可以通用。因为古代汉字的数量少,语言里有这个词,但是没有记录这个词的字,就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分类如下:类别释义示例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在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①失其所与,不知()②天生我材必有用()假借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毫不相干的字,在古代有时也可以借代。③旦日不行不蚤自来谢项王()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古今字一个汉字(古字)原有几个意义,后为区分,另造一个新字(今字)来表示其中的一个或几个意义。⑤至莫夜月明()⑥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答案:①通“智”,明智②通“才”,才能③通“早”,早一些④“倍”通“背”,背叛⑤通“暮”,夜晚⑥通“授”,传授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状不必童而智童,智不必童而状童。圣人取童智而遗童状,众人近童状而疏童智。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状与我异者,疏而畏之。有七尺之骸,手足之异,戴发含齿,倚而趣者,谓之人;而人未必无兽心。虽有兽心,以状而见亲矣。傅翼戴角,分牙布爪,仰飞伏走,谓之禽兽;而禽兽未必无人心。虽有人心,以状而见疏矣。庖牺氏、女娲氏、神农氏、夏后氏,蛇身人面,牛首虎鼻,此有非人之状,而有大圣之德。夏桀、殷纣、鲁桓、楚穆,状貌七窍,皆同于人,而有禽兽之心。而众人守一状以求至智,未可几也。(节选自《列子·黄帝》)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状不必童而智童状:外形B.状与我童者,近而爱之童:儿童C.戴发含齿戴:顶着,(头上)长着D.未可几也几:通“冀”,希望B[B项,“童”通“同”,相同。]7.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吴既赦越,越王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曰:“女忘会稽之耻邪?”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厚遇来宾,振贫吊死,与百姓同其劳。(1)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说明。①越王勾践反国②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③女忘会稽之耻邪④厚遇来宾,振贫吊死答案:①“反”通“返”,返回②“坐”通“座”,座位③“女”通“汝”,你④“振”通“赈”,救济(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身自耕作,夫人自织,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节下贤人。译文:答案:(勾践)自己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听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参考译文]吴王赦免了越王之后,越王勾践回到越国,就深思熟虑,苦心经营,把苦胆放到座位上,坐卧即能仰头看到苦胆,饮食也尝尝苦胆。说:“你遗忘会稽的耻辱了吗?”(勾践)自己亲自下田耕种,夫人亲自织布,吃饭不加肉,穿衣听从不穿两种颜色以上的衣服,屈身接待有才能的贤士。优厚地对待来宾能救济穷人,悼慰死者,与百姓共同劳作。8.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客有过主子者,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客谓主子:“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主子嘿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子曰:“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弱亡火患。今论功而请宾,曲突徙薪亡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耶?”主子乃寤而请之。(1)找出下列各句的通假字并说明。①见其灶直突,傍有积薪()②不者,且有火患()③主子嘿然不应()④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⑤乡使听客之言,不弗牛酒()⑥曲突徙薪亡恩泽()⑦主子乃寤而请之()答案:①“傍”通“旁”,旁边②“不”通“否”,否则③“嘿”通“默”,缄默④“息”通“熄”,灭⑤“乡”通“向”,从前⑥“亡”通“无”,没有⑦“寤”通“悟”,醒悟,觉悟(2)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患。译文:答案: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参考译文]有一个过访主子的客人,看到(主子家)炉灶的烟囱是直的,旁边还积累着柴草,便对主子说:“重新造一个弯曲的烟囱,将柴草远离烟囱。不然的话,就会有发生火灾的忧患。”主子缄默不答应。不久后,家中果真失火,邻居们一同来救火,幸好把火扑灭了。于是,(主子)杀牛置办酒席,答谢邻人们。被火烧伤的人支配在上席,其余的依据功劳依次排定座位,却不邀请提“曲突”建议的客人。有人对主子说:“当时假如听了那位客人的话,也不用破费摆设酒席,始终也不会有火患。现在评论功劳,邀请来宾,(为什么)提‘曲突徙薪’建议的人没有受到答谢、恩惠,而被烧伤的人却成了上客呢?”主子这才醒悟去邀请那位客人。命题点5偏义复词在文言文中,有的合成词是由两个同义或反义的单音节语素合成,而用意却偏在其中一个语素上,另一个则起陪衬作用,这就是文言文中的偏义复词现象。类型举例偏义复词语素意义相同或相近“假舟楫者,非能水也。”(《劝学》)中的“舟楫”,只有“舟”的意义,而没有“楫”的意义。语素意义相反或相对“去来江口守空船”(《琵琶行》)中的“去来”,只有“去”的意义,却没有“来”的意义。同义复词是指构成双音节词的两个语素的意义相同。如“根本”中“根”“本”都指“植物长在土里的部分”,“谤讥”中“谤”“讥”都是“指责”的意思。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不全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A.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诸葛亮《出师表》)昼夜勤作息(古乐府《孔雀东南飞》)B.备他盗之出入与特别也(司马迁《鸿门宴》)缘溪行,忘路之远近(陶渊明《桃花源记》)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古乐府《孔雀东南飞》)是芙蕖(花名)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李渔《芙蕖》)D.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苏轼《石钟山记》)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林嗣环《口技》)D[A.“异同”偏在“异”;“作息”偏在“作”。B.“出入”偏在“入”,“出”是衬字;“远近”偏在“远”。C.“父兄”偏在“兄”;“耳目”偏在“目”。D.“浅深”偏在“深”;“中间”,中间夹杂,不是偏义复词。]10.说明下列各句中的加点词。(1)成败之机,在于今日()(2)曹操之众远来疲敝()(3)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4)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5)盖目眶尽肿,不行开合也()答案:(1)偏义复词,偏指“成”,成功(2)同义词连用,“疲”“敝”都是疲惫之意(3)偏义复词,偏指“目”,眼睛(4)偏义复词,偏指“深”,深度(5)偏义复词,偏指“开”,张开11.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句子。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遂赐衣带诏,有“朕位几不保,命康与四卿及同志速设法筹救”之诏。君(谭嗣同)与康先生捧诏恸哭,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时诸将之中,惟袁世凯久使朝鲜,讲中外之故,力主变法。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词极激切。(选自《谭嗣同传》)(1)而皇上手无寸柄,无所为计。译文:(2)君密奏请皇上结以恩遇,冀缓急或可救助。译文:答案:(1)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毫无方法。(2)谭嗣同就隐私奏请皇上,请皇上用优厚的待遇笼络他,希望在紧急时或许能得到救助。[参考译文]二十九日,皇上召见杨锐,就给他一道藏在衣带间的隐私诏书,内有我皇帝几乎保不住了,吩咐康有为与‘军机四卿’及同志们赶快设法筹谋援救等话。谭嗣同与康有为捧着诏书痛哭。可是皇上手里没有一点权柄,毫无方法。当时在很多将领中,只有袁世凯长时间出访朝鲜,探讨中国和外国的国情,极力主见变法。谭嗣同就隐私奏请皇上,请皇上用优厚的待遇笼络他,希望在紧急时或许能得到救助,言词特别激烈直率。二、文言实词词义的6种推断方法(一)语境分析法语境可分为句子内部语境和外部语境。所谓内部语境指的是句子本身的语言环境。所谓外部语境就是针对整段文字、整篇文章而言的大语境,即上下文的语言环境。有些句子中的实词词义我们可以借助句子内部语境来推断。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这个语境来确定词义。利用语境分析法应留意“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结合语境细致揣摩,细致分析。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说明。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晨必发火器惊之。公问故,令获一猴来,剃其毛,画面为大眼诸丑怪状。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皆惊走,后不复至。(1)村人苦猴群盗食田粮()(2)明晨俟群猴来,纵之去()答案:(1)以……为苦(2)放开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说明。老吏曾腆侮法粥狱,以公少年易之。公视事之日,首得其重罪,腆扣头出血,愿自新。公戒而舍之。(1)老吏曾腆侮法粥狱()(2)以公少年易之()(3)首得其重罪()(4)公戒而舍之()答案:(1)买卖官司(2)轻视(3)揭发(4)宽免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说明。始公以高校生除夔州府通判,才五月,会荆襄贼流劫入夔,焚巫山县治。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性柔怯而狡猾,故托疾不敢出一兵。公忿忿面数之曰:“汝食朝廷禄,所主何事;忍委赤子饿虎口耶?”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至则巫山已破,贼方聚山中,索击之,杀渠桀三十三人,余尽遣。(1)始公以高校生除夔州府通判()(2)是时同知苏州王公授碟捕贼()(3)即代勒部民兵昼夜行()答案:(1)拜受官位(2)主持、管理(3)统率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进行说明。以太夫人忧去官。起为开封士曹。雍丘民有狱死者,县畏罪,以疾告。府遣吏治之,阅数人不能究。及公往,遂直其冤。夏人犯边,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尹以诿公,马尽得而民不扰。通判阆州。虽为政极宽,而用法必当,吏民畏而安之。阆人鲜于侁,少而好学笃行,公礼之甚厚,以备乡举,侁以获仕进。其始为吏,公复以循吏许之,侁仕至谏议大夫,号为名臣。(1)以太夫人忧去官()(2)阅数人不能究()(3)府当市民马以益骑士()答案:(1)指父母之丧(2)查出真相(3)扩充,增加(二)据形索义法汉字是表意文字,“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字多能干脆反映出其本义;形声字占汉字总量的80%,它的形旁往往是表意的,我们可以通过这个表意的形旁来推想这个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例如:“禾”与五谷有关;“贝”与金钱有关;“皿”与器具有关;“宀”与房舍有关;“阝”与地名有关;“求”与毛皮有关;“言”与说话有关;“隹(zhuī)”与鸟雀有关;“尸”与身体有关;“冖”与覆盖有关;“系”与捆绑有关;“纟”与丝织品有关;“歹”与死亡有关;“月”与肉有关;“页”与首有关;“自”关鼻,“目”关眼;“攴(pū)”与敲击有关。从“刂(刀)、弓、矛、戈、斤(斧)、殳(shū)”者与兵器有关;从“马、牛、羊、豕、犭、鸟、虫”者与动物有关;从“讠(言)、辶(走)、彳(行)”者与人的行为有关。5.依据字形,试猜猜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1)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2)抚军厚赉成()(3)方其系燕父子以组()(4)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5)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6)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7)舸舰迷津,青雀黄龙之舳()(8)四十五里,道皆砌石磴,其有七千有余()(9)君径造袁所寓之法华寺()(10)可以独飨白粲()答案:(1)双目失明(2)赏赐(3)句中的“组”以“纟”为偏旁,可以知道词义和绳索有关,前边有“系”(捆绑),由此可以推知“组”的意思为“带子,绳索”(4)卖出米(5)句中的“析”字由“木”和“斤”两部分组成,而“斤”在古汉语里是“斧子”的意思,用斧子把木头劈为两半,再结合前边“分”“离”这些字的意思,就可推断出“析”的意思为“分开”(6)句中的“饷”字从字形上看,是以“饣”为偏旁,前有“不”字,再对应后面的“食”字,可知道这是一个动词,并可以推断出“饷”的意思是“给饭吃”(7)渡口(8)石阶(9)到……去(10)食用米6.说明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1)贫民虽平价不能籴。()(2)郡不产谷实,而海出珠宝,与交阯比境,常通商贩,贸粜粮食。()(3)有牧人御众之才。()(4)“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5)“理”,从“玉”(左偏旁写作王),凡形旁从“玉”的字,本义都与玉石珠宝有关,据此可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韩非子》)中“理”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6)“襟三江而带五湖”(王勃《滕王阁序》)中“带”字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会意字,上为“入”,下为“米”,整合可知“籴”:买进粮食(2)卖出粮食(3)统治,治理(4)(竹质)马鞭(5)治玉(6)“带”,象形字,上半部分像带纽和左右佩,下半部分像垂带形,本义是腰带,这里是“以……为腰带”的意思(三)结构分析法怎样依据结构推想词义?古人行文常讲究对称,讲求对仗(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甚至接受互文的修辞格)。在相像的语言结构中,处于对应位置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意思相近、相对或相反。这样我们就可以据之进行推断,通过对已知词语的词性、词义的分析,来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我们往往可以依据其意义上相同、相近、相对的特点,求得词语的正确说明。如:“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这句话前后正好语意相对,由此,可推断“亡”与“有”的意思也应相对,当“无”讲。另外,有时亦可借助整齐的句式,先推断出一个词的词性,进而推断出这个词的正确意思。如:“秦孝公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中“固”的含义,可依据句式整齐这一特点,由“地”推出“固”也应为名词,可译为“险固的地势”。另外,有些文言文句子结构整齐,讲求对仗,常常接受互文的修辞格,我们也可以利用这一结构特点推知词义。7.细辨句子结构,说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1)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六国也。()(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4)追亡逐北。()(5)不计其大功,总其略行,而求其小善。()(6)外被项籍之灾,内离牧竖之祸。()(7)讲章句,课文字而已。()(8)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9)而圣君治国累世不见也。()(10)通五经,贯六艺。()(11)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答案:(1)“六国”与“秦”相对,“灭”与“族”相对,由此可推知,“族”就是“族灭”的意思(2)安乐(跟“忧劳”相对)(3)半步(跟“步”并列)(4)败逃的军队(跟“亡”相对)(5)大体,大的方面(6)遭遇(依据“被”的意义“遭遇”揣测)(7)学习(依据“讲”对举揣测)(8)“忠”和“贤”相对,“用”和“以”相对;“忠”和“贤”同义,那么“用”和“以”同义,故“以”的意义就是“重用,任用”的意思(9)从“圣明之君”,推想出“治国”为“治平之国”(10)依据“通五经”,推想出“贯六艺”的“贯”为“贯穿”(11)从后文“举臣秀才”倒推前文的“察”应为“举荐”8.利用成语的结构特性,推想加点词的意义。(1)含义相同相近。①求全责怪()②民殷国富()③登峰造极()④饰非掩过()⑤扶危济困()⑥比肩接踵()⑦怜香惜玉()⑧心驰神往()答案:①要求②富有③登上,到达④掩饰⑤扶助⑥紧接着,紧挨着⑦疼惜、爱⑧憧憬(2)含义相反相对。①党同伐异()②夙兴夜寐()③寤寐求之()④溯洄从之()⑤避重就轻()⑥欲盖弥彰()答案:①伐,攻击;党,偏袒。指结帮分派,偏向同伙,打击跟自己有不同看法的人②夜,晚;夙,早;兴,起来。早起晚睡,形容勤奋③寐,睡觉;寤,醒来④溯,逆流而上;洄,顺流而下⑤避,躲避;就,接近、趋向⑥盖,掩盖;彰,彰显(四)语法分析法怎样利用语法推想词义?句子的结构是固定的,组合是有规律的,词在句子中所处的语法位置,为我们推断词义供应了依据。如主语、宾语常由名词、代词充当,谓语大多由动词、形容词充当,状语大多由副词充当等。另外,可依据词语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知它的词性,依据词性进而推知它的实词词义。在推断词义的时候还可以遵从下面的规律:1.出现在主语或宾语位置的词语是名词,假如说明成动词就是错的。2.名词用在“之”字前、用在“所”字后、用在副词后、用在介宾短语前、用在“而”字后(除并列关系)要说明为动词。3.两个名词(或名词性结构)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是第一个词)要说明为动词。9.细细探讨下句,填空。将军身披坚执锐从句子成分看,“坚”“锐”分别充当“披”和“执”的宾语,“坚”说明为“____________”“锐”说明为“____________”才能搭配。答案:坚硬的盔甲锋利的兵器10.说明加点的词语。(1)范增数目项王()(2)有飞骑犯法,善才(人名)绳之()(3)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4)带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答案:(1)用眼睛示意(2)制裁(3)视力(4)句为对仗句,“帽”与“环”相对,“带”与“腰”相对,“带”为动词,“腰”也为动词,“腰佩”之意11.猜一猜下列加点词语的意义是否正确。(1)(福建)D.履苍莽中履:鞋子()(2)(广东)C.官夔州游击,夔关临峡官:官职()(3)(安徽)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答案:(1)(×)“履”在本句中充当谓语,应当说明为动词“踏”。(2)(×)官:谓语,动词,做官。(3)(×)“归”的对象是人,这里作使动用法,“让……回家”的意思。12.辨析下列“信”字的意义和用法。(1)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2)信言不美,美言不信()(3)信义著于四海()(4)自可断来信,缓缓更谓之()(5)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6)欲信大义于天下()答案:(1)作状语,是副词,说明为“的确”(2)作定语,是形容词,说明为“真实的,诚信的”(3)作主语,是名词,说明为“信用,信誉”(4)作宾语,是名词,说明为“信使,使者”这里指媒人(5)作定语,是形容词,说明为“牢靠的”(6)作谓语,是动词,通“伸”,说明为“伸张”13.依据语法位置,推想加点词的词义。(1)据殽函之固,拥雍州之地()(2)欲居之以为利,而高其直,亦无售者()(3)于是行旅不至,人物无资()(4)不意乃在朝列()(5)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6)意季布匿其所()(7)尘土积三尺,雨雪,泥没股()答案:(1)名词,险固的地方(2)动词,抬高(3)名词,旅人(4)动词,料想(5)动词,祭祀(6)动词,料想(7)动词,降下1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威自京都省之省:探望B.不审于何得此绢审:知道C.自放驴,取樵炊爨樵:打柴D.后因他信,具以白质信:使者C[“樵”字前有动词“取”,后有动词“炊爨”,上下联系,可以推断出它处于宾语的位置,是名词,应当是“木柴”的意思。](五)通假分析法怎样利用通假推想词义?通假是文言文运用词语的特殊语法现象之一。对于一个词,当我们用本义及其引申义无法给出合理的说明时,我们就应当考虑一下它是否被借用为与其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另一个词。通假字在古代汉语中运用相当普遍,古代汉语中的通假往往有两种状况。一是音同音近通假,如“蚤”通“早”,“要”通“邀”,“裁”通“才”。二是形近通假,如“说”通“悦”,“谕”通“喻”。假如用其他方法无法精确对词语释义时,不妨从通假的角度去理解,说不定会柳暗花明。依据字音,推想下列加点字的意义。15.熊鼎,字伯颍,临川人。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江西寇乱,鼎结乡兵自守。陈友谅屡胁之,不应。邓愈镇江西,数延见,奇其才,荐之。太祖欲官之,以亲老辞,乃留愈幕府赞军事。元末举于乡,长龙溪书院。()答案:通“掌”,执掌16.愍帝召致便殿,劳以温旨,甫感泣,叩首殿墀下,呼曰:“臣不才,愿以死自效。”遂立授刘公为协理戎政兵部右侍郎,金公以御史为参军,而甫为京营副总兵,然实无兵予甫,听其召募。越三日,募卒稍集,率皆市中窭人子不知操兵者,而甫所授术,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方择日部署其众,未暇战也。又长于用车,卒不能办。()答案:通“猝”,仓促17.赢粮而景从。(《过秦论》)“景”用本义在此说明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________”,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答案:影18.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孔雀东南飞》)“取”,会意字,从手,从耳,像手牵耳而割取之。古代抓到俘虏,割取左耳,作为记功的凭据。引申为“拿取”“夺取”等义。在此这些说明都讲不通,可推断“取”通“________”。答案:娶19.利用通假推断法推想加点词的词义。(1)群臣百官皆畔()(2)项羽大怒,伏弩射中汉王,汉王伤匈()(3)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4)此两家常折券弃责()(5)请西约三晋,南连齐、楚,北购于单于()(6)举筑朴秦皇帝()答案:(1)同“叛”(2)同“胸”(3)同“譬”(4)同“债”(5)同“媾”,讲和(6)同“扑”(六)联想推断法1.联想课内语句推断高考一般接受“课外材料考课内”的方法,所以要推断词义就必需广泛地联想迁移,将考点与自己所熟知的课内语句等联系起来,借助常见词语的语素,依据语境来推求古汉语实词词义。运用此种方法的前提是:对课本上学过的词语的意义和用法要擅长归纳总结,分类记忆。记忆的一个重要方法是多记例句,对于典型语句,一般要能做到出口成句,并对其意义、用法等特点了如指掌。这样,在遇到某个文言词语的时候,就可借助所学学问进行比照推断。2.联想成语推断不少成语源自文言文,其中的字词在意义和用法上较多地保留了古汉语的特点,可借助这些成语中的意义来推断文言实词的意义。20.联想成语,填空。(1)“在官清恪,未尝闻私”中的“恪”同成语“__________”中的“恪”意同,是“__________”之意。(2)“吾亦望汝副其心”中的“副”与成语“__________”中的“副”意同,为“__________”之意。(3)“或妄嗔怒”中的“妄”与成语“__________”中的“妄”意同,为“________”之意。答案:(1)恪守不渝谨慎而敬重(2)名副其实符合(3)轻举妄动胡乱21.成语联想演练。试填出含有加点词的成语,并说明加点词的意义。(1)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2)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3)匪来贸丝,来即我谋()(4)轲自知事不就()(5)然微以自文于君亲()(6)赵奢之伦制其兵()(7)势拔五岳掩赤城()答案:(1)殚精竭虑尽(2)欲盖弥彰清晰(3)若即若离接近(4)一蹴而就成功(5)饰非掩过掩饰(6)非驴非马类(7)出类拔萃超出22.猜一猜下列加点词的意义是否正确。(1)唯当就蚁封耳就:留下()(2)使得时则以势劫之矣劫:劫持()(3)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答案:(1)(×)靠近。孟浩然《过故人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荆轲刺秦王》中“于是荆轲遂就车而去,终已不顾”(2)(×)胁迫。《六国论》中有“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3)(×)变更。成语“矢志不渝”,立誓绝不变更自己的志向23.联想教材猜一猜,写出下列加点词的意思。(1)邓愈镇江西,数延见()(2)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3)籍之以为厢兵()(4)不以外夷见忽()(5)腥臊并御,芳不得薄兮()答案:(1)招请,邀请(秦人开关延敌。《过秦论》)(2)停止(学不行以已。《劝学》)(3)登记(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4)代指“我”。[要理解此句,关键是“见”。我们可以联想课文中的句子:兰芝初来时,府吏见吩咐。(《孔雀东南飞》)(指代“我”)可推断为第一人称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此句句意为:不因为我是外夷而轻视我。](5)句中的“薄”字,可借助成语“日薄西山”中的“薄”字来推断,“日薄西山”中的“薄”为“接近”之意,那么句中的“薄”字也可用“接近”试解。2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之不拔者二耳拔:被攻取B.齐人未附附:归附C.使老弱女子乘城乘:巡察D.齐人追亡逐北北:指败逃者C[A.拔:(“其后伐赵,拔石城”)攻取、攻下。B.附:(“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使……归附。C.乘:(“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登上。D.北:(“追亡逐北,伏尸百万”)败退的人。]25.联想教材,说明加点词的意义。(1)单父人吕公善沛令()(2)引次江北()(3)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4)铨简秀士()(5)进之布指算,不爽()(6)志义相合,刑牲盟生死()答案:(1)(“素善留侯张良”)与……交好(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驻扎(3)(“顾吾念之”)只是,只不过(4)(“简能而任之”)选拔(5)(“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差错(6)(“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杀26.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文后题目。瓯喻人有置瓯道旁,倾侧坠地,瓯已败。其人方去之,适有持瓯者过,其人亟拘执之,曰:“尔何故败我瓯!”因夺其瓯,而以败瓯与之。市人多右先败瓯者,持瓯者竟不能直而去。噫!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持瓯者不幸值之,乃以其全瓯易其不全瓯。事之变如此!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选自归有光《震川先生集》)(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A.人有置瓯道旁沛公则置车骑……道芷阳间行B.其人方去之不以规则,不能成方圆C.适有持瓯者过此时鲁仲连适游赵,会秦围赵D.败瓯者向不见人则去矣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C[A.前句是“放(在)”的意思,后句是“丢下、扔下”的意思。B.前句是“刚要”的意思,后句是“矩形、方形”的意思。C.都是“恰逢、正赶上”的意思。D.前句是“假使、假如”的意思,后句是“刚才、从前”的意思。](2)下列句子中,对加点词的说明有误的一项是()A.倾侧坠地,瓯已败侧:侧面,一侧B.其人亟拘执之执:捉住,抓住C.尔何故败我瓯败:打破,毁坏D.市人多右先败瓯者右:通“佑”,袒护,偏向E.而彼市人亦失其本心也哉失:失去A[A.“侧”在句中是“侧翻”的意思。]27.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延陵季子将西聘晋,带宝剑以过徐君,徐君观剑,不言而色欲之。延陵季子为有上国之使,未献也,然其心许之矣。使于晋,顾反,则徐君死于楚,于是脱剑致之嗣君。从者止之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赠之也,先日吾来,徐君观吾剑,不言而其色欲之,吾为上国之使,未献也。虽然,吾心许之矣。今死而不进,是欺心也。爱剑伪心,廉者不为也。”遂脱剑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无命,孤不敢受剑。”于是季子以剑带徐君墓树即去。徐人嘉而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毕业生代表大学毕业典礼发言稿
- 读书心得体会范文:《追求卓越》
- 二零二五年度高科技企业股份代持保密合作协议3篇
- 山西省晋中市祁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末生物学试题(含答案)
- 二零二五年期市场营销推广合同
- 辽阳市小升初英语试卷单选题100道及答案
- 机关党员个人总结
- 二零二五年环保材料企业董事聘任与绿色制造技术合同
- 二零二五年度房地产买卖居间合同(含风险评估)安全范本3篇
- 二零二五年度拆除工程安全监理服务协议-重点环节与施工安全培训实施2篇
- 钢构楼板合同范例
-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信息技术四年级上册 第11课 嘀嘀嗒嗒的秘密 说课稿
- 2024中考物理真题汇编:电与磁(含解析)
- 物流管理概论 课件全套 王皓 第1-10章 物流与物流管理的基础知识 - 物流系统
-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分数四则混合运算100题带答案
- 2024年考研英语(一)真题及参考答案
- 医疗组长竞聘
- 2024年业绩换取股权的协议书模板
- 颞下颌关节疾病(口腔颌面外科学课件)
- 工业自动化设备维护保养指南
- 2024人教新版七年级上册英语单词英译汉默写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