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手册_第1页
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手册_第2页
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手册_第3页
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手册_第4页
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手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绿色农产品种植技术手册TOC\o"1-2"\h\u5465第1章绿色农产品概述 34841.1绿色农业的概念与意义 3149401.2绿色农产品的分类与标准 39630第2章种植环境选择与优化 4145982.1土壤环境选择与改良 414582.1.1土壤类型选择 4142592.1.2土壤改良 450082.2水质与空气质量要求 5155002.2.1水质要求 554552.2.2空气质量要求 5132052.3种植区域规划与布局 5133142.3.1种植区域规划 5251352.3.2种植布局 517852第3章种子与种苗选择 570523.1品种选择原则 5308853.1.1适应性原则: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类型、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 6260933.1.2优质高产原则:优先选择品质优良、产量高、抗逆性强的品种。 6286253.1.3环保原则:选择对环境友好,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品种。 6324143.1.4市场需求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品种。 6101703.1.5资源利用原则: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和传统品种,兼顾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 6233103.2种子质量鉴别与处理 6265003.2.1种子质量鉴别: 6305883.2.2种子处理: 6280263.3种苗繁育技术 620463.3.1苗床准备: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苗床,进行深翻、施肥、消毒等处理。 6144403.3.2播种: 617883.3.3苗期管理: 77350第4章种植模式与茬口安排 7134004.1间作与套作模式 729324.1.1间作模式 7293854.1.2套作模式 7252754.2轮作与连作模式 774914.2.1轮作模式 766624.2.2连作模式 8318334.3茬口安排与优化 8293044.3.1茬口安排 810254.3.2茬口优化 821031第6章病虫害防治技术 810566.1病虫害分类与特点 8273636.1.1真菌性病害 927576.1.2细菌性病害 941136.1.3病毒性病害 9279086.1.4线虫病害 9318966.1.5昆虫害 9214456.1.6螨类害 943356.2生物防治方法 10215206.2.1天敌昆虫防治 1048036.2.2病原微生物防治 1057776.2.3植物源农药防治 107396.2.4昆虫信息素诱杀 10287806.3物理与化学防治方法 108336.3.1物理防治 1080996.3.2化学防治 1022093第7章农药使用规范 10121737.1农药种类与选择 1125627.1.1作物种类与生育期: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及其生育期,选择合适的农药类型,以保证防治效果。 11282157.1.2防治对象:明确防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农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 11133877.1.3农药特性:了解农药的毒性、残留、分解途径等特性,选择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 11250017.1.4农药剂型:根据作物生长环境和防治需求,选择适宜的农药剂型,如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 1150427.2农药使用原则与要求 11256937.2.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方法,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和用量。 11159967.2.2合理用药:根据农药使用说明,严格遵循推荐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用药。 1126707.2.3安全间隔期: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保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降至最低。 1170647.2.4交替使用: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降低害虫、病菌的抗药性。 11156927.2.5精准施药:采用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农药流失,提高防治效果。 11317547.3农药残留控制技术 11107397.3.1农药替代技术:采用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等替代化学农药,降低农药残留。 1183827.3.2农药减量技术:通过改进施药方法、优化防治策略等途径,减少农药使用量。 11158657.3.3农药降解技术:采用光降解、生物降解等技术,加速农药在环境中的分解,降低农药残留。 1261197.3.4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 1245917.3.5残留监测: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定期检测,保证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 1230290第8章水分管理技术 12214808.1灌溉水源选择与处理 12215908.1.1水源选择 1269538.1.2水源处理 12295168.2灌溉制度与方式 1256988.2.1灌溉制度 12224468.2.2灌溉方式 12202718.3排水与保水技术 13177458.3.1排水技术 13238498.3.2保水技术 1313914第9章收获与储藏技术 13231159.1收获时间与方式 13273519.1.1确定收获时间 13254169.1.2选择合适的收获方式 13241019.2预处理与包装 13229639.2.1预处理 1362839.2.2包装 1396469.3储藏条件与保鲜技术 14181019.3.1储藏条件 14230409.3.2保鲜技术 143567第10章质量检测与追溯体系 143017210.1质量检测方法与标准 14290010.1.1检测方法 14662510.1.2检测标准 15749610.2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152921210.2.1追溯体系构建 152098310.2.2追溯体系应用 152587310.3绿色农产品认证与标识 152731910.3.1认证流程 152254910.3.2标识管理 16第1章绿色农产品概述1.1绿色农业的概念与意义绿色农业是指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采用环境友好型技术,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方式。绿色农业的实施,有助于缓解农业生产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满足人们对高质量生活的需求。1.2绿色农产品的分类与标准绿色农产品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绿色蔬菜:指在种植过程中严格遵守绿色农业生产规范,未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符合国家标准的蔬菜。(2)绿色水果:指在种植过程中遵循绿色农业生产规范,未使用禁用农药和激素,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水果。(3)绿色粮食:指在种植过程中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未使用化学合成肥料、农药,产品中农药残留限量符合国家标准的粮食。(4)绿色畜禽产品:指在养殖过程中遵循绿色农业生产规范,未使用违禁药物和激素,产品中药物残留限量符合国家标准的畜禽产品。(5)绿色水产品:指在养殖过程中采用绿色农业生产技术,未使用化学合成饲料和药物,产品中药物残留限量符合国家标准的水产品。绿色农产品的标准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产地环境标准:要求产地环境质量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农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免受污染。(2)生产过程标准:规定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允许使用的投入品种类、使用方法、使用量等,保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3)产品质量标准:规定农产品中农药、兽药残留限量,重金属、有害物质等指标,保证农产品符合国家标准。(4)包装与标识标准:要求农产品包装材料安全、环保,标识清晰、真实,便于消费者识别。(5)运输与储存标准:规定农产品在运输、储存过程中的温度、湿度等条件,保证农产品新鲜、安全。第2章种植环境选择与优化2.1土壤环境选择与改良土壤是绿色农产品种植的基础,选择适宜的土壤环境对提高农产品品质。以下是关于土壤环境选择与改良的一些建议:2.1.1土壤类型选择(1)优先选择有机质含量较高、排水功能良好的土壤类型,如砂壤土、壤土和黏壤土。(2)避免选择重黏土、盐碱土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类型。2.1.2土壤改良(1)增施有机肥:通过施用农家肥、绿肥、堆肥等有机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结构。(2)调整土壤酸碱度:根据作物生长需求,采用石灰、硫磺等物质调整土壤酸碱度,使之适宜作物生长。(3)改善土壤排水功能:对于排水不良的土壤,可通过深翻、开沟、铺设排水管道等措施改善土壤排水功能。2.2水质与空气质量要求2.2.1水质要求(1)灌溉水质量:灌溉水应达到农田灌溉水质标准,避免使用含有有害物质的水源。(2)地下水质:地下水应满足绿色农产品种植要求,不得含有重金属、有机污染物等有害物质。2.2.2空气质量要求(1)空气质量:种植区域空气质量应符合国家二级标准,避免位于污染源附近。(2)防止大气污染:加强周边环境管理,防止大气污染物质对种植区域的影响。2.3种植区域规划与布局2.3.1种植区域规划(1)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条件,合理划分种植区域,保证各区域适宜不同作物的生长。(2)充分考虑作物生长周期和茬口安排,合理规划作物种植布局。2.3.2种植布局(1)根据作物生长习性和对环境的需求,合理搭配作物种类,提高土地利用效率。(2)采用轮作、间作、套作等种植方式,减少病虫害发生,提高农产品品质。(3)合理设置作物种植密度,保证作物生长空间,提高光合效率。第3章种子与种苗选择3.1品种选择原则选择适宜的品种是保证绿色农产品种植成功的关键。品种选择应遵循以下原则:3.1.1适应性原则:根据当地气候、土壤类型、病虫害发生情况等因素,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3.1.2优质高产原则:优先选择品质优良、产量高、抗逆性强的品种。3.1.3环保原则:选择对环境友好,有利于生态平衡的品种。3.1.4市场需求原则:根据市场需求,选择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市场前景的品种。3.1.5资源利用原则:合理利用本地资源和传统品种,兼顾引进国内外优良品种。3.2种子质量鉴别与处理为保证种子质量,种植者需掌握以下鉴别和处理方法:3.2.1种子质量鉴别:(1)外观鉴别:观察种子颜色、形状、大小、饱满度等,剔除异形、破损、病虫害和霉变的种子。(2)发芽率测试:通过种子发芽试验,检测种子发芽率,保证达到国家规定标准。(3)种子纯度检测:对种子进行品种纯度检测,保证种子纯度达到要求。3.2.2种子处理:(1)晒种:将种子置于阳光下晾晒,以提高种子活力。(2)消毒:用适当的消毒剂处理种子,杀灭病菌和虫卵。(3)浸种:根据需要,采用适宜的温度和时间进行浸种,促进种子吸水、发芽。3.3种苗繁育技术为提高种苗质量,以下繁育技术:3.3.1苗床准备:选择土壤肥沃、排水良好的地块作为苗床,进行深翻、施肥、消毒等处理。3.3.2播种:(1)播种时间: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作物生长周期,选择适宜的播种时间。(2)播种方式:根据种子特性和种植需求,采用撒播、点播、条播等方式。(3)播种密度:合理控制播种密度,保证种苗生长空间。3.3.3苗期管理:(1)水分管理:保持土壤湿润,防止干旱或积水。(2)肥料管理:根据作物需求和土壤肥力状况,适时施用有机肥和化肥。(3)病虫害防治:加强病虫害监测,采取生物和物理防治措施,减少化学农药使用。(4)间苗、定苗:适时进行间苗、定苗,保证种苗均匀生长。(5)炼苗:在移栽前进行适度炼苗,提高种苗抗逆能力。第4章种植模式与茬口安排4.1间作与套作模式4.1.1间作模式间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同时种植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作物。这种模式能充分利用土地、光、热、水等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减少病虫害的发生,有利于绿色农产品的生产。(1)作物选择:选择对光照、水分、土壤等生态条件要求不同的作物进行间作。(2)配置方式:采用宽窄行或等距种植,保证作物之间相互独立,减少竞争。(3)管理措施:根据各种作物需求,合理施肥、浇水、病虫害防治。4.1.2套作模式套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在前季作物生长后期,种植后季作物。这种模式有利于延长土地生产周期,提高土地产出。(1)作物选择:选择生长周期相近的作物进行套作。(2)配置方式:采用前矮后高或前高后矮的搭配,合理利用空间资源。(3)管理措施:注意前后季作物之间的生育期衔接,合理调控水肥、病虫害防治。4.2轮作与连作模式4.2.1轮作模式轮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按照一定顺序轮换种植不同作物。这种模式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减少病虫害,提高作物产量和品质。(1)轮作组合:根据作物生态习性和土壤条件,合理搭配轮作作物。(2)轮作周期:确定合理的轮作周期,一般为23年。(3)管理措施:针对不同作物需求,调整施肥、浇水等管理措施。4.2.2连作模式连作是指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种植同一种作物。虽然连作可能导致土壤养分失衡、病虫害加重,但合理调控仍可获得较高产量。(1)品种选择:选用抗病、抗逆性强的品种。(2)土壤管理:加强土壤改良,提高土壤肥力。(3)病虫害防治:采用生物、化学、物理等方法,综合防治病虫害。4.3茬口安排与优化4.3.1茬口安排茬口安排是指根据作物生态习性和市场需求,合理安排各种作物种植季节和面积。(1)季节安排:根据当地气候条件,确定各种作物适宜的播种期。(2)面积安排:结合市场需求和种植效益,合理配置作物种植面积。4.3.2茬口优化茬口优化是指在现有茬口安排基础上,通过调整作物种类、种植模式等,提高土地产出和农产品质量。(1)作物种类调整:根据市场需求,适当增加或减少某一作物的种植面积。(2)种植模式优化:采用间作、套作、轮作等模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作物产量。(3)技术集成:结合现代农业技术,提高作物生产水平。第6章病虫害防治技术6.1病虫害分类与特点病虫害是影响绿色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根据病虫害的分类,主要包括真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病毒性病害、线虫病害、昆虫害和螨类害等。各类病虫害具有以下特点:6.1.1真菌性病害真菌性病害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具有以下特点:(1)侵染速度快,易大面积传播;(2)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湿度、温度等气候因素对其发生和流行有重要作用;(3)病部常出现霉层、斑点、腐烂等症状。6.1.2细菌性病害细菌性病害是由细菌引起的病害,具有以下特点:(1)侵染途径多,可通过伤口、自然孔口等进入植物体内;(2)病害发展迅速,病部常见黏液、水浸状等症状;(3)高温、高湿条件下易发生和流行。6.1.3病毒性病害病毒性病害是由病毒引起的病害,具有以下特点:(1)传播方式多样,可通过昆虫、嫁接等途径传播;(2)病部常见花叶、皱缩、畸形等症状;(3)难以防治,无特效药物。6.1.4线虫病害线虫病害是由线虫引起的病害,具有以下特点:(1)体型微小,难以发觉;(2)破坏植物根部,导致植株生长不良;(3)易在土壤中传播,防治困难。6.1.5昆虫害昆虫害是由各种昆虫引起的,具有以下特点:(1)种类繁多,生活习性各异;(2)繁殖速度快,易造成大面积危害;(3)可危害植物的不同部位,如叶片、茎干、果实等。6.1.6螨类害螨类害是由螨虫引起的病害,具有以下特点:(1)体型微小,不易被察觉;(2)吸食植物汁液,导致植株生长不良;(3)繁殖速度快,易在短时间内造成严重危害。6.2生物防治方法生物防治是利用天敌、病原微生物等生物资源,对病虫害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几种:6.2.1天敌昆虫防治利用天敌昆虫捕食或寄生病虫害,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如:捕食性瓢虫、草蛉等。6.2.2病原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真菌、细菌、病毒等)感染病虫害,使其死亡。如:苏云金杆菌、核多角体病毒等。6.2.3植物源农药防治利用植物源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具有环保、无残留等特点。如:苦参碱、鱼藤酮等。6.2.4昆虫信息素诱杀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干扰病虫害的交配行为,降低病虫害种群密度。6.3物理与化学防治方法6.3.1物理防治物理防治是利用物理手段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包括以下方法:(1)人工捕杀:人工捕捉病虫害成虫、卵块等,降低种群密度;(2)诱杀:利用诱杀剂、灯光、颜色等诱集病虫害,进行集中消灭;(3)高温处理:利用高温杀死病虫害,如土壤消毒、种子处理等。6.3.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利用化学农药对病虫害进行防治,应遵循以下原则:(1)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2)适时、适量、精准用药;(3)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农药,以延缓病虫害抗药性产生;(4)严格执行农药安全使用规定,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第7章农药使用规范7.1农药种类与选择农药是绿色农产品种植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农业生产资料,其种类繁多,主要包括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植物生长调节剂等。在选择农药时,应充分考虑以下因素:7.1.1作物种类与生育期:根据不同作物种类及其生育期,选择合适的农药类型,以保证防治效果。7.1.2防治对象:明确防治目标,有针对性地选择农药,提高防治效果,降低农药使用量。7.1.3农药特性:了解农药的毒性、残留、分解途径等特性,选择低毒、低残留、环保型农药。7.1.4农药剂型:根据作物生长环境和防治需求,选择适宜的农药剂型,如乳油、可湿性粉剂、悬浮剂等。7.2农药使用原则与要求为保证农产品质量和农业生态环境安全,农药使用应遵循以下原则与要求:7.2.1预防为主,综合防治: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综合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防治方法,降低农药使用频率和用量。7.2.2合理用药:根据农药使用说明,严格遵循推荐剂量,避免过量或不足用药。7.2.3安全间隔期:严格遵守农药使用安全间隔期,保证农产品中农药残留降至最低。7.2.4交替使用:合理轮换使用不同作用机理的农药,降低害虫、病菌的抗药性。7.2.5精准施药:采用精准施药技术,减少农药流失,提高防治效果。7.3农药残留控制技术为降低农产品中农药残留,保障消费者健康,应采取以下控制技术:7.3.1农药替代技术:采用生物农药、微生物农药等替代化学农药,降低农药残留。7.3.2农药减量技术:通过改进施药方法、优化防治策略等途径,减少农药使用量。7.3.3农药降解技术:采用光降解、生物降解等技术,加速农药在环境中的分解,降低农药残留。7.3.4清洁生产:加强农业生产过程管理,减少农药污染,提高农产品质量。7.3.5残留监测:建立健全农药残留监测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定期检测,保证农药残留符合国家标准。第8章水分管理技术8.1灌溉水源选择与处理合理选择灌溉水源是保证绿色农产品生长的关键。灌溉水源应满足以下条件:水质清洁,无污染;水量充沛,能满足作物生长需求;运输方便,减少能耗。8.1.1水源选择(1)优先选择地面水,如河流、湖泊、水库等。(2)地下水作为辅助水源,应符合国家地下水质量标准。(3)雨水收集利用,适用于多雨地区。8.1.2水源处理(1)过滤:采用物理过滤方法,如砂石过滤、网式过滤等,去除水中悬浮物。(2)消毒:采用紫外线消毒、臭氧消毒等方法,杀灭水中的病原微生物。(3)调节水质:根据作物生长需求,调整水的酸碱度、硬度等,保证适宜作物生长。8.2灌溉制度与方式合理的灌溉制度与方式可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降低水资源浪费。8.2.1灌溉制度(1)根据作物生长周期和需水量,制定灌溉计划。(2)实行分阶段灌溉,如苗期、花期、果实成熟期等。(3)根据天气、土壤、作物长势等因素,适时调整灌溉水量。8.2.2灌溉方式(1)地面灌溉:适用于大多数作物,如沟灌、畦灌等。(2)喷灌:适用于蔬菜、花卉等需水量较大的作物。(3)滴灌:适用于干旱地区或需水量较小的作物,如果树、葡萄等。8.3排水与保水技术合理的排水与保水技术对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8.3.1排水技术(1)明排:通过排水沟、排水管道等设施,将多余水分排出田块。(2)暗排:利用地下排水管道,降低地下水位,改善土壤水分状况。8.3.2保水技术(1)覆盖保水:利用地膜、秸秆等覆盖物,减少土壤水分蒸发。(2)深耕松土: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保水能力。(3)施用保水剂:利用保水剂提高土壤保水能力,减少灌溉次数。(4)合理轮作:根据不同作物的水分需求,合理安排轮作制度,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第9章收获与储藏技术9.1收获时间与方式9.1.1确定收获时间绿色农产品的收获时间对其品质和营养价值具有重要影响。应根据作物种类、成熟度、气候条件及市场需求等因素确定适宜的收获时间。收获过早或过晚都会影响产品质量。9.1.2选择合适的收获方式针对不同作物,选择合适的收获方式,包括人工收获、机械收获等。在收获过程中,应注意减少机械损伤和农残,保证农产品品质。9.2预处理与包装9.2.1预处理收获后的农产品应及时进行预处理,包括去除杂质、剪掉病残枝叶、分级等。预处理过程中要注意卫生条件,防止农产品受到污染。9.2.2包装采用环保、透气、防潮、抗压的包装材料,对农产品进行包装。包装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保持农产品新鲜度,防止挤压和损伤;(2)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保证食品安全;(3)提高包装的美观度,提升产品价值。9.3储藏条件与保鲜技术9.3.1储藏条件合理控制储藏条件对保持农产品品质。主要储藏条件包括:(1)温度:根据不同作物,设定适宜的储藏温度;(2)湿度:保持相对湿度在适宜范围内,避免农产品失水或霉变;(3)氧气:适当降低氧气浓度,抑制呼吸作用,延长农产品保鲜期;(4)二氧化碳:适当提高二氧化碳浓度,减缓农产品新陈代谢。9.3.2保鲜技术采用现代保鲜技术,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期和货架期。常用的保鲜技术包括:(1)冷藏保鲜:利用低温抑制农产品的新陈代谢,延长保鲜期;(2)气调保鲜:通过调节储藏环境中的气体成分,降低氧气浓度,减缓农产品呼吸作用;(3)保鲜剂处理:使用安全、高效的保鲜剂,如1甲基环丙烯(1MCP)等,延缓农产品衰老;(4)生物保鲜: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