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1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2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3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4页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TOC\o"1-2"\h\u21971第1章总则 5147571.1编制目的 5150741.2编制依据 5129881.3适用范围 549691.4应急预案体系 510213第2章突发环境事件分类与危害分析 6228752.1突发环境事件分类 62332.2危害分析 6318382.3风险评估 7468第3章应急组织体系 7244143.1应急组织架构 7155343.1.1高级应急指挥部 7173873.1.2专项应急指挥部 735463.1.3基层应急组织 765363.2应急组织职责 7247663.2.1高级应急指挥部职责 762143.2.2专项应急指挥部职责 898263.2.3基层应急组织职责 824023.3应急组织协调 8302323.3.1内部协调 8301503.3.2外部协调 8206013.3.3协调监督 829083第四章预防与预警 8325674.1预防措施 8136404.1.1开展环境风险评估:针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区域和设施,定期开展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 983434.1.2强化环境保护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监管,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 9306134.1.3完善应急预案:根据环境风险评估结果,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 990974.1.4应急演练与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 9229934.2预警体系建设 9250204.2.1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实施实时监控,保证及时发觉异常情况。 9322924.2.2预警信息平台:建设预警信息平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预警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 9120674.2.3预警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结合环境风险特征,确定预警级别和预警阈值。 9249494.3预警信息发布与处理 9129914.3.1预警信息发布:根据监测数据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明确预警级别、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 975704.3.2预警信息传递:通过多种渠道,如短信、广播、电视等,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保证信息覆盖面广、传递速度快。 9150274.3.3预警信息处理:各部门、企业和公众接收到预警信息后,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证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应对。 97543第5章应急响应 935555.1应急响应级别 9237825.1.1一级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广泛,危害程度严重,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启动一级响应。 940225.1.2二级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较大,危害程度较重,可能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启动二级响应。 9219375.1.3三级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较小,危害程度一般,可能造成少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启动三级响应。 10283325.1.4四级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有限,危害程度较低,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需启动四级响应。 1041975.2应急响应程序 1074035.2.1信息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向属地和有关部门报告,同时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 10151585.2.2启动应急响应: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 1025455.2.3应急处置: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并组织力量进行处置。 103465.2.4信息发布:及时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 1038475.2.5应急结束:当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危害基本消除,经评估后,宣布应急响应结束。 10282155.3应急响应措施 10195055.3.1污染物控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 10171715.3.2受影响区域保护:设立警戒线,限制人员、车辆进入受影响区域。 10250025.3.3人员疏散与安置:根据需要,组织受影响区域的居民进行疏散,并做好临时安置工作。 1069475.3.4医疗救护:组织医疗救护力量,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 1046515.3.5物资供应与保障:保障应急物资供应,保证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 10228285.3.6生态环境恢复:事件结束后,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10318905.4应急资源保障 10294585.4.1人力资源:建立应急队伍,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 10203925.4.2物资资源: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保证应急需求。 1048805.4.3财力资源:设立应急资金,保障应急工作经费。 10125595.4.4技术支持:加强与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合作,为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 108685.4.5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开展应急培训,提高应急队伍素质。 116300第6章应急处置 11165726.1现场处置 11111906.1.1现场确认 11124536.1.2应急响应启动 11164936.1.3现场指挥与协调 1194146.1.4现场安全防护 11118666.2污染物控制与清除 11227086.2.1污染物识别 119156.2.2污染物控制 11183346.2.3污染物清除 1197846.3人员疏散与安置 11246136.3.1疏散决策 11285136.3.2疏散组织 1241176.3.3疏散保障 12292986.3.4安置与管理 12120036.4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 12317786.4.1医疗救护 12176916.4.2卫生防疫 12283516.4.3健康监测 12246026.4.4心理援助 123432第7章信息公开与舆情应对 12237577.1信息公开原则与要求 1257287.1.1原则 12105807.1.2要求 12196177.2信息公开内容与方式 13155357.2.1内容 13213347.2.2方式 13155867.3舆情监测与应对 1345877.3.1舆情监测 13202777.3.2舆情应对 13199227.4新闻发布与媒体沟通 13111337.4.1新闻发布 13202667.4.2媒体沟通 134745第8章应急恢复 14204618.1环境恢复 1423498.1.1环境评估与监测 14126318.1.2污染物处理与处置 1411608.1.3生态修复 1445058.2经济补偿与赔偿 14228908.2.1经济损失评估 14276758.2.2补偿与赔偿标准 1441098.2.3补偿与赔偿程序 142158.3社会秩序恢复 1416658.3.1公共服务设施恢复 14255008.3.2社会治安维护 15244358.3.3心理援助与安抚 15230838.4应急预案修订 15266828.4.1修订依据 15103918.4.2修订程序 15144218.4.3宣传培训与演练 159549第9章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 1576089.1培训组织与实施 15314079.1.1培训目标 15175609.1.2培训组织 15271709.1.3培训对象 15160329.1.4培训方式 15176689.1.5培训时间 15278209.2培训内容与要求 16127789.2.1培训内容 16101109.2.2培训要求 16186969.3演练计划与实施 1699989.3.1演练目标 16104279.3.2演练计划 16259569.3.3演练实施 16275349.4演练总结与改进 16248509.4.1演练总结 16294869.4.2改进措施 1612369.4.3演练记录 1622564第10章法律责任与奖惩 162582310.1法律责任 17316010.1.1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过程中,各相关部门和人员应严格遵守国家环境保护、安全生产等相关法律法规,保证应急处置工作合法、合规进行。 171839910.1.2对违反法律法规、不履行或不正确履行职责,导致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或扩大,给国家、社会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的单位和个人,将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172832310.1.3法律责任主要包括行政责任、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具体责任认定和追究,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事实证据进行。 172476310.2奖励与惩罚 171638010.2.1对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过程中,表现突出、作出显著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17193510.2.2奖励形式包括通报表扬、颁发荣誉证书、物质奖励等,具体奖励办法由各级及相关部门制定。 171203610.2.3对在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过程中,因主观原因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172957710.2.4惩罚措施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等,具体惩罚办法参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 17537410.3争议解决 171753910.3.1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过程中,如出现争议,应本着及时、公正、公开的原则,依法妥善处理。 17600510.3.2争议解决途径包括协商、调解、仲裁和诉讼等,具体解决方式由当事人自行选择。 172523110.3.3各级及相关部门应加强对争议解决的指导和协调,保证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171538710.4案例分析与经验总结 171096910.4.1对已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进行深入剖析,总结事件发生的原因、应对措施及处理结果,为今后的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提供借鉴。 171041210.4.2案例分析应包括事件背景、应急处置过程、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等。 172367710.4.3结合案例分析,不断优化应急预案,提高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能力,保证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稳定。 18第1章总则1.1编制目的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轻突发环境事件造成的危害,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本应急预案。1.2编制依据本应急预案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突发环境事件应急管理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国家和地方相关应急预案和技术规范。1.3适用范围本应急预案适用于我国境内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类型:(1)水污染事件;(2)大气污染事件;(3)土壤污染事件;(4)噪声污染事件;(5)辐射污染事件;(6)有毒有害化学物质泄漏事件;(7)生态破坏事件;(8)其他突发环境事件。1.4应急预案体系本应急预案体系由以下层次构成:(1)国家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省、自治区、直辖市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3)市、县(市、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4)企事业单位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5)专项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6)现场处置方案。各层次应急预案应相互衔接,形成有机整体,保证突发环境事件应对工作的有序、高效进行。第2章突发环境事件分类与危害分析2.1突发环境事件分类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特点、成因及影响范围,将突发环境事件分为以下几类:(1)水污染事件:包括水源地污染、水体富营养化、化工企业泄漏等。(2)大气污染事件:包括工业废气泄漏、交通引发的油气泄漏、火灾烟尘排放等。(3)土壤污染事件:包括化工企业泄漏、危险废物非法倾倒、农业污染等。(4)噪声与振动事件:包括交通运输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等。(5)辐射污染事件:包括核设施、放射性物质泄漏、电磁辐射污染等。(6)生态破坏事件:包括森林火灾、草原火灾、生物入侵等。2.2危害分析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可能造成的危害如下:(1)水污染事件:影响饮用水安全,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水生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水生生物死亡;影响工农业生产,造成经济损失。(2)大气污染事件: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体健康;影响植物光合作用,降低农作物产量;加剧全球气候变暖,影响气候系统稳定。(3)土壤污染事件:影响土壤质量,降低农作物产量;污染地下水资源,危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态系统的平衡,导致生物多样性降低。(4)噪声与振动事件:影响居民生活质量,损害人体健康;干扰动物繁殖、迁徙和觅食,影响生态平衡。(5)辐射污染事件:对人体造成急性或慢性辐射损伤;影响生物生长发育,导致基因突变和染色体畸变;破坏生态系统的平衡。(6)生态破坏事件:破坏生物栖息地,导致物种灭绝;影响水源涵养、土壤保持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加剧气候变化,影响区域生态环境。2.3风险评估针对各类突发环境事件,开展以下风险评估:(1)确定风险源:分析各类事件可能发生的地点、原因及频率。(2)评估风险受体:识别可能受到影响的区域、人群、生态系统等。(3)分析风险后果:评估事件可能导致的危害及其严重程度。(4)制定风险应对措施: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应对和恢复措施。(5)建立风险监测预警体系:加强对风险源的监测,提前发觉并预警潜在环境事件。(6)定期开展风险评估:结合实际情况,定期对突发环境事件风险进行更新和调整。第3章应急组织体系3.1应急组织架构3.1.1高级应急指挥部成立高级应急指挥部,负责全局应急管理工作,由公司领导担任指挥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高级应急指挥部负责制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指导、协调和监督应急工作的实施。3.1.2专项应急指挥部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类型,设立专项应急指挥部,负责具体突发环境事件的应对工作。专项应急指挥部由相关部门负责人担任指挥长,相关人员为成员。3.1.3基层应急组织设立基层应急组织,负责现场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基层应急组织包括现场指挥部、应急小组和应急队伍。3.2应急组织职责3.2.1高级应急指挥部职责(1)制定和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2)组织、指导、协调和监督应急工作的实施;(3)决定启动和终止应急响应;(4)协调外部应急资源;(5)向上级报告应急工作情况。3.2.2专项应急指挥部职责(1)制定专项应急预案;(2)组织实施应急响应措施;(3)协调相关部门和单位参与应急工作;(4)定期组织应急演练;(5)总结应急工作经验,完善应急预案。3.2.3基层应急组织职责(1)现场指挥部:负责现场应急处置工作的指挥和协调,及时向上级报告现场情况;(2)应急小组:负责具体应急任务的执行,包括现场救援、设备抢修等;(3)应急队伍: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参与应急响应和处置工作。3.3应急组织协调3.3.1内部协调(1)建立应急组织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保证信息共享、资源共用;(2)定期召开应急组织协调会议,研究解决应急管理工作中的问题;(3)制定应急组织协调工作规程,明确各应急组织职责和协作要求。3.3.2外部协调(1)与相关部门、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建立应急联动机制,实现信息共享、资源互助;(2)参加上级组织的应急协调活动,提高应急组织协调能力;(3)在应急响应过程中,主动与外部单位沟通,争取支持和帮助。3.3.3协调监督(1)对应急组织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发觉问题及时整改;(2)定期评估应急组织协调效果,优化协调机制;(3)加强对应急组织成员的培训,提高协调能力。第四章预防与预警4.1预防措施4.1.1开展环境风险评估:针对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区域和设施,定期开展风险评估,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源和风险因素,制定相应的防范措施。4.1.2强化环境保护管理: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加强污染物排放控制和环境监管,预防和减少环境污染的发生。4.1.3完善应急预案:根据环境风险评估结果,修订和完善应急预案,保证应急预案的实用性和针对性。4.1.4应急演练与培训:定期组织应急演练,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应急响应能力,加强应急队伍建设和培训。4.2预警体系建设4.2.1监测预警系统:建立和完善环境监测网络,对重点区域、重点污染源实施实时监控,保证及时发觉异常情况。4.2.2预警信息平台:建设预警信息平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预警信息的收集、处理和传递,提高预警信息发布的准确性。4.2.3预警指标体系:制定合理的预警指标体系,结合环境风险特征,确定预警级别和预警阈值。4.3预警信息发布与处理4.3.1预警信息发布:根据监测数据和预警指标体系,及时发布预警信息,明确预警级别、影响范围和应对措施。4.3.2预警信息传递:通过多种渠道,如短信、广播、电视等,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给相关部门、企业和公众,保证信息覆盖面广、传递速度快。4.3.3预警信息处理:各部门、企业和公众接收到预警信息后,按照应急预案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保证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有效预防和应对。第5章应急响应5.1应急响应级别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影响范围、危害程度和紧急程度,将应急响应分为以下四个级别:5.1.1一级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广泛,危害程度严重,可能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启动一级响应。5.1.2二级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较大,危害程度较重,可能造成一定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启动二级响应。5.1.3三级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较小,危害程度一般,可能造成少量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需启动三级响应。5.1.4四级响应:突发环境事件影响范围有限,危害程度较低,对周边环境影响较小,需启动四级响应。5.2应急响应程序5.2.1信息报告:突发环境事件发生后,事发单位应立即向属地和有关部门报告,同时通报可能受影响的单位和居民。5.2.2启动应急响应:根据突发环境事件的级别,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5.2.3应急处置:组织专家对事件进行分析评估,制定应急处置方案,并组织力量进行处置。5.2.4信息发布:及时发布事件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引导舆论。5.2.5应急结束:当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危害基本消除,经评估后,宣布应急响应结束。5.3应急响应措施5.3.1污染物控制:采取措施控制污染源,减少污染物排放。5.3.2受影响区域保护:设立警戒线,限制人员、车辆进入受影响区域。5.3.3人员疏散与安置:根据需要,组织受影响区域的居民进行疏散,并做好临时安置工作。5.3.4医疗救护:组织医疗救护力量,对受伤人员进行救治。5.3.5物资供应与保障:保障应急物资供应,保证居民生活必需品供应。5.3.6生态环境恢复:事件结束后,开展生态环境恢复工作。5.4应急资源保障5.4.1人力资源:建立应急队伍,加强应急演练,提高应急能力。5.4.2物资资源:储备必要的应急物资,保证应急需求。5.4.3财力资源:设立应急资金,保障应急工作经费。5.4.4技术支持:加强与科研院所、专业机构合作,为应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5.4.5宣传教育与培训:加强应急知识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我保护意识,开展应急培训,提高应急队伍素质。第6章应急处置6.1现场处置6.1.1现场确认一旦发生环境突发事件,应根据报警信息迅速确认现场,了解类型、规模、影响范围等基本情况。6.1.2应急响应启动根据现场确认结果,启动相应级别的应急响应程序,通知应急指挥部和相关人员,保证应急资源及时到位。6.1.3现场指挥与协调成立现场指挥部,负责组织、协调和指挥现场处置工作。保证各部门、各救援力量协同作战,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处置工作。6.1.4现场安全防护对现场进行风险评估,采取有效措施保证现场救援人员的安全。对受影响区域的群众进行警示和临时管控,防止次生发生。6.2污染物控制与清除6.2.1污染物识别迅速查明污染物种类、性质、来源及扩散情况,为后续污染物控制与清除提供依据。6.2.2污染物控制针对不同污染物特点,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对污染物进行有效控制,防止其继续扩散。6.2.3污染物清除组织专业力量,按照相关规定和操作程序,对现场及受影响区域的污染物进行彻底清除。6.3人员疏散与安置6.3.1疏散决策根据影响范围、程度及潜在风险,制定人员疏散计划,明确疏散范围、路线、时间等。6.3.2疏散组织及时发布疏散命令,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和救援力量,保证疏散工作有序进行。6.3.3疏散保障为疏散人员提供必要的交通工具、生活物资和医疗救护等保障措施,保证其基本生活需求。6.3.4安置与管理对疏散人员进行临时安置,加强安置点的管理与服务,保证人员安全和生活秩序。6.4医疗救护与卫生防疫6.4.1医疗救护组织医疗救护力量,为受伤人员提供紧急救治和医疗服务,保证伤员得到及时救治。6.4.2卫生防疫针对特点,开展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情发生和传播。6.4.3健康监测对受影响区域的居民进行健康监测,及时发觉异常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6.4.4心理援助为受影响人员提供心理援助,帮助其度过心理危机,恢复正常生活。第7章信息公开与舆情应对7.1信息公开原则与要求7.1.1原则(1)依法公开: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保证信息公开的合法性。(2)及时准确:保证信息发布及时、准确、全面,避免误导和恐慌。(3)公开透明:全面公开突发环境事件相关信息,提高公信力。(4)责任明确:明确信息公开的责任主体,保证信息发布工作的落实。7.1.2要求(1)建立信息公开制度,明确信息公开的范围、程序和责任。(2)加强信息公开工作人员的培训,提高信息公开工作的质量和效率。(3)建立健全信息审核机制,保证信息发布的准确性、权威性和一致性。7.2信息公开内容与方式7.2.1内容(1)突发环境事件的基本情况、危害程度、影响范围等。(2)部门采取的应急措施、救援进展、公众应对建议等。(3)涉及突发环境事件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应急预案等。(4)其他需要公开的信息。7.2.2方式(1)网站、政务微博、政务等新媒体平台。(2)新闻发布会的形式,邀请媒体进行报道。(3)通过报纸、电视、广播等传统媒体进行宣传。(4)设立咨询,提供咨询服务。7.3舆情监测与应对7.3.1舆情监测(1)建立舆情监测机制,及时掌握社会舆论动态。(2)对网络、传统媒体等渠道的舆情进行分类、分析和评估。(3)关注突发环境事件相关热点、敏感话题,及时回应社会关切。7.3.2舆情应对(1)根据舆情监测结果,制定针对性的舆情应对策略。(2)加强与媒体的沟通,积极回应舆论关切,引导舆论走向。(3)对不实信息进行澄清,维护社会稳定。7.4新闻发布与媒体沟通7.4.1新闻发布(1)制定新闻发布计划,明确发布时间、地点、内容和形式。(2)组织新闻发布会,邀请相关部门负责人进行发布。(3)及时向媒体提供突发环境事件的最新进展和权威信息。7.4.2媒体沟通(1)加强与媒体的日常沟通,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2)积极回应媒体采访、提问,提供准确、权威的信息。(3)针对媒体关注的焦点问题,主动进行解释和说明,消除误解。第8章应急恢复8.1环境恢复8.1.1环境评估与监测在突发环境事件得到有效控制后,立即启动环境恢复工作。组织专业力量对受影响区域的环境进行评估与监测,掌握污染范围、程度及潜在风险,为后续环境恢复提供科学依据。8.1.2污染物处理与处置根据环境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污染物处理与处置方案。采取物理、化学、生物等技术手段,对污染物进行有效去除和降解,保证受影响区域环境质量尽快恢复至前水平。8.1.3生态修复针对受损生态系统,制定生态修复计划。采取植被恢复、土壤改良、湿地重建等措施,恢复受损生态功能,促进生态系统的自然恢复。8.2经济补偿与赔偿8.2.1经济损失评估对受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的单位和个人进行经济损失评估,为经济补偿与赔偿提供依据。8.2.2补偿与赔偿标准根据经济损失评估结果,制定合理的补偿与赔偿标准。遵循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受影响单位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8.2.3补偿与赔偿程序明确补偿与赔偿程序,简化办理流程,提高工作效率。保证补偿与赔偿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受影响单位和个人。8.3社会秩序恢复8.3.1公共服务设施恢复对受突发环境事件影响的公共服务设施进行修复和重建,保证水、电、气、交通等基础设施正常运行。8.3.2社会治安维护加强受影响区域的社会治安维护,保证社会秩序稳定。严厉打击借机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8.3.3心理援助与安抚开展受影响群众的心理援助与安抚工作,消除恐慌情绪,引导群众正确面对突发环境事件,增强心理承受能力。8.4应急预案修订8.4.1修订依据根据突发环境事件应对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和不足,及时修订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针对性。8.4.2修订程序明确应急预案修订程序,保证修订工作有序进行。修订完成后,及时报请有关部门审批,保证预案的合法性。8.4.3宣传培训与演练加强应急预案的宣传培训与演练,提高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应对能力。保证在突发环境事件发生时,能够迅速、有序、高效地开展应急工作。第9章应急预案培训与演练9.1培训组织与实施9.1.1培训目标为提高全体应急队伍的快速反应和协同作战能力,保证在突发环境事件时能迅速、高效、有序地开展应急工作,组织应急预案培训。9.1.2培训组织成立应急预案培训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培训工作的开展。培训小组应包括应急管理部门、相关部门负责人及有经验的应急专家。9.1.3培训对象培训对象包括全体应急队伍成员,包括管理人员、技术人员、操作人员等。9.1.4培训方式采用理论培训、实操演练、经验交流等多种形式进行培训。9.1.5培训时间定期组织培训,每半年至少开展一次。9.2培训内容与要求9.2.1培训内容(1)突发环境事件应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