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届黑龙江省高三押题卷(四)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的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价值,但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是它的历史认识价值。所谓“历史认识价
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帮助人类认识自身历史的过程中所呈现出的独特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历
史的一部分,在漫长的传承过程中,人们没有对其进行任何改造,故它具有了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因
此,一个“非遗”项目是否具有历史认识价值的前提,必须是原汁原味传承下来的。其是否具有历史认识
价值,是区分真假“非遗”的“试金石”。
为什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认识价值?
首先,人需要认识自己的历史。通过认识历史,我们可从祖先那里汲取各种各样的知识与智慧。
其次,能帮助我们认识自身历史的资源十分有限。无论是典籍文献,还是文物遗址,都有它的短板。
文献典籍的短板在于文字记录过于简约,凭借简约的文字很难将某项技艺技能恢复出来;文物的短板是,
通过它我们往往只能“知其然”,而无法“知其所以然”。而通过传承人传承下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
能将那些古老的技术,技艺完完整整地传递给我们。
人类认识自身历史经历过通过典籍认识历史,通过文物认识历史,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历史三个
不同的发展阶段。
通过典籍认识历史。人类对自身历史的认识最早是从典籍开始的。譬如,要想了解汉朝兴衰,可以看
《史记》《汉书》。但典籍最大的问题,就是史书自身固有的局限性,它们所记历史,多半是历朝的帝王
史、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而很少会记录这些朝代的底层文化,譬如历朝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居
住文化等,导致治史者们很难从史料中寻找到相关资料。
通过文物认识历史。由于文物都是来自地上或地下的第一手资料,其本身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因而具
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但通过文物认识历史,其所呈现出的往往只是历史上的一个凝固瞬间,而那些具
有历时性特点的文化现象,譬如戏曲、舞蹈、音乐等表演艺术的演出过程,精美工艺品的制作过程,过年
过节的整个仪式过程,都很难通过一个静止的文物完美地呈现出来。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以“现在进行时”的状态呈现的遗产类
型,可以成为人们认识自身历史的第三条途径——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历史。
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历史有着天然优势,它可以尽情展现历时性文化遗产生产制造或是演出的整
个过程。如果我们想了解大唐宫廷音乐,你只需来到集贤镇,让当地的老人们为你演上一曲,唱上一段,
就真真正正地听到了上千年前的唐代宫廷音乐。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唐代宫廷音乐带给我们的历史认识价
值,而这是当代创作,哪怕是顶级优秀的当代创作都无法带给我们的。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认识价值最重要,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明显的区别。在
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无论该遗产所呈现给我们的影响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可以作为文物受到来自国家
的保护。但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以活态形式传承于民间社会的文化事项,它在为社会提供历史认识价值
的同时,还会继续影响社会,这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具有的活态性决定的。故我们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
产,只能是正面、正向的,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认识价值,也只能通过搜集实物、录音、录像或是通
过口述史调查等方式,将它们科学地记录并作为重要史料保护起来。
通过“非遗”来印证历史,是“非遗”产生的“证史价值”,即指人类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帮助
我们印证往昔的历史。
通过“非遗”来纠正历史,是“非遗”所独有的“纠史价值”。它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纠正历史偏
谬过程中所呈现出来的某种独特价值。人类自进入文字社会一直都是以文字记录的方式来转述自己的历史
的。但因统治阶层对文字的垄断和录史者本身的局限,加之转述者个人素质及外部因素的干扰而出现对史
料改动的情况,史书与史实之间难免会出现较大差异。但我们却能通过历史上传承下来的各种非物质文化
遗产,来纠正录史者的偏颇,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历史上对史料做出的种种误读,有很多都是通过艺人或
是匠人们的亲身实践加以纠正的。
通过“非遗”补充历史,是“非遗”所独有的“补史价值”。“补史价值”是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补
充、丰富历史史料过程中所呈现出的某种独特价值。一部“二十四史”,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连续不断地
记录了下来。但官史的录史权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流传至今的史料典籍也主要以记录帝王史、政治史、
经济史、军事史为主;民间社会的文化生活,很少有记录,从而造成民间文化史记录的缺失。这也是迄今
为止中国农业史、畜牧史,科技史、工艺史、体育史、艺术史、建筑史、戏曲史、曲艺史等与非物质文化
遗产息息相关的专门史不发达的主要原因之一。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在历史重构,特别是在文化史
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形式上不同,但与文物一样,都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
首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目标是保护那些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已经
步入海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不能违背“初心”,改弦易辙,让保护祖先遗产的神圣使命半途而
废。
其次,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祖先的智慧、祖先的审美,而非当代人的智慧,或是当代人的
审美。保护这些遗产的目的,就是想让更多的人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色,中华民族的思考
方式与审美方式,从而确保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永不断流。
第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是它的历史认识价值,故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从来就不是
“美不美”“贵不贵”,而是“真不真”。所以,无论是物质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第一步便是
“辨伪”。而人们在遗产申报与保护上之所以屡屡犯错,在于人们弄混了“遗产”与“现产”的区别,而
将具有重要历史认识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毫无历史认识价值的文创产品混为一谈,从而让亟须保护甚
至亟须抢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医疗术语中那最宝贵的“黄金三分钟”。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只有传承人传给我们的是货真价实的“真情报”,我们才能从中获得因
真实而具有重要的历史认识价值。
(摘编自苑利《认识历史,敬畏历史》)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尽管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多元,但其核心的价值是历史认识价值,即作为历史的一部分的“非遗”,
可以帮助人类认识自身历史。
B.基于人类认知自身历史需要条件与资源,通过典籍文献、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就可
“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
C.文物本身是历史的一部分,具有第一手资料的先天优势,但只能呈现历史的一个凝固瞬间,无法再现
戏曲、舞蹈等历时性的文化现象。
D.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都有认识历史的作用,但“非遗”是一种以活态形式传承且继续影响
社会,认定标准必须是正向、正面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判断一个“非遗”项目是否有历史认识价值须以“原汁原味”传承作为前提,当代人对其的改编与改
造,将导致“非遗”历史认识价值丧失。
B.“非遗”独有的“纠史价值”,体现在对因历代统治者以其意愿转述历史、录史者自身素质及外部干扰
造成的史书与史实的差异的纠正。
C.基于“非遗”独有的“补史价值”、“二十四史”的垄断和民间史缺失,“非遗”完全能承担重构中
国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重任。
D.在遗产申报与保护上,因混淆“遗产”与“现产”的区别,将“非遗”与文创产品混为一谈,导致人
们屡屡犯错。
3.下列选项,最能支撑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A.对作为文物的瓷器,人们只知道瓷器的造型、质感,至于它们是通过怎样的工序流程、技术技艺制作
出来的,则无从谈起。
B.清代抽大烟的烟枪、裹小脚的小鞋均可以作为文物加以保护,因为其作为“己故”历史的一部分,能
凸显其历史认识价值。
C.相貌清晰、动作优雅的出土乐俑,经《文物大医生》口述史撰写,为填补中国民间文化史的空白做出
了突出贡献。
D.西安市周至县集贤镇的居民大多能拉上一曲、唱上一段,而其曲谱经查验竟是已“消失”千年的唐代
宫廷音乐。
4.文章围绕“非遗”话题展开,请梳理内容,以“问题链”的方式概括出本文的思路。
5.某市歌舞团根据石窟壁画所绘舞蹈改编成舞台剧,并申报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部门否定了有关
“非遗”申请。联系本文,请给出有关部门否定的依据。
【答案】LB2.C
3.D4.①文本以“认识历史,敬畏历史”为主题,以“非遗”的核心价值“历史认识价值”为中心论题,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行文思路展开;②问题链:为什么说“非遗”是人类认识历史的重要手段?
“非遗”对认识历史的作用有哪些?怎样才能更好地保护“非遗”?(或者:为什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
产的历史认识价值?“非遗”的历史价值有哪些?如何发掘“非遗”的历史价值?)
5.①它与“非遗”最大价值是其历史认识价值的初衷与定位不符;②一个非遗项目是否成立必须符合原汁
原味传承的原则,即必须符合“保真”的要求,石窟壁画的改编违背了这一原则;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目标是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已经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石窟壁画与此不符;④评
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是“真不真"而非‘'美不美"与“贵不贵”;是否是“遗产”而非“现产”;⑤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祖先的智慧、祖先的审美,而非当代人的智慧或当代人的审美。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
B.”通过典籍文献、文物遗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构,就可……”错误,以偏概全,扩大范围。由“文
物的短板是,通过它我们往往只能‘知其然‘,而无法'知其所以然'。而通过传承人传承下来的非物质
文化遗产,则能……”可知,要想“'知其然‘,也能'知其所以然'",只有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
才能达到。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观点态度的能力。
C.“‘非遗’完全能承担重构中国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重任”错误,主观臆断,表述绝对。由“非
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在历史重构,特别是在文化史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可知,原文只是说非遗在
历史重构和文化史重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并未表明“完全能承担重构中国历史,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的
重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的能力。
文本的中心论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核心价值是历史认识价值”。
A.对文物的“瞬时凝固”的直观作用与局限的分析评价,非“非遗”的核心价值。
B.是用来阐释“文物”的历史认识价值,而非活化的“非遗”,答非所问,无法支撑本文中心论点。
C.“乐俑”属于“文物”,而“文物的短板是,通过它我们往往只能‘知其然'而无法'知其所以然’”,
无法展示完整的音乐演奏过程,所以不能支撑“非遗”的“历史认识价值”的中心论点。
D.由文本“你只需来到集贤镇……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唐代宫廷音乐带给我们的历史认识价值”可知,非遗
体现了历史认识价值,符合论点,此项正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梳理文本思路的能力。
题干已经给出了梳理的线索“非遗”,给出了概括的方式“问题链”,这就需要学生明确何为“问题
链”,然后围绕“非遗”进行分析。“问题链”就是围绕问题,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角度进行分
析。
由标题“《认识历史,敬畏历史》”可知本文的主题,由第一段可知,本文的论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有
很多价值,但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是它的历史认识价值”,该段为总说,属于“是什么”。
第二段以问句的形式“为什么要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历史认识价值?”提出非遗具有历史认识价值的原
因,并在三四段做了具体阐释。接着论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认识历史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然后分析
通过“非遗”可以印证历史、纠正历史、补充历史。这部分属于“为什么”。
最后五段再次重申非遗的历史价值,“首先”“其次”“第三”三个段落依次从“不能违背初心”“确保
文化基因永不断流”“评价非遗的标准”三个方面分析了如何保护非遗。属于“怎么办”。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题干设置了特定的情境:身份限定为“有关部门”,任务为“给出否定的依据”,这就需要学生依据文本
内容分析非遗的作用、判断非遗的标准、非遗的概念、保护非遗的方法等。
由“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很多价值,但最核心也是最重要的,是它的历史认识价值”可知,“根据石窟壁画
所绘舞蹈改编成舞台剧”不具备“历史认识价值”,与“非遗”最大价值是其历史认识价值的初衷与定位
不符。
由“故评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准从来就不是‘美不美'‘贵不贵',而是‘真不真’”可知,判断非遗
项目的标准是“真不真”,然后歌舞团申请的却是“根据石窟壁画所绘舞蹈改编成舞台剧”,可见其经过
了改编,违背了“真”的原则。
由倒数第四段可知,“非遗”指的是“那些祖先在历史上创造并以活态形式传承至今的已经步入濒危的非
物质文化遗产”,而“根据石窟壁画所绘舞蹈改编成舞台剧”既不是历史创造、活态形式传承至今,也不
是濒危遗产,因此不符合“非遗”标准。
由“而人们在遗产申报与保护上之所以屡屡犯错,在于人们弄混了‘遗产‘与‘现产’的区别”可知,
“根据石窟壁画所绘舞蹈改编成舞台剧”不是历史“遗产”,属于“现产”,因此不符合认定标准。
由“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是祖先的智慧、祖先的审美,而非当代人的智慧,或是当代人的审美”
可知,“根据石窟壁画所绘舞蹈改编成舞台剧”不是祖先的智慧和审美,而是现代人的智慧和审美,因此
不符合认定标准。
(二)现代文阅读n(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漫川关
王剑冰
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古戏台,两个紧紧并排在一起,就像一对挛生兄弟,同高同大,不离不弃,一起
走过数百年的岁月。
它们是两个雕塑,两个标本吗?不,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物,走马灯似的晃动着,一声声道白与声腔,
分明还在戏台的上空飘荡。
台下那么多百姓,他们聚精会神,目不转晴,跟着台上的人物同欢笑,共悲伤。激动处,或发一声
喊,或落一串泪。那喊穿越了重重大山,那泪就那么挂着,来不及擦,顾不上抹。
就此,我似乎看到了上下合一的和谐场面,感受到长盛不衰的民间风情。
处于商洛山阳之地的漫川关,昔为秦楚之畛域,今是鄂陕之边界。在这里,南北文化相互交融,也相
互包容。北边的戏楼对着关帝庙,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开戏唱秦腔,人们就称它“秦腔楼”。南侧的戏楼
对着马王庙,每年二月二、五月五演汉剧,所以又叫“汉阳楼”。遇到年节,今天你唱秦腔,明天他唱汉
剧。或是上午你唱漫川调,下午他唱楚河弦。也有等不及的,那就两台大戏一齐来,反正老百姓喜欢的是
热围。
老辈人说,那可真是“朝秦暮楚”,“南腔北调”。这边的嗓音穿云带雨:“你一声不响下凡来,我
哪里知道绿水青山带笑颜。”那边的腔调滴露生烟:“俺想你想到海枯石烂不变心,望穿秋水眼不
干……”
金钱河在不远处静静地流着,那里有水码头。想象不到,秦头楚尾的漫川关,曾经百船联橘,千篙并
奏,上货卸货,喧闹繁忙,颇负“小汉口”之名。那货物有铁、锐、水晶石、磷、石灰石、煤。还有柑
橘、茶叶、油桐、棕桐及木耳、蘑菇。水路通着湖北的上津古镇,过夹河关入汉江,可直达武汉。还有繁
闹的旱码头,接纳来自北方的骡帮商贾。
水旱码头由来已久,早在秦代,苻菁就在漫川关通关市,招远商,到了明清时期,古街上已是十户九
商。秦楚茶馆、望江客栈、川陕鄂酒家等商号会馆不计其数“泉盛源”“樊盛恒”“洪顺泰”等老字号旗
幡招展。
漫川关的建筑特色非南即北,南方细致讲究,北方粗犷朴实。多是青砖老墙,雕梁画栋,楼台相连。
白色的封火墙,有致地化出一片亮眼奇观。穿过一道道老街,就如穿过一曲别具风情的梅花三弄。
漫川关是骡帮和船帮的交易中心。船帮建有武昌会馆、湖广会馆;盐帮、西马帮、北马帮、关中帮建
有北会馆、骡帮会馆。每年三月三为骡帮交流会,要在鸳鸯戏楼唱大戏;五月端午是船帮交流会,也会在
戏台上唱大戏,在河上赛龙船。凡遇节日,漫川关从来都是热闹得很,有灯会、火狮、锣鼓、旱船,那个
时候,使船的、走马的都要赶来凑这热闹。
漫川关深受秦楚文化的影响,既含北方之犷悍,又兼南方之灵秀。人情淳厚,民风简朴,重礼仪,讲
义气。这帮那会的,相熟不相熟的,要有什么疙瘩,都会在这漫川关解决。解决绝不是拼杀火并,而是在
帮会头人的操持下,摆一桌席,喝一场“摔碗酒”,之后便各自大笑着上路,再见面就成了兄弟。
漫川关除了金钱河,还有靳家河和万福河,可谓水域宽衍。而四围都是险峻的高山,南有哪岭,东靠
太平,西有猛柱,北有天竺。山山连绵,构成这险要的一片天地。也就成了鄂陕咽喉,山水要道。就在这
里,秦楚争霸、宋金元会战,加上李自成和太平天国,可谓金戈铁马、硝烟弥漫。
多少年来,古道在山间盘绕,流水在山下回环。古道是接连不断的骡马铃声,水上是高亢沉郁的船工
号子。人们从远方赶来这漫川关,绝对要到这双戏台前,看两场舒筋活络的大戏,在老街上吆五喝六,喝
一通畅快的老酒。高兴够,潇洒完,然后离去,重新踏上过关中、走西口的万里征程。那征程就有了念
想,想着何时回返,还在这里看一看,吼一吼。那样,可真的是痛快地享受了一场人生。
随便走进一个个大门小户,都能感受到那种山川般的热情。在一个门口刚探头,未见人,先闻声:进
来坐,喝茶哟。
说话的老人盘腿坐在一张木床上,她的床很大,像一片田野。能够想象,她从小就常坐在田野间,坐
在鲜花绿浪中。老人姓蔡,银丝满头,声高气朗。蔡奶奶喜欢人们到她家里来,来了就和人唠嗑。她身边
的媳妇说,来找她的人很多,她也就惯了,没人来反而寂寞。
据蔡奶奶说,玄宗时朝廷从江南挑了一百多个宫女,结果赶上安禄山起反,一切都乱了套。那些宫女
就留在了上津和漫川关一带。我想蔡奶奶年轻时一定是个美女呢。媳妇把这话说给蔡奶奶,蔡奶奶就搬着
盘起的腿,张着没牙的嘴笑得前仰后合。
媳妇说文化馆还来找她问过民间谚语。大家就让老人家再说说,蔡奶奶张口就来。她说,“惜衣有
衣,惜食有食。”她说,“明不尽的是理,走不完的是路。”她说,“河有两岸,事有两面。”听了让人
慨叹不已,都夸老人家不简单。再问:您老可会唱漫川大调?媳妇对着耳朵大声说给她。她张口就是一
句:闲来窗后听周易,忙时船头看漫川...
虽然气息从缺牙的缝隙跑出不少,但是悠扬婉转的韵味还在。
离开漫川关,走上来时的路,那路在群山峻岭间盘绕,不知是不是当年的骡马古道,也许骡马古道比
这更绕,它一直没入了白云之中。偶尔看到的那条水,早没有了大大小小的船只。有了高速公路,有了铁
路,有了高铁,水旱码头也已成了古董。倒是山腰间那些梯田,还像以前一样,生长着绿油油的庄稼以及
丹参、杜仲、远志和山茶。
我感到了这片土地的丰厚与神秘。旧的漫川关成了景点,新的漫川关仍旧是景点。你看那些不断拥到
这里的人们,这里走那里看,吃着小吃,装着土特产,赶上时候,还可以看两场不同风味的大戏。
日月更迭,世事变迁,不变的是商洛永久的气质与情怀。
(选自《散文》海外版)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两个“紧紧并排在一起”“同高同大”“一起走过数百年”的“古戏台”起笔,自然引出下文
对富有文化底蕴的漫川关的描写。
B.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古戏台“秦腔楼”“汉阳楼”的表演场景,再现了两者轮番上演、分庭抗礼、
各擅胜场、竞压对手的惨烈场景。
C.历史上的漫川关商贾云集,生意繁盛,“摔碗酒”折射出漫川关民风淳厚及秦楚文化的有机融合。
D.蔡奶奶的言谈举止既表现出了漫川关人民厚重浓烈的情感,也赋予文章以深厚的内涵。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善用比喻和借代,如两个古戏台如“一对挛生兄弟”;蔡奶奶的“床很大,像一片田野”;“朝
秦暮楚"''南腔北调”的唱腔,等等。
B.文中“穿过一道道老街,就如穿过一曲别具风情的梅花三弄”与“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
轻轻地笼罩着我”有异曲同工之妙。
C.文中既有“蔡奶奶就搬着盘起的腿,张着没牙的嘴笑得前仰后合”的简笔勾勒,也有“百船联橘,千
篙并奏,上货卸货,喧闹繁忙”的夸饰铺陈。
D.文章以“漫川关”作标题,既交代了摹写对象,又以“关”字引发联想,抒发世事变迁、人事更迭、
兴亡沉浮的历史感喟。
8.文章从哪些方面表现了“商洛永久的气质与情怀”?
9.请简要概括两个“古戏台”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答案】6.B7.D
8.①漫川关兼具秦楚的犷悍与灵秀,两种文化相互交融,相互包容;
②漫川关上下合一的和谐场面,长盛不衰的民间风情;
③漫川关人情淳厚,民风简朴,重礼仪,讲义气;
④不以芥蒂为念,洒脱豪放的人生潇洒态度;
⑤时代虽变,漫川关的文化依然传承;
9.①两个“古戏台”在文中有领起下文,为下文奠定情感基调的作用;
②两个“古戏台”贯穿文章始终,与文中的“我”一起构成了文章的双线索;
③两个“古戏台”是秦楚犷悍与灵秀文化的象征;
④两个“古戏台”是两种文化融合与包容的象征,也是商洛人民和谐生活的再现;
⑤两个“古戏台”的传承与发展,就是商洛气质与风情的传承与发展;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
B.“再现了两者轮番上演、分庭抗礼、各擅胜场、竞压对手的惨烈场景”错误。作者绘声绘色地描写古
戏台“秦腔楼”“汉阳楼”的表演场景,并非展现两者分庭抗礼、竞压对手的惨烈场景,而是表现南北文
化在漫川关相互交融、和谐共处的繁荣景象。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抒发世事变迁、人事更迭、兴亡沉浮的历史感喟”错误。“关”字重点在于展现漫川关丰富的文化、
和谐的风情、淳朴的民风等。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筛选能力。
①文章中写道“处于商洛山阳之地的漫川关,昔为秦楚之畛域,今是鄂陕之边界。在这里,南北文化相互
交融,也相互包容”,北边的戏楼唱秦腔,南侧的戏楼演汉剧,不同地域的戏曲在同一地方轮流上演,充
分体现了北方文化的犷悍和南方文化的灵秀在此交汇融合。比如“这边的嗓音穿云带雨:'你一声不响下
凡来,我哪里知道绿水青山带笑颜。'那边的腔调滴露生烟:'俺想你想到海枯石烂不变心,望穿秋水眼
不干……’”,通过对不同戏曲腔调的描述,生动地展现了两种文化的特色以及它们在漫川关和谐共存的
状态。
②文中描绘古戏台下百姓的反应,“台下那么多百姓,他们聚精会神,目不转睛,跟着台上的人物同欢
笑,共悲伤。激动处,或发一声喊,或落一串泪。那喊穿越了重重大山,那泪就那么挂着,来不及擦,顾
不上抹。”这种百姓全身心投入戏曲表演,与台上演员情感共鸣的场景,展示了漫川关民众对戏曲的热爱
以及人与人之间情感的共通,营造出了一种上下一心、和谐欢乐的氛围,体现了这里长盛不衰的民间风
情。
③漫川关的人们重情重义,民风纯朴。“这帮那会的,相熟不相熟的,要有什么疙瘩,都会在这漫川关解
决。解决绝不是拼杀火并,而是在帮会头人的操持下,摆一桌席,喝一场‘摔碗酒',之后便各自大笑着
上路,再见面就成了兄弟。”这段描述展现了当地人民处理矛盾的独特方式,不崇尚武力冲突,而是以平
和、豪爽的方式化解纠纷,增进情谊,反映了这里人情的淳厚和民风的简朴。
④文中提到“人们从远方赶来这漫川关,绝对要到这双戏台前,看两场舒筋活络的大戏,在老街上吆五喝
六,喝一通畅快的老酒。高兴够,潇洒完,然后离去,重新踏上过关中、走西口的万里征程。那征程就有
了念想,想着何时回返,还在这里看一看,吼一吼。”人们在漫川关尽情享受生活,然后洒脱地离开继续
前行,不为烦恼所困,展现了一种豁达、豪放、不以芥蒂为念的人生态度。
⑤蔡奶奶随口而出的民间谚语,如“惜衣有衣,惜食有食。”“明不尽的是理,走不完的是路。”“河有
两岸,事有两面。”这些谚语蕴含着深刻的生活哲理和智慧,反映了漫川关文化的深厚底蕴。蔡奶奶还会
唱漫川大调,尽管年事已高,气息不足,但韵味仍在,这体现了传统文化在当地的传承。尽管时代变迁,
但漫川关的文化通过像蔡奶奶这样的人物得以延续,戏台依旧,文化依旧,展现了漫川关的变化与传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①文章开篇对两个古戏台的细致描写,如“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古戏台,两个紧紧并排在一起,就像一对
学生兄弟,同高同大,不离不弃,一起走过数百年的岁月”,通过形象生动的比喻,让读者对古戏台的独
特之处有了直观的感受。这种独特的描绘引发了读者强烈的好奇心,使他们渴望了解更多关于古戏台所在
的漫川关的情况。同时,作者对古戏台的赞美和感慨,如“它们是两个雕塑,两个标本吗?不,一个个活
生生的人物,走马灯似的晃动着,一声声道白与声腔,分明还在戏台的上空飘荡”,奠定了整篇文章对漫
川关充满喜爱和赞赏的情感基调,为后续深入介绍漫川关的种种特色做好了铺垫。
②在文章中,“我”在漫川关的游览经历和观察感受构成了明显的明线,通过“我”的视角,读者得以了
解漫川关的各个方面。而古戏台则作为一条暗线,它虽然没有像“我”的行动那样直接展示在读者面前,
但它却在深层次上串联起了漫川关的历史、文化和人情。比如在描述漫川关的戏曲表演时,都会提到古戏
台;在讲述漫川关的商业繁荣和文化交流时,古戏台也是重要的见证。“我”的观察随着行程变化,而古
戏台则始终作为一个稳定的元素,承载着漫川关的精神内涵,两者相互交织,使文章结构更加丰富和紧
凑。
③古戏台是秦楚文化的象征。北边对着关帝庙的“秦腔楼”,其每年三月三、九月九开戏唱秦腔,体现了
北方文化的豪放与粗犷;南侧对着马王庙的“汉阳楼”,每年二月二、五月五演汉剧,展现了南方文化的
细腻与温婉。不同风格的剧种在各自对应的戏台上演出,清晰地展现了南北地域文化的差异和特色,古戏
台成为了这种文化差异的具象代表。
④两个古戏台的存在本身就具有特殊意义,它们并排而立,象征着秦楚两种文化在漫川关这片土地上的平
等共存。不同剧种在不同时间轮流在这两个戏台上演出,显示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交流并非一
方取代另一方,而是相互补充、相互融合,正如年节时,上午唱漫川调,下午唱楚河弦,两台大戏也可以
一齐来,充分体现了漫川关文化的包容与多元,而古戏台正是这种融合与包容的直观展示平台。
⑤古戏台历经数百年岁月,见证了漫川关从过去的秦楚争霸、商业繁荣,到如今的时代变迁。尽管现代社
会有了高速公路、铁路和高铁,水旱码头的繁华不再,但古戏台依然存在,依然承载着漫川关的文化记
忆。古戏台所代表的戏曲文化也在不断传承和发展,每逢节日仍有大戏上演。这表明,无论时代如何变
化,商洛地区独特的气质与风情通过古戏台这一载体得以延续和传承,展现了其持久的生命力和魅力。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周太祖显德元年,军士有流言,杂赏簿於唐明宗时。帝召诸将至寝殿,牛之曰:“朕自即位以来,恶
衣菲食,专以赡军为念。府库蓄积,四方贡献,赡军之外,等有赢馀,汝辈岂不知之?今乃纵凶徒腾口,
不顾人主之勤俭,察国之贫乏,又不思已有何功而受赏,惟知怨望,於汝辈安乎!”皆惶恐谢罪。退,索
不逞之徒戮之,流言息。
(节选自《文献通考•兵考四》,有删改)
材料二:
前世屯田皆在边地,使戍兵佃之。唐末,中原宿兵,所在皆置营田以耕旷土。其后又募高费户使输课
佃之,户部别置官司总领,不隶州县,或丁多无役,或容庇奸盗,州县不能诘。架太/圭淮南掠得土必壬
万计给东南诸州农民便岁输.租。自是历数十年,牛死而租不除,民甚苦之。帝素知其弊,会阖门使、知青
州张凝上便宜,请罢营田务,李谷亦以为言。乙丑,敕:“悉罢户部营田务,以其民隶州县,其田、庐、
牛、农器,并赐见佃者为永业,悉除租牛课。”是岁,户部增三万馀户。民既得为永业,始敢葺屋植木,
获地利数倍。或言:“营田有肥饶者,不若鬻之,可得钱数十万缗以资国。"帝曰:“利在于民,犹在国
也,朕用此钱何为!”
莱州刺史叶仁鲁,帝之故吏也,飨赃绢万五千匹,钱千缗。庚午,赐死。带逢中使赐以酒食目:“汝
自抵国法,吾无如之何。当存恤汝母。”仁鲁感泣。
帝屡戒晋王日:“昔吾西征,见唐十八陵无不发掘者,此无他,惟多藏金玉故也。我死,当衣以纸
衣,敛以瓦棺;速营葬,勿久留宫中;扩中无用石,以竟代之;工人役徒皆和雇,勿以炀民;葬毕,募近
陵民三十户,蠲其杂徭,使之守视;勿修下宫,勿置守陵宫人,勿作石羊、虎、人、马,惟刻石置陵前
云:'周天于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汝或吾违,吾不福汝!”
(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周纪》)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梁太祖击【A】淮南【B】掠得【C】牛以【D】千万计【E】给东南【F】诸州农民【G】使岁输【H】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交B,指祭祀,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茅飞渡江酒江郊”“郊”词义不同。
B.让,责备,与《苏武传》“如惠语以让单于”中的“让”词义不同。
C.鲜,少,与《桃花源记》“芳草鲜美”中的“鲜”词义不同。
D.坐,犯……罪,与《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中“坐”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太祖召集诸位将领前来寝殿,晓之以情,动之以理,仅凭几句话就平息了流言蜚语
B.从唐朝末年开始,军队一改在边境地区驻扎的旧例,开始在中原驻军并设置营田来耕种空旷的土地。
C.周太祖宽仁为民,果断取消户部营田事务,并认为利民即为利国,拒绝采纳与民争利的举措。
D.周太祖昔日率军西征的时候,看到唐朝十八陵都被发掘,他认为是因为里面埋藏的金银财宝太多了。
13.将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联自即位以来,恶衣菲食,专以赡军为念。
(2)帝素知其弊,会阖门使、知青州张凝上便宜,请罢营田务,李谷亦以为言。
14.从哪些方面能看出周太祖“好俭约”?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BEG
11.B12.A
13.(1)我从即位以来,穿粗布衣服,吃低劣的饭食,特意把保证军队的供给放在心上。
(2)周太祖一向知道其中弊端,正好阖门使、知青州张凝上奏请便宜行事,请求停止营田事务,李谷也这
样认为。
14.①周太祖说自己“恶衣菲食”,说将士“不顾人主之勤俭”。②多次告诫晋王,自己死后简葬。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后梁太祖进击淮南,抢掠到的牛数以千万计,提供给东南各州农民,让他们每年交租。
“淮南”为“梁太祖击”的宾语,句意完整,故B处应断开;
“以千万计”是“掠得牛”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故E处应顿开;
“东南诸州农民”作“给”的宾语,中间不能断开,故G处应断开。
故应断为BEGo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能力。
A.正确。“茅飞渡江酒江郊”的“郊”译为“郊外”。句意:皇帝郊祀的赏赐比不过后唐明宗时。/茅草
乱飞,渡过浣花溪,散落在对岸江边。
B.错误。都是“责备”之意。句意:责备他们道。/按照常惠说的来责备单于。
C.正确。“芳草鲜美”中的“鲜”译为“鲜艳”。句意:很少再有什么盈余。/芬芳的青草鲜艳美丽。
D.正确。“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译为“因为”。句意:因贪污一万五千匹绢、一千僧钱而犯罪。
/只因爱那枫林晚景我把马车停下。
故选Bo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仅凭几句话就平息了流言蜚语”有误。由原文“索不逞之徒戮之,流言息”可知,除了寝殿上的一番
言语,还遍搜军中不逞之徒立即将其斩杀,流言蜚语才得以平息。
故选Ao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恶衣”,穿粗布衣服;“菲食”,吃低劣的饭食;“赡”,供给。
(2)“素”,一向;“会”,恰好;“罢”,停止。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朕自即位以来,恶衣菲食,专以赡军为念。府库蓄积,四方贡献,赡军之外,鲜有赢馀,汝
辈岂不知之?今乃纵凶徒腾口,不顾人主之勤俭”可知,周太祖说自己“恶衣菲食”,说将士“不顾人主
之勤俭”,由此可看出周太祖“好俭约”;
根据材料二“帝屡戒晋王曰”中的“屡戒”可知,周太祖多次告诫晋王;再根据周太祖告诫晋王的内容
“昔吾西征,见唐十八陵无不发掘者,此无他,惟多藏金玉故也。我死,当衣以纸衣,敛以瓦棺;速营
葬,勿久留宫中;犷中无用石,以兼代之;工人役徒皆和雇,勿以烦民;葬毕,募近陵民三十户,蠲其杂
徭,使之守视;勿修下宫,勿置守陵宫人,勿作石羊、虎、人、马,惟刻石置陵前云:'周天于平生好俭
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也。’汝或吾违,吾不福汝”可知,周太祖强调自己死后要简葬,
据此也可看出周太祖“好俭约”。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周太祖显德元年,军中将士有人传言说,皇帝郊祀的赏赐比不过后唐明宗时。周太祖听说以后,召集
诸位将领前来寝殿,责备他们道:“我从即位以来,穿粗布衣服,吃低劣的饭食,特意把保证军队的供给
放在心上。国库的积蓄,四方的贡献,除去军队的供给粮饷,很少再有什么盈余,这你们难道不知道吗?
现在却纵容凶恶之徒信口雌黄,完全不顾念君主的勤勉俭朴,体察国家的贫穷匮乏,也不仔细思考一下自
己到底有什么功劳而应当接受贪赐,唯有抱怨和奢望。你们这样做于心何忍呢!”众将于是都惶恐不安地
谢罪。众将退下后,遍搜军中不逞之徒立即将其斩杀。流言蜚语便得以平息。
材料二:
前代屯田都在边疆地带,让卫戍的士兵耕种。唐朝末年,中原驻扎军队,所在之处都设置营田来耕种
空旷的土地。以后又招募钱多的富户耕种,让他们交纳租税,户部另外设置机构总管,不隶属于州、县。
有的壮丁多而无徭役,有的收容庇护奸人盗贼,州、县没法追究。后梁太祖进击淮南,抢掠到的牛数以千
万计,提供给东南各州农民,让他们每年交租。自此经过几十年后,牛死而租不免除,农民深受其苦,后
周太祖素知其中弊端,正好阖门使、知青州张凝上奏请便宜行事,请求撤销营田事务,李谷也这样认为。
乙丑(十四日),颁救令:“全部取消户部营田事务,将耕种营田的农民隶属于州、县。他们的田地、庐
舍、耕牛、农具,同时赐给现在耕种者作为永久产业,全部免除牛租的征收。”这一年,户部增加三万多
户人口。农民既已得到这些成为永久产业,方才敢修葺房屋、种植树木,获取地利数倍于以前。有人说:
“营田中有肥沃富饶的,不如卖掉它,可以得钱数十万缗来充实国库。”后周太祖说:“利益在农民那
里,如同在国家一样,朕用这些钱干什么!”
莱州刺史叶仁鲁,是后周太祖的老官吏,因贪污一万五千匹绢、一千名昏钱而犯罪。庚午,赐他死罪。
后周太祖派遣中使赐给他酒食说:“你自己触犯国法。我不知道怎么办。会抚慰你的母亲的。”仁鲁感动
得哭泣。
后周太祖多次告诫晋王说:“先前我率军西征的时候,看见唐朝十八座皇陵没有不被发掘的,其中肯
定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里面埋藏的金银财宝太多了。我死了以后,一定要给我穿上纸做的衣裳,将我
装殓在用土烧的棺材里;迅速埋掉,千万不要在宫中久留;修筑墓穴不要用石头,要用砖头替代;工匠役
徒统统由官府出钱雇用,不能烦扰老百姓;丧葬完毕,征募靠近陵墓的百姓三十户,免除他们的各种赋税
徭役,让他们看守陵墓;千万不要修建地下宫室,不要布置守陵宫人,不要制造石羊、石虎、石人、石马
等,只刻一块石碑立在陵前,在上面写上:'周天子平生好俭约,遗令用纸衣、瓦棺。嗣天子不敢违
也。”假如你有些微违背我的意思,我就不会降福给你。”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甘州•寄李筠房①
张炎
望涓涓一水隐芙蓉,几被暮云遮。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未觉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
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
一自盟鸥别后,甚酒瓢诗锦,轻误年华。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
在那人家?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②。
[注释]①张炎,南宋著名词人,湖州人。李筠房曾任南宋沿江制置司属官,宋亡不仕,与自己兄弟隐
居在龟溪,号“龟山二隐”。张炎与之诗词相酬唱。本词是张炎寄词隐遁山中的老友,以梅花相勉,共保
贞洁。②南朝陆凯自江南寄一枝梅花给在长安的友人范晔,并题写一首《赠花》诗云:“折梅逢驿使,寄
与院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梅。“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头两句,以“望”字领起,写远望之景,以“芙蓉隐”“暮云遮”的朦胧之景衬托诗人望故人
而不得的暗淡心境。
B.“正凭高送目”的“正”字,与开头“望”字应和,由思友而自伤,以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意象叠加表
达悲苦凄凉的感受。
C.“料荷衣初暖,不忍负烟霞”句化用“集芙蓉以为裳”,称赞李筠房国破家亡后披“荷衣”、伴“烟
霞”之举的节操与品行。
D.“记前度、剪灯一笑,再相逢、知在那人家”句,摹写生动,表达了诗人与老友劫后相逢的欢喜场景。
16.联系全词,简要分析诗人是如何表现“身世之感”的。
【答案】15.D16.一是借登高望远所目之景及孤雁、残月自比、自况、自伤身世;二是寓情于景,将尽
老的丹枫、迟暮的岁月与无避处的“秋声”“满天涯”的愁情融为一体,融诗人自伤身世、思念故友与家国
沦丧之情于一体;三是借“赠梅”典故,用“空山”“白云”“梅花”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慕荣华、
不畏冰霜的品质及对故国守望的操守。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
D.“表达了诗人与老友劫后相逢的欢喜场景”错,由“记前度”“再相逢”可知应为“回忆”与“料
想”场景,而非实写的“欢喜场景”。另外,表达的是不能相见的郁闷和期盼,而非欢喜之情。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正凭高送目,西风断雁,残月平沙”,意为:站在高处向远望,西风里孤雁在飞,平沙上残月高挂。诗
人借登高望远所目之景及孤雁、残月自比,自伤身世。
“丹枫尽老,摇落已堪嗟。无避秋声处,愁满天涯”,意为:那丹枫树已经完全老了,它飘飘摇摇,让人
看到了就难免要为它伤怀。即使逃到天涯海角,也无法摆脱内心的愁苦情绪。诗人寓情于景,在尽老的丹
枫、迟暮的岁月中,融入无避处的秋声,表达满天涯的愁情,诗人把自伤身世、思念故友与家国沦丧之情
融于对秋景的描写中。
“空山远,白云休赠,只赠梅花”,意为:你我今日既都已经隐遁空山,而山中则尽多“自云”,所以自
今后如欲两地相赠,以表友情的话,那就赠以梅花吧。诗人借“赠梅”典故,以梅花相赠,以梅花互勉,
用“空山”“白云”“梅花”意象,含蓄地表达了诗人不慕荣华、不畏冰霜的品质及对故国守望的操守。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渭水、樊川河水的句子是“,"。
(2)同样是描写赤壁附近的长江水,苏轼在《赤壁赋》中用“”一句描写月出之后雾气
笼罩江水的景象,而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一句中,则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白
浪滔天的景象。
(3)古人面对滔滔逝水,常常感叹时光流逝、功业无成或表达绵绵愁思、离愁别恨,如
【答案】①.二川溶溶②.流入宫墙③.白露横江④.卷起千堆雪⑤.问君能有几多愁
⑥.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
易错字:“溶”“卷”“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生活中,人们在遭遇逆境时,情绪会在不知不觉中改变了人们的饮食方式。情绪是指人的喜、怒、
哀、乐等一系列心理主观体验。虽然情绪是一种内部的主观体验,但它总是伴随着某种可以被他人观察到
的外部表现。A,常常可以判断其当下的心理状态,如高兴时“眉开眼笑”,悲伤时“愁眉苦
脸”。
情绪可以分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是指正向的、愉悦的情绪状态,如喜悦、兴奋、安详
等。比如,当人感受到幸福、满足或者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时,可能会体验到积极情绪。消极情绪是一系列
负面的、痛苦的情绪状态,如悲伤、愤怒、恐惧等。当人面临挫折,感到失望或遭遇威胁的时候,—
B。
在积极情绪与饮食行为的关系上,①积极情绪能使人们增加进食的结果,②但在拒绝拥有暴饮暴食信
念的人群中,③积极情绪反而会使人变得更加自律,④从而拒绝食物的诱惑。⑤在已经存在严重暴饮暴食
和厌食倾向的人群中,⑥积极情绪反而可以帮助其改善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⑦提高自我调节能力,⑧引
导饮食行为走向健康。因此,⑨在各类群体的饮食行为中,⑩积极情绪都能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
个字。
19.文中第三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
忌、O
【答案】18.示例:A.通过一个人的表情;B可能会体验到消极情绪
19.语句①可修改为“积极情绪能使人们增加进食”。语句②可修改为“但在拥有拒绝暴饮暴食信念的人群
中”;语句⑥可修改为“积极情绪反而可以帮助其减轻(消除)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根据前句可知,此处的关键词是“情绪”;再根据“常常可以判断其当下的心理状态,如高兴时
‘眉开眼笑‘,悲伤时‘愁眉苦脸'”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判断人当下的心理状态可以通过人的表情来
判断,故补写内容为“通过一个人的表情”。
B处,由前句“当人感受到幸福、满足或者对某些事物感兴趣时,可能会体验到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
是一系列负面的、痛苦的情绪状态,如悲伤、愤怒、恐惧等”可知,此处是说当人面临挫折,感到失望或
遭遇威胁时,可能会体验到消极情绪,故补写内容为“可能会体验到消极情绪”。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句①,”积极情绪能使人们增加进食的结果”成分赘余,应删去“的结果”。正确表述为:积极情绪能使
人们增加进食。
句②,“拒绝拥有”语序不当,应改为“拥有拒绝”。正确表述为:但在拥有拒绝暴饮暴食信念的人群
中。
句⑥,“改善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搭配不当,可把“改善”改为“消除”或“减轻”。正确表述为:积
极情绪反而可以帮助其减轻(消除)消极情绪带来的影响。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雅鲁藏布江峡谷骤然而来的云烟幻化中,我犹如置身洞窟,在最隐秘的角度,仿佛有无数幽灵飞荡
成形。岩石仍在,但烟云磨去了它的棱角;层林仍在,只是它更像舞蹈中的裙裾。我摇下车窗,倬土去抓
工二把烟云,握在掌父的,耳是二小潮涧,逑潮狎史,似乎还建着波浪里的耒澧与格桑花的芳查。
雅鲁藏布江很少有沙滩,这是因为它一直在高山峡谷中流淌,加上巨大的落差造成水流湍急,几乎没
有行舟的可能,也很少有潮汐亲吻的沙滩。诗人们航行在江南的河流上,可以留下《春江花月夜》这样的
千古绝唱,也可以“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既能够“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也能够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江南膏腴之地,能容纳多少沧桑岁月中的花团锦簇与才子佳人们的
浅斟低唱啊。而世界屋脊流淌的这一条雅鲁藏布江,虽不能渔舟唱晚,却可以鹰鹭为伍;虽不能风送千
帆,却可以挟雷带电;,O
“不废江河万古流”,这既是波涛相拥的告白,也是民族勇往直前的宣言。而大峡谷两侧刺入青天的
巍峨峰头,夹峙着狂放不羁的雅鲁藏布江,让它尽显激情汹涌摧枯拉朽的伟力。
20.文段中画波浪线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效果?
21.细品文段,详察语境,请在文段画横线处填上相应的语句,要求所填写的语句与文段情境中的情感、
内容、句式等一致。不超过20字。
22.文段中多处引用或化用了古代诗文名句,请结合文段,简要回答其作用。
【答案】20.运用了通感,将“烟云”写成“一把潮润”,且“潮润”还有着柔碧的色彩,散发着格桑花的
芳香。此句将视觉中的“烟云”,触觉中的“潮润”嗅觉中的“芳香”融为一体,从数量、形态、颜色与气
味角度描写了“烟云”给“我”的丰富而细腻的美感。
21.示例:虽不能星垂平野,却可以月涌大江
22.①引用诗句生动再现了江南河流岁月沧桑与浅斟低唱的柔美优美;②化用和引用的诗句摹写出雅鲁藏布
江狂放不羁,具摧枯拉朽的力量的雄浑壮美;③在对比中赋予雅鲁藏布江以勇往直前的民族性格的象征意
义。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常见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的能力。
判定修辞手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我国能源利用效率的区域性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
- 《暴风集团多元化经营失败案例分析》
- 2024年度食堂食材供应与加工一体化承包合同3篇
- 天津2025年天津科技大学博士或副高及以上岗位招聘笔试历年典型考点(频考版试卷)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移动基站用地长期租赁协议模板
- 2025企业员工用工合同
- 2025公司企业之间借款合同协议书范本
- 2025销售代理合同翻译模板
- 2025二手门面买卖合同
- 2025劳务分包合同协议书
-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期末考试试卷含答案
- 小学科学青岛版(六三制)六年级上册全册教案(共25课)(2022秋)
- 2024焊接工艺规程
- 小学高年级课后服务 scratch3.0编程教学设计 一阶第27课 植物大战僵尸-僵尸来袭教学设计
- 中西医结合科工作制度
- 初中道德与法治全六册复习提纲
- 沈鼓集团招聘笔试题库2024
- 心电监护的并发症
- 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监理检查表
- 202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护理技能赛项)备赛试题库(含答案)
- 苏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全册知识点归纳梳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