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选修《六国年表》教案_第1页
苏教版语文选修《六国年表》教案_第2页
苏教版语文选修《六国年表》教案_第3页
苏教版语文选修《六国年表》教案_第4页
苏教版语文选修《六国年表》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国年表》教案

学习目标

1、积累基本的文言知识,能通过看注释疏通文言文,掌握一些重要的文言现象。

2、能从年表中看出六国的发展轨迹,了解司马迁的历史观。

自主阅读导引

“表”是《史记》中重要的体例,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中共有表10篇。

《六国年表》上起周元王元年(前476),下至秦二世卒年(前207),首尾270年。太史公“因《秦记》,踵《春秋》”“表六国时事”,欲观秦并吞天下之迹。读《六国年表》应以秦为主,周之后汉之先,唯秦为尊,所以表列秦于六国之上。此时周王室虽已衰微,但尚未灭亡,故仍列秦于表首。

以力而起的秦国,最后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说,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祚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在汉朝把秦一概骂倒的否定声中,司马迁的识见,犹如一阵惊雷,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

文言现象梳理

1、文言词语:

⑴一词多义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

用:介词,来。

作西畤用事上帝。

作:建造

今秦杂戎翟之俗

杂:夹杂、糅杂。

及文公逾陇,攘夷狄

逾:越过;攘:驱逐

尊陈宝,营岐雍之闲。

营:开发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侔:势均力敌、地位相等

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

不具:不完整。

然战国之权变亦有可颇采者

权变:指变通的办法,应急的对策。颇:大量

学者牵于所闻

牵:局限

⑵古今异义

则与齐桓、晋文中国侯伯侔矣。

中国,指中原地区;

秦既得意,烧天下《诗》、《书》

得意:指统一天下。

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着:突出显示

⑶通假字

秦襄公始封为诸侯,作西畤用事上帝,僭端见矣。

见:通“现”,显现出来。

而穆公修政,东竟至河

竟,通“境”,即国境。

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从通纵

衡通横

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

宾:通“摈”,排斥。

西方,物之成孰。

成孰:成熟

2、文言虚词

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虽:即使

盖若天所助焉

盖若:表示推测,好像……似的。

秦之帝用雍州兴

用,由于。

余于是因《秦记》,

因:根据,凭借

3、词类活用

先暴戾,后仁义。

先:名词意动,以……为先,把……放在首位。

至犬戎败幽王,周东徙洛邑。

东徙:往东迁都的意思。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

世禄:世代保持政治地位和政治特权

矫称蜂出,盟誓不信

蜂:象蜜蜂一样

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比:把……比作

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雄:称雄

周之王也以丰镐伐殷

王:名词用如动词,建立王朝之义。

秦之帝用雍州兴

帝:名词用如动词,完成帝业之义。

传曰:“法后王。”

法:效法

此与以耳食无异,悲夫!

耳:名词作状语

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表:名词用如动词,列表编排的意思。

4、文言句式

故禹兴于西羌,汤起于亳

状语后置,应理解为:于毫起

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状语后置,比诸侯重

难句翻译现场

1、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位在藩臣而胪于郊祀,君子惧焉。

参考译文:当时秦国夹杂着西戎北狄的民风习俗,把凶暴乖戾摆在前面,将仁德道义放在后头,地位处在捍卫王室的臣属行列,却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君子对此感到后怕。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注意以下几点:“杂”的落实;“先”“后”的意动用法;“胪于郊祀”的理解(在祭祀规格上同天子平起平坐)。

2、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

参考译文:无论征伐还是会盟,威势都在诸侯之上。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把握两点:一是“征伐会盟”是紧缩复句,二是“威重于诸侯”是状语后置。另外,“于”是“比”,“重”是重要。

3、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

参考译文:诸侯却无动于衷不予讨伐,这标志着海内已经围绕怎样保持本国的军事实力来争斗了。

翻译指点:本句主要解释“晏然(无动于衷)”“战功(指增强自己的军事实力)”。

4、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衡短长之说起。

参考译文:首要之务在于壮大军事力量,兼并对方,(因而)权谋诈术得到普遍应用,合纵连横的学说也相继兴起。

翻译指点:本句的要点很多:“并敌(兼并对方)”,“从横(合纵,连横)”“兴(兴起)”“谋诈(权谋诈术)”“说(学说)”。

5、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参考译文:各种谎言骗局蜂涌而出,誓词盟约毫无诚意,即使互派人质,剖符为凭,还不能相互约束。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是:“矫称(各种谎言骗局)”“誓盟(誓辞盟约)”“置质(派人质)”“剖符(剖符为凭)”。

6、夫作事者必于东南,收功实者常于西北。

参考译文:据此看来,开创事业的人必定出现在东南,获取胜利果实的人常常诞生在西北。

翻译指点:本句要抓住“作事者”“

收功实者”。

7、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参考译文: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距离自己近,当代民俗的变化也和后王那个时期差不多,道理讲起来浅显明白,容易推行。

翻译指点:本句的翻译要点:“以(因为)”“类(相似)”“卑(浅易)”。同时注意,前后句是先果后因关系。

疑难追踪探究

1、《六国年表》的编著特点是什么?

从结构上看,它由两部分组成:一、序文;二、表文。序文和表文相辅相成。序文是表文的高度概括,表文是序文的具体展开,序文对表文起画龙点睛的作用,表文对序文有烘云托月的功能。

从表格上看,它以时间为经,蝉联而下,形成一条历史发展的纵线。以国别为纬,依次排列,形成一条社会空间的横线。纵横交织,旁行斜上,组成了一个综述战国史实的完整而又简明的表格网络。

从标题上看,名曰六国,实记七雄。这样处理的原因在于,年表是依据《秦记》编成的,就以秦国为主,所以只在序文中强调秦国,而拟定篇题时不把秦国计算在内。至于以周为首,是奉周为正统的一种安排。这种安排使各国纪年归于一个共同的旗号之下,年代顺序更显明晰。

从记事上看,春秋诸侯进入战国犹存者,分别归入七雄中最后灭掉该国的年表栏内,亦即,卫附魏表,郑附韩表,鲁蔡附楚表,宋附齐表。

2、如何阅读《六国年表》这类年表?

①、由右往左选择看。例如秦献公十七年至二十三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一国在特定阶段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②、由上往下节取看。例如周显王四十三年至四十八年。这样阅读可以了解和掌握各国在同一时期内发生的大小事件。

③、单线看,也就是从头至尾专读一表,如秦表或齐表。这样可以梳理出该国从建立到灭亡的环节和链条。

④、综合看,就是由始至终,由序文到表文通盘阅读。这样可以从宏观上鸟瞰全局,从微观上把握事态,揽战国总体形势于掌上,收七雄风云际会于眼底。在《六国年表序》中,司马迁简明扼要地勾划出了秦国历史的发展线索,又提纲挈领地揭示了春秋到战国的演变过程和阶段性特点。

⑤、对照看,就是与本纪、世家、列传、书兼观并读,参稽互察。这样会发现司马迁在编写中产生的矛盾现象和史实错误。例如,秦魏彫阴之战是一场大战,秦斩魏军四万五千,《年表》说这次战役发生在魏襄王二年,而《魏世家》记为魏襄王五年,前后相差三年。

能力自测平台

1、下列各组中加点的字解释错误的是:

A、今秦杂戎翟之俗,先暴戾,后仁义。

后:然后

B、及文公踰陇,攘夷狄,尊陈宝。

尊:敬祀

C、传曰:“法后王。”

传:传世的典籍

D、凡二百七十年,着诸所闻兴坏之端

端:头绪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没有活用的一组是

A、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

B、不敢道,此与以耳食无异

C、起周元王,表六国时事。

D、不察其终始,因举而笑之。

3、对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虚词解释错误的一组是:

A、余于是因《秦记》,踵《春秋》之后。

因:根据、依凭。

B、何也?以其近己而俗变相类,议卑而易行也。

以:因为

C、禹兴于西羌

于:从

D、因举而笑之,不敢道

而:连词,表转折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是后陪臣执政,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征伐会盟,威重于诸侯。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诸侯晏然弗讨,海内争于战功矣。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务在强兵并敌,谋诈用而从横短长之说起。矫称蜂出,盟誓不信,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秦始小国僻远,诸夏宾之,比于戎翟;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4、下列各组加点的字错误的一项是:

A、大夫世禄,六卿擅晋权

擅:独揽

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相:任丞相

C、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剖符:剖符为凭。

D、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

量:估量

5、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诸夏宾之,比于戎翟

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及田常杀简公而相齐国

承接

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承接

C、田和亦灭齐而有之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D、虽置质剖符,犹不能约束也。

即使

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

6、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三国终之卒分晋,田和亦灭齐而有之,六国之盛自此始。

译文:

②论秦之德义,不如鲁卫之暴戾者;量秦之兵,不如三晋之强也;然卒并天下,非必险固便、形埶利也,盖若天所助焉。

译文: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太史公曰:余登箕山,其上盖有许由冢云。孔子序列古之仁圣贤人,如吴太伯、伯夷之伦详矣。余以所闻,由、光①义至高,其文辞不少概见,何哉?

孔子曰:“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②。”“求仁得仁,又何怨乎?”余悲伯夷之意,睹轶诗可异焉。其传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③,号为文王,东伐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爰④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⑤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由此观之,怨邪非邪?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且七十子之徒,仲尼独荐颜渊为好学。然回也屡空,糟糠不厌,而卒蚤夭。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盗跖日杀不辜,肝人之肉,暴戾恣睢,聚党数千人,横行天下,竟以寿终,是遵何德哉?此其尤大彰明较著者也。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事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厚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余甚或焉,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节选自《史记·老予伯夷列传第一》)

[注]①由、先:人名,指许由、务光。②希:稀少。③木主:死人的牌位。④爰:于是;就。⑤徂:通“殂”,死亡。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而去之

去:使……离开

B.天下宗周

宗:祭祀

C.我安适归矣

适:往,到

D.余甚或焉

或:通“惑”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天之报施善人,其何如哉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若至近世,操行不轨

徐公不若君之美也

C.且七十子之徒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D.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

其孰能讥之乎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伯夷、叔齐谈泊名利、坚持操守的一组是

①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②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

③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

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

⑤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

⑥(伯夷、叔齐)义不食周栗,隐于首阳山

A.①②③B.①④⑤C.②⑤⑥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赞扬了许由、务光的高尚气节,赞美了叔齐、伯夷互让王位的行为,并含蓄地批评了晃太伯、伯夷这类人的消极避世行为。

B.武王追尊西伯昌为文王后,向东讨伐商纣王,伯夷、叔齐认为武王“父死不葬”、“以臣弑君”是不“孝”不“仁”的,因此不吃周粮而饿死。

C.伯夷、叔齐及好学的颜回早早去世,而残暴横行、滥杀无辜的盗跖这类人往往寿终正寝,这使作者颇感困惑,因而质疑天道的公正性。

D.作者认为因为世俗混浊不堪,清高的人才会显现出来,并不是因为重视富贵就能成为世俗之人,轻视富贵就能成为清高之人。

11、把下列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王道者,不可以小用也。大用则王,小用则亡。昔者徐偃王、宋襄公尝行仁义矣,然终以亡其身、丧其国者,何哉?其所施者,未足以充其所求也。故夫有可以得天下之道,而无取天下之心,乃可与言王矣。……观吴王困于姑苏之上,而求哀请命于勾践,勾践欲救之,彼范蠡者独以为不可,援桴进兵,卒刎其颈。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留侯谏曰:\'此天亡也,争击勿失。\'此二人者,以为区区之仁义,不足以易吾之大计也。

(1)大用则王、小用则亡。

译文:

(2)吴王困于姑苏之上,面求衰请命于勾践。

译文:

(3)项籍之解而东,高帝亦欲罢兵归国。

译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