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率器件公司质量管理方案_第1页
功率器件公司质量管理方案_第2页
功率器件公司质量管理方案_第3页
功率器件公司质量管理方案_第4页
功率器件公司质量管理方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功率器件公司

质量管理方案

XXX(集团)有限公司

目录

一、采购供应的质量管理.............................................3

二、供应商的关系管理..............................................13

三、质量形成的过程................................................16

四、质量职能.......................................................20

五、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23

六、控制图应用的程序..............................................25

七、过程质量控制的特点............................................28

八、质量数据与分布规律............................................33

九、509000族标准的发展...........................................37

十、IS09000族标准的结构...........................................38

十一、质量管理八项原则............................................39

十二、质量管理体系基础............................................43

十三、项目基本情况................................................49

十四、公司简介....................................................55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主要数据........................................56

公司合并利润表主要数据............................................56

十五、发展规划分析................................................57

十六、组织架构分析................................................64

劳动定员一览表.....................................................65

一、采购供应的质量管理

为稳定和提高企业产品质量的竞争力,企业在采购供应过程中,

就要注重采购供应物品的质量管理,选择行之有效的实施途径。

1、建立健全采购物品的质量标准

制造企业物品采购具有批量大、品种多及供应渠道多等特点,这

些物品的外观、理化性能、使用寿命等质量特性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

业的生产运营Q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明确、合理、可行的采购物品的

质量标准,并严格按照质量标准实施采购Q建立采购物品的质量标准

是采购供应的一项基础性工作,也是采购供应工作规范化、系统化的

一项要求。质量标准的建立,既是按标采购、按标验收的必然要求,

也是规模采购的前提。

采购物品的质量标准,是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需求确认过程中

的重要内容,也是采购人员与供应商之间商谈合约的重要内容,针对

采购物品的不同类型、属性、用途等因素,企业可以选用不同的方法,

建立健全自身的采购物品的质量标准(或者称为质量技术要求)。对

于常规物品、社会已经标准化、企业也没有特别要求的物品,其质量

标准可直接依据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或通行的供应商标准Q

对于非社会标准化的物品,企业有特殊要求的如生产原辅料或者与生

(1)供应商的选择原则。供应商的选择是采购供应过程中一项非

常重要的工作,因为供应商供应物料的顺畅,可以使生产不会因为待

料而停工;进料品质的稳定,可以保障生产成品质量的稳定;交货数

量的符合,使得公司生产数量准确;交货期的准确,可以保障公司出

货期的准确。因此,选择优秀的供应商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说,选

择供应商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则。

①目标定位原则。这个原则要求新供应商评审人员应注重对供应

商进行考察的广度和深度,应依据所采购产品的质量特性、采购数量

和产品要求去选择供应商,使建立的采购渠道能够保证质量要求,减

少采购风险,并有利于自己的产品打入目标市场,让客户对企业的产

品充满信心。

②优势互补原则。选择的供应商应该在经营方面和技术能力方面

符合企业预期的要求水平,供应商在某些领域应具有比采购方更强的

优势,在日后的配合中能在一定程度上优势互补。

③择优录用原则。在相同的报价及相同的交货承诺下,毫无疑问

要选择那些企业形象好、信誉好的供应商。

④可操作性原则。选择供应商的指标体系应具有足够的灵活性和

可操作性,使选择工作易于进行。

(2)供应商的基本情况调查。

①一个好的供应商应该有优秀的企业领导人,有了优秀的领导人,

才能健康稳定地发展。②应该有高素质的管理干部,企业有了高素质、

有能力的管理干部,企业的管理才有效率、充满活力。③稳定的员工

群体,才能保证产品质量的稳定,流动性过大的员工群体,其产品质

量会受到相当大的影响。有了良好的机器设备,其产品质量更能得以

保证。④企业不单要有素质高的管理干部和良好的管理,还应该有经

验丰富有创新的技术人员,只有技术不断改善创新,才能使产品质量

更加有保障,材料成本不断下降。⑤良好的管理制度,激励机制的科

学,管理渠道的畅通,以及各种管理制度的健全,能充分发挥人的积

极性,从而保证其供应整体是优秀的,其产品质量是优质的,其服务

是一流的。具体针对供应商的调查主要有以下内容c

•管理人员水平。包括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管理人员工作经验

是否丰富和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高低等。

•专业技术能力。包括技术人员素质的高低、技术人员的研发能

力、各种专业技术能力的高低等。

•机器设备情况。包括机器设备的名称,机器设备的新旧、规格、

厂牌、使用年限及生产能性能及维护状况等。

•材料供应状况。包括产品所用原材料的供应来源、材料的供应

渠道是否畅通、原材料的质量是否稳定、供应商原料来源发生困难时

其应变能力的高低等。

•质量控制能力。其品管组织是否健全、品管人员素质的高低、

质量制度是否完善、检验仪器是否精密及维护是否良好、原材料的选

择及进料检验的严格程度,以及操作方法、制程管制标准、成品规格

及成品检验标准是否规范。质量异常的追溯是否程序化。

•财务及信用状况。每月的产值、销售额,来往的客户、来往的

银行,及经营的业绩及发展前景等。

•管理规范制度。管理制度是否系统化、科学化,工作指导规范

是否完备,执行的状况是否严格等。

(3)供应商选择的步骤。

①进行市场分析。了解市场类型有助于采购人员确定市场上供应

商的数量、权限与依存性的平衡点及何种购买方法才是最有效的。

②识别所有可能的供应商。寻找潜在供应商的信息来源有很多,

如网站、商业周刊、专业组织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有供应商也

是一个主要的信息来源。

③对所有可能的资源进行预先筛选。采购企业可以根据一些简单

的标准,删除那些明显不合格的供应商,使供应商数目减少到足以满

足用户需求的范围。

④评估剩余供应商。一旦最初的筛选去掉了不胜任的供应商,采

购企业必须决定如何评价那些剩余的相对合格的供应商。对于简单、

低价值的采购,只要对获得的信息进行检查就足够了,而对于复杂高

价值的采购,首先采购企业要对供应商进行调研,如果调研结论不错,

采购企业还需要拜访供应商,观摩其设施设备的情况。观摩之后,还

有必要对供应商的管理、质量、生产能力、服务、及时性和信息技术

能力等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评估。

⑤选择供应商。对于惯常的项目,需要通知和给予采购商签订采

购合同。对于重要的采购,买卖双方则需要进行详细的谈判以在采购

条款的特定细节上取得一致意见。

3、供应商的审核

供应商的审核是企业进行持续改进的重要步骤,通过供应商审核,

企业可以持续监督供应商提供合格产品和服务的能力。对审核中出现

的问题,企业可以及时向供应商提出改进的建议,从而降低企业经营

的风险、防止质量事故的发生。

审核时,企业可选派有经验的审核员或者委托有资格的第三方审

核机构到供应商处进行现场审核和调查。在审核过程中,企业应该有

自己的审核标准,要把握关键要素和过程。供应商的审核会耗费很多

企业的人力和物力,所以审核必须要有针对性。一般来说,对于现有

的供应商,主要是对批量提供产品的供应商或质量有问题的供应商进

行重新评价审核;对于新入选的供应商,企业在对供应商作出初步筛

选的基础上,对提供重要零部件、大批量供货或有可能成为供应商的

主要供应商进行审核。

(1)供应商审核的分类。供应商审核是对现有供应商进行表现考

评及年度质量体系审核,是供应商管理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完

成供应市场调研分析、对潜在的供应商已做初步筛选的基础上针对可

能发展的供应商进行的。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则是供应商审核的一个

重要方面,由于质量管理在企业管理中占据着特殊的重要地位,因而

一般的公司往往将供应商质量体系审核单独列出,当然也可视情况要

求将它当成是供应商审核的一部分,与供应商审核一起进行。

①产品审核。主要是确定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实施办法有正式供

应前的产品或样品认可检验,以及供货过程中的来料质量检查。必要

时还可以要求供应商改进产品质量以符合企业的要求。

②过程审核。过程审核主要针对那些质量对生产工艺有很强依赖

性的产品。要保证供货质量的可靠性,往往必须深入到供应商的生产

现场了解其工艺过程,确认其工艺水平,质量控制体系及相应的设备

设施能够满足产品的质量要求。

③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是针对供应商整个质量

管理体系的审核,这其中不可避免地包括过程和产品的审核,一般是

参照IS09000标准或其他质量体系标准而进行的审核。

在实际情况中,对于那些普通商业型供应商,采购商一般只局限

于产品审核和工艺过程审核,但是如果采购商要挑选合作伙伴,情况

就不一样了,特别是那些管理严格、技术先进的国际大公司,它们通

常会大量采用质量保证体系的审核来控制供应链管理体系。

(2)供应商审核的方法。供应商审核的主要方法可以分为主观判

断法和客观判断法。所谓主观判断法是指依据个人的印象和经验对供

应商进行的判断,这种评判缺乏科学标准,评判的依据十分笼统、模

糊:客观判断法是指依据事先制定的标准或准则对供应商进行量化的

考核和审定,包括样品检验、小批试用、供应商绩效考评、现场调查

法等方法。

①样品检验。对于一个新的候选供应商,可以先采购其少量样品,

进行全性能或部分重要性能的测试和检验,作出合格与否的评价,以

便初步判断该企业的产品在质量上能否被接受。

如果不能完全依靠检测决定其性能,还可以将样品装在部件或最

终产品上进行试运行或试用,以便观察其性能和效果。这种方法特别

适用于候选供应商是国外企业,对它进行第二方审核或现场调查比较

困难的情况。

②小批试用。对于重要物资,一般还需进行小批量试用。采购部

采购小批量物料,质量管理部对小批量物料进行入厂检测并出具检验

报告。检验合格的物料,由技术部门(R&D)或工艺部门(PE)组织生

产部试用并出具“小批量试,用报告”。试用后的(半)成品,由质量

管理部进行检测并出具相应测试报告。

③供应商绩效考评。对某些已有多年合作关系的供应商,可根据

其近几年供货的业绩表现加以评价,以便决定是否可以纳入合格供应

商的范围。对于合格供应商,也应进行业绩评定,以便在调整合格供

应商名单时决定该企业是否可以继续保留为合格的供应商。

业绩评定的项目一般包括:质量、价格、交货期、配合度等专业

人员参与的全面审核,它通常将问卷调查和现场审核结合起来。

④现场调查。对供应商进行现场调查,调查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与

采购的物资对最终产品,的影响相一致。

在现场调查前,拟定评分表,并针对评分表,制定出评分标准。

应编写现场调查计划并组成调查组。调查组成员一般包括采购部、质

量管理部、生产技术部、产品研发部等部门的代表c应将现场调查计

划提前发给供应商。

(3)供应商的审核与评价方式。企业对供应商的评价,可以根据

采购或外协产品的重要性而选择上述方法中的一种或几种的组合。

①重要物资供应商的评价。

新的候选供应商:书面调查+样品检验+小批量试用+现场调查(或

第二、第三方审核)

老的供应商;书面调查+业绩评定+现场调查

②一般物资供应商的评价。

新的候选供应商:书面调查+样品检验+现场调查

老的供应商:业绩评定+现场调查

③辅助物资供应商的评价。

新的候选供应商:书面调查+样品检验

老的供应商:书面调查+业绩评定

以上各项调查评价工作完成后,应有一个总的评价结论,即所评

价的供应商是否可纳入合格供应商名单中。

二、供应商的关系管理

传统的组织与供应商的关系表现为价格驱动,纽织通过供应商之

间的竞争获得价格好处,组织与供应商保持的是一种短期合同关系、

稳定性较差。而合作伙伴关系是一种共赢的关系,强调在合作的供应

商和制造商之间共同分享信息,通过合作和协商协调相互的行为,达

到互利共赢的目的。供应商关系管理(SRM)就是一种以“扩展协作互

助的伙伴关系、共同开拓和扩大市场份额、实现双赢”为导向的企业

资源获取的管理模式。

1、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含义

供应商关系管理,是一种用来改善企业与供应商关系的管理理念,

是一种致力于实现与供应商建立和维持长久、紧密伙伴关系的管理思

想,它是改善企业与供应商之间关系的新型管理机制,使供应商及其

资源能够更有效地参与到自己的产品设计和生产制造,甚至投放市场

的过程中,降低成本,减少库存,缩短产品开发、生产和投放市场的

周期,做到既经济又准确地获得最好的策略资源。所以,供应商关系

管理就是供应链上的企业为了更好地满足用户需求,围绕企业采购业

务相关的领域,通过与供应商建立长期、紧密的业务关系,并通过对

双方资源和竞争优势的整合来共同开拓市场,扩大市场需求和份额,

降低产品前期的高额成本,实现共赢的管理模式。

2、供应商关系管理的基本内容

(1)需求分析。准确、及时的需求分析是企业决策制定的一个先

决条件,在采购方面也是如此。随着供应商队伍专业化的发展,准确

及时的采购可以节省开支,取得市场上的采购优势°采购既要面对生

产又要同时满足市场和客户的要求。SRM能够整合内部和外部资源建立

起高效能的组织采购,对自身业务关键性材料或者服务的需求进行战

略部署,以减少日常生产运作中意想不到的问题。

(2)供应商的分类与选择。应该确定符合公司战略的供应商特征,

对所有供应商进行评估,可以将供应商分成交易型、战略型和大额型。

一般来讲,交易型供应商是指为数众多,但交易金额较小的供应商;

战略型供应商是指公司战略发展所必需的少数几家供应商;大额型供

应商是指交易数额巨大,战略意义一般的供应商。供应商分类的目标

是为了针对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制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实现有效管理。

这种管理方式的转变,应该首先与各利益相关方进行充分沟通,获得

支持。

供应商的评估与选择应该考察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实力(技

术、容量、竞争力等);响应速度(销售服务、质量反应速度、对防

范问题的反应及对改进工作的兴趣等);质量管理(效率、产品设计

及质量保证程序等);时间控制(交货期的长短及交货是否准时等);

成本控制(设计费用、制造费用、维护费用及运输费用和保管费用

等)。SRM可以综合考察供应商各个方面的因素,帮助企业作出准确的

分类与选择。

(3)与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确定对各类供应商采用何种关系和

发展策略,这可通过几个步骤来进行:首先,与战略供应商和大额增

长型供应商在总体目标、采购类别目标、阶段性评估、信息共享和重

要举措等各方面达成共识,并记录在案。其次,与各相关部门开展共

同流程改进培训会议,发现有潜力改进的领域。再次,对每位供应商

进行职责定位,明确其地位与作用。最后,双方达成建立供应商关系

框架协议,明确关系目标。在这一部分可以做的工作包括;建立供应

商的管理制度;供应商绩效管理;供应商的合同关系管理;采购流程

的设计与实施;和供应商共同组建供应商管理联合团队。

(4)供应商关系的维护与改善。联合团队正式展开工作后,首先

制定联合团队的管理制度、工作计划和工作流程,以及关系绩效指标

体系和激励机制,评估目前客户与供应商的关系状况,找出影响关系

的问题。针对问题,制订相应的改善方案和计划及期望效果,执行和

实施改善方案,并对过程全面监控,同时制定预警机制和冲突管理的

一般解决方法。

(5)供应商关系的绩效评价和持续改善。供应商绩效评价是整个

供应商关系管理的重要环节。它既是对某一阶段双方合作实施效果的

衡量,又是下一次供应商关系调整的基础。供应商的绩效评估流程可

以从技术、质量、响应、交货、成本和合同条款履行这几个关键方面

进行评估,同时该流程还可以包括相关专家团特定的绩效评估。这些

评估信息有助于改善彼此的业务关系,从而改善企业自身的业务运作。

供应商关系改进阶段一般沿着五个合作层次向前推进:①组成联

合团队;②降低成本;③提升价值;④信息共享;⑤资源共享关系。

改善方案执行后,应对改善后的状况进行绩效评价,并对照改善前的

评估,分析改善程度,从而依据激励机制来对客户、供应商、联合团

队和作出贡献的相关员工进行奖赏,同时继续进行关系管理变革全过

程的总结检讨,由联合团队整理成文档报告。

三、质量形成的过程

产品质量有一个从产生、形成到实现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的每

一个环节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产品的质量。

1、朱兰质量螺旋

所谓质量螺旋是一条螺旋式上升的曲线,该曲线把全过程中各质

量职能按照逻辑顺序串联起来,用以表征产品质量形成的整个过程及

其规律性,通常称之为“朱兰质量螺旋”。在朱兰质量螺旋中,将质

量的产生和形成过程分为12个阶段。作为一个产品质量系统,系统目

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环节质量职能的落实和各个环节之间的协调。

质量螺旋曲线的特点如下。

(1)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包括12个环节,产品质量形成过程的

这12个环节构成了一个系统,系统目标的实现取决于每个环节质量职

能的落实和各环节之间的协调。因此,必须对质量形成全过程进行计

划、组织和控制。

(2)产品质量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12个环节构

成一轮循环,每经过一轮循环,产品质量就有所提高。产品质量在一

轮又一轮的循环中,总是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改进、有所突破,且连绵

不断、永无止境。

(3)质量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和外部环境有密切联系。这种联

系有直接的(质量螺旋中箭头所指处),也有间接的。如采购环节和

物料供应商有联系,销售环节和零售批发商有联系,售后服务和用户

有联系,此外,市场研究环节需要研究产品市场,几乎所有环节都需

要人来工作,而人力资源主要由社会来培养和提供,等等。所以,产

品质量的形成和改进并不只是企业内部行为的结果,质量管理是一项

社会系统工程,需要考虑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

(4)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依靠人去完成,人

的素质及对人的管理是过程质量及工作质量的基本保证。所以,人是

产品质量形成全过程中最重要、最具能动性的因素C现代质量管理十

分重视人的因素,强调以人为主体的管理,其理论根源正在于此。

2、基于生产系统观的质量形成过程

实际上,由于有形产品类型的不同,质量形成过程及控制要求也

不同,但有着客观的共性规律。产品的质量要同时满足来自顾客和制

造两个方面的双向要求,对质量管理目标来说,是一个系统的概念。

它们始于消费者的需求,终于消费者的使用,消费者是产品质量形成

这个螺旋上升过程的交汇点,它也是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的出发点

和归宿。通过市场,企业了解消费者的需求,从而设计和生产出满足

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因此,从产品质量形成的过程来看,质量职能的归口,一件产品

或一项服务能否成功地完成它预定的使命取决于四个主要质量职能过

程的转化。

(1)市场研究与开发过程中的设计质量。设计人员通过市场调查

等方法来判断顾客的需求,将顾客需求转化成对产品的要求过程。这

个过程通过设计质量职能体现出来。设计质量是指产品设计符合各项

质量要求的程度,最终通过设计图和技术文件的质量体现出来,即将

技术规范转化为对生产及产品的过程。

(2)制造质量。生产人员将设计要求转化成产品的过程。这个过

程体现出的制造质量职能。制造质量要通过对制造过程诸因素的严格

控制来保证,是通过检验职能把关的。检验质量是对制造出来的产品

进行检测而获得的实测质量。制造过程受所用设备的能力、工人的技

能、培训和激励、设计所考虑的生产过程的范围(程度)、确保产品

质量符合设计的监控过程及必要时所采取的纠正措施(例如解决出现

的问题)等因素的影响。

(3)销售和售后服务质量。销售过程是产品进入流通阶段,经由

销售人员将产品转化到顾客手中的过程,而售后服务则是由产品保障

的结果所形成的质量。销售和售后服务直接面对顾客,其服务质量的

好坏往往可以通过顾客的满意度体现出来,顾客对企业提供的销售和

售后服务是否满意,将会给企业带来极大的影响,良好的服务,是可

以为企业带来更多利润的。从某种意义上说,顾客是企业一项最宝贵

的资产。

(4)使用质量。使用质量是产品质量的最终体现,它应符合和满

足用户所要求的所有质量特性。使用户使用起来感到方便并提供用户

使用指南都是重要的。通过这些措施不但可以保证产品得以正确使用,

同时,增加了在正确使用产品的前提下安全地持续发挥其功能的机会。

随着环境意识的不断增强,消费者不仅关注产品的基本属性(功

能、质量、成本、个性特征),还特别关注产品的环境属性,如产品

的有毒有害物质的含量、对环境的影响程度等。这就要求企业在提供

个性化产品的同时,提供相关的环境属性信息。同时,一系列环保法

律、法规和标准的发布与实施,也要求企业综合考虑产品在整个生命

周期中的环境影响和资源消耗。

四、质量职能

质量职能,是对企业为保证产品质量面进行的全部技术、生产和

管理活动的总称6在一个企业内部,质量职能就是对在产品质量产生、

形成和实现过程中各部门应发挥的作用或应承担的任务和职责的一种

概括。正确认识质量职能的含义是认识并理解质量形成全过程及其规

律性的必要前提。

1、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

质量职能所包括的各项活动,既有在企业内各部门所进行的,也

有在企业外部的供应商、顾客中所进行的。所有这些活动,都对产品

质量有贡献或影响作用。因此,对于制造业其质量职能的主要内容如

下。

(1)为保证产品质量,企业业务部门、各级各类人员所应承担的

质量任务、职务和权限。

(2)为保证产品质量而制定的各种标准、工作程序、规定使用的

质量管理手段和方法。

(3)对质量工作的考核奖惩办法。

2、各级部门的质量职能

企业各职能部门的设置与组织的产品特点、组织体制、规模、运

作方式及市场环境有关,在各部门、各类活动中都应当存在质量职能,

而这些分散在各部门中的质量职能是需要进行管理的,所以需要有质

量职能的归口管理部门。为了能够向顾客提供符合或超出他们需求的

产品或服务,一个企业必须正确理解质量是组织的目标。站在整个组

织系统的层面上,可以从三个层次上来考察质量职能。

(1)组织层的质量职能。在这一层上,对应的主要质量问题是如

何符合外部顾客需求,如何在规范有序的基础上将顾客需求输入系统

中。通过以下这些问题,可以更好地理解这一层次的质量职能。比如,

现有的哪些产品和服务满足您的要求?哪些是不合格的?哪些是您不

需要的?您还有什么样的要求?以顾客为导向的绩效标准,应该作为

基础在这一层面上建立起来。

(2)运作层的质量职能。在这一层上,企业的生产单元通常是按

照职能划分的,比如营销、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财务及采购等。

知道产品质量的形成要跨越各个职能部门,那种只注重本部门利益的

行为,很有可能是以整体质量的受损为代价的。以下这些问题是这些

部门的管理者应该理解的。哪些产品和服务是顾客最需要的?哪些过

程提供这些产品?本程序的关键输入是什么?你的内部顾客是谁并且

他们的需求是什么?

(3)实务层的质量职能。实务层次直接的任务便是提供合格产品

的输出,而产品合格的标准是基于质量和顾客服务的要求做出来的。

这些是在组织层和运作层中规定好的。这些标准可能包括产品的精确

性、完整性、创新性及成本等。对于这一层次中每一个员工的输出,

必须通过以下问题来检查。顾客(内部或外部)的要求是什么?如何

测量产品要求?每项测量的特别要求是什么?对这些问题的回答直接

推动了有效的质量控制系统的发展。

通过在三个层次上来考察企业各级部门的质量职能,可以更加深

刻地理解质量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把散布在各个质量职能部门中的

质量职能通过质量职责有机地联结起来,协同一致地实现企业的质量

目标。

3、质量职能的主要环节

对于制造业而言,其质量职能的主要环节如下G

(1)市场调查研究质量职能,主要是进行市场调查,掌握用户需

要;分析市场动态,掌握竞争形势;研究市场环境,进行市场预测。

(2)产品设计质量职能就是把顾客的需要转化为材料、产品和过

程的技术规范。

(3)采购质量职能就是为产品质量提供一种“早期报警”的保证。

(4)生产制造质量职能就是通过对生产过程中的操作者、机器设

备、材料、方法、测量手段和环境等过程变量的控制,稳定而经济地

生产出符合设计规定质量标准的产品。

(5)检验的质量职能是对产品质量的保证、报告、监督和预防。

(6)使用过程(包括包装、运输、库存、销售、安装、使用及售

后服务等一系列活动)的质量职能主要是积极开展售前和售后服务,

收集使用现场的质量信息等。

五、控制图的观察与分析

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分析控制图来判定生产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

1、控制图的判断稳态准则

在生产过程中只存在偶然因素而不存在异常因素对过程的影响状

态,这种状态称为统计控制过程状态或稳定状态,简称稳态。稳态是

生产过程追求的目标。

在统计量为正态分布的情况下,只要有一个点子在界限外就可以

判断有异常。但由于两类错误的存在,只根据一个点子在界限内外远

不能判断生产过程处于稳态。如果连续在控制界内的点子更多,即使

有个别点子出界,过程仍看作是稳态的,这就是判稳准则。

在做控制图判别时,首先应该判断过程是否稳定。生产过程或工

序是否处于受控状态,其基本判断条件有以下两条C

(1)在控制界限内的点子排列无缺陷,为随机排列。点子排列无

缺陷意味着应满足以下三个条件:①样本点分布均匀,位于中心线两

侧的样本点各占50%;②靠近中心线的样本点约占2/3;③靠近控制界

限的样本点极少。

(2)所有点子基本上都落在控制界限内。由概率论理论可知,小

概率事件可以认为不会发生。

如果在控制图中点子未出界限,同时界线内点子的排列也是随机

的,则认为生产过程处于稳定状态或控制状态。如果控制图点子出界

或界限内点排列非随机,则认为生产过程不稳定或失控。对于生产过

程或工序而言,控制图的判断稳态准则起着告警铃的作用,控制图点,

子出界就好比告警铃响,告诉现在是应该进行查找原因、采取措施、

防止再犯的时刻了。

2、控制图的判异规则

控制图上的点子依样本时间序列而出现在控制图上,通常是很随

机地散布在管制界内。有时点子虽未超出管制界限,但一连串好几点

都在管制图的中心线以上或点子呈现周期性变化时,也可判为异常。

判异准则有两类:①点出界就判异,这一点是针对界外点的;②

界内点排列不随机判异,这一点则是针对界内点的,

常规控制图的判异准则参照IS08258和GB/T4091—2001有8种准

则。将控制图等分为6个区。

六、控制图应用的程序

应用控制图的主要目的是发现过程或工序异常点,追查原因并加

以消除,使过程或工序保持受控状态;对过程或工序的质量特性数据

进行时间序列分析,以掌握过程或工序状态。因此,在进入控制图应

用程序之前,根据统计过程质量控制的目的确定控制图的类型,然后,

进入控制图应用的一般程序Q

h控制图应用的一般程序

(1)选取控制的质量特性与预备数据。控制的质量特性就是选出

符合统计过程质量控制,运用目的、可控、易于评价的质量特性或项

目,如对产品的使用效果有重大影响的质量特性,对下道工序的加工

质量关系重大的质量特性,生产过程中波动大的质量特性,等等。随

机收集能反映出质量特性的一组数据,即预备数据c预备数据是用来

绘制控制图的数据。

(2)计算统计量。不同种类的控制图所需要的统计量各不相同,

应根据所选取的控制图种类的统计变量的规定对预备数据进行统计计

算。

(3)计算控制界限。式同图种的控制图,其控制界限的计算公式

各不相同。但都需要计算CL,UCL,LCL,计算公式根据统计量的分布

特任值及相互关系推导而得。

(4)绘制分析用控制图。根据计算的控制界限数值,在控制图纵

坐标轴上刻度,并画出CL,UCL、LCL,三条界限。控制图横坐标轴的刻

度为样本号。按数据表中各组数据的统计量值在控制图中打点并用直

线线段连接为折线,即为分析用控制图。

分析用控制图是在对过程的稳定性或受控状态没有明确结论时绘

制的控制图,主要目的是判断过程是否处于稳定状态或受控状态。

(5)过程稳定与否和异常与否的判断。作为分析用控制图的完结,

依据判断规则的各项准则,对分析用控制图中点子分布状况进行判断。

若分析用控制图中点子的分布没有任何违背判断准则的情况,即可判

断出取样过程处于稳定受控状态,无异常原因发生C

(6)计算过程能力是否达到基本要求,过程是处于稳定或受控状

态下,计算过程能力是否达到基本要求,也可以用分析用控制图中的

数据作直方图判断。

(7)确定控制标准。

①确定控制标准是对控制用控制图的要求。利用分析用控制图的

判断,如若过程稳定无异常发生,且过程能力指数满足技术要求,可

将分析用控制图的控制界限延长,作为标准,此时分析用控制图转化

为控制用控制图,以对日常过程或工序控制进行监管。

如若过程不稳定,有异常发生,或过程能力指数不能满足技术要

求,要对分析用控制图进行修正。修正时,如若组数能满足要求,可

剔除不合理数据,重新得到控制界限。如若组数不能满足要求,要重

新搜集数据。

②进行日常工序质量控制。在日常生产活动中,随机间隔取样,

进行测量和计算,在图上描点、观察分析、判断工序状态。如果无异

常现象,则维持现状进行生产,如果出现质量降低的信息,应采取措

施消除异常;如果出现质量提高的信息,应总结经验,进行标准化或

制度化。

2、计量值控制图:均值一极差控制图的绘制

均值一极差控制图是均值控制图和极差控制图联合使用的一种控

制图,前者用于判断生产过程是否处于或保持在所要求的受控状态,

后者用于判断生产过程的标准差是否处于或保持在所要求的受控状态。

七、过程质量控制的特点

1、统计过程质量控制的基本概念

所谓控制是要以某个标准为基准,一旦偏离了这个基准,就要尽

快加以纠正,使之保持这个基准。SPC(统计过程控制)就是以统计控

制状态(稳态)作为基准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基本概念。

统计控制状态也称稳态,即过程中只有正常因素(随机因素)而

无异常因素(系统因素)产生的变异的状态。

影响质量变异的原因包含正常因素(随机因素)和异常因素(系

统因素)两大类。

正常因素的特点表现为:对质量变异的影响是微小的;在过程中

是始终存在的;对质量变异的影响方向是不确定的c由正常因素所造

成的质量变异称为正常质量波动,鉴于正常质量波动的原因难以查明、

难以消除,所以常采取持续改进的方法。

异常因素的特点表现为;对质量变异的影响很大;在过程中时有

时无;对质量变异的影响方向是确定的;异常因素是可以控制的(可

以查明、可以消除)。

由于异常因素所造成的质量变异、质量波动,其原因可以查明、

可以消除,所以采取的态度应该是“严加控制”。

正常质量波动表现出质量数据形成典型分布(在确定的生产条件

下,质量数据的分布中心U和标准偏差。表现为确定的值)。异常

质量波动表现出质量数据的典型分布遭到破坏,即质量数据的分布中

心P和标准偏差。发生显著的变化。

统计过程控制就是要保持过程中只有正常因素起作用,控制异常

因素的作用,使过程处于稳定受控状态。为了实现过程控制,必须采

用科学的质量控制方法,如统计技术中分布状态、控制图,来捕捉过

程中的异常先兆,并结合专业技术消除异常的质量波动。也就是说,

统计过程控制是通过应用统计技术识别异常、消除异常,把不合格原

因消灭于过程之中,达到预防不合格品产生的目的C

2、统计过程质量控制的步骤

质量控制大致可以分为7个步骤。

(1)选择控制对象。

(2)选择需要监测的质量特性值。

(3)确定规格标准,详细说明质量特性。

(4)选定能准确测量该特性值的监测仪表,或自制测试手段。

(5)进行实际测试并做好数据记录。

(6)分析实际与规格之间存在差异的原因。

(7)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

当采取相应的纠正措施后,仍然要对过程进行监测,将过程保持

在新的控制水准上。一旦出现新的影响因子,还需要测量数据,分析

原因,进行纠正,因此这7个步骤形成了一个封闭式流程,称为“反

馈环”。这点和六西格玛质量突破模式的DMAIC有共通之处。

质量控制技术包括两大类:抽样检验和过程质量控制。

抽样检验通常是指生产前对原材料的检验或生产后对成品的检验,

根据随机样本的质量检验结果决定是否接受该批原讲料或产品,过程

质量控制是指对生产过程中的产品随机样本进行检卷,以判断该过程

是否在预定标准内生产。抽样检验用于检验与评价,而过程质量控制

应用于各种形式的生产过程。

因此,所谓统计过程质量控制,是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对生产

过程的各个阶段进行控制。从而达到改进与保证产品质量的目的。SPC

强调全过程预防为主的思想。SPC不仅可用于制造过程,而且还可以用

于服务过程,以改进和保证服务质量。SPC强调全员参加,人人有责,

强调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达到目的。

3、SPC的特点

许多质量管理技术是发已生产出来的产品进行分析、检验或评估,

以找出提高产品质量的途径和方法,这是事后补救的方法。而统计过

程控制与其他方法不同,它是在生产过程的各个阶段对产品质量进行

适时的监控与评估,因而是一种预防性的方法,强调全员参与和整个

过程的控制。因而其特点可总结为以下几点。

(1)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应用数理统计方法分析和总结产品质

量规律的观点是现代质量管理的基本观点之一。产品质量的统计观点

包括以下两方面内容。

①产品质量或过程质量特性值是波动的。在生产过程中,产品的

质量特征值的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由设备(Machine)、材料

(Material)、操作人(Man)、工艺(Method)、环境

(Environment),即4MIE五个方面等基本因素的波动综合影响所致。

由于产品在生产中不断受4MIE等质量因素的影响,而这些质量因素是

在不断变化的,即使同一个工人,用同一批原材料在同一台机器设备

上所生产出来的同一种零件,其质量特性值也不会完全一样。它们或

多或少存在差异。这是质量变异的固有本性一波动性。产品公差制度

的建立已表明产品质量是波动的。

②产品质量的变异具有统计规律。即产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具有

统计规律性。产品质量特性值的波动幅值及出现不同波动幅值的可能

性大小,服从统计学的某些分布规律。在质量管理中,常用的分布主

要有正态分布、二项分布、泊松分布等,而寿命特性值很多服从指数

分布。知道了质量特性值服从什么分布,就可以利用这一点来保证与

提高产品的质量。

因此,可以用统计理论来保证与改进产品质量。统计过程质量控

制就是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产生的。

(2)发现及纠正异常因素。从对质量的影响大小来看,质量因素

的波动分为两种;正常波动和异常波动,或称为偶然误差(偶然因素)

和系统误差(异常因素)。产生质量波动的因素分为随机因素和异常

因素两大类。随机因素对产品质量和过程的影响可用质量改进的技术

与方法进行识别、减小和降低;异常因素对产品质量的影响很大,在

生产过程中应利用SPC控制技术及时分析,并纠正知消除。因此,在

正常生产过程中一旦发现异常因素,则应尽快地把它找出来,并采取

措施将其消除。这就是抓主要矛盾。SPC控制技术是发现及纠正异常因

素的科学工具。

(3)稳定状态是过程质量控制追求的目标。在生产过程中,只有

随机因素而没有异常因素的状态称为稳定状态,也叫统计控制状态。

在统计控制状态下,对产品质量的控制不仅可靠而且经济,所产生的

不合格品最少。因此,稳态生产是过程控制所追求的目标。

(4)预防为主是统计过程控制的重要原则。质量是制造出来的,

不是检验出来的。统计过程控制的目的是在生产过程中实施一种避免

浪费,不生产废品的预防策略,发挥质量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现场

操作工人的共同作用,从上、下工序过程的相互联系中进行分析,实

现“预防为主”的原则,在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

现代质量管理强调以预防为主,要求在质量形成的整个生产过程

中,尽量少出或不出不合格品,这就需要研究两个问题:一是如何使

生产过程具有保证不出不合格品的能力;二是如何把这种保证不出不

合将品的能力保持下去,一旦这种保证质量的能力不能维持下去,应

能尽早发现,及时得到情报,查明原因,采取措施,使这种保证质量

的能力继续稳定下来,保持下去,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前一个问题

一般称为生产过程的工序能力分析,后一个问题一般称为生产过程的

控制。

八、质量数据与分布规律

1、质量数据的基本概念

定量分析是现代质量管理中的基本特征之一。为了进行定量分析,

就必须有数据。因此,在质量管理中要特别重视对数据的搜集、整理

和分析工作。

质量数据是指某质量指标的质量特性值,在质量控制过程中,将

检测和分析得到的质量特性值用数字记录下来,简称质量数据。由于

质量一词含义丰富,既包括狭义的产品质量,也包括广义的工作质量,

因而质量指标在企业中就多种多样,质量数据在企业中几乎无处不在。

在质量数据统计分析中,从样本到总体的问题,即统计推断问题。所

谓统计推断,就是根据抽样分布律和概率理论,由样本结果(统计数)

来推论总体特征(参数)。因此,特别关注三项指标,一是数据的集

中位置,二是数据的分散程度,三是数据的分布规律。

质量数据是指由个体产品质量特性值组成的样本(总体)的质量

数据集,在统计上称为变量;个体产品质量特性值称变量值,根据质

量数据的特点,可以将其分为计量值数据和计数值数据。

(1)计量值数据。计量值数据是指可以连续取值的数据,属于连

续型变量。其特点是在任意两个数值之间都可以取精度较高一级的数

值。它通常可以用仪器测量的连续性数据,如长度、重量、强度、时

间、标高、位移等6

(2)计数值数据。计数值数据是指不能连续取值的,只能用自然

数表示的数据,属于离散型变量。如合格品件数、废品数、错字数、

质量缺陷点数等。计数值数据还可进一步划分为计件值数据和计点值

数据。计件值数据是指按产品个数计数的数据,如合格品件数、废品

件数等;计点值数据是指按点计数的数据,如缺陷、棉布上的疵点数、

铸件上的砂眼数等。计数值是指具有离散分布性的数据。

2、质量数据的统计特征值

应用统计过程质量控制,其基本的做法就是用有限的样本去分析

推断总体的特征。

过程的质量特性值是不断波动的。当搜集到的数据足够多时,就

会发现一个现象,即所有数据都在一定范围内分散在一个中心值周围,

越靠近中心值,数据越多;越偏离中心值,数据越少。这意味着数据

的分散是有规律的,表现为数据的集中性。数据的分散性和集中性统

称为数据的“统计规律性”。质量数据的集中趋势知离散程度反映了

总体质量变化的内在规律性。

(1)质量数据的位置特征值。在分析质量数据的分布状态时,描

述数据分布集中趋势主要有算术平均值、中位数等C

(2)数据的离散特征数。数据的分散程度在质量管理中就是质量

特性值的波动性,反映过程能力。在分析数据的分布状态时,常被用

于表示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的特征数,主要有极差、标准偏差等。

3、质量数据的分布规律

质量数据具有个体数值的波动性和总体分布的规律性。在统计过

程质量控制中,各种统计技术的应用都是以质量数据的分布规律为依

据进行的,其中最常用的有正态分布、二项式分布而泊松分布。

(1)正态分布。正态分布是一种最常见的连续性随机变量的概率

分布。其特征是“钟”形曲线。

实际工作中,正态曲线下横轴上一定区间的面积反映该区间的例

数占总例数的百分比,或变量值落在该区间的概率(概率分布)。不

同范围内正态曲线下的面积可用公式计算。

轴与正态曲线之间的面积恒等于lo

(2)二项分布。二项分布是一种典型的离散性分布。

(3)泊松分布。泊松分布P(A)中只有一个参数入,它既是泊松

分布的均值,也是泊松分布的方差。在实际事例中,当一个随机事件,

例如,某电话交换台收到的呼叫来到某公共汽车站的乘客、某放射性

物质发射出的粒子、显微镜下某区域中的白细胞等,以固定的平均瞬

时速率入(或称密度)随机且独立地出现时,那么这个事件在单位时

间(面积或体积)内出现的次数或个数就近似地服从泊松分布。

九、IS09000族标准的发展

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的趋势,1979年,ISO成立了第176技术委

员会,即IS0/TC176,其愿景是“通过在全世界范围内接受和使用

IS09000族标准,为提高组织的绩效提供有效的方法,增强组织和个人

的信心,从世界各地得到任何期望的产品,以及将自己的产品顺利地

销往世界各地,促进贸易、经济繁荣和发展。"IS0/TC176的使命是

“识别和理解社会、标准的使用者及其顾客在质量管理领域的需求,

制定、支持和改进通用的或行业特定的(经国际标准化组织技术管理

局批准)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以满足所识别的需求,维护标准使用(包

括合格评定活动)的完整性,抑制质量管理体系标准数量的增多,促

进管理体系标准的相容性。”

ISO/TC176于1986年发布了IS08402《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术

语》;1987年发布了首版“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系列标准。1990年,

IS0/TC176分别对IS09000系列标准进行了修订,在1994年7月1日

发布了1994版IS09000族标准,取代了1987版IS09000系列标准。

从1994年到2000年,IS09000族标准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

后在2000年和2008年,IS0/TC176又分别发布了2000版和2008版

IS09000族标准。

十、IS09000族标准的结构

1、管理体系标准的类型

ISO指南72《管理体系标准的论证和制定指南》中规定,管理体

系标准分为以下三类。

(1)A类: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向市场提供有关组织的管理体系

的相关规范,以证明组织的管理体系是否符合内部知外部要求(如通

过内部和外部各方予以评定)的标准。

(2)B类:管理体系指导标准。通过对管理体系要求标准各要素

提供附加指导或提供非同于管理体系要求标准的独立指导,以帮助组

织实施和(或)完善管理体系的标准。

(3)C类:管理体系相关标准。就管理体系的特定部分提供详细

信息或就管理体系的相关支持技术提供指导的标准C

2、IS09000族的核心标准的应用范围

为了满足广大标准使用者的需要,2000版的IS09000族文件在其

结枸上已做了重大调整。标准的数量在合并、调整的基础上已大幅度

减少。标准的要求/指南或指导性文件更为通用,使用更加方便、灵活,

适用面更宽。目前,2008版的IS09000族核心标准文件的四项标准构

成了一组密切相关的质量管理体系标准,亦称IS09000族核心标准。

IS09000族下述标准可帮助各种类型和规模的组织实施并运行有效

的质量管理体系。这些标准包括:

一IS09000表述质量管理体系基础知识并规定质量管理体系术语;

-IS09001规定质量管理体系要求,用于组织证实其具有提供满足

顾客要求的及适用的法规要求的产品的能力,目的在于增进顾客满意;

—IS09004提供考虑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效率两方面的指南。

该标准的目的是组织业绩改进和让顾客及其他相关方满意;

-IS09011提供审核质量和环境管理体系指南。

3、我国质量管理体系标准的组织

我国全国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151)秘

书处设在中国标准化研究院,对口ISO/TC176的工作,负责将IS09000

族标准转化为国家标准,并制定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领域的其他国家

标准。我国对IS09000族标准的转化原则由以前的等效采用变成了现

在的等同采用GB/T19000族标准。

十一、质量管理八项原则

组织应将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作为质量管理知

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组织的质量管理能否成为成功的关键,

就是看它是否能将这些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渗透到

组织中的各个层次和领域。当认真地总结质量管理方面的经验时,发

现有相当数量的质量问题与这些原则、理念、意识知价值观有着密切

的联系,而下面所阐述的质量管理八项原则,对组织树立有益于自身

发展的质量管理的原则、理念、意识和价值观是具有普遍意义的。

(1)以顾客为关注焦点。

组织依存于它们的顾客,因此,组织应理解顾客当前和未来的需

求,满足顾客需求并争取超过顾客的期望。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或以顾客为中心表明组织所有的努力都应该直

接以使顾客满意为目标。任何组织都有顾客,这里主要关注最终顾客,

有些组织的产品直接交给最终顾客,有些组织的产品并不直接与最终

顾客接触,无论是哪一类组织,都应该始终关注“最终顾客”的当前

和未来需求。

(2)领导作用。

领导者应确保组织的目的与方向一致。他们应当创造并保持良好

的内部环境,使员工能充分参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活动。

领导者是指最高管理层。现代质量管理原则认为,正确的质量意

识必须首先渗入到整个组织的所有层次和领域°领导者应该找准组织

发展的正确方向,并营造环境,带领全体员工,为实现组织的美好愿

景和历史使命而不懈努力。

(3)全员参与。

各级人员都是组织之本,唯有其充分参与,才能使他们为组织的

利益发挥其才干。

在质量管理活动中,不是只有最高管理者发挥作用,而是需要每

一个员工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质量管理的目标在于持续改进,要

想改进一个过程就必须了解它,并且了解得越深,才有可能改进得越

好。组织中的过程很多,而最了解某个过程的人,一定是经常接触这

个过程的人。因此,每个员工对组织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4)过程方法。

将活动和相关的资源作为过程进行管理,可以更高效地得到期望

的结果。

IS09000标准倡导过程方法,即每个活动都可视为一个或多个过程

的叁合。实践证明,首先考虑目标和过程,然后再建立一个支持这些

过程运行的科学、合理、适宜的组织结构,比在组织结构固定不变的

情况下,通过在过程运行中解决不断出现的问题,效率要高得多。

(5)管理的系统方法。

将相互关联的过程作为体系来看待、理解和管理,有助于组织提

高实现目标的有效性和效率。

现代质量管理理论认为:既然结果都要经过复杂的过程才能得到,

那么过程运行的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结果是否能达到其目标。因此,要

想使工作结果符合要求,对工作过程的有效。控制是必不可少的。而

复杂的工作过程又往往涉及许多部门、人员、设施、材料、规章制度

等,所以要想对工作过程进行有效的控制,就必须对过程所涉及的方

方面面提出系统性的要求。所谓系统性要求就是说这一系列要求之间

是有关联性的,不是相互独立的。只有这种系统的管理方式才能既治

标又治本,才能使管理具有预防的作用。

(6)持续改进。

持续改进总体业绩应当是组织的永恒目标。

质量管理的目标是顾客满意。顾客的需要在不断地变化和提高,

因此,企业必须要持续改进才能持续获得顾客的支持。另一方面,竞

争的加剧使得企业的经营处于一种“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局面,

要求企业必须不断改进才能生存。

(7)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

有效决策建立在数据和信息分析的基础上。

为了防止决策失误,必须要以事实为基础。为比必须要广泛搜集

信息,用科学的方法处理和分析数据和信息。不能够“凭经验,靠运

气”。为了确保信息的充分性,应该建立企业内外部的信息系统。坚

持以事实为基础进行决策就是要克服“情况不明决心大,心中无数点

子多”的不良决策作风。

(8)与供方互利的关系。

组织与供方相互依存、互利的关系可增强双方创造价值的能力。

随着社会的发展,为了不断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同时迅速地掌

握并提升专业化水平无论是制造业还是服务业,其分工都越来越细。

每个组织一般只完成其产品生产或服务提供中的一部分实际工作,而

其余大量工作可采用采购、外包等方式完成。因此供方的工作结果的

质量,包括工作过程的质量,显然都会最终影响到组织的工作结果。

十二、质量管理体系基础

《质量管理体系基础和术语》(IS09000;2005(GB/T19000—

2008))标准是IS09000族核心标准之一,它表述了质量管理体系基

础知识并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术语。它将八项质量管理原则具体应用

于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对于指导组织建立、实施知持续改进质量管

理体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1)质量管理体系的理论说明。质量管理体系能够帮助组织增强

顾客满意。

顾客要求产品具有满足其需求和期望的特性,这些需求和期望在

产品规范中表述,并集中归结为顾客要求。顾客要求可以由顾客以合

同方式规定或由组织自己确定。在任一情况下,产品是否可接受最终

由顾客确定,因为顾客的需求和期望是不断变化的,以及竞争的压力

和技术的发展,这些都促使组织持续地改进产品和过程。

质量管理体系方法鼓励组织分析顾客要求,规定相关的过程,并

使其持续受控,以实现顾客能接受的产品。质量管理体系能提供持续

改进的框架,以增加组织提升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的概率。质量管

理体系还能针对提供持续满足要求的产品向组织及其顾客提供信任。

(2)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求,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和产品要

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GB/T19001规定了质量管理伍系要求。质量管理

体系要求是通用的,适用于所有行业或经济领域,不论其提供任何类

别的产品。GB/T19001本身并不规定产品要求。

产品要求可由顾客规定,或由组织通过预测顾客的要求规定,或

由法规规定。产品要求有时与相关过程要求一起,被包含在诸如技术

规范、产品标准、过程标准、合同协议和法规要求中。

(3)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在建立、实施、保持和改进质量管理体

系的过程中可运用以下方法,从而能增进顾客和其他相关方满意,并

使纽织成功。

a)确定顾客其他相关方的需求和期望;

b)建立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c)确定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过程和职责;

d)确定和提供实现质量目标所必需的资源;

e)规定测量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的方法;

f)应用这些测量方法确定每个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

g)确定防止不合格并消除其产生原因的措施;

h)建立和应用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

(4)过程方法。使用资源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任何一项或一组活

动均可视为一个过程。

为使组织有效运行,必须识别和管理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

过程。通常,一个过程的输出将直接成为下一个过程的输入。系统地

识别和管理组织所应用的过程,特别是这些过程的相互作用,称之为

“过程方法”。

(5)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所谓“质量方针”是由组织的最高管

理者正式发布的关于质量方面的全部意图和方向,所谓“质量目标”

是在质量方面所追求的目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为组织提供

了关注的焦点。两者确定了期望的结果,并帮助组织利用其资源得到

这些结果。质量方针为建立和评审质量目标提供了框架,质量目标需

要与质量方针和持续改进的承诺相一致,其实现须是可测量的,质量

目标的实现对产品质量、运行有效性和财务业绩都有积极影响,因此

对相关方的满意和信任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6)最高管理者在质量管理体系中的作用。最高管理者通过其领

导作用和实际行动,可以创造一个员工充分参与的环境,质量管理体

系能够在这种环境中有效运行。最高管理者可以运用质量管理原则作

为发挥以下作用的基础。

a)制定并保持组织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b)通过在整个组织内宣传质量方针并促进质量目标的实现,增强

员工的意识、积极性和参与程度;

c)确保整个组织关注顾客的要求;

d)确保实施适宜的过程,以满足顾客和其他相关方的要求并实现

质量目标;

e)确保建立和实施一个有效和高效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实现这些质

量目标;

f)确保获得必要的资源;

g)定期评审质量管理体系;

h)决定有关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措施;

i)决定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措施。

(7)文件。文件是信息及其承载媒介。媒介可以是纸张,磁性的、

电子的、光学的计算机盘片,照片或标准样品,或它们的组合。

文件应以使过程增值为目的,否则,只能是一纸空文。总的来说,

文件的价值在于传递信息、沟通意图、统一行动。

(8)质量管理体系的评价。指建立并实施质量管理体系评价过程。

通过质量管理体系过程的评价、质量管理体系审核、质量管理体系评

审和自我评定等方式不断地改进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可以从四个方

面对质量管理体系进行评价。

a)过程是否已被识别并适当规定?

b)职责是否已被分配?

c)程序是否得到实施和保持?

d)在实现所要求的结果方面,过程是否有效。

(9)持续改进。持续改进是以产品、过程或体系为对象,以提高

过程的有效性和效率为目标的活动,其目的是增加顾客和相关方满意

的概率。改进包括下列活动。

a)分析和评价现状,以识别改进的区域;

b)确定改进目标;

c)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以实现这些目标;

d)评价这些解决办法并作出选择;

e)实施选定的解决办法;

f)测量、验证分析评价实施结果,以确定这些目标已经实现;

g)正式采纳这些解决方法。

必要时对结果进行评审,以确定进一步改进的机会。

(10)统计技术的作用。应用统计技术有助于了解变异,从而可

帮助组织解决问题并提高有效性和效率。这些技术也有助于更好地利

用可获得的数据进行决策。

在许多过程的运行和结果中,甚至是在明显的稳定条件下,均可

观察到变异。这种变异可通过产品和过程的可测量特性观察到,也可

在产品的整个寿命周期(从市场调研到顾客服务和最终处置)的不同

阶段中看到。

统计技术有助于对这种变异进行测量、描述、分析、解释和建立

模型,甚至在数据相对有限的情况下也可实现。这种数据的统计分析

能对更好地理解变异的性质、程度和原因提供帮助,从而有助于解决,

甚至防止由变异引起的问题,并促进持续改进6

(11)质量管理体系和其他管理体系的关注点c一个组织除质量

管理体系外,可以有财务管理、环境管理、安全管理、职业卫生和健

康管理等若干个不同的管理体系,这些管理体系是相互联系的;最理

想的办法是合成一个总的管理体系,以有利于组织总体策划,合理配

置资源和确定互补的目标并评价组织的整体的有效性。

(12)质量管理体系和卓越模式之间的关系。GB/T19000

(IS09000)族标准和组织卓越模式提出的质量管理体系方法均依据共

同的原则,它们两者均能完成下列选项。

a)使组织能够识别它的强项和弱项;

b)包含对照通用模式进行评价的规定;

c)为持续改进提供基础;

d)包含外部承认的规定。

GB/T19000(IS09000)族质量管理体系方法与卓越模式之间的差

别在于它们的应用范围不同。质量管理体系标准规定了质量管理体系

的要求,以证实组织具备持续提供满足顾客要求和法律法规要求产品

的能力。而卓越模式则是为了促进组织追求更高的管理水平和卓越业

绩所提出的要求。

十三、项目基本情况

(一)项目承办单位名称

XXX(集团)有限公司

(二)项目联系人

黄XX

(三)项目建设单位概况

未来,在保持健康、稳定、快速、持续发展的同时,公司以“和

谐发展”为目标,践行社会责任,秉承“责任、公平、开放、求实”

的企业责任,服务全国。

展望未来,公司将围绕企业发展目标的实现,在“梦想、责任、

忠诚、一流''核心价值观的指引下,围绕业务体系、管控体系和人才

队伍体系重塑,推动体制机制改革和管理及业务模式的创新,加强团

队能力建设,提升核心竞争力,努力把公司打造成为国内一流的供应

链管理平台。

公司以负责任的方式为消费者提供符合法律规定与标准要求的产

品。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综合考虑其对消费者的影响,确保产品安

全。积极与消费者沟通,向消费者公开产品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努力

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公司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持续推进产品升级,

为行业提供先进适用的解决方案,为社会提供安全、可靠、优质的产

品和服务。

公司将依法合规作为新形势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保障,坚持

合规是底线、合规高于经济利益的理念,确立了合规管理的战略定位,

进一步明确了全面合规管理责任。公司不断强化重大决策、重大事项

的合规论证审查,加强合规风险防控,确保依法管理、合规经营。严

格贯彻落实国家法律法规和政府监管要求,重点领域合规管理不断强

化,各部门分工负责、齐抓共管、协同联动的大合规管理格局逐步建

立,广大员工合规意识普遍增强,合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四)项目实施的可行性

1、不断提升技术研发实力是巩固行业地位的必要措施

公司长期积累已取得了较丰富的研发成果。随着研究领域的不断

扩大,公司产品不断往精密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投资项目的建设,

将支持公司在相关领域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进一步提升公

司研发实力,加快产品开发速度,持续优化产品结构,满足行业发展

和市场竞争的需求,巩固并增强公司在行业内的优势竞争地位,为建

设国际一流的研发平台提供充实保障。

2、公司行业地位突出,项目具备实施基础

公司自成立之日起就专注于行业领域,已形成了包括自主研发、

品牌、质量、管理等在内的一系列核心竞争优势,行业地位突出,为

项目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生产方面,公司拥有良好生产管理

基础,并且拥有国际先进的生产、检测设备;在技术研发方面,公司

系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并与科研院所、高校

保持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已形成了完善的研发体系知创新机制,具备

进一步升级改造的条件;在营销网络建设方面,公司通过多年发展已

建立了良好的营销服务体系,营销网络拓展具备可复制性。

半导体掺杂工艺是芯片制造的核心工序之一,其目的在于控制半

导体中特定区域内杂质元素(磷、硼等)的类型、浓度、深度,用以

制作PN结。目前半导体掺杂工艺主要有离子注入工艺技术和扩散工艺

技术两类。

(五)项目建设选址及建设规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