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吉林省长春市朝阳区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春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年级语文试卷本试卷共8页。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一、现代文阅读(37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文明的起源不是“众星拱月”,而是“满天星斗”。在这一理念下中原文明不再是唯一的、中心的中华文明源头。把巴蜀文明看作与中原文明平行发展的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中的一元,才能看到二者的差异和特色。中国经历过一个辉煌的青铜时代,三星堆和殷墟两个考古遗址分别代表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青铜时代的辉煌期,但三星堆代表的巴蜀文明和殷墟代表的中原文明经历的却不一样。殷墟青铜器的主要造型是青铜“物”器,即用青铜器制作的各种物品,最为常见的有鼎、尊等,纹饰大多是动物,鲜有单独的人形纹样。而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器则拥有大量的“人”形,如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面具,金杖上和兽形器上刻着的小人,青铜神坛上所铸的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13个人像等等。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发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为陪葬的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西周早期的毛公鼎的铭文中多次出现“父、王、家”等字样,内容清晰地表达了王权在家族内的传承。这说明,此时权力已被家族私有化,是一种“家天下”的形式。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从祭祀坑的规模、大小和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数量来看,祭祀仪典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必定是国家级的重要仪典。因此,三星堆的青铜器是公共器物,是国家礼器,不是专为某个家族和个人订制的。是什么造成了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首先在于两种文明所代表的权力模式存在差异。考古学家李伯谦把“古国”分为“崇尚神权”和“崇尚王权”两类。近几年三星堆最吸引人的文物就是结构复杂、层次多样的青铜神坛,专家认为它的奇特造型生动地诠释了正在进行的一次神巫仪式。而中原文明里几乎所有已知的主要兵器都能找到青铜制造品,甲骨文中“王”字是青铜兵器“钺”的象形字,是“内行刀锯,外用甲兵”的国王形象演化而来的。《左传》有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如果把“祀”与“戎”分开来论,在宣扬和巩固国家权力方面,巴蜀文明注重的是祭祀,而中原文明更看重战争。青铜时代是一个记录英雄的时代。中原文明的首领都有过领导本氏族战胜自然灾害的功绩,大禹治水,商汤试图投火祛灾,后稷教人种植菽、黍、粟等农作物。但人们初次见到三星堆“人”形青铜器时几乎都震惊于它的“大”,体量“大”,高度“大”。这种“大”带给人们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就是崇高感、神秘感和震撼力,这是神灵能够带给人的崇高感和威严感。以青铜纵目面具为例,它虽然有可能是氏族英雄蚕丛演化而来的,但体量大大超越了人面的实际尺寸,具备宗教意义上神的力量。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来源不止于此。中原文明区域地势平坦,湿润多雨,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在此基础上中原文明形成了立足现实、脚踏实地,既重视生存发展和物质实利,也重视沟通的文化基因。对巴蜀文明而言,雄伟的横断山脉造成四川东西地貌的巨大反差,川西高原耸立、雪山巍峨,川东盆地则地势平坦,河流纵横。高原和盆地之间是一道降雨带,形成中国的雨雾之极,多种奇花异卉和珍禽异兽终日笼罩其中。这很容易让巴蜀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刺激了巴蜀人的想象力,由此形成神秘的宗教情结和对艺术的迷狂。这是三星堆文化发展为神权古国的自然生态原因,也是巴蜀文明独自向内发展形成的文化成果。巴蜀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并没有随着古蜀国的灭亡而湮灭,而是成为中华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基因之一,展现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摘编自裴争《青铜时代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差异初探》)材料二:由于文献资料的缺乏,关于古蜀国的历史源头目前并无确切记载。李白在《蜀道难》中曾慨叹:“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诗中的蚕丛和鱼凫,便是传说中的两位蜀王。《华阳国志·蜀志》里说蚕丛“其目纵”,这与三星堆遗址出土的眼睛与脸呈90度垂直的青铜人正好能对应上。《蜀王本纪》云:“蚕丛始居岷山石室中。”清代陈登龙的《蜀水考》记载岷江“南过蚕陵山,古蚕丛氏之国也”。三星堆出土的一件玉璋上,刻有古代蜀人祭祀神山的情景,这里的神山指的就是陈登龙笔下的蚕陵山。鱼凫王朝时期,古蜀国日渐强盛,宏大的三星堆古城就是在这一时期建成。三星堆作为鱼凫王朝的都城,是古蜀王国最高权力中心所在,其他不同层级和边缘地区的各级次中心是这个中心在各地实施统治的坚强基础和有力支柱。这种情况与三星堆青铜雕像群所呈现的层级结构完全一致。蜀王更迭都发生在蜀族内部部落之间,所以古蜀文化保持了发展的连续性。在2000多年时间里,随着国力的强盛,古蜀国通过武力征伐,开疆拓土,三星堆文化展示出了“强烈的扩张性和辐射性”。渝东、鄂西及云贵区域,面对已经高度发展的古蜀文明,基本上没有抵抗力。从鄂西出土的鸟头柄来看,此地有可能是古蜀王国镇抚其东界的官员驻节之地;云南、贵州出土的青铜人物,也表明了西南夷各族从属于古蜀王国的事实。由于古蜀国掌控着西南地区,中原商王朝面对自己急需的一些战略物资,如冶铜所需的矿产资料,只能选择向古蜀国购买。在这一贸易过程中,中原商王朝的文化渐渐传入古蜀国。三星堆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基本都是以模范法来铸造,这是商周时期应用最广泛的青铜器铸造方法。此外,其中部分青铜尊和罍,形制上与中原商文化同类铜器大体一致。但在三星堆出土文物中,类似中原的青铜器只占少数,更多的是体现本土文化特色的全面罩、头像、神树、大型青铜人等。不仅改变了今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以殷墟青铜器为代表的认知,也在事实上重构了中华文明中青铜知识的图谱。受古代“内诸夏而外夷狄”观念影响,人们也在很长时期都将中原文明视作唯一的文明中心。如果不是三星堆遗址的发掘,人们恐怕很难想象,在4000年前的西南边陲,曾存在一个与中原文明同样璀璨的古蜀文明。(摘编自《三星堆文化对中华文明意味着什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同为礼器,殷墟与三星堆都代表了青铜时代的辉煌期。殷墟青铜器纹饰大多是动物,三星堆纹饰多是人物。B.虽然同为礼器,中原文明中青铜器彰显的是家族的地位与权力,而巴蜀文明则打破了这一陈规,让青铜器从个体走向群体。C.作者对殷墟和三星堆纹饰进行具体介绍,说明两处遗址代表两种权力模式,分别是崇尚神权和崇尚王权。D.在古蜀国与中原商王朝的经贸过程中,中原文化对古蜀文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但这种影响有限,古蜀文化的本土文化特色依然鲜明。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不论是在巴蜀文明还是在中原文明中,青铜器的作用都单一且纯粹,这为以青铜器为支点研究两种文明的特征提供了便利。B.古蜀历史相较中原历史,留下的文字资源与学术成果相对较少,而三星堆的发掘为相关考古研究提供了珍贵的实证材料。C.在传统观念中,中原文明是中华文明唯一的、中心的源头,但实际上巴蜀文明更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具有极高的价值。D.四川东西地貌反差巨大,物种丰富,大自然的奇异使人敬畏并能激发想象力,是三星堆发展为神权古国的主要原因。3.下列对两则材料的相关论证解读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首句“众星拱月”“满天星斗”等词,使用比喻,形象地指出关于中国文明起源的两种认知,作者借此明确表达取舍态度。B.材料一第四自然段对比西周早期毛公鼎铭文中多次出现的“父、王、家”等字样和巴蜀文明中青铜器多用于祭祀的现象,证明巴蜀文明独自向内发展。C.材料二举青铜纵目面具的体量大,高度大带给人们崇高感、力量感和震撼力,说明青铜时代巴蜀文明是为了记录氏族英雄蚕丛。D.两则材料对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论述各有侧重,材料一侧重于两种文化在青铜时代的差异,材料二侧重于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4.请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补写下列图表中的空缺信息。研究主题: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研究前提: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都经历了辉煌的青铜时代研究内容研究对象①青铜器的形制原因一:权力模式原因二:②巴蜀文明国家礼器“人”形神权地形复杂,多奇珍生物中原文明陪葬明器“物”形王权地势平坦,湿润多雨5.为什么说巴蜀文明是“中华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基因之一”,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不是一条鱼非鱼我是一条鱼。鱼戏莲叶间,是理所当然的。每天,我所有的快乐就是在那片荷塘里游来游去,嬉戏、觅食。夏日来临,荷叶田田,荷花绽放,那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偶尔,我会和其他鱼们比赛,那就是看谁能吃到荷花的花瓣。老实说,花瓣并不好吃。作为鱼,我们天生就不是吃花瓣长大的。可有时候,那些淡粉、鹅黄、洁白的各色花朵,实在是太过鲜嫩娇艳,让人,不,让鱼们调皮一下,从水里跳起来,叼一口。大多时候,我们谁也吃不到,毕竟荷花端端地高高在上。有时候,偏就有那么一朵,低了一点儿,运气好的话,就会成功。对此,我比它们经验略多,胜出的次数也更多。我不是一条鱼。我是岸边捕捉鱼戏莲的一个摄影师。说实话,我也算不上一个真正的摄影师,临近退休,我需要给自己找个事做。想来想去,唯有摄影还略有兴趣和基础,就在几个老朋友的撺掇下,我置办了一套相机,周末有空了,就来这荷塘边随意拍拍。有人说这片荷塘里的鱼会吃荷花,我不信。鱼就是鱼,怎么会吃荷花呢?可从他们发来的照片上,我的确看到了一条张着嘴的鱼,正跃出水面,奔向头顶的那朵粉色荷花。另一张照片上,那条鱼已经得嘴,一瓣花朵衔在唇边,正欲沉入水中。开眼界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吃荷花的鱼。我决定蹲守一下。和他们一样,大清早太阳还没出来,我就把三脚架支在荷塘边,对着那几朵贴近水面的荷花,等待着阳光和鱼,如果运气好,也许就会抓拍到一幅完美的作品呢。盯着取景器,我慢慢地等着鱼跃出水面咬上花瓣的那一刻。为了有一张“镇得住”的照片,我有的是时间和耐心。我是一条鱼。什么。岸上架起的一排排黑洞洞的“炮口”,对准了这个小小的池塘。我知道,他们在等荷花?不。年年岁岁花相似,他们已经对那些花失去了兴趣,他们等的是我们。我记得我说过,我们偶尔会调皮一下,会比赛,就是比看谁跳出去能吃到花瓣,他们等的就是这个。我们一跃出水,那些“炮口”就会齐刷刷地“咔咔咔咔咔咔……”我告诉他们,别急。看谁能耗过谁,反正我们在水里,有的吃有的玩,让他们慢慢等去吧。我不是一条鱼。但我此刻有些恨那些鱼。连着七八天了,我的耐心快耗尽了,还没有一条鱼跳出来,别说拍了,连看我都没看到。荷花深处,倒是听到有鱼们跳出水面弄出来的动静。太热了。那些聒噪的蝉们拼了老命在叫,好多人已经收拾设备准备撤了,我也打算走。电话响了,一个熟悉的号码。他问我,在哪儿?我说,在钓鱼。他说,发个位置,我马上去。我赶紧告诉他,没在钓鱼,在拍鱼,等着鱼吃荷花呢。他说,鱼会吃荷花?我不信。很快,他就来了。我们席地坐在一棵树下,我给他说了鱼戏莲,是真的,我在等那个惊艳时刻。他看了看我的设备,又看了看别人的。他笑道,哥,你这装备不行啊,入门级的。我说,就是玩儿。过了几天,他又打电话,说给我捎了一份土特产。土特产?他老家离我老家不过三十里,他的土特产还能比我多娘种的更土更特?我说,不用了,家里人少,吃不了多少。但他还是送来了,一个大纸箱,箱子上真的写着山珍特产。我压根儿不会相信。打开,果然是一个硕大的照相机镜头,佳能,六百变焦。我立马封上,打电话让他拿走。他说,哥,就一个镜头,不值几个钱。我咨询过了,想拍那种鱼戏莲,得用这种设备,你那个是拍不到的。我说,你再不拿走,我就把箱子放你公司门卫室了。我是一条鱼。那个老头儿太执着了。最近每个大清早都来,在众多的长“枪”短“炮”中,支起他寒酸的相机,跟他们一样耐心地等着。嗨,看在他这么大年纪的份儿上,我就跳一下,给他表演一下,能不能拍到,就是他的事了。我不是一条鱼。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等到了。我盯着取景器,手一直放在快门上。看到一条青色的大鱼在水中绕着一朵花盘旋,我就觉得可能有戏。果然,那条鱼好像知道我做好了准备,它晃了晃尾巴,一跃而起,嘴巴大张,咬住一片花瓣,又一个甩尾,那片花瓣就被它衔在嘴里,然后和它一起沉入水中。从出水到入水,不过短短的一两秒钟。我全部拍了下来。等那些长“枪”短“炮”们听到动静,调整相机,去摁快门,那条鱼已经完成了它的全部动作。我给他发信息,说我拍到了鱼戏莲,就用我的破设备。这么久了,那条鱼终究还是没忍住。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他没回我。(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花瓣并不好吃,但在鱼看来太过鲜嫩娇艳,才有了鱼戏莲的惊艳时刻,说明鱼无法抵挡花瓣的诱惑,亦如人面对诱惑。B.小说中的“他”“说给我捎了一份土特产”,实则是送“我”照相机镜头,如此故弄玄虚,是想帮“我”实现拍摄鱼戏莲的计划。C.小说呈现了人物的心理变化:对鱼吃荷花的不相信→看到照片决定蹲守→久未等到,耐心将尽→拍得成片,喜悦得意。D.“我不是一条鱼”反复出现,但意义不断变化:从陈述客观事实,到强调“我”即便是快退休也不会成为轻易上钩的鱼。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多用双关,如“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既指鱼的行为,也暗指如果“我”忍不住收了礼也会被人抓住把柄。B.小说中的“鱼”有人的思想意识,也有人的习性,“调皮一下”“叼一口”“跳一下”“表演一下”等描写,丰富了“鱼”的形象。C.小说并未详细交代故事的社会背景和情节的来龙去脉,主人公也没有具体姓名,时空和人物虚化,具有寓言的特点,引人思考。D.小说语言幽默诙谐,如“那条鱼已经得嘴”“决定蹲守一下”“能不能拍到,就是他的事了”等,旨在为故事讲述营造轻松氛围。8.小说结尾句“他没回我”意味颇丰,请结合文本分析。(6分)9.小说使用双视角反复切换的方式讲述故事,请分析这样处理的效果。(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9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壬子,尹子奇复征兵数万,攻睢阳。先是,许远于城中积粮至六万石,虢王李巨以其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远固争之,不能得;既而济阴得粮,遂以城叛,而睢阳城至是食尽。将士人廩米日一合①杂以茶纸树皮为食而贼粮运通兵败复征。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贼为云梯,势如半虹,置精卒二百于其上,推之临城,欲令腾入。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于一穴中出大木,末置铁钩,钩之使不得退;一穴中出一木,拄之使不得进;一穴中出一木,木末置铁笼,盛火焚之,其梯中折,梯上卒尽烧死。贼又造木驴攻城,巡熔金汁灌之,应投销铄。贼又于城西北隅以土囊积柴为磴道,欲登城。巡不与争利,每夜,潜以松明、干蒿投之于中,积十馀日,贼不之觉,因出军大战,使人顺风持火焚之,贼不能救,经二十馀日,火方灭。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资治通鉴》,有删改)注:①合:十分之一。材料二:始,肃宗诏书侍郎张镐代贺兰进明节度河南,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节度犄角救睢阳,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时议者或谓:巡守睢阳,众六万,既粮尽,不持满按队出再生之路,与夫食人,宁若全人?于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晁、朱巨川、李翰成谓巡蔽遮江、淮,沮贼势,天下不亡,其功也。(节选自《新唐书》)材料三:《新唐书》记载:“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赞曰:“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而唐全得江、淮财用,以济中兴,引利偿害,以百易万可矣。”(节选自《新唐书》)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将士A人廩米B日一合C杂以茶纸D树皮为食E而贼粮运F通G兵败H复征。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至,意为到,与《大学之道》中“止于至善”的“至”意义不同。B.应,意为应该,与《促织》中“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的“应”意义不同。C.犄角,即掎角,指分兵牵制或夹击敌人。文中表示为救睢阳而采取的用兵阵法。D.利,意为好处,与《兼爱》中“亏子而自利”的“利”意义不同。12.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睢阳守城的将士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仅剩的一千六百士卒被贼兵围困,张巡便准备守城战具抵御敌人。B.面对敌军制作的各种进攻武器,张巡随机应变,巧妙设置各种机关予以破解,保护城的同时也得到叛军的佩服。C.张巡经历大小数百次战斗,力量用尽后死去。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有人认为天下不亡有张巡的功劳。D.面对内无粮草外无援军的不利因素,有人曾提议向东转移保存实力,但张巡、许远等死守睢阳城,挫败敌军气焰。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2)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14.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概括张巡的形象。(3分)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小题。题河中鹳雀楼张乔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十载重来值摇落①,天涯归计欲如何?【注】①摇落:草木凋残、零落。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首联以“高楼”“鹤雀”点题,用“今无”二字写出鹳雀已无、野燕飞过的景象,徒留此楼触动悲情。B.隔树远望,五陵一带已经一片秋色,黄河蜿蜒而下,连接着三晋广袤的大地,秋色与夕阳相互映衬。C.“归计”多为文人登临所致之情,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D.全诗虽以“怀古”开篇,却以“十载”思归作结,于开阔苍茫的境界之中显现出诗人内心的悲伤无奈。16.请联系诗歌,分析诗中表现出哪些情感。(6分)(三)古诗文默写(本题共4小题,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每空1分)(1)《锦瑟》中李商隐借用庄子和望帝的典故,表露自己无限伤感的两句是:“,。”(2)《李凭箜篌引》中“,”两句,诗人用浪漫夸张的手法,写音响效果。长安城门前的冷气寒光,皇城仙府,全被箜篌声所消融。(3)高适《燕歌行》中“,”两句,用严酷的事实对比,有力地揭露了军中将领和士兵的矛盾,暗示了必败的原因。(4)《<论语>十二章》中,写君子的气质应该文饰质朴搭配适应的句子是:“,。”三、课内文言知识(9分) 18.下列对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①敏于事而慎于言敏:勤勉 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一言:一个字 ③天下归仁焉归:归属,归依 ④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安:安逸 ⑤迩之事父迩:近 ⑥故贼人以利其身贼:盗贼 ⑦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壹是:一概,一律⑧仁之端也端:萌芽,发端A.①⑤ B.②⑦ C.③⑥ D.④⑧ 19.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例句: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B.微斯人,吾谁与归C.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D.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师不必贤于弟子B.在止于至善在C.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D.良由:“长于臣。”四、语言文字运用(7分)(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学习逻辑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思维和严密地展开论证。有人说,不学习逻辑也能有逻辑地进行思考,照样写出好文章。的确,人不是先学了逻辑才会思考的,正如不是先学了语法才会说话一样。但是,①,不学习逻辑起码有两点问题,一是遇到不合逻辑的话或文章,不能做出逻辑分析;二是对自己所写文章中的逻辑错误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从逻辑上分析出错误原因。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例子,如“这个厂的领导很重视思想工作,在领导班子中没有人不认为政治思想工作不重要”,这句话中“没有人不认为政治思想工作不重要”是三重否定判断,实际意思是“②”,与前一句“重视思想工作”相矛盾。再如,“科技人员都应学外语,我不是科技人员,所以我不必学外语”,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又如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使用诡辩术,把惠施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异类不可以相知、相比的“子”与“鱼”偷换成了“子”与“我”,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论题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22.下列选项和“濠梁之辩”中庄子所犯逻辑错误相同的一项是()A.我坚信一位哲人的话——“不要相信任何人!”B.《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C.阿Q被人欺负后,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D.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五、作文(60分)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人们容易因为已经发生的投入而作出非理性的决策。”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答案】1.D2.B3.A4.①青铜器的用途(或作用);②生态环境。5.①重构了中华文明中青铜知识的图谱;②独自向内发展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情结和对艺术的迷狂;③辐射影响范围广,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第三自然段中,说明三星堆中有大量人形,没说以人形为主。B.“打破了这一陈规,让青铜器从个体走向群体”错,于文无据。原文是“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大部分发掘于家族墓葬之中,作为陪葬的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从祭祀坑的规模、大小和发掘出来的青铜器数量来看,祭祀仪典具有相当宏大的规模,必定是国家级的重要仪典”,可见,原文并没有说巴蜀文明则打破了这一陈规,让青铜器从个体走向群体。C观点是李伯谦的观点而非作者观点,分别之后的两个权力顺序反了。【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A.“单一且纯粹”错,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可见,原文只是说了在巴蜀文明和中原文明中青铜器的不同作用,并没有说青铜器的作用都单一且纯粹。C.并未提到巴蜀文明更具有想象力和艺术性,无中生有D.是三星堆文化发展为神权古国的主要原因错误,是自然原因。【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B.第四自然段对比的内容,与巴蜀文明独自向内发展发展(在第七自然段)无关,不能说明。C.青铜纵目面具可能是氏族英雄蚕丛演化,选项过于绝对。D.“材料二侧重于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错误,根据材料二中“在这一贸易过程中,中原商王朝的文化渐渐传入古蜀国”可知,材料二只提到中原文化对巴蜀文化的影响,并没有谈及两种文化间的相互影响。【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运用材料相关信息的能力。第①空,根据“中原文明出土的青铜器……作为陪葬的明器,象征着财富和政治权力……巴蜀文明的青铜器则多用于大型祭祀”可知,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的青铜时代作用不同,故第②空应填写:青铜器的用途(或作用);第②空,根据“中原文明区域地势平坦,湿润多雨,交通便利,农业资源丰富”“对巴蜀文明而言,雄伟的横断山脉造成四川东西地貌的巨大反差,川西高原耸立、雪山巍峨,川东盆地则地势平坦,河流纵横。高原和盆地之间是一道降雨带,形成中国的雨雾之极,多种奇花异卉和珍禽异兽终日笼罩其中”可知,巴蜀文明与中原文明在青铜时代的差异在于不同的生态环境,故该空应填写:生态环境。【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根据“三星堆出土文物……不仅改变了今人对中国古代青铜器以殷墟青铜器为代表的认知,也在事实上重构了中华文明中青铜知识的图谱”概括:重构了中华文明中青铜知识的图谱;根据“高原和盆地之间是一道降雨带,形成中国的雨雾之极,多种奇花异卉和珍禽异兽终日笼罩其中。这很容易让巴蜀人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并刺激了巴蜀人的想象力,由此形成神秘的宗教情结和对艺术的迷狂”概括:独自向内发展形成了神秘的宗教情结和对艺术的迷狂;根据“三星堆文化展示出了‘强烈的扩张性和辐射性’”“巴蜀文明独特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华文化系统中的文化基因之一,展现着自己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概括:辐射影响范围广,有强大的生命力和传播力。【答案】6.B7.D8.①他没回“我”,因为他诱惑“我”不成,无利可图,表达了对“他”之流行事不正、功利世俗的讽刺。②他没回“我”,因为他送“我”昂贵的镜头,“我”忍住了诱惑,我们不是一路人,这反过来表达了对自我保持清醒、守住本心的认可。9.①从形象来看,人与鱼的心理活动多次穿插对照,衬托了人物对本心的坚守;②从主旨来看,鱼对莲的执着与人对所欲的执着相互映衬,构成隐喻,深化了主旨;③从情节来看,场景的切换与剪裁更有章法,读来新奇有趣。【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的能力。B.“如此故弄玄虚,是想帮‘我’实现拍摄鱼戏莲的计划”错,“故弄玄虚”指故意玩弄花招,使人迷惑,无法捉摸。用在此处错误。“想帮我实现拍摄鱼戏莲的计划”错误,“他”送“我”照相机镜头其实是另有所图。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D.“旨在为故事讲述营造轻松氛围”错。“决定蹲守一下”为故事讲述营造紧张的氛围。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中重要语句的丰富意味的能力。文中说,“我”的一个熟人送给“我”一个硕大的、六百变焦的、佳能照相机镜头,“我”立马拒绝了他的送礼,让他的目的没有达成。当“我”给他发信息,说就用“我”的破设备拍到了鱼戏莲,他没回“我”,其原因是他诱惑“我”没有成功,知道了自己在“我”身上也无利可图,表达了作者对“他”这类行事不正、功利世俗的社会现象的讽刺。他没回“我”还有一个原因是:他送“我”昂贵的镜头,这是诱惑“我”犯错,结果时“我”忍住了他的诱惑,这表明“我”和“他”根本不是一路人。社会中,这样的现象很普遍。当友人想诱惑我们犯错误时,我们要对保持清醒、守住本心。作者用“他没回我”收尾,表达了作者对自我保持清醒、守住本心的认可。【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叙事视角转换的能力。(1)从形象来看文中人与鱼的心理活动多次穿插对照,如鱼心想:那个老头儿太执着了……“我”心想: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让我等到了。文章最后说“我不是鱼”,“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这样双视角的转换衬托了人物对本心的坚守;(2)从主旨来看文中说“那条鱼好像知道我做好了准备,它晃了晃尾巴,一跃而起,嘴巴大张,咬住一片花瓣,又一个甩尾,那片花瓣就被它衔在嘴里,然后和它一起沉入水中”“这么久了,那条鱼终究还是没忍住。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这表明了鱼对莲的执着;“我立马封上,打电话让他拿走……我说,你再不拿走,我就把箱子放你公司门卫室了”“这么久了,那条鱼终究还是没忍住。忍不住,就会有被拍到的可能”这表明了人对所欲的执着。鱼对莲的执着与人对所欲的执着相互映衬,构成隐喻,深化了主旨;(3)从情节来看小说采用三组“我是一条鱼。……我不是一条鱼。……”这样的句语段结构全篇,场景从“我是一条鱼”的叙事视角切换到“我不是鱼”,即从鱼切换到“我”的切换,插入了熟人送六百变焦佳能照相机镜头给“我”的情节,双视角反复切换与剪裁更有章法,读来新奇有趣。【答案】10.CEG11.B12.C13.(1)都因为饥饿疾病没有多少战斗力,于是睢阳城被叛军紧紧地包围,张巡就准备守城的战具抵御敌人。(2)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放弃,贼兵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14.①随机应变,机智有谋;②不畏牺牲,宁死不屈;③忠贞爱国;④远见卓识。【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将士每人每日给米一合,并夹杂茶纸、树皮而食,而叛军却粮道畅通,兵员充足,伤亡能够及时得到补充。“将士人廩米日一合”,是主谓句,不可断开,在C处停顿。“杂以茶纸树皮为食”,“以……为”固定结构,不可断开,在E处停顿。“而贼粮运通”,“运通”作“贼粮”的谓语,本句为主谓结构,在G处停顿。故在CEG三处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A。正确,至,是到的意思,止于至善中是最,极的意思B.“应,意为应该”错误。立刻,随即;随着。句意:木驴立刻被销毁。/每当听到琴瑟的弦音,就会随着节奏(旋律)翩然起舞。二者相同。C.正确。句意: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互为掎角之势,以救睢阳。D.正确。句意:得以用来援助中兴大业。/不得志时就洁身自好修养个人品德,显达的时候就使天下人都得到好处。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张巡死后广平王用十天收复洛阳”错误。原文说的是“巡亡三日而镐至,十日而广平王收东京”,即张巡死后三天张镐兵到,十天后广平王收复东京洛阳。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为”,被动句;“乃”,就,拒,抵御;(2)“保障”,屏障;“鼓”,名词用作动词,鼓噪;“南”,名词用作动词,南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由“巡预于城潜凿三穴,候梯将至,……巡之所为,皆应机立办,贼伏其智,不敢复攻,遂于城外穿三重壕,立木栅以守巡,巡亦于其内作壕以拒之……”可知,张巡随机应变,机智有谋;由“睢阳将士死不加益,诸军馈救不至,士卒消耗至一千六百人,皆饥病不堪斗,遂为贼所围,张巡乃修守具以拒之”“张巡大小数百战,虽力尽乃死”可知,张巡不畏牺牲,宁死不屈,忠贞爱国;由“众议东奔,巡、远议以睢阳江、淮保障也,若弃之,贼乘胜鼓而南,江、淮必亡”可知,张巡具有远见卓识。参考译文:材料一:壬子(初六),叛军大将尹子奇又征兵数万名,来围攻睢阳。先前,许远于睢阳城中积蓄资粮达六万石,虢王李巨把其中的一半给濮阳、济阴二郡,许远坚决争辩,但没有成功。济阴得到粮食以后,随即连城投降了叛军,而睢阳城中的积粮此时已被吃尽。将士每人每日给米一合,并夹杂茶纸、树皮而食,而叛军却粮道畅通,兵员充足,伤亡能够及时得到补充。睢阳守城的将士死伤得不到援兵,诸军粮食救应不至,士卒损耗得仅剩下一千六百人,都因为饥饿疾病没有多少战斗力,于是睢阳城被叛军紧紧地包围,张巡便准备守城的战具抵御敌人。叛军制作了云梯,高大如半个彩虹,上面安置了二百精兵,推临城下,想令士兵跳入城中。张巡事先在城墙上暗中凿了三个洞穴,等待云梯快临近时,从一穴中伸出一根大木,头上设置了铁钩,钩住云梯使不得退去;又一穴中出一根木头,顶住云梯使不得前进;其余一穴中出一大木,头上安置了一个铁笼,笼中装着火焚烧云梯,云梯从中间被烧断,梯上的士卒全部被烧死。叛军又制作木驴来攻城,张巡就熔化铁水浇灌木驴,木驴立刻被销毁。叛军最后在城西北角用土袋和柴木积成阶道,想借此登城。张巡不与叛军交战,只是每天夜晚,暗中把松明与干草投进正在堆积的阶道中,共十多天,叛军没有察觉,张巡乘机出军大战,派人顺风纵火焚烧阶道,叛军无法救火,经过二十多天大火才熄灭。张巡的所作所为都是随机应变,立刻办理。叛军佩服他智谋高强,不敢再来进攻。于是在城外挖了三道壕沟,并置立木栅而围城,张巡也在城内挖了壕沟以对抗敌人……材料二:原先,肃宗下诏命中书侍郎张镐接替贺兰进明为河南节度使,率浙东李希言、浙西司空袭礼、淮南高适、青州邓景山四位节度使互为掎角之势,以救睢阳。张巡死后三天张镐兵到,十天后广平王收复东京洛阳。当时议政者中有人认为:张巡开始守睢阳时,有兵六万,粮尽之后,不保存实力率队出城求再生之路,与其吃人,何如保全人?但是张浚、李纾、董南史、张建封、樊晃、朱巨川、李翰等都认为张巡护卫江、淮,挫贼气焰,天下不亡,是他的功劳。材料三:《新唐书》记载:“大家议论向东转移,张巡、许远认为睢阳是江、淮屏障,如放弃,贼兵就会乘胜鼓噪南窜,江、淮必亡。”称赞说:“张巡经历了大小数百次战斗,虽然力量用尽后死去,但使唐朝完全拥有江、淮的财物,得以用来援助中兴大业,用带来的利益去补偿弊害,就像用一百来换一万一样是可以的。”15.c16.①诗人表达昔盛今衰的怀古之情,面对荒凉的鹳雀楼,“怀古动悲歌”②秋景动情,作者面对秋天晚景,借景抒情,感叹时光流逝③漂泊无依,前路迷茫之愁。作者十年重新游览此地,不知未来何去何从【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归计’……,在《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中也有充分体现”错,“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现的是诗人眼望国家动荡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之情,并无“归计”。故选C。题河中鹳雀楼》这首诗是晚唐诗人张乔的作品,创作于公元9世纪。在当时的唐朝晚期,战乱频繁,社会动荡不安。诗人张乔在这首诗中以咏物抒怀的手法,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渴望和祈求和平稳定的心情。张乔一生经历了晚唐时期的社会变革,目睹了朝廷的腐败、宦官当权、藩镇割据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受到了严重的影响。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以鹳雀楼为题,表达了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忧虑以及对国家未来的担忧。与此同时,晚唐时期的文学风格也受到了一定影响,诗歌逐渐摆脱了追求华丽辞藻的形式主义,更加注重抒发个人情感和现实生活。因此,张乔在《题河中鹳雀楼》这首诗中,通过描绘河中的鹳雀楼景象,表达了对国家繁荣昌盛的渴望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切之情。《题河中鹳雀楼》是一首描绘河中的鹳雀楼的古诗。作者张乔以高楼怀古为主题,通过观察和描绘鹳雀楼的周围环境,表达出自己深深的感慨和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全诗结构紧凑,韵律优美,意境深远,堪称诗词佳作。首联“高楼怀古动悲歌,鹳雀今无野燕过”,诗人借鹳雀楼的景象引发了怀古之思,感叹岁月沧桑。颔联“树隔五陵秋色早,水连三晋夕阳多”,描述了鹳雀楼周边的景色,展现了大自然的壮丽与变化。颈联“渔人遗火成寒烧,牧笛吹风起夜波”,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苍凉氛围。尾联“十载重来值摇落,天涯归计欲如何”,表达了诗人对于多年之后故地重游的感受以及对未来生活的思考。17.(1)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2)十二门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3)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4)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8.C③归:称赞⑥贼:伤害19.D例句为定语后置A为判断句,B宾语前置C宾语前置20.BB为朝向,其他是比【答案】21.①学和不学有着很大的不同②大家都认为政治思想工作不重要。22.C【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景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句前“但是”可知前后两句是转折关系;再根据前面“不学习逻辑也能有逻辑地进行思考,照样写出好文章”和后句“不学习逻辑起码有两点问题”等信息,可知此处是说学和不学差别很大,故补写内容为“学和不学有着很大的不同”。第二空,根据前句“‘没有人不认为政治思想工作不重要’三重否定判断”和后句“与前一句‘重视思想工作’相矛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