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附答案_第1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附答案_第2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附答案_第3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附答案_第4页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期末检测卷》附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学期

期末测试卷

学校班级姓名成绩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成年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dmB.普通人的洗澡水温度约为40℃

C.人步行的正常速度约为1.4km/hD.健康人的脉搏跳动频率约为75次/秒

2.如图所示,改变试管中的水量,用同样大小的力吹气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

A.振幅B.音色C.响度D.音调

3.为打造名副其实的“山水宜居之城”,近年来常熟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

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种植绿化、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

4.下列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红外线一一验钞机B.次声波一一B超

C.超声波----声呐D.紫外线----夜视仪

5.如图所示是小明观看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中的一个场景,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旗手帽子上的军徽闪闪发光,因为军徽是光源

B.五星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红光

C.电视机画面颜色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D.整个队伍整齐划一,现场观众是通过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6.“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冰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7.下列图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水中倒影B.雨后彩虹

树荫下的光斑D.汽车后视镜

8.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在图示场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摄影师面前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B.照相的人站在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若要改拍全身像,照相人需靠近照相机

D.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

9.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

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B.小明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C.小明以旁边的列车作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D.旁边列车的行驶方向为向小明身后的方向

10.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一矩形工件的宽度,在不同位置先后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如下:2.34cm、

2.36cm、2.83cm、2.35cm、2.37cm„则该工件的宽度应记为()

A.2.355cmB.2.36cmC.2.35cmD.2.45cm

11.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s—r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

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246Vs

A.物体在这6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无论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都是静止

C.物体在0~2s内和4〜6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0〜6s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物距

“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甲所示,则像距v与/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乙图中的

第n卷非选择题(共76分)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10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3.在图甲中,被测物体的长度为cm,也可记为urn;在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3

图甲图乙

1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在第4min时,它的状态通常是.

15.声音是由于物体而产生,人们在攀登雪山中不能大声说话,即要控制声音的(填声

音的特性),这是因为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大声说话有可能诱发雪崩。

16.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_____m/s,从地球向月球发出激光信号,经过2.6s收到返回信号,则月球到地

球的距离是km,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因为一

17.夏日吃冰棍能解暑,是因为冰棍熔化时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我们从冰箱冷冻

室中拿出冰棍,撕开包装纸后,冰棍的周围会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此时用舌头

去舔冰棍,可能会被“粘”住,这是_______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

18.2019年12月26日,天空上演壮观的日食天象,我国全境都可以观测到日偏食。日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光

的,位于中间位置的是_______(选填“月球”、“地球”或“太阳”)。在发生日偏食的时间里,若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依然在地面上形成光斑,则此时的光斑(填“仍然”或“不再”)是圆形的。

19.在风平浪静、清澈见底的水里,很容易观察到“鱼儿在白云中穿梭”的奇特景象,其中看见“鱼”是光的

现象,看见“白云”是光的_现象;而起风后,在水面不同的位置都会看到水面上到处是波光

粼粼,这是因为发生了反射。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

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________(选填“OE”、“OF”或“OG”),反射角的度数为

,界面的(选填“上”、“下”、“左”或“右”)方是空气。

21.如图所示,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上,透过玻璃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和自

己在玻璃门中所成的像。已知屏蔽门高2.5m,小明身高1.8m,此时小明和玻璃门之间的距离为5m。则小明

在玻璃门中所成的像高为m,小明向前走了2m,发现此时玻璃门中自己的像和广告牌正好重合,则

广告牌到玻璃门的距离4=m,小明向前走的过程中,玻璃门中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

“不变”或“变小”)。

广告牌玻璃屏蔽门

小龙

车道:

__」貂.

22.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从空中落入水中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6cm,

闪光灯每隔0.1s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小球下落的过程中,以小球为参照物,瓷砖是的(选填

“静止”、“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小球从A位置到。位置的运动情况是小球经过C点的

速度为m/So

三、作图与解答(本题共有8小题,共46分)

23.按照题目要求作图,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c

(1)如图甲所示,A’夕为平面镜中所成像,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

(2)如图乙所示,试画出光通过三棱镜时两次折射的大致光路,并画出相应的法线。

(3)如图丙所示,凹透镜光路中,分别作出A0的出射光线和BC的入射光线。

(4)如图丁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点处,3点有只小鸟,C点是潜水员观察到小鸟像的位置,请画出潜水员

观察小鸟的光路图。

2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某物理兴趣小组做了几个实验:

(1)甲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乙同学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分析

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2)丙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儿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

改进方法是:;以下活动中所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

A在研究光直线传播规律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等大的两个棋子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测量人体体温时,利用体温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来显示人体的温度高低

D在探究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通速度关系的时候,要确保温度表面积等因素相同

(3)小组成员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的?他们经过认

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为验证猜想,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随着不断向外抽气,发现所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

可以推理猜想是正确的。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与假设B分析与论证C实验研究D提出问题

你认为上述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填字母序号)

25.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的规律”:

(1)组装下列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先后顺序是(填数字序号);

①温度计②石棉网③装水的烧杯④酒精灯

(2)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33.544.555.56・・・

温度/℃・・・92959798989898・・・

实验表明,水的沸点为℃;水在沸腾过程中,温度;

(3)在标准大气压下,酒精的沸点为78.5℃„利用沸腾知识,要从米酒中分离出酒精,加热米酒时控制的适宜温

度可为(填字母序号)。

A.60CB.80℃C.lOOr

26.在“探究光的反射规律”的实验中,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E、F是两块粘接起来的硬纸板,可绕接缝ON

(1)如图所示,让入射光线A。沿纸板E射向镜面,要使在F上可看到反射光线OB,硬纸板的放置该满足哪两

个条件:;。

(2)为了探究得到反射角与入射角大小关系的普遍规律,应当改变多次实验。一次实验过程中,选择

入射角分别为15。、30。、45。的三条光线进行实验,结果得到了不同的数据(见表格)。经检查,三次实验中

各角度的测量值都是准确的,但总结的规律却与反射定律相违背,你认为其中的原因可能是

实验次数入射角反射角

115°75°

230°60°

345°45°

27.如图所示,将一块长木板的左侧垫高,使之成为有一定倾角的斜面,木板的右端安装一块挡板,挡板上粘有

橡皮泥。现将一辆小车从图示位置(小车左边缘与木板上端齐平)自由释放,小车下滑到挡板处停止运动。

测得小车的运动时间为人测得小车的长度为S1,木板的长度为巨,问:

(1)上述实验过程中,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除了秒表,还有。通过上述测量,可以测得小车运动的平均

速度m(用题中字母来表示);

(2)若小车释放瞬间立即按下秒表开始计时,但小车在挡板处撞停时由于测量者不够专注,稍微迟缓一下才按

下秒表停止计时,则测得的平均速度跟真实值相比偏。为减小小车运动时间的测量误差,实验时应

使斜面的倾角适当___________些;

(3)下图中可能准确反映小车运动情况的是。

28.小明猜想,水中加入盐后,一定会对水的凝固点产生影响。

(1)为了验证这一猜想,他将一些盐水用容器盛好放入冰箱,研究盐水的凝固过程,每隔一定时间,小明就观察

盐水状态、测出温度,并将记录的数据画成了图像如图甲所示,则由此可知:该盐水的凝固点为o

在10min~20min时间内,盐水(选填“吸热”、“放热”或“不吸放热”)。

温度化

5

4

3

2

1

-

J

J。gm时间/min

-2I

.3IB

-4I

D

盐水浓度03%9%15%21%27%33%36%

凝固点(℃)0-2-6-11-18-2-0.40

(2)小明继续猜想:盐水的凝固点与盐水的浓度有关。接着他进行多次实验得出不同浓度盐水的凝固点,数据

记录如表所示。分析表格中数据可知,当盐水浓度从0开始增大时,其凝固点;小明由表格数据判断:

当浓度为21%时,盐水的凝固点最低,其值为-18℃,你认为他的判断准确吗?(选填“准确”或“不

准确”)»

(3)通过实验探究,小明联想到:当积雪厚度在5~15cm,气温在0℃左右时,路面上的冰雪常会呈“夜冻昼化”

状态,汽车最容易发生事故此时,护路工人常在路面上撒盐,从而(选填“提高”或“降低”)冰雪

的熔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工人的撒盐量对应的盐水浓度,接近于表乙中各浓度值的哪一个最为合

适?»

29.小明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

Q1一n

【叫Hnyinpmp呷叫口叫1

)203040_50z60708W0…90100&

(1)实验前,组装并调整实验器材,使烛焰中心和光屏中心位于凸透镜的______上。

(2)在图示位置时,烛焰恰好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这个像的成像原理与(选填“放大镜”、“投

影仪”或“照相机”)相同。此时不小心在凸透镜上溅了一个小泥点,则光屏上(选填“有”或“没

有”)小泥点的像或影子。当蜡烛燃烧一段时间后会变短,烛焰的像会往偏离光屏中心。

(3)若将蜡烛向左移动少许,光屏上的像变模糊。若要再次在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可采用下列方法:

①若移动光屏,则应将光屏向移动,此时像的大小比原来的像要_______些。

②若不移动光屏,则可在蜡烛和凸透镜之间再放上一个焦距合适的(选填“近视眼镜”或

“远视眼镜”)»

(4)若小明保持蜡烛和光屏的位置不动,移动凸透镜到cm刻度线处,光屏上能再次成清晰的像,像的

大小较之原来(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30.随着中国铁路的发展,高铁时代已经来临,下表为某次高铁从上海到南京的运行时刻表.

站名上海苏州无锡常州南京

到站时刻7:257:427:588:40

发车时刻7:007:277:448:00

路程/km084126165300

根据高铁运行时刻表回答下列问题.

(1)高铁由上海驶往南京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km/h?

(2)高铁从苏州到无锡和从常州到南京,哪一路段运行得较快?(通过计算说明)

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数据中最接近事实的是()

A.成年人的拇指宽度约为1dmB.普通人的洗澡水温度约为40℃

C.人步行的正常速度约为1.4km/hD.健康人的脉搏跳动频率约为75次/秒

【答案】B

【解析】

【分析】

首先对题目中涉及的物理量有个初步的了解,对于选项中的单位,可根据需要进行相应的换算或转换,排除

与生活实际相差较远的选项,找出符合生活实际的答案。

【详解】A.成年人的拇指宽度为1.5cm左右,合0.15dm,故A不符合实际;

B.人体正常体温在37℃左右,洗澡水的温度应该略高于体温,在40℃左右,故B符合实际;

C.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约为合4.32km/h,故C不符合实际;

D.正常情况下,人的脉搏Imin跳动的次数在75次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B,

2.如图所示,改变试管中的水量,用同样大小的力吹气时会发出不同的声音.这“不同的声音”主要是指声音

A.振幅B.音色C.响度D.音调

【答案】D

【解析】

【详解】用同样大小的力吹,说明发出声音的响度基本相同;而试管中的水量不同,导致试管内空气柱的长

度不同,振动快慢不同,振动的快慢影响声音的音调,故发出声音不同是音调不同;故选D.

【点睛】解决此题要知道音调的高低与发声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频率越大,音调就越高.

3.为打造名副其实的“山水宜居之城”,近年来常熟城市建设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如:城区汽车禁止鸣笛,

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种植绿化、安装隔音板等。这些措施的共同点是()

A.绿化居住环境B.缓解“热岛效应”

C.降低噪声污染D.减少大气污染

【答案】C

【解析】

【分析】

减弱噪声的途径有三种:在声源处减弱噪声;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详解】城区汽车禁止鸣笛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主干道路面铺设沥青、住宅区道路两旁种植绿化、安装隔

音板都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故它们的共同点是降低噪声污染。

故选C。

4.下列物理知识与实际应用对应关系中正确的是()

A.红外线——验钞机B.次声波——B超

C.超声波----声呐D.紫外线-----夜视仪

【答案】C

【解析】

【分析】

超声的穿透能力强,人们可以利用超声来进行探测;验钞机是通过紫外线来进行工作的。红外线具有热效应。

【详解】A.验钞机检验钞票的真伪是利用了紫外线的荧光效应,故A错误;

B.B超是利用超声波获得人体内部信息的,故B错误;

C.声呐是利用超声波测绘海底地形的,故C正确;

D.所有物体都会发射红外线,应用有:夜视仪、红外摄影、红外遥感等,故D错误。

故选C。

5.如图所示是小明观看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中的一个场景,有关光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A.旗手帽子上的军徽闪闪发光,因为军徽是光源

B.五星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红光

C.电视机画面的颜色由红、黄、蓝三种色光混合而成

D.整个队伍整齐划一,现场观众是通过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能够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不透明物体只能反射颜色与它相同的光,故红旗只能反射红色;根据色光的三原

色分析;由于光沿直线传播,后面士兵反射的光线都被前面的士兵挡住了,故看到的队伍整齐划一。

【详解】A.军徽自身不能发光,是反射了太阳光,因此军徽不是光源,故A错误;

B.迎风招展的红旗呈现红色,是因为红旗反射红色的光,进入人眼,不是吸收了太阳光中的红光,故B错误;

C.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彩色电视机的色彩是用红、绿、蓝三种色光按不同的比例混合得到的,故C

错误;

D.整个队列整齐划一,观众是通过光的直线传播来判断的,故D正确。

故选D。

6.“二十四节气”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有关节气的谚语,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小寒冻土,大寒冻河”,冰的形成是熔化现象

B.“霜降有霜,米谷满仓”,霜的形成是凝华现象

C.“伏天三场雨,薄地长好麻”,雨的形成是凝固现象

D.“惊蛰云不停,寒到五月中”,云的形成是升华现象

【答案】B

【解析】

【分析】

根据物态变化的知识逐一分析: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

体由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华,

物体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详解】A.河水结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是凝固现象,故A错误;

B.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变成的固态小冰晶,是凝华现象,故B正确;

C.雨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小水珠遇到凝结核后变成大水珠然后由于重力作用掉落到地面形成的,由气态

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C错误;

D.云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变成的小水珠,由气态变为液态,属于液化现象,故D错误。

故选Bo

7.下列图示的光现象中,属于光的折射形成的是

A.水中倒影B.雨后彩虹

c.树荫下的光斑汽车后视镜

【答案】B

【解析】

【分析】

(1)光在同利'均匀、透明介质中沿直线传播,产生的现象有小孔成像、激光准直、影子的形成、日食和

月食等;

(2)光线传播到两种介质的表面上时会发生光的反射现象,例如水面上出现岸上物体的倒影、平面镜成像、

玻璃等光滑物体反光都是光的反射形成的;

(3)光线在同种不均匀介质中传播或者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就会出现光的折射现象,例如水池底

变浅、水中筷子变弯、海市蜃楼等都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详解】水中的倒影,是平面镜成像,属于光的反射现象,A不符合题意;雨后彩虹是白光经过三棱镜形成彩

色光带,这是光的色散现象,属于折射,B符合题意;树荫下的光斑是太阳的像,是小孔成像现象,是由光的直

线传播形成的,C不符合题意;汽车观后镜是凸面镜,通过后视镜看到车后的景物是利用光的反射而成的虚

像,D不符合题意,故选B.

8.如图所示,早期照相馆里摄影师取景时看到的像是倒立的,在图示场景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摄影师面前所成的是倒立缩小的虚像

B.照相的人站在照相机镜头的二倍焦距以外

C.若要改拍全身像,照相的人需靠近照相机

D.要使人像更亮,必须在照相的人身后进行“补光”

【答案】B

【解析】

【分析】

凸透镜成像规律及其应用之一:物体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应用于照相机;凸透镜

成实像时,物距减小,像距增大,像变大;补光可以使照片的光亮更亮一些。

【详解】A.照相机成的是倒立、缩小的实像,故A错误;

B.照相机的物距在凸透镜二倍焦距以外,故B正确;

C.若要照全身像,是要把成的像变小点,则必须使物距变大,所以应增大相机和两位照相人之间的距离,物距

增大后,像距跟着变小,故C错误;

D.照相时是人反射的光通过镜头折射后在底片上成像,所以要使人像更亮,需要在两位照相的人身前进行

“补光”,故D错误。

故选B。

9.如图所示,两列火车并排停在站台上,小明坐在车厢中向另一列车厢观望,突然,他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

缓地前进了,但是,“驶过”了旁边列车的车尾才发现,实际上他乘坐的列车还停在站台上,下列说法正确的

是()

A.小明感觉自己乘坐的列车前进了是以站台为参照物

B.小明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

C.小明以旁边的列车作为参照物他是静止的

D.旁边列车的行驶方向为向小明身后的方向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

【详解】A.开始小明以对面列车为参照物,对面列车反方向运动时,小明觉得自己的列车开始缓慢前进,故

A错误;

B.小明相对于小红的位置未发生变化,则小明以坐在旁边的小红为参照物是静止的,故B错误;

C.小明相对于旁边列车的位置发生了变化,则小明以旁边的列车作为参照物他是运动的,故C错误;

D.旁边的列车以小明为参照物时,相对位置发生了变化,且列车向小明身后的方向运动,故D正确。

故选D。

10.某同学用一把刻度尺测量某一矩形工件的宽度,在不同位置先后进行了5次测量,结果如下:2.34cm、

2.36cm、2.83cm、2.35cm、2.37cm。则该工件的宽度应记为()

A.2.355cmB.2.36cmC.2.35cmD.2.45cm

【答案】B

【解析】

【分析】

对于给出的数据,首先要弄清楚是否有错误数据,然后再利用多次测量求平均值的方法求出物体的长度;注

意在求平均值时,计算结果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应该和给出数据的小数点后有几位数字相同。

【详解】从五个测量结果看,£3=2.83cm与其它测量结果偏差太大,所以此数据是错误的记录,应该舍去;为

了减小误差,应该求剩余四次测量的平均值,即该工件的宽度应记为

,L+L1+L.+L.2.34cm+2.36cm+2.35cm+2.37cm_______

L=-......=---------=----------------------------------------------=2.355cm«2.36cm

44

故选B。

11.某物体从地面上某一点出发沿直线运动,其路程随时间变化的图像(s—t图像)如图所示对物体的运动情

况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正确的是()

A.物体在这6s内做匀速直线运动

B.无论以什么物体为参照物,物体在中间2s内都是静止

C.物体在0〜2s内和4〜6s内的速度相等

D.物体在0~6s内的平均速度为5m/s

【答案】D

【解析】

【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根据图像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即速

度为0;由图像可知,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运动的路程,利用速度公式即可比较其大小;平均速度等于总

路程除以总时间。

【详解】AB.由s—力图像可知,在2〜4s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为零,即速度为0,则物体在这6s内做变速运动,

若以运动的物体为参照物,则该物体是运动的,故AB错误:

C.物体在前2s内运动的路程为10m,后2s内运动的路程为

30m-10m=20m

即在相等时间内物体运动的路程不相等,根据v=一可知,则物体在前2s内和后2s内的速度不相等,故C错

误;

D.物体在0~6s内的平均速度

530m仁/

u=—=-----=5m/s

t6s

故D正确。

故选D。

12.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中,小明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向远离凸透镜的方向移动,物距

"随时间,的变化图像如图甲所示,则像距V与r的大致变化关系为乙图中的

【答案】C

【解析】

【详解】将蜡烛从略大于一倍焦距处逐渐远离凸透,物距逐渐增大,根据凸透镜成的实像时有:物远(物距变

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像距逐渐减小,从u>2f到f<u<2f,但像距只能接近1倍焦距,而不能小于1

倍焦距,故只有C正确,ABD错误.

所以C选项是正确的.

【点睛】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远(物距变大)像近(像距变小)像变小分析.

二、填空题(本题共有10小题,每空1分,共30分)

13.在图甲中,被测物体的长度为cm,也可记为nm;在图乙中,温度计的示数为

图甲图乙

【答案】⑴.2.34⑵.234X1()4(3),36

【解析】

【分析】

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

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

分度值的下一位;温度计读数时先看清是零上还是零下的,然后认清分度值,最后读出示数。

【详解】口]甲图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则分度值为0.1cm,木块左侧从。开始,末端所指示的刻度

准确值为2.3cm,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物体的长度为2.34cm。

⑵根据单位换算则有

2.34cm=2.34X104jitn

[3]乙图温度计分度值是1°C,液柱上方的数值大,说明此时温度是零上,其示数为36℃。

14.如图所示,是甲、乙两种物质熔化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由图像可知______物质是晶体,它的熔点是

_______℃,在第4min时,它的状态通常是。

【答案】(1).甲(2).50(3),固液共存态

【解析】

【分析】

观察物质熔化的图像时,通过寻找是否有一定的熔点,可判断这种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找出关键的温度

点,将图像分成不同的时间段,可判断每一段时间物质所处的状态。

【详解】口]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而非晶体没有;读图可知,甲物质图像上有一段与时间轴平行的直线,

表示该物质在熔化过程中不断吸热,温度保持不变,因此该物质为晶体;乙物质温度一直升高,没有固定的熔

化温度,故为非晶体。

⑵图像中,熔化过程中对应的温度叫做这种物质的熔点,由图可知该温度是50℃。

⑶甲物质从第2min开始熔化,到第6min熔化结束,因此在第4min时,该物质处于固体共存态。

15.声音是由于物体而产生的,人们在攀登雪山中不能大声说话,即要控制声音的(填声

音的特性),这是因为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大声说话有可能诱发雪崩。

【答案】⑴.振动(2).响度(3).能量

【解析】

【分析】

解决此题的关键是要知道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声音可以传播能量,响度越大,传播的能量越大。

【详解】[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⑵人们在攀登雪山中不能大声说话,即要控制声音的响度。

[3]因为声音是一种波,它具有能量,大声说话有可能诱发雪崩。

16.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m/s,从地球向月球发出激光信号,经过2.6s收到返回信号,则月球到地

球的距离是km,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因为。

【答案】⑴.3X108(2).3.9X105(3).真空不能传声

【解析】

【分析】

光可以在真空中传播,速度为3X108m/s;知道了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求出激光从地球到月球的时间,利用

速度公式求地球与月球之间的距离;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据此作答。

【详解】川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为3义

⑵激光从地球到月球的时间

t=—x2.6s=1.3s

2

根据v=£可得,地球和月球之间的距离

t

5=vr=3xlO8m/sxl.3s=3.9xlO8m=3.9xlO5km

⑶不能用超声波测量地球到月球的距离,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17.夏日吃冰棍能解暑,是因为冰棍熔化时要(选填“吸收”或“放出”)热量。当我们从冰箱冷冻

室中拿出冰棍,撕开包装纸后,冰棍的周围会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形成的;此时用舌头

去舔冰棍,可能会被“粘”住,这是现象(以上两空均填物态变化)。

【答案】(1).吸收(2).液化(3).凝固

【解析】

【分析】

生活中的很多物态变化都是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冰变为水是熔化;水变为冰是凝固;水变为水蒸气是汽

化;水蒸气变为水是液化;冰直接变为水蒸气是升华;水蒸气直接变为冰是凝华。

【详解】[1]夏日吃冰棍能解暑,是因为冰棍熔化时要吸收热量,从而可以降温。

⑵当我们从冰箱冷冻室中拿出冰棍,撕开包装纸后,冰棍的周围会冒“白气”,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

化而成的。

⑶用舌头去舔冰棍,由于舌头上的水分遇到冷的冰棍凝固结冰,所以很可能会被“粘”住。

18.2019年12月26日,天空上演壮观的日食天象,我国全境都可以观测到日偏食。日食发生的原因是由于光

的位于中间位置的是(选填“月球”、“地球”或“太阳”)。在发生日偏食的时间里,若

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依然在地面上形成光斑,则此时的光斑(填“仍然”或“不再”)是圆形的。

【答案】(1).直线传播(2).月亮(3).不再

【解析】

【分析】

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光线遇到不透明的物体时,就会在物体的后面形成影子,据此分

析即可判断;当光遇到小孔时就在小孔的后方形成一个倒立的像。

【详解】⑴⑵由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当月亮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之间时,太阳射向地球

的光线被月球部分遮挡,就会形成日食。

[3]如果是在发生日偏食的短暂时间里,因太阳有部分光线被月球遮住,则地上的光斑不再是圆形的光斑。

19.在风平浪静、清澈见底的水里,很容易观察到“鱼儿在白云中穿梭”的奇特景象,其中看见“鱼”是光的

—现象,看见“白云”是光的现象;而起风后,在水面不同的位置都会看到水面上到处是波光

粼粼,这是因为发生了反射。

【答案】(1).折射(2).反射(3).漫

【解析】

【分析】

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平面镜成像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我们

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了水中鱼的虚像,是由于光的折射形成的;同时掌握镜面反射和漫发射的概念:平

行光照射到物体表面,若反射光线仍平行则为镜面反射;若反射光线不平行,则为漫反射。

【详解】[1]我们看到水中的鱼,其实看到的是鱼的虚像,是由光的折射形成的。

⑵水中的白云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3]水的表面很平静,如同平面镜一般,光经过水面将会发生镜面反射,而波光粼粼是由于水面不平静,平行光

照射到水面后反射光线不平行造成的,所以此处发生了漫反射。

20.如图所示,一束光在空气和玻璃两种介质的界面上同时发生反射和折射(图中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

光线的方向均未标出),其中折射光线是(选填“OE”、“OF”或“OG”),反射角的度数为

,界面的_(选填"上”、“下”、“左”或“右”)方是空气。

【答案】(1).OG(2).30(3).右

【解析】

【分析】

此题首先根据反射角和入射角相等,找出法线,从而确定界面,然后根据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关系确定出

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反射角的度数。

【详解】[1]由图可知,/2OE=60。,则有

ZCOE=90°-60°=30°

而/COF=30。,根据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为法线,AB为界面,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两

侧,则OG一定为折射光线。

⑵EO为入射光线,OF为反射光线,NCOF为反射角,且NCOF=30。。

⑶由图可知,折射角为NGO£>=45。,因当光线从其它介质斜射入空气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这束光线是

由玻璃进入空气,即分界面的右侧是空气。

21.如图所示,小明站在地铁站台上,透过玻璃制成的屏蔽门,可以看到车道另一侧竖直墙壁上的广告牌,和自

己在玻璃门中所成的像。已知屏蔽门高2.5m,小明身高1.8m,此时小明和玻璃门之间的距离为5m。则小明

在玻璃门中所成的像高为m,小明向前走了2m,发现此时玻璃门中自己的像和广告牌正好重合,则

广告牌到玻璃门的距离公m,小明向前走的过程中,玻璃门中像的大小将(选填“变大”、

“不变”或“变小”)。

广告牌玻璃屏蔽门

小龙

车道

__」蓄a百

【答案】⑴.1.8⑵.3(3).不变

【解析】

【分析】

平面镜成等大的像,像的大小取决于物的大小,且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详解】[1]小明身高L8m,依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的身高也是1.8m。

⑵玻璃门中小明的像和广告牌正好重合时,小明和玻璃门之间的距离为

5m-2m=3m

根据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可得,广告牌到玻璃门的距离d=3m。

⑶根据物像等大可知,小明向前走的过程中,玻璃门中像的大小将不变。

22.如图是用照相机所拍摄的某小球从空中落入水中的一张频闪照片,已知水池壁上每块瓷砖的高度为6cm,

闪光灯每隔0.1s时间闪亮一次(即拍摄一次)。小球下落的过程中,以小球为参照物,瓷砖是的(选填

“静止”、“向上运动”或“向下运动”),小球从A位置到。位置的运动情况是___,小球经过C点的

速度为m/s»

【答案】(1).向上运动(2).先减速后匀速(3).0.6

【解析】

【分析】

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时,要首先选择参照物,如果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不断变化,物体是运动的;如果

物体相对于参照物的位置保持不变,则物体是静止的;根据图片,比较小球在相同时间内运动的距离判断其

从A位置到。位置;利用速度公式计算小球从B位置到。位置、小球通过C点时的速度。

【详解】[1]小球下落的过程中,以小球为参照物,瓷砖相对于小球的位置发生了变化,且方向向上,故以小球

为参照物时瓷砖是向上运动的。

⑵由图可知,小球从A位置到。位置的过程中,AB段与BC段时间相等但通过的距离不相等,8C段与CO段

时间相等通过的距离也相等,所以小球从A位置到。位置的运动情况是先减速后匀速。

⑶小球在8。段做匀速直线运动,则小球经过C点的速度等于5。段的平均速度,即为

s2x6xl0~2mc,,

v=3Rn=---------------=0.6m/s

tBD2x0.Is

三、作图与解答(本题共有8小题,共46分)

23.按照题目要求作图,保留必要的作图痕迹。

(1)如图甲所示为平面镜中所成的像,请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画出物体AB。

(2汝口图乙所示,试画出光通过三棱镜时两次折射的大致光路,并画出相应的法线o

(3)如图丙所示,凹透镜光路中,分别作出A。的出射光线和BC的入射光线。

(4)如图丁所示,潜水员眼睛在水下A点处,B点有只小鸟,C点是潜水员观察到小鸟像的位置,请画出潜水员

观察小鸟的光路图。

(3).

【解析】

【分析】

(1)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关于平面镜对称,可以先作出像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连接A、

B即为物体AB.

(2)光的折射定律的内容: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法线两侧;

当光从空气斜射入水里或其它透明介质中时,折射光线向法线方向偏折,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相反,光从其它

透明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3)先观察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作图。

(4)根据光从空气中进入水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的规律和折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像点,作出潜水员观察鸟的

光路图。

【详解】(1)”]先作出A'、夕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4B,用实线连接4、B即为物体A氏如图所示:

(2)⑵首先做出法线,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中,折射角小于入射角,所以折射光线要靠近法线;光从玻璃斜射入

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光线要远离法线,如图所示:

(3)[3]对于凹透镜,过光心的光线其传播方向不变;指向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折射光线平行于主

光轴,据此画出光线A0的折射光线和BC的入射光线,如图所示:

(4)图由题可知,8处是小鸟,C是人看到小鸟的像,光的折射成像时,折射光线的延长线过像点,连接AC与水

面交于点。(即为入射点),过。点作出法线,连接80、0A即为入射光线与折射光线,如图所示:

c

B

24.为了探究声音产生的原因,某物理兴趣小组做了几个实验:

(1)甲同学把手放在喉咙处,大声讲话,感觉喉头振动了;乙同学把发声的音叉放在水中,可以激起水花。分析

上述实验现象,能得出的结论是:。

(2)丙同学用手敲鼓,鼓面发出响声,但是他看到鼓面儿乎没有什么异样。为了使看到的实验现象更明显,你的

改进方法是::以下活动中所用到的物理研究方法与上述方法相同的是o

A在研究光的直线传播规律时;引入了光线的概念

B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时,用等大的两个棋子探究像与物的大小关系

C测量人体体温时,利用体温计内水银柱的长度变化来显示人体的温度高低

D在探究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通速度关系的时候,要确保温度表面积等因素相同

(3)小组成员在探究上述问题之后,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声音是怎样从发声物体传播到远处?他们经过认

真思考,提出了两种猜想:

①声音要传播出去,需要别的物质做媒介;

②声音要传播出去,不需要什么物质做媒介

为验证猜想,他们进行了如图所示的实验:随着不断向外抽气,发现所听到的手机铃声越来越小。由此现象

可以推理猜想是正确的。探究问题的过程通常有下列步骤:

A猜想与假设B分析与论证C实验研究D提出问题

你认为上述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o(填字母序号)

【答案】(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2).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3).C(4).①(5).

DACB

【解析】

【分析】

(1)根据声音产生条件: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进行解答。

(2)物理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用一些非常直观的现象去认识或

用易测量的物理量间接测量,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转换法,据此作答。

(3)声音是靠介质传播的,离开了传声的介质声音就不传播了,一切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作为传声介质,

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4)科学探究的主要环节有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

证、评估、交流与合作。

【详解】(1)[1]讲话时声带的振动,音叉发声使水振动,都能证明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2)⑵桌子是较大的物体,发声振动不易观察,可转换成桌面上小纸屑的振动,所以可在桌子上放一些小纸屑;

[3]A.研究光现象时,引入光线用来描述光直线传播时规律,采用的是模型法,故A不符合题意;

B.研究平面镜成像时,为了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选用两支相同的蜡烛,采用的是等效替代法,故B不符合题

意;

C.液体温度计利用液柱长度的变化来显示温度高低,采用的是转换法,故C符合题意;

D.在探究蒸发快慢与空气流通速度关系的时候,要确保温度表面积等因素相同,采用的是控制变量法,故D

不符合题意。

故选Co

(3)[4]当把玻璃罩内的空气逐渐抽出时,传声介质越来越少,所以传声效果越来越不好,实验过程中听到声音

越来越小,设想空气全部抽净时,就不传声了,也就听不到声音了,故可得结论: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即猜想

①是正确的。

(4)[5]上述探究活动依次采取的步骤是: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一一D发现并提出问题:提出了两种猜想一一A

提出猜想假设;他们进行了如下的实验一C实验研究;发现手机铃声、可以推理一一B分析与论证。

25.利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进行学生实验“观察水的沸腾的规律”:

(1)组装下列实验器材时,其合理的先后顺序是(填数字序号);

①温度计②石棉网③装水的烧杯④酒精灯

(2)每隔半分钟记录一次水的温度,实验数据如下表:

时间/min・・・33544.555.56・・・

温度/C・・・929597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