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1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2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3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4页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反比例的意义,并能正确判断成反比例的量。培

养学生观察概括的能力和学习方法的迁移能力。

2、过程与方法:经历反比例意义的探究过程,通过学生的讨论分析合作,使

学生进一步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体验观察比较,推理归纳的学

习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一系列富有探究性的问题,进一步渗透自主学习

和与他人合作交流的意识和探究精神,激发学习数学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反比例的意义、正反比例的比较。

难点:正确判断两个量是否成反比例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忆旧知,引出新课。

1、复述回顾:

(1)、什么叫做成正比例的量?

(2)判定两种量成正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3)、判定下面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

A、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B、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C、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2、引出课题:这是我们上节课学习的内容——成正比例的量,今天我们继续

学习这些常用的数量关系之间的一些特征。当圆柱体的体积一定时,底面积和高度

又有什么态度呢?(板书:成反比例的量)

(二)、自主学习,探索新知。

1.探究反比例的意义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实验,在实验之前,提出实验要求。

(1)、记录杯子里水的高度,把表格中补充完整。

(2)、观察水的高度是如何变化的?

教师播放实验。

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3、观看实验记录单,回答三个问题。

①表格中有哪两种量?

②水的高度是怎样随着底面积的变化而变化的?

③相对应的杯子的底面积和水的高度的乘积分别是多少?

教师据学生汇报说明:在水的高度和底面积这两种相关联的量中,一种量扩大

或缩小若干倍,另一种量反而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相对应的两个数的乘积是一

定的。像这样的两种量,叫做成反比例的量,它们的关系叫反比例关系。

4、课件展示反比例的意义,请学生回答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什么?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判断两种量成反比例的关键是有三个条件。

1、两种相关联的量;

2、变化方向相反;

3、乘积一定。

3.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反比例关系?

师:想一想在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量成正比例关系谁给我们来举个例子吧。

(1)学生自由举例。

(2)师讲述: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很多相关联的量,有的成反比例,有的相关

联,但不成比例。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反比例,要看这两个量的积是否一

定,只有积一定,这两个量才成反比例

三、巩固练习。

(一)、基础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正比例,并说明理由。

(1)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2)每小时织布的米数一定,织布总米数和时间。

(3)当圆柱体的高度一定时,体积和底面积。

(1)、表格中有和两种相关联的量。

(2)、写出这两种量中相对应的两个数的积,并比较大小。

(3)、这个积表示

(4)、表中的相关联的两种量成反比例吗?为什么?

2、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是不是成反比例,是“J",不是“X”。

(1)煤的量一定,每天的烧煤量和能够烧的天数.

(2)种子的总量一定,每公顷的播种量和播种的公顷数.

(3)李叔叔从家到工厂,骑自行车的速度和所需的时间.

(4)华容做12道数学题,做完的题和没有做的题.

四、积极应用,拓展新知。

出示课件,正、反比例的例题,请学生比较,正、反比例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把表格补充完整。

学生小组内讨论,得出答案。

五、拓展练习。

1、判断下面每题中的两种量成比例吗?并说明理由。

(1)、长方形的面积一定,它的长和宽。

(2)、轮船行驶的速度一定,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3)、生产电视机的总台数一定,每天生产的台数和所用的天数。

(4)、小麦每公顷的产量一定,小麦的公顷数和总产量。

(5)、矿泉水瓶中喝掉的水和剩下的水。

(6)、圆的半径和它的面积。

(7)、铺地面积一定,方砖面积与所需块数。

六、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想挑战一下自我吗?好!请同学们认真完成

堂堂清练习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分数应用题的复习,帮助学生熟练掌握分数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

思路;

2、引导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寻找出简便的解法,并理出解题思路;

3、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4、让学生了解到生活与数学的关系,体会到数学的价值,培养对数学的学习

兴趣。

教学关键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复习分数乘除法应用题,掌握解题方法。

教学难点找准单位“1”

教学步骤教学过程教学课件演示教学意图

一、基础训练导入。

师:今天我们要对分数应用题做一下全面的复习。大家想一下我们解答分数应

用题最关键的是什么?

专项训练:

课件:练习:已知根据条件,说出把哪个数量看作单位“1”,并说出有关的

数量关系式。

在每道题后追问:从信息中你还知道了什么?指名回答,并作评价:说一说你

们找单位1有什么好的方法吗?

我们以信息中的第6题为例,谁来说说,应该怎样画线段图呢?根据线段图教

师问:线段图画好了,如果要求用去和还剩的吨数应该怎样做?

常规性基本训练,复习找单位“1”训练:为新知识做铺垫。

二、根据看线段图列式

师:谁来说说,根据线段图应该这么列式呢?出示线段图【教学课件演示】

注重线段图的应用,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写出乘法数量关系式。同时,向

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三、基础练习

基础练习只列式不计算

师:用我们刚才复习的方法做。(学生做完后教师指名回答)你是怎么想的?把

谁看作单位“1”?单位“1”的量是已知的还是未知的?用什么方法计算?

归纳总结:请同学们把这4道题分分类,并要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自己不

能完成的可以进行小组讨论,有能力的就独立完成。学生进行思考;在学生回答时

要引导学生说出分类的依据是什么,这类题目应当怎样解答。

尝试练习,然后提问:这道题你是怎样想的?分数和比联系在一起会出现许多

的新问题。出示:文艺书和科技书本数的比是1:4。谁来说说可以得出哪些信息?

【教学课件演示】

培养学生审题要仔细,弄清数量关系。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掌握分数应用题

分类的依据是。

四、对比练习

1)读题,分别找到两道题的单位“1”,并说说这两道题有何不同?2)根据题意

分析数量关系,然后列式计算,全班讲评。

通过两题对比,突出较复杂应用题的难点,帮助学产生加强审题意识,提高分

析能力。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三」

复习内容:第12册P92—93"练习与实践”7—9题。

复习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商品打折出售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分析数量关系的方

法,熟练掌握列方程解答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的方法,理解不同形式的打折问

题之间的联系,并能熟练解答。注重知识间的联系与融会贯通。

2.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考能力,提高用方程

表示数量关系的能力,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数学应用意识。

3.让学生在学习和游戏中获得成功体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爱好。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第二课时

课前设计:

1.出示习题。一种图书打八折后售价是20元,这种图书原价是多少元?

2.学生练习、交流、检验。

3.练习P93第7、8两题。指导学生理解“降价10犷的含义。第8题提醒学

生注意:两种衬衫的原价是相同的,但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在售价是不同的;

所花的108元是两种衬衣现价的和。

4.练习P93第9题。

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规律求出所框的4个数。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四」

【教材分析】

正比例是刻画某一现实背景中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从常量

到变量,是学生认识过程的一次重大飞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加深对过去

学过的数量关系的理解,初步学会从变量的角度来认识两种量之间的关系,感受函

数的思想方法。同时这部分知识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学号这一内

容,既可以锻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生活的意识,通过解决问题的能力,又

可以为进一步学习函数知识奠定扎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认识了比、比例的意义,掌握了一些常见的数量关系。虽然学生在过

去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和运算律的过程中,对变量的思想有一些感知,但真正用函数

的观念探索两种相关联的量的变化规律是从本课开始的。在学习过程中,使学生结

合生活实例通过观察、操作、讨论等学习方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设计理念】

数学学习应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

体验、探索。”在认真分析教材,深入了解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本节课

的设计,我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1.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将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相联系。

2.让学生经历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

流。

3.注重积累数学学习经验,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4.注重学生过程的评价,让学生在评价中不断认识、调整自我,建立自信心。

【教学目标】

L使学生结合具体实例认识正比例的量,初步理解正比例的意义,能正确判断

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2.使学生在认识正比例的量的过程中,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受用数学模型

表示特定数量关系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和方法,获得从生活现象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和规律的意识,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3.使学生在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进一步体会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获得一些学习成功的体验,激发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理解正比例的意义。

【教学难点】

掌握成正比例的量的变化规律及其特征,学会根据正比例的意义判断两种相关

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设疑,铺垫衔接。

1.谈话:看到“正比例的意义”这个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结合现实情境回忆常见的数量关系。

【设计说明: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思

考。正比例的意义建立在对常见的数量关系间变化规律探索的基础之上,适当的回

顾既有利于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为探究新知做好准备,有效沟通新旧知识

间的内在联系。】

二、合作探究,发现规律。

1.教学例1

出示例1的表格,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并联系这辆汽车的行

驶过程,体会表中行驶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和比较表中数据,说一说这两种量分别是怎样变化

的。

组织反馈,并通过交流,使学生认识到这里的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

汽车的行驶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

谈话:请大家进一步观察表中数据,这辆汽车行驶的时间喝路程的变化是否有

一定的规律?

预设:

(1)一种量扩大到到原来的几倍,另一种量也随着扩大到原来的几倍;一种

量缩小到到原来的几分之儿,另一种量也随着缩小到原来的几分之几。

(2)路程除以对应时间的商都是一样的,也就是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值

都是80o

根据学生的交流的实际情况,如果学生不能主动发现规律的,及时引导学生写

出机组相对应的路程和时间的比,并求出比值。

提问:这个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一个式子来表示上面几个量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提问:括号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你能结合这个式子说一说上面的例子

中汽车行驶路程和时间的变化规律吗?

小结:路程和时间是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当路程和

对应时间的比的比值总是一定(也就是速度一定)时,我们就说行驶的路程和时间

成正比例关系,行驶的路程和时间是成正比例的量。

请学生完整地说一说表中的路程和时间成什么关系。

【设计说明:正比例的意义比较抽象,建立正比例的概念,首先要对变量有比

较充分的感知。为此,在呈现表格后,先引导学生联系汽车行驶的过程体会到汽车

行驶的时间和路程是在不断变化的,再通过观察和比较进一步体会到时间和路程是

两种相关联的量,时间变化,路程也随着变化。这既有利于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

验感知变量的特点,又渗透了变量和自变量的含义,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变量之间

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观察表格,讨论时间和路程的变化规律,并对学生

中可能出现的情况作充分预设,既为学生自主发现规律提供了足够的空间,凸显了

学生的主体地位,又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观察、比较、分

析、归纳等具体活动中经历学习过程,获得对正比例意义的充分感知。在揭示文字

表达式后,让学生交流这里的“一定”表示什么意思,并结合文字表达式说一说两

种量的变化规律,促使学生对已经积累的感性认识进行抽象和概括,为进一步揭示

正比例的意义做好准备。】

2.教学“试一试”。

让学生自主读题,根据表中已经给出的数据把表格填写完整。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表格,先想一想购买铅笔的数量和总价是怎样变化

的,再写出几组对应的总价和数量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看这两种量是按什么

样的规律变化的。

提问:这里总价好数量的比值表示什么?你能用式子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吗?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

让学生结合上面的关系式,判断铅笔的总价和数量是否成正比例,并说明理

由。

【设计说明让学生继续结合具体的实例进一步感知成正比例的量的特点,积累

对成正比例的量的感性经验,为理解正比例的.意义提供更丰富的感性认识。】

3.抽象概括

请大家回顾一下,例1和“试一试”中分别是什么样的两种量?成正比例的两

种量有什么共同特点?

启发:如果用字母X和y分别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用k表示它们的比值,正

比例关系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来表示?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并揭示课题。

请大家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成正比例的量?

【设计说明:引导学生回顾例1和“试一试”的学习过程,说一说成正比例的

量有什么共同特点,并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通过抽象和概括得到正比例关系的字

母表达式,既可以促使学生主动把已经积累的的感性经验上升的理性认识,获得对

正比例意义的准确把握,又有利于学生初步感悟数学抽象的过程和方法,体验符号

化的思想,发展数学思考。】

三、分层练习,丰富体验

1.“练一练”第1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了哪两种量,这两种量是怎样变化的。

讨论:这两种相关联的量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的呢?请大家先写几组相对应的

的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所用时间的比,并比较比值的大小,再想一想这个比值表示什

么,可以用什么样的式子表示题中几种量之间的关系。

学生按要求活动,并组织反馈。

提问:张师傅生产零件的数量和时间成正比例吗?为什么?

2.“练一练”第2题。

出示题目后,请学生说一说表中列出的是哪两种量,它们是怎样变化的,在独

立进行判断,并交流判断时的思考过程。

3.练习十第1题。

先请学生说一说是怎样发现订阅数量与总价的变化规律的,可以用什么样的式

子表示它们的关系,为什么说订阅的总价和数量成正比例关系?

4.练习十第2题。

出示题目后,让学生按要求在方格纸上把正方形放大,并演示放大后的正方

形,并说说是怎样画出放大后的正方形的,放大后的正方形的边长各是多少厘米。

出示题中的表格,让学生独立填表并比较填出的数据,说一说正方形的周长和

边长是按什么规律变化的,它们是否成正比例;正方形的面积和边长是按什么规律

变化的,它们是否成正比例。

结合学生的回答小结。

追问: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关键看什么?

【设计说明:紧紧围绕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有层次、有针对地设计练习,既

有利于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正比例意义的理解,掌握判断两种量是否成正比例关系的

过程和方法,又有利于学生初步体会变量的特点,感悟函数的思想,发展用数学语

言表达的能力。】

四、反思回顾,提升认识

谈话交流: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怎样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是不是成正比例

关系?你还有哪些收获和体会?

【板书设计】

正比例的意义

两种相关联的量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五」

一、教学内容: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圆锥的体积》。

二、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

通过实验探究,发现圆锥和圆柱体积之间的关系,理解和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

方法。

使学生会应用公式计算圆锥的体积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思维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观察比较、抽象概括的能力,发展空间观念。

3、情感态度目标:

使学生在经历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使学生初步掌握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难点:探索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和推导过程。

四、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等底等高、等底不等高、等高不等底的圆锥和圆柱共六套,沙、米,实验

报告单;带有刻度的直尺,绳子等。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圆锥形小麦堆。

师:看,小麦堆得像小山一样,小麦丰收了。张小虎和爷爷笑得合不拢嘴。这

时.,爷爷用竹子量了量麦堆的高和底面的直径,出了个难题要考考小虎:你能算出

这堆小麦大约有多少立方米吗?

这下可难住了小虎,因为他只学了圆柱的体积计算,圆锥的体积怎么计算还没

有学,怎么办?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究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感兴趣的情境,巧妙至疑,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二)互动新授

1、提出问题。

教师:我们已经会计算圆柱的体积,如何计算圆锥的体积呢?

根据学生的各种猜想,教师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学过那些图形的体积计

算?圆锥的体积与那种图形的体积有关?

进一步观察、比较、猜测。教师举起圆柱、圆锥教具,把圆锥体套在透明的圆

柱体里,让学生想想它们的体积之间会有什么关系?

学生可能会猜测:圆柱的体积可能是圆锥的2倍,3倍,4倍或其他。

2、实验探究。

(1)教师布置实验任务。

出示教材例2。

①从准备好的圆柱、圆锥体容器中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体容器来。

②用倒水的方法量一量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和圆锥体积之间的关系。

布置实验要求:各组根据需要选用实验用具,小组成员分工合作,轮流操作,

做好实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每组发一张实验记录单)

一号圆锥二号圆锥三号圆锥

次数

与圆柱是否等底、等高

(2)开展实验探究。

①找出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形容器。

②实验研究。

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一边实验,一边收集整理数据,完成实验记录单。

(3)分析数据,作出判断。

①各组说说各种实验结果。

②观察分析数据,你发现了什么?

(发现大多数情况下,圆柱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也有两次或四次等不同的结

果)

③进一步观察分析,什么情况下圆柱刚好能装下三个圆锥的水?

(各组互相观察各组的圆柱圆锥,发现只要是等底等高,圆柱的体积都是圆锥

体积的3倍,也就是说在等底等高的情况下,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

④是不是所有符合等底等高条件的圆柱、圆锥都具备这样的关系呢?(教师

用标准教具装水实验一次)

(4)总结结论

结论1:圆锥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

结论2:圆柱的体积V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的3倍。

3、启发引导推导公式

师:对于同学们得出的结论,你能否用数学公式来表示呢?

生:因为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V=sh;所以我们可以用1/3sh表示圆锥的体

积。

师:其他同学呢?你们认为这个同学的方法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我们就用1/3sh表示圆锥的体积。

计算公式:V=1/3sh

师:(1)这里Sh表示什么?为什么要乘1/3?

(2)要求圆锥体积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学生回答,师做总结

4、简单应用尝试解答

例1:(课件出示教材情景图)在打谷场上,有一个近似于圆锥的小麦堆,底

面半径是2米,高是L5米。你能计算出小麦堆的体积吗?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全班交流)

(三)巩固练习,运用拓展

1、试一试

一个圆锥形零件,它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3厘米,这个零件的体积是多

少立方厘米?

2、练一练

计算下面各圆锥的体积:

3、实践性练习

师:请你们将做实验时装在圆柱容器里的水换成沙(或米)试一试,看结论是

否一样。然后把它倒出,堆成一个圆锥形沙(米)堆,小组合作测量计算它的体

积。

4、开放性练习

一段圆柱形钢材,底面直径10厘米,高是15厘米,把它加工成一个圆锥零

件。根据以上条件信息,你想提出什么问题?能得出哪些数学结论?(可小组讨

论)

(四)整理归纳,回顾体验

1、上了这些课,你有什么收获?(互说中系统整理)

2、用什么方法获取的?你认为哪组表现最棒?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想法?还有什么问题?

【设计意图】通过组织学生对圆锥体积计算方法进行猜测、验证、交流,从而

发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整个探究过程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了学生

的学习积极性。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价值。

六、板书设计:

圆锥的体积

圆锥的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0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六」

鸡兔同笼问题最早出现在我国古代的一本数学书《孙子算经》中,原题是:

“今有雉、兔同笼,上有三十五头,下有九十四足。问雉、兔各几何?”该书给出

了一种典型的解法,即:兔数=腿数+2—头数(94+2—35=12),鸡数=头数一兔

数(35—12=23);也就是教材中介绍的抬脚法。鸡兔同笼问题,二、三年级的学

生奥数学过,五、六年级的学生教材中安排在数学广角中学,到了初中还要学。我

也曾不禁想过:鸡兔同笼问题怎么有这么大的魅力,让不同年龄层次的孩子们都争

相去学,其中蕴含了怎样的数学思想呢?可今天自己就要上这一课了,于是就带着

问题研究本课教材,收集有关本课的材料•,认真设计并实践了本课。真是功夫不负

有心人,我参考了几位专家的教法,结合自己班孩子的实际情况设计的教案在实践

中得到良好的教学实效,现反思如下:

一、关注每位孩子的成长是成功的前提

鸡兔同笼问题既然作为奥数的内容,那它的思维含量必然很高,然而鸡兔同笼

问题又作为六年级数学广角的内容,势必让每个孩子对这类问题都应有各自能够理

解的方式去掌握,而不能一味地追求最优化的方式。课堂上从列表的枚举法入手,

接着利用尝试法再到假设的算术法,不仅从思维上层层递进,更关注每个孩子的学

习起点和成长体验,是本课收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前提。

二、关注课堂的互动、生成是取得良好效果的基础

课堂是师生双边的交换活动,是教师与学生交流的活动。课上,教师与孩子们

交流不耐烦,很是专制的强调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可以做,会限制学生的能动

性和思维的发展,从课堂上来看,我与学生的交流是非常融洽的。从课前谈话,故

事到入、铺垫,到鸡兔同笼原型的展开,再到生活实例的引申,我们的交流都是在

无负担的、轻松的氛围中进行的,在无形中,孩子们放开了思绪,生成了很多意想

不到的、让人回味的结论和问题。再则,从心理学的角度我们可以知道:正面的强

化作用,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和思维都有积极的作用。因此,在评价方面我

采取学生回答精彩时,及时有效的正面评价;学生回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够具体时,

友好的提醒先想一想或听听同学们的意见,再交流点滴的心语交流,让孩子们没有

负担的学习,同时发展性的评价,更促使孩子们高度关注学习的内容,做到了良性

的情绪循环,促进了教学的有效性展开。正是如此,自然形成了融洽的课堂,达到

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关注数学思想的传承是达成目标的保障

解决鸡兔同笼问题的过程中蕴含丰富的数学思想,有绘图的数形结合思想、有

算术计算的假设思想,有方程代数的数学建模思想等。本人思考如果一节课把所有

的思想内涵都包容进去,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关注度,必定导致课堂内容学习的拥

堵和孩子们学习的不知所措。因此,我选取了适合孩子们认知的方式的,首先用一

个诙谐幽默的鸡兔玩游戏的故事引入,让学生弄清鸡兔各有什么特点?4只鸡和3

只兔一共有多少条腿?鸡学兔走路,地上有几条腿?多的几条腿是谁的?兔学鸡走

路,地上有几条腿?少的几条腿是谁的?根据学生已获得的知识,注意引导学生围

绕自己的发现,进行深层次地思考,重点渗透以列表的一一对应思想和算术解决的

假设模型等数学思想,并通过猜想、验证,使学生应用所发现的数学知识进行判

断,很快掌握了用假设法解鸡兔同笼问题的方法,并在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体会数

学思想。

本课虽然没有华丽的修饰,但已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了他们的学习愿望,完

全吃透所学内容,思维得到锻炼。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七」

教学目标:

通过例1的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求平均数问题中数量关系的理解及怎样求

出总数等内容和理解。

通过例2的复习进一步掌握求稍复杂的平均数问题的方法。

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学会整理数据、编制统计表,并能应用原始数据和表格

计算有关的问题。

教学过程:

复均数。

出示例1

问:要求七个班的平均人数,该怎样算?让学生自己算出结果。

想一想:如果已知七个班的平均人数,求这七个班的总人数,该怎样算?让学

生自己解答。

通过计算让学生总结出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出示例2

学生想:要求五年级平均每人做多少个,必须先求出和

让学生自己列式解答。

让学生总结求较复杂平均数问题的计算方法。

完成137页的“做一做”

复习统计表

出示137页的例题。

让学生把计算结果填入表中的空格,再验算合计数和总计数,看看计算的结果

对不对。

完成138页的“做一做”

第二课时

复习统计图

教学目标:

通过复习让学生归纳整理折线统计图、条形统计图和扇区形统计图的特点和作

用。进一步加深理解它们各自的特点,初步了解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统计图反映情

况较为合适。

教学过程:

复习

回答

你学过哪几种统计图?

出示某电子仪器一厂和二厂在三个方面的统计图。

回答四个问题

从折线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产值增长和快?

从条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工人人数多?哪个厂的技术人员多?

从扇形统计图中可以看出,哪个厂的外销产品占销售总数的百分比大?

综合上面的分析,你认为哪个厂的生产搞得好?为什么?

引导学生把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进行概括和总结。

让学生看书或出示140页三种统计图的特点和作用表。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八」

教学目标

1.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

2.体会数学转化思想,培养学生探究意识恒文观察、操作、分析和概括能

力,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感受探索数学奥秘的乐趣,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和运用圆柱体积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的图形世界十分丰富,回忆一下,什么叫做物体的体积?我们已

经学习了哪些立体图形的体积?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和

正方体的体积的通用公式是什么呢?用字母怎样表示?

出示学习目标:

理解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公式,体会数学转化思想。

能运用公式计算圆柱的体积,并能应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图柱转化,自主探究,验证猜想。

(-)猜想。

1、下面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的底面积都相等,高也相等

(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为什么?

(2).猜一猜,圆柱的体积与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相等吗?用什么办法验

证呢?

2、大家看圆柱的底面是一个圆形,在学习圆面积计算时,我们是把圆转化成

哪种图形来计算的?(演示课件:圆转化成长方形,推导圆面积公式的过程。)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由复习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入手,实现知识的迁移。]

3、引发思考:我们能否把圆柱体也转化成学过的立体图形来计算它的体积

呢?如果能,猜一猜能转化成哪种立体图形?揭示课题:圆柱的体积。

(-)操作验证。

1、请学生拿出圆柱体的演示学具,以小组为单位,联想圆形面积的转化方

式,合作探究将圆柱转化为长方体的方法。

在操作时,学生分组边操作边讨论以下问题:

①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圆柱体积有什么关系?

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底面积与原来圆柱的底面积有什么关系?

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高与原来的圆柱的高有什么关系?

2、小组代表汇报

(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转化,会有多种转化方法,教师适时加以鼓励)

3、电脑演示操作

(1)电脑演示圆柱体转化成长方体的过程:

仔细观察:圆柱体转化成一个长方体后,长方体的长相当于圆柱的什么?长方

体的宽和高又相当于圆柱的什么?

动画演示:把圆柱的底面平均分成32份、64份,切开后拼成的物体会有什么

变化?

(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长方体)

(2)根据学生的观察、分析、推想,老师完成板书:

长方体的体积=底面积X高

圆柱的体积=底面积X高

V=Sh

(3)你的猜想正确吗?学生齐读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

三、练习巩固,灵活应用

闯关1。

1、填表。(课件)

2、一根圆柱形钢材,横截面的面积是50平方厘米,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多

少?

让学生试做,集体反馈。

闯关2.想一想: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半径(r)和高(h),圆柱的体积的计

算公式是什么?如果已知圆柱底面的直径(d)和高(h)呢?如果已知圆柱的底面

周长(C)和高(h)呢?

学生讨论、交流、汇报。

小结:解决以上问题的关键是先求出什么?(生:底面积)

闯关3。

1、把一个圆柱的底面分成许多相等的扇形,然后把圆柱切开,可以拼成一个

近似的(),它的底面积等于圆柱的(),高就是()的高,因为长方体的体

积等于底面积乘高,所以圆柱的体积等于()乘(),用字母表示是()。

2、圆柱底面半径为r厘米,高为h厘米,体积v=()立方厘米

学生在练习本上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3、我是小法官

1.正方体、长方体、圆柱体的底面积和高相等,他们体积也相等。

2.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都可以用底面积乘高的方法来计算。

3.圆柱体的底面积越大,它的体积越大。

4.圆柱体的高越长,它的体积越大。

5.如果圆柱体的底面半径扩大2倍,高不变,体积也扩大2倍。

4、填空

1.一个长方体和一个圆柱的体积相等,高也相等,那么它们的底面积()。

2.一根横截面面积是10平方厘米的圆柱形钢材,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

()立方厘米。

拓展:把一根圆柱形木材横截成2段,表面积增加16平方厘米,它的底面积

是多少平方厘米?如果这根木材长2.5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四、课堂小结

学习本节课你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生汇报收获)

五、布置作业

教科书第21页练习三第1-4题。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九」

教学内容:教科书93页“练习与实践”第7〜9题。

教学目标:

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用字母表示数及其作用,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地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数量及数量关系、计算公式。

教学难点:

会用等式的性质解一些简单的方程。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练习与实践

1.完成“练习与实践”第7题

理解“一种药品降价10犷的含义。指名板演,集体交流,说说解题思路

2.完成“练习与实践”第8题

两种衬衫的原价相同,由于打的折扣不同,所以现价不同。108元原是这两中

衬衫现价的和。

3.完成“练习与实践”第9题

组织学生分组开展活动,适时互换角色,也可以让学生在小组里开展竞赛,以提

高练习效果。

二、通过今天的复习,你对数学知识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学生交流

三、作业

完成《练习与测试》相关作业。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十」

教学目标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认识负数,能正确地读写正数和负数,知道0既

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初步学会用负数表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能借助数轴初步理解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关系。

重点难点

负数的意义和数轴的意义及画法。

教学指导

1、通过丰富多彩的生活情境,加深学生对负数的认识。

负数的出现,是生活中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需要。教学时,教师应通过丰

富多彩的生活实例,特别是学生感兴趣的一些素材来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具体情境中感受出现负数的必要性,并通过两种相反意义的

量的对比,初步建立负数的概念。在引入负数以后,教师要鼓励学生举出生活中用

正负数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的实际例子,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并通

过大量的事例加深对负数的认识,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2、把握好教学要求。

对负数的教学要把握好要求,作为中学进一步学习有理数的过渡,小学阶段只

要求学生初步认识负数,能在具体的情境中理解负数的意义,初步建立负数的概

念。这里不出现正负数的数学定义,而是描述什么样的数是正数,什么样的数是负

数,只要求学生能辨认正负数。关于数轴的认识,这里还没有出现严格的数学定

义,而是描述性的定义,只是让学生借助已有的在直线上表示正数和0的经验,迁

移类推到负数,能在数轴上表示出正数、0和负数所对应的点。

3、培养学生多角度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创设了开放性的思维空间,在解决问题时应着眼于让学生自主地理解数学

信息、寻找解题思路。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寻找答案,对于学生有

道理的阐述,教师要积极鼓励,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逐步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内

驱力。

课时安排

共分3课时

教学内容

负数的初步认识

(1)(教材第2页例1)。

教学目标

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初步理解正、负数可以表示两种相反意义的量。

重点难点体会负数的重要性。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情景导入

1、教师利用课件向学生展示教材第2页主题图。(有条件的可播放天气预报

视频)

2、引导学生观察图片,说出图中内容。(教师:观察上图,你能发现什么

0℃代表什么意思一3C和3c各代表什么意思)

3、引出课题并板书:负数的初步认识

(1)新课讲授教学教材第2页例1。

(1)教师板书关键数据:0℃。

(2)教师讲解的意思。0℃表示淡水开始结冰的温度。比0℃低的温度叫

零下温度,通常在数字前加“一”(负号):如一3℃表示零下3摄氏度,读作负

三摄氏度。比0℃高的温度叫零上温度,在数字前加“+”(正号),一般情况下

可省略不写:如+3C表示零上3摄氏度,读作正三摄氏度,也可以写成3℃,读作

三摄氏度。

(3)我们来看一下课本上的图,你知道北京的气温吗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都

是多少呢随机点同学回答。

(4)刚刚同学回答得很对,读法也很正确。

(5)了解了北京的气温,下面我想请同学告诉我哈尔滨的气温,它与上海气

温比较又怎样呢用手势告诉大家好吗

学生讨论合作,交流反馈。

(6)请同学们把图上其它各地的温度都写出来,并读一读。

(7)教师展示学生不同的表示方法。

(8)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用“+”和“一”就能准确地表示零上温度

和零下温度。

课堂作业

完成教材第4页的“做一做”第1题。组织学生独立完成,指名回答。

答案:一18℃温度低。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的练习。

六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优秀「篇十一」

教学内容:

比较正数和负数的大小。

教学目的:

1、借助数轴初步学会比较正数、0和负数之间的大小。

2、初步体会数轴上数的顺序,完成对数的结构的初步构建。

教学重、难点:负数与负数的比较。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数,指出哪些是正数,哪些是负数?

-85.6+0.9-+0-82

2、如果+20%表示增加20%,那么-6%表示。

一、新投:

(一)教学例3:

1、怎样在数轴上表示数?(1、2、3、4、5、6、7)

2、出示例3:

(1)提问你能在一条直线上表示他们运动后的情况吗?

(2)让学生确定好起点(原点)、方向和单位长度。学生画完交流。

(3)教师在黑板上话好直线,在相应的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