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24讲宋明理学和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哲思明理——宋明理学[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理学的产生1.背景(1)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宋代达到顶点,并起先衰落。(2)官僚地主肆意兼并土地,加深了社会冲突。(3)朝廷要求封建思想家对儒学进行改造创新,维护封建统治。(4)官僚地主集团把理学作为反对王安石变法及其新学的精神武器。2.含义: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取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3.影响:把儒学推动到一个新的阶段。二、理学的奠基者程颢和程颐1.地位:北宋重要的理学家,是理学思想的奠基人。2.主见(1)核心思想:提出“天理”的概念。①认为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主见先有理而后有物;②把天理与伦理道德干脆联系起来,认为封建伦理道德和封建等级制度就是天理。(2)相识论:提出“格物致知”,把“格物”当作领悟天理的手段。(3)在道德修养上,继承孔子的“克己复礼”,目的在于“存天理,灭人欲”。三、理学的集大成者朱熹1.地位:是理学的集大成者,地位仅次于孔孟。2.主见(1)“理”是宇宙的本原,是万物的依据。(2)封建的三纲五常就属于“天理”。(3)主见“存天理,灭人欲”,用封建伦理纲常来改造人性。3.影响(1)在元、明、清时期,朱熹被统治者奉为“大贤”,其地位仅次于孔孟。(2)理学被日本德川幕府奉为“官学”,被西欧的启蒙学家所借用,创建了“理性”概念。宋明理学四、明代理学的代表人物王阳明1.概况(1)思想来源:南宋陆九渊提出“心即理也”,认为“心”是宇宙的本原。(2)地位:心学的集大成者。2.主见(1)哲学观: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2)相识论:主见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的途径,达到“致良知”。[教材拓展]理学的世俗化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绝不是“理”“气”等深邃的哲理,而是对儒家伦理道德标准的丰富及其普及化、通俗化。可以这样说,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化人心。将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念推广到每一个家庭,是理学家的功劳。葛兆光说:“朱熹最重要也是在后世影响最广的著作就是《家礼》”。朱熹把《高校》中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加以详细化、通俗化,上自国家的皇帝下至各个家庭的百姓,构建一套周密的社会秩序。他关注社会基层民众的日常言行、所作所为,希望从基层着手,变更家族与村落,建立一个志向的社会。因此他重视儒学的普及化、通俗化,他编著《四书集注》,用理学思想重新说明《论语》《孟子》《高校》《中庸》,使理学透过“四书”而深化人心。他编著《小学集注》,旨在教化青少年遵循“三纲五常”的道德规范。他编著《论语训蒙口义》《童蒙须知》,对儿童的衣着、语言、行为、读书、写字、饮食等方面的习惯,都提出了道德性的行为规范。在朱熹等人的影响下,南宋有相当多的通俗教化读本,如《劝孝文》《劝学文》《劝农文》《谕俗文》等。这些读物都是将理学思想世俗化,劝导民众遵循长幼有序、男女有别、恪守本分等生活理念。《三字经》更为典型,几乎家喻户晓。[素养提升·融会贯穿]►探究儒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的影响史料朱熹理学自上而下,渗入民间。宋代义门现象的兴盛与朱熹理学的大力提倡有很大关系。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义门郑氏”,历经宋元明三代传颂不息,在明代更被朱元璋赐以“江南第一家”美称。其孝义治家的大家庭模式和传世家训《郑氏规范》,奠定了它在中国传统家训教化史上的重要地位。《郑氏规范》中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家规族训,以及极具特色的教化实践,把朱熹所提倡的伦理道德落实于行动,成为郑氏家族几百年始终坚持不懈的传统,在乡里传为美谈,并且在乡里间形成良好的睦邻氛围。因此几百年来,历经多次战乱,义门郑氏仍在浦江县保存下来,这一奇迹自有它深厚的社会土壤。——《中学历史教学参考资料》[思索]依据史料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朱熹理学对后世产生的影响。[解读]史料反映出宋明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须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宋明理学历经几百年的发展,对中国社会政治、文化教化以及伦理道德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史料从多角度反映出理学的世俗化;宋明理学有利于增加宗族的凝合力,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合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须要,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规范了社会秩序。[试答]影响:增加了宗族的凝合力;提高了人们的道德修养;明确了家族、社会伦理关系,规范了社会秩序;促进了理学、文化的世俗化;有利于传统文化的发展和传承;适应统治者维护封建统治的须要。宋明理学的特点(1)儒学进一步思辨化。与先秦、汉唐儒学不同,宋明理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其思辨性。传统儒学经由理学家们的改造,道德信条式的理论体系最终变成哲学理论体系。(2)更加强调伦理道德为思想核心。理学所强调的义理,实质上也就是儒学的伦理道德学说,无论是理学哲学的本体论、人性论、“存理去欲”或“故意去欲”的修养论、“格物”或“格心”的相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由修齐而治平的功能论,均是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容。(3)更多汲取了佛、道因素。宋明理学带有明显的佛道化的特点。宋明理学的佛道化更多地汲取借鉴佛教与道教的形而上学,把佛道的禁欲主义思想汲取进来,把它作为理学的核心思想,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道德主见。以唯物史观看待儒学的世俗化与乡村治理——宋明理学的影响材料王阳明平南赣乱之后,举乡约告谕乡民,以“和尔邻里,齐尔姻族……‘死丧相助,患难相恤,息讼罢争”。《乡约》中,王阳明要求乡民做“一念而善”的善人,留意修身,内察自省,防止“一念而恶”成为“恶人”。针对民众过恶,王阳明的惩戒方法不在于“请兵灭之”,而在于使乡约之民“兴其善念”。阳明镇守南赣三年,“赣俗丕变,赣人多为良善”。——王雅克等《王阳明(南赣乡约)的基层社会治理思想探讨》思索:依据材料,概括王阳明制定和推行《乡约》的社会价值。【提示】社会价值:宗族互助,和谐乡里;教化百姓,移风易俗;奖善劝诫,稳定秩序。宋明时期儒家的发展及影响(1)儒学的哲理化:留意思辨在批判汲取佛道思想基础上,确立了一套以“天理”为核心的精致完备的理论体系。(2)儒学的世俗化:留意普及①强调自我的主动作用,人皆可以为尧舜,儒家伦理深化社会。②推动庶民社会发展:重视家族伦理建设;建立宗族乡约秩序;兴办慈善教化事业。(3)理学的精神化:留意修身个人的气节德操;民族的使命责任感。局限性:始终影响到近代,纲常名分,理学杀人。(4)理学的正统化:孔孟地位提升南宋后渐渐成为官方哲学;元朝科举考“四书”;明朝居于统治地位。(5)理学的国际化流传朝鲜、日本等,形成“朱子学”学派。[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24·潍坊模拟)程颢提出“道即性也。若道外寻性,性外寻道,便不是……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当处使认取,更不行外求”。从中可以看出程颢()A.提倡格物致知 B.提出知行合一C.奠定心学基础 D.主见经世致用C[依据材料“只心便是天……更不行外求”可知,程颢主见求道不必外求,回顾本心即可,因为心中包含天、道,而陆王心学主见心即理也,因此程颢主见为心学供应了基础,故选C项;“格物致知”强调接触世间万物才能明理,这与题干信息相左,解除A项;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的主见,解除B项;顾炎武主见经世致用,解除D项。]2.(2024·乌鲁木齐一模)北宋闻名思想家张载(因定居陕西眉县横渠镇而被称为“横渠先生”)说:“(人应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四句名言始终为人们传颂,当代哲学家冯友兰将其称作“横渠四句”。“横渠四句”旨在说明()A.人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B.心学的内容和地位作用C.圣贤对社会进步的贡献D.读书求学应当虚心谨慎A[材料“立心”“立命”“继绝学”“开太平”反映出人应有责任感和使命感,故选A项;心学兴起于南宋时期,与题干时间不符,解除B项;材料“横渠四句”强调读书人的社会责任,并非只是对圣贤的道德要求,解除C项;材料旨在说明读书求学的目的,而不是应当坚持的看法,解除D项。]3.(2024·南充一模)宋元时期的书院教化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即用道德的标准评判利的正值性,绝不能见利忘义。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材料表明()A.传统的儒学价值观已被颠覆B.书院留意道德教化凸显理学价值C.培育道德自觉否定个人利益D.重义弃利的思想贯穿于书院教化B[依据材料“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可知,宋元时期书院留意道德教化,凸显理学价值,故选B项;宋元时期儒学价值观尚未被颠覆,解除A项;依据材料“同时要求个人始终把整体利益放在第一位,并以社会整体利益制约个人利益”可知,宋元时期书院培育道德自觉,制约个人利益,并非“否定个人利益”,解除C项;依据材料“强调以义为本,义以导利,要求见利思义”可知,宋元时期书院留意见利思义,并非“重义弃利”,解除D项。]儒学新象——明清之际儒学的发展[主干整合·厘清史实]一、李贽离经叛道的思想1.背景(1)经济: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日趋旺盛。(2)政治:封建制度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日益突出。(3)思想:传统的封建统治思想发生动摇。2.著作:《焚书》《藏书》等。3.思想主见(1)认为每个人都是同等的,主见自治、自由。(2)破除对儒家经典的迷信,反对以孔子的是非为标准。(3)反对封建等级制度和礼教束缚。4.影响:反对封建社会的束缚和压迫,维护劳动人民的生活自由,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是进步的。李贽的思想二、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1.背景(1)根本缘由: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2)明末清初,社会动荡,阶级冲突和民族冲突尖锐。2.共同点:反对空谈,提倡经世致用之学,反对专制主义和民族压迫。3.代表人物及主见代表人物主要思想代表作黄宗羲政治上:猛烈批判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秩序;提出了“天下为主,君为客”的民主主见;经济上,领先提出“工商皆本”的主见《明夷待访录》《明儒学案》顾炎武批判宋明理学,提倡务实学风,主见经世致用;反对君主专权,主见地方分权;反对“独治”,主见实行“众治”;重视人心风俗的社会作用《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王夫之哲学上: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朴实唯物论和辩证法,认为“气”是物质实体,“理”是客观规律;相识论上:认为主观的相识是由客观的对象引起的;知行关系上:强调行是知的基础;强调“人欲”的存在是合乎“天理”的;提出社会进化论观点,反对复古,主见“趋时更新”《读通鉴论》《宋论》4.影响:振动了当时的思想界,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主动的影响。“经世致用”经世致用的主旨是反对学术探讨脱离现实,强调要做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事。经世致用把学术探讨和当前现实紧密结合起来,往往以说明古代典籍为手段,发表自己的见解,并用于改革社会现实,开拓了一代重实际、重实证的新学风。[教材拓展]西学东渐、东学西渐(1)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末年到近代的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但通常而言是指在明末清初以及晚清民国初年两个时期之中,欧洲及美国等地学术思想的传入,近代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为器物→制度→思想。(2)东学西渐:是指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科技对世界的影响。如古代中国的汉唐文化圈。中国的东学西渐很少被人谈起,一是因为中国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在作祟,二是与明清推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有关。[素养提升·融会贯穿]►探究1儒学的批判与发展——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史料一依据《明神宗实录》记载,当时的苏州呈现出这样的境况:“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至武宗正德末、世宗嘉靖初“则稍异矣,出贾既多,土田不重,操赀交捷,起落不常。”至嘉靖末隆庆初,“末富居多,本富居少,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到万历时“则迥异矣,富者百人而一,贫者十人而九……金令司天,钱神卓地,贪欲罔极,骨肉相残。”——《古代中国史》史料二不习六艺之文,不考百王之典,不综当代之务,举夫子论学、论政之大端一切不同,而曰一贯,曰无言,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日知录》[思索]概括上述史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并说明其与明清之际儒家思想之间的关系。[解读](1)史料一反映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贫富分化及社会风气的变更。“出贾既多,土田不重”体现当时有些人弃农经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体现了贫富分化,“贪欲罔极,骨肉相残”体现了社会风气败坏。(2)史料二反映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针对当时社会风气败坏、学风严峻脱离社会实际的现状,提出“工商皆本”、经世致用等主见。[试答](1)现象:商品经济发展到新的水平(或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农业人口“弃本逐末”(或弃农经商);贫富分化;社会风气败坏;学风严峻脱离社会实际。(2)关系:面对明末清初的大变局,思想家们提出了“工商皆本”的主见;提出了经世致用的主见;提倡以史为鉴,将学术探讨与现实相结合,探讨有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明清之际进步思想的特点及表现特点表现反传统、反教条李贽指出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还提出男女同等和“万物皆生于两”的观点,令维护名教传统的士大夫们非常惊惧反封建专制,带有确定的民主色调黄宗羲提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的结论;顾炎武提倡“众治”,反对“独治”。当时的思想家还提出了种种限制君权的理论和设想,这些思想对晚清民主思潮的兴起产生了确定影响提倡“经世致用”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主见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见►探究2儒学新象——明末清初思想的影响史料一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传统的政治已经凝固,类似西欧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无法在这样的环境中孕育。社会环境把个人理智上的自由压缩在微小的限度之内,人的廉洁和诚信,只能长为灌木,不能形成丛林。——黄仁宇《万历十五年》史料二清初之儒……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想者,则《明夷待访录》也。……梁启超、谭嗣同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抄,印数万本,隐私散布,于晚清思想之骤变,极有力焉。——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思索](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要分析在李贽的时代“无法孕育类似宗教改革或者文艺复兴的新生命”的缘由。(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对传统儒学的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解读](1)解读史料一要联系李贽生活的时代背景,可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分析。隐性信息是“李贽的悲剧不仅属于个人,也属于他所生活的时代”,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强化,思想上封建伦理根深蒂固等。(2)史料二中其次个省略号之后的语句点明白其思想的深远影响,体现了对近代民主思想的传播起到了启蒙作用。[试答](1)缘由:君主专制统治加强;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封建正统思想根深蒂固。(2)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不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而是继承和发展,它提出的一系列思想主见如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等都具有进步意义,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新发展。明末清初进步思想家对孔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继承发展政治批天理——理性存人欲——民本批判君主和三纲——同等限制君主专制——民主人欲自然合理——特性解放经济文化经世致用——务实否定权威——独立思索以唯物史观看待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材料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提出了相当接近民主制度的设计,以为君民之间,不是主从尊卑,政府是为民而设。地方发展,如同诸侯,有相当的自主权。学校是议政的场合,其所议定,由地方长吏付之实行,这一构思,俨然是代议制,而且是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摘编自许倬云《历史大脉络》思索:依据材料,概括明清之际中国思想发展的时代特色。【提示】主见君民同等,人民主权;主见地方自治;是非取决于学校;实施地方自治的民主政治。明清之际进步思想(1)进步性:明清之际的四大思想家,在批判地继承传统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新的观点。这些思想是在明清封建社会走向衰落的背景下产生的,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具有解放思想和民主思想启蒙的历史进步性。(2)局限性:明清之际的思想家未明确提出建立新的社会制度,也未形成完整的理论体系;在根本上有别于西欧的启蒙思想,不是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明清之际的民主思想对当时的封建专制起了确定的冲击作用,但无法动摇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跟踪训练·即学即用]1.(2024·百校联盟模拟)顾炎武在《日知录》中极力驳斥“有公而无私”,指出“人道就是对人私利与欲望的满意,道德就存在于人们的物质利益之中”。这一主见()A.彻底否定了宋明理学B.旨在批判君主专制统治C.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D.开启了思想启蒙的先河C[顾炎武的观点虽在确定程度上否定了宋明理学“灭人欲”的思想,但并非是彻底的否定,解除A项;材料中并没有涉及政治上的专制,不能说明目的是批判君主专制统治,解除B项;材料表明白顾炎武对人私利与欲望的确定,确定了工商业经济下人们对利益的追求,从而也就适应了工商业的发展,C项正确;顾炎武的主见虽具有思想启蒙的作用,但不能定位为“开启”,解除D项。]2.黄宗羲认为:“秦变封建而为郡县,以郡县得私于我也;汉建庶孽,以其可以藩屏于我也;宋解方镇之兵,以方镇之不利于我也。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从历史的分析中,黄宗羲揭示出传统政治()A.走向成熟的轨迹 B.天下私有的本质C.因循反复的特点 D.集权体制的根源B[从材料“此其法何曾有一毫为天下之心哉”可知黄宗羲认为古代制度都是满意统治者私心,不是以国家、百姓利益为主,故选B项;黄宗羲否定君主专制制度,没有揭示传统制度走向成熟的轨迹,解除A项;材料列举秦、汉、宋的不同制度,体现不出“因循反复”,解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传统制度维护君主私利,不是揭示集权体制的根源,解除D项。]3.(2024·吉林二模)明末清初思想家颜元猛烈抨击当时道学家们穷理居敬、静坐冥想的现象,指出,“朱门一派,口里道是即物穷理,心里见得,日间做得,却只是读、讲、论……半日静坐,半日读书,那曾去格物”,人应具有“实才实德”,格物要实地去做,不能离物而“穷理”。据此分析,颜元()A.强调致良知的重要性B.认为格物致知无法穷理C.是对传统儒学的否定D.主见做学问应经世致用D[材料中颜元主见“格物要实地去做,不能离物而‘穷理’”,这反映了做学问应当服务于社会现实的经世致用思想,故选D项;“致良知”是王守仁的观点,解除A项;材料中涉及的是穷理的方法和途径,并未认为格物致知无法穷理,解除B项;这一观点是对传统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否定,解除C项。]4.王夫之认为,人性的丰富是一个发展着和运动着的过程,是一个长期努力奋进的过程,是一个“日新又新”的过程。他在自己的住处,以“六经责我开生面,七尺从天乞活埋”的诗句题壁。这突出表现了王夫之()A.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创新B.对政治变革的热切呼喊C.对人性本善的深刻认同D.对社会现实的剧烈批判A[题干表达了王夫之的志愿:要总结批判传统儒家哲学,并在此基础上开拓新的思路,明朝的灭亡使自己心灰意冷,“乞活埋”就是说不怕清政府的压迫,整体两句就是表现自己的民族气节和人生追求,故选A项。]2024-2024年全国卷考情统计学问点卷别命题角度宋明理学2024全国Ⅰ卷·27清代宗谱纂修的影响2024全国Ⅱ卷·26程颢的思想2024全国Ⅰ卷·41(1)宋明理学的影响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近五年全国卷未考查[命题规律]1.从考查内容看,近五年全国卷主要考查了宋明理学这一学问点,而对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则未考查。宋明理学中的道德修养观与今日国家大力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内容有相像之处,对当今社会发展有确定借鉴作用,备考时应留意这一点。2.从考查形式看,一道是选择题,另两道是非选择题,估计以后不会有太大变更。3.从命题方向看,还将以教材主干学问为依托,考查学生获得和解读信息的实力。将会结合时代背景考查宋明理学家的思想特点,相识宋明理学所体现出的民族气节和社会责任。[真题研练·感悟考法]挖掘历史题源学科考核目标活学活用练点1:清代宗谱的纂修(2024·全国Ⅰ卷·27)清代,纂修宗谱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行为,每部宗谱均有族规、家训,其内容主要包括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等。这表明,宗谱的纂修()A.反映了科举制度的导向作用B.体现了儒家思想观念C.维持了士族家庭的血统纯正D.确立了四民社会结构B[族规与家训的主要内容“血缘伦理、持家立业、报效国家”与儒家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一样,故B项正确;依据材料可知,族规与家训的内容没有涉及科举制度,故A项错误;隋唐以来,士族走向没落,且维持血统纯正仅由材料无法得出,故C项错误;四民是指士农工商,与题意不符,故D项错误。]练点2:程颢诗句所体现的宋明理学的主旨(2024·全国Ⅱ卷·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 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看法 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B[此诗的大意是,闲暇的时候事事都从容自由,睡觉醒来太阳已高高升起了。静观万物,都能体会到闲情逸致,人们对四季中的奇妙风光的兴致都是一样的。我所遵从的“道”,通着天地之间一切有形无形的事物,而我所思索的事,像风云变更那样一刻不息。富贵贫贱都能保持本心,男儿能修养到这个程度就算是英雄了。因此,人与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样的,故答案为B项。]练点3: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所体现的民本思想(2024·天津卷·1)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说:“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而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其轻重如此。”这一说法()A.强调了君主至尊的观念B.体现了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C.呼应了“存天理,灭人欲”的主见D.推动了儒家思想的新发展B[题干中,“盖国以民为本,社稷亦为民而立”“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事实上阐述了“民唯邦本”,故B项正确;A项不能阐释“君之尊又系于二者之存亡”,故错误;题干未提及压制人性合乎天理,C项错误;朱熹的言论事实上是阐释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非新发展,D项错误。]题号命题特点练点1传统文化从清代的族规、家训切入,考查儒家传统文化的价值家国情怀宗谱的纂修渗透了家国一体的观念,彰显家国情怀练点2传统考点程朱理学,程颢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人物命出新意以程颢的诗切入,结合程朱理学,对传统诗歌进行鉴赏,体会以“理”入诗的美学特点练点3纲内本外选取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儒家传统的民本思想[新题快递·自我评估]1.朱熹认为,家庭、家族的“冠婚丧祭仪章度数”隐含着“名分之守”“爱敬之实”。他据此将古礼中烦琐的婚礼“六礼”简化为便于实行的“三礼”。他这样做旨在()A.推广儒家礼仪 B.实现儒学生活化C.重塑儒家伦理规范 D.巩固儒学主导地位D[朱熹改革儒家烦琐的礼节,是因为从三国到五代,儒家的社会影响总体来说不及佛教和道教。朱熹等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充分发挥儒学在社会伦理道德秩序中的作用,根本目的是巩固儒学的主导地位,D项正确。]2.(2024·江西联考)陆九渊指出:“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张官置吏,所以为民也。”“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民为邦本,得乎丘民为天子,此大义正理也。”这些思想主见()A.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继承发展B.是“心即是理”主见的详细体现C.使儒学起先适应政治统治的须要D.已有初步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取向A[陆九渊的这些思想体现了“民为邦本”、君为民治理国家的民本思想,是对孟子“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发展,故选A项;“心即是理”指的是心为万物的本原,理在心中,材料内容与此无关,解除B项;陆九渊是南宋人,而儒学起先适应政治统治须要是在西汉时期,解除C项;陆九渊的民本思想强调的是统治者要以民为本,为民治理国家,依旧是为封建统治服务的,不具备反封建的民主思想取向,解除D项。]3.(2024·青岛模拟)程颐、程颢认为“理”是先于气(物质)而存在的,“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及参考答案
- 2025年合肥经济技术职业学院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完整版
- 科技行业内的团队沟通策略分析
- 厂区租赁中介合同范本
- 2025江苏省建筑安全员B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矿销售合同范本
- 2025年广东茂名农林科技职业学院单招职业适应性测试题库完整版
- 计算机网络基础知到智慧树章节测试课后答案2024年秋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
- 长期服装供货合同范本
- 2025年吉安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单招职业技能测试题库一套
- 教学课件-电力系统的MATLAB-SIMULINK仿真与应用(王晶)
- GB/T 26189.2-2024工作场所照明第2部分:室外作业场所的安全保障照明要求
- 新教科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身边的物体》全部课件(共7课时)
- 盐城江苏盐城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直属事业单位市政府投资工程集中建设管理中心招聘4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4年黑龙江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4年南京旅游职业学院高职单招语文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医院教学秘书培训
- 《电商直播》 课件 项目一 走入电商直播
- 《中国宫腔镜诊断与手术临床实践指南(2023版)》解读课件
- 中药学电子版教材
- GB/T 9535-1998地面用晶体硅光伏组件设计鉴定和定型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