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_第1页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_第2页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_第3页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_第4页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篇1: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其次条本市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爱护法》的有关规定。

第三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行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爱护。

第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加、爱护优先、合理利用,注意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第五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规划,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协调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机构、人才队伍建设,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宣扬,提高全社会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六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工作。

进展改革、经济信息、教育、民族宗教、财政、城乡建设、城乡规划、农业、商业、卫生、体育、新闻出版、林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工作。

第七条图书馆、文化馆(站)、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讨论机构、爱护机构、高等院校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依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整理、讨论、学术沟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扬、展现。

第八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经费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抢救、传承、传播等爱护、保存工作;代表性传承人补助费,学习、传承优异者补助费,爱护单位项目爱护经费等。

其次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九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文化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通过普查等方式真实、系统、全面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库。除依法应当保密的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及相关数据信息应当公开,便于公众查阅。

第十条本市建立市、区县(自治县)两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列入名录予以分级爱护。

区县(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应当报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报和认定,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十一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文化主管部门对收到的建议应当准时处理,并在二十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状况回复建议人。

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本区县(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请。申请主体为非申请项目传承人的,应当获得申请项目传承人的授权。

申请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应当向项目所在地区县(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提交下列申请材料:

(一)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名称、历史、现状和价值;

(二)传承状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三)爱护要求,包括爱护应当达到的目标和应当实行的措施、步骤、管理制度;

(四)有助于说明项目的视听资料等材料。

第十三条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市文化主管部门推举列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并根据本条例第十二条的规定提交推举材料。

第十四条文化主管部门收到申请或者推举材料后,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初评和审议。

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成员不得少于五名,专家评审小组的成员不得同时担当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成员。

初评看法应当经专家评审小组成员过半数通过。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看法进行审议,提出审议看法。

评审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正的原则。

专家评审方法由市人民政府另行制定。

第十五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经过专家审议通过的拟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代表性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看法,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二十日。

公示期内,任何单位和个人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提出书面异议。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异议进行审核,必要时另行组织专家评审委员会再次审议。

公示期满后,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审议看法和公示结果,拟订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十六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爱护规划,对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爱护。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爱护规划应当明确爱护范围、爱护措施和爱护目的;应当对濒临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爱护。

第十七条对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加强爱护,避开患病破坏。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涉及的建筑物、场所等,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划出爱护范围,作出标志说明,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在城乡规划和建设中实行有效措施予以爱护。

第十八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亮、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特定区域,文化主管部门可以会同相关部门制定专项爱护规划,实行区域性整体爱护。

对符合相关条件的特定区域,可以授予重庆市文化生态爱护区、重庆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称号。

第十九条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征集、购买和受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资料文献、实物应当妥当保存,防止损毁、流失。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其依法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资料文献、实物等,应当妥当爱护、保存。

携带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贵资料文献、实物出境的,应当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其次十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规划、抢救性爱护方案的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发觉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准时订正、处理。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其次十一条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其次十九条规定的条件。下列人员不得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一)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讨论的人员;

(二)文化主管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机构的专职工作人员;

(三)其他不娴熟把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人员。

其次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推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公民也可以自行申请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推举代表性传承人的,应当征得被推举人的书面同意。

推举或者自行申请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同时提交下列材料:

(一)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的基本状况;

(二)该项目的传承谱系以及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的学艺与传承经受;

(三)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的技艺特点、成就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四)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持有该项目的相关文献、实物等资料的状况;

(五)其他说明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代表性的材料。

其次十三条文化主管部门收到推举或者申请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材料后,应当根据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进行评审和公示,并由本级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公布。

其次十四条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本级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认定爱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爱护单位应当具有该项目相对完整的资料,具备实施该项目爱护规划的力量和开展传承、展现活动的场所等条件。

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爱护单位,根据本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进行评审和公示,由本级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公布。

其次十五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开展传承活动,培育后继人才;

(二)妥当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

(三)协作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四)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扬。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值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丢失传承力量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其次十六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并实施项目爱护规划,向文化主管部门定期报告项目爱护实施状况,并接受监督;

(二)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

(三)推举代表性传承人;

(四)爱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

(五)开展该项目的展现展演活动;

(六)为该项目传承及相关活动供应必要条件;

(七)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

(八)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爱护单位无正值理由不履行前款规定义务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爱护单位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爱护单位。

其次十七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爱护单位享有下列权利:

(一)开展传授、展现技艺、讲学以及文艺创作、学术讨论等活动;

(二)依法向他人供应其把握的学问、技艺以及有关的原始资料文献、实物、场所等,并获得相应酬劳;

(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有困难的,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申请支持;

(四)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看法、建议;

(五)获得人民政府规定的传承人补助费和爱护单位项目爱护经费;

(六)其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相关的权利。

其次十八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和爱护单位档案。

区县(自治县)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每年将本行政区域内代表性传承人和爱护单位的状况报送市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其次十九条文化主管部门依据需要,实行下列措施,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爱护单位开展传承、传播活动:

(一)供应必要的传承场所;

(二)供应必要的经费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沟通等活动;

(三)支持其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

(四)资助有关技艺资料的整理、出版;

(五)资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建设;

(六)指导其依法爱护享有的学问产权;

(七)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截留、挪用、挤占前款其次项规定的经费。

第三十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鼓舞和支持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别优势,在有效爱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地方、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鼓舞和支持结合进展文化旅游、民俗节庆活动开发利用具有生产性、表演性或者欣赏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信贷等各项优待。

第三十一条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应当处理好爱护传承和开发利用的关系,保持该代表性项目的传统文化内涵,坚持传统工艺流程的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的真实性。

第三十二条市、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应当依据需要支持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所,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活动,并结合节庆、文化活动、当地民间习俗等实际状况,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展现、表演等活动。

第三十三条教育机构应当根据教育主管部门的规定,将本地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教育内容,因地制宜地开展教育活动。

第三十四条鼓舞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全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和实物捐赠给政府设立的文化机构保藏,或者托付政府设立的文化机构保管或者展出。接受捐赠的文化机构应当对捐赠者赐予嘉奖,并颁发捐赠证书;接受托付的文化机构应当注明托付者的名称。

鼓舞有条件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成立讨论机构,兴办专题博物馆,开设特地展室,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讨论工作,展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鼓舞公民学习、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技艺,对学习、传承优异者赐予补助。

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违反本条例规定,破坏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的,依法担当民事责任;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赐予治安管理惩罚。

第三十六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截留、挪用、挤占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经费的,由文化主管部门责令返还,并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行政惩罚。

第三十七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爱护单位的评审中弄虚作假的,由文化主管部门赐予警告;已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爱护单位的,予以撤销,并责令返还项目爱护经费、传承人补助费。

第三十八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赐予处分。

第三十九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条依照本条例规定,应当由文化主管部门依法处理的违法行为,已实行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由文化综合行政执法机构依法处理。

第五章附则

第四十一条本条例自12月1日起施行。

篇2:《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推动文化强省建设,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其次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四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实行认定、记录、建档等措施予以保存,对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实行传承、传播等措施予以爱护。

第五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应当贯彻爱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进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加,与建设文化强省的战略目标相适应。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的领导,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爱护规划,将其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规划;建立完善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健全工作机构,加强队伍建设和人才培育;实行政府目标管理责任制,加强考核和监督检查。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代表性项目名录爱护、代表性传承人补贴、文化生态爱护区建设等方面的专项资金。

省、市(州)人民政府应当在项目、资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赐予扶持。

第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进展和改革、财政、经济和信息、民族宗教、教育、国土资源、住房和城乡建设、卫生、体育、旅游等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涉及两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予以协调。

第九条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会同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帮助当地人民政府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

鼓舞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宣扬,提高全社会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网络等媒体单位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扬,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问。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赐予表彰和嘉奖。

其次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全面把握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数量、分布、生存环境、爱护现状等状况,建立档案和相关数据库。普查状况向本级人民政府和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档,建立健全调查信息共享机制。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可以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调查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应当汇交同级文化主管部门。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依法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将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肯定的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和鲜亮地域或者民族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名录予以爱护。

第十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请或者建议。

第十六条市(州)、县级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推举列入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

第十七条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交的申请材料或者推举材料应当包含下列内容:

(一)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名称、历史、现状和价值;

(二)传承状况,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三)爱护要求,包括项目的爱护单位、爱护目标和实行的措施、步骤、管理制度;

(四)有助于说明项目的视听资料等材料。

第十八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认定实行专家评审制度。

评审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正的原则。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五人以上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对推举、申请或者建议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进行初评,提出初评看法。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七人以上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通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审议,提出审议看法。

初评看法、审议看法分别经专家评审小组、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过半数通过。

其次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建立由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

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中随机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的,从相关领域选择专家组成。

专家评审小组成员一般不得同时担当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县级专家评审委员会组成人数不足七人的,专家评审小组成员可以参与专家评审委员会,但不得超过三人。

其次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看法。公示期不得少于二十日。

公示期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异议的,应当书面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经过调查,认为异议不成立的,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书面告知异议人并说明理由;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根据规定程序重新组织评审。

其次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依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审议看法和公示结果,拟订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其次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通过调查或者其他途径发觉濒临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名目,并将该名目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其次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制定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规划,对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爱护。

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规划,应当对濒临消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爱护。

其次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准时实行下列抢救性爱护、保存措施:

(一)采纳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和建档;

(二)征集相关资料和实物;

(三)爱护、保存相关场所、遗迹;

(四)其他抢救性爱护、保存措施。

其次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直接相关的建筑物、场所、遗迹及其附属物划定爱护范围,作出标识说明,建立特地档案。

标识说明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名称、级别、简介等内容。

其次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规划的实施和濒危项目爱护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对监督检查中发觉的问题,应当准时订正、处理。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其次十八条鼓舞和支持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承、传播。

其次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和爱护单位。

第三十条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爱护单位,应当参照本条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的规定,并将所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和爱护单位予以公布。

市(州)、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爱护单位名单应当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第三十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娴熟把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特定领域内具有代表性,并在肯定区域内具有较大影响;

(三)乐观开展传承活动,培育后继人才。

第三十二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开展传艺、技艺展现、艺术创作、讲学及学术讨论等活动;

(二)根据有关规定享受传承补贴;

(三)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申请扶持;

(四)其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相关的权利。

第三十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实行收徒、培训、办学等方式传授技艺,培育新传承人;

(二)妥当整理、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

(三)协作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四)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扬。

第三十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爱护单位应当具备下列基本条件:

(一)有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相对完整的资料;

(二)有实施该项目爱护方案的力量;

(三)有开展传承、展现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第三十五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爱护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全面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妥当保存;

(二)为该项目的传承及相关活动供应必要条件;

(三)有效爱护该项目相关的场所;

(四)乐观开展该项目的展现活动;

(五)向当地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报告项目爱护实施状况,并接受监督。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行下列措施,鼓舞、支持和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与传播活动:

(一)供应必要的传承场所;

(二)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沟通和传统节庆表演等活动,以及整理、出版有关技艺资料;

(三)对高龄或者经济困难的代表性传承人,发放生活补贴;

(四)支持其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

(五)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

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可以实行助学、奖学或者职业培训补贴等方式,资助代表性传承人的学徒学习技艺。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和爱护单位进行考评。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值理由不履行规定义务的,认定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丢失传承力量的,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爱护单位无正值理由不履行规定职责的,认定该项目爱护单位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爱护单位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爱护单位。

第三十八条文化馆(群艺馆)、图书馆、艺术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讨论机构和爱护工作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依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讨论、学术沟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播活动。

第三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需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项公共文化设施,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藏、展现和传承。

鼓舞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鼓舞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将其全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和资料捐赠或者托付给政府设立的公共文化机构保藏、保管、展出。

第四十条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学校校应当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问编入地方教材,纳入素养教育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爱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进展

第四十一条鼓舞和支持在有效爱护的基础上,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开发具有鲜亮地域、民族特色和市场潜力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第四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适合生产性爱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鼓舞实行与经贸、旅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爱护、传承。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引导扶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生产性爱护示范中心、示范基地或者示范园区,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物质化、市场化、社会化。

第四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在资金、场所、宣扬推介、产品销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关心。

单位和个人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待。

第四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实行限量开采、提高利用率等措施,爱护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亲密相关的动物、植物和珍稀矿产等自然 原材料,严禁非法猎取或者盗卖。

第四十五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数量集中、特色鲜亮,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村镇、街区或者特定区域,可以依法设立文化生态爱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爱护。

第四十六条设立文化生态爱护区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会同城乡规划主管部门编制专项爱护规划,听取文化生态爱护区内居民的看法,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文化生态爱护区跨两个以上县级行政区域的,由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文化生态爱护区的爱护和建设,在政策优待、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第四十八条鼓舞和支持依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国内外的合作与沟通,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十九条鼓舞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技术讨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方法的讨论。

鼓舞和支持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和课程,或者建立教学、讨论基地,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科学讨论,培育专业人才。

第五十条鼓舞和支持以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文学艺术创作,有方案、有重点地开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文献、典籍、资料的整理、翻译、出版和讨论工作。

第五十一条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艺术创作、出版、产品开发、旅游活动等,应当敬重其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不得歪曲、贬损、滥用和过度开发。

第五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二条违反本条例规定,法律、行政法规有惩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爱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的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赐予警告;已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爱护单位或者代表性传承人的,予以撤销,责令返还爱护经费和传承补贴,并处以1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四条违反本条例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单位不履行职责,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流失或者场所损毁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处以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赐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爱护管理职责的;

(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爱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

(三)不实行有效爱护措施,造成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失传的;

(四)贪污、挪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经费的;

(五)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六章附则

第五十六条本条例自2022月1日起施行。

篇3: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其次条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文物爱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应当贯彻爱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进展的方针,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加,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规划,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规划。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协调。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应当帮助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工作。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的宣扬,提高全社会爱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广播、电视、报刊、出版、网络等新闻媒体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宣扬,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问。

第八条鼓舞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捐赠资金以及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资料。

其次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和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依据本行政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规划和爱护、保存工作的需要,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对相关部门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时,相关部门应当予以帮助。相关部门也可以对其工作领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

鼓舞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供应非物质文化遗产线索。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予以认定、记录,建立档案和数据库,并准时组织专家对调查信息进行甄别、整理和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以及建立的档案应当妥当保存,防止损毁、流失。

第十一条境外组织或者个人在本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报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批准。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审批状况书面告知调查所在地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由其负责对境外组织或者个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实施监督管理。

依法获得批准的境外组织在本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应当与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讨论机构合作进行。调查结束后,境外组织与合作的境内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讨论机构或者境外个人应当在二十日内,向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交调查报告和调查中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复制件。

第十二条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考察、采访和实物征集时,应当征得调查对象的同意,敬重民族风俗、信仰和习惯,不得非法占有或者损毁相关实物和资料,不得侵害调查对象的合法权益,不得歪曲和滥用调查成果。

第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列入名录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符合下列标准:

(一)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

(二)具有历史传统和清楚的传承脉络,至今仍以活态形式存在;

(三)具有鲜亮的地方特色,在本行政区域有较大影响力。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推举列入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推举项目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名称、历史、现状和价值;

(二)传承状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三)爱护要求,包括爱护应当达到的目标和应当实行的措施、步骤、管理制度;

(四)有助于说明项目的视听资料等材料。

省人民政府统筹协调各有关方面,可以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推举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联合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第十五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可以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第十六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认定实行专家评审制度。评审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正的原则。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专家库由文学、艺术、民俗、社会、宗教、医药等相关领域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组成。

第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对推举或者建议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进行初评和评审。专家评审小组组成人员不少于三人,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不少于七人,参与专家评审小组的专家不得作为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专家评审小组通过集体评议形成初评看法,送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经专家评审委员会审议形成审议看法。

初评看法、审议看法应当经专家评审小组、专家评审委员会成员过半数通过。

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中随机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的,从相关领域选择专家组成。

第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通过报刊、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予以公示,征求公众看法。公示期不得少于二十日。

公示期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异议的,应当书面提出。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经过核查,认为异议不成立的,应当自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书面告知异议人并说明理由;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根据规定程序重新组织评审。

第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依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审议看法和公示结果,拟订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

其次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依据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不同特点,制定项目爱护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并根据下列规定开展爱护工作:

(一)对传统表演艺术类的项目,注意传统剧(节)目及其资料的发掘和整理,准时记录老艺人的代表性剧(节)目;

(二)对传统美术和技艺类的项目,注意代表性传承人的技艺传承及原材料爱护,征集代表性传承人主要代表作品,鼓舞探究生产性爱护方式;

(三)对民俗类的项目,注意在相关地区开展宣扬、教育和民俗活动,促进群体传承。

其次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确定爱护单位。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单位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依法登记,并有专人负责该项目爱护工作;

(二)具有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或者该项目相对完整的资料;

(三)具有编制并实施该项目爱护方案的力量;

(四)具有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场所和条件。

爱护单位名单应当予以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

其次十二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依据项目爱护规划制定年度爱护方案;

(二)收集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

(三)爱护相关场所;

(四)开展传承、展现、沟通和利用活动;

(五)根据规定使用项目爱护资金,为项目爱护供应保障;

(六)推举本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支持其开展传承活动;

(七)定期报告项目爱护实施状况。

项目爱护单位不履行前款职责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整改。连续两年被责令整改的,可以取消其项目爱护单位资格,重新确定项目爱护单位。

其次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规划的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发觉爱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准时订正、处理。发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的项目濒危的,应当准时拟定濒危项目名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予以公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实施抢救性爱护。抢救性爱护应当在专家指导下进行,实行下列主要措施:

(一)采纳文字、图片、录音、录像等方式进行记录和建档;

(二)征集、保存相关资料和实物;

(三)爱护相关场所、遗迹;

(四)实行特别措施培育传承人;

(五)其他抢救性爱护措施。

其次十四条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集中、特色鲜亮,形式和内涵保持完整的村镇、街区或者特定区域,经批准可以设立国家级或者省级文化生态爱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爱护。

需要设立文化生态爱护区实行区域性整体爱护的,当地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听取文化生态爱护区内居民的看法,制定文化生态爱护区方案,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后逐级上报。省级文化生态爱护区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申请设立国家级文化生态爱护区,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其次十五条文化生态爱护区所在地的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文化生态爱护区专项爱护规划的编制。专项爱护规划应当托付规划设计单位编制,经省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同意后,由所在地人民政府批准组织实施。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专项爱护规划供应给城乡规划和国土资源主管部门,由其依据规划要求将有关内容依法纳入当地城乡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文化生态爱护区的爱护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其共同的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负责协调。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文化生态爱护区的爱护和建设,在政策优待、资金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倾斜。

其次十六条文化生态爱护区专项爱护规划应当划分核心爱护区域和一般爱护区域。核心爱护区域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存续状态良好,具有重要价值和特色鲜亮的街道、社区或者乡镇、村落纳入,并划定爱护范围和建设掌握地带,明确爱护要求和爱护措施。核心爱护区域内不得开发建设,不得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所依存的建(构)筑物、场所、遗迹等。对一般爱护区域的爱护应当统筹协调文化生态爱护和经济社会进展的要求,新建、改造或者修缮的建(构)筑物,应当在体量、形式、风格等方面与相邻传统建筑的风貌相全都。

文化生态爱护区内涉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爱护的,应当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

其次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可以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以下简称代表性传承人)。

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娴熟把握其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在肯定区域或者领域内被公认为具有代表性、权威性、影响力;

(三)乐观开展传承活动。

其次十八条符合条件的个人可以向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申请为代表性传承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单位在征得被推举人书面同意的基础上,可以向本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推举代表性传承人。

推举和申请代表性传承人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的基本状况;

(二)该项目的传承谱系以及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的学艺与传承经受;

(三)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的技艺特点、成就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四)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的状况;

(五)其他说明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代表性的材料。

其次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认定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参照本条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的规定执行。所认定的代表性传承人名单应当予以公布,并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

第三十条代表性传承人享有下列权利:

(一)开展传艺、技艺展现、艺术创作、讲学及学术讨论等活动;

(二)根据有关规定享受传承补贴;

(三)开展传承活动有困难的,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申请扶持;

(四)其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相关的权利。

第三十一条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履行下列义务:

(一)实行收徒、培训、办学等方式传授技艺,培育传承人;

(二)妥当整理、保存相关的实物、资料;

(三)协作文化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四)在开发利用过程中有效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保持传统工艺流程整体性和核心技艺真实性;

(五)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扬。

第三十二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实行下列措施,鼓舞、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与传播活动:

(一)供应必要的传承场所;

(二)资助其开展授徒、传艺、沟通和传统节庆表演等活动,以及整理、出版有关资料;

(三)支持其参加社会公益性活动;

(四)支持其开展传承、传播活动的其他措施。

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等部门可以实行助学、奖学或者职业培训补贴等方式,资助代表性传承人授徒传艺。

第三十三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定期对代表性传承人进行评估。代表性传承人无正值理由不履行规定义务的,认定该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取消其代表性传承人资格,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丢失传承力量的,可以重新认定该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

第三十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术讨论机构、爱护机构和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等公共文化机构,以及利用财政性资金举办的文艺表演团体、演出场所经营单位等,应当依据各自业务范围,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讨论、学术沟通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传播活动。

第三十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利用现有场馆、在新建公共文化设施中设立特地区域或者依据需要新建专项公共文化设施,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馆,并将其纳入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藏、展现和传播。

鼓舞和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所和传承场所,展现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第三十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农村文化、社区文化、校内文化、企业文化、家庭文化建设相结合,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人和爱护单位开展文化服务和文化活动,丰富优秀公共文化产品供应。

第三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爱护和传播,运用数字化存储手段系统记录和归档相关资料,建立数据库和数字化爱护系统平台,便利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进行资料查询和复制,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技术讨论、传播推广和成果转化。

第四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利用与进展

第三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鼓舞实行与经贸、旅游相结合等方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开发利用。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通过融资、合作、入股等方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资源转化为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义生产文化产品或者供应文化服务的,应当使用该项目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保证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

第三十九条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应当合理规划布局,加强引导扶持,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爱护示范基地。

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可以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提出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爱护示范基地的申请:

(一)拥有至少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项目;

(二)在生产性爱护活动中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真实性、整体性及核心技艺的传承;

(三)乐观协作有关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与爱护,注意整理、保存相关资料,拍摄记录技艺流程;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序、富有成效;

(五)乐观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现、展演和出版、宣扬、教育活动,在本地及周边地区具有较高的影响力;

(六)已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四十条省、设区的市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爱护示范基地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后,组织专家进行实地考察和评审论证,出具考察论证看法。文化主管部门对经考察论证拟认定的单位名单进行公示,公示期为十五日。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文化主管部门颁发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爱护示范基地标牌和证书。申请设立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爱护示范基地,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办理。

第四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亲密相关的珍稀矿产、动物、植物等自然 原材料的爱护,严禁乱采、滥挖或者盗猎、盗卖。

鼓舞种植、养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亲密相关的自然 原材料。鼓舞代表性传承人在坚守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的基础上,开发、推广和使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亲密相关的自然 原材料的替代品。

第四十二条鼓舞和支持依法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对外合作与沟通,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响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第四十三条鼓舞和支持以弘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目的的艺术创作、表演和展现,开展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始文献、典籍、资料的整理、翻译、出版和讨论工作。

第四十四条鼓舞有条件的文化生态爱护区在保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的基础上,依托文化生态爱护区中独具特色的文化生态资源,进展符合其特色的旅游活动。文化生态爱护区内有门票收入的景区,应当设置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现场馆或者传习场所。

省级文化生态爱护区所在地的县级人民政府应当从每年旅游门票收入中支配肯定的资金,用于文化生态爱护区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爱护。

第四十五条鼓舞和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和爱护单位利用现代科技、工艺或者艺术手段,在不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真实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创新。

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艺术创作、出版、产品开发、旅游活动等,应当敬重其原真形式和文化内涵,不得歪曲、贬损、滥用和过度开发。

第四十六条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传统工艺、制作技艺和艺术表现方法以及其他技艺,属于国家隐秘或者商业隐秘的,应当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行相应的保密措施。

第五章保障措施

第四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健全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部门间协调合作制度,健全工作体系和机制,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队伍建设和专业人才的培育与使用。

第四十八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可以用于下列事项: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与代表性项目名录爱护;

(二)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抢救和爱护;

(三)对代表性传承人的资助、补贴;

(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宣扬出版、专家询问和数据库建设;

(五)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的征集;

(六)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其他工作。

第四十九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鼓舞、支持代表性传承人和爱护单位将项目申请专利、注册商标、申报地理标志、登记版权等。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拥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实物、资料、建(构)筑物、场所等,其全部权或者使用权受法律爱护。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非法侵占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产品和资料。

第五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合理开发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在场所供应、宣扬推介、产品销售等方面予以扶持和关心。

单位合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依法享受国家规定的税收优待。

第五十一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机构可以依法接受组织或者个人捐赠资金、资料和实物,并建立健全登记入库、管理使用制度,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

第五十二条教育主管部门应当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学问编入地方教材,纳入素养教育内容,提高青少年爱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

科技主管部门应当支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科学技术讨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方法的讨论,对符合科研课题立项的项目予以支持。

文化、卫生主管部门应当关怀代表性传承人的健康,为其建立健康档案。

鼓舞和支持职业学校、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教学、讨论基地,设置相关专业和课程,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传承等专业人才。

第六章法律责任

第五十三条违反本条例规定,在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过程中弄虚作假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赐予警告;已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或者取得代表性传承人资格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予以撤销,责令返还项目爱护经费或者传承补贴,处一千元以上五千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四条境外组织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第十一条规定,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责令改正,赐予警告,没收调查中取得的实物、资料;情节严峻的,对境外组织并处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的罚款,对境外个人并处一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五十五条违反本条例其次十二条第一款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爱护单位不履行职责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资料流失或者场所损毁的,对爱护单位和直接责任人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

第五十六条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其次款规定,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义生产文化产品或者供应文化服务,不符合该项目传统工艺流程和核心技艺,对其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造成破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峻的,处三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第五十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主管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机构的工作人员,违反本条例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主管部门或者监察机关依法赐予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不履行爱护管理职责,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中取得的实物图片、资料及档案损毁、流失的;

(二)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和爱护单位、代表性传承人评审认定过程中弄虚作假、徇私舞弊的;

(三)不实行有效爱护措施,造成濒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失传的;

(四)过度开发致使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或者造成不良影响的;

(五)贪污、截留、挪用、挤占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经费的;

(六)发觉境外组织或者个人违反本条例规定在本行政区域内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活动而不予以查处的;

(七)有其他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行为的。

第七章附则

第五十八条本条例自9月1日起施行。

篇4: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工作,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其次条本条例适用于本省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爱护、保存活动。

本条例所称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包括:

(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

(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

(三)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

(四)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

(五)传统体育和游艺;

(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第三条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应当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加,正确处理经济建设、社会进展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的关系,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定、记录、建档等保存工作,加强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等爱护工作。

第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进展规划;将爱护、保存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专项资金,用于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传承、传播、濒危项目抢救等爱护、保存工作。

第五条省、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应当在资金、人才培育、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的扶持,并在其设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专项资金中加大对本行政区域内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协调机制,协调处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中涉及的重大事项。

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涉及两个以上行政区域的,由共同的上级人民政府及其文化主管部门予以协调。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以下简称文化主管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进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民族宗教、财政、税务、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规划、旅游等有关部门,根据各自职责,负责有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

第八条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机构在文化主管部门的领导下,组织实施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的相关工作。

文化馆(站)、村民委员会、居民委员会开展相应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保存工作,文化主管部门应当赐予指导和支持。

第九条任何单位和个人对违反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和本条例的行为,有权向文化主管部门举报或者投诉。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依法受理,并将处理结果告知举报人或者投诉人。

其次章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第十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对本行政区域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状况进行调查,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相关数据库。

鼓舞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文化主管部门供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建立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对本行政区域内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爱护。

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应当具有世代传承传播、活态存在的特点,具有鲜亮的民族或者地域特色,并在当地有较大影响。

第十二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认为某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建议。

第十三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提出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申请。申请主体为非申请项目传承人(团体)的,应当获得申请项目传承人(团体)的授权。

第十四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从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向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推举列入上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

第十五条向文化主管部门提交的申请材料或者推举材料应当包括:

(一)项目介绍,包括项目的名称、历史、现状和价值;

(二)传承状况介绍,包括传承范围、传承谱系、传承人的技艺水平、传承活动的社会影响;

(三)爱护要求,包括爱护应当达到的目标和应当实行的措施、步骤、管理制度;

(四)有助于说明项目的视听资料等材料。

第十六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认定实行专家评审制度。

评审工作应当遵循公开、公正、公正的原则。

第十七条文化主管部门可以建立由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良好职业道德的专家组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

第十八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五名以上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小组,对推举、申请或者建议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进行初评。初评看法应当经专家评审小组成员过半数通过。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五名以上专家组成专家评审委员会,对初评看法进行审议,提出审议看法。

专家评审小组和专家评审委员会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中随机选择相关领域的专家组成。未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库的,从相关领域选择专家组成。

专家评审小组的成员不得同时担当专家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县级人民政府文化主管部门组织的专家评审委员会人数不足的,专家评审小组成员可以参与专家评审委员会,但不得超过专家评审委员会总人数的三分之一。

第十九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将拟列入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予以公示,征求公众看法。公示时间不得少于二十日。

公示期间,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异议的,应当书面提出。文化主管部门经过调查,认为异议不成立的,应当在收到异议之日起三十日内书面告知异议人并说明理由;认为异议成立的,应当重新组织专家根据本条例规定的程序进行评审。

其次十条文化主管部门依据专家评审委员会的审议看法和公示结果,拟订本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报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市、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应当报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备案。

其次十一条文化主管部门对通过调查或者其它途径发觉因自然或者人为缘由而面临消亡、失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当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名目,并将该名目报上一级文化主管部门。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抢救方案,实行有效措施准时进行抢救性爱护、保存。在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时,对体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项目予以优先考虑。

第三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和其他爱护措施

其次十二条文化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制定爱护规划,对本级人民政府批准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爱护,并对濒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予以重点爱护。爱护规划由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机构负责执行。

文化主管部门应当对爱护规划的实施状况进行监督检查;发觉爱护规划未能有效实施的,应当准时订正、处理。

其次十三条对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项目,文化主管部门可以认定爱护单位和代表性传承人。

其次十四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爱护单位应当具有该项目相对完整的资料,具备实施该项目爱护方案的力量和开展传承、展现活动的场所及条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爱护单位经文化主管部门组织五名以上专家评议、公示后,由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并向社会公布。

其次十五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爱护单位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收集该项目的实物、资料,并登记、整理、建档;

(二)推举代表性传承人;

(三)爱护该项目相关的文化场所;

(四)开展该项目的展现展演活动;

(五)为该项目传承及相关活动供应必要条件;

(六)制定并实施该项目爱护方案,定期报告项目爱护实施状况,并接受监督;

(七)其他应当履行的职责。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爱护单位无正值理由不履行爱护职责并拒不改正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撤销其爱护单位资格并根据本条例规定的程序重新认定;因客观缘由无法连续履行爱护职责的,文化主管部门应当根据本条例规定的程序另行认定。

其次十六条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可以向文化主管部门推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人选,公民也可以自行申请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推举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的,应当征得被推举人的书面同意。

向文化主管部门提交的推举材料或者申请材料应当包括:

(一)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的基本状况;

(二)该项目的传承谱系以及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的学艺与传承经受;

(三)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的技艺特点、成就及相关的证明材料;

(四)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持有该项目的相关实物、资料的状况;

(五)其他说明被推举人或者申请人代表性的材料。

认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参照执行本条例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评审的规定,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经文化主管部门批准后予以公布。

其次十七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符合法定条件。下列人员不得认定为代表性传承人:

(一)仅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收集、整理和讨论的人员;

(二)文化主管部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爱护工作机构的工作人员;

(三)其他不直接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承活动的人员。

其次十八条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应当依法履行义务,并享有下列权利:

(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