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商周时期农业科技史_第1页
夏商周时期农业科技史_第2页
夏商周时期农业科技史_第3页
夏商周时期农业科技史_第4页
夏商周时期农业科技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夏商西周时期农业

科技的发展制作人:陈小军班级:农学101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科技的发展公元前2070年,中国由原始社会进入奴隶社会,相继建立了夏、商、周三个奴隶制王朝。夏朝时期已进入青铜器时期,人们掌握了天文历法的知识,重视农业生产,储备粮食,并造酒,设置了专管畜牧业的官职,这些为奴隶制社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商朝时期青铜冶铸技术达到更成熟地步,农业生产成为决定性的部门,尤其是在后期,以种植业为中心的农业发展更快。周朝是我国奴隶制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周天子每年举行隆重的“藉田”大礼以及王后“养蚕”仪式,以表示对农业的重视。夏商周时期的农具钁斧臿镰刀一、青铜农具的出现铜器在我国原始社会已经出现。最早出现的是红铜,但在生产中所起作用不大,此后发展出了青铜。青铜器虽不能完全替代石器,但对生产力的提高,无疑起了划时代的作用。从各个考古一直来看,夏朝时期人们可能开始使用青铜农具;商代时期青铜冶铸已相当发达,已有部分青铜农具应用于农业生产;西周的农具,虽然仍以木、石、骨、蚌器为主,但青铜农具的使用显然比商代有所增加。青铜农具的出现,是我国农具材料上的一个重大突破,开始了金属农具代替石器农具地位的漫长过程。青铜农具的使用大大提高了劳动效率,对推进农业生产和农业科学技术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二、农具种类的发展夏商周时期,除了继续沿用原始社会的农具外,又发展了一些新的农具,是农具种类有了很大的发展。耒耜是中国原始社会的重要农具,这一时期仍继续使用。及至西周时期,耜使用普遍,是耕作的主要农具。钁也是这一时期的重要耕具,在原始社会后期开始出现石钁,但商周时期被数量较多的青铜钁所代之。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具种类与原始社会相比较,其最大区别在于此时出现了中耕农具——钱和镈,说明人们已初步掌握了中耕除草技术。此外,青铜农具铚、艾是从原始社会收获农具石刀、石镰发展而来的收获农具。综上所述,夏、商、西周时期的农具从材质上虽然仍以木质骨蚌为主,但是已有部分青铜农具用于农业生产,从而发生了以木石为主到铜石并用的演变。从种类来看,创造了青铜犁、钁、钱、镈等新式农具,使垦辟、中耕和收获等农具配套成龙。农业生产工具上的改进为夏、商、西周农业生产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农田沟洫和灌溉

农田水利建设,在中国古代农业生产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可以说,夏、商、西周时期的农业与水利事业紧密结合。通过建设水利,是农业生产得到相应的保证和发展。此时期的沟洫水利又与份地制的并田相结合,逐渐形成井田沟洫系统。一、沟洫的起源和发展农田沟洫系统的存在是夏、商、西周时期黄河中下游地区农业显著特点之一。夏、商、西周时代为了进一步发展农业,人们就开始较大规模地对平原低地进行开发。因黄河中下游平原夏秋多暴雨,河流易泛滥,这样防洪排涝就成为垦田殖谷的前提。大禹治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工作,一是疏通河道,二是用沟洫把田野中积水排泄到川泽中去。这是巩固和发展低地农业的基础。从田字的形态结构分析,田的周围有疆界,中间有纵横的沟洫和小路将其分为四块、六块、八块,构成一个整齐规划的农田图形。二、周代井田沟洫系统

西周时期,井田制更加完善,井田制规定土地归国家所有,有国王将全国土地分给层层贵族,按井字形划分为九区,中央一区为公田,四周八区分授给八夫的私田。奴隶们依附于井田,通过集体劳动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种植。农田沟洫的修建,不仅是当时发展农业的基础,而且深深影响到农业生产技术的各个方面,成为这一时代农业的重要特征。就连当时社会生活的某些重要制度,也和沟洫制度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把握沟洫制度的形成及其发展,成为理解我国上古农业时代以至整个社会历史的关键之一。水田沟洫根据《周礼·稻人》记载,设有蓄水的“潴”、拦水的“防”、放水的“沟”、配水的“遂”、关水的“列”和排水的“浍”等,形成了蓄水工程和排灌渠系相结合的沟洫工程,但当时的规模较小。在河北的一口水井商代遗址中,还发现了一只扁圆形的水桶,这是现存最早的提水木桶。可见在两千多年前我国人民已经知道开始利用地下水了。三、灌溉的出现夏商西周时期,农田水利措施的重点虽然是排除积水,但人工灌溉也已出现。经考古发掘,在殷墟、二里岗、台西村等几个重要的商代遗址中,分别发现有水沟、水井、陶水道管以及壕沟等。此外《诗经·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为荷》”;《诗经·小雅·白华》:“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这些都反映了西周时期已经存在蓄水、引水和取水的人工灌溉方式,并已掌握了简单的灌溉技术。第三节、作物构成和耕作方式作物种类是反映农业生产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种类繁多,表明人们驯化植物为人工栽培能力的增强,是农业发达的重要表现。作物构成与耕作制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商周时期种植的大田作物主要有黍、稷(粟)、稻、来(小麦)、

牟(大麦)、菽(大豆)、麻等,基本为粮食作物,农作制由原始撂荒逐步发展到以轮荒制为主的阶段。一、作物种类及其构成黍菽粟大麦稻高粱夏代的农作物构成因无文字记载,已不可考,但其特点

具有连续性,所以我们可从商代作物构成中,窥见夏代作物构成的大致情况。据商代甲骨文记载的甲骨文作物种类主要有;禾、黍、来、稷、麦、菽等。

商周金文中记载的作物种类主要有粟、黍、来、麦、麻、稻、菽等。总的看来,夏商周时期的主要粮食作物种类,不外乎粟、黍、稻、来、牟、菽、麻七种。明代以前,中国的粮食作物种类,大致也如此,这说明中国粮食作物的种类至此基本奠定了基础。但在夏商周时期,黍和粟是主要的粮食作物。黍、粟在夏商周时期占主要地位的原因:自然条件:夏商周活动区域主要在秦岭淮河一带,降水少且分布不均,气候干旱,对水分需求少的黍和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作物特征:黍和粟抗旱能力强,抗逆能力高,成熟较早,对北方自然条件适应能力强。耕作制度:夏商西周时期是由撂荒耕作制向轮荒耕作制的转变时期,而粟、黍有开荒先锋的声誉,对轮荒制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三者的结合决定了这个时期的作物构成以黍、稷为主的状况。

水稻在新石器时期主要分布与长江流域以南的广大地区,零星见于黄河流域,夏商周时期进一步引向北方。麻在新石器时代被利用或栽培,到夏商西周时期成为一种相当重要的作物。商、周时期,麻是人们普遍利用的制衣原料。由此可见,夏商西周时期黍、稷在粮食生产中仍占主要地位;麻虽也作粮食,但主要还是利用他的纤维;水稻已传到黄河流域,但被视为粮食的珍品,栽培并未普遍;麦、豆是这时初见记载的作物、栽培也还不多。这便是夏商周时期主要农作物组成的一个轮廓。二、轮荒耕作制

我国夏商周时期的耕作制度,是由撂荒耕作制向轮荒耕作制过度的时期。大约在商代和西周前期通行了“菑新畲”耕作制向田莱制和易田制的转变。菑新畲:经济家认为,“菑”是垦后第一年的田,“新”是垦后第二年的田,“畲”是垦后第三年的田,即“垦田三阶段说”。文字学家则认为,“菑”是不耕田,即撂荒地,“新”是已撂荒两年,正在复壮的地,“畲”是经过撂荒复壮,准备重新垦耕的地,即“撂荒复壮说”。

夏商周时期人工施肥尚未广泛实行,仍然大量使用木石等粗制农具,难以深耕细作,耕地要想连续种植而又长期保持肥力是不可能的,所以土地连续种两年后,土地费力渐竭或已竭时,就需休闲。但这种轮更耕作制比原始社会的撂荒制已有明显的进步:

第一,耕地闲置的期限已大大缩短,实行耕播和休闲有计划的轮换,提高了土地利用率。第二,休闲地不像撂荒地那样抛弃不管,不仅有计划地利用自然以恢复地力,而且采取诸如“反草”等措施用人工的干预促使地力的恢复。三、垄作和条播的出现耕作是夏商西周农业生产技术的突出特点,他的出现是与沟洫制度密切相关的。我国农田沟洫起源很早,亩的出现也是很早的,不过初期的亩是自然形成的,没有明确的形状和明确的规格,带有原始性质西周之后,垄作日渐普及,亩逐渐趋于规格化,出现了以宽六尺、长六百尺为一标准亩的趋向。与垄作相联系,条播也出现了。禾行通达,是为了通风和容易接受阳光。四、耦耕

夏商周时期,大田耕作中广泛采取协作劳动的方式。在商代,奴隶主驱使奴隶劳动就是使用这种方式。西周时期则流行耦耕。二物相配对、对比并谓之耦,在农业圣山上的耦耕则是以两人为一组的劳动方式。从有关材料看,它与使用耒耜和修建沟洫有关。但是,自从牛耕和犁耕代替人耕和耦耕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已经不清楚“耦耕”,在解经时往往妄解擅释,以至今世学者对耦耕莫衷一是。今人通过证明,两人各执一耜相并而耕是合理的,从周原故地耦耕遗风的实地调查中,也可证明耦耕是二人二耜相并而耕的耕作方式,这应是西周最为流行的耦耕方法。第四节、栽培技术夏、商、西周时期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较原始农业有了明显的改进,主要表现在农田的垦辟整治、选种的研究、施肥的肇始、中耕的注重和治虫技术的萌芽等方面。一、整地和选种开垦荒地之后,对土地进行翻耕和整治,是农业进步的重要表现,也是精耕农业的第一步。这个环节,在夏、商时代包括了烧毁树木杂草,选择平坦适于耕种之地,沿江掘土聚垅坎构成一定范围,并在此范围内横竖在掘一条或数条沟渠,使之成为垅厢,这样就成了最初垦辟整治的农田。我国在原始社会时期,农作物的种植常表现为杂合群体的特征。余姚河姆渡、桐乡罗家角、吴兴钱山漾、吴县草鞋山等遗址都出土了籼粳并存的水稻杂合群体,这种杂合群体既符合原始的原始的粗放栽培技术条件,同时对多变环境有着较大的适应性,反映了种植基因的多样性,是后世开展选种、培育良种的基础。

到了夏商周时期,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懂得种子不同,收成早晚、产量和品质也有不同,又由于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对农作物的类型和特性引起了注意,并进行了有意识的选择,出现了前一段时期没有的选种效果。作物类型和品种的出现,是人们对作物的特征有了认识并加以选择的结果。西周时期我国出现不同成熟期、不同播种期、不同色泽、不同籽粒结构的作物类型和品种,这一事实说明,我国的选中技术至少在距今约3000年前已经产生。二、中耕除草

农作物种下后收成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田间管理,原始农业时期的撂荒耕作制就缺少这一环节。夏、商、西周时期,作物的田间管理受到普遍的重视。中耕、除草、治虫和施肥就是其中重要的内容。西周时期,人们对中耕除草更加重视,并且已在实际生产中普及了这项十分重要的增产措施。当时人们认识到,清除杂草不仅可以防止其危害庄稼,而且可以利用它腐烂肥田,提高地力以促进庄稼繁茂。

在春旱多风的黄河中下游地区,中耕除草不但能护苗促长,而且可以防旱保墒,使收获有所保证。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感觉到了这一点,这是中耕除草备受重视的原因。同时商周时期,我国垄作获得了发展,它不但便于排水,也适合于实行条播,从而也便于田间除草壅根培土。中耕除草技术之所以会在这一时期出现和发展,这也是一个重要原因。三、防治虫害商周时期,农业上的虫害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开始有虫害记载,并且开始采取措施防治虫害。由于农业害虫的危害严重,引起了人们对防治虫害的高度重视,并且采取了灭虫措施。利用火除害虫,是很自然的事,因为人们从事农事活动的最早办法便是火耕,以后开荒种地也是采用火烧方法清除杂草树木,人们在利用火进行农事活动时,很容易发现害虫扑向火光的特性,因为这种方法很早就被人们所掌握。另外人们在发现害虫时,用手去捉也是很自然的。总的来说,当时防治害虫的方法还是比较原始的。四、施肥的出现相传商汤建国后就注意到了水肥问题。商人可能已经开始向农田施肥。及至周朝时代,人们开始对农田施肥更加重视。人们已认识到中耕后腐烂在田间的杂草,能使庄稼生长更茂盛。此外,扫除污秽的杂物,用火化、土化等方法制成堆肥,也是当时常用的肥料。五、收获和储藏从垦辟土地、翻耕播种,经过中耕除草、浇水施肥、防治虫害等一系列的辛勤劳作,眼看着收获在望,无疑这是农业生产中的大喜事。西周时期,也有收获作物记载,《诗经·大雅·生民》载:“恒之矩秠,是获是亩,恒之穈芑是任是负。”粮食从田里收获后的重要工作就是保存储藏。据考古资料,我国目前发现的粮食储藏最原始的方式是窑储在磁山、半坡等遗址中都发现了大量的储藏窰穴。夏商周时期,窑储仍是主要的储藏方法,同时有发明了新的技术——仓储。第五节、畜牧业夏商西周时期,在种植业发展的基础上,林、牧、渔、蚕各业也都有了相应的发展。林、牧、渔、蚕各业与种植业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方面,他们的发展有赖于种植业的发展,而种植业的发展也有赖于林、牧、渔、蚕各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他们作为农业的重要补充,能为人们提供更加广泛的衣食资源,这是种植业所不可替代的。一、畜牧业的发展夏商时期由于青铜农具的使用,使农牧业有了很大的发展,畜牧业在社会经济中也占有一定的地位。夏代由于材料的缺乏,难考其详。然而相当于夏文化的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家畜遗骨,有牛、羊、马、猪、狗等,反映了夏代畜牧业的发展。从商代起,马、牛等大牲畜,也逐渐用于军事、交通和狩猎的动力。尤其是马,其地位显著提高。在畜牧业的经营方式方面,商代已出现了由政府经营的以养马业为主的畜牧业。周族虽然是一个以农业发迹的民族,但畜牧业仍占有一定的比重。西周时期的畜牧业在商代畜牧业的基础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周礼》中记载了一整套政府设置的管理官营畜牧业的职官和有关制度。二、饲养技术的进步

商周时期的饲养管理,实行以放牧和圈养相结合的的方式。这一饲养方式在原始社会晚期已经萌发,到了本时期有所发展,并明确记载。圈养家畜在商周时期也很普遍,当时被圈养的家畜种类很多,有马、牛、羊、猪等。圈养促进了饲料生产的发展,割草作饲料在我国商代已经出现。家畜的繁育技术在商周时期也已出现。为了防止乱交,保护孕畜和便于控制牲畜交配和生育的季节,当时实行牲畜的牡牝分群饲养。商周时期业创始了猪的去势育肥技术,猪的阉割去势,有利于猪的肥育,这是牲畜饲养技术的一大进步。三、蚕业的初步发展

我国的蚕业生产于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及至夏商周时期已初步发展。这主要表现在蚕业生产受到了高度的重视;载桑养蚕业已初具规模;丝织技术已有重大进步。商周时期,养蚕受到了高度重视。在商代还常常用玉雕成蚕来陪葬,至西周时情况还是如此,这些说明商周时期人们对蚕业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是蚕和人们的日常生活有着密切关系的反应。四、水产捕捞和人工养鱼的萌芽

旧石器时代的原始人类,是靠采集和渔猎来维持生活的,新石器时代的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在很大程度上还以渔猎作为食物来源的重要补充。在自然条件对渔业有利的地方,发展成带专业性的生产。后是许多的捕鱼技术和工具,可以从原始时代找到他的最初形态。进入夏商周时期,人们已将农业作为食物的重要来源,但是仍把渔猎作为食物的重要补充,经过长期渔猎的人们,在渔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商代的捕鱼区主要在黄河中下游流域,捕鱼工具主要有网具和钩具。网和钩仍是当时普遍使用的捕鱼方法。

西周时期捕鱼业进一步发展,捕鱼工具已趋于多样化。此外还创造了了一种叫林的渔法,成为后世渔樵的雏形。由于捕捞工具的改进,捕捞鱼类的能力也有相应的提高。随着捕捞业的发展,人工养鱼在这一历史时期已发生,池中养鱼已普遍,据此,可知中国的人工养鱼可能始于公元前十一世纪。第六节、物候历法和农业气象学的萌发农业是以自然在生产为基础的经济再生产,受自然界影响至大,表现为明显的季节性和紧迫的时间性。这一点,中国古代农业尤为突出。中国古代农民和农学家都有着强烈的农时意识,他们把时的因素放在首要地位,认为从事农业生产首先要知时顺天,以事适时。则经历了从物候指时、星象指时、到二十四节气、三十时节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天文学逐步创制,农业气象学业开始萌发。一、物候知识在农事活动中的运用

在农业发明以前,原始人类在长期的采集、渔猎生活中,对于草木的开花、结实以至荣枯,虫鱼鸟兽出没活动的时间,已积累了初步的知识,孕育着物候知识的萌芽,农业产生之后,由于掌握农事季节的需要,对物候的观察更加深入,物候的知识更加发展,从而成为人类最早掌握农时的一种手段。夏商西周时期人们的物候知识更加丰富。《夏小正》堪称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物候历,其经文只有三百六十三字,但讲到的物候就有便有六十条,动物的物候三十七条,属于植物的物候十八条,非生物的物候十五条。这些物候在动物方面涉及十一种兽类,十二类鸟类,十一种虫类和四种鱼类;在植物方面,涉及十二中草本、六种木本;在非生物方面涉及风、雨、旱、冻等气象现象,可见3000多年前我国积累的物候知识便已相当丰富。一、历法的出现

掌握农时的需要推动了历法的发展,中国天文历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尚书·尧典》说:“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则可能已知岁时长度为366日,并以闰月调整阴历与阳历。夏代可能已制定或颁布过历法,相传夏禹时曾“颁夏时于邦国”,孔子曾主张“行夏之时”但近代多数学者并不认为《夏小正》是夏朝文献,而认为很可能是一本成于春秋以前的古籍。就其内容而言,则有人认为“仍然保留着夏代历法的基本面目”。《夏小正>中有一年十二月的明确区分,除二月、十一月、十二月外,每月都有一些显著的星象出没来表示物候每个月中都标明一定的农事。

商代历法,据研究,是以太阴记月、太阳纪年的阴阳合历。阴阳合历一方面以朔望月作为历月的标准,另一方面又以地球绕太阳一周,即回归年作为历年的标准,这有避免历法和时令差误的优点,因而更符合农业生产掌握季节的需要。西周时期以掌握用土圭测日影定季节和求一个回归长度的技术,在《周礼》中有记载,观察恒星的位置变化来定季节和求取冬至、夏至,仅只是一种近似的方法。由于岁差的缘故,季节和恒星位置的关系是在不断变化的,只是用土圭观察太阳圭影在日中时的高度变化,才能较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