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1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2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3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4页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一、名门子弟初入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材料一】杨炎,字公南,凤翔人。曾祖大宝,武德初为龙门令,刘武周陷晋、绛,攻之不降,城破被害,褒赠全节侯。祖哲,以孝行有异,旌其门闾。父播,登进士第……玄宗征为谏议大夫,弃官就养,亦以孝行祯祥,表其门闾。——《旧唐书·杨炎传》弘农杨氏以弘农郡为郡望的杨姓氏族,属于“关陇八大家”,有着“天下杨氏出弘农,弘农杨氏遍天下”之说。杨炎祖上何以为官?一、名门子弟初入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材料二】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任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行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中外历史纲要(上)》1、九品中正制②被地方大族操纵后不利于选拔优秀人才,更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①社会动荡使得察举制失去良性基础背景一、名门子弟初入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材料三】曹魏时期:各州郡推选本州郡在中央任职且德名俱高者担任中正官;中正官品评人物,以家世、品行及才能为品评标准,三者并重,最终为人物定品,即乡品;官品与乡品相适应。【材料四】(西晋)中正评定人才,越来越依据士人的家世,父祖为高官者,在选举上占了越来越大的便宜。久而久之,……连中正本身的公正性也逐渐丧失。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张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导论》1、九品中正制标准家世、品行、才能只看重家世选拔了优秀的人才,一定时期内起着积极的作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一、名门子弟初入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为改变门阀势盛,选拔真正的人才,开始启用寒庶文化考试出身门第科举制度2、科举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任用高官主持,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度形成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了武举和殿试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形成一、名门子弟初入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科举制意义【材料七】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经过唐代的发展,考试作为一项重要制度确立起来。这样士人可以不经荐举,直接报名考试……由政府择优录取,从而纠正了魏晋以来世家大族垄断用人做官大权的状况。——韦庆远《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六】(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的挑选社会上优秀分子,使之参预国家的政治。此项标准,一则求其公平,不容舞弊营私。二则求其预备之单纯与统一,减免经济上之限制,使贫民亦有出身。又间接助成国内风俗教化之统整,以辅成大一统政府之团结巩固。——钱穆《国史大纲》【材料八】科举考试偏重文学、历史和学术问题,使得统治阶层产生一种讲求考证、沉溺文学或一味好古的倾向,这对培养求实致用的思想是很不利的。——[美]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5)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2)增进社会公平、公正;(4)削弱门阀士族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3)推动了古代教育事业的发展;(1)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6)科举制度阻碍了科技和文艺的发展、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一、名门子弟初入仕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3、选官制度变化趋势时期制度选官标准选官方式商周世卿世禄制血缘官位世袭战国-秦军功爵制军功朝廷授予汉察举制自下而上推荐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官员推荐朝廷授予隋唐科举制才学中央组织考试德行家世家世、道德、才能家世提示:选官标准、方式、权力等方面思考选官标准趋向客观、科学选官方式趋向公平、公开选官权力从地方逐渐收归中央,中央集权强化二、宦海浮沉终为相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河西节度掌书记兵部侍郎山南副元帅判官礼部郎中中书舍人吏部侍郎……(德宗时)累拜门下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两税法探究:宰相杨炎想提出并推行税制改革,需要经过哪些流程?出任宰相二、宦海浮沉终为相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魏晋南北朝三公九卿皇帝东汉皇帝尚书台三公【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皇帝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曹魏】【西晋】西汉秦朝皇帝三公九卿【决策】【执行】中朝二、宦海浮沉终为相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三省六部制(唐朝中央官制)皇帝门下省尚书省中书省吏、户、礼、兵、刑、工审核诏令起草诏令执行诏令同意后交于审理通过分理具体事务提交上奏驳回(1)以皇权为中心;(2)相权三分,职权分明;(3)集体宰相制(群相),节制君权。二、宦海浮沉终为相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探究:对比三公九卿制,三省六部制有何优势?

【材料九】所谓宰相,是指辅佐皇帝、统辖百官的政务长官。各朝各代的宰相名称不同。如秦汉为丞相和三公,隋和唐初为三省长官,即尚书仆射、中书令和侍中各二人。历史上的宰相由一人增为数人,乃至一二十人,即是皇权加强、相权削弱的表现。……众多宰相集体议事,分工明确的三省互相牵制,目的就是使个别宰相难以擅权专断。——据王家范等《大学中国史》、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十五讲》1、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

【材料十】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查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贞观政要》3、三省集思广益,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具有一定的公开性4、标志封建政治体制的成熟。三、顺应时弊改税制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租调制三、顺应时弊改税制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2、租庸调制【材料十二】国朝著令,赋役这法有三:一曰租,二曰调,三曰庸……其取法也远,其立意也深,其敛财也均,其域人也固,其裁规也简,其备虑也周。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以之成赋,则下不困而上用足。——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1、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农民有了较充分的成产时间;2、减轻了农民负担,同时保证了国家财政收入。三、顺应时弊改税制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3、两税法【材料十三】由于安史乱后出现的民户大迁徙和土地所有权的大规模转移,唐初实行的户籍制度和均田制度已经不能维持。天宝十三载编民900万户,其中缴纳赋税的课户为530万户。而乾元三年只有193万户编民,其中课户只有78万。就在这种情况下,朝廷的财政出现了严重危机。——翁俊雄《唐后期民户大迁徙与两税法》民众逃亡和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减政府出现财政危机背景原有的赋税制度无法实行三、顺应时弊改税制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3、两税法【材料十四】凡百役之费,一钱之敛,先度其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度所与居者均,使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俗有不便者正之。其租庸杂徭悉省,而丁额不废,申报出入如旧式。其田亩之税,率以大历十四年垦田之数为准而均征之。——《旧唐书·杨炎传》②中央政府确定总的税额,分配到各地征收内容③人口以居住地编入户籍,将客户纳入征税对象④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土地税①一年分夏秋两次征税三、顺应时弊改税制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3、两税法内容租庸调制两税法征税标准征税项目征税对象征税次数人丁财产田租、户调、力役、杂税等户税、田税授田农民不分主客农商一律纳税旬输月送夏、秋两季放松人身控制简化税收名目扩大税收对象精简税收时间【材料十五】人不土断而地著,赋不加敛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诫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旧唐书·杨炎传》赋税负担趋向合理加强了中央的经济力量加强了中央集权三、顺应时弊改税制第7课隋唐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