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纵然失意 心亦向阳 初中语文 韩愈群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1页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纵然失意 心亦向阳 初中语文 韩愈群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2页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纵然失意 心亦向阳 初中语文 韩愈群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3页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纵然失意 心亦向阳 初中语文 韩愈群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4页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纵然失意 心亦向阳 初中语文 韩愈群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纵然失意心亦向阳初中语文韩愈群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教学设计】纵然失意心亦向阳韩愈群诗教学设计

【议题及分析】

议题名称:韩愈诗中的“怀才不遇"

议题解读:

中国古代文人多怀有兼济天下的理想,他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准则和道德信条,希冀着一朝选在君王侧,施展才华,实现抱负。唐代诗人也毫不例外,做过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英雄梦。他们大都胸怀理想,志向宏大,在主观上绝不愿如芸芸众生那样默默无闻于陋巷,碌碌老死于乡间。然而事实上,真正能在仕途上获得较大成功、在政治上有所作为的诗人却是极少。翻开唐朝典籍,我们就会发现,“怀才不遇”情结困扰着诗人的心灵,“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白居易一语概括了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共同命运。

韩愈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在文学上取得了巨大成就,对后世影响深远。然其仕途之路极为不顺,大半生怀才不遇,壮志难酬。其著《马说》,被世人称作“怀才不遇”的典范之作,这种“怀才不遇"情结在他的诗作中也多有体现。但作为一个个体的人,他又是个正义凛然的大丈夫,在政治上不向权贵低头,而是敢于发声。即使忠而被贬,也不堕其志;纵然失意,心亦向暖阳!他的处境和人格志向是唐朝时期诸多有才有志之士的缩影。学习韩愈的感怀不遇诗,进而走近他,感其人生之不幸,叹其仕途之不顺,赞其内心之坚韧,敬其心态之达观,对中学生面对成长中的逆境与挫折,树立乐观向上的人生观有积极的教育意义。

【选文篇目及来源】

《晚春》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教科书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教科书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课外古诗文

【文本解读】

文本组特质:

《晚春》写于元和十一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49岁),官场上不得志,遂借此诗来表达心中慨叹之情。此诗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百卉争艳、生机勃勃的春风图,拟人化的手法使景物充满情趣,传达出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于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因上书劝谏迎佛骨劳民伤财,结果触怒了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忠而被贬却九死而不悔,仍然“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

《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时年韩愈38岁。他和好友张十一(张署)同被贬谪,诗人有感而作此诗。看到眼前石榴花低调、孤独的盛开,用美丽静静装点在日常生活里,这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写照:即使怀才不遇,即使没有施展抱负,也保持自己的本色,省得与腐败官员同流合污。

文本与议题的关系:

这三首诗都是韩愈仕途不顺时所作,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绪,也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政治清醒、老而弥坚、忠而被贬却九死不悔的高尚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2.品读探究,了解诗歌特点,感悟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3.反复吟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重难点:

了解诗歌特点,感悟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01印象韩愈引出议题

1.回顾《马说》,导入新课

围绕《马说》展开提问,请学生说出诗人创作此文时的情况,并说说对诗人

的主要印象。(板书:韩愈怀才不遇)

屏显韩愈简介: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黎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三岁而孤,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思想上尊儒排佛,以孔孟道统的继承者自居。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借助评价,引出议题

肯定学生对诗人的印象,并出示苏轼对韩愈的评价: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

请学生围绕这句评价提出疑问,从而导入课程主要内容,引出议题“韩愈诗中的怀才不遇”。

[设计意图]:

借助学生熟悉的《马说》,谈谈对诗人韩愈的印象,进而引出议题“韩愈诗中的怀才不遇”,是最直接而便捷的方式。以学生熟悉的文本导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很快由此进入议题“怀才不遇”;补充韩愈简介,唤醒学生的记忆,也为下面教学环节进一步走近韩愈、读懂韩愈打下基础。

02以声传情诵读古诗

(一)诵读诗歌,读通诗意

教师出示重点词语的注释:照眼、可怜、颠倒、绛英、杨花、榆荚、惟解、左迁、圣明,助力学生理解诗意。

朗读要求:注意节奏、语气、语调,借助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可用白话译诗,也可自己组织语言表述诗意。

(二)反复吟咏,以声传情

1.请同学们思考:诗中的哪个字或词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应该怎样读出来?

活动形式:

(1)先独立思考2分钟;

(2)小组合作交流;

(3)各组展示。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回答,并适时点拨。指导读好《题榴花》“可怜"颠倒”、《晚春》“斗芳菲、无才思、惟解"等词、《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欲为、肯将”和“云横"二句,初步感受作者内心的惋惜、失意、悲愤之情。

2.再读诗歌,解读意象

根据自己的理解找一找:你觉得哪一句让你感受到了韩愈的怀才不遇?说说你的理由。(学生会找出含有意象的诗句)

解读意象(屏显):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这些意象组合起来就构成了意境。

《题榴花》,鲜艳夺目的石榴花在人们漠视中得不到关注,只得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石榴花既是韩愈自比,也暗喻朋友虽然满腹才华,却和石榴花一样,无人理睬,被统治者贬谪于穷乡僻壤,无法施展抱负,只能寂寞无声打发时光。

《晚春》,“杨花榆荚”二句,借缺色少香的柳絮、榆荚争鸣争放,为晚春添色,寄寓作者的人才观,表达对当时不被重视的“才人"们的同情和“无才思”者敢于创造的欣赏。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颔联作者运用了云、雪两种意象,既写出了自然环境的恶劣,更象征着诗人仕途的艰难,诗人回顾来路,云横而不见家,归期遥遥;前瞻去路,雪阻蓝关,前途茫茫;这一回顾一前瞻,尽显诗人此时此刻心中迷茫悲伤,不知何去何从。

[设计意图]:

群诗教学需要师生围绕议题开展阅读感知、理解等活动。这一环节主要是理解诗意,通过解读意象,初步理解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为下一步探究三首诗的异同、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蓄势。通过意象的解读感受诗歌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通过反复吟咏,以声传情。为下面环节的学习打好基础。

03品读探究挖掘其异

(一)品读诗歌,合作探究。

读—思—议。组内讨论交流:三首诗在表达上分别有什么特点?体会并挖掘其不同之处。

(二)汇报交流,梳理启发。

学生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教师适时引导:

1.写法不同:

《题榴花》:先扬后抑,对比映衬,情绪陡转

一、二句,五月石榴花开了,红艳似火,耀眼夺目,隐约还可见一个个小小的石榴果实结于树枝之间。

自古以来,石榴花受到人们喜爱,热情如火的石榴花,装饰了一个又一个美丽的夏天。中国人视石榴为吉祥物,因为石榴籽的构造,石榴被认为是多子多福的象征。可惜的是,这么好的石榴花却总是被人忽视,无人来观赏。殷红的石榴花繁多地落在青苔上。

三、四句诗意陡转。鲜艳夺目的石榴花在人们漠视中得不到关注,只有任凭时间流逝,百般无奈地飘落在长着苍苔的地上。

教师补充介绍“陡转"(屏显),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学习运用“陡转”艺术。

[知识卡片]

陡转:一种文学艺术形式,就是突然转折的意思。指记叙或描写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上去,达到顶点时,笔峰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或命运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将读者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出乎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之中”。

《晚春》:平中翻新,颇富“奇"趣

①发前人未得之秘,反一般诗人晚春迟暮之感,寥寥14字就描绘了一幅百卉争奇斗妍的群芳谱,给读者满眼风光的印象。

②拟人化手法的奇妙运用。“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知"能“解”还能“斗”,尤其是竟有“才思”高下之分,想象之奇特是诗中罕见的。

③景理并蓄。在景物描写中蕴含人生哲理: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以文为诗,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

叙事手法高妙:笔势纵横,大气磅礴,“朝奏"夕贬”“九重天"路八千”,对比鲜明,高度概括。巧用虚词(“欲为"、“肯将”),富于变化;写景抒情,苍凉悲壮。

2.思想感情不同:

《题榴花》借开得鲜艳夺目的榴花却无人观赏,表达惋惜之情;

《晚春》表达了惜春的思想感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指导学生再次诵读这三首诗,进一步体会重点词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设计意图]:

言为心声,通过挖掘三首诗的不同,以此厘清诗人在不同的人生时期或不同人生状态下的思想感情的走向,通过比异思维来进行整合,往往能帮助我们联结出诗人宏阔的生命状态。

把不同的文本信息加以辨析,通过比异,整合联结出三首诗在写法和思想感情上的不同,加深对作者不同时期不同作品的内涵理解,开拓出更广阔的阅读期待。

04深读思辨整合求同

1.补充资料,思考交流:这三首诗有哪些相同或相似的地方?

屏显助读资料:韩愈创作这三首诗时的年代及背景。

《题榴花》写于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06年,时年韩愈38岁(韩愈终年56岁)。他和好友张十一(张署)同被贬谪,诗人有感而作此诗。

《晚春》写于元和十一年,公元816年,此时诗人已年近半百,官场上不得志,借此诗来表达心中慨叹之情。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写于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当时韩愈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书劝谏迎佛骨劳民伤财,结果触怒了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被贬为潮州(即现在的广东东部,距当时京都长安确有八千里之遥)刺史,责求即日上道。这是他在南行途中所作。当韩愈到达离京师不远的蓝田县时,他的侄孙韩湘赶来送行。

2.学生比较分析,得出结论:

(1)写作背景相似:都是在韩愈仕途不顺时所作。

(2)人生态度相似:虽然诗人都遭遇怀才不遇、壮志难酬,但他积极而不消沉,“凄切而不衰飒"。

《题榴花》:石榴花低调、孤独的盛开,用自己的美丽静静装点在日常生活里,这正是诗人自己心境的写照:保持自己的本色,即使怀才不遇,即使没有施展抱负,也省得与腐败官员同流合污。

《晚春》:描绘了一幅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百卉争艳、生机勃勃的春光图,运用拟人化的手法,使景物充满情趣,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提示人们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的未来。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人韩愈一生,以辟佛为己任。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忠而被贬却九死而不悔,仍然“肯将衰朽惜残年”,且老而弥坚。

补充资料——韩愈在潮州

在潮州,说起韩昌黎先生,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虽然他在潮州任职时间并不长

对潮州人民而言,却是一件幸事,他最终也在潮州历史上留下了名垂青史的一笔。当年的阳山天远地偏,虎豹成群,疠疫肆虐。今日的潮州民生凋敝,学废日久,还有鳄鱼侵扰百姓。被贬的这些年,韩愈广施善政,为民造福。他在潮州一上任就驱鳄除害、关心农桑、释放奴婢、兴学育才,他带头捐出薪俸,亲自授课,为这块蛮荒之地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从此潮州读书成风,礼仪成习,民风教化得到极大改善,至宋代时,已成为人文鼎盛、重礼崇儒的“海滨邹鲁"。

结语:韩愈虽无罪而遭贬,但他却没有自暴自弃,颓废无形,而是尽职尽责,守好一方百姓,因此他独得一块山水,独享千秋之礼。

[设计意图]:

群文阅读最关键的思维要素在于求“同”。经由文本挖掘韩愈精神气质的共同点,探寻出群诗间最能触动人心,最能支撑韩愈人生的核心情感思想:忠而被贬,九死而不悔,老而弥坚,积极向上。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更加全面,也更有血有肉有灵魂、人格高贵的韩愈。

经过层层深入的求同整合,学生会整合联结到课堂与文本的最佳契合点,触摸到诗作与诗人的解读开关,进而一步步联结韩愈的内心深处,在合作探究的思维碰撞中,学生的思维品质自然得到提升,核心素养无痕渗透。

05再读韩愈知人论世

1.再读韩愈

屏显:韩愈是中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人才,他作为一个文学家,敢于劈开当时浮靡的文学弊端,用气势磅礴的诗文重开清新俊朗的文风,回归古文。而韩愈作为一个个体,又是个正义凌然的大丈夫,在政治上不向权贵低头,而是敢于发声。

从韩愈生平为文来看,他既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宗师,又是力矫元和轻熟诗风的奇险诗派的开山人物,颇具胆力。

同是一个朝代的刘禹锡就这样评价韩愈:三十年内,使得声名塞天的巨人。

但就是这样一个文学上的“巨人”,他的一生却过得并不如意(屏显)——

幼年丧父,随兄嫂生活,不久兄长去世,只得跟着寡嫂漂泊。

仕途之路也极为不顺,六次落榜,三次求荐被拒,大半生仕宦蹉跎,后来,还是在好友的推荐下,得以试任秘书省校书郎,并成为宣武节度使推官(相当于现代中级人民法院院长)。

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推官,可韩愈还是想要为文学,为普天之下的文人,为这个时代来做点什么。

韩愈就像一颗种子,风雪和严寒虽然可以封杀他一时,但是只要春天到来,他就会在点点细雨和微微暖阳中抓住机会,拼尽全力破土而出。纵然失意,心亦向阳!

2.知人论世:从韩愈的处境,看唐朝诗人怀才不遇的现象。

唐朝,有怀才不遇情结的诗人不在少数。(屏显)

张玉璞:在中国文学史上,“感士不遇"一类的文章俯拾即是,它已成为古典诗文中一个很重要的表现主题。

出示唐代“怀才不遇”组诗(诗句此处省略),学生齐诵。

陈子昂《登幽州台歌》

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李白《行路难》

柳宗元《江雪》

结语:愤怒出诗人,逆境造人才。一篇篇佳作就这样掷地有声地流传千古成绝唱。但换一个角度来看,如果这些诗人当年没有遭遇这些磨难,一路高歌向前,仕途顺利,也许他们会沦为封建王朝的附庸,后世的我们也许就难以读到这些脍炙人口的诗篇。

所以,此时此刻,你想对韩愈说什么?

3.时空对话,总结升华

当韩愈怀才不遇时,我想对他说……

(学生写话,班级展示)

教师顺势课堂总结:

韩愈的一生,经历了太多的不幸,但是他依然努力的生活着。在长期的人生困境中,韩愈虽有过困惑,但他以古圣贤为榜样、胸怀天下的热情始终未减。是他的坚韧成就了他,给后世留下了一段不平凡的传奇。如今的我们,也许不会有韩愈那样的人生遭遇。社会发展如此之快,人才需求尤为迫切。我们惟有志存高远,踔厉奋发,努力练就真本领,才有去迎接未来机遇和挑战的信心、资本!天生我材必有用,越努力,越幸运!愿你们不负韶华,不负时代,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设计意图]:

通过“再读韩愈,知人论世"这一环节,在比异求同的基础上,对课堂进行扩展和迁移,运用发散整合联结,激起学生的思维火花,让他们能理解多维立体的韩愈,进而知人论世:从韩愈的处境看唐朝诗人怀才不遇的现象。借助唐朝怀才不遇诗的代表作品,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命运和这一社会现象,进而感悟“愤怒出诗人,逆境出人才”的道理。

读是基础,写是提升,通过设计学生与韩愈的对话,使读写整合,打通文本-教师-学生-作者之间的联结通道,发散学生思维,升华文本内涵,丰厚人生底蕴。

【教学反思】

新课程标准指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群文阅读,让阅读由零散走向系统,满足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要求,给学生带来的是丰富的想象、深刻的体验以及精神的享受,值得广大语文教师去实践。

围绕着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文章(于泽元),这是群文阅读的基本性质。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韩愈的作品选有3篇:《马说》《晚春》《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分别位于八下、七下和九上教材中,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点:都表达了韩愈的“怀才不遇”。这种“怀才不遇"情结在韩愈的诗作中也多有体现,如果教师能够打破教材单元的局限,站在更高远的大语文视角,整合文本等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开展韩愈群文教学,可以实现最优化的教学效益。为此,我以“韩愈诗中的‘怀才不遇’”为议题,选取教材中的两首:《晚春》和《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又从课外古诗词中选择相似主题的《题张十一旅舍三咏榴花》,开展群诗教学。这三首诗的共通之处在于:都是韩愈仕途不顺时所作,都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心绪,也表现了诗人刚正不阿、政治清醒、老而弥坚、忠而被贬却九死不悔的高尚人格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和认知水平,我确立以下三个层级目标:

1.通过诵读,理解诗意,体会诗中的情感。

2.品读探究,了解诗歌特点,感悟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

3.反复吟咏,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价值观。

将“了解诗歌特点,感悟诗人积极的人生态度"作为教学重点和难点。

为了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我从他们熟悉的《马说》导入,以“印象韩愈”自然引出议题“韩愈诗中的怀才不遇"。接着补充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