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学(I)电子教(学)案_第1页
电工学(I)电子教(学)案_第2页
电工学(I)电子教(学)案_第3页
电工学(I)电子教(学)案_第4页
电工学(I)电子教(学)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系部:自动化

课程:电工技术

班级:机械自造及自动化

教师:超

应用职业技术学院

教案

章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1.1电路与电路模型;1.2电压、电流及参考方

节检查签字

向;

授课时数2授课方法讲授

掌握:

1、理解电流产生及条件、电压的物理意义

2.掌握电流、电压、电位的参考方向及简单计算

教学目标了解:

1、理解理想元件和电路模型的概念

2、了解电路组成、电路三种状态及特点

3、了解电路的实际功能和作用

1、电路及各部分的作用

教学重点2、电流形成条件、电流和电压以及功率的计算

3、电流、电压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的关系与判断

1、电流、电压的参考方向

教学难点2、电位的计算方法

3、功率的计算以及元件吸收与释放电能的判断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一、实际电路

1、电路

电路是电流流通的路径,由一些电气器件和设备按一定方式连接而成。复杂的电参考教法:

路是网状,又称网络。电路和网络两个术语是相通的。

2、电路的功能作为新设课

(1)实现能量的传输与转换;程应让学生对

(2)实现信号的处理与传递。学生对学科有

3、电路最基本的组成二初步认识。

(1)电源:是提供电能的设备,------1H从生活、学

如:发电机、信号源等;A开关习、国防及科

(2)负载:是指用电设备,如:灯疝技等方面加以

电灯、空调、冰箱等;干电池说明。

(3)中间环节:作电源和负载的

连接,如:开关、导线等。L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二、理想电路元件、电路模型

1、理想电路元件

理想电路元件是对实际电路器件的电磁属性进行科学抽象后得到。

(1)电阻元件:是一种只表示消耗电能的理想元件,表示符号:R

单位:欧姆Q

(2)电容元件:是一种只表示储存电场能量的理想元件,表示符号:C

单位:法拉F

(3)电感元件:是一种只表示储存磁场能量的理想元件,表示符号:L

2、实际电路与电路模型

(1)实际电路_____由实际电路器件构成的电路。

(2)电路模型_____由理想电路器件近似模拟实际电路器件构成的电路

三、电流及电流的参考方向

1、电流:单位时间通过某一截面的电荷量称为电流。即:

dt简要说明电路

中电流既表示

2、电流的单位:安培(A)IM=IO3=10-3AA/JA=10^A

电流现象又表

3、电流的实际方向:规定为正电荷运动的方向示衡量电流强

弱的物理量

4、电流的参考方向:任选

(1)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同时,电流取正值。

(2)电流的参考方向与实际方向相反时,电流取负值。

实际方向,

a,-------,o

O-----------1|----------O

参考方向

i>0

二、电压、电位及电压的参考方向

1、电压:a,b两点间的电压为单位正电荷在电场力的作用下由a点移动到b点所

做的功dA。即uah=—j.,

dqab

2、电压的单位:伏(V)

lkV=103VlmV=103V

3、电位:某点相对于参考点的电压称为该点的电位。(1)参考点:任意选取,参考

点电位为零.(2)工程上选择大地,设备外壳或接地点为参考点.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4、电压与电位的关系:a,b两点间的电压等于两点间电位差。即

5、电压的实际方向规定为高电位指向低电位的方向。

6、电压的参考方向:任选

(1)计算结果u>0,说明电压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一致。

(2)计算结果u<0,说明电压实际方向与参考方向相反。

关于电流和电压参考方向,需注意下面几点:

(D电流、电压参考方向选择的任意性。

板书:电压、

(2)分析计算电路,电路上所标注的均为参考方向。

电位差

(3)原则上电压的参考方向与电流的参考方向可以各自选

可根据需要说

定,但为了分析方便,一般电路采用关联参考方向。即电流从电压的正极性端流入,

明关联参考方

从负极性端流出。

向及非关联参

考方向所有物

理定律的定义

式形式,

小结:

1、能对电能的运用和学习方法有个初步的认识

2、正确理解电压、电流方向,并能结合参考方向判定实际方向

3、要求能熟练进行运用电流、电压定义式的计算

后记:

教案

章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节1.3电路的功和功率;1.4基尔霍夫定律检查签字

授课时数2授课方法讲授

掌握:

1、功率的判断和计算

2、支路、节点与回路的定义

3、基尔霍夫电流和电压定律的应用

教学目标

了解:

基尔霍夫定律的本质含义

1、电功率的计算和吸收与释放电能的判断

教学重点

2、基尔霍夫定律的应用

1、关联与非关联情况下,电路元件的功率计算与判断

教学难点

2、应用基尔霍夫定律求解电路参量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复习:[1]电流定义,计算公式

[2]电压定义、定义公式、表示及参考方向

[3]判断关联与非关联参考方向

一、电功率和电能:

1、电功率:dw

(1)定义:单位时间电场力所做的功称为电功率。公式:P=X

(2)单位:期、kW、mW

(3)电功率与电压和电流的关系

dw而d州dwdg

u=—i=—p=—=------=ui

dgmdfdqdf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2.电路吸收或发出功率的判断

1)u,i取关联参考方向

P=ui表示元件吸收的功率

U>iP>0吸收正功率(实际吸收)

p<0吸收负功率(实际发出)

+u-关联参考方向显示正电荷从高电位到低电位失去能量

2)u,i取非关联参考方向

p=ui表示元件发出的功率

P>0发出正功率(实际发出)

P<0发出负功率(实际吸收)

需要指出的是:对一完整的电路,发出的功率=消耗的功率,满足功率平衡。

二、支路、节点与回路:

1、支路(branch)---电路中通过同一电流的分支。

2、路径(path)---两节点间的一条通路。路径由支路构成。

3、节点(node)——三条或三条以上支路的公共连接点称为节点。说明:回路与网

4、回路(loop)----由支路组成的闭合路径。孔的区别

5、网孔(mesh)——对平面电路,其部不含任何支路的回路称网孔。:网孔一定是回

三、基尔霍夫定律(KC1、LVL):路,但回路不一

1、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CL)定是网孔

定义:对于集总参数电路中的任意结点,在任意时刻流出或流入该结点电流的代

数和等于零。m

用数学式子表示为:£f(f)=o

文二1

图示为电路的一部分,对图中结点列KCL方程,设流出

、4结点的电流为“+”,有:T一&+当+勺+&=°

4/或表示成:

即:

则KCL又可叙述为:对于集总参数电路中的任意结点,在任意时刻流出该结点的

电流之和等于流入该结点的电流之和。

例1:如图所示电桥电路,已知11=25mA,13=16mA,14=12A,试求其余

电阻中的电流12、15、16。

解:在节点a上:11=12+13,则12=Il-

iB=25-16=9mA在节点d上:11=14+15,

则15=H-14=25-12=13mA在节点b上:

12=16+15,则16=12-15=9-13=-4mA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2、基尔霍夫电流定律(KVL):

定义:对于集总参数电路,在任意时刻,沿任意闭合路径绕行,各段电路电压的

代数和恒等于零。i>(,)=o

用数学式子表示为:*=i

图示为电路的一部分,首先:

(1)标定各元件电压参考方向;

(2)选定回路绕行方向,顺时针或逆时针。

对图中回路列KVL方程有:

-UI-US1+U2+U3+U4+US4=O

或:U2+U3+U4+US4=U1+US1

应用欧姆定律,上述KVL方程也可表示为:-R1H+R2I2-R3I3+R4I4=U$1-US4

例2:写出下图两网孔的电压方程

分析:强调环绕方向的选取,电压升、电压

降的判定方法及“+/」’的确定

解题中采用分析与引导学生练习相结合,

Rill-R2I2=El-E2

R2I2+R3I3=E2

小结:

通过学习要能正确理解支路、节点、回路及网孔定义及熟悉判定

掌握KCL容及不同表述形式,学会应用;掌握KVL容及不同表达形式,并学会求解开

路间两点间电压.

后记:

教案

章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节1.5无源电路元件检查签字

授课时数2授课方法讲授

掌握:

1、电阻元件及电阻元件的欧姆定律

2、电容和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特性

3、电容和电感元件的功率特点

教学目标

了解:

1、非线性电阻

2、电容和电感元件的能量公式推导

1、欧姆定律的电路分析

教学重点2、电容元件的电压电流微分关系

3、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微分关系

1、非线性电阻元件的理解

教学难点2、电容元件的储能

3、电感元件中磁链与磁感应强度的概念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一、电阻元件

1、线性电阻定义

L(l)正温度系数电阻_________________介绍汽车水箱

2、非线性电阻y

的温度表

[(2)负温度系数电阻------一

3、欧姆定律:U=IR

4、电导G:

(1)定义;(2)单位:西门子(S)

(3)欧姆定律:G=-,U=-

RG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一、电容元件

1、线性电容

(1)线性电容两端电压为u,正极板积累电荷量为4,则电容元件的容量c为:

+1,1-xfc—q-/u.

线性电容元件线性电容元件的库伏特性

(2)电容元件的单位法拉(F)

1UF=10-6FlpF=10-l2F

2、电容元件的电压与电流关系

(1)当电容元件模板间电压变化时,其电流变为:i=#=c?

dtdt

1rt

(2)当电容元件模板间电流变化时,其电压变化为:u=-\idt

cJo

3、电容元件储存的能量

(1)电压、电流取关联参考方向电容元件吸收的瞬时功率为:Lui=ucdu/dt

(2)电容元件吸收的能量为:

dw=Pdt=cudu

Wc=jPdt=cjudu=^cu2(t)

a、p>0表明电容元件在吸收电场能量

b、p<0表明电容元件在释放电场能量

二、电感元件

三、电感元件

1、线性电感

(1)磁通①与磁链中

(2)线性电感的电感L

L=2

i

(3)电感元件的单位,亨利HlMh=10-3H

(4)影响电感参数的因素:

a、线圈的几何尺寸

b,磁介质

C、线圈的匝数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2、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1)线性电感元件电流,,电动势e和电压u关系:

e.

。「r"v~v~v~\

+〃*

电感元件及各电量的参考方向

(2)电感元件的电压〃与电动势e的关系:u=—e

1•

(3)电感元件的电压U与电流2.的关系:u=L—

dt

(4)电感元件的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

3、电感元件储存的能量

(1)电感元件吸收的瞬时功率为(电压与电流取关联参考方向):

..di

p—til—LTi

dt

(2)电感元件吸收的能量为:

dw=pdt=Lidi

a、p>0表明电感元件在吸收磁场能量;

b、p<0表明电感元件在释放磁场能量;

小结:

1、线性电阻元件及欧姆定律

2、电容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电场能量公式;

3、电感元件的电压和电流关系及磁场能量公式

后记:

教案

章第一章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节1.6有源电路元件检查签字

授课时数2授课方法讲授

掌握:

1、电源元件的分类及特点

2、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

教学目标

了解:

理想电流源与实际电源的关系

1、理想电压源和理想电流源的特点

教学重点

2、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

教学难点1、理想电源元件与实际电源元件的关系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复习:(1)闭合电路的欧姆定律

(2)电容元件和电感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

(3)电容和电感元件的储能公式

一、电源元件:

1.理想电压源

(1)理想电压源是一种理想二端元件,即电压源输出电压的大小和主向与流经它的

电流无关。

(2)理想电压源的电路符号及伏安特性曲线

(3)电压源作电源或负载的判定

①电压源功率p>0,电压源实际吸收功率可作为负载;

②电压源功率K0,电压源对外发出功作为电源;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2、实际电压源模型

(1)实际电压源的伏安特性

U=Us-RsI

(2)实际电压源的电路模型和伏安特性曲线

3、理想电流源

(1)、理想电流源:是另一种理想二端元件,即电流源输出

电流的大小和方向与其端电压无关。

(2)、理想电流源的电路模型及伏安特性曲线

‘怕

-----------------------------------------O

(a>

二、实际电源的等效变换

1、实际电源模型

(a)实际电压源模

型:可看作一理想电压源

与一个电阻串联的模型。

(b)实际电流源模

型:可看作一理想电流源

与一个电阻并联的模型。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1)实际电压源等效变换成实际电流源Gs=—L,

、口

»“DS以S

(2)实际电流源等效变换成实际电压源G5=」-,右=及

RsR$

注意:

1、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不能等效;

2、电源等效变换只是对外部作用等效,电源部不等效;

3、变换前后保持端口对应,即Is的参考方向应由Us的负极指向正极。

小结:

1、理想的电压元件和电流元件。

2,实际电源的模型以及二者等效变换条件

后记:

教案

章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节2.1支路电流法检查签字

授课时数2授课方法讲授

掌握:

支路电流法的基本过程

教学目标

了解:

教学重点支路电流法的分析过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无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前提:在电路的计算过程中,求解电路中电压和电流等基本的物理参量是电路分

析的第一步骤,也往往是电路分析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一步。

一、独立节点、独立回路:

结合右图:说明独立节点、独立回路概念:

{1}独立节点:对电路中每一节点均可写出对应隹“流须遵循的K(工方程形式,其中

必有一个可由其他方程推导出,而不能由其

他节点KCL方程导出的KCL方程,称独立节耳

点方程,对应节点为独立节点。_b

独立节点数:为n-1/二

.矶

{2}独立回路:对电路中每一回路均可写

出对应电压须遵循的KVL方程形式,其中必与[iq1

有一部分可由其他回路方程推导出,而不能

由其他回路KVL方程导出的KVL方程,称独,BC

立回路方程,对应回路为独立回路。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独立回路数等于网孔数:m=b-n+1

结合上图,在理解概念要领基础上提问独立节点及独立回路

二、支路分析法:

[1]定义:以各支路电流为未知量,在已知电路结构及元件参数前提下,应用基

尔霍夫定律列出独立节点电流方程和独立回路电压方程,联列方程组求解出各支路电

流,进而可确定各支路(或各元件)的电压及功率,这种解决电路问题的方法叫做支路

电流法。

说明:

对于具有b条支路、n个节点的电路,可列出(n-1)个独立的电流方程和m=b

-(n-1)个独立的电压方程。

独立节点的确定可根据:在电路分析中选取一参考点,余下的则为独立节点,数

目n-1。

求解n条支路电流,须补充m个独立网孔电压方程。

三、方法及步骤:

[1]选定各支路参考电流方向及回路环绕方向(一般多电源选取大电动势方向为

环绕方向,电流方向亦参照)。

[2]伏先列写n-1个独立节点电流方程,解b个电流缺b-(n-1)个方程,

不足补KVL独立方程。

[3]列写m个网孔的KVL方程

[4]联列方程组求电流

[5]结合所求电流确定所需电压或功率。

例1:已知E1=40V,E2=5V,E2=25V,R1=5Q,R2=R3=10Q,试求:

各支路电流II、12、13

分析:该电路支路数6=3、节点数〃=2,所以应列出1个节点电流方程和2个网

孔电压方程,并按照£处=££列回路电压方程的方法:

解(1)I\-I2+(任一节点)

(2)RM=E\+E?(网孔D

(3)R3I3—Rzlz=—E2(网孔2)

代人已知数据,解得:4=4A,I2=5A,73=-1Ao

电流Z与A均为正数,表明它们的实际方向与图中所标定的参考方向相同,入为负

数,表明它们的实际方向与图中所标定的参考方向相反。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例2:电路中,已知E\=40V,员=5V,25V,兆=5Q,及二品二10。,

试求:各支路电流为、%、h

「2”.

r

R3

画图0分析:首先确定各支路电流参考方向

分析独立节点及独立回路,确定节点方程及网孔方程

I\+h=I3(任一节点)

R、I\-Rzh=E\-Ez(网孔1)

R3I3+R?h—Ez—Ei

解方程组,求解结果。

小结:

1、学会判定独立节点、网孔

2、掌握支路分析法解题思路及方法,并能熟练应用

后记:

教案

章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节2.2叠加定理检查签字

授课时数2授课方法讲授

掌握:

1,线性电路的概念

2、叠加定理的表示及应用

教学目标

了解:

替代定理的表述

1、叠加定理的表述

教学重点

2、应用叠加定理解决实际电路

利用叠加定理分析和计算电路

教学难点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复习:支路电流法的解题过程

导入:多电源电路和梯形电路的处理解决方法

一、叠加定理

1、叠加定理:在线性电路中,当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独立源作用时,则任意支路的

电流或电压响应,等于各个独立源单独作用时在该电路产生的电流或电压响应的代数

和。

独立源单独作用意味着:

(1)不作用的电压源的电动势为零,相当于短路。

(2)不作用的电流源的电流为零,相当与开路。

2、运用叠加定理求解的步骤

(1)在电路中标明代求支路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2)分别作出每一电源单独作用时的电路,用分析简单电路的方法求解各支

路电流或电压。

(3)将各电源单独作用于电路使计算出的电流或电压分量进行叠加,求出原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电路中待求的电流和电压。

例1:如图所示电路,试用叠加定理求4V电压源发出的功率。

解:功率不可叠加,可先求出元件上的电流,

再由UI求出功率。用叠加定理,将原图分解

为b、c两个图

(1)对图b

3

I'x=-A

2

I'=-(I'x+I'y)=-3A

叠加原理同样

具有局限性,

电源不能太

多,否则复杂

(2)对图a

„4„2I"x—4

/无=——=-2A/y=-------=-4A

22

/〃=—(/'、+/,)=6A

由叠加定理可得两电源共同作用时:

/=/+/"=-3+6=3A

4V电压源发出的功率:P=4x3=12W

3、叠加定理应用需注意以下几点:

(1)叠加定理只适用于线性电路。

(2)叠加定理实质上包含“叠加性”和“齐次性”双重含义。所谓“齐次性”是指

某一独立电源扩大或缩小K陪时,该独立源单独作用所产生的响应分量亦扩大或缩小

K陪。

(3)注意各电源单独作用时所得各支路电流和电压分量的参考方向与原电路各支路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相同取正,相反取负直加。

(4)叠加定理只对独立电源产生的响应叠加,受控源只相当于电阻。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例2:如图所示电路,已知E1=17V,E2=17

V,R1=2Q,R2=1Q,R3=5Q,试应用

叠加定理求各支路电流11、12、13o

解:⑴当电源E1单独作用时,将E2视为短

路,设

R23=R2〃R3=0.83。

//=—三—=—=6A

1R十&32.83

/2'=——〃=5A

4+%

//=—^—//=1A

该题亦可用支

则七+&

⑵当电源E2单独作用时,将E1视为短路电流法求

路,设解,要求学生

R13=R1〃R3=1.43Q列支路法方程

则组,比较两种

方法简易

12"=—^-----—=7A

2国+居32.43

「5A

国+尺3

「一^―k'=2A

居+房

⑶当电源El、E2共同作用时(叠加),若各电流分量与原电路电流参考方向相

同时,在电流分量前面选取“+”号,反之,则选取号:

II=H'-II"=1A,12=-12'+12"=1A,

13=13'+13”=3A

小结:

叠加定理本质上是线性电路的叠加,非线性电路并不适用,在应用叠加定理处理电

路时应注意电路中电源和负载元件的电压参考方向。

后记:

教案

章第二章电路的分析方法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节2.3网络的化简检查签字

授课时数2授课方法讲授

掌握:

1、二端线性电阻网络的等效化简

2、电源互换原理化简二端线性电路

教学目标

了解:

电路化简的基本思想方法

1、电阻网络的化简

教学重点

2、电源等效变换化简

1、混联电路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

2、电源互换原则的应用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一、二端线性电阻网络的等效化简

1、二端网络的端口电阻定义

串联电路:

R=4=R+&+&++凡=E&

并联电路:

rn

1£%

t=i

例题1:已知%=尼=8O,a=吊=6C,后=尼=4。,用=A=24Q,尼=16

Q;电压U=224V。试求:

(1)电路总的等效电阻心与总电流A;

(2)电阻尼两端的电压区与通过它的电流人。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解:(1)凡、林、症三者串联后,再

与凡并联,E、F两端等效电阻为:C与尸驾

隔=(旅+称+砌〃吊=24。+

〃24Q=12Q

VRy

隔、是、吊三者电阻串联后,再与尼并

联,C、D两端等效电阻为:_Ri4&

O------IZZF

岛=(尼+扁+兄)〃用=24O〃24QBDF

=12Q

总的等效电阻:扁=用+以+兄=28。

总电流:h=/扁=224/28=8A

利用分压关系求各部分电压:殳=心左=96V,

u=——擅——U=1^x96=48V

EF6+REF+&24

%2A,。9=氏"9=32V

94+凡+R;

例2:已知*=10。,电源电动势6=6V,阻r=0.5。,试求电路中的总电流乙

X:

等效节点B

#

一D

二、利用“电源互换原理”化简有源二端线性网络

1、等效原理:

实际电源可用一个理想电压源£和一个电阻打串联的电路模型表示,其输出电

压〃与输出电流/之间关系为

U=E-rd

实际电源也可用

一个理想电流源人和

一个电阻△并联的电

路模型表示,其输出电

压〃与输出电流/之间

关系为

U-"Is-nl

对外电路来说,实际电

压源和实际电流源是相互等效的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例题3:如图所示的电路,已知:5=12V,氏=6V,"=3C,是=6。,属=10。,

试应用电源等效变换法求电阻尼中的电流。

解:(1)先将两个电压源等效变换成两个电流源,如

其等效限为:

R二R\//Rz-2Q

(3)求出用中的电流为

[3=-鸟---+---R--L$=0.5A

小结:

1、电阻电路的分析和化简

2、有源二端线性网络的化简和计算

后记:

教案

章第三章电路分析方法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节2.4戴维宁及诺顿等效网络定理检查签字

授课时数2授课方法讲授

掌握:

1、二端口网络的定义

2、戴维宁定理的表述

教学目标

了解:

诺顿定理的应用以及诺顿定理与戴维宁定理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1、戴维宁定理的表述和应用

1、端口电压和等效电阻的求解

教学难点

2、端口电流和等效电阻的求解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复习:(1)无源网络的化简方法

(2)有源二端网络的化简方法

一、二端口网络理论简介(单口网络)

1.单口网络:是指一个网络对外引出两个端钮,构成一个端口,此网络及其引出的一

个端口共同称为单口网络

2.单口网络的等级

(1)不含独立电源的单口网络电阻R。

(2)含有独立电源的单口网络,这就是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要解决的问题。

二、戴维宁定理:

1.戴维宁定理容

任一线性含独立电源的单口网络对外而言,总可以等效为一理想电压源与电阻串

联构成的实际电源的电压源模型。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1)电压源的电压u℃等于该网络的端口开路电压。

(2)串联电阻R。等于去掉部独立源(几个个独立电源置零,电压源短路,电流源

开路),从端口看进去的等效电阻。

2.戴维宁定理的图形描述。

——工式一

⑴将外电路去掉,端Dab处开路,由N网络计算开路电压叫

⑵试验测得,将ab端口开路,用电压表测得开路处的电压s

3.等效电阻R。的求解方法

(1)等效法:去掉N网络的独立电源,用串、并联简化和Y-△变换等方法计算出a、

b端口看去的等效电阻R。

(2)短路电流法:在计算出a、b端口开路电压u.后,将ab端口短接,求短接处的

短路电流Isc,从而得

*sc

(3)外加电压法:去掉N网络部的独立电源,在ab端口处家电压源U,求端口处的

电流I,则&)=丁

(4)外加电流法:去掉N网络部的独立电源,在ab端口出加电流源I,求出端口电压

U,则7?()=y

三、诺顿定理

1.诺顿定理的容

任一线性含源单口网络,对外而言,总可以等效为一电流源与一电导并联的实际

电源的电流源模型。

(1)电流源的电流L等于该网络的端口端路电流

(2)等效并联电导G。为该网络去掉部独立电源后,从端口处得到的等效电导。

2.诺顿定理的图形描述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小结:

1、二端口网络的概念

2、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的表述和应用

后记:

教案

章第三章正弦交流电路授课时间

授课题目

节3.1正弦量的基本概念检查签字

授课时数2授课方法讲授

掌握:

1、正弦信号的波形

2、正弦量的三要素

3、相位差的定义

教学目标

了解:

相位差的特点

1、正弦量的三要素

教学重点

2、相位差的计算和判断

1,正弦信号的波形及三要素

教学难点

2、相位差的概念及计算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一、正弦量

L时变电流和时变电压

随时间变化的电流或电压,称为时变电流或电压。常见的时变信号:

随时间做周期变化的电流或电压称为周期电流或电压。以周期电流为例,可表示为:

i(f)=i(f+AT),Tf表示周期。

教学容、方法及过程附记

3正弦量

(1)正弦交流电压或电流

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的交流电流或电压称为正弦电流或电压。

(2)正弦量

正弦电压、电流统称为正弦量或正弦交流电

二、正弦量的三要素

1.正弦电流i=ImCOS(a+0)+i

Im,CD和已分别称为振幅,角频

率和初相位。此三个量称为正弦量的三/

要素。波形如图所示。/

乙.派曜o\7;

正弦量在一个周期的最大值称为振1\/

幅。用Am表不\/

(1)Im为电流i的振幅

(2)Um为电压U的振幅

3.周期,频率和角频率

(1)周期

正弦量变化一次所用的时间称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