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指南_第1页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指南_第2页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指南_第3页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指南_第4页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指南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医疗机构感染控制指南TOC\o"1-2"\h\u12183第1章感染控制基本概念 3313801.1感染的定义与分类 3314521.2医院感染的特点与危害 386951.3感染控制的宗旨与原则 44544第2章医院感染管理体系 4154352.1感染控制组织架构 449672.1.1感染控制领导小组 4318832.1.2感染控制管理部门 4239722.1.3临床科室感染控制小组 5279012.2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5200892.2.1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 5176972.2.2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5293792.2.3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制度 5195142.2.4消毒隔离制度 549152.2.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制度 553462.2.6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预案 5230272.3感染控制质量评价与改进 66562.3.1感染控制质量评价 6242472.3.2感染控制改进措施 6204732.3.3持续质量改进 65123第3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6178293.1标准预防 6102193.1.1基本原则 626303.1.2手卫生 6152633.1.3个人防护用品 66443.1.4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 6124103.1.5安全注射 693033.1.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6323713.1.7环境和医疗器械的清洁与消毒 75653.2针对特定病原体的预防措施 7263963.2.1通用措施 7134603.2.2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 7126923.2.3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 7155043.2.4经接触传播的病原体 7161523.3预防性隔离与病区管理 742813.3.1预防性隔离 713073.3.2病区管理 7197943.3.3人员管理 78455第4章医院消毒与灭菌 829544.1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 869314.1.1消毒 8162414.1.2灭菌 8227464.1.3消毒与灭菌的原则 8150424.2常用消毒剂与消毒方法 814294.2.1常用消毒剂 888774.2.2常用消毒方法 895024.3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价 8228604.3.1监测方法 8287214.3.2评价方法 980404.3.3监测频次 919327第5章医院感染诊断与监测 965815.1医院感染诊断标准 9308645.2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流程 9319275.3医院感染暴发的识别与应对 922155第6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 10319706.1抗菌药物分类与特点 10313206.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 10196416.3抗菌药物管理策略与措施 1124761第7章医院感染防控重点部门与环节 112547.1重症监护室感染防控 11210727.1.1基本要求 11130967.1.2防控措施 1242667.2手术室感染防控 12155437.2.1基本要求 12237497.2.2防控措施 12312777.3血液净化室感染防控 12109267.3.1基本要求 12150187.3.2防控措施 12131007.4消毒供应室感染防控 12270017.4.1基本要求 12234347.4.2防控措施 1210523第8章医院感染防控人力资源管理 13279128.1医护人员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 1350098.1.1培训内容 1383138.1.2培训方式 13127788.1.3教育与考核 13266388.2医护人员职业防护 1334338.2.1防护措施 13287848.2.2防护培训 1337788.3医院感染防控团队建设与协作 14234318.3.1团队建设 14174618.3.2协作机制 1427268.3.3人员配置 1411668第9章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培训 14150959.1培训内容与要求 14259809.1.1培训内容 1436689.1.2培训要求 14310449.2培训方式与评价 14112609.2.1培训方式 1434389.2.2培训评价 15163139.3培训组织与管理 1568189.3.1培训组织 1549849.3.2培训管理 1512151第10章医院感染突发事件的应对与处置 15777810.1突发事件的识别与评估 151781910.1.1定义医院感染突发事件 153224210.1.2识别医院感染突发事件 152792410.1.3评估医院感染突发事件 161245610.2突发事件的报告与预警 162628910.2.1突发事件的报告 162642610.2.2突发事件的预警 162019810.3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理与善后 161036210.3.1应急处理 161757610.3.2善后处理 17954810.4突发事件的预防与演练 17512510.4.1预防措施 171775710.4.2演练与培训 17第1章感染控制基本概念1.1感染的定义与分类感染是指病原体侵入宿主机体,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损伤的过程。根据病原体的不同,感染可分为以下几类:(1)细菌感染:由细菌引起的感染,如肺炎、尿路感染等。(2)病毒感染:由病毒引起的感染,如流感、艾滋病等。(3)真菌感染:由真菌引起的感染,如念珠菌病等。(4)寄生虫感染:由寄生虫引起的感染,如疟疾、血吸虫病等。(5)混合感染:由多种病原体共同引起的感染。1.2医院感染的特点与危害医院感染具有以下特点:(1)感染源复杂:医院感染涉及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病毒、真菌等。(2)易感性高:患者、医务人员和探视人员均可能成为感染对象。(3)传播途径多样:空气传播、飞沫传播、接触传播等。(4)难控制:医院感染影响因素众多,防控难度较大。医院感染对患者的危害包括:(1)延长住院时间:感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治疗周期延长。(2)增加医疗费用:感染治疗费用较高,加重患者经济负担。(3)影响预后:感染可能导致患者康复进程受阻,甚至死亡。(4)传播给他人:病原体可能在医院内传播,威胁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1.3感染控制的宗旨与原则感染控制的宗旨是保障患者、医务人员和探视人员的健康,降低医院感染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感染控制的原则如下:(1)预防为主: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降低感染发生率。(2)综合防控:采取多种措施,针对不同感染途径和病原体进行防控。(3)科学管理:依据病原体特点和感染流行规律,制定合理的感染控制策略。(4)全员参与: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感染防控意识,共同参与感染控制工作。(5)持续改进:不断优化感染控制措施,提高防控效果。第2章医院感染管理体系2.1感染控制组织架构医院感染控制组织架构是保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有效实施的基础。以下为感染控制组织架构的相关内容:2.1.1感染控制领导小组成立感染控制领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或业务副院长担任组长,负责制定医院感染控制政策、目标及规划,统筹协调全院的感染控制工作。2.1.2感染控制管理部门设立感染控制管理部门,负责全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日常管理、监督和指导。感染控制管理部门应具备以下职责:1)制定和完善感染控制相关制度、流程和规范;2)组织实施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3)开展感染病例监测、分析及反馈;4)对医院感染暴发事件进行调查、处理和报告;5)指导临床科室做好感染控制工作;6)定期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总结和评价。2.1.3临床科室感染控制小组各临床科室设立感染控制小组,由科室主任担任组长,负责本科室的感染控制工作。感染控制小组应具备以下职责:1)落实医院感染控制相关制度、流程和规范;2)开展本科室感染病例监测和分析;3)组织本科室感染控制培训和考核;4)及时发觉并上报医院感染暴发事件;5)配合感染控制管理部门做好感染控制工作。2.2感染控制管理制度为保证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有序开展,制定以下感染控制管理制度:2.2.1医院感染控制管理制度明确医院感染控制的目标、职责、工作流程、质量控制等方面的要求。2.2.2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对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分析、报告和管理,保证及时发觉、上报和处理感染病例。2.2.3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制度制定感染控制培训计划,提高全院职工感染控制意识和能力。2.2.4消毒隔离制度明确各类消毒隔离措施,保证医疗环境和器械的清洁、消毒与灭菌。2.2.5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制度制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政策,加强对临床抗菌药物使用的监督和管理。2.2.6医院感染暴发事件应急预案制定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急预案,提高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应对能力。2.3感染控制质量评价与改进2.3.1感染控制质量评价建立感染控制质量评价体系,对医院感染控制工作进行定期评价,包括感染发病率、感染控制措施落实情况、培训与教育效果等方面。2.3.2感染控制改进措施根据感染控制质量评价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提高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水平。2.3.3持续质量改进持续关注医院感染控制工作,不断完善感染控制组织架构、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感染控制质量。第3章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3.1标准预防3.1.1基本原则标准预防是指针对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采取一系列预防措施,以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其基本原则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安全注射、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以及环境和医疗器械的清洁与消毒。3.1.2手卫生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包括洗手、手消毒和使用手套。在接触患者、患者周围环境以及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必须进行手卫生。3.1.3个人防护用品根据患者病情和潜在感染风险,医务人员应合理选用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3.1.4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医务人员应采取正确的呼吸卫生与咳嗽礼仪,防止飞沫传播。在近距离接触患者时,应佩戴口罩。3.1.5安全注射医务人员在进行注射操作时,应遵循安全注射原则,使用一次性无菌注射器、针头和输液器具,避免交叉感染。3.1.6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减少不必要的抗菌药物使用,降低抗菌药物耐药性的发生。3.1.7环境和医疗器械的清洁与消毒定期对医院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干净整洁。医疗器械在使用前后应进行清洁、消毒或灭菌,保证安全。3.2针对特定病原体的预防措施3.2.1通用措施针对特定病原体的预防措施,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感染风险和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3.2.2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对于经空气传播的病原体,如肺结核、水痘等,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通风,使用空气净化设备,对患者进行呼吸道隔离。3.2.3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对于经飞沫传播的病原体,如流感、腺病毒等,应采取以下措施:佩戴口罩,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避免近距离接触。3.2.4经接触传播的病原体对于经接触传播的病原体,如肠道病毒、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应采取以下措施:加强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对患者进行接触隔离。3.3预防性隔离与病区管理3.3.1预防性隔离对于具有传染性的患者,应根据病原体的传播途径和感染风险,实施预防性隔离措施。隔离措施包括:呼吸道隔离、接触隔离、飞沫隔离等。3.3.2病区管理加强病区管理,合理布局,降低交叉感染的风险。病区应设立隔离区域,配备相应的防护设施和消毒设备。同时加强病区环境卫生管理,定期进行清洁、消毒。3.3.3人员管理对病区内的医务人员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感染防控意识。严格执行探视制度,限制探视人员数量,降低感染风险。第4章医院消毒与灭菌4.1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消毒与灭菌是医疗机构感染控制中的环节,其目的在于消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防止感染的发生与传播。本节将介绍消毒与灭菌的基本概念、原则及分类。4.1.1消毒消毒是指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方法,消除或杀灭病原微生物,使其数量减少到无害水平的过程。消毒方法包括物理消毒、化学消毒和生物消毒。4.1.2灭菌灭菌是指采用物理或化学方法,完全杀灭或消除所有微生物(包括芽孢和病毒)的过程。与消毒相比,灭菌的要求更为严格。4.1.3消毒与灭菌的原则(1)针对不同的微生物和物品,选择合适的消毒或灭菌方法;(2)保证消毒或灭菌过程的质量和效果;(3)遵循国家有关法规和标准,开展消毒与灭菌工作。4.2常用消毒剂与消毒方法4.2.1常用消毒剂(1)含氯消毒剂:如次氯酸钠、二氯异氰尿酸钠等;(2)过氧化物消毒剂:如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3)碘类消毒剂:如碘酊、碘伏等;(4)醇类消毒剂:如乙醇、异丙醇等;(5)醛类消毒剂:如甲醛、戊二醛等;(6)其他消毒剂:如酚类、季铵盐类等。4.2.2常用消毒方法(1)物理消毒:如干热灭菌、湿热灭菌、紫外线消毒等;(2)化学消毒:如浸泡、擦拭、喷雾等;(3)生物消毒:如生物酶、噬菌体等。4.3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价为保证消毒效果,医疗机构应定期开展消毒效果的监测与评价。4.3.1监测方法(1)物理检测:如消毒剂浓度、消毒时间等;(2)化学检测:如细菌内毒素、化学指示剂等;(3)生物检测:如生物指示剂、微生物计数等。4.3.2评价方法(1)定期对消毒效果进行评价,包括消毒合格率和消毒后感染发生率等;(2)根据评价结果,调整消毒方法和参数,以提高消毒效果;(3)建立消毒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改进消毒工作。4.3.3监测频次根据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和相关规定,制定合理的监测频次。对于关键部门和高危区域,应加大监测力度,保证消毒效果。第5章医院感染诊断与监测5.1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医院感染诊断标准主要包括以下内容:a)患者在入院时不存在,也未处于潜伏期,而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b)患者在入院时已存在或处于潜伏期,但在医院内感染加重或出现新的感染灶;c)医院内工作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获得的感染;d)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必要时可进行细菌学、病毒学等检测。5.2医院感染监测方法与流程医院感染监测是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以下方法与流程:a)开展日常监测,对医院感染发生率、病原体分布、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等进行统计分析;b)采用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定期收集、分析感染病例信息;c)建立医院感染监测网络,实现信息化管理,提高监测效率;d)针对不同部门、不同病种开展专项监测,了解特定人群和环境的感染情况;e)监测流程包括病例发觉、信息收集、数据分析、反馈改进等环节。5.3医院感染暴发的识别与应对医院感染暴发对患者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应及时识别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应对:a)识别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方法有:监测医院感染发生率、病例分布、病原体种类等;对疑似暴发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感染源、传播途径等;b)一旦发觉医院感染暴发迹象,应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成立专项工作组,开展调查与处置;c)采取有效隔离措施,防止病原体传播,对感染患者进行及时、规范的治疗;d)加强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清洁、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e)对感染暴发情况进行总结,查找原因,完善医院感染防控体系,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第6章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与管理6.1抗菌药物分类与特点抗菌药物根据其化学结构、作用机制及抗菌谱可分为多个类别。各类抗菌药物具有以下特点:(1)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该类药物抗菌谱较窄,对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有效。(2)氨基糖苷类:如庆大霉素、阿米卡星等,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发挥抗菌作用。该类药物具有较广的抗菌谱,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良好效果。(3)大环内酯类: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该类药物对革兰阳性菌和部分革兰阴性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4)氟喹诺酮类:如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通过抑制细菌DNA合成发挥抗菌作用。该类药物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均有较好的覆盖。(5)糖肽类:如万古霉素、替考拉宁等,作用机制为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该类药物主要用于治疗革兰阳性菌感染,尤其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感染。6.2抗菌药物合理使用原则(1)明确指征:抗菌药物使用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无指征用药。(2)合理选药:根据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药物抗菌谱、药敏试验结果等因素合理选择抗菌药物。(3)剂量合适:根据患者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等调整药物剂量,保证血药浓度达到有效范围。(4)给药途径:根据感染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如口服、肌内注射、静脉滴注等。(5)疗程适宜:抗菌药物疗程应根据病情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和患者个体差异等因素制定,避免过长或过短。(6)联合用药:对于严重感染、病原菌不明或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可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抗菌药物。6.3抗菌药物管理策略与措施(1)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结合医疗机构实际情况,制定抗菌药物使用指南,规范临床抗菌药物使用。(2)加强抗菌药物培训与教育: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抗菌药物知识培训,提高合理用药意识。(3)建立抗菌药物监测体系:开展抗菌药物使用监测,及时发觉问题,制定整改措施。(4)限制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对具有明显或潜在严重不良反应、易产生耐药性的抗菌药物,实施特殊使用级管理,严格审批流程。(5)加强药敏试验和病原菌监测:提高病原菌检测水平,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抗菌药物。(6)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定期开展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提高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水平。第7章医院感染防控重点部门与环节7.1重症监护室感染防控7.1.1基本要求重症监护室(ICU)应严格遵循医院感染防控规定,加强医护人员手卫生、空气质量控制、器械设备消毒等工作。7.1.2防控措施(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2)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降低交叉感染风险。(3)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耐药菌产生。(4)定期对ICU环境进行清洁、消毒,保持空气质量。(5)加强器械设备管理,保证消毒合格。7.2手术室感染防控7.2.1基本要求手术室应保持清洁、整齐、无菌,严格遵循感染防控原则,保证手术患者安全。7.2.2防控措施(1)加强手术室空气质量控制,保证达到无菌要求。(2)严格手术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和保管流程。(3)加强手术人员的手卫生管理,降低交叉感染风险。(4)规范手术切口处理,预防感染发生。(5)合理使用抗生素,防止手术部位感染。7.3血液净化室感染防控7.3.1基本要求血液净化室应保持清洁、无菌,严格遵循感染防控规定,保证患者安全。7.3.2防控措施(1)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2)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降低交叉感染风险。(3)定期对血液净化设备进行清洁、消毒,保证设备无菌。(4)严格血液净化管路的使用和管理,预防感染发生。(5)加强患者监护,及时发觉并处理感染症状。7.4消毒供应室感染防控7.4.1基本要求消毒供应室应保证消毒、灭菌质量,为全院提供合格的消毒物品。7.4.2防控措施(1)加强消毒供应室环境管理,保持清洁、整齐、无菌。(2)规范器械、物品的回收、清洗、消毒、灭菌和发放流程。(3)定期检测消毒设备功能,保证消毒效果。(4)加强消毒剂管理,保证其安全、有效。(5)提高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意识,预防交叉感染。第8章医院感染防控人力资源管理8.1医护人员感染控制培训与教育8.1.1培训内容医疗机构应制定全面的医护人员感染控制培训计划,保证所有人员掌握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内容应包括但不限于医院感染的基本概念、病原体传播途径、感染预防控制措施、手卫生、个人防护用品的正确使用及处理、无菌操作技术、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等。8.1.2培训方式采取多种培训方式,包括理论授课、实操演练、案例分享、网络学习等,保证培训效果。对新入职员工进行岗前感染控制培训,定期对全体员工进行复训,以提高医院感染防控能力。8.1.3教育与考核建立完善的考核制度,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参加感染控制知识考试,对考核不合格者进行补训。鼓励医护人员参加国内外感染控制学术交流活动,提高自身专业素质。8.2医护人员职业防护8.2.1防护措施医疗机构应制定相应的职业防护措施,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方面:(1)为医护人员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用品,如口罩、手套、护目镜等;(2)加强通风换气,降低室内空气污染;(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交叉感染;(4)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关注医护人员身体状况。8.2.2防护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防护方法和技巧,提高职业防护意识。8.3医院感染防控团队建设与协作8.3.1团队建设医疗机构应设立专门负责感染控制的部门,加强团队建设,提高团队凝聚力。团队成员应包括感染控制专业人员、临床医护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8.3.2协作机制建立完善的协作机制,保证各部门之间的沟通与协作。定期召开感染控制会议,分析医院感染情况,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加强与卫生行政部门、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等外部单位的沟通与协作,共同推进医院感染防控工作。8.3.3人员配置合理配置感染防控人员,保证工作有序开展。根据医院规模、业务量等因素,适当增加感染控制专业人员数量,提高感染防控水平。第9章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培训9.1培训内容与要求9.1.1培训内容(1)医院感染基本知识:包括医院感染的定义、分类、流行病学特点等。(2)医院感染防控法律法规与政策:熟悉国家及地方关于医院感染防控的法律法规、政策要求。(3)医院感染防控措施:掌握手卫生、个人防护、环境卫生、消毒灭菌、隔离技术等防控措施。(4)医院感染监测与报告:了解医院感染监测方法、报告流程及要求。(5)医院感染暴发处置:掌握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识别、报告、处置流程。9.1.2培训要求(1)培训对象:全体医务人员、管理人员、后勤保障人员等。(2)培训时间:每人每年至少参加一次医院感染防控知识与技能培训。(3)培训效果:通过培训,使全体员工掌握医院感染防控知识,提高防控能力。9.2培训方式与评价9.2.1培训方式(1)理论培训:采用集中授课、网络学习等形式进行。(2)实操培训:开展手卫生、个人防护、消毒灭菌等实操训练。(3)情景模拟:通过模拟医院感染暴发事件,提高应对能力。(4)经验交流:组织院内、院际之间的经验分享,相互学习,共同提高。9.2.2培训评价(1)理论考核:通过试卷、网络答题等形式,对培训内容进行考核。(2)实操考核:对实操技能进行现场考核,如手卫生、个人防护等。(3)培训满意度调查:了解培训对象的满意度,改进培训方式。9.3培训组织与管理9.3.1培训组织(1)成立医院感染防控培训小组,负责组织、协调、实施培训工作。(2)制定培训计划,明确培训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等。(3)邀请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师资进行培训。9.3.2培训管理(1)建立培训档案,记录培训内容、对象、时间、考核结果等。(2)定期对培训工作进行总结,持续改进培训质量。(3)对未按要求参加培训或考核不合格的人员进行补训,保证培训效果。第10章医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