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3级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_第1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3级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_第2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3级高二上学期10月阶段性考试历史试卷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哈师大附中2023级高二上10月月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出题人:高二历史备课组一、单选题(每题1.5分,共32题,48分)1.“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这一现象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 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 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2.战国兼并战争日益剧烈,为富国强兵,各国掀起了变法革新的潮流。其中,秦国的商鞅变法顺应历史潮流,集列国变法之长,是战国时期持续时间最长、涉及面最广、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其中,对推动社会转型起根本作用的是A.“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 B.“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C.“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D.“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3.春秋战国时期,“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秦国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相继灭掉六国,进而开创了“海内为郡县”“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局面,这表明A.分封制度的终结B.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基本模式形成C.宗法制度的覆灭D.中华文明起源到早期国家形成的重大转变4.陈树镛在《汉官答问》中如此写道:“考大臣有罪,则尚书劾之,天子责问大臣,则尚书受辞。选第中二千石,则使尚书定其高低。吏追捕有功,则上名尚书,因录用之。刺史奏事京师,则见尚书。”这一叙述反映了两汉时期

A.尚书省制得以确立 B.中央集权得到加强C.开始加强尚书职权 D.皇权加强相权削弱5.汉代,中央各部门长官与地方各郡太守自行辟召属官,曾一度出现“名公巨卿,以能致贤才为高;而英才俊士,以得所依秉为重”的现象。能够保障辟召制度有效运作的是A.分科考试选官制建立 B.监察体系的改进C.郡国并行制度的完善 D.察举制度的实施6.下图左侧描绘的是宁夏固原北魏漆棺画中之“舜”的形象(垂裙帽、窄袖为胡服特点),右侧为河南洛阳北魏孝子石棺画像中“舜”的形象(宽袍大袖为汉服特点)。这一现象产生的直接原因是A.传说人物的形象具有地域差异 B.鲜卑由游牧经济转向农耕生活C.民间绘画风格发生了重大转变 D.北魏孝文帝改革提倡改易服饰7.学者邹玉峰认为“这一制度是抑制秦朝以来中枢权力过度膨胀中传承重构与解决汉朝以来内廷权力不断异化时因袭再造的结果,更是中国古代官僚政体渐进发展中的一次有机整合与质的突破,实现了皇相之间和丞相之间新的顶层设计。”这一制度是指A.九品中正制 B.三省六部制 C.行省制度 D.军机处8.唐代李逢吉作科举主考官时,一次性录取的几十位进士,均为出身贫寒的士子。他的政敌李德裕亦“颇为寒素开路”,以致被贬谪时,“八百孤寒齐下泪”。由此可知唐代科举A.加强了君主集权 B.促进了阶级流动C.消除了门第观念 D.激化了政治矛盾9.读北宋仁宗、神宗年间财政收入来源表,对其解读,合理的是时间项目绢帛五谷钱币(京师岁入)宋仁宗时期——3680万贯宋仁宗嘉祐某年276万余匹1807万石—宋神宗时期——6000万贯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267万余匹1788万余石—田税(绢帛和五谷)变化不大,说明农民负担没有减轻 B.钱币收入增加的主要原因是王安石节流措施的有效实施C.钱币收入大增,说明王安石变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D.王安石变法使北宋的积贫局面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改变10.宋初的统治者以路作为高层行政区,按照交通路线为主划分。每路设转运司、刑狱司、常平司和安抚司四个机构,隶属中央各部,分别负责地方财赋、监察司法、粮食储备平抑物价、治安边防的职能。据此可知,路的设立A.体现重文轻武的理念 B.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C.对后世体制影响深远 D.削弱地方割据的基础11.在浙江武义出土的徐谓礼文书,详细记载了南宋官员徐谓礼做官三十多年间的历次委任文书和考核记录。在他的考核记录“印纸”上,处处都是“诣实”“证应”“勘验”等字样,涉及财务审计、人才荐举、赏功罚罪等诸多事项。这表明南宋时期A.国家统一有助于考核法规完善 B.官员监督管理与评价备受朝廷重视C.官员选拔与任免制度渐趋成熟 D.文书程式设置体现出封建等级观念12.元朝地方设有两个行御史台,成宗大德元年(1297)正式定名为“陕西诸道行御史台”和“江南诸道行御史台”。行台之下还设有按察司(后改为肃政廉访司),一司辖一道,亦以地理便宜划分。这些机构的设置A.使官员考核制度更趋严密 B.有利于强化中央集权体制C.促成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 D.杜绝了官僚的腐败和低效13.明中叶后,税目繁多,人民不堪重负,张居正乃作“一条鞭法””,总括一州县的田赋力役,一律折为银钞缴纳。“一条鞭法”的推行

A.杜绝了额外征税现象 B.推动雇佣关系产生C.加强小农与市场联系 D.促使白银流入中国14.对内阁的认识,明代人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另一种观点认为“虽无相名,实有相职”。下列解释合理的是

A.阁臣拥有“批红”权力 B.阁臣职权因时因人而变C.明太祖以内阁取代宰相 D.君主专制制度受到冲击15.清朝督察院为总的中央监察机构,除军机处外的在京衙门,都受科道稽察,六部、理藩院等还须接受双重稽察。地方上,提刑按察使司是地方最高级别的司法监察机构,督抚也兼有监察地方的职责。这反映出清朝A.制度运作的规范性 B.官员选拔机制的完善C.监察主体的多元性 D.中央集权的高度强化16.1895年,康有为在《公车上书》中主张在中央实行“议郎”制度,要求以府县为范围,约每十万户中公举一个有学识有才能的“士”充当“议郎”,这些“议郎”不仅可备皇帝顾问,而且还可以“上驳诏书,下达民词”。康有为这一主张A.沿袭了洋务派“中体西用”理念 B.奠定了百日维新的思想基础C.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共和”理论 D.反映了资产阶级的政治诉求17.1910年,长沙爆发抢米风潮。具有地方议会性质的湖南谘议局致电军机处,请求朝廷撤换处置失当的巡抚,谘议局议长和士绅联名致电湖广总督瑞澂。瑞澂认为该士绅等“迹近干预”,上奏朝廷:“巡抚乃系疆臣,用舍尤应钦定。”这表明

A.新政强化了清廷权威 B.谘议局架空了督抚权力C.地方势力控制了官场 D.士绅阶层民主意识增强18.下表所示为1912年12月至到1913年3月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选举情况。据此可知,这次选举选民占比4000万选民参与,仅占当时全国人口的9.98%议员阶层来源选出的议员主要由政治家、官僚、自由职业者、原清朝官僚构成国民党党员占比国民党占了议员总数的45%左右,成为第一大党A.照搬了西方议会民主 B.实现了国民党的政治理想C.具有一些近代化色彩 D.反映出民众对政治的淡漠19.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进行扫盲,提高了群众的政治觉悟,不少积极分子加入了共产党。1941年,农民出身的党员占边区党员总数的96.17%,各级党组织广泛建立,乡村士绅不再是社会权威。这一状况

A.有利于进一步巩固工农苏维埃政权 B.有利于中国共产党政策的贯彻落实C.改变了陕甘宁边区旧有的生产关系 D.不利于统一战线的继续巩固和发展20.1944年9月,国民参政会在重庆召开。林伯渠代表中共中央正式提出“立即结束国民党一党专政、成立民主联合政府”的主张。随后,重庆各党派、各阶层代表举行会议,强烈要求召开国事会议,制订改组国民政府的具体办法。这表明,当时

A.中共的工作重心发生转移 B.国家前途命运问题备受关注C.革命统一战线进一步扩大 D.成立民主联合政府成为共识21.1947年2月,中共中央华东局要求,“把实行土地改革,与巩固、改造、发展农村党的组织和各种群众组织密切联系起来”“应将大批群众领袖和党员积极分子,吸收到党内和提拔到党的各级领导机关”。这A.适应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发展方向 B.标志着我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C.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意愿 D.突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优势2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前,周恩来等中共领导人要求接送在港民主人士,进入解放区,参加筹备新政协。据统计,从1948年8月到1949年8月,共安排秘密北上的民主人士20批,其中有119人参加了政协会议。中共的这一举动主要是为了A.团结民主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B.恢复民主党派的各级组织C.贯彻“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D.协商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23.“中国政治现代化的第一个巨大飞跃是从铲除君主专制政治到奠定现代民主政治。第二个巨大飞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建立,到进入社会主义法制政治的基本轨道。”其中,“铲除君主专制政治”“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框架的基本确立”分别指A.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十一届三中全会 B.辛亥革命、1954年宪法C.辛亥革命、新中国成立 D.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954年宪法24.下图是1954年张凡夫等人创作的一幅宣传画。该宣传画意在引导农民积极投身土地改革 B.支持社会主义改造C.踊跃加入人民公社 D.加紧生产率先致富25.1983年,安徽某濒临倒闭的国营制药厂被8个年轻人承包,实行有奖有罚的经济责任制,9个月就盈利12万元。后来安徽省委、省政府从中得到启示,下发通知明确提出,小型国营企业也可以实行承包经营。由此可以看出A.市场经济体制在全国逐步建立 B.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C.经济所有制结构开始发生变化 D.企业的经营自主权逐渐扩大26.公元前430年雅典发生瘟疫后,伯里克利成为雅典民众发泄怨气的对象,将军职务被罢免,并被判处巨额罚款。但是雅典人不久后又选举他为将军,并且把国家事务交托给他处理。这一现象说明雅典A.平民权力至上 B.民主制度达到高峰 C.实行轮番而治 D.采用直接民主方式27.公元前27年,屋大维成为罗马国家元首。元首与元老院一起分管国家,把国土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直属元首,一部分归元老院管辖,元首与元老院分掌行政、立法和司法大权。这一做法也被历任后继者接受和采纳。屋大维时期的这些统治措施A.奠定了近代三权分立的政治基础 B.使贵族统治在罗马确立起来C.遵循了罗马共和时代的部分传统 D.有利于罗马共和国对外扩张28.在西欧中世纪,封臣对封君的义务主要有:每年自备鞍马,为封君服40天的骑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赎金;对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议的义务。封君则负有保护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维持其生活衣食无忧的责任和义务。这说明封君与封臣A.共同推动了经济发展 B.形成了严格等级制度C.都拥有土地的所有权 D.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29.中古法国的三级会议没有确定召开日期及频率,召开与否由国王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它往往是在国王需要征收新税或需要各等级代表的支持处理一些重大问题时才召开。对此解读正确的是,中古法国三级会议的召开①适应了强化王权的需要

②标志着法国进入议会君主制时期③确立了国王有权征税的原则

④奠定了法国君主立宪制的基础A.①③ B.①②③ C.②④ D.②③④30.1811年,英国政府准备对美战争,派人拿着议会批准的100万英镑军费的批文前往英格兰银行要求预付,银行审计长发现上面未盖国王印章,拒绝支付。此事反映出当时英国A.议会不能支配政府财政 B.国王掌控实权C.银行担心政府违约失信 D.宪政制度确立31.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从世界史的观点来看,美国革命之所以重要并不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独立的国家,而是因为它创造了一个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新的、不同类型的国家”指的是A.摆脱殖民统治,建立了民族独立国家B.实现主权在民,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C.实践启蒙思想,建立了民主共和政体D.两党轮流执政,确立了典型的两党制32.从1791年至1870年,法国宪法更替频繁,共颁布过13部成文宪法,交替经历了15种不同政体,发生了“至少4次革命、2次政变和3次外国势力的干预”。宪法和政体的演变几乎是一致的:先是有限君主制(或君主立宪制),然后是共和制,最后是君主专制(或帝制)。”这反映了A.政治势力的妥协 B.封建势力十分强大C.民主进程的艰难 D.制度建设各有局限二、材料解析题(共52分)33.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9分)(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3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

1901年清末“新政”开始,清政府在诸多方面实行各项改革,然而“规模虽具,而实效未彰,总由承办人员向无讲求,未能洞达原委”。随着西学东渐,越来越多的中国知识分子和开明官员认识到西方国家的强大与其政治制度、教育科技的先进有关。为此,清政府接受了袁世凯奏请简派录贵分赴东西洋各国考察致治的建议,派戴泽、端方等五大臣“分处东、西洋(东洋指日本,因日俄战争日本取胜)各国考求一切政治,以期择善而从”。——摘编自陈丹《五大臣出洋缘起》材料二

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前夕,国家计委计划组织干部到国外去考察,学习境外发展经济的先进经验。其中以赴西欧五国、赴罗马尼亚和南斯拉夫、访日及赴港澳四路代表团最为关键。考察团目睹了西方国家及部分社会主义国家的现代化成就,深切感受到了中国与世界的差距。考察结束后,我国果断引入“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等灵活的贸易合作模式,同时带回了许多关于新技术、新工艺的信息。大批考察团的出访推动了国内一些相关会议的召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1978年下半年的国务院务虚会议和中央工作会议。——摘编自马欧阳《70年代后期“出国考察潮”与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启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原因。(5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夕干部“出国考察潮”的历史意义。(8分)3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

宪政制度能够在英国产生有赖于英国传统习惯和中世纪分封制度中有丰富的妥协因素……克仑(伦)威尔在内战后借助议会军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使得英国人充分认识到,通过圣洁的革命建立起来的专制统治比传统君主制度危害更大。——齐小力《宪法学导论》材料二

特别是当时英国议会享有巨大权力,所以许多有权有势的人,想尽办法通过选举当选议员。贿买选民之事非常普遍,而且贿买的价格不断上升。在18世纪中叶,有192个议员席位的选举,实际上为大约106个有权有势的人物所操纵。有的选区人口多但是议员名额比较少,有的选区人口少,却分配了较多的议员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