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5课 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 课件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伍第5课中国古代官员的选拔与管理课标要求:1、了解中国古代官员选拔方式的更迭过程和不同阶段的特征。2、知道中央集权体制下古代中国的官员考核和监察制度。本课线索西周-春秋战国秦朝两汉魏晋隋唐宋朝元朝明朝

清朝世卿世禄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吏部御史台军功或举荐古代官员选拔:选官制度

古代官员管理:考核与监察制度察举征辟制九品中正制上计制御史大夫刺史制度科举制台谏合一御史台行御史台肃政廉访司考满考察考课都察院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一)先秦——从世官制到军功爵制、荐举制废除世卿世禄制,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商鞅世官制(世卿世禄制)军功爵制、荐举制世官制为何会被军功爵制、荐举制取代?①井田制瓦解,奴隶主贵族集团的衰落,地主阶级的崛起②诸侯国争霸图强对人才的需求③私学兴起,培养了大量人才标准:特点:军功、才能血缘官位世袭,贵族垄断。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二)秦朝————“以法为教”、“以吏为师”韩非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思想提出者“吏、民(预)知法令者,皆问法官。故天下之吏民,无不知法者。”思想践行者“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指百姓和普通官吏都要向“法官、法吏”学习律令而为官,“法官”“法吏”负责宣讲法律和君主的旨意。秦朝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造成什么影响?目的:统制舆论,钳制思想,维护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影响:形成重法思想,强化专制统治;造成思想文化专制(焚书坑儒)。商鞅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三)汉朝——察举征辟制1、察举制

(1)方法、标准:先考察而后推举(自下而上),重点考察被举者在乡里的舆论评价和为官能力张三因孝顺母亲美名远扬,被地方官员举荐给中央。地方举荐参加由中央组织的考核(策问)中央考核

(2)考核科目:常科特科定时不定时孝廉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孝顺、廉洁,品行高尚之人智略出众的优秀人才德才兼备,正直不阿,能直言极谏品德与文才兼备明晓儒家经典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三)汉朝——察举征辟制(汉武帝时期)1、察举制

(3)特点

(4)评价:地方推举(自下而上);形式多样;突出儒学地位。在察举制下,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地方士人只要有真才实学,有一定的社会威望,或有值得称颂的道德品质,就有可能成为察举对象,从而登上仕途。“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东汉童谣影响:(1)积极:①为两汉政权选拔了大批人才。(扩大统治基础,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②利于推行孝道和廉洁风气,提高社会道德水平,改善社会风气。③考察标准多元化,利于选择多方面人才。(2)局限:①容易任人唯亲,徇私舞弊,滋生腐败;②选官权被世家大族操纵,助长官僚集团门阀士族兴起;③后期难以选拔到真正的人才。④不利于中央集权。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三)汉朝——察举征辟制(汉武帝时期)自上而下选拔官吏,主要由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征辟制的推行,有利于破格擢用人才,但也产生严重的弊病,容易导致徇私舞弊现象,助长了官僚中私人权势的增长。“遣使者安车蒲轮,束帛加璧,征鲁申公”。——《汉书》卷六《武帝纪》2.重要补充:积功劳为官+征辟制“景帝为太子时,为舍人,积功迁至太中大夫”。——《汉书·周仁传》积功劳为官:累积官衔和爵位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背景材料: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当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纲要上》第7课P40为什么曹魏时期九品中正制会取代察举制呢?①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动加剧,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②地方大族操纵选拔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评议官员的中正官由中央官员担任)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2、内容中正官各州、郡推举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同籍人士品评标准家世德才评定资品吏部考核后授官资品和对应官品初创时重视家世、道德、才能西晋时主要看重家世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四)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3、评价材料:九品中正制颁行之初,门第并非是定品的惟一标准,才能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由于举荐制度的性质没有改变,而中正官徇私舞弊,以权谋私,门第成为选官用人的唯一标准,渐为诸姓士族垄断,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门阀士族政治。积极:①早期为曹魏政权选拔了大量人才

②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

③促进儒学的发展消极:后来成为巩固门阀政治的工具,具有垄断性和封闭性的特点,不利于人才选拔和中央集权。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1、背景九品中正制度……在其初创之时,犹能“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选拔出有用人才,但后来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控,以至于“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秦汉以来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研究》材料:隋唐时期……崛起的庶族地主阶级强烈要求加入政权,分享政治权力,唐代统治者也在治国方针上确立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选天下之才为天下之务”的原则。从南北朝时代考试取士措施中发展起来的科举制便在这样的氛围中确立。——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国文化史》下卷(1)九品中正制的弊端(门阀垄断特权)(2)中央政府的统治需要(削弱士族势力,加强中央集权,招揽有识之士)(3)庶族地主的政治诉求(庶族地主势力加强,要求分享政治权利)(4)社会经济的发展(促进庶族地主崛起及教育进步)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2、发展历程(1)隋唐:创立与发展①确立过程分科考试隋文帝唐太宗增加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科举提高科举地位隋炀帝设进士科科举制形成武则天扩大科举人数始创武举和殿试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2、发展历程(1)隋唐:创立与发展②考试科目科目结果制举

常举

皇帝自设科目秀才、明经、进士等几十种取得为官资格,吏部选拔后正式任官检索唐代科举制,为何百度会出现这样一条信息?科举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是一大进步,但唐代科举仍有很多不足,比如重门第、重出身、兼采名望、录取比例小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2、发展历程(2)两宋:发展与完善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有哪些?材料

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朝代东晋隋唐北宋比例4.0%17.2%24.5%46.1%——数据来源于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①从选拔范围上来看,“取士不问家世”,扩大录取范围,增加录取名额。有学者统计,在唐朝290年中,科举共取进士6603人;在两宋316年中,完全依靠考试成绩的进士达43000人。——任世江《宋朝的特点及完善科举制》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2、发展历程(2)两宋:发展与完善两宋科举制进一步发展完善的表现有哪些?锁院制度誊录制度糊名弥封考官封闭锁宿,隔绝与外面的人交往抄写考生试卷后交考官评阅填写姓名的地方折角或盖纸糊住②从选拔程序上来看,严格考试程序,防止作弊现象,使科举制更加公平公正。总体而言,两宋“取士不问家世”,推动科举制的不断完善,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③从选拔程序内容上来看,以经义取代诗赋,注重真才实学。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2、发展历程(3)元朝:(4)明清:时断时续,录取人数不多鼎盛与僵化明清科举制的鼎盛与僵化如何体现?材料: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考试形式也日益走向僵化,因循守旧,漏洞百出,特别是明清以后实行的八股文制度,完全脱离现实生活,无法培养士子们的实际能力,束缚了人们的个性和才能的发展,最终败坏了学风,腐蚀了心灵。由礼部主持,于乡试次年春天举行,考中者成为贡士考试程序乡试省试殿试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考中者称为举人在会试后举行,由皇帝主持,通过者成为进士考试程序更加严格细化考试内容文体限定八股文形式句式、声调、字数均有限制不允许自由发挥内容限定四书五经考试形式内容更加僵化明清科举制的鼎盛与僵化如何体现?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五)隋唐至清————科举制3、评价材料: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宋·汪洙《神童诗》材料:贫苦子弟,类皆廉谨自勉,埋首窗下……即纨绔子弟,亦知苦读,以获科第……——邓嗣禹《中国考试制度史》材料:西国莫不慕之,近代渐设考试以取人才,而为学优则仕之举。今英、法、美均已见端,将来必至推广。——丁韪良《西学考略》材料:愚以为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材,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明)顾炎武科举之利科举之弊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大一统,以公开考试的形式,提供公平公正的选拔机会。以才学为考试标准,提高官员文化素质,促进社会重学风气。打破门阀士族的特权垄断,扩大统治基础。以儒学为考试内容,忽视自然科学。重才轻品,使读书功利化,促成官本位思想。考试标准过于单一,形式日益僵化(五)隋唐至清————科举制3、评价一、中国古代的官员选拔制度对西方文官制度产生深远影响。拓展认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变迁及其趋势西周至春秋世官制血缘春秋战国举荐、军功制才能;军功两汉察举制孝廉(品德和才能)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家世、道德和才能→门第隋唐明清科举制才学选拔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演变为学识才能;选拔方式由血缘、推荐、地方品评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范围由贵族化趋向平民化,由封闭到开放;选官主体由世家大族到中央政府;选拔程序更加严密细致科学,趋向制度化,更公平、公正、客观;古代选官制不断完善,但实质为服务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

二、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考核:也称考绩、考课,是中国古代政府对官员履行职责情况进行考察、核实并评定优劣等级的一项人事管理制度。(一)秦汉——上计制1、流程县、侯国上报郡国汇总中央审核2、内容各地土地人口、财政收入、治安情况3、目的:官员赏罚依据;减少贪腐现象;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江苏连云港尹湾汉墓木牍二、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二)魏晋南北朝——流于形式(三)隋唐宋——考核日趋严格唐代的官员,无论高低贵贱,都要接受相应的考课。基本上一年一小考,四年一大考。小考评定官员的等第,而大考通过年年的累积而进行奖罚分明。这项繁重的考课过程,便由吏部的考功司来完成。1、考核机构:2、考核方式:

尚书省吏部隋朝:每年考核,地方官汇报或皇帝遣使到地方巡查唐朝:以品德和才能为标准考核官员,依据考核结果确定官员升降宋朝和隋唐一样,制订了严格的官员考核标准二、中国古代的考课制度(四)明清——考核制度严密考满考察明朝考核初考再考通考结果称职平常不称职决定升迁降调朝觐考察京察重在查处官员的贪、酷和不作为清代考课京察大计考察外省文官考察京官贪、酷者削职为民,情节严重者依法惩办;疲软、不谨者免职;浮躁、才力不及者降职使用。拓展认识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趋势和评价评价:(1)积极:①有利于提升官员的积极性和地方行政效率;②考核与监察结合,与奖惩配套,强化了中央集权;③减少官吏贪污腐败现象,提升官吏个人品行(2)局限:①本质上服务于专制统治强化的政治需要②考核逐渐流于形式,作用有限,制度本身不能杜绝官僚的腐败和低效。总体趋势①官员考核制度渐趋完善②品德与政绩并重③地方官和中央官分开考核;④考核日趋严格,标准细化;⑤奖惩结合,考核与惩贪结合。①考核内容较全面:既考察经济和社会指标,也注重对官吏道德才能的评判。②考核对象合理分类:中央和地方的官吏都要接受考核,而且对地方官和京官采用了不同的考核体系。③考核机构专业化:唐代出现最早的专门考核机构——吏部考功司,宋代设审官院、考课院和监司负责不同类别官吏的考核,明代由吏部尚书和御史台都御史会同有关部门行使京察和外察之职。⑤考核过程注重公开公正:宋代对京官的考核叫磨勘,意为检查复核,以防止申报不实或奖惩升降不妥。拓展认识中国古代考课制度的特点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中央地方秦朝汉朝隋唐宋朝元朝明朝清朝御史大夫监御史御史大夫十三州刺史御史台唐太宗将全国分为10道监察区,派监察官巡回监察御史台“台谏合一”地方划分路为监察区(四监司)、通判御史台行御史台(省)、肃政廉访司(省以下)都察院、六科御史代皇帝巡按各省、按察使司都察院按察使司(科道合一)(中央、省、市(县)三级监察体系的开端)(一)内容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二)特点汉武帝派出的刺史,论职级只有六百石,却可弹劾了二千石的郡国长官。唐代御史台成为一独立机构,所谓三省、六部、一台,监察权脱离相权。宋朝谏官脱离门下省,变成秃头的,独立的,不再隶属于宰相;地方设通判,直隶皇帝拿着三千块的工资,操的却是三千万的心①以轻制重(监察官员位卑权重)②监察机构独立化、专门化、垂直监察,并日趋完备;③本质上服务于皇权。三、中国古代的监察制度(三)评价材料

唐朝建立了稳定的一台三院制的监察体制。御史台下分设台院、殿院、察院,统辖诸御史,御史台长官御史大夫“掌邦国刑宪典章之政令,以肃正朝列”,“掌以刑法典章,纠正百官之罪恶”。台院,设侍御史,主要职掌纠弹中央百官,参加大理寺审判和推鞠由皇帝制敕交付的案件。殿院,设殿中侍御史,职掌朝会时百官仪态行止、言行队列,以维护朝仪的秩序和尊严,并负责推按狱讼,监察和巡视京城内外及驻屯京师的诸卫和禁军。察院,设监察御史。武德初年,负责巡按地方,纠视刑狱,并监察百官和在京的所有中央机关的工作和簿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