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图版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1页
2024年中图版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2页
2024年中图版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3页
2024年中图版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4页
2024年中图版高三上学期期末地理试卷与参考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年中图版地理高三上学期期末自测试卷(答案在后面)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约多少?A、20%B、30%C、40%D、60%2、关于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B、冬季普遍寒冷,干燥少雨C、雨季集中在夏季,雨量丰富D、季风气候区域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3、下列关于中国季风气候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夏季风主要来自南方海洋,带来湿润空气。B、季风气候导致中国南北温差显著,降水季节分布不均。C、季风气候使得中国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而内陆地区较为干燥。D、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4、关于中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多北少,东多西少B、北多南少,西多东少C、西北多,东北少D、东南多,西北少5、下列关于中国地理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等B.中国面积广大,气候类型丰富多变C.中国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D.中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尤其在西藏、云南等地6、关于我国四大宗教的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佛教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B.道教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两湖地区和江南地区C.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D.基督教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7、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产生四季变化,公转产生昼夜更替C.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称为一个恒星日D.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不同,但方向相同8、下列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时刻B.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C.区时是由各地经度决定的,范围就是各地的地方时D.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9、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气候变化可能增加某些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率C.温度升高对所有农作物产量都有正面影响D.生态系统可能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发生迁移或重组10、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B.城市扩张导致耕地减少,影响国家粮食安全C.城市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居民出行更加便捷D.城市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11、我国四大高原中,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地理区域是: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内蒙古高原12、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气候类型单一,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南北差异显著C.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东西差异显著D.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热带气候分布广泛13、青藏高原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其原因主要是由于(A)。A、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B、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太阳辐射的到达C、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D、云量少,接近太阳,太阳辐射强度大14、关于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常年昼夜等长的地点一定位于赤道上B、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造成昼夜长短变化的根本原因C、夏季时,北半球各地均能观察到太阳直射现象D、赤道地区各月昼夜长短变化幅值最小15、以下哪个地理位置不属于北美洲?A.加拿大B.美国C.南美洲D.阿拉斯加16、以下哪个地理术语指的是在地球上划分的多个相似气候区域?A.河谷气候B.地球气候分区C.气候带D.地理环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一、分析以下地理现象,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某地区在冬季出现“白天短,夜晚长,白天短于夜晚”的现象,试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2)该地区在夏季出现“白天长,夜晚短,白天长于夜晚”的现象,试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3)试说明该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第二题题目背景: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这些山脉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不仅是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界,也划分了不同的农业种植制度。题目要求:1.描述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主要依据,并简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分)2.分析山区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利弊。(8分)第三题题目: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资料,分析中国东南沿海某地在21世纪初至21世纪末的农业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资料】21世纪初,该地以传统的稻作农业为主,占比约80%。中期(21世纪中期),由于稻田退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等因素,该地的稻作农业比例下降至50%。近年来(21世纪末期),该地大力发展蔬菜和水果种植,稻作农业占比降至20%,而蔬菜和水果种植占比显著提升至80%。此外,土地流转规模扩大,出现了大量农业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要求】分析农业变化的原因。说明这些变化对该地农业发展的积极影响。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2024年中图版地理高三上学期期末自测试卷与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有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1、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其中山地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约多少?A、20%B、30%C、40%D、60%答案:C解析:我国地形以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为主,其中山地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40%。这些山地分布广泛,如喜马拉雅山脉、秦岭山脉等,对我国的气候、水文和生态环境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选项C是正确答案。2、关于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以下哪项描述是错误的?A、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B、冬季普遍寒冷,干燥少雨C、雨季集中在夏季,雨量丰富D、季风气候区域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答案:B解析:我国季风气候的特点是夏季普遍高温,雨热同期;冬季则普遍寒冷,干燥少雨。雨季主要集中在夏季,雨量丰富。季风气候区域占全国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对我国的农业生产、水资源分配和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选项B描述错误,是本题的正确答案。3、下列关于中国季风气候的说法,哪一项是错误的?A、夏季风主要来自南方海洋,带来湿润空气。B、季风气候导致中国南北温差显著,降水季节分布不均。C、季风气候使得中国沿海地区降水丰富,而内陆地区较为干燥。D、冬季风主要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形成寒冷干燥的气候。答案:A解析:夏季风主要来自东南方海洋,带来湿润空气,而南方海洋位于中国的南方,选项A中的“南方”不符合,因此是错误的描述。4、关于中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南多北少,东多西少B、北多南少,西多东少C、西北多,东北少D、东南多,西北少答案:A解析:中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是东部和南部地区较多,西部和北部地区较少,体现了“南多北少,东多西少”的特点。5、下列关于中国地理特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中国地形复杂多样,有高山、平原、盆地、丘陵等B.中国面积广大,气候类型丰富多变C.中国国土面积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美国D.中国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尤其在西藏、云南等地答案:C解析:中国国土面积虽然巨大,但根据最新数据,其面积排名世界第三,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中国政府使用了960万平方千米的官方数值,而全球第三名的加拿大国土面积为998万平方千米的官方数据。因此选项C描述不准确。选项A、B、D都是对于中国地理特征的正确描述。6、关于我国四大宗教的分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佛教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及华东地区B.道教主要分布在关中平原、两湖地区和江南地区C.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D.基督教主要分布在西南地区答案:C解析:佛教主要在中国的华南、西南以及华北部分地区广为传播;道教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四川、江西、湖北、安徽等地,尤其是在四川的武当山和湖北的武当山;伊斯兰教主要在中国的西北地区,如新疆、甘肃、青海等地;基督教在中国的东南沿海城市如上海、广州、香港等地分布较广。因此,只有选项C描述是正确的。7、下列关于地球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东向西B.地球自转产生四季变化,公转产生昼夜更替C.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24小时,称为一个恒星日D.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不同,但方向相同答案:D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基本特点。选项A,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而非自东向西,故A错误。选项B,地球自转产生昼夜更替,公转产生四季变化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而非自转产生四季变化,公转产生昼夜更替,故B错误。选项C,地球公转一周的时间为365日6时9分10秒,称为一个恒星年,而非24小时,24小时是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称为一个恒星日,故C错误。选项D,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周期不同,自转周期为24小时,公转周期为一年,但两者的方向都是自西向东,故D正确。8、下列关于地方时和区时的说法,正确的是()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而形成的不同的时刻B.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跨经度15°C.区时是由各地经度决定的,范围就是各地的地方时D.北京时间是北京的地方时答案:A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地方时和区时的概念和区别。选项A,地方时是因经度不同,地球自转造成的同一时刻不同经度的地区时间上的差异,这是地方时的定义,故A正确。选项B,全球被划分为24个时区,但每个时区不是跨经度15°,而是大致跨经度15°,因为时区划分时需要考虑国家行政界线等因素,故B错误。选项C,区时是由时区决定的,而不是由各地经度决定的,每个时区都选用该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作为该区的区时,而不是各地的地方时,故C错误。选项D,北京时间是指北京所在的东八区的区时,而非北京的地方时,北京的地方时与北京时间可能有所不同,故D错误。9、关于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全球变暖导致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B.气候变化可能增加某些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频率C.温度升高对所有农作物产量都有正面影响D.生态系统可能会因为气候的变化而发生迁移或重组答案:C解析:虽然温度升高在某些地区可以延长生长季节,有利于作物生长,但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过高的温度反而可能导致水分蒸发加快,土壤干燥,从而对农作物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并不是所有农作物产量都会因温度升高而得到正面影响。10、关于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问题,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A.城市热岛效应加剧,影响城市居民的生活质量B.城市扩张导致耕地减少,影响国家粮食安全C.城市交通拥堵得到有效缓解,城市居民出行更加便捷D.城市绿地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答案:C解析:在许多快速发展的城市中,交通拥堵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它不仅没有得到有效缓解,反而随着私家车数量的增加而变得更加严重,这直接影响了城市居民的出行效率和生活质量。因此,选项C的描述是不正确的。11、我国四大高原中,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地理区域是:A.青藏高原B.黄土高原C.云贵高原D.内蒙古高原答案:D解析:内蒙古高原位于中国北部,介于阴山山脉和大兴安岭之间,是四大高原中唯一位于我国西北部的地理区域。青藏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黄土高原位于我国中部,云贵高原位于我国西南部。12、下列关于我国气候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气候类型单一,主要属于温带季风气候B.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南北差异显著C.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东西差异显著D.我国气候类型多样,但热带气候分布广泛答案:B解析:我国气候类型多样,南北差异显著。南方地区属于亚热带和热带气候,北方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西北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东西差异显著主要体现在沿海和内陆地区的气候差异上。热带气候分布广泛的说法不准确。13、青藏高原地区的太阳能资源极为丰富,其原因主要是由于(A)。A、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B、降水少,晴天多,有利于太阳辐射的到达C、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D、云量少,接近太阳,太阳辐射强度大答案:A解析: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透明度高,太阳辐射到达地面较少受到削弱,因此太阳能资源丰富。14、关于地球上昼夜现象的叙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A、常年昼夜等长的地点一定位于赤道上B、地轴与公转轨道面的夹角是造成昼夜长短变化的根本原因C、夏季时,北半球各地均能观察到太阳直射现象D、赤道地区各月昼夜长短变化幅值最小答案:D解析:赤道地区的地域点,全天太阳高度角都在60度以上,所以不会观察到日落,且整年太阳几乎从正南方升起和落下,昼夜长短变化很小,因此全年昼夜几乎等长。15、以下哪个地理位置不属于北美洲?A.加拿大B.美国C.南美洲D.阿拉斯加答案:C解析:南美洲属于南美洲,而非北美洲。本题考查了对北美洲地理位置的理解。16、以下哪个地理术语指的是在地球上划分的多个相似气候区域?A.河谷气候B.地球气候分区C.气候带D.地理环境答案:C解析:气候带是地球上根据纬度、气候类型等因素划分出的多个相似气候区域。本题考查了对气候带概念的掌握。二、非选择题(本大题有3小题,每小题18分,共52分)第一题一、分析以下地理现象,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要求。(1)某地区在冬季出现“白天短,夜晚长,白天短于夜晚”的现象,试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2)该地区在夏季出现“白天长,夜晚短,白天长于夜晚”的现象,试分析该现象产生的原因。(3)试说明该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答案:(1)该现象产生的原因是地球公转。在冬季,地球位于近日点附近,距离太阳较近,因此白天短于夜晚。(2)该现象产生的原因同样是地球公转。在夏季,地球位于远日点附近,距离太阳较远,因此白天长于夜晚。(3)该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是地球公转。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会随着时间的变化而移动,导致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昼夜长短发生变化。当太阳直射点位于该地区时,白天最长,夜晚最短;当太阳直射点远离该地区时,白天最短,夜晚最长。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公转对昼夜长短的影响。通过分析地球公转的原理,可以得出该地区在冬季白天短于夜晚,夏季白天长于夜晚的现象。同时,结合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可以解释该地区昼夜长短变化的原因。解答本题需要对地球公转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并能够运用相关知识进行分析。第二题题目背景:中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地形的骨架。这些山脉不仅影响了中国的自然环境,还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社会生活。例如,秦岭-淮河一线是中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它不仅是南方与北方的自然分界,也划分了不同的农业种植制度。题目要求:1.描述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主要依据,并简述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6分)2.分析山区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利弊。(8分)答题空间:参考答案及解析:1.秦岭-淮河一线作为中国南北地理分界线的主要依据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依据包括气候条件(如温度、降水)、植被类型、土壤性质等。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而秦岭-淮河以北则主要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这种差异导致了两地植被类型的不同,南方多为常绿阔叶林,北方则是落叶阔叶林或针叶林。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显著,南方适合水稻等水生作物生长,而北方则更适合小麦、玉米等旱作作物的种植。此外,南方的农业耕作制度多为一年两熟或三熟,而北方一般为一年一熟或两年三熟,这反映了南北农业生产的差异性。(每点3分,共6分)2.山区对当地居民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利弊分析:利:山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矿产资源、水资源以及森林资源,对于发展林业、矿业等产业具有重要作用。山区独特的自然景观和文化特色吸引了大量游客,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由于地形复杂,山区保留了许多传统的民族文化,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每个要点2分,共6分)弊:地形崎岖不平,交通不便,限制了与外界的交流和物资运输,增加了经济发展成本。自然灾害频发,如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了威胁。农业生产受到地形限制,耕地面积有限,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每个要点1分,共2分)评分标准:每个问题下的回答需涵盖所有要点,表述清晰准确,逻辑连贯。部分正确或有创新见解但偏离主题的回答可酌情给分。第三题题目:请根据下面所提供的资料,分析中国东南沿海某地在21世纪初至21世纪末的农业变化,并说明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资料】21世纪初,该地以传统的稻作农业为主,占比约80%。中期(21世纪中期),由于稻田退水、农田水利设施老化等因素,该地的稻作农业比例下降至50%。近年来(21世纪末期),该地大力发展蔬菜和水果种植,稻作农业占比降至20%,而蔬菜和水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