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任务二 题型突破 高效答题_第1页
复习任务二 题型突破 高效答题_第2页
复习任务二 题型突破 高效答题_第3页
复习任务二 题型突破 高效答题_第4页
复习任务二 题型突破 高效答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部分

复习任务群一文言文阅读

复习任务二题型突破高效答题

题型突破一文言断句

(30分钟29分)

题组一对点练

1.(2022•河北重点中学联考)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觇,乐善下士,少有吏十。以门荫入仕,累迂高陵令,政术知名。改京兆

府尹,所在皆著声绩。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军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

咎京兆尹乃出为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现。其

为政得人心如此。乾元二年,与吕湮、李揆、第五埼同拜相。现位望稍高,军国

大事,诸公莫敢言,皆独决于现。初,李辅国判行军司马,每日于银台门决天下

事,须处分,便称制敕,禁中符印,悉佩之出入。及觇为相,叩头论辅国专权乱

国,上悟,赏觇正直,事并变革。

(节选自《旧唐书・李觇传》)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

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觇/

B.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

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现/

C.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

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觇/

D.天宝十三载/连雨六十余日/宰臣杨国忠恶其不附己/以雨灾归咎京兆尹/乃出为

长沙郡太守/时京师米麦踊贵/百姓谣曰/欲得米粟贱/无过追李觇/

解析“天宝十三载”表时间,其后应断开;“京兆尹”是“归咎”的对象,中

间不能断开;“时”引出“米麦踊贵”的事实,中间不能断开;“无过”强调“追

李明”,中间不能断开。

答案D

【参考译文】

李觇,乐于交结地位低下的贤士,年少时就有治理才干。依靠祖上功勋进入

仕途,多次升迁后任高陵令,以处理政务有方而知名。改任京兆尹,所任各职政

绩显著。天宝十三年,阴雨连绵六十余天,宰相杨国忠憎恨他不肯依附自己,把

大雨造成的灾害归咎于京兆尹,因此出任长沙郡太守。当时京师米麦价格昂贵,

百姓唱民谣道:“想使米粟贱,莫过追李现。“他理政时就是像这样深得人心。乾

元二年,与吕湮、李揆、第五琦同时拜任宰相。李觇的地位声望颇高,军国大事,

诸公不敢表态,全由李现独自决定。起初,李辅国代理行军司马,每天在银台门

处理天下政事,需要决定时,就称是皇上颁下的诏令,宫中的符印,进出都佩带

在身上。等到李也任宰相,叩头上论李辅国专权乱国,皇上感悟,赏识李现的正

直,这些事情都被革除。

2.(2022・吉林长春模拟检测)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邓攸字伯道,平阳襄陵人也。七岁丧父,寻丧母及祖母,居丧九年,以孝致

称。清和平简,贞正寡欲。初,祖父殷有赐官,敕攸受之。后太守劝攸去王官,

欲举为孝廉,攸曰:“先人所赐,不可改也。”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人示攸使

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历太子洗马、

东海王越参军。越钦其为人,转为世子文学、吏部郎。越弟腾为东中郎将,请攸

为长史。出为河东太守。

(节选自《晋中•列传第六十》,有删改)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日/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

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B.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

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C.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

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D.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

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

解析句中“贾混”是镇军的名字,下文中的“混”是其省称,“混混”必须断

开,据此可先排除A、B两项。另外,“攸不视”独立成句,不可与下文“日"

字连成一句,故可排除D项。

答案C

【参考译文】

邓攸字伯道,是平阳襄陵人。邓攸七岁时父亲去世,不久母亲与祖母也相继

去世,他守丧九年,以孝著称。他为人清慎和气,平易简朴,贞正寡欲。起初,

他祖父邓殷有赐官,命令邓攸接受。以后,太守劝邓攸辞去王官,准备推举他为

孝廉,邓攸说:“这是出于先人所赐,不可改变。”他曾去拜见镇军将军贾混,贾

混把别人的诉状及情况拿给邓攸看,让他作出决断。邓攸不看,说:“孔子说听

理诉讼我与一般人一样,应该作的是使人不进行诉讼!”贾混十分欣赏,把女儿

嫁给邓攸为妻。邓攸历任太子洗马、东海王司马越参军。司马越很钦佩他的为人,

迂他为东海王世子文学,后转任吏部郎。司马越的弟弟司马腾出任东中郎将,请

邓攸任长史。又出任河东太守。

3.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后面的小题。

世祖光武皇帝讳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高祖九世之孙也。光武年九岁而

孤,养于叔父良。身长七尺三寸,美须眉,大口,隆准,日角。性勤于稼稽而兄

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乃之长安受《尚书》略

通大义。莽末,天下连岁灾蛭,寇盗蜂起。

(节选自《后汉书•光武帝纪》)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性勤于稼稿/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

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B.性勤于稼稽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风中/

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C.性勤于稼稽/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

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D.性勤于稼稿而/兄伯升好侠养士/常非笑光武事田业/比之高祖兄仲/王莽天凤中/

乃之长安/受《尚书》略/通大义/

解析句中,虚词“而”表转折,应划分到后句,故排除B和D;“而兄伯升

好侠养士”主谓之间不能读破,“略通大义”中“略”修饰“通”,不应分开,

排除C。故选A。

答案A

【参考译文】

世祖光武皇帝刘秀,字文叔,南阳蔡阳人,是高祖刘邦第九代孙。光武九岁

丧父,被叔父刘良抚养长大。成年后的光武帝身高七尺三寸,须眉秀密,嘴阔鼻

高,额角饱满如日。光武帝勤于农业劳动。他哥哥伯升却好侠养上,常批评嘲笑

光武从事田间劳动,没有出息,把他比作一味治产业的高祖兄刘仲。在王莽天凤

年间,光武到长安,通读《尚书》,大略通晓其中的宏旨要义。王莽末年,国内

连年蝗灾,盗贼蜂起。

题组二综合练

(2022•山东蒲泽调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8题。(20分)

王安石子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

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

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

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

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

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

F之费,自古治世,木宏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

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

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

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4皆,

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舌主;士大夫谓其无意

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性去,终英宗世,

日不起。二年二月,拜参勺单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

不晓世务。”安石对日:“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

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日:“变

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

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而农田水利、青苗、均榆、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

田诸役相继并兴,号为新法,遣提举官四十余辈,颁行分下。安石性强快,遇事

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

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讪。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二

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像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

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

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B.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

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C.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

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D.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疆之守/陛下其

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

解析解答此题要注意结构的对称。“人才”是一个词语,中间不能断开,据此

排除A、D;“久以天幸为常”与“无一旦之忧”是对比关系,故“久”后不可

断开,据此排除B。

答案C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取字,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晚辈称字出于礼貌和

尊敬。

B.忧,此指“丁忧”。古代官员在位期间父母去世,要辞官回乡为父母守制,是

为“丁忧”。

C.参知政事,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

称“宰执”。

D.“召”有“征召”“召唤”“招致”之意,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召来授予

官职或另有调用。

解析A项,对“字”的表述有误,“对平辈或晚辈称字”错误,应为“对平辈

或尊辈称字是出于礼貌和尊敬”。

答案A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安石少年时酷爱读书,思维敏捷;成年后议论高奇,做事果敢无畏,有改变

社会风气的远大志向。

B.王安石认为,经术学问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世上俗人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

治世的原因,是后世很多所谓“大儒”,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

C.王安石思想先进,为民着想,他认为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当时最亟需

的了,这也得到皇帝的认可。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

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解析B项,“都是才能庸俗之人罢了“错,原文为“大抵皆腐人”,意思是“大

部分是庸俗之人”,选项表述过于绝对。故选B。

答案B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⑵安石性强伎,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

解析题中的关键词有:(1)当:掌管。注措:措置,安排。大抵:大都、大致。

祖:效法。(2)恢:刚愎。可否:可不可,对不对。回:改变。

答案(1)后来王安石掌管国政,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

的。

(2)王安石性格固执(刚愎自用),遇到事情不考虑可不可,对不对,坚持自己的意

见和看法,执意不肯改变。

8.你如何评价王安石?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实例进行具体分析。(3分)

解析理解评价人物形象可以通过对人物的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两个角度进行

概括。“安石性强快,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

言不足恤”,可见其对变法的坚定不移。“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

见者皆服其精妙。安石议论高奇”,可见其富有文采,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

和旁征博引,自圆其说。“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信慧少年”,朝廷内外

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

明的年轻人,可见其思想固执,刚愎自用,不能洞察人心。

答案①王安石坚定不移,富有文采,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自

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②思想固执,刚愎自用,不能洞察人心,

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

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导致了自己的失败。③满怀孝心,他母亲去世时,他坚持

守孝,皇帝多次召见却不上任。

【参考译文】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

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

看过的人无不叹服他的文章精妙。王安石议论高深新奇,善于雄辩和旁征博引,

自圆其说,敢于坚持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

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

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毛病在于不知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

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

至于惊扰天下的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

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

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

F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娃之中又缺少可用的

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保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而

不考虑万一出现祸患该怎么办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

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革除这些弊端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我的这些议

论,是那些沉溺在颓靡习俗中的人不会说的,而且那些议论的人还会认为是这迂

腐而不切实际的老生常谈。”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

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任直集贤院。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

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以求仕

途畅达,都遗憾自己不能结识他,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官,只

是怕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多次召他,

他都不肯起复任职。北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

他说:“人们都不了解爱卿你的才能,都以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的政治事

务。”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

‘大儒',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

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

道:“改变劣习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需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

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他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一并负责。而后农田水利、

青苗、均输,保甲、免役、市易、保马、方田等等变法相继开始实施,号称新法,

派遣提携推举各类官员四十余人,分派颁布执行新法。王安石性格倔强刚愎,遇

事不管对与错,都坚持自己的意见,执意不肯改变。到议论变法时,在朝百官都

持不能变法的意见,王安石陈述儒家经义,提出自己的主张,辩论起来动不动就

是好几百字,大家都驳不倒他。他甚至说“天灾不足以畏惧,祖宗不足以效法,

人们的议论不足以忧虑”。朝廷内外老成持重的人几乎都被王安石解除官职了,

他大量起用自己门下轻薄而有点小聪明的年轻人。王安石当了很长时间的宰相,

因为旱灾而引退,等到再担任宰相,只过了一年多就被罢免了。直到神宗朝结束,

也没有被再召回朝廷,前后共八年。

题型突破二文化常识

(45分钟41分)

题组一对点练

1.(2022•吉林长春模拟)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举进士,指

参加进士考试。

B.对策,古时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自汉起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

式。

C.勤王,尽力于王事,后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援救。

D.社稷,“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

指国家。

解析D项,“'社'指谷神,'稷'指土地神”错误,应该是“社”指土地神,

“稷”指谷神.

答案D

2.(2022•陕西西安模拟)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3分)

A.弘治,是中国明朝第九个皇帝明孝宗朱祐槿的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

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始于汉武帝。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疏的本意

为“疏通”,这里引申为分条说明的文字。

C.父忧,为“丁父忧”的省写。“丁忧”,古代官员父母亲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

的制度,丁优期间,丁忧的人不准为官。

D.谥,谥号,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

迹与品德修养,给予的一个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

解析D项,“是古代君主、诸侯这两类地位显贵者”错,大臣、后妃或名人名

吏等也有谥号。

答案D

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会试”是我国封建社会科举考试的一种。由皇帝主持在京城举行,因为在春

天举行,又称春试或春闱。

B.“致仕”就是旧时官员交还官职,即今所谓退休。依照古制,官员在一般情况

下七十岁致仕,有疾患的则可以请求提前。

C.“服阕”是指旧时官员三年守丧期满除服。官员遭逢父母去世,按例要离职回

籍守丧,满三年后朝廷再授予新的职务。

D.“尚书”是中国古代官名。始置于战国时代,到了隋唐时确定为尚书省下设的

六个部的最高行政长官。

解析A项,会试”由皇帝主持”错误,会试由礼部派官员主持。

答案A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

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

官为荣)。

C.刺史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刺史

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唐白居易曾任杭州、苏州刺史,柳宗元

曾任柳州刺史。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解析C项,刺史,官职。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使

各地,不常置。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始置,“刺”,“检核问事”之意。全

国分为十三部(州),各部置刺史一人,后通称“刺史”。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

武帝时期。

答案C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

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

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

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

“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解析B项,“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错,

应该是“常用来指少女,'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二

答案B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

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后来常用

“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百越”,又作“百粤”“诸越二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

为“百越二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

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解析D项,“指国家的最高学府”说法不严密,“国子监”指的是中国封建时

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构,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答案D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如《师说》中有“士

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

“江表”就是此意。

解析D项,“以籍贯命名”错,昌黎韩氏在唐代是一时望族,韩愈自称“郡望

昌黎”,故世称“昌黎先生二

答案C

题组二综合练

(原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2题。(20分)

初,匈奴降者言:“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

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元朔三年,上募能通使月氏者,汉中张骞以

郎应募,出肥西,径匈奴中,单于得之,留骞十余岁。骞得间亡,至大宛。大宛

闻汉之饶财,欲通不得,见骞,喜,为发导译抵康居,传致大月氏。大月氏太子

为王,既击大夏,分其地而居之,地肥饶,少寇,殊无报胡之心。骞留岁余,竟

不能得月氏要领,乃还,欲从羌中归,复为匈奴所得。留岁余,会匈奴国内乱,

骞乃与堂邑氏奴甘父逃归。骞初行时百余人,去十三岁,唯二人得还。元鼎二年,

中抄4•既降汉,汉兵击逐匈奴于事龙,西域道可通。于是张骞建言:“乌孙王昆

莫本为匈奴臣,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今单于新困于

汉,而故浑邪地空无人。今诚以此时厚币赂乌孙,招以益东,居故浑邪之地,与

汉结昆弟,其势宜听,听则是断匈奴右臂也。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

来而为外臣。”天子以为然,拜骞为中郎将,将三百人,赍金币帛直数千巨万,

多枝巧副使,道可便,遣之他旁国。骞既至乌孙,昆英见骞,礼节甚倨。骞谕指

日:“乌孙能东居故地,则汉遣公主为夫人,结为兄弟,共距匈奴,匈奴不足破

也。”乌孙自以远汉,未知其大小;素服属匈奴日久,且又近之,其大臣皆畏匈

奴,不欲移徙。骞因分遣副使使大宛、康居、大月氏、于闻及诸旁国。是岁骞还,

后岁余,骞所遣使通大夏之属者皆颇与其人俱来,于是西域始通于汉矣。乌孙王

既不肯东还,汉乃于浑邪王故地置酒泉郡,稍发徒民以充实之。后又分置武威郡,

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汉通西域》)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

奴无与/共击之/

B.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

奴/无与共击之/

C.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余众遁逃远去/怨匈

奴无与/共击之/

D.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潜/余众遁逃远去/怨

匈奴/无与共击之/

解析D项,“月氏故居敦煌祁连间为强国匈奴杀月氏王以其头为饮器”句中,

“敦煌”“祁连”是两个地理名词,中间应该断开,排除A、B项;动词“杀”

的逻辑主语是“匈奴”,“以其头为饮器”的逻辑主语也是“匈奴”,应在前面断

开,排除C项;“余众遁逃远去怨匈奴无与共击之”句中,动词“怨”的宾语

是“匈奴”,”无与共击之”单独成句。故选D。

答案D

★9.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汉武帝始建年号,元朔、元鼎均为其年号,一个皇帝

在位期间可用几个年号。

B.浑邪是西域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即《苏武传》中的昆邪王,他因为匈

奴进逼而内附于汉朝。

C.“幕”同“漠”,即沙漠,幕北,即漠北,指的是蒙古高原戈壁沙漠以北的地

方,是匈奴人活动的区域。

D.节,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有的信物。持节使是接受皇

帝的命令出使他国的人。

解析B项,“浑邪是西域诸国之一,浑邪王是其国王”错误。浑邪是匈奴的部

落名,浑邪王是该部落的最高统治者,他因为内乱投降汉朝。故选B。

答案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中人张骞凭借郎的身份应征出使月氏,曾被囚匈奴,但最终化险为夷,成功

到达月氏,十余年后才返回长安。

B.张骞的到来让久欲与汉通使的大宛非常高兴,他们积极地为张骞提供帮助,派

遣使者直接将他们送到月氏国。

C.匈奴被追赶到幕北,张骞就进言说服乌孙内迁,共同抗击匈奴,这一建议得到

武帝的认可,并再次被派遣出使。

D.张骞在乌孙分派副使们携带着厚重的礼物到其他各国去,很多国家派使臣跟随

他们一起返回,开始与汉朝往来。

解析B项,“派遣使者直接将他们送到的月氏国”错。由原文”为发导译抵康

居,传致大月氏”可知,大宛国先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再辗转到达月氏。故选

Bo

答案B

11.把义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后兵稍强,不肯复朝事匈奴,匈奴攻不胜而远之。

(2)后又分置武威郡,以绝匈奴与羌通之道。

解析(1)稍:逐渐,慢慢地。朝事:臣服,事奉。(2)分:分出,分开。通:交

往,往来。

答案(1)乌孙王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匈奴,匈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

远离了乌孙。

(2)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的通道。

12.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的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

答案①劝说乌孙的目的没有达到,因为乌孙王不愿意返回故地;②与西域国家

建立联系的目的达到了,因为张骞所派遣的使者和西域国家的使臣一起到了汉

朝。

【参考译文】

当初,投降的匈奴人说:“月氏原来居住在敦煌与祁连山之间,是强大的国

家,匈奴杀死了月氏国王,用他的头骨做饮酒的器具,其余的月氏人逃到远方,

怨恨匈奴,却没人愿意和他们共同攻打匈奴。”汉武帝元朔三年,皇上招募能出

使月氏国的使者,汉中人张骞以郎官身份应募出使,他从陇西郡出发,经过匈奴

所控制的地方,匈奴单于俘获了他,扣留他十多年。张骞得到机会偷偷逃跑,到

达大宛王国。大宛人听说汉朝物产丰富,想通使结好却一直未能实现,见到张骞,

非常高兴,为他安排向导和翻译抵达康居国,又转送到大月氏国。月氏国的太子

做了国王,进攻大夏国后,占领了它的土地定居下来,这里土地肥沃富饶,很少

有外来侵扰,没有一点报复匈奴的想法。张骞停留一年多,终究不知月氏人的打

算,就回国,他打算从羌人的居住区返回,又被匈奴俘获。拘留了一年多,正赶

上匈奴国内混乱,张骞与堂邑氏的奴仆甘父逃回长安。张骞刚出发时有一百多人,

一去十三年,只有他们两人活着回来。元鼎二年,匈奴浑邪王归降汉朝之后,汉

军追击驱逐匈奴到了沙漠以北,去往西域的道路可以畅通了。于是张骞向武帝建

议说:“乌孙王昆英本来臣服于匈奴,后来兵力逐渐增强,不肯再臣服匈奴,匈

奴攻打他不能取胜而远离了乌孙。现在匈奴单于刚刚被我军击败,而过去的浑邪

王辖地又没有人烟。现在如果用丰厚的财物贿赂乌孙,招引他们增加东面的土地,

居住在以前浑邪王所辖地区,与我国结为兄弟,依据形势他们应当会听从,如果

听从就如同斩断了匈奴的右臂。联合乌孙之后,它西面的大夏这些国家都可以招

引来成为我国的藩臣。”汉武帝认为他说得对,就任命张骞为中郎将,率领三百

人,携带价值数千万钱的黄金与布帛,又任命多名持符节的副使,只要路途方便,

就派他们出使其他各国。张骞到达乌孙国后,乌孙王昆英接见了他,礼数仪节非

常傲慢。张骞向他转达汉武帝的谕旨说:“乌孙如果向东居住在原来的地方,汉

朝就许配公主作昆莫夫人,并结为兄弟之国,共同抗拒匈奴,匈奴不难打败。”

乌孙自认为远离汉朝,不知汉朝疆域大小:向来臣服隶属于匈奴,且又靠近匈奴,

朝中大臣都畏惧匈奴,不想迁徙到东面去。张骞就分派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

氏、于阅等各个附近的国家。这一年年末张骞回到长安,之后一年多,张骞所派

遣出使大夏等国的副使都与很多国家的使臣一起回来,于是西城各国开始与汉朝

联系往来。既然乌孙王不肯回到东方的故地,汉朝便在匈奴浑邪王统辖的故地设

置酒泉郡,逐渐迁徙内地的百姓充实这个地区。后来又从酒泉郡分出部分地区设

置武威郡,以此隔绝匈奴与羌人联系的通道。

题型突破三概括分析

(45分钟38分)

题组一对点练

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

[原文]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足臣,或指其书目:“此诽谤非法。”

问液,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

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廷誉之。

[选项]宋濂敢于直言,受到皇帝赞许。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

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

[分析]“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错误,原文是“恶可深罪”,

意思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而不是“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

【参考译文】

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太祖大怒,询问廷臣的看法,有的指着茹太素的奏

章说:“这是诽谤、违法。”太祖问宋濂,宋濂回答:“茹太素是尽忠于陛下的,

陛下现在刚刚敞开言路,怎么能给他定大罪呢?”不久,太祖翻阅茹太素的奏章,

觉得有不少可取之处。太祖把廷臣全部召来费问,并且直呼宋派的字说道:“如

果没有景源,我差点错误地加罪上书言事的人了。”太祖当场称赞他。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

[原文]更始二年征,再迂尚书仆射,行大将军事。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

为道路所识。

[选项]鲍永生活俭朴。他虽为位高权重的将帅,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

因为这一特点,他很容易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

[分析]“然而乘坐的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因为这一特点,他很容易为路上的行人

所辨识”错误。根据原文“永虽为将帅,而车服敝素,为道路所识”可知,为路

上的行人所辨识,除了“车辆装饰却很破旧”夕卜,还有鲍永所穿的衣服也是陈旧

而俭朴。

【参考译文】

更始帝(刘玄)二年,(鲍永)被朝廷征召,连续两次升迁担任尚书仆射,并履

行大将军职务。鲍永虽身为将帅,然而他乘的车辆所穿的衣服都陈旧而俭朴,凭

这一特点,而为路上的行人所辨识。这时赤眉军杀害了更始帝,京城附近的道路

被阻断。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

[原文]兴定元年春,上以沃衍累有战功,赐今姓。元光元年正月,遥授中京留

守。六月,进拜元帅右监军,仍世袭纳古胡里爱必剌谋克。二年春,北兵游崎数

百掠延安而南,沃衍率兵追之,战于野猪岭,获四人而还。俄而,兵大至,驻德

安寨,复击走之。正大二年,进拜元帅左监军,遥领中京留守。

[选项]杨沃衍获皇帝赐姓,更加受到皇帝重用。杨沃衍先担任后兼任中京留守。

担任中京留守期间,曾追击南下抢掠的数百元军,并打跑了安德寨的元军。

[分析]“担任……中京留守”错误,原文是“遥授”和“遥领”,授予官衔但并

不到任。

【参考译文】

兴定元年春天,皇上因为杨沃衍屡立战功,赐予他现在这个姓(兀林答)。元

光元年正月,遥授他为中京留守。六月,晋爵为元帅右监军,仍然世袭纳古胡里

度必剌谋克。元光二年春天,元军几分游动的骑兵劫掠延安并向南而来,杨沃衍

率军追击,在野猪岭作战,俘获四人而还。不久,元军大举入侵,驻扎在德安寨,

杨沃衍再次出击打跑了元军。正大二年,晋爵为元帅左监军,遥领中京留守。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

[原文]加龙图阁学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提理,不求赫赫名,

京师亦治。嘉祐五年,拜枢密副使。六年,参知政事。其在政府,与韩琦同心辅

政。凡兵民、官吏、财利之要,中书所当知者,集为总目,遇事不复求之有司。

[选项]欧阳修为官理政有方,勤于政事。他承袭包拯威严与宽简并施的执政理

念,令开封大治,在中书省他汇集有关军队、百姓、官吏等关键资料,列出总的

条目。

[分析]“他承袭包拯威严与宽简并施的执政理念”错误u由原文“加龙图阁学

士、知开封府,承包拯威严之后,简易循理,不求赫赫名,京师亦治”可知,(后

来)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阳修采取简

易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京城也得到良好的治理。由此可知,

“宽简并施”不是包拯的执政理念,欧阳修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采取简易

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

【参考译文】

(后来)加领龙图阁学士、任开封府知府,接续包拯的严厉治政之后,欧阳

修采取简易实际、顺应常理的做法,不求赫赫的声威,京城也得到良好的治理。

嘉祐五年,欧阳修被任命为枢密副使。六年,任参知政事。欧阳修在中书省,与

韩琦一起同心辅理朝政。凡是有关军队、百姓、官吏以及国家财政利益这类关键

资料,中书所应当了解的,他都汇集起来,列出总的条目,遇到事情就不需要再

去询问有关的官员。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

[原文]初见希烈,欲宣诏旨,希烈养子千余人露刃争前迫真卿,将食其肉。诸

将丛绕慢骂,举刃以拟之,真卿不动。希烈乃拘真卿,令甲士十人守,掘方丈坎

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真卿度必死,乃作遗表、墓志、祭文,指

寝室西壁下云:”吾殡所也。”希烈既陷汴州,僭伪号,使人问仪于真卿,曰:

“老夫耄矣,曾掌国礼,所记者诸侯朝觐礼耳。”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乃使阉奴

与景臻等杀真卿,年七十七。

[选项]颜真卿不畏强暴,忠贞刚烈。李希烈反叛时,颜真卿奉旨亲赴敌营,晓

以大义;面对反贼威逼,颜真卿忠贞不屈而被坑杀。

[分析]“颜真卿忠贞不屈而祓坑杀”于文无据。原文是“希烈乃拘真卿,令甲

士十人守,掘方丈坎于庭,曰’坑颜',真卿怡然不介意”,文中虽有“坑颜”

之说,但只是李希烈的威胁。文中只说“乃使阉奴与景臻等杀真卿”,具体怎么

杀害没有详细交代。

【参考译文】

颜真卿刚见到李希烈,正想宣读朝廷旨意,李希烈的养子一千多人露出刀刃

抢着上前逼迫颜真卿,想要吃他的肉,许多将领层层围住,随口辱骂,举起刀刃

来往他的身上比划,颜真卿不为所动。李希烈于是拘押颜英卿,命令十个甲士看

守,在庭院中挖掘一丈见方的坎穴,说是“坑颜”,颜真卿怡然自安,毫不介意。

颜真卿估计一定要死,于是制作了遗表、墓志、祭文,指向寝室西边的墙壁下说:

“这是我下葬的地方啊。”李希烈已经攻陷汴州,僭越称皇帝,派人向颜真卿询

问仪式,(颜真卿)回答说:“我已经老了,曾掌管国家礼仪,只记得诸侯朝见皇

帝的礼仪罢了!”兴元元年八月三日,于是派阉奴和景臻等人一起杀死颜真卿,

(颜其卿)享年七十七岁。

6.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指出选项错误。(3分)

[原文]杨畏知,宝鸡人。崇祯中,历官云南副使。乙酉秋,武定士官吾必奎反,

连陷禄丰、广通诸县及楚雄府。畏知督兵复楚雄,驻其地。必奎伏诛,而阿迷士

官沙定洲继乱,据云南,黔国公沐天波走楚雄。巡抚吴兆元不能制,许为奏请镇

云南。定洲遂西追天波,畏知说天波走永昌,而己乘间清野塔堞、征援兵。定洲

闻,不敢至永昌,还攻楚雄,不能下。畏知伺贼懈,辄出击,杀伤多。

[选项]杨畏知平定叛乱,胸有谋略。吾必奎反叛时,他督率军队平叛,等贼寇

懈怠才出击,杀死很多贼寇,最后恢复楚雄,使其伏法。

[分析]“吾必奎反叛时,他督率军队平叛,等贼寇懈怠才出击”有误,将两件事

混淆。”等贼寇懈怠才出击”是沙定洲攻打楚雄时杨畏知的做法。

【参考译文】

杨畏知,是(陕西)宝鸡人。崇祯年间,历任云南副使。乙百年(1645)秋天,

武定士官吾必奎反叛,连续攻陷禄丰、广通等县以及楚雄府。杨丧知督军军队恢

复楚雄,在那里驻军。吾必奎伏法被诛,继而阿迷土司沙定洲叛乱,占据云南,

黔国公沐天波奔往楚雄。巡抚吴兆元不能制伏,答应为他奏请镇守云南。沙定洲

于是向西追击沐天波,杨畏知劝说沐天波奔向永昌,自己趁机转移人口、牲畜、

财物、粮食,清除房屋树木,修缮城堞,征调援助的军队。沙定洲听说后,不敢

到永昌,回军攻打楚雄,不能攻下。杨畏知等待贼寇懈怠,便出城攻击,杀死杀

伤很多贼寇。

题组二综合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20分)

袁绍与操书,辞语骄慢。操谓荀豉、郭嘉曰:“今将讨不义而力不敌,何如?”

嘉对日:“刘、项之不敌,公所知也。不羽唯智胜项羽,故羽虽强,终为所禽。

今绍有十败,公有十胜。绍虽强,无能为也。绍繁礼多仪,公体任自然,此道胜

也。绍以逆动,公奉顺以率天下,此义胜也。桓、灵以来,政失于宽,绍以宽济

宽,故不摄;公纠之以猛,而上下知制,此治胜也。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

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绍多谋少决,

失在后事;公得策辄行,应变无穷,此谋胜也。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

言饰外者多归之。公以至心待人.不为虚美,士之忠正远见而有实者皆愿为用,

此德胜也。绍见人饥寒,恤念之形于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公于目前小事

时有所忽,至于大事,与四海接,恩之所加,皆过其望,虽所不见,虑无不周,

此仁胜也。绍大臣争权,谗言惑乱;公御下以道,浸泗不行,此明胜也。绍是非

不可知,公所是进之以礼,所不是正之以法,此文胜也。绍好为虚势,不知兵要;

公以少克众,用兵如神,军人恃之,敌人畏之,此武胜也。”操笑曰:“如卿所言,

孤何德以堪之。"嘉又日:“绍方北击公孙瓒,可因其远征,东取吕布。若绍为寇,

布为之援,此深害也。”豉日:“不先取吕布,河北未易图也。”操曰:“然,吾所

惑者,又恐绍侵扰关中,西乱奉为,南诱蜀汉,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

也,为将奈何?”或曰:“关中将帅以十数,莫能相一,唯韩遂、马腾最强,彼

见山东方争,必各拥众自保。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

山东,足以不动。侍中、曲干1卜舛钟繇有智谋,若属以西事,公无忧矣。”操乃

表繇以侍中守司隶校尉,管下督关中诸军,特使不拘科制。繇至长安,移书腾、

遂等,为陈祸福,腾、遂各遣手入侍。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曹操篡汉》)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

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

B.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

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

C.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

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

D.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用人无疑/唯才所

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

解析“所任”是“唯亲戚子弟”的主语,其间不可断开,排除B、D两项。“用

人无疑”与“唯才所宜”形成对仗,“疑”后应断开,排除A项。故选Co原

文加上标点为:绍外宽内忌,用人而疑之,所任唯亲戚子弟;公外易简而内机明,

用人无疑,唯才所宜,不问远近,此度胜也。

答案C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祖,即汉高祖刘邦,高祖是刘邦的谥号。桓、灵,指汉桓帝、汉灵帝,桓、

灵是这两位皇帝的庙号。

B.羌胡,古代的羌族和匈奴族。泛指我国古代西北部的少数民族。

C.尚书仆射,为尚书省的副官,辅佐尚书令处理朝政,兼纠弹百官,权任甚重。

D.持节,指古代使臣奉命出行,必执符节以为凭证。节,旄节,也叫符节,以竹

为竿,上缀以旄牛尾。

解析A项,高祖是刘邦的庙号,桓、灵是这两位皇帝的谥号。

答案A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想讨伐袁绍,但担忧没有袁绍强大。郭嘉用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却最终战

胜项羽的先例鼓励曹操,坚定曹操的决心。

B.“十胜”中的第三胜是“治胜”。郭嘉认为汉末大乱是统治者“政失于宽”,

而袁绍以宽济宽,所以无以御下;曹操“纠之以猛,而上下幻制”,宽猛相济的

治理措施是切合时要的。

C.郭嘉的“十胜十败”论对比鲜明,说理透彻,曹操听后笑着说:“像你所说的

这些,我不敢当」这可以看出曹操一贯的谦逊低调的做事风格。

D.曹操和袁绍开战之前,郭嘉和荀或的建议大同小异。郭嘉认为可以趁袁绍攻打

公孙瓒时,派兵进攻吕布。荀或认为要想夺取河北,必须先拿下吕布。

解析C项,“这可以看出曹操一贯的谦逊低调的做事风格”于文无据。

答案C

10.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绍高议揖让,以收名誉,士之好言饰外者多归之。

(2)是我独以兖,豫抗天下六分之五也,为将奈何?

答案(1)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讲究谦虚礼让,以此来获得好的名誉,那些华而

不实的士人大多投奔他。

⑵这样我就要凭借兖州、豫州来对抗天下六分之五地区的敌人了,那该怎么办

呢?

11.针对曹操担忧“绍侵扰关中,西乱羌胡,南诱蜀汉”的局面,荀或提出了什

么建议?结果如何?(3分)

解析由原文“今若抚以恩德,遣使连和,虽不能久安,比公安定山东,足以不

动”可知,荀或建议用恩德来安抚关中将帅,派遣使臣联合他们。由原文“腾、

遂各遣子入侍”可知,结果是马腾、韩遂就各自送儿子到朝延侍奉天子,充当人

质,关中得以稳定。

答案(建议)用恩德来安抚关中将帅,派遣使臣联合他们。(结果)马腾、韩遂就

各自送儿子到朝廷侍奉天子,充当人质,关中得以稳定。

【参考译文】

袁绍给曹操写信,言辞骄横傲慢。曹操对荀或、郭嘉说:“现在我想讨伐袁

绍,但没有袁绍强大,怎么办?”郭嘉回答说:“刘邦的势力不如项羽,您是知

道的。但汉高祖刘邦的智慧胜过项羽,所以项羽虽然强大,最终还是被打败。现

在袁绍有十条失败的因素,您有十条胜利的因素,袁绍虽然很强大,也没有多大

作为。袁绍讲究烦琐的礼节仪式,您待人接物从容而不做作,这在为人处世的思

想上胜过他。袁绍的行为是叛逆,您是奉天子之命来统率天F,这在道义上胜过

他。自汉桓帝、汉灵帝以来,政令上的失误在过于宽大,袁绍以宽大来弥补宽大,

所以缺乏纲纪;您用严厉的法令来纠正,所以上下都遵守法纪,这在治理权术上

胜过他。袁绍外表宽厚而内心猜忌,用人好猜疑,任用的多是他的亲戚子弟;您

外表平易,但内心机敏,用人不疑,任人唯才,不分关系远近亲疏,这是在度量

上胜过他。袁绍谋略多,但优柔寡断,往往错过有利时机;您有了正确的策略就

立即施行,能随机应变,这是在谋略上胜过他。袁绍喜欢高谈阔论,讲究谦虚礼

让,以此来获得好的名誉,那些华而不实的士人大多投奔他。您以诚心待人,不

说虚情假意的话,那些忠诚正直、有远见、有真才实学的士大夫都愿意为您效力,

这是在品德上胜过他。袁绍见到人饥寒交迫,怜悯之心从他的脸上就能看出,但

对于他看不见的,就不考虑了;您对于眼前的小事,有时会忽略,但对于大事,

与天下各地交往时所施加的恩惠,往往超过他们的期望值,即使看不到的事情,

考虑得也很周到,这就在仁义上胜过他。袁绍的大臣争权,他经常被谗言迷惑,

混淆是非;您管理下属有方,不听信谗言,这在明智上胜过他。袁绍不知道是非,

您是非分明,对有功之人以礼相待,对有过之人用法律来惩罚他,这在以文教治

理方面胜过他。袁绍喜欢虚张声势,不懂用兵之道:您以少胜多,用兵如神,将

士们信服您,敌人害怕您,这是在军事能力上胜过他。”曹操笑着说:“像你所说

的这些,我不敢当。”郭嘉又说:“袁绍正在北方攻打公孙瓒,应该趁他远征的时

候,向东进攻吕布。如果袁绍进攻我们,吕布支援他,这是很大的忧患。”荀或

说:“不先灭吕布,河北也不容易夺取J曹操说:“你们说得对,但使我感到为

难的是,恐怕袁绍侵扰关中,联合西边的羌人、胡人,引诱南方的蜀汉叛乱,这

样我就要凭借兖州、獴州来对抗天下六分之五地区的敌人了,那该怎么办呢?”

荀或说:“关中的将帅有十多人,各自为政,只有韩遂、马腾最强,他们看到山

东地区正在混战,必然会拥兵自保。现在如果用恩德来安抚他们,派遣使臣和他

们联合,即使不能够长久相安无事,但在您平定山东的时候,足以让他们不发生

骚乱。侍中、尚书仆射钟繇有智谋,如果把关中的事情交给他,您就不用忧虑了。”

曹操于是上表推荐钟繇以侍中兼任司隶校尉,持节监督关中各军,授予他不受法

令制约的特权。钟繇到长安后,给马腾、韩遂等人文书,向他们说明归顺和叛逆

的利害关系。马腾、韩遂就各自送儿子到朝廷侍奉天子,充当人质。

题型突破四文言文翻译

(60分钟60分)

题组一对点练

1.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8分)

羊耽妻辛氏,字宪英,陇西人,魏侍中毗之女也。聪朗有才鉴。初,魏文帝

[叫得立为太子,抱毗项谓之曰:“辛君知我喜不?”毗以告宪英,宪英叹日:“太

子,代君主宗庙社稷者也。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

能久岂魏其不昌乎!”

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泰始五年卒,年七

十九。

(选自《晋书》,有删改)

[注]魏文帝,指曹丕。

(1)代君不可以不戚,主国不可以不惧,宜戚而喜,何以能久?(4分)

(2)祜尝送锦被,宪英嫌其华,反而覆之。其明鉴俭约如此。{4分)

解析(1)戚,忧愁;宜,应该。(2)尝,曾经;覆,翻过来,反过来;明鉴,洞

察世事。

答案(1)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高兴,

国家怎么能长久?

⑵羊祜曾经送锦被给辛宪英,辛宪英嫌锦被华丽,就反过来盖。她就是这样洞

察世事,生活俭约。

【参考译文】

羊耽的妻子辛氏,字宪英,陇西人,是魏侍中辛毗的女儿。为人聪明,有才

干和洞察力。当初,魏文帝被立为太子,抱着辛毗的脖子对他说:“辛君你知道

我高兴吗?”辛毗把这件事告诉了宪英,宪英叹息道;“太子是要继承王位、宗

庙和国家的人。接替君王就不能不忧愁,主持国政就不能不忧惧,应该忧愁反而

高兴,国家怎么能长久?魏国恐怕不会兴盛吧!”

羊祜曾经送锦被给宪英,宪英嫌锦被华丽,就反过来盖。她就是这样洞察世

事,生活俭约。她在泰始五年去世,享年七十九岁。

2.翻译义中画线的句子。(8分)

天宝十五年,光弼兼河北节度使,拔赵郡。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

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光弼以景城、

河间兵五千人太原。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

光弼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Q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

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今只斩侍

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

(节选自《旧唐书•李光弼传》,有删改)

(1)光弼解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4分)

(2)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4分)

解析第⑴句,“酹”,用洒祭奠;“出”,放出;“慰",安抚”第(2)句,

“素”,一向;“狂易”,狂傲看不起他人;“付兵”,交出军队;“收系”,

关押。

答案(1)李光弼用酒祭奠死者并且为之痛哭,把被叛贼囚禁的人放出,发誓要

平定祸难,来安抚民心。

(2)崔众一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

李光弼发怒,将他抓住关押起来。

【参考译文】

天宝十五年,李光弼兼任河北节度使,攻克赵郡。自从安禄山反叛以来,常

山成为战场,死人遍野,李光弼用酒祭奠死者并且为之痛哭,把被叛贼囚禁的人

放出,发誓要平定祸难,来安抚民心。李光弼率领五千景城、河间兵马进入太原。

当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务松弛混乱,侍御史崔众主持太原军务,经常轻慢王承业,

李光弼向来为此不平。到这时,皇帝下诏书命令崔众把军队交付李光弼。崔众一

贯狂傲看不起他人,见到李光弼只是长揖而已,没有马上交出军队,李光弼发怒,

将他抓住关押起来。恰好朝廷使者到了,授予崔众御史中丞。李光弼说:“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