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侵犯行为_第1页
第九章-侵犯行为_第2页
第九章-侵犯行为_第3页
第九章-侵犯行为_第4页
第九章-侵犯行为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九章侵犯行为

(攻击行为)一、侵犯行为的定义侵犯行为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是指个体违反了社会主流规范的、有动机的、伤害他人的行为。侵犯与敌意敌意是指有意损害别人的非身体伤害行为。判断是否具有侵犯动机的线索;行为发生的社会情境;行为者的社会地位;行为发生前的有关线索;行为者的身份特性;

(一)从原因上分为怨恨攻击:由于怨恨而产生的对怨恨源的攻击;需要攻击:为满足某一需要而产生的攻击;施虐攻击:以给别人带来身体伤害为满足的攻击;任性攻击:没有特定对象和方式的攻击;压制攻击:为达到控制的目的而进行的攻击;仿效攻击:没有明确目的的模仿性攻击;反抗攻击:受到攻击的还击;反社会人格攻击:人格异常。

二、侵犯的种类(二)从方式上分为替代攻击:不直接攻击目标,而转为其他目标;代偿攻击:语言攻击;从众攻击:本无攻击欲望的从众行为;自我攻击:自毁行为;想象攻击:攻击愿望不能实现时在想象中得到满足;投射攻击:把自己攻击冲动投射至他人,认为要攻击自己从而攻击他人;非特异性攻击:当反社会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而产生的无特定目标的攻击。三、侵犯行为的理论(一)侵犯生物观精神分析本能论:认为人有生的本能(力比多)和死的本能。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死的本能当它指向个人内部,则表现为自责、自杀或受虐狂等行为,当它指向个人外部,就会产生憎恨、攻击、战争和施虐狂等行为。弗洛伊德:一切生命的目标是死亡。洛伦兹习性学观洛伦兹认为人有侵犯本能,但与弗洛伊德正好相反,他不认为侵犯指向毁灭,而认为侵犯是具有生物保护意义的生的本能的体现。动物通过侵犯保护一定的求食、生存的领地,使幼小后代得以成长、发展,使物种能够代代相传。如热带鱼攻击

同类雄

又攻击他类雄

最后攻击同类雌性生理因素:雄体激素:牛阉割,侵犯性明显降低;染色体异常,如XYY型,体形大,性欲强,攻击性强;大脑异常,下丘脑与边缘系统与侵犯有关,破坏猫的上述结构,猫会产生异常凶狠攻击;小脑成熟慢,传递快感的神经通道发育受阻,因而难于感受和体验愉快与安全,可能也是攻击行为发生的因素。(二)挫折—侵犯假说多拉德(1935)认为一个人失去他应该有的,可能导致攻击性行为,因为挫折会引起焦虑,诅咒,愤怒等情绪。所以有时生活中需要降低挫折。当目的要达到时,被打断,挫折会增加,此时如果受到不公正阻碍时,挫折最为显著(侵犯的强度同目的受阻的强度呈正比例关系)。理论的修正:心理学家米勒1941年提出了修正观点,挫折并不一定引起侵犯,侵犯与挫折的关系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三)

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强化说:多次的S——R的学习,可以导致暴力的习得。班杜拉观察与模仿说:尤其关注大众化传媒暴力,性犯罪。被试:72名3-5岁的儿童攻击性行为实验一每次实验者将一名儿童带入实验室放有玩具娃娃和一些修理工具一个成人站在那里第一阶段观看踢打玩具的成人1.成人踢打玩具的攻击行为,同时伴有言语2.安静收拾工具,没有玩具的攻击行为把儿童带到另外一个装有玩具的房间单独玩耍玩具20分钟单向玻璃发现儿童倾向于模仿成人的动作。那些观看成人攻击行为的儿童对玩具又打又踢,还说了些侵犯性话语。实验结果第二阶段攻击性行为实验二观看踢打玩具的影片片段1.踢打玩具的攻击行为奖励2.踢打玩具的攻击行为惩罚3.踢打玩具的攻击行为既无奖励也无惩罚第一阶段把儿童带到另外一个装有相同玩具的房间第二阶段榜样受奖组:攻击性行为最多榜样受罚组:攻击性行为最少控制组:居中实验发现榜样具有替代性作用。学习者不必直接受到强化,只要以榜样作为媒介,通过观察榜样受到的奖罚,就能接受替代性强化,从而做出相应反应。实验结论媒体暴力对人侵犯行为产生作用主要是:去抑制(去敏感化效应)形成侵犯剧本(盲目模仿的罪行)认知启动(进行敌视思维)总结:侵犯行为的产生主要是遭受挫折、遭受他人的攻击或受到烦恼,或者后天习得,也有先天的生理因素。(四)侵犯的个人因素A型行为模式:高度竞争的;总是匆匆忙忙的;特别急躁和好斗的。敌意归因的偏见:当他人的行为意向是模棱两可时,个体倾向于知觉这些行为中的敌意意图或动机。自恋或高自尊:性别差异:(五)侵犯的情境因素酒精:高温四、减少攻击行为途径(一)宣泄说早期是由弗洛伊德发现,病人说出自己积压的欲望后,病情会好转。宣泄方法:说、打等直接攻击;替代性攻击(对方权力太大时);通过观看拳击等竞赛活动,也可以让强烈的情绪得以释放。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只有在适当的条件和情境中,宣泄才能起到较好的作用。(二)榜样说提供好的榜样可以减少攻击行为,在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芬兰,以色列,南亚进行研究,证实这一点。儿童期对暴力片的偏好与成人后暴力行为有非常紧密的关系。(三)惩罚说(负强化)研究表明,惩罚能抑制人们明显的侵犯行为,但同时可能导致更多隐藏性的侵犯行为。因为惩罚可以提供榜样模仿和增加受惩罚者的模仿。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儿童期曾受过惩罚的人,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对待家人,或今后的团体之中,这叫“家庭暴力社会遗传”。成功的惩罚需要具备的四个条件:必须是迅速的;必须是可靠的;必须是强烈的;必须被接受者认为是公正的或应当的;(四)移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