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人教陕西九年级上特训三现代文阅读考点9记叙类文本阅读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民歌里的陕北①20世纪60年代末,作家史铁生在延川清平湾,同绥德过去的“破老汉”一起给生产队拦牛,作家笔下这样写:“在山上拦牛的时候,我常想,要是那一座座黄土山都是谷堆、麦垛,山坡上的胡蒿和沟壑里的狼牙刺都是柏树林,就好了。和我一起拦牛的老汉总是笑着说:‘那可就一股劲儿吃白馍馍了。老汉儿家、老婆儿家都睡一口好材。’”②陕北的牛也是苦,有时候看着它们累得草也不想吃,“呼哧呼哧”喘粗气,身子都跟着摇晃,我真害怕它们趴架。尤其是当那些牛争抢着去舔地上渗出的盐碱的时候,真觉得造物主太不公平。③众多文人笔下曾这样描写陕北:地域辽阔,广漠延绵,峰岭交织,莽原逶迤。传统的陕北人,是大皮袄,是大裆裤,是百纳鞋;男人的标志是“羊肚子手巾三道道蓝”,女人的标志是“红裹肚”。这里的人们曾艰难度日,自称受苦人。贫瘠的土地,艰苦的生活。让人实在无法理解的是,这片土地上生活着的人们的感情天地、精神世界又是何其丰富多彩!在这块山梁河沟、风沙草滩共存的生活天地里,诞生了众多异彩纷呈的民歌作品——三十里的明沙呀,二呀么二十里的水,五十里的路上呀哥哥么来看你,半个月我跑了个十五回,十五回,咋把哥哥跑成个罗呀么罗圈圈儿腿。……④艺术来源于生活。带着泥土的芬芳,又表达人间的至真至情,既在民间久唱不衰,又在城市大剧院赢得不息的掌声,那一曲曲陕北民歌,就是极好地诠释这一真理的作品。⑤更令我们惊异的是,在这片生活困苦、劳动生产条件甚为恶劣的土地上,那些年代,有生活,就有故事;有故事,就有艺术。⑥酷暑寒冬,天光云影,雨雪雷电,连绵起伏的沙丘间,曲折陡峭的山道上,长城内外,赶牲灵的人儿边走边唱。惊涛骇浪,大河上下,搬船的艄公也把歌唱。⑦20世纪20年代,陕北佳县荷叶坪村农民李思命,从自己一生的搬船生涯中总结出了代表中国穷苦人民心声的语言,创作出了《搬水船》。⑧李思命十几岁就跟着父亲搬船,常年奔波在黄河的波涛之上,对黄河两岸的风土人情再熟悉不过了。惊险的搬船岁月,曲折的人生道路,古老的黄河故事,为他创作民歌提供了丰富的素材。那奔腾咆哮的黄河水,曲折回环的河道,粗犷豪放的船工号子,练就了李思命一副好嗓子。1920年的春节,村里闹秧歌,李思命拿出早就编好的节目,与同村的张士铭(男扮女)合作演出《搬水船》。老艄公唱:你晓得,天下黄河几十几道湾哎?几十几道湾上有几十几只船哎?几十几只船上有几十几根杆哎?几十几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陈姑娘唱:我晓得,天下黄河九十九道湾哎!九十九道湾上有九十九只船哎!九十九只船上有九十九根杆哎!九十九个艄公哟嗬来把船儿搬。……⑨首次演出,一村男女老少无不叫好。后来每年春节闹秧歌,《搬水船》成为必演节目,并很快在黄河两岸流传开来。岁月流转,这首民歌成了黄土文化的深沉积淀。李思命这位一生奔波在大河上下的陕北农民,用高亢的歌声表达对黄河的深情咏叹!那飘荡在浪涛之上的歌声,也是他与命运抗争的最真实的写照。而且这抗争,引起了黄河两岸广大穷苦百姓几代人的共鸣!一曲歌,一种不屈的民族精神,于黄河两岸突起,永驻天地间。⑩多情、不屈是这块土地的灵魂。那时,苍茫的高原上,到处都飘荡着这样不息的歌声。陕北民歌是繁衍生息在这块土地上的俊男美女、有名作者和无名作者们世世代代共同创作和续写的陕北人的生活的歌。一位音乐家在做了多年研究后认为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有删改)1.(内容理解)文章结尾说陕北民歌“享誉中外”,请你结合全文谈谈其中的原因。①内容:陕北民歌素材丰富与生活联系紧密,是黄土文化的深沉积淀;②情感:陕北民歌是代表中国穷苦人民心声的语言,表达了对黄河的深情咏叹,民族的就是世界的;③精神:陕北民歌展现出不屈的民族精神。【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从内容上看,结合第③段中的“贫瘠的土地……诞生了众多异彩纷呈的民歌作品”可知,陕北民歌素材丰富与生活联系紧密,是黄土文化的深沉积淀;从情感上看,李思命创作《搬水船》是代表中国穷苦人民心声的语言,表达了对黄河的深情咏叹;从精神上看,陕北民歌是劳动人民与命运抗争的最真实的写照,展现出不屈的民族精神。2.(标题含义)有同学说,文章的写作对象是陕北民歌,题目叫作《民歌里的陕北》不合适。请你根据文章内容反驳这种说法。示例:①因为文章主要写了陕北人的生活状况,陕北民歌是陕北人生活的歌;②多情与不屈是陕北土地的灵魂,陕北民歌只是陕北人精神的载体,所以借陕北民歌写出了陕北人多情与不屈的精神;③作者借陕北民歌表达了对陕北土地的热爱,对陕北人民不屈精神的赞美。3.(段落作用)有同学认为删去文中第⑤段不影响文章的完整性,你赞同他的观点吗?为什么?不赞同。文中第⑤段承接上文对陕北生活困苦、劳动生产条件差的叙述,引起下文对李思命人生故事的讲述以及李思命在自己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创作陕北民歌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陕北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的赞美。所以不能删去。【点拨】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第⑤段中的“在这片生活困苦、劳动生产条件甚为恶劣的土地上”承接上文对陕北生活困苦、劳动生产条件差的叙述,“那些年代……就有艺术”引起下文对李思命人生故事的讲述以及李思命在自己人生经历的基础上创作陕北民歌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陕北人与命运抗争的精神的赞美。所以不能删去。4.根据括号中的要求完成练习。(1)(句子理解)我真害怕它们趴架。(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土地贫瘠,牛可能会不堪农活儿重负而累倒,表达了作者对陕北这片土地上的生命的同情和怜悯。(2)(词语赏析)享誉中外的陕北民歌,像奔腾不息的黄河源远流长,经久不息地飘荡在黄土高原的山山、村村、沟沟、岔岔。(品味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运用一系列叠词,增强语言的韵律感,突出强调了陕北民歌飘荡在黄土高原的每个角落。••••••••5.(拓展探究)你从文中的陕北民歌及下面的两则链接材料中能感受到怎样的中华文化?链接一:它使你从来没有如此鲜明地感受到生命的存在、活跃和强盛。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衣着包裹着的躯体,那消化着红豆角角老南瓜的躯体,居然可以释放出那么奇伟磅礴的能量!(节选自刘成章《安塞腰鼓》)链接二:最美丽的姿态,是奋飞起来!(山丹丹花)一如今天这里挣脱精神羁绊,焕发生命力量,顽强奋进的陕北人!(节选自刘成章《带着风声的花》)示例:①与命运抗争的不屈意志;②冲破束缚阻碍、获得自由幸福的强烈渴望;③人与自然,生命与力量的完美融合。【点拨】本题考查拓展探究。结合文中的陕北民歌及两则链接材料分析其中体现的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言之成理即可。返回二、[2023西安交大附中五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一人团张中杰①“我是杜团长,杀日军!给我冲呀!”②“哎哟,我的大团长。你醒醒吧!吵死个人啦!”下铺的战友用手捅了捅杜子龙的脑瓜。③杜子龙猛然惊醒,原来自己刚刚是在说梦话。如果不是被人叫醒,自己没准儿真冲出去梦游了。④十八岁的杜子龙是个新兵蛋子。他打小是个孤儿,跟着爷爷过活,吃村里的百家饭长大。他个子小,才一米六五,胆子更小,加上吃了上顿没下顿,常常食不果腹,一副柔柔弱弱的样子。他性格也怯懦,见个生人说个话都哆嗦得像个女孩子,脸老红了。⑤日军血洗村庄,爷爷被刺刀刺死了。他扒个坑埋了爷爷,咬破食指写了血书,跟上部队当了八路军。⑥司令检阅新兵,为了鼓劲,问新兵们有什么愿望。有人说要当连长,最大有人说要当营长,又好像底气不足。周围的战士一阵哄笑,下边一阵乱嚷嚷。轮到他,“我,我,我要当团长!”杜子龙半天才紧张地从喉咙里挤出声,引得大家大笑不止。⑦“就你这个熊样,姓个杜,还想当团长?”有战士取笑他。⑧“头回敬个礼还出左手,还想当团长?”还有战士揭他开始训练时的“伤疤”。⑨“我姓杜,独立团团长,咋了?”杜子龙不服气地辩解,脖子上青筋直暴。司令用手势止住下面的窃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我们要向杜子龙同志学习!”⑩他紧张得脑门上出了汗,阳光下脑门上映出一片白光。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右手暗暗地攥紧了拳头。[批注:细节出彩,描摹生动。]⑪每次越野拉练后,战士们一个个累得狗喘气一般,纷纷就地倒下酣然入睡。杜子龙每次都强迫自己继续训练,两个月下来瘦是瘦了,但力气增长了。一次掰手腕他居然还意外地赢了虎背熊腰的大个子班长。⑫月上中天,寒气逼人。杜子龙伸左臂,“一营长”“到”;伸右臂,“二营长”“到”;出左腿,“三营长”“到”;出右腿,“四营长”“到”;“五营长”,“敬礼”。⑬连长半夜查岗,发现杜子龙趁大家不备偷偷一个人在练习军姿,做着动作,自问自答。最后那个标准的军礼干净利索,连长虽然口中批评他溜岗私练,心中还是十分赞赏。⑭团里杜团长来做战前动员,听到战士们说杜子龙跟他一个姓,开心地拉着杜子龙坐在石头上唠嗑儿。一问,嘿,两人邻村,祖上是一家子。论辈分杜子龙还高一辈,团长管他叫叔呢!⑮“叔呀,咱叔侄俩打仗要学长坂坡赵子龙!”团长平易近人,令他心潮澎湃。⑯三场战斗下来,日军装备好,火力猛,战士们虽然猛打猛冲,但伤亡很大,减员严重,仅剩下不到一个营的兵力。有人想拉杜子龙撤退,“我爷爷的仇还没报呢!”杜子龙咬牙切齿。⑰最后一场是凶多吉少的阻击战。杜团长带领剩下的战士掩护主力部队战略转移。敌人的火炮轮番地毯式地轰炸,战士们杀红了眼,虽然只剩十几个人,但还是消灭了敌人的两个团。⑱他们又坚守阵地一个小时,敌人只有一个团了,可阵地上仅有杜团长和杜子龙两个人了。杜团长说:“叔,你还年轻,我掩护你撤吧。”杜子龙说:“侄儿,我可是叔呢,要撤你撤。”⑲杜团长命令他去找弹药,故意支走他。等他背着弹药回来,杜团长身上全是子弹击穿的血窟窿,他临死还瞪着愤怒的眼睛。杜子龙的两行热泪流出了眼眶,他上前用手轻轻抚合杜团长的眼睛。⑳步话机里在呼叫:“你们情况怎么样?请务必坚守阵地,掩护主力部队战略转移!”㉑“我是杜团长,请首长放心,人在阵地在!”杜子龙抓起话筒,话刚说完,一颗子弹从侧面射穿了他的双眼,瞬间血肉模糊,他什么也看不见了。㉒“一营长”“到”;“二营长”“到”;“三营长”“到”;“四营长”“到”……㉓坚定有力的口号声振聋发聩,响遏行云。吓得围上来的日军以为八路军有援兵到了,来了大部队,好半天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匍匐前进。㉔有个胆大的日军侦察兵爬了过去,只见前方有一个血人,边伸臂出腿边喊,声嘶力竭。㉕原来是一个人!日军侦察兵狞笑一声,连声喊后边的日军向杜子龙形成包围圈。㉖打扫战场时,战友们发现,满脸血污的杜子龙左腿微微前曲,那分明是“三营长”答“到”时的姿势。(有删改)1.(内容理解)小说讲述了杜子龙在军营中成长的故事。根据提示,梳理故事情节。开端:爷爷被日军杀害,杜子龙入伍誓为爷爷报仇。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局:敌人发现只有杜子龙一人,杜子龙壮烈牺牲。战友嘲笑杜子龙柔弱,杜子龙勤奋练习立下志向。杜团长牺牲,杜子龙佯装援兵吓住敌人。【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文章内容及提示找到文中属于“发展”和“高潮”的段落,简要概括这两部分的内容即可。2.(分析人物心理)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语句,按要求完成练习。(1)“我是杜团长,杀日军!给我冲呀!”(用第一人称写写杜子龙当时的心理)示例:日本人血洗村庄,杀害了爷爷,我好想当上团长带兵打仗,替爷爷报仇。(2)“一营长”“到”;“二营长”“到”;“三营长”“到”;“四营长”“到”……(用第一人称写出杜子龙的心理活动)我一定要坚持下去,完成任务,替爷爷报仇,掩护主力部队战略转移!希望敌人真的以为援军到了!【点拨】本题考查揣摩人物心理。第(1)题,根据杜子龙的梦话用第一人称写出他想当上团长带兵打仗,替爷爷报仇的心理即可。第(2)题,根据第21段的内容可知,这段话表现了杜子龙为了掩护主力部队战略转移拼死坚守阵地的心理。根据题目要求,采用第一人称来写。3.(句子赏析)根据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后面的批注,联系上下文,赏析句子。他紧张得脑门上出了汗,阳光下脑门上映出一片白光。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右手暗暗地攥紧了拳头。运用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杜子龙在经历了战友的嘲笑、自己的辩解、司令的鼓励后内心的紧张与感动,这也坚定了他当上团长替爷爷报仇的决心。【点拨】本题考查句子赏析。“他紧张得脑门上出了汗,阳光下脑门上映出一片白光”“右手暗暗地攥紧了拳头”是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杜子龙在经历了战友的嘲笑、自己的辩解、司令的鼓励后内心的紧张与感动,这也坚定了他当上团长替爷爷报仇的决心。4.(标题含义及作用)说说文章标题的妙处。“一人团”既指在司令询问新兵的理想时,杜子龙说自己想当独立团团长,又指杜子龙偷偷一个人练习军姿,还指最后一场阻击战中杜子龙凭借一己之力,佯装指挥一个团的援军掩护主力部队战略转移。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八路军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精神,反映了杜子龙的成长。标题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点拨】本题考查标题的含义和作用。本文主要讲述了杜子龙入伍誓为爷爷报仇;杜团长掩护主力部队战略转移时牺牲,杜子龙佯装援兵吓住敌人;杜子龙壮烈牺牲等内容。“一人团”既指杜子龙渴望成为独立团团长,又指杜子龙凭借一己之力,佯装指挥一个团的援军掩护主力部队战略转移。标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暗示了文章的主题,表现了八路军英勇顽强、不畏牺牲的精神,反映了杜子龙的成长。标题设置悬念,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5.(拓展探究)文章结尾特写“满脸血污的杜子龙左腿微微前曲”的姿势,《谁是最可爱的人》中也描写了松骨峰战役中战士们牺牲时的姿势。请结合本文及链接材料,为英雄们写一段颁奖词。(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链接材料:战后,这个连的阵地上,枪支完全摔碎了,机枪零件扔得满山都是。烈士们的遗体,保留着各种各样的姿势,有抱住敌人腰的,有抱住敌人头的,有掐住敌人脖子把敌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敌人倒在一起,烧在一起。【点拨】本题考查拟写颁奖词。颁奖词要概括人物的主要事迹,语言凝练,有表现力。根据本文中杜子龙一人佯装援兵吓住敌人的事迹和链接材料中所写的志愿军战士牺牲的壮烈场面拟写颁奖词即可。返回示例:他们,英勇善战;他们,无所畏惧;他们,把祖国放在心中;他们,用热血书写忠诚。镇守阵地,坚定的口号震慑敌人的嚣张;逢敌亮剑,血染的战旗迎风招展。他们,是不朽的丰碑!三、[2023怀化改编]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父亲和树陈宝全①现在,这些苹果树老了,老了的苹果树结不了多少果子,也结不出品相端正的好果子,觉得没脸活了。它们把地里的肥力吃了太多,根又粗又大,却无法顺应自己的愿望就此倒下。风也懒得理会它们,绕着吹。②只有父亲理解这些老了的苹果树的心思,他提着斧头进了果园。疏朗的天空下,树枝在轻轻颤动。这一片苹果树跟父亲打了三十多年交道,它们经历了父亲的中年和老年,父亲经历了它们的一生。③父亲在动手之前,用手量了这棵苹果树的树干,四拃多一点。父亲知道,它的身体里藏着30多个年轮。也就是说,20世纪80年代末,它还是一株小树苗,嫩叶在阳光下尽情地舒展,细小的枝条对未来充满好奇和期待。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④斧头落下去,父亲听到了树皮破裂的声音——虽然这种声音比斧子撞击树干的声音要小很多,却还是被父亲敏感地捕捉到了。父亲落泪了,而这棵苹果树并没有落泪,它活到这个岁数,已经没有多少泪可以流了。⑤这几年,这棵苹果树一半枯死,一半硬撑着活了下来,结出的果子像山林里的野果子,酸涩难以入口。可父亲心里明白,它为改善我们一家人的生活付出了毕生心血,足以让我们感恩并铭记于心。⑥20世纪80年代,父亲在村干部的劝说下,栽下了第一批苹果树。在他栽下一批苹果树苗的时候,大片的小麦仍然享有辽阔的土地,是地里的主角。为了保住小麦,他们曾与草作战,把它们统统赶出麦田。在田里,草都不让长,怎么会容忍树长进去?⑦将果树种在院子附近,不是为了管理方便,也不是为了看着这些小树苗像孩子一样一天天长大,从而让人感到快乐,父亲是为了看着它们被兔子和羊啃了,被风吹死,被小麦挤赶出去。他在耕地的时候,故意赶着毛驴逼近树苗,让犁铧伤到树根。⑧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倔强的苹果树活了下来,一副要长大成材的样子,父亲妥协了。为此,父亲的果树也在年轮里写下了新的愿景:为人们奉献甘甜的果实。⑨父亲的果园在进入第八个年头后,苹果树开始挂果了。父亲不再对传统农作物的隐退感到悲伤,他开启了新的生活方式,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按照时序,他在果园里浇水、施肥、疏花、疏果、套袋、摘袋,然后出售苹果,收入一年比一年高。村民们都开始讲究穿戴,小洋楼一家赛一家地修,小轿车也进入了日常生活,在果林边的小道上飞驰。⑩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这个年近80的老人,挥动了几下笨重的斧子,就开始气喘吁吁了。他不得不停下来,蹲在苹果树下,卷一根烟。抽这根烟,他花费了十几分钟的时间。越进入树干的内部,就越接近远去的时光,父亲难过极了。这棵苹果树勉强支撑着身体,父亲用力推了一下,苹果树开始吱嘎作响,慢慢倒下。没有大树倒下的那种轰然响动,它只是轻轻地躺在了自己生活过的这块土地上。⑪父亲坐在放倒的这棵苹果树身上,又卷了一根烟,抽这根烟他用了更长的时间,像是在进行一次长时间的告别仪式。从枝条开始,父亲用斧头一点一点地将它劈成木柴。他把枝条劈成一尺五的长度,把树干砍成大小相等、适合捆绑的木块。他将用近一个月的时间,砍倒果园里所有的老树。这些带着浓郁芳香的木柴,将陪伴他度过一个漫长而寒冷的冬天。⑫父亲不再主持果园里的事,只是在天气好的时候,到果园里转转。砍掉了老树的土地,平整而安详,像是卸下了所有的负担,在休憩,在安睡。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1.(内容理解)小光根据全文内容梳理了思维导图,请你帮他补充完整。(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1)根据第⑧段中的“尽管如此……父亲妥协了”可得:妥协。(2)根据第⑨段中的“父亲的果园在进入第八个年头后……进入了一种持续的兴奋状态”可得:兴奋。(3)根据第⑩段中的“越进入树干的内部……这块土地上”可得:父亲砍掉苹果树。妥协兴奋父亲砍掉苹果树2.(记叙顺序)在梳理完思维导图后,小光发现文章没有按照时间顺序写,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如此安排?本文运用了插叙的记叙顺序。插叙了父亲种苹果树的起因和过程,丰富了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张弛有度。表现了父亲对苹果树倾注了心血和情感,为下文写父亲砍苹果树时的痛心和不忍做铺垫。【点拨】本题考查记叙顺序。读文章可知,第⑥段中断了当前的叙事,转入对往事的回忆,属于插叙。第⑥段中的“父亲在村干部的劝说下,栽下了第一批苹果树”交代了父亲种苹果树的起因。第⑦~⑨段记叙了父亲种苹果树的过程。插叙的运用,丰富了文章内容,避免平铺直叙,使文章张弛有度。第⑨段中的“按照时序……收入一年比一年高”表现了父亲对苹果树倾注了心血和情感,因而父亲才会在砍苹果树时如此痛心、不忍,此处插叙也为下文做了铺垫。3.(朗读重音)在讨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朗读重音时,小光和小明出现了分歧,下面两种读法,你赞同哪一种?请写出理由。小光: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小明:现在,父亲拖着瘦弱的身子,要以一种近乎残忍的方式介入一棵他亲自栽植的苹果树的命运。••••示例一:我赞同小光的意见。“残忍”本指狠毒,这里指父亲将要砍掉苹果树的行为对苹果树来说是残忍的,对父亲来说也是残忍的,重音放在“残忍”上,生动传神地表现了父亲砍树时的痛心和不忍。示例二:我赞同小明的意见。“亲自”强调了父亲在苹果树上倾注了心血和情感,重音放在“亲自”上,表现了父亲决定要砍掉苹果树时的痛心和不忍。4.(句子赏析)小明认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值得揣摩,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句子。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像是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与苹果树的关系和谐友好,表达了父亲砍苹果树时的痛心和不忍之情。【点拨】本题考查赏析句子。阅读画波浪线的句子可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带着清香的木屑喷溅而出,落在父亲的身上”比作“一棵树要对父亲说出的话语”,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与苹果树之间和谐友好的关系,表达了父亲砍苹果树时的痛心和不忍之情。5.(拓展探究)文章结尾处写:“父亲知道,过上两年,又一批新树苗将在这里郁郁葱葱地长起来。这看似贫瘠的土地,总是会在春秋轮回之间,给劳作的人们以希望和馈赠。”对此,你有哪些感悟?示例:现在,老了的苹果树被砍了,它们把土壤的肥力都留给了新的苹果树苗,新的苹果树苗又会继续焕发生机,给人们带来新的希望和馈赠,体现了生命的生生不息和生命的交替;返回表达了作者对苹果树无私奉献和顽强生命力的赞美之情;父亲和苹果树一样无私奉献,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赞美和感激之情。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练习。母亲的食物赵瑜①母亲曾经在海口生活了数月,不论我请她吃当地何种食物,她都是拒绝的,且本能地觉得不好吃。而她喜欢吃的每一种食物,都有一个远大于食物本身的故事。②母亲所做的食物,大都和时间、力气有关。母亲几乎是一个村庄的代表,我记忆中的村庄里,有数不清的平原上的炊烟,属于母亲的空间极小——院落、田野、菜地。这空间宽阔又狭窄,方圆几里地盛放了母亲的半生。[批注1]“宽阔”和“狭窄”是否矛盾?母亲在40岁之前几乎没有离开过我出生的村庄。所以,一说起母亲,我就会想到我出生的院子、村庄以及村庄外属于我们家的几块麦田。这些劳作和生活的场景,就是母亲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③年幼时我就知道,村子里许多孩子的母亲做的食物都比我母亲做的食物好吃。我的母亲不会做很多花样翻新的菜肴。然而,母亲做的蒸馍,对我来说,是最初的食物启蒙。[批注2]联系下文思考母亲给“我”的“食物启蒙”是什么?④从种麦子开始,一直到麦子收割,母亲全程参与了麦子的生长过程。她珍惜每一粒麦子,面粉打出来以后,她会用一种规格极细的筛子对面粉进行细筛,这样,粗的面粉被做成一种馍馍,供父母和我们兄妹吃;而细筛白面馍,是专门给爷爷吃的。⑤食物的匮乏,让面粉也有了身份的差异。那时的乡村,强调长幼有序,尊老的人才会获得大家的认可。随着年龄的增长,麦子不再紧缺,我们这些小孩子渐渐也能吃到细面馒头了。以后的时间里,只要吃到馒头,我都会将母亲手工做的馒头作为参照。母亲做的馒头,成为一个地址、一个标签。⑥母亲的食物是众多颜色中最清晰的白色,馒头的白、面条的白及米粥的白。[批注3]用“白色”形容母亲的食物的特点,突显了朴素的食物对“我”的深厚影响,成为“我”人生的底色。母亲的食物,是众多河流中最宽阔的那条,是一年四季中最为舒适的秋天,是秋天的树叶落在地上后的沉醉,是我不论走多远都洗不掉的黄河的底色。母亲的食物,更像关于爱的碑刻,一刀一刀地刻在我的味蕾上,是魏碑,是汉隶,也可能是酒醉后的一纸行草,不论我离家乡多远,都能在瞬间接收到食物的信息。
[批注4]这句话极富韵味,值得深思!⑦作为一个中年人,在外面漂泊多年,饮食习惯早已经改变。然而,吃到母亲做的食物的那一瞬间,我被时光遣返,回到多年以前,变得柔软而单纯,成为一个陈旧的自己。⑧母亲,有多么具体,便有多么抽象。在城市生活多年,大多数时候,我已经成为一个说普通话的人。然而,一旦回到县城,回到母亲的生活圈子,我就立即开始使用方言。那些字词,像一道道食物,既养育了我,又温暖了我。
[批注5]方言和母亲的食物一样,它们滋养着“我”,让“我”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它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没有这个起点,我将成为另外的人。⑨母亲的食物,是一个文化意义上的比喻,它和温饱有关,和爱相关。中年的我,自然而然地开始喜欢朴素简单的东西。这样的喜欢,和母亲的食物是多么一致。⑩原来,人生就是这样循环守恒。疏远和回归,需要时间,需要距离,我们离开故乡,是为了确认自己不再单一。当我们足够丰富时,最初的、简单的食物却又渐次清晰。⑪离开才能丰富,丰富才能回归,回归才会简单。人如此,食物也如此,故乡呢,还是如此。1.(内容理解)根据文章内容,完善下面的思维导图。母亲做的蒸馍,是“我”最初的食物启蒙回忆过去母亲本能地拒绝外面的食物母亲半生都在乡村劳作生活吃到母亲做的食物,觉得自己成为原来的自己(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开始喜欢朴素简单的东西联系现在方言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点拨】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根据第③段中的“我的母亲不会做很多花样翻新的菜肴……是最初的食物启蒙”可概括出:母亲做的蒸馍,是“我”最初的食物启蒙。根据第⑧段中的“然而……我将成为另外的人”可概括出:方言是“我”成为“我”自己的一个起点。2.(词语理解)联系上下文,揣摩下列句子,回答【批注1】和【批注2】的问题。(1)这空间宽阔又狭窄,方圆几里地盛放了母亲的半生。不矛盾。“宽阔”指印象中母亲劳作和生活的场景众多;“狭窄”指母亲生活劳作的地方仅限于院落、田野、菜地。(2)然而,母亲做的蒸馍,对我来说,是最初的食物启蒙。①珍惜每一粒麦子;②明白长幼有序,尊重老人;③将母亲手工做的馒头作为参照。【点拨】第(1)题,结合第②段中的“一说起母亲……日常生活的全部内容”可知,印象中母亲劳作和生活的场景众多,充满“我”的童年,因此“宽阔”;结合“我记忆中的村庄里……属于母亲的空间极小——院落、田野、菜地”可知,母亲生活劳作的地方仅限于院落、田野、菜地,因此说“狭窄”。二者并不矛盾。第(2)题,结合第④段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基于2024年度市场环境甲乙双方关于高新技术产品研发与成果共享的股权激励合同3篇
- 2024年度股权转让及投资框架协议
- 航空航天吊车租赁协议模板
- 港口码头施工便道工程合同
- 简易道路铺设工程合同模板
- 眼镜店钥匙使用指南
- 2024年新版公司聘用劳动协议样式版B版
- 桌球室换热站安装合同
- 烟草机械融资租赁合同范本
- 2024年专业管桩基础工程劳务分包协议
- GB/T 12996-2024电动轮椅车
- 浙教版(2023)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第7课《分支结构》说课稿及反思
- 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
- 可爱卡通风幼儿园家长会(幼儿园教育理念与教学内容)
- 智慧水产养殖解决方案
-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工程基础》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工程质量培训
- 四年级数学上册 第6章《除法》单元测评必刷卷(北师大版)
- 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申报书-面上项目
- 重庆市2023-2024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数学试题(含答案)
-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 赤藓糖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