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9月份全国高三联考语文诗歌鉴赏试题精选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二、四川省巴中市2025届高三“零诊”(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三、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统一监测语文试卷四、2025届四川省德阳市什邡中学平实班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五、2025届四川省部分学校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一模)语文试题六、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七、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八、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九、重庆市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十、重庆市多校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语文试题十一: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十二、河南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十三、河南创新发展联盟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语文十四、湘豫名校联考2024-2025学年新高考适应性调研考试语文十五、九师联盟2025届高三9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一、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2025届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①)杜甫锦官城西生事微,乌皮几②在还思归。昔去为忧乱兵入,今来已恐邻人非。侧身天地更怀古,回首风尘甘息机③。共说总戎云鸟阵④,不妨游子芰荷衣。【注】①此诗作于公元764年。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764年,严武封郑国公、拜剑南节度使,再次镇守成都。②乌皮几:包着黑皮的小桌。③息机:熄灭用世之心。④总戎:主帅。云鸟阵:一种作战的阵法。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昔去”一句,诗人叙写昔日离开成都,担忧乱兵入城骚扰。B.诗人借众人的评价,从侧面称赞严郑公的才能,语言得体而蕴藉有味。C.此诗尾联在语意上与第一句中的“生事微”前后呼应,可谓章法井然。D.末句显示出诗人在战乱背景下对高洁品质的坚守与对安稳生活的向往。16.杜甫的诗内涵深刻而丰富,往往一联就有多重意蕴。颈联“更怀古”“甘息机”表现诗人怎样复杂的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15.D16.①“更怀古”,诗人非常怀念古代太平的日子。战乱不仅让百姓流离失所,更为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②“甘息机”,表面意为熄灭入世之心,实则为无奈之语。在纷乱的世道中,诗人颠沛流离难展抱负,流露出壮志难酬的隐痛。【解析】杜甫的《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五)》表达了诗人在动荡不安的时代背景下复杂的心境。诗中抒发了对成都的怀念与忧虑,通过回忆昔日的困境对比当下的局势,展现对安稳生活的向往。诗歌还暗含对严郑公的赞美,整体结构严谨,情感真挚,语调平实却富有深意,体现了杜甫沉重的历史感与社会关怀。【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对高洁品质的坚守”错误。“不妨游子芰荷衣”,意思是作为游子的“我”不妨就在草堂住下,穿起屈原在《离骚》中写的那种芰荷衣,安安心心地做起隐士来。可看出这里的“芰荷衣”应指隐者衣,表达了诗人在战乱中只求能安稳活着的心态,并没有表现出对高洁品质的坚守。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更怀古”,怀念的是古代太平的日子;而“忧乱兵入”及杜甫于760年在成都营建草堂。762年,严武入朝,杜甫送行至绵州。其后,成都发生兵乱,杜甫流亡至梓州。写出当下战乱频仍,诗人流亡漂泊,可见战乱不仅让杜甫这样的百姓流离失所,战战兢兢生活,更给国家带来巨大的破坏,由此看出诗人对战乱的痛恨,对国家、百姓的担忧。“甘息机”表面意思是熄灭入世之心。但对于杜甫这样的人来说,是不甘心做一个隐士,过自己的太平日子的;“甘息机”一方面可见战乱对杜甫心态的打击,另一方面也可视作无奈之语,并非不想入世有所作为,只是苦于没有机会,壮志难酬的隐痛跃然纸上。二、四川省巴中市2025届高三“零诊”(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秀野早梅南宋·朱熹可爱红芳爱素芳,多情珍重老刘郎①。疏英的皪②尊中影,微月黄昏句里香。胸次自怜真玉雪,人间何处有冰霜。巡檐说尽心期事,肯醉佳人锦瑟傍。注:①老刘郎指刘韫,因所居之处有台榭花木之胜,自号秀野。与朱熹唱酬甚多。②的皪,光亮、鲜明的样子,显著。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互文见义,爱红梅也爱白梅。次句点题,珍重梅花者即多情老刘郎。B.颔联写“老刘郎”的酒杯中映照着梅花明亮的影子,诗句里散发着微月黄昏时梅花的清香。C.颈联写梅花生长绽放在冰雪寒霜的环境中,让人怜惜,照应题目的“早梅”。D.尾联用典、化用杜甫诗“巡檐索共梅花笑”和“暂醉佳人锦瑟旁”来抒写对梅花的感情。16.尾句“肯醉佳人锦瑟傍”,有人理解为想要醉倒在佳人锦瑟旁,有人理解为哪肯醉倒在佳人锦瑟旁,你赞同哪一种呢?请说明理由。【答案】15.C16.示例:赞同理解为“哪肯醉倒在佳人锦瑟旁”。①尾联前句是说绕着屋檐向梅花尽情倾诉心中期许之事,喜爱之情溢于言表。②尾句用典,化用了杜甫诗“暂醉佳人锦瑟旁”,“佳人锦瑟傍”指士人醉心的歌舞欢乐生活。③尾句承前句而来,前后句对照,表达的是不愿过那种醉心歌舞欢乐的风流生活,只愿把梅花当知音,与之共言情志。【解析】朱熹的《次韵秀野早梅》通过对梅花的描写,表达了对友人刘韫的赞美和深情厚谊。诗中既有对红梅和白梅的喜爱,也有对梅花在黄昏微月下的清香和美丽的描绘。诗人以梅花的高洁象征友人的品格,颈联更是通过“真玉雪”和“冰霜”来赞美梅花的纯洁和坚韧。尾联则通过巡檐赏梅和锦瑟旁醉的意象,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情谊和对梅花的钟爱。全诗情感真挚,意境优美,语言精炼。【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C.“颈联写梅花生长绽放在冰雪寒霜的环境中,让人怜惜”错,颈联意为:胸中怜爱玉雪般的梅,不觉人间何处有冰霜之寒。而不是说梅花生长绽放在冰雪寒霜的环境中,让人怜惜。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对尾句的理解,题干给出了两种理解,考生要从这两种态度中明确自己的看法,或是赞同理解为哪肯醉倒在佳人锦瑟旁,或是赞同理解为想要醉倒在佳人锦瑟旁,只要结合诗的内容自圆其说即可。如果考生赞同理解为“哪肯醉倒在佳人锦瑟旁”,其理由如下:尾联前句“巡檐说尽心期事”,意为绕着屋檐向梅花尽情倾诉心中期许之事,喜爱梅花之情溢于言表。后句“肯醉佳人锦瑟傍”,化用杜甫的诗句“暂醉佳人锦瑟旁”。如果“佳人锦瑟傍”理解为士人醉心的歌舞欢乐生活,那么尾句表达的是不愿过醉心歌舞欢乐的风流生活,只愿与梅花当共言情志。(如果考生赞同理解为“想要醉倒在佳人锦瑟旁”,也应酌情给分。因为可以把尾句中的“佳人”理解为梅花,承接前句表达对梅花的喜爱,尾句就意为诗人漫步于花间,与梅花对话,倾诉心中的愿望和期待,甚至心甘情愿地醉倒在梅花旁边,表达了对梅花的深情厚意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三、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5届高三第一次统一监测语文试卷(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和周廉彦张耒天光不动晚云垂,芳草初长衬马蹄。新月已生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西。花开有客时携酒,门冷无车出畏泥。修禊洛滨期一醉,天津①春浪绿浮提。【注】①天津:指天津桥,跨洛河之上,为洛阳风景名胜。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句与白居易诗“浅草才能没马蹄”相似,都在写景中隐含着诗人的心境。B.颈联富含深意,表达了诗人对友人携酒登门的感激和个人交游寥落的慨叹。C.尾联诗人向友人发出邀清,希望在修禊时节于洛水岸边同赏春景,共饮美酒。D.“绿”字化静为动,“春浪绿浮堤”描摹出天津桥春潮涌动染绿堤岸的景象。16.本诗颔联的写景视野开阔且有层次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一弯新月挂在空中,另一头夕阳与晚霞仍未消失,既生动描写了傍晚时分天际的景象,又在艺术上形成了对比,极大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②“飞鸟外”、“夕阳之西”进一步表现出新月和落霞之辽远,扩展了画面的空间感,甚至包容进宇宙、人生的亘古大荒之叹。③这两句双层比较、互相映衬,景物视野开阔且有层次感。【解析】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的自然景色,展现了诗人对友人情谊的珍视和对春日美景的向往。诗中通过新月、飞鸟、落霞等意象,层次分明地展现了天光、晚云、芳草、夕阳等景物,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和对友人相聚的期待。1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B.“对友人携酒登门的感激和个人交游寥落的慨叹”错误,颈联写花开时节,本应邀请友人到家做客,以美酒相待;但门前泥泞,出门怕溅踏泥污。表达作者对不能邀请友人到家做客的遗憾之情,从而引发下文邀请友人在修禊时节于洛水岸边共赏春光的心愿。16.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景物形象特点的能力。①新月挂在天边,群鸟飞往巢穴,红日将落,霞光衬映着西边的天空。一弯新月已经横挂在空中,景象清新淡雅;而另一头的夕阳与晚霞仍未消失,景象绚烂至极。诗句生动描写了傍晚时分天际的景象,两边景象形成对比,极大增强了画面的色彩感,层次分明。②“飞鸟外”与“夕阳西”刻画了空间景象,飞鸟与夕阳都是远在天边之景,然而诗人却说新月在飞鸟“外”,落霞“更”在夕阳之“西”,进一步表现出新月和落霞之辽远,使得画面空间感被无限放大,甚至包容进宇宙、人生的亘古大荒之叹,启人想象。③这两句诗新月与飞鸟、云霞与夕阳双层比较,清新与艳丽互相映衬,景物视野开阔且有层次感。四、2025届四川省德阳市什邡中学平实班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有感三首张耒南风霏霏麦花落,豆田漠漠初垂角。山边夜半一犁雨,田父高歌待收获。雨多萧萧蚕簇寒,蚕妇低眉忧茧单。人生多求复多怨,天公供尔良独难。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诗的前两句用“麦花落”“初垂角”,写出了田家农作物的喜人长势。B.田父为及时春雨高歌,蚕妇则因思亲而生寂寞孤单,两者形成对比。C.用“犁”来修饰夜半所下的“雨”,贴合田家身份,可见春雨的充足。D.诗中的叠词“罪霏”“漠漠”“萧萧”,既形象贴切,又富有音乐性。16.宋诗重理趣,往往借诗来表现人生哲理和生活道理。这首诗表达了什么理趣?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B16.①事物利弊是相对的。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②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③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能力。B.“蚕妇则因思亲而生寂寞孤单”错误,诗中“蚕妇低眉忧茧单”是蚕妇因为这场风雨而担心蚕茧的收成,不是“因思亲而生寂寞孤单”。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理趣的能力。①“田父高歌待收获”“蚕妇低眉忧茧单”,农夫喜笑颜开,满怀期望地等待着收取这丰收的硕果;望着在风雨声中畏寒簇拥在一起的蚕宝宝,蚕妇紧锁眉头,忧心如焚,唯恐因此结不出好茧,茧花不发,白辛苦一场。面对同一场雨,田父高兴而蚕妇忧愁埋怨。可见事物的利弊是相对的。②“人生多求复多怨”,人生追求的越多,产生的怨恨也越多。因此人生不能欲望太多。面对人生中的各种情况,不要埋怨,要顺其自然。③多求不仅体现在因人而异方面,就是在同一个人身上,要求也经常会因时而异。假如这场春雨早下一个月,则农夫与蚕妇的喜忧怕就正好相反。农谚“三月干到沟底白,青草变成麦”,此时下雨,不利于小麦分蘖发棵,直接影响到夏收的质量,相反,这场及时雨却能滋润桑树多产桑叶,无异于为春茧的丰收递上了一张保单。所以立场不同,态度不同。同一场雨,不同的人立场不同也许要求不同,要学会换位思考,体会天公的难处(体会他人的难处)。五、2025届四川省部分学校高三第一次联合考试(一模)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明词,完成下面小题。鹧鸪天·元宵后独酌杨慎①千点寒梅晓角中,一番春信画楼东。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②秋千翦翦风。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当歌幸有金陵子,翠斝清尊莫放空。【注】①杨慎:明代文学家、官员,后因上疏力谏被贬至云南。②落索:冷落,萧索。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句对仗工整,音律和谐,“千点寒梅”绽放于“画楼东”,早春的气息扑面而来。B.报晓的号角,春天的信息,时间的变化,季节的更替,与下阕“匆匆”句相呼应。C.“收灯”句实写庭院中的景象,天上的月亮和庭院中的秋千似乎显得更冷清了。D.这首词通过对元宵节热闹情景的描绘,流露出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16.这首词下阕前三句与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中的“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三句都是写思乡,但是写作手法不同。请结合同作内容,简要分析。【答案】15.D16.杨慎词首先通过意象“鱼雁”与“水云”表达了自己在异乡独过佳节的愁苦和思乡之情,借景抒情,属于间接抒情;然后直接描写异乡节序的匆匆,表达思乡之情,属于直接抒情。周邦彦词通过设想渔郎对自己的思念,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属于从对方写起,委婉抒情。【解析】这首《鹧鸪天·元宵后独酌》通过描写元宵节后的景象,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之苦。上阕描绘了早春的景色,寒梅绽放,春信传来,但庭院中的秋千在寒风中显得冷清,渲染出一种孤寂的氛围。下阕则通过“鱼雁杳,水云重”表达了音信难通、思乡无望的愁绪。最后一句“翠斝清尊莫放空”以劝酒自宽,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现实的无奈。全词情感真挚,意境深远。【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D.“元宵节热闹情景的描绘”错误,“收灯庭院迟迟月,落索秋千翦翦风”描述的是元宵节后的灯火收尽和庭院冷清,月亮迟迟不落,秋千在风中冷落摆动,呈现出一片萧索凄清的景象。下阕的“鱼雁杳,水云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写出了客居他乡时节日的冷清、无音讯的孤寂之情,表达了作者在异乡独过佳节的愁苦和思乡之情。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杨词下阕前三句的写作手法是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鱼雁杳,水云重”是通过意象“鱼雁”与“水云”来表达音讯的隔绝和道路的阻隔,传递出音书不至、山水相隔的惆怅与沉重。“异乡节序恨匆匆”则进一步直抒胸臆,直接抒发出客居异乡、节序匆匆更替中作者的怅惘与无奈。这三句用朴素而凝重的语言,直接写出作者在元宵后的孤寂与思乡之情,感情真挚,毫不掩饰。周邦彦的《苏幕遮》中的三句则采用的从对方写起,委婉抒情。“五月渔郎相忆否”一句通过设问引出思乡之情,以“渔郎”代指自己,既点明了乡愁,又制造了虚实结合的效果。接下来的“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写到梦中自己泛舟入芙蓉之浦,通过写梦境的美好与宁静,反衬出现实中的距离与离别。这种写法更为含蓄,借助梦境的描绘使思乡之情更显悠远和深长,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六、四川省遂宁市射洪中学校2025届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登大伾山诗①王守仁②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注】①1498年(明弘治十一年),浚县名宦王越死于甘州军中。皇上辍朝一日以示哀悼。次年,新科进士王守仁奉旨送王越灵柩回浚县安葬。在此期间,王守仁曾慕大石佛之名到大伾山来拜谒。②王守仁,字伯安,号阳明。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联中诗人点明了出发时间,描写了一幅云雾缭绕、钟声稀疏、万木萧瑟的早晨山景图,烘托出山寺的幽静。B.颔联中“河流成沃野”写河流滋润出肥沃的原野;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C.颈联运用比喻手法,以“龙鳞”比喻水流穿石的形态;以“日绕峰头”写出山峰的高大,暗示诗人登山之高。D.尾联中“宫阙五云”暗指明朝皇宫,诗人借遥望国都,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与热爱,流露出登高望远的豪情。16.有人评论此诗“其言也壮,其志也豪”,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解析】15.B。【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项中“而‘沙势自风湍’则表现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理解错误。颔联“几年沙势自风湍”是写几年来沙石被风卷动,形成湍急的水势,这里只是写景,并没有表达出对风势猛烈、沙石飞扬的忧虑。故选B。16.(1)“其言也壮”可以从诗人笔下之景看出,从山下到山顶,都为远望所见,视野开阔,境界阔大。(2)“其言也壮”可以从“万”“千古”“天北极”“高”“九霄”,这些体现宏大气象的词语看出。(3)“其志也豪”意味着在感情的抒发上,有对历史沧桑的深沉的感叹,有自己正值气盛志满之时,对人生未来充满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评分标准:结合诗歌,从意象和语言两个角度分析“其言也壮”,各得2分;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其志也豪”,得2分。)【赏析】《登大伾山诗》为七言律诗。首联“晓披烟雾入青峦,山寺疏钟万木寒”,不蔓不枝,直奔主题,即点明了登山之意,又用洗练简洁的笔法描写了登大伾山的初步感受。年轻的阳明先生,在公务之余,也许对大伾山这座“禹贡”名山向往已久,正所谓“高山仰之,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而今有了机会,于是天刚拂晓,诗人就和二三友人朝大伾山迤逦而来。据《水浒传》作者描述,古时候的大伾山方圆很广,古木参天,是一个幽僻的隐居之处,因此走在崎岖的山路上,穿云破雾,大有游仙的感觉,只是远远望见萦绕在乳白色晨雾中的黛绿的山峦,感觉很近,走起来却很远。这对抱着极大兴趣和幻想的诗人来说,反而更有诱惑力,于是一个“披”字用的好,不仅在烟雾中穿行,还有披荆斩棘努力前行的精神。山中寺庙的悠扬钟声从远处传来,也许还有悠扬梵呗传来,钟声而形容为“疏”,可谓神来之笔,以动衬静,动静有致,使人觉得这深秋的大伾山幽静深邃,寒意浓浓。这一联写烟写树,写山写人,写声音写色彩,虚实相生,可谓纳须弥于芥子,很有概括性。颔联“千古河流成沃野,几年沙势自风湍”,是诗人在山腰高处的远眺,也许是熟悉山川地理的诗人的感慨和畅想。浚县古称黎阳,在明代有“赛江南”之称,流传的谚语说:“从南京到北京,都比不上浚县城。”可见明朝时浚县山下平畴千里“参差十万人家”的富庶面貌。诗人了解历史,不由得感慨:亘古长流的滔滔黄河虽然在宋代已经改道,却给黎阳留下肥沃的土地,这大自然的馈赠,是需要几世几年的修行才会降临的福祉。风湍沙势,沃野千年,包含着深沉的感慨和悠远的怀古之情。南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里说:“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此盖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读《登大伾山诗》的颔联两句,读者不禁要和诗人一起神与物游,思接千载了。颈联“水穿石甲龙鳞动,日绕峰头佛顶宽”。随着晨雾的消散,旭日的东升,诗人一行涉溪跨涧,继续兴致勃勃地登山。大伾山山势陡峭,巉岩遍布,可是也碧水潺湲。诗人看着清澈的溪水在层层叠叠的青石之间跳跃奔流,不禁觉得这好像一条巨龙盘亘在山腰,鳞光闪动,跃跃欲飞了呢。这时候,峰回路转,已经到了山顶。大伾山山顶开阔平坦,简直是佛祖布道的天然道场。更何况,大伾山东面有面东而坐俯瞰黄河古道的“镇河将军”大石佛,大石佛开凿于五代后赵时期,是中国北方最早最大的石佛,可以说整个青山,半是巍然佛像,山的绝顶,已然所谓“佛顶”。这时候,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沐浴着这神奇的山林,礼佛的虔诚神圣和江山壮丽的豪情油然升腾,在年轻的王守仁心头翻滚。古人读书,目的在于“修、齐、治、平”,致君尧舜,兼济天下,做一番丰功伟绩以便流传千古彪炳史册。作为年轻有为的新科进士,受君王厚爱和重托来为国之长城王越治丧,应该感到无尚荣耀。登高怀远,是中国古诗的永恒主题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人的传统思维。诗人们每逢登高,大多要怀乡思人,感念故国,有“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悲伤,更何况“秋,士悲也”,在这样一个冷落的时节,涌上诗人心头,诉诸诗人笔下的更多的是悲慨。尾联“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诗人已经登山绝顶,这时候他并没有翘首南望故乡,而翻滚的思绪,径直奔向了遥远的北京城。好像在那目之所及之处,五彩祥云笼罩的正是皇家宫阙,作为受命于天子而又不辱使命的钦差,他在这深秋季节,在这九霄高处,眷念的是国家重托,思索的更多的是深沉的历史。这两句诗,还充溢着诗人对人生、对仕途的信心与激情。“宫阙五云天北极,高秋更上九霄看。”前句讲,登上大伾山向北方遥望,似见五彩祥云正缭绕于皇宫之上,后一句则阐释了“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人生哲理。王守仁写作《登大伾山诗》时,正值气盛志满之时,眼前物,天外景,胸中意,无不诱发作者昂扬的斗志与饱满的政治激情。七、重庆市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次韵周教授①秋怀陈与义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宋玉有文悲落木,陶潜无酒对黄花。天机衮衮②山新瘦,世事悠悠日自斜。误矣载书三十乘,东门何地不宜瓜③。【注】①周教授,陈与义任开德府教授时的僚友。时诗人常为身居下位而不平。②天机衮衮,自然景物的变化相继不绝。③召平是秦时的东陵侯,秦亡不仕,隐居长安城东,种瓜为业。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首诗是诗人为和友人周教授的诗而作的,表达了诗人在秋天的情怀和感慨。B.颔联以宋玉写文悲秋与陶潜无酒对菊的典故写自己生活的情形与困顿的处境。C.颈联借写山、日等常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却不能与友人相聚的伤感。D.尾联写诗人自悔读书求官,不如效仿汉代召平种瓜,表达了诗人对官场的厌弃。16.宋代释普闻在《诗论》中分析了诗歌创作中意与境的关系:“天下之诗,莫出乎二句:一曰意句,二曰境句。境句易琢,意句难制。”他又说:“‘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境也;著‘几见’二字,便成意句。”请结合本诗的主旨分析他的观点。【答案】15.C16.①本诗表达了诗人对身居下位的不平、对仕途失意的感叹。②“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以诗人自身的仕宦经历和人生境况交代了诗人内心的苦闷,点明了诗歌的主旨,为下文的抒情感怀做了铺垫,是为“境句”。③“几见”二字则含蓄地暗示出诗人官场失意,世事变迁而自己依然在此地,突出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凸显了诗人的创作意图,是为“意句”。【解析】陈与义的《次韵周教授秋怀》通过描写秋天的景象和引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仕途失意和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中提到宋玉悲秋和陶潜无酒对菊,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和无奈。颈联描绘了山瘦日斜的景象,进一步渲染了诗人对世事无常的感叹。尾联则通过自悔读书求官,不如效仿召平种瓜,表达了对官场的厌弃和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全诗情感真挚,意境深远,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却不能与友人相聚的伤感”错误。颈联没有表达诗人对时光流逝却不能与友人相聚的伤感,而是融入了诗人自身对世事变迁的强烈感慨。故选C。【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学生赏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释普闻的观点认为诗歌创作中有“意句”和“境句”之分,“境句”描写景物,容易琢磨,而“意句”则表达情感和思想,难以把握。具体到这首诗中,“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这两句本是描写诗人困顿生活和秋风景象的“境句”,但因为“几见”二字的加入,使得这两句不仅描写了景物,还表达了诗人对自己处境的感慨和无奈,成为了“意句”。“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一个小小的官职无法维持生计,多少次看到秋风卷起岸边的沙尘。诗人身居低位,无法靠官职维持生计,表达了诗人对身居下位的不平、对仕途失意的感叹。“一官不辨作生涯,几见秋风卷岸沙”是诗人仕宦经历和人生境况,“几见”暗示困顿时间之久,也隐含内心苦闷之深,点明了诗歌的主旨,为下文的抒情感怀做了铺垫,是为“境句”。同时,“几见”二字暗示诗人官场仕途困顿、时光流逝,时光流转、世事变迁,而诗人仍在原地“见秋风卷岸沙”,由此可见诗人内心的苦闷,由此可见,这句诗还表达了他对自己困顿处境的感慨。后半句写秋风卷起岸边的沙尘,描绘了秋天萧瑟的景象,进一步衬托出诗人内心的悲凉。凸显了诗人的创作意图,是为“意句”八、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的各题。静女诗经·国风·邶风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闲雅而又美丽的姑娘,与小伙子约好在城墙角落会面,却故意迟到来考验男子,男子非常着急。B.“贻我彤管”“自牧归黄”之事是倒叙,是那位痴情的小伙子在城隅等候他的心上人时的回忆。C.黄草非常普通,男子却大赞“洵美且异”,是因为黄草是女子从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纯属爱屋及乌。D.全诗是以男子的第一人称方式叙述的,充分刻画了一位痴情男子的形象。16.清代陈震《读诗识小录》评价此诗“有写形写神之妙”,请结合诗句分析本诗是如何描写男子之形神的?【答案】15.A16.答案示例: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反复赞美恋人的外貌,生动写出对女子的爱恋。②动作描写,“搔首踟蹰”写出男子心急如焚之状,表现出男子的痴情。③侧面描写,“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黄,洵美且异”极力刻写女子赠物的美丽,侧面烘托男子对女子的喜爱。④心理描写,“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直白真切地道出男子对女子无限的真情。【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故意迟到”错,姑娘并未迟到,而是躲了起了跟男子开玩笑。故选A。【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写作手法的能力。①“静女其姝”“静女其娈”,通过他对恋人外貌的赞美,生动写出对女子的爱恋,而这又反过来使读者对小伙子的痴情加深了印象。②动作描写,“搔首踟蹰”写出男子心急如焚之状,表现出男子的痴情。他早早赶到约会地点,急不可耐地张望着,却被树木房舍之类东西挡住了视线,于是只能抓耳挠腮,一筹莫展,徘徊原地。“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虽描写的是人物外在的动作,却极具特征性,很好地刻划了人物的内在心理,栩栩如生地塑造出一位恋慕至深、如痴如醉的有情人形象。③侧面描写,“彤管有炜,说怿女美”“自牧归黄,洵美且异”,照理说,彤管比荑草要贵重,但男主人公对受赠的彤管只是说了句“彤管有炜”,欣赏的是它鲜艳的色泽,而对受赠的普通荑草却由衷地大赞“洵美且异”,欣赏的不是其外观而别有所感。原来,荑草是她跋涉远处郊野亲手采来的,物微而意深。通过极力刻写女子赠物的美丽,侧面烘托男子对女子的喜爱。④心理描写,“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两句对恋人赠物的“爱屋及乌”式的反应,可视为一种内心独白,直白真切地道出男子对女子无限的真情。九、重庆市巴蜀中学2025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一)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水龙吟·登白鹤山,借前韵呈同游诸丈①魏了翁阑风长雨连宵,昨朝晴色随轩骤。松声花气,江烟浦树,如相迎候。山送青来,僧随麦去,山为吾有。更搘筇直上②,薜萝深处,云垂幄,藓成甃③。未至相如独后,对山尊,劝酬多又。记曾犯雪,重来已是,绿肥红瘦。好语时闻,忧端未歇,倚风搔首。谩持觞自慰,冰山安在?此山如旧。【注】①这首词写于1208年。1205年,针对韩侂胄准备开边伐金,魏了翁上书,清醒地指出贸然北伐的危害,得罪了权相韩侂胄。1206年,魏了翁请求奉亲还里,在返乡途中,他依然牵挂国事,行至蜀口,又惊闻吴曦叛变。1207年,蜀乱平定,魏了翁终于平安归乡。是年十一月,韩侂胄被人所杀,作者曾自注此词:“去冬来时,侂无恙也”。②揩,同“支”,支撑。③赞,井壁。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词是魏了翁第二次登临白鹤山所写,他首次登山时的天气和姚鼐《登泰山记》中的描述颇为相似。B.松涛阵阵,花香袅袅,江树含烟,一切都好像在迎候登山者的到来,词人全程兴致盎然,心情上佳。C.词人选择经常被人忽视的苔藓、薜萝工笔细描,着意刻画其色其形,细微之处显幽静、深邃之情调。D.尾句中的“谩”与《桂枝香·金陵怀古》“谩嗟荣辱”中“谩”字意思相同,都表示“徒然的”。16.魏了翁此词结构整饬,试分析其前后照应的结构特点。(6分)【答案解析】15.(3分)B16.(6分)(1)题目中“借前韵呈同游诸丈”,与下阕“记曾犯雪,重来已是,绿肥红瘦”相照应,点出是二次登临白鹤山,之前登临时写过一首同韵的作品。(2分)(2)上阕“阑风长雨连宵,昨朝晴色随轩骤”,与下阕“好语时闻,忧端未歇”相照应,“忧端”好似“阑风长雨”,“好语”如同“晴色”。既是对气候的描写,更是对心情的刻画。(2分)(3)下阕“谩持觞自慰”照应前句“忧端未歇”,正是因为时局动荡,国家内忧外患严重,所以忧从中来,迎风伫立,搔首沉思,无比苦闷和悲痛。(2分)【参考译诗】多日来风雨连绵不绝,昨日,天气随着我们出行的车驾骤然放晴。白鹤山松涛阵阵,花香袅袅,好像都在迎接我们的到来。远山送来满目青翠,行路上的僧侣在麦浪中渐行渐远,此刻,白鹤山仿佛由我独享。手拄竹杖继续攀登,放眼望去,远山薜萝密布,如天边低垂的云朵,又像爬满井壁的苔藓。我没有跟随朋友们的脚步继续登山,独自停下来,面对白鹤山又一次劝酒、祈祷。记得去年冬天曾冒着风雪前来,今天再来已是暮春初夏时节。在此期间,时不时会听到一些好消息,但是愁绪也从来未曾断绝,此刻,迎风伫立,搔首沉思。也只能以酒浇愁,聊以自慰,不过那些曾经横亘一时的冰山现在在哪里呢(“冰山”可喻指那些煊赫一时,权倾朝野的人),只有白鹤山还如昨日一般屹立如旧。十、重庆市多校联考2025届高三上学期9月调研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夏夜韦庄傍水迁书榻,开襟纳夜凉。星繁愁昼热,露重觉荷香。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正吟秋兴赋[注],桐景下西墙。[注]《秋兴赋》,西晋文学家潘岳所作,通过对秋日景况的描绘,抒发了对周旋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迁书榻、开衣襟,颇为豪放的动作之间,显露出诗人对暑热的难耐和对凉爽的渴望。B.“星繁”与“昼热”、“露重”与“荷香”,是自然物的关联,也令人产生人世间的联想。C.蛙鸣终于止息,蛛网又泛起银光,侧面表现时间推移,夜色逐渐消退,白昼即将降临。D.身处夏夜却赋吟秋兴,看似不合理,但靠一“凉”字连通意脉,实现了景与情的交融。16.诗歌末句为什么由叙述“吟赋”的行为,转而描写“桐景”?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答案和解析】15.C.“白昼即将降临”错误。从诗中来看,“蛙吹鸣还息,蛛罗灭又光”,意思是蛙鸣声停了,又吹起;蛛网灭了,又发出光亮,这是以动衬静,突出夏夜的静谧,可见应是“夜色正浓”,而不是“白昼即将降临”。故选:C。
16.①内容上,与诗题“夏夜”相吻合,写“桐景”是“夏夜”的一部分;②结构上,以写景作结,照应开篇对室内景象的描写,使全诗结构完整,圆融一体;③主旨上,通过“桐景下西墙”的描写,营造出清冷幽寂的氛围,流露出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
解析:首先,我们要明确诗歌的标题是“夏夜”,而诗歌的结尾往往需要与标题相呼应,以景结情。因此,诗歌末句由叙述“吟赋”的行为转而描写“桐景”,是为了与标题“夏夜”相吻合,使诗歌内容完整。
其次,从结构上看,诗歌开头“傍水迁书榻”是室内景象的描写,而结尾“桐景下西墙”是室外景象的描写。这样的结构安排,使得诗歌从室内到室外,形成一个完整的空间转换,使诗歌结构完整,圆融一体。
再次,从情感表达上看,诗人“正吟秋兴赋”,而《秋兴赋》表达的是对官场的厌倦和对自由宁静生活的渴望。诗人通过描写“桐景下西墙”,营造出一种清冷幽寂的氛围,这种氛围与诗人内心的情感相呼应,流露出诗人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译文:
把书塌搬迁到了靠近水流的地方,打开衣襟在夜里乘凉。
繁星满天,担心明天又是酷热的天气,露水多了起来,反而使荷花更加清新怡人。
青蛙鸣叫的声音时有时无,看到屋子里的蜘蛛网在灯光的映衬下忽明忽暗。
我正吟诵《秋兴赋》,看到梧桐的树影在西墙之下。十一:重庆市好教育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联考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望曾巩蛮荆①人事几推移,旧国兴亡欲问谁?郑袖②风流今已尽,屈原辞赋世空悲。深山大泽成千古,暮雨朝云③又一时。落日西楼凭槛久,闲愁唯有此心知。【注】①蛮荆:古代楚国。②郑袖:楚怀王后妃,善歌舞,为怀王所宠。秦派张仪离间楚与齐。怀王欲杀之,郑袖力劝,怀王释张仪,与齐绝交,导致楚终亡。③暮雨朝云:传说楚怀王曾游高唐,梦见一女子自称住巫山之阳,“旦为朝云,暮为行雨”。见宋玉《高唐赋》。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由楚国兴亡的历史写起,并以问句引发思考,从而吸引了读者的注意力。B.颔联将郑袖导致楚国灭亡与屈原际遇之事并举,运用典故表达了情感。C.颈联中的“成千古”与“又一时”形成鲜明的对比,有力地揭示了时间的力量。D.尾联写诗人黄昏时长久凭栏远眺,心中的忧愁唯自知,回答了首联中的问题。16.如何理解诗人的“闲愁”?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5.DD.“回答了首联中的问题”错误。这里只是说自己心中忧愁的原因找到了,但它与首联中的“旧国兴亡欲问谁?”提问不是同一问题,故本项分析错误。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①对历史兴亡的忧思。首联诗人面对楚国的灭亡,提出国家兴衰的问题,呈现了对历史兴亡的思考。②忧国忧民的情怀。颔联用郑袖和屈原之事寄寓着对当时宋朝内忧外患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③对时间无情流逝的感叹。颈联诗人从“深山大泽成千古”中看到万事万物随时间的流逝而发生巨大的变化,不禁发出感叹。【解析】曾巩的《晚望》通过对楚国历史的追忆,表达了对国家兴亡的感慨和个人的闲愁。首联以问句引发思考,吸引读者注意。颔联运用郑袖和屈原的典故,揭示楚国灭亡的原因和屈原的悲剧命运。颈联通过“成千古”与“又一时”的对比,强调时间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尾联描写诗人黄昏凭栏远眺,心中忧愁无人知晓,进一步深化了诗人的感慨。全诗情感深沉,意境悠远,表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沉思和个人的孤独。曾巩以“蛮荆人事几推移”开篇,点出了荆楚地区人事的变迁。“人事几推移”“旧国兴亡”,诗人通过回顾楚国的兴亡历史,提出国家兴衰的问题,感叹人事变迁无常,呈现了对历史兴亡的思考。颔联“郑袖风流今已尽,屈原辞赋世空悲”借郑袖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忧国忧民的情怀。郑袖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宠妃,力劝怀王释张仪,与齐绝交,导致楚终亡;屈原是楚国的爱国诗人,因忠言直谏而遭流放,最终投江自尽。此联用郑袖和屈原之事含蓄地写出了当时宋朝内忧外患的处境,寄寓着诗人对时局的担忧和对人民苦难的同情,表现出诗人强烈的爱国忧民之情。颈联“深山大泽成千古,暮雨朝云又一时”,这两句诗运用了对比手法,将“深山大泽”与“暮雨朝云”进行对比,前者象征着永恒,后者象征着短暂。通过这种对比,诗人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世事变迁的感慨,揭示了时间的力量和人事的无常,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深沉思考和对现实的无奈感叹。十二、河南2024—2025学年高三9月质量检测考试语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上郑员外方干为郡至公兼至察,古今能有几多人。忧民一似清吟苦,守节还如未达贫。利刃从前堪切玉,澄潭到底不容尘。潜夫岂合干旌旆,甘棹渔舟下钓纶。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员外既公正又明察,对辖地也治理得极好,这类官员在历史上是不多的。B.郑员外虽然身居高位,但仍能做到清廉不贪,坚守气节,怀有一颗忧民之心。C.本诗用多种手法展现郑员外的形象,先开门见山直接赞美,后用自己侧面烘托。D.许人认为自己是个潜夫(隐士),拜访郑员外会有失身份,所以甘愿乘舟垂的。16.本诗颈联运用了比喻的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6分)【答案解析】15.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形象、思想内容的能力。“拜访郑员外会有失身份”有误。“潜夫岂合干旌旆”的意思是,作为一个隐者,不该去拜访郑员外,诗中没有“有失身份”的意思。16.【答案】①“利刃”喻才华,“玉”喻困难,“澄潭”喻内心,“尘”喻不良思想。②上句说的是郑员外才干杰出,能解决所遇到的困难;下句说的是郑员外内心纯洁,容不得世俗的污秽。③这两句先赞美郑员外的才干,后赞美郑员外的品格,塑造了一个优秀的官员形象。(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从郑员外的身份看,他是一个太守,管理着一个郡。对于一个官员而言,“利刃”自然是喻其才干,而“切玉”可以理解为郑员外凭借其才干来解决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澄潭”即澄澈的水潭,对于一个官员而言,把它理解为其内心十分恰当。潭不容尘,就是其内心容不得世俗的污秽。这两句运用比喻,赞美了郑员外的才干和品格。十三、河南创新发展联盟2024—2025年度河南省高三年级联考(二)语文(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再至西都①欧阳修伊川不到十年间,鱼鸟今应怪我还。浪得浮名销壮节,羞将白发见青山。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却到谢公②题壁处,向风清泪独潺潺。[注]①西都:洛阳,诗中的伊川属于洛阳。②谢公:诗人的好友,当时巳离世。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运用拟人手法,诗人时隔十年再到伊川,鱼鸟“应怪我”,颇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建设工程承包合同范本
- 丰趣海淘双十一营销规划
- 建筑工人培训
- 2025关于消防安全的责任合同书范文
- 2025关于商店承包合同的样本
- 铁路货运专用线建设合同三篇
- 培养创新人才的教研探索
- 2025合同无效的类型
- 2025陕西省城市规划规划设计合同正本
- 2025前期物业服务合同(示范)
- 采空区稳定性可靠度分析
-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第3版 课件 【ch03】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
- 石油化工装置火炬系统堵塞风险分析
- 2023年山东省泰安市中考英语试卷(含解析)
- 防突抽采队202年度工作总结
- 四川省石棉县石石石材有限责任公司石棉县大岩窝花岗石矿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土地复垦方案
- 2023年ERCP围手术期用药专家共识意见
- 2019年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考数学试题(原卷+解析)
- 塑钢门窗及铝合金门窗制作和安装合同
- 人卫儿科学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 网络春晚晚会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