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五、诗歌意象归纳大全一、草木类1.柳⊙常用来表达惜别,留恋,祝愿古代诗歌中离情常常与柳相关合,以折柳表惜别,其原因首先是由于二者之间具有一种“同构”的关系,柔弱的柳枝那摇摆不定的形体,能够传达出亲友离别时那种“依依不舍”之情;另外由于“柳”“留”谐音,古人在送别之时,往往折柳相送,以表达依依惜别的深情;更由于柳之易活,寄托了送别人对离人的美好祝愿。例1: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该诗系化用乐府《横吹曲词·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说的是“今夜听到《折杨柳》的曲子,又有何人不引起思念故乡的感情呢?”例2: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折柳赠别的习俗在唐时最盛,唐代西安的灞陵桥是当时人们去全国各地时离别长安的必经之地,而灞陵桥两边又是杨柳掩映,这儿就成了古人折柳送别的著名的地方。后世就把“灞桥折柳”作为送别典故的出处。故温庭筠有“绿杨陌上多别离”的诗句。柳永在《雨霖铃》中以“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来表达别离的伤感之情。自灞桥折柳的故事产生以后,柳和离别已似乎有了某种必然的联系。例3:王维《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例4:周邦彦《兰陵王·柳》:“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隋堤上,曾见几番,拂水飘绵送行色。登临望故国,谁识,京华倦客。长亭路,年去岁来,应折柔条过千尺。”例5:《送别》诗:“杨柳青青着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柳这一特殊意象的形成,是历史文化积淀的产物,受到民族文化与民族心理的规定与制约,具有一定的约定俗成性。★像“柳”这样的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还有许多。这些事物是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中国文化赋予了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如岁寒三友中的“松”,中国文化赋予它“坚韧挺拔”的性格;“竹”则赋予“刚正有节”的节操;“梅”则赋予它“傲霜斗雪”的风骨;“水仙”则是“冰清玉洁”的象征;“杜鹃”则代表一种悲剧氛围。鉴赏古代诗歌需要了解这些事物特有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诗歌的创作十分讲究含蓄、凝练。诗人的抒情往往不是情感的直接流露,也不是思想的直接灌输,而是言在此意在彼,写景则借景抒情,咏物则托物言志。这里的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象”与“意”的完美结合,就是“意象”。它既是现实生活的写照,又是诗人审美创造的结晶和情感意念的载体。诗人的聪明往往就在于他能创造一个或一群新奇的“意象”,来含蓄地抒发自己的情感。反之,读者只有在领悟意象寓意的过程中,才能把握诗歌的内容,领会诗歌的主旨,进入诗歌的意境,感知诗人的情感。所以,诗歌的阅读鉴赏,必须以解读诗歌的意象为突破口,以熟知诗歌意象为突破点。附:“杨柳”:伤别情怀。堤柳堆烟,能触发往事如烟,常被用来抒发兴亡之感。(冷清清的落照,剩一树柳弯腰。)2.梅花梅花在严寒中最先开放,然后引出烂漫百花散出的芳香,因此梅花与菊花一样,受到了诗人的敬仰与赞颂。到了唐宋时期,梅花已成为一种高洁人格的象征。历览前代诗词,“梅花”意象中所表达之意主要有:(1)引领众芳,敢为天下先的勇气例1:宋人陈亮《梅花》:“一朵忽先变,百花皆后香。”诗人抓住梅花最先开放的特点,写出了不怕打击挫折、敢为天下先的品质,既是咏梅,也是咏自己。例2:毛泽东《卜算子·咏梅》:“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2)凌寒不屈的顽强例1:卢梅坡《雪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可见梅之傲骨,同时它还担当了春的使者。例2:张谓《早梅》:“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春路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许浑《早梅》:“素艳雪凝树。”寒梅花发,似玉如雪,主要在《梅花》:“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例3:李商隐《十一月中旬至扶风界见梅花》:“匝路亭亭艳,非时袅袅香。素娥惟与月,青女不饶霜。赠远虚盈手,伤离适断肠。为谁成早秀,不待作年芳。”纵然青女要下霜来摧折梅花,但过早开放的梅花依然是亭亭玉立、花容清丽,足见其傲骨。例4:杨亿《少年游》的上片“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在雪里寻梅,从梅花处得到春的讯息。诗人以广阔的江南为背景,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开放在雪中的梅花,不仅色白如雪、清峻高雅,而且还是春的使者,传递温情的驿使!(3)高洁脱俗的风骨、不同流合污的心志鲁迅先生曾精辟地用梅花作比:“中国真同梅树一样,看它衰老腐朽到不成一个样子,一忽儿挺生一两条新梢,又回复到繁花密缀、绿叶葱茏的景象了。”他还请人为他篆刻“只有梅花是知己”的石印,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可见,梅花在中国文人眼中是不同于其他花卉的,它的高洁更是与众不同。例1:南朝鲍照的《梅花落》:“庭中有杂树,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露中能作实。摇落春风媚春日,念尔零落逐风飚,徒有霜华无霜质。”这里诗人笔下的梅是节操高尚的旷达贤士。通过对耐寒梅花与软弱动摇杂树的对比,表达了对节操低下的士大夫的蔑视和对旷达贤士的赞扬。例2:元代贯云石的《[双调]清江引·咏梅(其一)》:“南枝夜来先破蕊,泄漏春消息。偏宜雪月交,不惹蜂蝶戏。有时节暗香来梦里。”他笔下的梅花不招蜂惹蝶,孤高纯洁。例3:隋朝宫女侯夫人《春日看梅花(其二)》:“香清寒艳好,谁惜是天真。玉梅谢后阳和至,散与群芳自在春。”这“天真”二字既是诗人对梅花的高度评价,亦是诗人的自评。作者是孤芳自赏的佳人,同是天真,诗人与玉梅便是化而为一成高洁形象了。例4:宋代女词人李清照《满庭芳》的结句:“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赞美了一种饱经苦难折磨之后,仍孤高自傲,对人生存在信心的高尚的精神品格。例5:陆游的著名词作《咏梅》:“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借梅花来比喻自己备受摧残的不幸遭遇和不愿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例6:元人王冕《墨梅》:“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也是以冰清玉洁的梅花反映自己不愿同流合污的品质,言浅而意深。从以上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出历代文人墨客对于梅花的高洁、孤芳自赏是肯定的,也是有其作为人生追求的价值所在的。(4)隐者高士的象征诗人在受挫时感到尘世的不如意,并受道家逍遥哲学的影响,于是寄情于山林风物,渴望清净无争的生活,梅花也便有了隐者高士的意象。例1:张可久《[越调]天净沙·鲁卿庵中》:“青苔古木萧萧,苍云秋水迢迢。红叶山斋小小,有谁曾到?探梅人过溪桥。”诗人将我们带入渺无人迹的深幽境地,但秋高气爽,何来“探梅”之说,其实这“梅”便是如梅之高洁隐士——鲁卿。以梅比隐者,隐者亦是梅。例2:萧德藻《古梅(其二)》:“百千年藓著枯树,三两点春供老枝。绝壁笛声那得到,只愁斜日冻蜂知。”作者笔下的古梅树花极少,但还是怕被冬日黄昏的蜜蜂知道,淡泊宁静的生活被破坏,借梅自咏,以明终隐之志。例3:方岳《梦寻梅》:“野经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诗一开始就推出一个幽雅僻静的背景,曲径通阴者之家,这是诗人理想的生活。所谓“寻梅”,亦莫不是寻隐逸。例4:周密《疏影梅影》中词句:“记梦回,纸帐残灯,瘦倚数枝清绝。”宋人制造梅花纸帐,隐士好用,灯已烧残,正照在纸帐上的几枝梅花瘦影上。这样的清幽生活也只堪隐者所享。(5)清冷淡雅的美人梅花自古便有“霜雪美人”的意象,柳宗元《龙城录》中记载梅花传说,隋开皇中赵师雄于寒冬时节在罗浮山中见一淡妆素服的美人,此女便是梅花所化。于是,后世常以梅花比美人,不仅因为它本身具有美人姿态,还因为它有清冷淡雅的美。例1:张雨《喜春来·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江梅的的依茅舍,石濑溅溅漱玉沙。瓦瓯蓬底送年华。问暮鸦:何处阿戎家?”诗中“的的”二字形容梅花在暮色中仍显得鲜明耀眼,把灰黄的茅舍也辉映得富有了神气。“的”在古代亦指女子脸上装饰的红点,《释名·释首饰》云:“以丹注面曰的。”傅成《镜赋》亦云:“点双的以发姿。”可见,梅花如美人颊上的艳艳红点,益发增添了梅花的美艳。例2:张可久《黄钟·人月圆雪中游虎丘》中云:“梅花浑似真真面,留我倚阑干。”诗中“真真”指美女的容貌,见于《太平广记·画工》所载一张神画上的美女,名叫真真。例3:武元衡《赠道者》:“麻衣如雪一枝梅,笑掩微妆入梦来。若到越溪逢越女,红莲池里白莲开。”诗中“麻衣如雪”化用了《诗经·曹风·蜉蝣》中的句子,这里借用来描绘女子所穿的一身雪白衣裳。在形容了女子的衣着后,诗人又以高雅素洁的白梅来比拟女子的体态、风韵,可谓传神。例4:苏轼《定风波·红梅》:“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余孤瘦雪霜姿。”这是词的上片,开始便用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因“迟”开而与桃杏同放。梅花生就冰清玉洁之姿,怎合姹紫嫣红之群?所以“乔装改扮”,尽显美姿丰神。例5:姜夔《疏影》:“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写王昭君的月夜归魂,给梅花形象增添了血肉。“客里相逢,篱角黄昏,无言自倚修竹。”化杜甫《佳人》诗:“绝代有佳人,幽居在空谷。……天寒翠袖薄,日暮倚修竹。”这位佳人,正是诗人理想中的艺术形象。(其实,本词共五个典故,五位女性,此处仅以二者为例)(6)传递情感与祝福的媒介梅花在成为春之使的同时,也成了传递友情的工具。例1:南朝陆凯《赠范晔》:“折花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折梅花寄赠友人,正是借以表达自己以梅花自许,亦以梅花许人,对于友人具有梅花一样品格的赞赏;同时也含有对友人的慰藉之情,预示不久的将来春天也将到北方。自己对友人的感情也像梅花,虽遭严寒而不凋谢。颇有一种友情坚贞、与友为善的意味在其中。折梅代书亦是诗人高雅情操的表现。例2:南朝民歌《西洲曲》:“忆梅下西洲,者梅寄江北。”从此,“梅花使”便成了驿使的美称,而“梅驿”成了驿所的雅称;“梅花约”是指与好友的约会。例3:王安石《梅花》:“驿使何时发,凭君寄一枝。”司马光《和史诚之谢送张明叔梅台三种梅花》:“殷勤手折遥相赠,不欲花前独举觞。”继承了这一意象,梅花成为传达友情的信物。折梅寄友后又逐渐代表一种情绪,诗人看到梅花就不由得想起远方的朋友。例4:苏轼《次韵杨公济奉议梅花》:“岭北霜枝最多忍,忍寒留待使君来。”张舜民《舟行湘岸见早梅盛开》:“为岭北客飘流远,偷报东君信息回。香气轻于新酿熟,襟怀重似故人来。舟中莫问无兼有,急急呼儿觅酒杯。”也有抒发对友人情人的相思之情。例5:朱松《饮梅花下赠客》:“且当醉倒此花前,犹胜相似寄愁绝。”例6:朱熹《清江道中见梅》:“他年千里梦,谁与寄相思。”例7:苏轼《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冰肌自有仙风。海仙时遣探芳丛,倒挂绿毛么凤。素面长嫌粉涴,洗妆不褪唇红。高情已逐晓云空,不与梨花同梦。”都透露出悠悠相思的情操。当然,梅花还是人与人之间传达祝福的媒介。例8:《诗经·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求我庶士,迨其吉兮。摽有梅,其实三兮。求我庶士,迨其今兮。摽有梅,顷筐塈之。求我庶士,迨其谓之。”这里讲的是“抛梅求婚”的故事。在古代,梅常被视为“媒合之果”。《诗毛氏传疏》:“梅、媒声同,故诗人见梅而起兴。”例9:传说李清照丧夫后有一上联:“独梅隆冬遗孀户。”后有一丧妻读书人对曰:“杏林春暖第一家。”二人情投意合,成为终身伴侣。梅子的成熟又比喻少女的怀春。例10:如“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李清照《点绛唇》)。五瓣梅花形状代表“梅开五福”,即“快乐、幸运、长寿、顺利、太平”。又有“梅具四德”之说:“初生为元,开花为亨,结子为利,成熟为贞。”喜鹊在梅花枝头欢跃鸣叫的图案常被冠以“喜报早春”“喜报春光”“眉梢添喜”“喜上眉梢”,取谐音或寓意。“和和美美”“十全十美”亦取其谐音。“竹梅双喜”常用作新人的祝福语。★梅花的地理习性与文化内涵(1)梅花传说在江西大庾岭上甚多,于是称此岭为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十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题大庾岭北驿》:“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2)杨亿《少年游》:“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此处“翠岭”亦是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梅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3)梅岭人远在异乡时若见到梅花便会勾起无限乡愁、乡思。朱松在《答林康民见和梅花诗》中便是如此。(4)由于梅树原产地广泛,在西藏自治区、西南及长江中下游直至台湾省均有野生梅花。因此便有了“民族融合”的象征。在辛亥革命时期,梅花的五福也象征了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的大团结。(5)梅花的耐旱力相当强,畏涝,喜日晒,忌荫蔽。所以梅花永远站在高处,面向太阳,迎接光明。《红梅赞》便是因之而来。(6)梅性耐瘠薄,对各种土壤有较强的适应性,又特耐整形、修剪、抗根癌,不遭根线虫的危害,很少发生其他毁灭性的病虫害,而花芽分化甚易。故梅成为长寿树种,使人有鹤发童颜、枯木逢春之感。3.菊花⊙象征着高尚、纯洁、高洁、坚贞、坚强、顽强菊花虽不能与国色天香的牡丹相媲美,也不能与身价百倍的兰花并论,但作为傲霜之花,它一直得到文人墨客的青睐,有人称赞它坚强的品格,有人欣赏它清高的气质,都借菊花来寄寓诗人的精神品质,这里的菊花无疑成为诗人一种人格的写照。例1:屈原《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诗人以饮露餐花象征自己品行的高尚和纯洁。例2:唐人元稹《菊花》:“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表达了诗人对坚贞、高洁品格的追求。例3:宋人郑思肖《寒菊》:“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百花中。”例4:宋人范成大《重阳后菊花二首》:“寂寞东篱湿露华,依前金靥照泥沙。”例5:毛泽东《采桑子·重阳》里有“战地黄花分外香”句,把菊花置于一个战争环境,“分外香”三个字凸现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4.松柏⊙象征着孤直、顽强、高洁《论语·子罕》中说:“岁寒,然后知松柏后凋也。”后世诗歌常用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例1:刘禹锡:“后来富贵已凋落,岁寒松柏犹依然。”例2:李山浦:“孤标百尺雪中现,长啸一声风里闻。桃李谤她真是佞,藤萝攀尔亦非群。”例3:李白《赠书侍御黄裳》:“愿君学长松,慎勿作桃李。”韦黄裳一向谄媚权贵,李白写诗规劝他,希望他做一个正直的人。例4:三国人刘桢《赠从弟》:“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诗人以此句勉励堂弟要像松柏那样坚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保持高洁的品质。例5: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5.莲⊙象征着爱情由于“莲”与“怜”音同,所以古诗中有不少写莲的诗句,借以表达爱情。例1:南朝乐府《西洲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青如水。”“莲子”即“怜子”,“青”即“情”。这里是实写也是虚写,语意双关,采用谐音双关的修辞,表达了一个女子对所爱男子的深长思念和爱情的纯洁。例2:晋《子夜歌四十二首》之三十五:“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雾气露珠隐去了荷花的真面目,莲叶可见但不甚分明,这也是利用谐音双关的方法,写出一个女子隐约地感到男方爱恋着自己。6.梧桐⊙凄凉、悲伤梧桐是凄凉悲伤的象征。中国古代文人有“悲秋”的情结,四季之中,秋天万物凋零,最易触发人的悲凉情绪,而梧桐树是典型的落叶乔木,“望秋先殒”,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所以,用梧桐来写悲秋,就成为古人常用的手法。例1:如王昌龄《长信秋词》:“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写的是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的少女,在凄凉寂寞的深宫里形孤影单、卧听宫漏的情景。诗歌起首句以井边叶黄的梧桐破题,烘托了一个萧瑟冷寂的氛围。例2:白居易《长恨歌》:“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秋日冰冷的雨打在梧桐叶上,好不令人凄苦。例3:李煜《相见欢》:“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例4:温庭筠《更漏子》:“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例5:元人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以梧桐叶落和雨打芭蕉写尽愁思。例6:李清照《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7.草:⊙代表生命力强、生生不息、希望、荒凉、偏僻、离恨、身份、地位的卑微(1)芳草: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喻离恨例1:《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萋萋”是形容春草茂盛。春草茂盛,春光撩人,而伊人未归,不免引起思妇登楼伫望。例2:乐府《相和歌辞·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以“青青河边草”起兴,表达对远方伊人的思念。例3: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例4:李煜《清平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以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的春草,来比喻离别的愁绪。(2)草木繁盛:以草木繁盛反衬荒凉,以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例1:“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姜夔《扬州慢》)春风十里,十分繁华的扬州路如今长满了青青荠麦,一片荒凉了。例2:“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吴国的旧苑荒台上的杨柳又长出新枝(荒凉一片),遥想当年这里笙歌曼舞,那盛景比春光还美(不胜春:春光也不胜它)。这里是以杨柳的繁茂衬托荒凉。例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一代贤相及其业绩都已消失,如今只有映绿石阶的青草,年年自生春色(春光枉自明媚),黄鹂白白发出这婉转美妙的叫声,诗人慨叹往事空茫,深表惋惜。例4:“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刘禹锡《乌衣巷》)朱雀桥边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桥边已长满杂草野花,乌衣巷已失去昔日的富丽堂皇,夕阳映照着破败凄凉的巷口。8.芭蕉⊙孤独忧愁、离情别绪、凄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南方有丝竹乐《雨打芭蕉》,表凄凉之音。例1: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把伤心、愁闷一股脑儿倾吐出来,对芭蕉为怨悱。例2:吴文英《唐多令·特别》:“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例3:葛胜冲《点绛唇》:“闲愁几许,梦逐芭蕉雨。”雨打芭蕉本来就够凄凉的,梦魂逐着芭蕉叶上的雨声追寻,更令人觉得凄恻。9.红豆⊙爱情、相思红豆即相思豆,借指男女爱情的信物。《南州记》称为海红豆,史载:“出南海人家园圃中。”《本草》称其为“相思子”。例1: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诗人借生于南国的红豆,抒发了对友人的眷念之情。例2:清人朱彝尊《怀汪进士煜》:“安床红豆底,日日坐相思。”即睡在相思树下,日日思念汪进士。10.豆蔻⊙少女美貌、清纯、风华绰约豆蔻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例如: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后来称女子十三四岁的年纪为豆蔻年华。11.竹⊙正直、坚贞、顽强、不屈不挠、不畏逆境、高洁、谦虚亭亭玉立,挺拔多姿,以其“遭霜雪而不凋,历四时而常茂”的品格,赢得古今诗人的喜爱和称颂。白居易《养竹记》中,以竹喻人生,晓以树德修身处世之道:“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拔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似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为庭实焉。”例1:张九龄的《和黄门卢侍御咏竹》诗言简意赅地赞美道:“高节人相重,虚心世所知。”例2:苏轼的《于潜僧绿筠轩》有咏竹名句:“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将竹视为名士风度的最高标识。例3:郑板桥一生咏竹画竹,留下了很多咏竹佳句,如:“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赞美了立于岩石之中的翠竹坚贞顽强、不屈不挠的风骨和不畏逆境、蒸蒸日上的禀性。12.黍离。⊙对国都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典出《诗经·王风·黍离》。旧说周平王东迁以后,周大夫经过西周古都,悲叹宫廷宗庙毁坏,长满禾黍,就作了《黍离》这首诗寄托悲思。后世遂以“黍离”之思用作昔盛今衰等亡国之悲。例如:姜夔《扬州慢》:“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也。”13.丁香⊙愁思或情结例如:“自从南浦别,愁见丁香结。”(唐人牛峤《感恩多》)14.黄叶:凋零、成熟、美人迟暮、新陈代谢15.绿叶:生命力、希望、活力16.红叶:代称传情之物,后来借指以诗传情17.花开:希望、青春、人生的灿烂18.花落:凋零,失意,人生、事业的挫折,惜春,对美好事物的留恋、追怀19.桃花:象征美人如崔护《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20.兰:高洁21.牡丹:富贵、美好二、动物类1.蝉⊙(1)品行高洁古人以为蝉餐风饮露,是高洁的象征,所以古人常以蝉的高洁表现自己品行的高洁。《唐诗别裁》说:“咏蝉者每咏其声,此独尊其品格。”由于蝉栖于高枝,餐风露宿,不食人间烟火,则其所喻之人品,自属于清高一型。例1:骆宾王《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那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两句中字字说蝉,也无一字不在说自己。“露重”“风多”比喻环境的压力,“飞难进”比喻政治不得意,“响易沉”比喻言论受压制。蝉如此,人也如此,二者融为一体,寄托遥深。因为上书议政事,冒犯了武则天,被人诬陷下狱。骆宾王愤懑之极,在狱中写下这首诗。例2:王沂孙《齐天乐》:“甚独抱清高,顿成凄楚。”例3:虞世南《蝉》:“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他们都是用蝉喻指高洁的人品。例4:李商隐《蝉》:“我亦举家清。”⊙(2)悲凉凄切秋后的蝉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后,蝉儿便剩下几声若断若续的哀鸣了,命在旦夕。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同义词。例1:唐人骆宾王《咏蝉》起首两句:“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以寒蝉高唱渲染自己在狱中深深怀想家园之情。例2:宋人柳永《雨霖铃》开篇是:“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还未直接描写别离,“凄凄惨惨戚戚”之感已充塞读者心中,酿造了一种足以触动离愁别绪的气氛。例3:三国人曹植《赠白马王彪》:“寒蝉鸣我侧。”例4:许棠的《闻蝉十二韵》:“报秋凉渐至,嘶月思偏清。互默疑相答,微摇似欲行。”诗中的“默守”“欲行”语义双关,不但写蝉,而且写人,诗人的离愁别恨寄寓于蝉身上,而蝉的孤单悲凉却是诗人的化身,而作者把这种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的孤独无助。例5:朱熹的《宿寺闻蝉作》:“树叶经夏暗,蝉声今夕闻。已惊为客意,更值夕阳薰。”客听到蝉鸣而惊,夕阳之蝉,凄恻哀婉。夕阳西下,蝉不得不离白昼而去,在凄寒的夜晚哀鸣,令人感到悲怆,而作者把羁旅之悲寄托在蝉身上,体现出人作为普通生命体面对广漠宇宙所拥有的孤独无助。“蝉”“客”在一个“惊”字中合二为一,同在夕时发叹,在读者的艺术想象中,两者可以换位,物我感应、融为一体。例6:李商隐:“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蝉,作为自然界中客观存在的弱小生命体,朝饮甘露、暮咽高枝、夏生秋亡,在苍茫宇宙中显得微不足道。然而正是它的这一生命规律博得了文人墨客的厚爱,蝉被带入诗词中成了较多的描写对象。⊙(3)人生短暂,怜惜生命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给人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感。诗人常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和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例1:“红树蝉声满夕阳,白头相送倍相伤。”(元稹《送卢戡》)“红树”“蝉”“夕阳”“白头”自然融为一体,落日相伴的“蝉”恰恰是白头之人的真实写照。加上离别之悲,是一种下降凝缩的力的运动。蝉的这一寄托,突出了诗人的主体感受,即天地悠长,人生如白驹过隙,倏忽即逝的悲剧意象,蝉的这种意象,词微旨远,妙不可言。例2:陈子昂的《感遇诗三十八首·其十二》:“玄蝉号白露,兹岁已蹉跎。群物从大化,孤英将奈何。”这首诗即明写蝉,暗伤己。该诗表面写蝉在白露到来时必死无疑无可奈何的伤悲之情,实质上却是以蝉喻指自我生年不满百的悲剧情怀,凄冷的人生风雨,字里行间无疑渗透着作者怜惜生命的主观感受。2.杜鹃⊙悲苦、哀怨、凄凉、乡愁乡思杜鹃鸟俗称布谷,又名子规、杜宇、子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的多种情思。如果仔细端详,杜鹃口腔上皮和舌部都为红色,古人误以为它啼得满嘴流血,凑巧杜鹃高歌之时,正是杜鹃花盛开之际,人们见杜鹃花那样鲜红,便把这种颜色说成是杜鹃啼的血。正像唐代诗人成彦雄写的“杜鹃花与鸟,怨艳两何赊,疑是口中血,滴成枝上花”。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哭,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例1: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子规鸟即杜鹃鸟。起句写即目之景,在萧瑟悲凉的自然景物中寄寓离别感伤之情。三、四句以寄情明月的丰富想象,表达对友人的无限怀念与深切同情。例2:李白《蜀道难》:“又闻子归啼夜月,愁空山。”例3:白居易《琵琶行》:“杜鹃啼血猿哀鸣。”例4:秦观《踏莎行》:“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例5:宋人贺铸《忆秦娥》:“三更月,中庭恰照梨花雪;梨花雪,不胜凄断,杜鹃啼血。”三更月光照在庭院里雪白的梨花上,杜鹃鸟在凄厉地鸣叫着,使人禁不住倍加思念亲人,伤心欲绝。词人通过描写凄清的景物,寄托了幽深的乡思。例6:文天祥《金陵驿二首》:“从今别却江南路,化作啼鹃带血归。”杜鹃的啼叫又好像是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它的啼叫容易触动人们的乡愁乡思。例7:宋代范仲淹诗云:“夜入翠烟啼,昼寻芳树飞,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例8:宋人王令《送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3.鹧鸪⊙乡思、羁旅行役鹧鸪的形象在古诗词里也有特定的内蕴。鹧鸪的鸣声让人听起来像“行不得也哥哥”,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例1:“落照苍茫秋草明,鹧鸪啼处远人行。”(唐人李群玉《九子坡闻鹧鸪》)例2:“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4.鸿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孤独、书信、消息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例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例2:“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例3:“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例4:“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鸿雁传书的典故大家比较熟悉,据《汉书·苏武传》载,匈奴单于欺骗汉使,称苏武已死,而汉使者故意说天子打猎时射下一只北方飞来的鸿雁,脚上拴着帛书,是苏武写的。单于只好放了苏武。后来就用“鸿雁”“雁书”“雁足”“鱼雁”等指书信、音讯。例5:晏殊《清平乐》:“生笺小字,说尽平生意。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例6:李清照词云:“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李清照另一首词云:“好把音书凭过雁,东莱不似蓬莱远。”大雁在这里是传书的信使。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例7:“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例8:“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例9:“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例10:“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蒋捷《虞美人·听雨》)5.乌鸦⊙衰败、荒凉、小人、俗客庸夫按照迷信的说法,是一种不祥的鸟,它经常出没在坟头等荒凉之处。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衰败荒凉的事物联系在一起。例1:李商隐《隋宫》:“于今腐草无萤火,终古垂杨有暮鸦。”例2: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例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6.蟋蟀⊙思乡作为被吟咏的对象,最早见于《诗经·豳风·七月》。它对蟋蟀的活动规律观察得相当细致:“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那时古人已经觉得蟋蟀的鸣声同织机的声音相仿,时令又届深秋,因而就跟促人纺织,准备冬衣以至怀念征人等联系了起来。蟋蟀被直接唤为“促织”。例1:在《古诗十九首》中就出现过:“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例2:姜夔《齐天乐·蟋蟀》:“哀音似诉。正思妇无眠,起寻机杼。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写出了一位缅怀远人的女性闻蟋蟀声后的惆怅。7.鸳鸯⊙夫妇恩爱例如:“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唐人卢照邻《长安古意》)8.精卫⊙复仇、奋斗、不畏艰难古代神话。相传炎帝的女儿在东海淹死,化为精卫鸟,每天衔西山的木石来填东海(见于《山海经·北山经》)。后来用精卫填海来比喻有深仇大恨,立志必报;也比喻不畏艰难,努力奋斗。例如:陶渊明《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9.青鸟⊙信使传说女神西王母有三青鸟,一只选遣为信使,前来给汉武帝报信,另外两只随西王母而来,并服侍在王母身旁。后人便把传信使者也称为“青鸟”。例1:南唐中主李璟有诗:“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例2:李商隐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青鸟在此已成为传书的信使。10.燕子燕子属候鸟,随季节变化而迁徙,喜欢成双成对,出入在人家屋内或屋檐下。因此为古人所青睐,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或惜春伤秋、或渲染离愁、或寄托相思、或感伤时事,意象之盛、表情之丰,非其他物类所能及。⊙(1)表现春光的美好,传达惜春之情相传燕子于春天社日北来,秋天社日南归,故很多诗人都把它当做春天的象征加以美化和歌颂。⊙(2)表现爱情的美好,传达思念情人之切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例1:“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例2:“燕尔新婚,如兄如弟。”(《诗经·谷风》)例3:“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渴望比翼双飞的思念。⊙(3)表现时事变迁,抒发昔盛今衰、人事代谢、亡国破家的感慨和悲愤燕子秋去春回,不忘旧巢,诗人抓住此特点,尽情宣泄心中的愤慨。例1: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例2:晏殊《浣溪沙》:“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4)书信,幽诉离情之苦唐代郭绍兰于燕足系诗传给其夫任宗。任宗离家行贾湖中,数年不归,绍兰作诗系于燕足。时任宗在荆州,燕忽泊其肩,见足系书,解视之,乃妻所寄,感泣而归。其《寄夫》诗云:“我婿去重湖,临窗泣血书,殷勤凭燕翼,寄与薄情夫。”谁说“梁间燕子太无情”(曹雪芹《红楼梦》),正是因为燕子的有情才促成了丈夫的回心转意,夫妻相会。⊙(5)表现羁旅情愁,状写漂泊流浪之苦“整体、直觉、取象比类是汉民族的主导思维方式”(张岱年·《中国思维偏向》),花鸟虫鱼,无不入文人笔下;飞禽走兽,莫不显诗人才情。雁啼悲秋、猿鸣沾裳、鱼传尺素、蝉寄高远,燕子的栖息不定留给了诗人丰富的想象空间。例1:漂泊流浪:“年年如社燕,飘流瀚海,来寄修椽。”(周邦彦《满庭芳》)例2:身世浮沉:“望长安,前程渺渺鬓斑斑。南来北往随征燕,行路艰难。”(张可久《殿前欢》)例3:相见又别:“有如社燕与飞鸿,相逢未稳还相送。”(苏轼《送陈睦知潭州》)例4:时时相隔:“磁石上飞,云母来水,土龙致雨,燕雁代飞。”(刘安《淮南子》)燕子,已不仅仅再是燕子,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象征,融入到每一个炎黄子孙的血液中。11.猿啼⊙凄清、哀伤、悲凉猿啼出现在诗歌中常常象征着一种悲伤的感情。例1: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例2:郦道元《水经注·江水》中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例3:李端《送客赋得巴江夜猿》:“巴水天边路,啼猿伤客情。”12.飞鸟(自由的灵魂)⊙某种理想、愿望,自由,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乡愁⊙(1)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人类从远古以来就有自由飞翔的梦想,曹植有“愿接翼于归鸿,嗟高飞而莫攀”(《九愁赋》)的感叹;闺中小姐林黛玉哀婉的《葬花吟》中,也曾出现“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的高亢之声。生命的缺憾在艺术中得到补偿,中国古典诗歌中反复出现的空灵自在的飞鸟意象,是“身无彩凤双飞翼”的人类借以实现精神遨游的媒介。诗人们常以鸟的自由飞翔比喻人生理想的实现。例1:汉末《古诗十九首》“不惜歌者苦,但伤知音稀。愿为双鸿鹄,奋翅起高飞”(《西北有高楼》),以双飞的鸿鹄,比喻觅得知音的愿望。例2:无名氏的古诗“我欲渡河水,河水深无梁。愿为双黄鹄,高飞还故乡”(《步出城东门》),诗人希望化身黄鹄,展翅飞越无法渡过的河水,飞回日夜思念的故乡。例3:“目送归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赠秀才入军》)是嵇康的名句,诗人的视线追随着天空中自由飞翔的鸿雁,随归鸿远去的,不仅仅是目光,也是他那渴望精神自由的心灵。他已化身为鸟,神游寥阔长空,达到一种超然玄远的境界——道家向往的逍遥的境界。例4:“诗佛”王维“开轩临颍阳,卧视飞鸟没”(《留别山中温古上人兄并示舍弟缙》)的诗句,与此意境相似。例5:宋代文豪苏轼“欹枕江南烟雨,渺渺没孤鸿”(《水调歌头·快哉亭作》)。在政治上遭受打击,自请放外任期间,在诗词中都没有直接描写自己的心境,但是从“卧视”“欹枕”之语中,我们可以体会他们内心的平静怡然。“没”是一个延续性的动作,表明诗人的目光追随飞鸟,看了很久,诗人精神的翅膀也许正随之自在地飞翔;飞鸟隐没天际,平淡无奇的现象中,体现着诗人与自由的那份和谐、认同之感。例6:崇尚道家思想、追求精神自由的诗人向往隐迹江湖的生活,愿与悠闲自在的鸿鸟为友,忘却世间的争斗。陶渊明做官时甚至“望云惭高鸟,临水愧游鱼”(《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诗》),辞官回乡后,则以“众鸟欣有托,吾亦爱吾庐”(《读山海经》)等诗句表现自己的耕读之乐。众鸟安居巢中,诗人爱其庐宇,人鸟之间有种幻化为一的感觉。⊙(2)与自然同一的宁静、和谐历代表现人鸟和谐相处的诗句很多:例1:“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鸟山花吾友与。”(杜甫《岳麓山道林二寺行》)例2:“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杜甫《江村》)例3:“无机终日狎沙鸥,得意高吟景且幽。”(李中《思九江旧居》)诗人不仅与鸥鸟为友,还要与它们定下永远相守、忘怀世事的盟约。例4:北宋黄庭坚的《登快阁》可以说是“盟鸥”诗中最著名的一首:“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在处理完公事之后,诗人于傍晚时分登上快阁,落木千山、澄江映月的壮阔景色,让他生发出乘扁舟、弄长笛、归隐江湖的愿望。继黄庭坚之后,南宋诗人屡有“盟鸥”之作。例5:“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辛弃疾《水调歌头·盟鸥》)例6:“呼我盟鸥,翩翩欲下,背人还过木末。”(姜夔《庆宫春》)⊙(3)乡愁、羁旅、漂泊跳出自身局限、与大化同一的境界,毕竟不是人人都能达到的。芸芸众生有的是烦恼:他们为衣食生存而奔波,因战乱灾荒而漂泊……夕阳西下,薄暮冥冥,飞鸟纷纷返回故林的场景,触动了多少游子思乡的愁肠!在中国古诗中,飞鸟意象经常与乡愁主题联系在一起:例1:“游鱼潜绿水,翔鸟薄天飞。眇眇客行士,徭役不得归。”(曹植《情诗》)例2:“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乡。”(《玉台新咏·艳歌行》)例3:“背归鸿,去吴中。回首彭中,清泗与淮通。”(苏轼《江城子·别徐州》)翔鸟高飞云天,行士却羁于徭役;堂前燕子冬藏夏现,兄弟三人却漂泊异乡;入春以来,大雁飞回北方,出使南国的诗人却迟迟不能北返;苏轼将由徐州南下杭州,正与北飞的鸿雁背道而驰……飞鸟依物候变化自然而自由地来去,比照出人世间的无奈与辛酸。例4:这类诗中最著名的恐怕当属有“百代词祖”之称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此词相传为李白所作,缠绵悱恻的情感蕴含在每一个景物之中:远树含烟,寒山苍碧,昏暝暮色渐渐笼罩高楼,使登楼望远之人倍增忧愁。他在白玉的台阶上久久伫立,只见鸟儿迅疾滑过天际,飞返故巢。他不由地想到:自己要是能够回到故乡该多好啊!可是故乡是那么遥远,那一路之上,不知要经过多少座长亭,多少座短亭!有人认为《菩萨蛮》从女性角度着笔,是一首望远怀人的思妇词,这也可以解释得通。这位忧愁的女子祈盼丈夫归来,傍晚时分,看到出外觅食的鸟儿回巢,在心中为丈夫暗计归程。家人盼归主题下的诗篇与游子思乡诗形成对应,飞鸟也是其中的主要意象之一,比如“困依危楼,过尽飞鸿字字愁”(秦观《减字木兰花》)等。天遥地阔中一只飞鸟,在诗人看来,可能是孤凄无伴、漂泊无依的,而这种孤独漂泊的感情,无疑正是诗人内心情绪的反应:例5:“孤鸿号外野,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阮籍《咏怀》)例6:“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杜甫《旅夜书怀》)例7:“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苏轼《卜算子》)例8:“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陆游《秋思》)例9:以飞鸟比喻人生,苏轼有一首著名的《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处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骞驴嘶。”苏辙(字子由)原诗有“相携话别郑原上,共道长途怕雪泥”之语,苏轼的和诗即从“雪泥”引发,变实为虚,创造出“雪泥鸿爪”的有名比喻,喻指往事在人心中留下的痕迹。雪泥上指痕还在,如诗人心中记忆犹存,然而那只鸟早已不知飞到哪里,保存着昔日记忆的诗人兄弟也已历经磨难。苏轼以飞鸿踏雪,一去无踪,暗示人生偶然无定的感慨,形象优美生动、哲理高妙玄远,让人发悟,也使人惆怅。14.鱼:自由、惬意15.鹰:刚劲、自由、人生的搏击、事业的成功16.狗、鸡:生活气息、田园生活17.(瘦)马:奔腾、追求、漂泊三、地理气象类1.月亮⊙思乡、思亲,人生的圆满、缺憾,边愁月亮的别称:蟾宫、玉盘、银钩、婵娟、桂宫;玉轮、玉环、玉钩、玉弓、玉镜、天镜、明镜、玉兔、嫦娥、蟾蜍。(1)思乡、思亲、思人、乡愁、无奈在我国古代诗歌中,用月亮烘托情思是常用的笔法。一般来说,古诗中的月亮是思乡的代名词。例1:李白《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表现了李白的思乡之情。诗中的月亮就不再是纯客观的物象,而是浸染了诗人感情的意象了。例2:杜甫《月夜忆舍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露总是白的,但今夜更白,因为感受在今夜;月无处不明,但故乡更明,因为忆弟思家。诗人以幻作真,为的是突出对故乡的思念。例3:唐人王建《十五夜望寄杜郎中》:“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诗句以委婉的疑问点出了这月圆之夜人间普遍的怀人心绪,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对故乡朋友的深切思念。例4:“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唐人张九龄《望月怀远》)例5:“欲问吴江别来意,青山明月梦中看。”(唐人王昌龄《李昌曹宅夜饮》)例6:“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李煜《虞美人》)望月思故国,表明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例7:“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碛,沙漠。茫茫大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望云思友,见月怀人,是古代诗词中常用手法。例8: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例9:刘长卿《谪仙怨》:“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写别后相隔之遥与思念之深,希望悠悠的白云把自己的一片思念之情带给千里万里之外的友人。例10:谢庄《月赋》:“隔千里兮共明月。”例11:张九龄:“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例12: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此外“月”还有以下意象:例1:谢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月是祈祷和祝福。例2: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月是希冀和渴盼。(2)明月蕴涵边人的悲愁例1:“回乐烽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悲亢幽怨。例2:“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悲壮雄浑。(3)明月蕴涵时空的永恒例1:“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把时间对生命的劫掠和生命在时间面前的无奈表现得淋漓尽致。例2:“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张若虚《春江花月夜》)2.斜阳(夕阳、落日)⊙(1)失落消沉美好而短暂的人生或事物例1:唐代李商隐《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例2:南朝民歌《西洲曲》:“鸿飞满西洲,望郎上西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例3:范仲淹《苏幕遮》:“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例4: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例5:秦观《满庭芳》:“斜阳外,寒鸦数点,流水绕孤村。”⊙(2)雄浑、苍莽例1:王维《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例2:宋代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例3: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长烟落日孤城闭。”例4:柳永《八声甘州》:“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萧瑟凄寒中尤显出几分苍莽浑古的气象。⊙(3)思古幽情夕阳与时序流转有关,故诗人常借以抒发思古之幽情。例1:“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例2: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例3:周邦彦《西河》:“燕子不知何世,入寻常巷陌人家,相对如说兴亡,斜阳里。”例4:李白《忆秦娥》:“西风残照,汉家陵阙。”3.水⊙爱情、友情、漂泊、时光易逝、愁情(1)感叹时光易逝,生命苦短例1:“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临流感叹的,是人生有限而宇宙无穷。例2:杜牧:“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例3:李白:“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例4: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2)感情的绵远、悠长、无尽,尤其是愁情无尽例1:唐代严维:“丹阳郭里送行舟,一别心知两地秋。日晚江南望江北,寒鸦飞尽水悠悠。”例2: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用东流之水来比喻绵绵不断的愁思。例3:秦观《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例4:秦观《江城子》:“化作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以流水与离愁关合,也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例5:李白的“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抒发了诗人因强烈地感到了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不可调和而产生的烦忧和愁苦。例6:刘禹锡《竹枝词》:“山桃红花满上头,蜀江春水拍山流。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4.冰雪⊙(1)以冰雪的晶莹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如“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冰心:高洁的心性,古人用“清如玉壶冰”比喻一个人光明磊落的心性。再如“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胆皆冰雪。”岭南一年的仕途生涯中,自己的人格品行像冰雪一样晶莹、高洁。⊙(2)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例:韩愈:“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5.朝阳:希望、朝气、活力6.海:辽阔、力量、深邃、气势、海浪;人生的起伏、海浪的汹涌;人生的凶险、江湖的诡谲7.江水: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暂、绵长的愁苦、历史的发展趋势8.秋水:喻指眼睛,形容盼望的迫切。《西厢记》第三本第二折:“望穿他盈盈秋水,蹙损他淡淡春山。”春山,指眉。9.烟雾:情感的朦胧、惨淡,前途的迷惘、渺茫,理想的落空、幻灭10.小雨:春景、希望、生机、活力、潜移默化式的教化11.暴雨:残酷、热情、政治斗争、扫荡恶势力的力量、荡涤污秽的力量12.春风:旷达、欢愉、希望13.东风:春天、美好14.西风:落寞、惆怅、衰败、游子思归15.狂风:作乱、摧毁旧世界的力量16.霜:人生易老、社会环境的恶劣,恶势力的猖狂,人生途路的坎坷、挫折17.露:人生的短促、生命的易逝18.云:游子飘泊。以浮云比喻在外漂泊的游子。如“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李白《送友人》)。19.天阴:压抑、愁苦、寂寞20.天晴:欢愉、光明21.金风:秋风22.雨⊙喜乐、安静、祥和、幸福、希望(甘霖、甘露、甘雨:应时而降,无声润物,焕发生机)例:杜甫:“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喜雨诗歌的一般特征:①应时而降的时间意义;②无声润物的生命特征;③焕发生机的心理反应。⊙愁苦、幻灭与绝望(1)历时弥久,阴云不开,意味着,伴随着空间阻隔与路途断绝。常表现诗人的孤独、幻灭和愁苦。例1:唐戒昱:“日长巴峡雨蒙蒙,又说归舟路未通。”例2:温庭筠:“咸阳桥上雨如悬,万点空蒙隔钓船。”例3:陆游:“数间茅屋谁知处,烟雨蒙蒙隔断桥。”(2)急骤迅猛,破坏尤烈,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例1:文天祥:“江湖行客梦,风雨故乡情。”例2:宋汪元量:“万叶秋心孤馆梦,一灯夜雨故乡心。”例3:明袁凯:“一声新雁三更雨,何处行人不断肠。”23.秋⊙悲愁、悲戚、悲郁、离愁、思乡、迟暮之感(万物凋零)(1)悲叹英雄迟暮,人生苦短例1:汉刘彻(武帝):“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少壮几时兮奈老何。”(2)游子思乡、闺妇怀人、离别之苦、思乡之情例1:王实甫:“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例2: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例3: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例4:徐再思:“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十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头。”例5: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3)豪迈、豪放、开朗、豁达、喜悦(天高、气爽、云淡)例1:陆游《秋声》:“人言悲秋难为情,我喜枕上闻秋声。快鹰下鞲爪觜健,壮士抚剑精神生。我亦奋迅起衰病,唾手便有擒胡兴。弦开雁落诗亦成,笔力未饶弓力劲。五原草枯苜蓿空,青海萧萧风卷蓬。草罢捷书重上马,却从銮驾下辽东。”此诗却一反古人悲秋的情调,一开始就对秋天表示出莫大的热情。例2:刘禹锡《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四、器物类1.酒⊙欢悦、得意、失意、愁苦中华民族自古就与酒结下不解之缘,上至帝王贵胄,下至平民百姓,祭天地鬼神要用酒,祭列祖列宗要用酒,庆丰收胜利要用酒,迎宾客交朋友要用酒,婚丧嫁娶、日常宴乐更离不开酒。一部中国古典诗词,浸透了清冽甘甜的美酒,飘散出浓郁沁人的醇香,也弥散着淡淡的哀愁。酒能使人精神亢奋,思维活跃,幻想丰富。在酒精的作用下,引发人的想象,使一个现实生活中严谨刻板的人冲破理性的樊篱进入感性的王国,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境界。元代杨载说:“凡送人多托酒以将意,写一时之景以兴怀,寓相勉之词以致意。”酒在排解愁绪之外,还饱含着深深的祝福。将美酒和离情联系在一起的诗词多不胜举,如:王维的《渭城曲》中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等,都是以酒抒写别离之情。酒在古代文人日常生活及创作过程中是不可缺少的物品,从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少到穷途末路的暮年白头;从礼仪威严的庙堂深宅到简陋破旧的酒肆野舍;从久别重逢的欣喜到生死茫茫的送别;从觥筹交错的宴请到清冷孤寂的独酌。一杯浅浅的酒,承载了多少人生的悲欢离合和喜怒哀乐。“兰陵美酒郁金香,玉碗盛来琥珀光”,精美的玉器、浓烈的琼浆,呈现出的是生命活力的光泽和喜悦的人生状态!“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王维),“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这是青春时代少年游侠的豪饮,侠气干云,放荡无羁;“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岑参),这是春风得意放浪形骸的聚饮,神采飞扬,逸兴遄飞;“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戴叔伦),“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这是历经世事回首往昔的独酌,凄凉感慨,恍然如梦。“玉酒泛云罍,兰肴陈绮席”(唐太宗),“送酒惟须满,流杯不用稀”(武则天),这是深宫禁苑内帝王的盛宴,极尽豪奢,世间又有几人能品尝?“新丰主人新酒熟,旧客还归旧堂宿”(储光羲),“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农家的浊酒虽比不上帝王家琼浆的名贵,却令千百年后的人们长留一份对农耕社会平和、淳朴、悠闲、热忱的深深怀念。“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门外是寒冷萧瑟、天晚欲雪,隐喻着人生的世事难料、艰难严酷,屋内是温馨的美酒和火炉,这样的友情和境界,又岂是帝王将相的骄奢淫逸和深宫禁苑的勾心斗角所能体会到的?一杯普普通通的酒,发酵着五谷的丰硕芳香,蕴涵着自然的日精月华,也见证了时光的流逝和历史的变迁。“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这是盛唐的美酒,酒香浓烈,洋溢着唐帝国雄健开朗、自信乐观的民族豪情;“细草翻惊雁,残花伴醉人”(李商隐),这是晚唐的残酒,凄冷浑浊,流露出乱世人低迷彷徨、醉生梦死的悲哀。更多的酒是和愁绪连在一起的。“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白居易),这是离别的酒,前路渺茫,愁绪在胸;“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范仲淹),“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这是思乡的酒,家园迢迢,感叹唏嘘。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压抑、壮志难酬的要数南宋时期的主战士人群体,山河破碎、强敌虎视,欲挥戈杀敌却报国无门,愤恨忧愁郁积在心,时代的“大愁”既然无法用剑刺破,就只能用一樽浊酒化解心中的“小愁”。“万里中原烽火北,一尊浊酒戍楼东”(张孝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辛弃疾),这就是深受儒家思想浸润的中国传统文人,与民族、国家的沧桑巨变同呼吸共命运,即便以酒浇愁也不甘沉沦,在一杯杯或浓或淡或清或浊的琼浆玉液里映照出的依旧是慷慨悲壮、豪迈强健的身影!古诗中酒的意象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情意和客观物象互相交融而形成的艺术境界,简而言之,就是情与景的和谐统一。一首诗的意境好比一座完整的建筑,意象便是构成这建筑的砖石。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意象本是一种客观事物,但由于诗人融入了自己的人格情趣和美学理想等,因此,它在不同的诗里,便有了不同的意趣,寄寓着诗人不同的情感。语言是诗歌的载体,在诗人的构思过程中,意象浮现于诗人的脑海里,由模糊渐渐趋向明晰、由飘忽渐渐趋向定型,同时借着词藻固定下来。作为读者在鉴赏诗歌的意境时,就需要我们运用艺术联想和想象,把这些词藻还原为一个个生动的意象。意象就是(物)象与(情)意的组合,即诗中的形象,它不仅包含人物形象,也包括诗中所写的景和物,还包含了作者的情思。诗歌意象因物象而不同,有的是景,有的是物;有的是事,有的是人;有的是单一的,有的是多个的。(1)悲例1:“置酒高堂,悲歌临觞,人寿几何,逝如朝霜。”(陆机《短歌行》)例2:“悠悠往事杯中物,赫赫时名扇外尘。”(戴叔伦)例3:“不堪身外悲前事,强向杯中觅旧春。”(李益)表达历经世事回首往昔的独酌,凄凉感慨、恍然如梦。(2)欢例1:“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把借酒浇愁写得激情澎湃,具有大河奔流的气势和力量。例2:“五陵年少金市东,争鞍白马度春风。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李白《少年行二首》)这是青春时代少年游侠的豪饮,侠气干云,放荡无羁。例3:“新丰美酒斗十千,咸阳游侠多少年。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柳边。”(王维《少年行》)写出了少年游侠的昂扬意气,富有浪漫主义气息。(3)离例1:“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这两句看似脱口而出的劝酒之辞,却是作者强烈、深挚的惜别之情的集中映现。其中既有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也有对友人处境与心态的深刻体察,同时还寓有前途珍重的恳切祝愿。例2:柳永的《雨霖铃》是一首饯别之作,其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千古传诵的名句,表面上是在写离人酒醒之后,看到岸边萧疏的杨柳,残月在天,清光如水,更加触发了离别的伤感。而其中的意蕴却不止于此,它甚至使人联想到,人生的许多痛苦在人清醒之时,将会愈发感到痛苦,所以不如不醒。(4)合例1:“十载相逢酒一卮,故人才见便开眉。”(欧阳修《浣溪沙》)例2:“新丰主人新酒熟,旧客还归旧堂宿。”(储光羲)例3:“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相聚总是一种欢乐,人生喜相逢。酒在这时充分展现了相聚的心境。(5)喜例1:“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例2:“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李白《江上呤》)这是盛唐的美酒,酒香浓烈,洋溢着唐帝国雄健开朗、自信乐观的民族豪情。(6)乐例1:“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杜甫《客至》)例2:“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闲暇无事与朋友对饮,其乐也融融。(7)哀例:“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以酒御寒,而酒敌不过寒,借酒消愁,酒又不能解愁。此时的菊花满地堆积,虽言其盛,却已憔悴凋零,它隐含着生命将逝的悲哀。这种悲哀来自于作者所经历的国破、家亡、夫死、独守的苦难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一种饱经忧患的绝望之情。(8)愁例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李清照《醉花阴》)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赵一度“负笈远游”,重九饮酒赏菊,本是诗人雅兴。如今,美酒无人共饮,好菊只能独赏。不言其愁,但愁在其中,但这只是一种淡淡的忧伤,虽然“人比黄花瘦”,但却既有对菊花的赏识,也有孤芳自赏的味道。因为她与丈夫的离别只是暂时的缺憾。例2:“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例3:“何当载酒来,共醉重阳节。”(孟浩然《秋登兰山寄张五》)例4:“欲持一飘酒,远慰风雨夕。”(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例5:“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戴叔伦《江乡故人偶集客舍》)酒,或清冽、或温醇,到了诗中,都能把诗人的感情进行发酵,使喜愈喜、悲愈悲、愁愈愁,读起来自然“酒不醉人人自醉了”。诗中有酒,酒中有诗。作者醉酒,诵者醉诗。郁郁酒香溢满浓浓诗意,穿越时空,纵扬千古。2.船:漂泊、自由舟承载了五味人生,尽显众生百态,舟中的无奈几乎就是世上风风雨雨的一个缩影;舟是人生不称意的仕子遨游江湖,远离喧嚣红尘的最终寄托;同时,舟也给诗人带来成功到达彼岸的希望。逆水行舟的劳累与艰辛、顺流而下的轻松与自由、徜徉水面的宁静与空灵,都给人一种启示和愉悦。因此舟也沉淀为一种美学意象——客帆远水、秋月钓船、孤蓬落日、野渡舟横等以舟为中心的审美意象,历来都是古典诗歌艺术中的典型象征。在千百年的反复歌吟中,舟成为一种特殊意义的诗学词语。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等,“船”则是表现这种情感的最为常见的意象之一。一叶扁舟,天水茫茫,越发比照出人的渺小;人在旅途,所见多异乡风物,更易触发无限的思绪。杜甫诗中的“船”意象出现得极为频繁,表现漂泊之感也非常强烈:“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与“漂泊”之感相对,中国古典诗歌中“船”意象的另一典型内涵是“自由”。这种思想的渊源可以追溯到庄子,他说“巧者劳而知者忧,无能者无所求。饱食而遨游,泛若不系之舟,虚而遨游者也。”他的思想虽然消极,但是对中国文人来说,“泛不系之舟”,却成为颇具吸引力的人生理想。(1)舟的漂泊意象出现在诗词中的意象,首先必须是具体的物象,其次必须融入作者的主观情意。舟如浮萍一样,都是水上漂浮之物,行驶在茫茫的水面上,舟无所依持、行止无根这种特性正如那漂泊天涯的诗人,因此,诗人往往将自己人生情感以及在行舟中的感受融入舟中,于是舟便成了漂泊不定的象征了。在唐诗中,无论是求仕,还是漫游,漂泊他乡始终都是诗人的一个心病。如李白尽管生性豪迈,曾高吟“但使主人能醉客,不知何处是他乡。”(《客中作》)但对于一生漂泊诗人来说,思乡之情、漂泊之感自是他多彩人生的一种况味。例1:“秋浦猿夜愁,黄山堪白头。青溪非陇水,翻作断肠流。欲去不得去,薄游成久游。何年是归日,雨泪下孤舟。”(《秋浦歌之二》)李白一生主要时间都在漫游,作者漂泊四方,不知何时才能回到故乡,很多时候陪伴诗人的只有一叶孤舟,试问,诗人怎能不潸然泪下呢?可见,漂泊的彻骨之痛始终是作者的一块心病。作者刻骨铭心的思乡之情,沉痛的漂泊之感,一句“雨泪下孤舟”便表达得一览无疑。作者在舟中漂泊天涯,命运与舟一般。例2:“宛溪霜夜听猿愁,去国常如不系舟。独怜一雁飞南海,却羡双溪解北流。……”(《寄崔侍御》)诗人的命运如不系之舟一样,孤独无所寄托,漂泊天涯,伤感之情久久回溯于诗人的心头。因此,舟在李白的笔下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渡水的工具,而是凝结了诗人漂泊天涯的辛酸和刻骨的思乡之情的生命之舟了。而对唐朝另一个诗歌神话——杜甫来说,“在他一生的飘泊生涯中,舟对于他同样是悲凉的,堪与屈原同调了。”例3:“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代宗永泰元年(765年)正月,杜甫辞去严武幕府职务,四月严武卒,杜甫于五月带领全家离开成都,乘舟南下,在途中写下这首诗。此时作者伤老年多病,辞官飘零,孤独无助,犹如黑夜的孤舟。例4:在风浪险恶的江湖,在孤苦自伤的漂泊中,杜甫留下了哀伤古今的思乡诗句“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秋兴》)。杜甫在异乡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他生命的最后一年半时间几乎以舟为家。例5:“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登岳阳楼》)诗人年老多病,亲朋零落,只身漂泊,身系一舟。诗人感时伤怀,感叹陪伴自己的只是一片孤舟,最后亦客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诗人通过孤舟间接地向读者传递,倾诉诗人在漂泊状态中的心灵遭际与生命感悟。在孤舟上,逝世前作36韵长诗《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例6:“扁舟泊云岛,倚悼念乡国。”白居易父亲早逝,不得不为了生活而四处奔波,天涯漂泊。诗人站在舟上,望着故乡的方向,淡淡的忧伤与秋江的暮色浑为一体,令人感到作者漂泊异乡的惆怅和孤独。唐诗人现实的遭遇与舟的特性联系在一起,于是舟变成了漂泊的生命之舟。例7:“暮行河堤上,四顾不见人。衰草际黄云,感叹愁我神。夜归孤舟卧,展转空及晨。谋计竟何就,嗟嗟世与身。”(韩愈《暮行河堤上》)例8:“霜月明明雪复残,孤舟夜泊使君滩。一声钟出远山里,暗想雪窗僧起寒。”(刘言史《冬日峡中旅泊》)例9:“少年离本国,今去已成翁。客梦孤舟里,乡山积水东。鳌沈崩巨岸,龙斗出遥空。学得中华语,将归谁与同。”(顾非熊《送朴处士归新罗》)例10:“北风吹楚树,此地独先秋。何事屈原恨,不随湘水流。凉天生片月,竟夕伴孤舟。一作南行客,无成空白头。”(于武陵《夜泊湘江》)例11:“陶潜政事千杯酒,张翰生涯一叶舟。”(韦庄《江边吟》)在无常的世事前,舟陪着孤独的人,就这样地飘流。伴随着诗人的四处飘荡、漫游,行使过多少急流、多少险滩,避过了多少礁石、多少漩涡,而此时的舟已经不再是一个积极地朝着一个明确目的进发,而是在江上孤独徘徊,彷徨,远离故地的诗人漂泊形象。一方舟留下了多少辛酸的泪水,留下了多少无奈,舟也成为诗人漂泊不定的象征。诗人的漂泊之感、乡思之情全都倾注在舟中。在唐代多少诗人或忙于生计或逃难之中,而不得不浪迹天涯,与舟船为伴,舟如其人。在茫茫的江水与阴云之间,只有一只孤舟在跋涉,在飘荡,显得那样孤单、渺小、无助。正是如此,诗人借助舟这一意象来抒发自己风雨飘摇中流浪江海的悲凉心境。(2)舟船的止泊意象,远离尘世喧嚣的宁静、愉悦与自由舟一方面可以象征漂泊不定;另一方面又可以使诗人的不快得到宣泄,消除烦恼,成为一种止泊的意象。这种内涵源于它水上交通工具的功能、运行状态,同时也凝聚着人们驾舟行船的切身体验和日常的生活感受。在水上行舟的过程中,两岸的风景都可以给诗人获得心灵上的解脱。往往诗人在现实中遭遇挫折,在现实中受制于种种约束,而泛行于舟上,茫茫的江面,两岸的美丽风景,那种自由行舟状态给诗人无与伦比的快乐,可以逃离世俗的喧嚣,获得身心上的愉悦。因此,徜徉于水面之上,生活在舟中便成为诗人的一种止泊的理想场所。当诗人不得不随处漂泊,对现实世界的无奈感到厌倦之时,很多诗人都向往一个没有现实喧嚣的场所,很多人选择在水上生活,与舟为伴,与舟共度此生。孔子在《论语·公治长》中说:“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舟在这里便成为人生政治失意后身心的疗养所。范蠡助勾践雪会稽之耻后,乘扁舟、浮五湖,于是扁舟五湖便成了中国士人功成后全身远祸的避难所和保全天性的理想境地。古代文人名士,要是对现实生活不满意,总是想遁世隐逸,耽乐于山水之间。这种逍遥游,多半是买舟而往。东晋大隐士陶渊明就有“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的吟唱,对舟船往往有着特殊的感情。唐代诗人李白一生好游历,也说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买扁舟”。李白纵然有积极的入世精神,但是现实的打击使他渴望隐居湖海之间,过着与舟相依的日子,甚至在梦中也觉得自己乘坐在小舟上,游于山水之间:“湖月照我影……渌水荡漾青猿啼。”李白曾这样表达过自己的理想:“铭鼎偿云遂,扁舟方渺然。”(《金门答苏秀才》)当然,对于李白来说功成是身退的前提,但是开元中期,可以说,古代士大夫将自己对山水林泉的怀恋、对仕途的担心、对社会的不满,统统化作了对舟船生活的憧憬。这些我们可以从唐诗人具体的诗中看出来。例1:“东西车马尘,巩洛与咸秦。山月夜行客,水烟朝渡人。树凉风皓皓,滩浅石磷磷。会待功名就,扁舟寄此身。”(许浑《早发寿安次永寿渡》)例2:“功成名著扁舟去,愁睹前题罩碧纱。”(李洞《和曹监春晴见寄》)例3:“谁解乘舟寻范蠡,五湖烟水独忘机。”(温庭筠《利州南渡》)例4:“一丈夫兮一丈夫,千生气志是良图。请君看取百年事,业就扁舟泛五湖。”(李泌《长歌行》)例5:“功名若及鸱夷子,必拟将舟泛洞庭。”(曹邺《题舒乡》)例6:“还须待致升平了,即往扁舟放五湖。”(陆龟蒙《和袭美新秋即事次韵三首》),舟中的生活就如苏轼所言“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陆上生活与舟中生活并非形式上的不同,而是本质上的差异。陆上的生活“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这是自由与不自由的对立,是他者与自我的冲突。在陆上,生命向世界关闭;在舟中,生命向世界敞开。唐代的诗人大多都有济世的愿望,渴望取得功名后寄身于一方之舟,这是一种理想。无论是功成名就,还是现实的无奈,舟中的生活都成了诗人的一片乐土。如杜甫曾经对自己的水上漂泊生活作了这样的描述:“风餐汀柳下,雨卧释楼边。结缆排鱼网,连墙并米船。今朝云细薄,昨夜月清圆。秋泊南庭老,只应学水仙。”杜甫在诗中津津乐道着水上生活的细节与大自然阴晴变幻的景致,可见风餐露宿、穷病潦倒的生活并未磨折诗人对于生命的热情。长期的野外生活,使杜甫得以远离复杂的政治纠葛与人事纷争,亲近至真至纯的自然,头顶一轮皓月、眼前万顷碧波,在迟暮之年,诗人饱受家国之忧煎熬的心灵终于得到了一些抚慰。苏东坡有“空余鲁叟乘槎意”的句子,舟成了诗人坎坷愁苦的人生之旅中的归宿地,一种内心深处向往的安宁的止泊居所。(3)舟的愁绪意象唐代的人们,老老少少都在奔波,在马背上,也在舟船上。为了功名、为了还乡、为了告别和为了聚会,更为了山山水水本身。谁能统计出唐诗中有多少首是在渡口和舟中写成的呢?舟船是一种交通工具,它送往迎来,自然与人的离别息息相关。小小扁舟,常常把生活在一起的亲朋故友隔离开来,从此天各一方,因而,无论是辞亲远别的行人,还是居家守地的送行者,往往一见到舟船便离愁顿起,忧思难禁。朋友的远别令他们无限牵挂,他们担忧着行人的旅程行宿。例1:“日暮征帆何处泊?天涯一望断人肠。”(孟浩然《送杜十四之江南》)诗人假托问舟,实则寄托着诗人对友人的无比担忧。例2:“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朋友看不见了,舟也看不见了,只有隐隐约约的一点孤帆。豪迈万千的诗人此刻也有轻愁淡绪。例3:“看君孤舟去,且欲歌垂纶。”(王昌龄《送韦十二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劳动合同薪酬结构
- 2024年度医疗设备买卖合同
- 2024年度产品生产加工合作协议
- 2024年度研发成果转化与许可使用合同
- 2024年度广告制作合同的保证担保细节
- 2024中国移动河北公司春季校园招聘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石化高桥石化分公司毕业生招聘30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会计兼职合同模板》
- 2024中国海油校园招聘2024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2024中国平安人寿保险股份限公司厦门分公司校园招聘12人易考易错模拟试题(共500题)试卷后附参考答案
- 《产后访视》教学课件
- 携手耕耘未来课件
- 社区工作者经典备考题库(必背300题)
- 介入治疗质量管理考核标准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模块四-创新成果保护与转化课件
- DB32/T 4401-2022《综合医院建筑设计标准》-(高清正版)
- 杭州市高层次人才分类认定申请表-
- 陶氏化学反渗透膜产品及应用介绍课件
- 国军抗战正面战场二十二次会战课件
- 可靠性考试题库
- 小型企业通用暂支单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