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7第1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1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7第1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2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7第1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3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7第1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4页
2025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模块2经济成长历程专题7第1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学案含解析人民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16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变更中的男女服饰1.趋势:由拘谨、保守、呆板、等级森严向美观、适体、便利、平民化转变。2.表现(1)近代①男子:长袍马褂、西装、中山装。②女性:改良后的旗袍。(2)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60年头中期①特征:穿衣装扮与政治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②表现:中山装和以列宁装、连衣裙为特征的苏式服装成为人们的普遍选择。(3)20世纪60年头中期至70年头末①特征:服饰的式样和颜色趋于单调。②表现:“干部服”和军装盛行。(4)改革开放以后①表现:由穿得暖向穿得好、穿得时尚、穿得特性过渡。②影响因素: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港台、欧美等文化的影响。(二)饮食与居室建筑的演进1.饮食文化(1)中餐:四大菜系,即鲁菜、粤菜、川菜、淮扬菜。(2)西餐:鸦片斗争后,西餐传入中国,出现了中西餐并行的局面。2.居室建筑(1)传统居室:四合院是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2)西式住房:鸦片斗争后,在租界等外国人集中居住区,西式住房起先大量出现;20世纪30年头前后,出现了完全欧化的新式住宅。(三)习俗风尚的变革1.影响因素: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改革开放等。2.主要表现(1)婚俗①清末民初,受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起先反对包办婚姻,主见婚姻自主,仿效西式婚礼。②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2)丧礼:新中国成立后,起先由土葬向火葬改革。(3)其他①公历在官方活动中得以实施。②点头鞠躬取代了跪拜作揖。③握手渐渐成为社交场合的常见礼节。④女子获得受教化权利,走出家庭,步入社会。二、交通和通信工具的进步1.交通工具的更新(1)概况交通工具发展状况人力车近代城镇中重要的交通工具自行车19世纪中后期传入中国,20世纪初出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公共交通1906年,天津建成了第一个有轨电车交通系统。1924年上海起先有公共汽车运行轮船1865年4月,中国建成自行设计的第一艘轮船,创办于1872年的上海轮船招商局是近代中国最早的航运企业火车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铁路建设得以较快发展飞机20世纪20年头初,中国的民航事业起步,在20世纪30年头中期已形成覆盖大半个中国的航空网(2)新中国交通发展的特点①发展速度快。②各种层次的交通工具并行应用。2.邮电通信设施的渐渐完善(1)邮政通信①落后的邮政通信方式:驿站、民信局。②发展:1866年,海关起先试办邮政。1949年1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成立,开创了邮政和电信合一的新时代。(2)电信事业①电报:1877年,福建巡抚丁日昌在台湾架设电报线,成为中国人自办有线电报的开端。1906年,创设无线电报。②电话:1882年,电话传入中国。20世纪80年头之后,通信技术和通信网络发展快速。截至2003年第三季度末,中国电话用户总数居世界第一位。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年份全世界欧洲美洲亚洲非洲澳洲187021010593822188037316917516581890617224331349191900790284402602024——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19世纪后半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点有哪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特点?提示:特点:就全世界来看,铁路交通发展快速,铁路已延长到世界各地;就各地区来看,铁路交通发展极不平衡。缘由:在其次次工业革命推动下,西方列强加紧对外殖民扩张,带动了铁路交通向全球的延长;世界各地的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各地铁路交通发展的不平衡。三、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1.大众报业的发展(1)缘由:单一的官方报纸与落后的办报方式不能满意时代的要求。(2)兴起与发展:1873年,在汉口出版的《昭文新报》,开创了国人办报的先例;维新运动中,国人办报形成高潮,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中外纪闻》《强学报》《时务报》等。(3)通俗性报刊特点:采纳通俗易懂的语言,取材世俗,运笔浅显,满意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须要;学问性与趣味性相结合。2.广播影视的普及(1)广播:近代广播事业产生于20世纪20年头初,无线电广播日益成为民众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内容。(2)电影:经验了从无声到有声,从黑白到彩色,从进口片到国产片的发展历程。1896年,上海放映了“西洋影戏”,这是中国第一次进行电影放映。(3)电视:1958年,北京电视台起先试播;1978年,北京电视台更名为中心电视台;目前,中国建成了从中心到地方、从对内到对外的多系列、多层次、多语种、多形态的广播电视传播网络。3.互联网与民众生活的渐变(1)出现:1993年,中国第一条互联网专线正式开通。(2)影响:政府职能部门的网络化为民众供应了更便捷的服务;构筑新型的家庭经济生活;变更着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与交往方式;催生着当代中国经济生活的新观念和新模式。,报刊、影视、互联网影响的区分(1)报刊主要是影响人们的政治生活。(2)影视主要满意大众的文化消遣生活。(3)互联网全方位、彻底地变更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大众传播媒体的发展变更变更了人们的通信手段,使异地传输更为便捷,促进了中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也使人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建立共和政体是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大事,民众日常生活也出现了种种新气象。南京临时政府致力于社会生活方面的除旧布新,宣布改用阳历,颁布剪发辫、易服饰和废止缠足的法律;还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等清朝官场的称呼。越来越多的人相识到过去的陈规陋俗不符合时代潮流,应接受文明开化的新习俗、新风尚。1.大众传媒的影响人们起先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来华国际友人也日益增多,在北京奥运会期间达到高峰。中外沟通愈加广泛,人们通过电影、电视、报刊、网络、广播、展览会等多种文化传播形式来了解外来文化。这开阔了中国民众的视野,使他们能以宽广的心胸看待外国事物,比较理性地评价中国的对外关系,并日益成为世界公民。——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思维激活]大众传媒的发展,既开阔了人们的视野,也拉近了中国与世界之间的联系。2.近现代习俗风尚的进步1950年5月,中心人民政府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规定“废除包办强迫、男尊女卑、漠视女子利益的封建主义婚姻制度。实行男女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权利同等、爱护妇女和子女合法利益的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到1952年底,自由、自主婚姻已占绝大多数,民主和谐的家庭和模范夫妇不断出现。——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学问》[思维激活]新中国成立后,政府以法律的形式废除封建主义的婚姻制度,实行婚姻自由,特殊留意爱护妇女和子女的合法权益,创建了新民主主义婚姻制度。►探究一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的变更史料一古都北京步入民国时期第一个显明的标记,就是废除帝王纪年,改用世界通行的公历。新年伊始,依公历确立元旦,“双十节”为全国国庆日,但是双节的庆典主要流行于政界,一般民间较为冷漠。传统的春节与中秋节盛况照旧……民国初年,已经出现新式婚礼,北京俗称“文明结婚”……典礼仪式简洁,证婚人宣布结婚者姓名,新人相对三鞠躬,交换饰物,证婚人致辞颁发证书,新婚夫妇一直宾鞠躬,礼成。旧式婚礼仍旧保持着强大惯力,在民间流行。——习五一著《民国时期北京社会风俗的变迁》史料二20世纪初,对于清朝统治者当年强迫汉人接受的发辫,大多数人都主见剪去,并且认为“不剪发不算革命”,“也不算时髦”……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是依据天赋人权、自由同等的理性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完备、志向的社会模式,代表着社会进步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溢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行。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王文泉主编《中国近代史》(1)史料一反映了民国初期北京社会风俗演化的特点。抓住史料一中出现频率较高的“新式”“旧式”“传统”等词体会史料一内涵。依据关键信息可知民国初年北京地区新旧习俗并存的特点。(2)史料二描述了在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下,20世纪初中国人推崇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表明西方民主、同等、自由的思想冲击了传统的社会生活,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变更。(1)依据史料一,简要分析北京地区社会风俗发生变迁的背景。(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出现的新气象,并分析其缘由。(3)结合上述史料,概括近代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更的特点。[提示](1)政治上,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中华民国建立;经济上,近代商业的出现与发展;思想文化上,西方思想与生活方式的影响。(2)新气象:剪发辫、易服饰;接受西方生活习俗成为时尚。缘由:辛亥革命的推动;民主思想的传播;进步人士的提倡;社会心理的认同;等等。(3)具有深厚的半殖民地色调,且中西、新旧并存,甚至中西合璧;社会生活风俗等方面的变更与当时社会运动的推动有关。近现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迁的缘由1.欧风美雨的潜移默化西方殖民者的入侵,把西方的生活方式移植到中国。近代文明经通商口岸渐渐向中国内地辐射。这种影响是西方国家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主动影响,是客观的,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2.中国近现代经济的发展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的复原和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为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奠定了经济基础。3.近现代革命思潮的兴起与思想解放运动近代中国先进人士的提倡,如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都号召“断发易服”,新文化运动提倡民主与科学,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思想解放等,都不同程度地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更。4.历届政府的重视与提倡如中华民国政府颁布剪辫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重视民生,特殊是改革开放后,党和政府将实现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建设的奋斗目标。►探究二近代交通事业的曲折发展史料一1879年,李鸿章为了将唐山开平煤矿的煤炭运往天津,奏请修建唐山至北塘的铁路。李鸿章的奏请最初得到清政府的批准,随后便遭到固执的王公大臣的群起攻击。他们说什么火车会“烟伤禾稼,振动寝陵(清朝皇陵)”,会“惊耳骇目,鬼神呵谴”。他们的结论是,铁路“为祖宗所未创,应当立予停止,以维国本而顺舆情”。面对强大的守旧势力,清政府的当权者撤销了原议,确定将铁路缩短,仅修唐山至胥各庄一段……——《中国铁路的发展历程》史料二中日甲午斗争后中国铁路事业的格局之一……至1911年,中国共建铁路8200千米,其中帝国主义干脆投资修筑的铁路占46%,贷款建筑的铁路占40%,中国人自建的铁路仅1200千米,只占14%……一些闭塞地区的经济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运经济、带动旺盛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学问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全部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推动现代化进程。——周积明《最初的纪年——中国早期现代化探讨》(1)史料一反映了洋务运动时期发展铁路交通的缘由和艰难历程。洋务派发展铁路交通是为了解决军用工业能源运输问题,而传统观念和封建顽固势力阻碍近代铁路的兴建。(2)史料二反映了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修筑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铁路长度;帝国主义国家限制了中国的铁路修筑权。(1)依据史料一,分析修建唐胥铁路的缘由。结合所学学问,简要分析近代阻碍我国铁路建设的主要因素。(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近代中国兴建铁路的特点及相识。[提示](1)缘由: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军事工业面临能源运输的困难。主要因素:传统观念和守旧力气的阻碍;清政府顽固派的迂腐守旧和政局动荡;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2)特点:帝国主义国家在华投资兴建的铁路长度大大超过了中国人自建的铁路;帝国主义国家限制了中国铁路修筑权。相识:铁路是世界科技进步与工业革命的必定要求,有助于变更落后的局面,推动中国经济走向近代化;便于帝国主义对中国输出资本和掠夺财宝,加深了中国经济的半殖民地化。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发展的缘由、特点及影响1.缘由(1)先进的中国人为救国救民,主动兴办近代交通运输业,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2)列强侵华的须要。为扩大在华利益,镇压中国人民的抗拒,列强限制和操纵中国的交通建设。(3)工业革命的成果传入中国,为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供应了物质条件。(4)中国各地经济发展的严峻不平衡,确定了各地交通运输业发展的不平衡。2.特点(1)铁路、水运和航空都获得了确定程度的发展。(2)近代中国交通运输业受到西方列强的限制和操纵。(3)地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3.影响(1)主动影响: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确定程度上转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加强了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联系,丰富了人们的生活。总之,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进程。(2)消极影响:便利了列强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探究三大众传媒发展的特点及影响史料一近代报纸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19世纪50年头起,一些受过西方教化的学问分子起先办报,1895年以后,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资产阶级维新派起先办报,鼓吹变法。《时务报》最多时日销达一万七千份,成为当时国内最受欢迎的一份报纸。同时,一大批学习最新科学技术学问的特地性刊物接连问世,如《农学报》《新学报》《格致新报》《一般学报》《中外算报》《地学杂志》等。除《地学杂志》在北京出版外,其余都在上海出版。……1927年后,沪宁一带成为全国报刊的中心,上海一地报纸超过五十家,全国日发行量五万份以上的报纸全部集中在上海。——摘编自姚琦《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与百年社会变迁》史料二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起先了办报活动……宣扬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姚福申《中国编辑史》(1)史料一反映了近代中国报刊业的发展变更及特点。(2)史料二指出国人办报“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说明办报活动与当时现实斗争关系亲密。留意史料二第一句点明白时代背景,最终一句总结了其影响。(1)依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中国近代报刊业出现的新变更并评价。(2)依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说明近代报刊业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示](1)新变更:出现大量外国人办的报刊,中外文均有;种类增多,发行量增大;带有政治救亡色调;出现专业性刊物;报刊业中心转移到上海。评价:新变更源于西方侵略及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新变更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影响了清末政局变更,促进了文化传播和民众启蒙,活跃了民众的文化生活,促进了中国近代化。(2)近代报刊不仅具有社会评论、宣扬教化和启迪民众的社会功能,它与社会政治斗争的关系也特别亲密。它助推了维新变法等政治运动的发展,维新变法等政治斗争借助报刊绽开宣扬,又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中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缘由及其影响1.缘由(1)内因: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和发展为报刊业供应了物质条件;近代社会形势的急剧变更,特殊是鸦片斗争前后,人们对动荡社会信息的需求,促使各种报刊不断涌现,民主思想的传播促进了报刊业的发展。(2)外因:西方报刊业的发展和文化扩张。2.影响(1)传播西方文明,促进思想解放。鸦片斗争后,外国人在中国创办的报刊和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都促进了西方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有利于解放人们的思想。(2)制造舆论、唤醒民众。戊戌变法时期、辛亥革命时期以及新文化运动期间,报刊成为宣扬改良、革命和新文化的思想武器。(3)消遣大众、传播新知。以休闲消遣为特征的通俗性报刊,满意了市民文化消遣的须要,丰富了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学问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专业性报刊,促进了新学问的传播。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关注近代中国交通事业的发展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晚清中国铁路自主修建与列强投资统计表(单位:千米)1894年1904年1911年里程占比里程占比里程占比英国--105220.6%261728.2%俄国--279554.8%172118.5%德国--4338.5%101811.0%日本----130014.0%美国--49约1.1%--法国--4969.7%109811.8%比利时--2044.0%5886.3%中国自主447100%671.3%95010.2%总计447100%5096100%9292100%——摘编自宓汝成《帝国主义与中国铁路》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交通凋敝,铁路量少、质差,过分偏重东北和东部沿海地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首先复原了原有交通线路,适应了全国经济、政治、军事及文化建设的须要。1950-1952年,新建了西部地区的几条铁路,成都、重庆、兰州、宝鸡等新交通城市得到很大发展,人口渐渐增加。“一五”安排时期,国家用于铁路基本建设的投资为62.89亿元,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千米,比1952年增加22%。这期间,我国铁路的修建,一是适应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和战略后方的须要,接着修建通往西南、西北的铁路干线;二是在很多海防重镇和海运港口建设铁路,如鹰厦铁路;三是为了加强和苏联、蒙古国的交往,增建了新的国际联运线。——摘编自高志华《新中国铁路60年建设的回顾与展望》等(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晚清中国铁路建设的特点。(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学问,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铁路建设的背景及影响。[答案](1)中国铁路总里程增长较快;帝国主义限制了中国铁路修建;中国自主修建铁路虽比重较低但有确定的发展;列强在华铁路投资总体呈增长趋势;各国在华铁路投资不均衡,英、日增长明显。(2)背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急需复原经济和巩固政权;社会主义安排经济体制的推行;“一五”安排的实施;建立新的工业基地和战略后方的须要;冷战局面加剧,巩固沿海国防;“一边倒”外交政策的影响。影响:有助于巩固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渐渐变更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前交通凋敝,过分偏重东部的弊端;促进了全国工业化建设;推动了一批新交通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加强了与社会主义阵营的联系。交通体系视野下的近代中国社会变动交通发展与社会变迁之间有着特别亲密的联系。确定地域在确定时期内交通发展的状况必定是这个地区当时社会生产和生活的表现。机械化的轮船、火车、汽车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引入给广阔中国人的生活带来了多方面的影响,不仅大大地变更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流淌方式,也产生了深远的社会文化效应,为当时的中国人相识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并舍弃传统落后的思想供应了有力的保证。[新高考·选择性考试示范]命题点:报刊的功能1.(2024·海南选择性考试·8)1902年,中国部分地区遭受了瘟疫,《大公报》赐予极大关注,在社会各界人士投递的稿件中出现了“微生物”等词,还有一则来函写道:“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这表明()A.大众传媒从根本上变更了人们日常生活方式B.近代科学的卫生观念在防治疫病中得到传播C.细胞学说起先成为探究生命科学的理论基础D.瘟疫彻底变更了人们视察世界的角度和方法B[据“‘微生物’”“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可知,《大公报》介绍近代西方的卫生学学问,大力宣扬科学的健康卫生观,故选B项;“根本上”“彻底”等说法均过于确定,解除A、D两项;1838-1839年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就已提出细胞学说,解除C项。]命题点:中国近代的交通工具2.(2024.7·浙江选考·10)近代有报章载,沪上“西人每于闲暇时,喜乘铁轮小车,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其行如风,较马车尤迅疾,然须练习多时,方能疾趋”。下列项中与“铁轮小车”相关的信息是()A.机械牵引的新式交通工具出现B.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的大街小巷C.标记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D.人们的生活方式由此发生根本性变更B[依据材料“不用推挽,而以足蹴之”可知,“铁轮小车”指自行车,它依靠的是人力而非机械牵引,20世纪初出现在中国城市,故选B项,解除A项;材料中骑乘自行车的是西方人,并且自行车也不行能标记着中国交通事业现代化的起步,解除C项;自行车的出现变更了人们的出行方式,但并未造成人们生活方式根本性变更,解除D项。]命题点:民国初期的剪辫运动3.(2024·湖北选择性考试模拟演练·7)1918年初,山西太原人刘大鹏的日记写道:“吾邑实行剪发一月有奇,警佐下乡,警兵到村,莫不剪人之发……阳曲县知事亦亲自下乡剪发。”这反映出()A.北洋政府统治黑暗 B.移风易俗行之不易C.复辟基础照旧深厚 D.卫生观念有待普及B[从材料信息可以看出,民国建立六年之后,有的地方却还有很多人没有剪发辫,还要县知事、警兵等人到村里督促剪发,说明当时移风易俗行之不易,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北洋军阀统治黑暗,解除A项;留发并不代表有复辟的根基,解除C项;材料与卫生无关,解除D项。]命题点:中国近代社会习俗的变更4.(2024·辽宁招生考试适应性测试·6)下图为1909年的一幅寓意画《女界风尚之变迁》,该画反映了作者()①期盼女性角色转变②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③突破传统观念束缚④确定女性多样化生活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B[依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将来的女性可以拿起武器,这说明对女性角色的转变进行了期盼;女性能够拿起武器是突破传统观念的,①③符合题意,故选B项;该图中有对以前和当时女性角色的描述,属于写实的内容,所以不是现代主义的创作风格,②错误,图示中主要体现了女性角色的变更,不能说明是确定女性多样化的生活,④错误,解除A、C、D三项。]命题点:现代中国丰富的物质生活5.(2024·重庆选择考适应性测试·10)1985年,经济学家薛暮桥说:“几年前人民追求的是自行车、缝纫机、手表三大件,现在这些耐用消费品已经基本满意须要了。人民起先追求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新三大件等高级耐用消费品。不论老三大件(主要是手表)还是新三大件,近几年价格是下降的,今后还有接着下降的趋势。”这说明当时中国()A.经济发展变更了人们的购物方式B.民众的消费结构发生了根本变更C.改革开放切实改善了人们的生活D.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民众消费升级C[依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人们的物质需求从老三件升级为新三件,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故C项正确;题干并未反映人们购物方式的变更,解除A项;题干并不能说明人们消费结构发生根本性变更,解除B项;1992年我国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解除D项。][全国卷·新情境考法借鉴]【考法示例】运用生活情境,隐性考查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2024·全国卷Ⅲ)20世纪30年头,上海市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仪式上,喜字纱灯引导,乐队演奏钢琴曲,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手持鲜花,婚礼场面整齐宏大。这反映了当时上海()A.民众实现了婚姻自主 B.中西习俗融合成为时尚C.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 D.政府主导社会习俗演化知情境:本题选取了20世纪30年头,上海政府组织举办集体婚礼的生活情境,反映了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明立意:从社会习俗变迁的角度考查时空观念和历史说明等学科核心素养。抓关键:“喜字纱灯”“蓝袍黑褂”是中国婚礼习俗;“演奏钢琴曲”“头披白纱”则是西方婚礼仪式。理思路:本题为材料主旨类选择题,难度适中。考生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理解存有确定的误区,社会习俗的变迁,一方面加重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色调,另一方面客观上推动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转型。依据材料“喜字纱灯”“新郎着蓝袍黑褂,新娘穿粉色旗袍,头披白纱”可知,当时上海的婚俗体现了中西习俗的融合,故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民众婚姻是否实现了自主,故解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婚礼习俗的变更,并未体现门当户对观念已颠覆,故解除C项;近代社会习俗的演化受到社会经济、政治和思想等方面的影响,并非受政府主导,故解除D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1)地域:受列强侵略的影响,出现由通商口岸城市、沿海城市,渐渐向内地渗透的趋势,表现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2)过程:经验了由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由冲突到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西合璧、土洋并存是其典型特征。(3)水平:通商口岸、大城市变更较快、较大,广阔农村仍处于封闭、落后的状态,传统的风俗习惯坚如磐石。(4)动力:社会运动的影响,上层人物的提倡、示范,工商业经济发展,西方文明的传入,等等。(5)趋势:同等、民主、文明是其发展的主要趋势。【真题体验】命题点:广告与近代思想解放(2024·全国卷Ⅱ)1913年,《申报》登载的“艾罗补脑汁”广告称:“欲图一国之进步,当先使一国之人民精神日旺,思想日新,舍补脑之外另无精神思想也。故善国者必先得卫生,善谋卫生者必先得谋补脑。”由于广告胜利,产品一上市就特别畅销,这反映出当时()A.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B.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C.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D.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B[无论是报刊广告还是其他形式的广告,多是以社会新事物来吸引读者的,因而广告在宣扬产品的同时,也起着传播新事物、新思想的作用,“艾罗补脑汁”广告宣扬“思想日新”“谋卫生”等,特别胜利,使得“产品一上市就特别畅销”,说明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这反映了当时追求新思想成为社会时尚,故B项正确;新文化运动起先的标记是1915年《青年杂志》的创办,与材料时间不符,故解除A项;材料未体现“改良社会风俗”,故解除C项;虽然广告内容得到国民认可,但不能得出广告成为推动文明的工具,故解除D项。]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社会影响及历史相识(1)社会影响:客观上促进了近代社会的文明与进步。①政治上,有利于中国反封建斗争的绽开,促进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展。②经济上,有利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发展。③思想文化上,有利于冲破封建文化的束缚。革除弊端,既保留传统中国文化的精髓,又日趋科学合理。(2)历史相识①中国社会生活的变更顺应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潮流,是一种历史的进步。②因受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影响和阻碍,近代社会生活变更特殊是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变更是有限的。③具有明显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烙印,加重了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的色调。[模拟题·培素养仿真演练]1.鸦片斗争后,上海滩的时髦派,女界所不行少的东西,尖头高底上等皮鞋一双,紫貂手筒一个,金刚钻或宝石金扣针二三只等;再说男子不行少的东西,西装、外套、西帽,革履、手杖等。这一现象表明()A.上海消费群体出现了拜金趋势B.崇洋成为近代消费的主要倾向C.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国民生活D.上海的时髦派以崇尚奢侈为荣C[依据材料可知鸦片斗争后,上海社会习俗的变革体现出明显的半殖民地特征,这表明西方文化逐步渗透国民生活,故选C项;材料反映的是上海滩时髦派出现崇洋趋势,既未体现整个上海消费群体,又不能说明“拜金”,解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上海滩时髦派有崇洋倾向,“近代消费”的概念过大,解除B项;“奢侈”说法错误,解除D项。]2.面对列强对中国电报主权的掠夺和步步进逼,清廷先是百般阻挡。阻挡无效后,1867年总理衙门表示:“将来如有可以兴办之处,中国必当独立经营,即多费重资,亦所不惜。”这反映出当时()A.清政府引进西方先进文明的决心B.西方各国创立电报的成本高C.外来文化刺激了晚清电报的引进D.总理衙门开启了中国电报业先河C[依据材料“面对列强对中国电报主权的掠夺和步步进逼,清廷先是百般阻挡。阻挡无效后,1867年总理衙门表示:‘将来如有可以兴办之处,中国必当独立经营,即多费重资,亦所不惜’”可知,清政府是被逼启动自己的电报事业,即外来文化刺激了晚清电报的引进,故选C项;“面对列强对中国电报主权的掠夺和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