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预考试卷_第1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预考试卷_第2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预考试卷_第3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预考试卷_第4页
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预考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预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2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4小题,14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材料一:“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这是毛泽东青年时代作的一句诗,是毛泽东自信人生的真实写照。毛泽东诗词中的文化自信,绝非凭空而来,有厚重的历史渊源,有深刻的时代烙印,也有鲜明的个性色彩。毛泽东诗词中的文化自信,有着诸多重要的现实启示,激励着当代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近代以后,古典诗词逐渐走向僵化,充斥陈词滥调,盛行无病呻吟。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展,新诗革命应运而生。但有些诗人又矫枉过正,全盘西化,彻底抛弃古典诗词的优良传统。毛泽东以卓尔不群的诗人才华,从内容到形式,从语言到意境,从题材到风格,对古典诗词革故鼎新。毛泽东诗词字里行间充沛着浩然之气,从意境上极大地丰富了古典诗词的表现领域,使其得以在20世纪的中华大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毛泽东诗词结束了新诗与旧诗水火不容的态势,激活了传统诗体表现新时代的巨大能量,奠定了新诗与旧诗包容共生的格局,为中国现代诗歌开拓了广阔道路。《庄子·知北游》云:“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在毛泽东诗词中几乎找不到“美”字,但文化自信和美学精神互为一体。毛泽东诗词以美铸诗,以美扬善,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美学主张和审美偏好,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品位和价值追求,弘扬了中华民族的美学精神。毛泽东善于运用中国古典诗词这种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在审美方式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优良美学传统。在审美风格上,他欣赏以曹操为代表的建安风骨,以李白为代表的浪漫诗风,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的豪放词派,并把他们的风格融入自己的作品中。“美善相乐”是儒家美学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国美学的主要特征。清代沈德潜《说诗碎语》云:“有第一等胸襟,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毛泽东诗词中崇高理想与现实因素相互渗透,蕴含着鼓舞人、激励人、感染人、塑造人的巨大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民族精神是毛泽东诗词的精髓,毛泽东诗词反映了特定时期中华民族的理性、情感、思维、行为和价值取向,已经转化为赋有价值形式的文化符号,汇入中华民族的精神长河。毛泽东诗词古朴典雅,是运用旧体诗词形式反映现实斗争和现代生活的光辉典范。毛泽东诗词蕴含着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化元素,从文化名人到历史典故,从民间故事到神话传说,从哲学思维到日常习俗,字里行间,俯拾皆是。毛泽东一向反对使用古奥偏典故作晦涩。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读者颇为熟悉的,如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他引用或化用的名人诗句,如“天若有情天亦老”“一唱雄鸡天下白”等,一看便懂。他把“怎么得了,哎呀我要飞跃”这样的日常口语直接入诗,将“离天三尺三”这样的民间谚语信手拈来,毛泽东诗词语言质朴、生动活泼。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不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心路历程的生动缩影。用毛泽东的三句诗,便能勾勒中国革命道路探索的历史进程,揭示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深层逻辑。“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中国革命的道路究竟应该怎么走?这是不断思考与探索的重大问题。“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面对大革命失败的危局,毛泽东领导发动秋收起义,引兵井冈。“人间正道是沧桑”,南京解放昭示了井冈山道路是中国革命勇往直前的人间正道。这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道路自信,它是推动中国革命勇往直前的磅礴力量。山水属于自然造化,对山水的感知、态度与情感则是文化。刘勰《文心雕龙》曰:“模山范水,诗人常事。”毛泽东“踏遍青山人未老”,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怀。但他不像古人那样一味寄情于山水,他总是超乎于山水之外,借山水来呈现他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想,来抒发自己跋山涉水的壮怀雅趣,来表达改造战天斗地的崇高理想。毛泽东诗词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截至20世纪末,各国出售的毛泽东诗词集达7500万册。这正应了鲁迅所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摘编自汪建新《毛泽东诗词中的文化自信及其启示》)材料二: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是党的初心使命。毛泽东诗词始终为人民抒写,集中体现出人民的主体地位,鲜明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与立场。毛泽东在青年时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难的远大志向。《沁园春·长沙》中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等句,便写出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心系天下的豪情。毛泽东诗词集中生动形象地概括和描写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在20世纪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奋斗史。《采桑子·重阳》中的“战地黄花分外香”,反映出了毛泽东能在逆境之中欣赏菊花的芬芳,有淡然处之的从容,更有革命定然成功的自信。毛泽东诗词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有机统一,蕴含着宏阔的历史观。从时间跨度看,毛泽东诗词中的时间跨度大,气势恢宏,场景辽阔。《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中的“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其中的“万年”,在毛泽东笔下只不过弹指一挥间。从空间跨度看,毛泽东诗词中的空间广阔宏远,天旷地远。如《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中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从对上九天、下五洋的广阔空间的把握中,可以看到作者奋勇登攀的革命英雄主义气概。毛泽东诗词站在民族、国家乃至人类高度,关心人民疾苦、历史进步、世界和平发展,体现着气势磅礴的大我情怀,增强了我们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和胸襟,增强了我们做中国人的志气、底气和骨气。(摘编自姚喜双《毛泽东诗词蕴藏伟大力量》)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诗词有着厚重的历史渊源、深刻的时代烙印和鲜明的个性色彩,其蕴含的文化自信,能激励当代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B.近代以来,古典诗词出现了两个极端现象,要么走向僵化,要么全盘西化,而毛泽东诗词则终结了这种态势,奠定了新诗旧诗包容共生的新格局。C.毛泽东诗词站在民族、国家乃至人类高度,心系天下,关心人民疾苦,始终为人民抒写,鲜明地反映了人民的意志与立场,体现着气势磅礴的大我情怀。D.毛泽东诗词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在世界各国广泛传播,截至20世纪末,各国出售的毛泽东诗词集达7500万册,这表明毛泽东的文化自信具有鲜明的民族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泽东在审美上继承和发展了中国的优良美学传统,将古人的风骨、浪漫、豪放融入自己的作品中,不仅反映了他的审美偏好,也体现了中国人的审美品位。B.毛泽东一向反对使用古奥偏典故作晦涩,他借用的典故都是广大读者比较熟悉的,如“秦皇汉武”以及谚语等,这使他的诗词语言显得质朴且生动活泼。C.毛泽东诗词具有强烈而深沉的山水情怀,他反对像古人那样一味寄情于山水,而是喜欢借山水来呈现他丰富的人生感悟与哲理思想。D.毛泽东诗词充满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是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的有机统一,时间跨度大,空间宏远,具有广阔的时空观和宏阔的历史观。3.下列毛泽东诗词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不懈探索救国救民真理心路历程的生动缩影”观点的一项是(3分)(

)A.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B.晓来百念都灰烬,剩有离人影。(《虞美人·枕上》)C.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清平乐·六盘山》)D.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4.材料一中多次引用古人的话进行论述,请阐述这样写的好处。(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8题。树下(节选)铁凝①老于一向不喜欢参加同学聚会一类的活动。快五十岁的人了,弄那个干什么?他常跟家里人说,口气里带出点不屑。好像同学一词只能和青少年发生联系,同学聚会一类的活动也只有他们那个年龄段的人才搞。②老于被迫参加过一次初中同学的聚会,两三年前的事了。发起者是班中一个绰号小狼的男生。小狼上中学时就是一个瘦得皮包骨头却精力充沛的坏小子,这几年做生意赚了些钱,还是瘦得皮包骨头,精力十分充沛。小狼为聚会的事很是把老于寻找了一番,最后才在城郊一所中学里找到了老于。原来老于早就和所有同学断了联系,现在他是这所中学的语文教师,同时也是一个家庭妇女的丈夫,两个孩子的爸爸。虽说老于和小狼二十多年不见,但小狼走进老于的教研室,他们还是一眼就把彼此认了出来。③小狼说,看是吧,还是把你给找到了吧。老于笑着,搓着沾满粉笔末的手,不知说什么好。小狼对老于讲了聚会的事,说,山南海北的同学都让我招呼来了,就差你一个了。新疆远不远?×××,他说了一个男生的名字,在乌鲁木齐呢,这次专程飞回来;海口远不远?×××,他又说了一个男生的名字,这次也专程飞回来。还有项珠珠,小狼对老于说,项珠珠你应该记得,写作文专和你较劲的那个女生,期末考试总分老比你少两分的那个女生,人家现任省外贸厅副厅长,也亲口答应从省会赶来参加咱们的聚会,所以老于你不能不去,谁不知道你是当年咱们班的高才生呀。小狼末尾这句话说得老于怪不痛快,怎么听怎么像是他对老于的讥讽。④但那次的聚会老于还是去了,也许他真是为了项珠珠而去的。他想起了中学时项珠珠的样子,大脑门,薄嘴唇,小辫子编得紧紧的,背一只洗得发白的帆布书包,说不出哪儿有那么点儿与众不同。那时老于暗暗把项珠珠看作学习上的对手,别的同学呢,全不在话下。中学时的老于很有些目空一切的气势。一次项珠珠的一篇作文被老师当作范文在全班朗读,老于便在下一次作文课上,一口气写出两篇内容不同且立意都不低的作文交与课代表,以压倒项珠珠的风头。他这种令人意外的出众才华当即受到语文老师的赏识和表扬,并给全班同学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那时的老于,还萌生过成为作家的念头。⑤记得有一回,几个同学在一起议论文学名著,老于说了陀思妥耶夫斯基,项珠珠连忙问道:谁?老于故作漫不经心且快而流利地又说了一遍陀氏大名,项珠珠就对他说,你能不能念慢一点?老于内心得意着,那一次的得意始终存在老于的记忆里。几十年过后,当了中学教师的老于回想起中学时光,仍能清晰地记起项珠珠当时的表情和她的问句:谁?——俱往矣!现在的老于感叹着。⑥在小狼操持的那次聚会上,项珠珠姗姗来迟,比原定时间竟晚出六个小时。几十位同学围坐在一家中档酒店的包间里,听小狼一直用手机和她联络,却原来,是厅里又有了临时的会。好不容易开完会上了路,又遇到高速公路堵车。这样,本来是中午的聚餐就推到了下午。大伙饿得头昏眼花,小狼只给每人叫了一份手擀面,还劝大伙耐心等待,还说谁让项珠珠是咱们当中官职最高的人呢。老于想,什么话,官职高就可以让别人饿着肚子等她?我们是她的同学,又不是她的下级。想着,几次抬屁股要走,见大伙情绪都还高昂饱满,似是专心等待项珠珠,又似是借等待项珠珠再细聊彼此现在的日子。人又这么齐全,还有从新疆、海南飞来的同学也在场,老于就不好告辞了。他听着大伙的闲聊,觉得他这一班同学平庸的居多,话题也琐碎、无趣,这其实是他预料之中的。但他深信他的生活水准在他们之下,这其实也不在他预料之外。比方说他至今租着两间没有暖气的民房,他的老婆是当年他插队从乡下带回来的一个乡村姑娘,现在靠给附近一个农贸市场打扫卫生挣点钱。这些事老于的中学同学不知道。用不着,他想,让他们怜悯他么,那又何必。只待大伙话题一转说起彼此的下一代时,老于才提起点兴致。⑦他的一儿一女都是聪明过人的孩子,大儿子这年刚考入人民大学经济系,小女儿正上初中,老于认为她形象思维的细胞实在活跃。他想起女儿两岁时,有天晚上他抱着女儿出门散步,指着满天星星问女儿是什么,女儿说,满天都是大米花呀!老于认为一个能把星星说成大米花的孩子,你怎么会不去设想她应该是个诗人呢……⑧还没容老于向同学们介绍自己的孩子,项珠珠的车到了。项珠珠的到来使全班同学的精神为之一振,连老于也觉得眼前一亮。项珠珠没变,大伙儿说。何止没变,简直比中学时更、更、更什么呢,总之,包括老于在内,所有同学都觉得项珠珠和他们不是一种人。她站在你的面前,神清气爽的样子,你不会觉得她疏远你,可你又绝不能轻易亲近她。她和每个同学握了手,跟老于握手时,还特意对他说,她记得他一堂课能写出两篇作文。项珠珠吃饭时也挺随和,小狼说些在老于听来十分俗气的话,项珠珠也不在意。⑨比如他说要论同学呀,大学、小学都不行,大学时都太精,小学时都太傻,唯有中学同学最亲呀!比如他说有项珠珠这样的同学是我们全体的荣耀,老同学之间可得互相提携呀,等等。老于坚信项珠珠的不在意是有意做出来的,越是不在意,越显得她比他们高。⑩聚会结束时,项珠珠让随行的办公室主任把带来的小礼品分赠大家——一种小巧的真皮名片夹。一切都很得体,老于想。只是他没有名片,名片夹他回家后就转赠给了女儿。⑪那次聚会之后,两年之间小狼他们又搞过两回,老于不再参加,受了伤似的。其实谁伤了他呢,他也不知道。后来的那两次,小狼把宝马开到他家门口来接都没能接动,仿佛就因为小狼看见了他的破院子,他的满手长着冻疮的女儿,还有院子里几只下蛋的母鸡。这没什么,老于心想,住在城郊是可以养鸡的,孩子正长着身体需要鸡蛋补养啊。冻疮不好,那是因为屋里太冷,烧煤又太贵。5.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狼对同学聚会的事非常热心,并费尽周折找到了老于,可见小狼对老于感情深厚。B.小说中提到老于中学时期一堂课写出两篇作文的事,表明老于学生时代是非常优秀的。C.即使项珠珠迟到六小时到达酒店,但大部分人也愿意耐心等待,这体现了同学之间的情谊。D.老于把项珠珠赠送的名片夹给了女儿,这是希望女儿将来像项珠珠一样出人头地。6.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中“×××,他说了一个男生的名字”一句中并未提同学具体的名字,意在与下文突出介绍项珠珠形成鲜明的对比。B.文中第③段人物对话没有引号,将人物的对话融入小说的叙述之中,为读者创造一种人物正在说话的效果,增强了读者的代入感。C.小说在叙述故事时多处运用插叙方式,如小说插叙老于想起抱着女儿看星星的情节,表明老于当时的心思是游离于聚会之外的。D.小说中项珠珠的出场,作者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形式,做了充分的铺垫后项珠珠才缓缓登场,吊足了读者胃口。7.小说第⑥段展现了老于哪些心理活动?请概括说明。(6分)8.小说结尾处写道:“其实谁伤了他呢,他也不知道。”大家认为是老于自己伤到自己,请结合文本对此加以分析说明。(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28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一)①君子曰:学不可以已。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𫐓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𫐓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③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④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兰槐之根是为芷其渐之滫①君子不近庶人不服其质非不美也所渐者然也。故君子居必择乡,游必就士,所以防邪辟而近中正也。(《劝学》节选)(二)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节选)【注】①滫:音xiǔ,泔水,这里指臭水。9.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君子A不近B庶人C不服D其质E非不美F也G所渐者H然也10.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和“不拘于时,学于余”中的“于”的用法和意义相同。

B.“蛟龙生焉”和“犹且从师而问焉”中的“焉”的用法和意义不相同。C.“作《师说》以贻之”和“贻笑大方”中的“贻”的意义相同。D.“如是而已”和“弟子不必不如师中”的“如”意义相同。11.下面对文段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劝学》先以“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用比喻论证任何人通过发愤学习都能进步,今日之我可以胜过昨日之我,学生也可以超过老师。B.《劝学》中荀子发展了儒家的“劝学”传统,认为礼义道德和系统知识,只有靠后天学习才能获得,把学习的重要性提到一个新的高度。C.《师说》第二段慨叹师道不传已久,运用对比的手法批判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D.《师说》第三段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12.将下面两句话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5分)(2)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妇子同来相妩媚②,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③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注]①晓饷:送到田间的早饭。②妩媚:亲爱、取悦。③政令: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阳气”二字紧扣诗题中的“春日”,描绘出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B.次句写老农为了让老牛能干劲十足地犁田,不辞辛劳,夜晚起来喂养耕牛。C.颔联写耕者抓紧好天气耕田,直到日上三竿,还没来得及吃送到田间的早饭。D.尾联诗人赞美了官府颁布政令的及时,并祝愿百姓能有个风调雨顺的好年成。14.本诗颈联描绘了怎样的劳动场景?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白居易《琵琶行》中“

”两句,写琵琶女以娴熟的技艺演奏了当时有名的两首乐曲。(2)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

”一句,写的是周瑜的儒将装束。“

”一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3)在《永遇乐(千古江山)》中,辛弃疾回顾了元嘉年间的那次北伐,宋文帝刘义隆本希望能够“

”,但是由于行事草率,最终却“

”。三.文言知识专练(本题共12小题,共24分)16.下列对《琵琶行并序》中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左迁,是贬官、降职的委婉说法。文中同指白居易贬官的词语还有“出官”指外出做官,“迁谪”指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B.教坊,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百戏的教习、排练、演出等事务。C.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家豪族多聚居在这一带。D.青衫,青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是青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情感。17.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表转折,却)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而:表递进,并且)C.吾尝终日而思矣(而:表修饰,可不译)

D.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而:表并列,不译)

18.下列各项加点字解释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表反问,难道)B.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代词,指书)C.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代词,指不跟从老师学习而遗留下的问题)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加强反问语气)19.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我欲因之梦吴越

因:依据 B.势拔五岳掩赤城

拔:超出C.惟觉时之枕席

觉:醒 D.栗深林兮惊层巅

惊:惊动20.下列词语解释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阡:南北向的田间小路;陌:东西向的田间小路B.契阔谈讌,心念旧恩

契阔:聚散,这里指久别重逢C.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南:向南,名词做动词D.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吐哺:吐出口中食物21.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渚清沙白鸟飞回

回:回旋B.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为:创作C.艰难苦恨繁霜鬓

繁:茂盛D.潦倒新停浊酒杯

新:刚刚2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2分)(

)例句:尚能饭否A.商人重利轻别离 B.樯橹灰飞烟灭C.鼓瑟吹笙 D.赢得仓皇北顾23.对下列实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吾尝跂而望矣

跂:踮起脚后跟B.而闻者彰

彰:清楚C.金石可镂

镂:雕刻D.而绝江河

绝:断绝24.下列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暮去朝来颜色故(容貌) B.老大嫁作商人妇(年纪大了)C.秋月春风等闲度(平常,随随便便)D.却坐促弦弦转急(但)25.下列诗句中没有运用互文手法的一项是(2分)(

)A.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B.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C.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D.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2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和用法,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古之学者必有师(助词,的)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句末语气词)C.句读之不知(宾语前置的标志)D.师道之不传久矣(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27.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许多人)B.孔子师郯子(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师)C.君子不齿(名词作动词,并列,排列)D.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动词,流传)四.写作(60分)2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俗话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但闻一多在《红烛》一诗中却写道:“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读了以上材料,你对“耕耘”“收获”有何感悟或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或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试题答案B(“全盘西化”的陈述对象是有些诗人的“新诗”,而不是古典诗词;另外,毛泽东诗词结束的是新诗与旧诗水火不容的态势)C(“反对像古人那样一味寄情于山水”说法错误,原文说的是“他不像古人那样一味寄情于山水”,并不能表明毛泽东反对“一味寄情于山水”)B(《虞美人·枕上》是毛泽东诗词中唯一纯粹属于婉约格调的作品,表达的是与爱妻杨开慧分别后,夜不能寐的愁苦和寂寞)①文中引用《庄子》《说诗碎语》《文心雕龙》中的话,有力地证明了毛泽东诗词创作的美学特征(2分);②这些引用突出了毛泽东诗词厚重的历史渊源,也有力地彰显了毛泽东诗词中的文化自信(3分)。B(A项,“可见小狼对老于感情深厚”说法不当,根据文章“老于和小狼二十多年不见”的信息,可以看出“小狼对老于感情深厚”说法不成立。C项,“但大部分人也愿意耐心等待,这体现了同学之间的情谊”说法不当,根据小说内容“还劝大伙耐心等待”可知。D项,“这是希望女儿将来像项珠珠一样出人头地”说法不当,文中是说“只是他没有名片”)6.D(描写项珠珠的出场并不是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式,“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指通过声音来揭示人物的特性或情境,从而引起读者的兴趣和想象)7.①因项珠珠迟到而抱怨;②本想离开却碍于情面留下;③对自己生活境遇的不满;④期待聊下一代话题能在同学面前保持尊严。(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8.①老于生活在底层而自尊心又极强,自己生活水准不高,当面对其他同学时有一种受伤的感觉。②做事犹豫不决,不想参加聚会却在小狼的劝说下参加了;聚会上多次想离开,却碍于情面不得不留下。这都违背了他的本意,使他自己产生挫败感。③深爱自己的家人,却不能给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对家人有愧疚之情。(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BDG(1处1分,共3分)10.B.此题考查古诗文中常见问虚词的用法和含义的能力。A项,从/被。B项,兼词,在这里/语气词,不翻译。C项,赠送/遗留。D项,像/比得上。故选B。11.D此题考查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D项,“以孔子从师的范例,进一步阐明教师的作用和‘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道理”理解有误。引用孔子的范例,阐明的是“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道理,即“学生不一定(永远)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样样都)比学生贤能”。故选D。12.此题考查翻译古文中重要文句的能力。(1)不明的句读,不能解决的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方面却抛弃了,我没有看出他的明智之处。(采分点:宾语前置;“小”,形容词用作名词,“小的方面”;“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大的方面”;“明”,明智。句意通顺)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向上能吃到泥土,向下可喝到泉水,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啊。(采分点:定语后置;“上、下”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用”,因为。句意通顺)。参考译文:(一)①君子说:学习是不可以停止的。②靛青是从蓝草里提取的,可是比蓝草的颜色更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还要寒冷。木材直得符合拉直的墨线,用煣的工艺把它制成车轮,那么木材的弯度就合乎圆的标准了。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是因为经过加工使它成为这样的。所以木材用墨线量过再经辅具加工就能取直,刀剑在磨刀石上磨过就能变得锋利,君子广博地学习并且每天检验反省自己,那么他就会智慧明达而且行为没有过失了。③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借助车马的人,并不是脚走得快,却可以达到千里之外;借助舟船的人,并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江河。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只是君子善于借助外物罢了。④蓬草长在麻地里,不用扶持也能挺立住,白沙混进了黑土里,就再不能变白了,兰槐的根叫香艾,一旦浸入臭水里,君子下人都会避之不及,不是艾本身不香,而是被浸泡臭了。所以君子居住要选择好的环境,出游必定要接近有学问品行的人,才能够防微杜渐保其中庸正直。(《劝学》节选)(二)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要人没有疑惑难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焉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成为圣人的原因,愚人成为愚人的原因,大概就是出于这个缘故吧?爱自己的孩子,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学习了小的却丢了大的。我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师说》节选)13.D(尾联的意思:朝廷的政令纷纭复杂,却无补于农事,只有风调雨顺才能确保好的收成)14.①农人耕种时妇人孩子前来探看,欢声笑语,鸟儿上下翻飞相随。②描绘出一幅其乐融融、温馨和谐的劳动场景图。③表达了诗人对农家春日忙碌和辛勤劳作的赞美,为农家温馨与和睦的生活感到高兴。(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译文:

从开冻变松的土壤中感觉到万物生长之气,老农夜间起来喂养饥饿的耕牛。

春雨充足,正是耕种的好时机;天已大亮,忙于春耕的农民连送来的早饭都顾不上吃。

妇女和小孩子前来送饭,相互亲爱、取悦;乌鸦等鸟儿飞上飞下巧妙相随,觅食米饭和谷种。

纷纭多样的政令是无补于农事的,还是要靠全年风雨适时才行。15.(1)轻拢慢捻抹复挑

,初为《霓裳》后《六幺》(2)羽扇纶巾樯橹灰飞烟灭(3)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16.A“出官”京官贬黜往地方任职。17.D【解析】表顺承,可不译18.A揣度语气副词,大约、大概19.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栗深林兮惊层巅”中的“惊”:使动用法,使……惊动。句意:使森林战栗,使山峰惊颤。20.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南:名词作状语,向南。句意:月亮明亮时,星星就显得稀疏,乌鹊向南飞。21.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词语、内容的能力。“繁:茂盛”错误,在本句中的意思是“多,增多”,句意: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22.C鼓:名词用作动词,弹奏。重:形容词作动词,看重。灰: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北:名词作状语,向北。23.D【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而绝江河”意思是“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绝”,渡过,横渡。24.D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