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两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1页
河北省两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2页
河北省两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3页
河北省两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4页
河北省两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省两校2025届高二生物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请考生注意:1.请用2B铅笔将选择题答案涂填在答题纸相应位置上,请用0.5毫米及以上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主观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相应的答题区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上均无效。2.答题前,认真阅读答题纸上的《注意事项》,按规定答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A.果脯在腌制中慢慢变甜,是细胞主动吸收糖分的结果B.水分子进出细胞是通过自由扩散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但不消耗能量,属于协助扩散D.大肠杆菌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既消耗能量,又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2.某医学遗传研究所成功培育出第一头携带人白蛋白基因的转基因牛.他们还研究出一种可大大提高基因表达水平的新方法,使转基因动物乳汁中的药物蛋白含量提高了30多倍,标志着我国转基因研究向产业化的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以下与此有关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转基因动物”是指体细胞中出现了新基因的动物B.根据人白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人白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后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人白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和人细胞中的白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C.人们只在转基因牛的乳汁中才能获取人白蛋白,是因为人白蛋白基因只在转基因牛的乳腺细胞中是纯合的,在其他细胞中则是杂合的D.所谓“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指设法使牛的乳腺细胞中含有更多的人白蛋白基因3.一株豌豆自花传粉后,所结的豌豆有圆粒也有皱粒,这株豌豆是:A.显性纯合子 B.隐性纯合子C.杂合子 D.上述三种可能都有4.细胞凋亡对维持个体的正常生长发育及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一定存在着细胞凋亡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可能发生凋亡C.细胞凋亡就是细胞坏死D.凋亡是细胞编程性死亡的过程5.山茶象甲用喙在山茶果皮上钻孔后将卵注入孔洞,只有在打通果皮的孔洞中孵出的幼虫才能取食到种子而成活。下图1为日本南、北部地区的象甲。图2为日本不同纬度多个地区的象甲平均喙长和山茶平均果皮厚度。以下叙述正确的是()A.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小于北部B.图2中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最高,因为M区象甲的喙长度最长C.山茶果皮的厚度对象甲种群的基因频率没有影响。D.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共同进化6.现用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与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杂交得到F1,将F1与隐性亲本测交,测交后代出现的四种基因型及其数目如表所示。下列有关分析错误的是()基因型aabbccAaBbCcaaBbccAabbCc数目203196205199A.测交结果说明F1产生了基因型为abc、ABC、aBc、AbC四种类型的配子B.测交后代的四种基因型一定对应四种表现型且比例接近1∶1∶1∶1C.据实验结果可推测F1中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D.若让测交后代中基因型为AabbCc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占1/27.静息和产生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内外电位分别是()A.内正外负、内负外正 B.内负外正、内正外负C.内负外正、内负外正 D.内正外负、内正外负8.(10分)支付宝蚂蚁森林于2020年4月13日上线了最新的环保项目——嘉塘保护地,仅需350g绿色能量即可申请保护1平方米的土地,嘉塘保护地位于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在这里生活着鼠兔、棕熊、藏狐、兔狲、荒漠猫、香融、艾鼬、黑颈鹤、石貂等动物,其中荒漠猫是中国特有物种,属于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易危级。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保护荒漠猫最有效的措施是将其迁入到动物园B.黑颈鹤具观赏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C.该保护地生活着众多种类动物,体现了物种多样性D.建立自然保护地的目的是保护生物的基因多样性二、非选择题9.(10分)果酒以其独特的风味,泡菜以其酸甜香脆的口感,腐乳以其口感好、营养丰富等特点,成为人们喜爱的食品,这些都是我国劳动人民利用微生物发酵获得的。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有关传统发酵技术应用的问题:(1)在果酒的制作过程中,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最好直接在果汁中加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进行酒精发酵时,要将温度严格控制在________℃。在果酒酿造过程中,如果果汁灭菌不严格,含有醋酸菌,在酒精发酵旺盛时,醋酸菌________(填“能”或“不能”)将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2)在腐乳的制作过程中,有多种微生物参与了豆腐的发酵,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________(微生物),发挥作用的酶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酶(两种)。发酵完成后需加盐腌制,用盐腌制时,应注意控制________。腐乳制作的后期可加入由________配制而成的卤汤。(3)在泡菜的制作过程中,所用盐水需煮沸,其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泡菜制作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制作泡菜的过程中会产生亚硝酸盐。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________色染料。10.(14分)如图甲表示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图乙为大棚中栽培的某种蔬菜在水肥充足、温度适宜的条件下,光合作用强度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变化曲线图。请据图分析并回答下列问题:(1)光合作用的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图甲中A表示____________阶段,A阶段为B阶段反应提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写出图甲中所示物质:①_________,D过程名称为_______________。(3)由图乙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根据图乙推测,a点时,蔬菜的根尖细胞中,能产生ATP的细胞器是________________。(5)为了探究植物在代谢时,各种物质间的转化过程,某兴趣小组突发奇想,在某天晚上,向大棚中释放了一定量的O2,几天后进行检测时,竟然在蔬菜的叶片中,检测出了微弱的放射性,现已确认含放射性的物质是淀粉。请根据所学知识,合理解释这一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14分)学习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1896年,C.S.Sherrington把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的机能接点命名为突触。在20世纪30年代,对于突触之间是电学传递还是化学传递曾发生过争论。OttoLoewi等科学家用实验证明突触之间存在化学传递。Furshpan和Potter在1959年首先指出在螯坏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使用细胞内微电极技术记录鳌虾腹神经节内神经纤维的膜电位(如图1),他们发现了神经元之间介导动物逃避反射的电突触。电突触普遍存在于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中,在动物的逃避反射中发挥重要作用。在哺乳动物的神经系统和视网膜中,电突触主要分布于需要高度同步化的神经元群内的细胞之间。形成电突触的两个相邻细胞间的距离特别小,两侧的神经元膜上都存在一些贯穿质膜的蛋白,称为连接子。突触前膜和后膜上的连接子相对形成缝隙连接(如图2)。连接子中间形成一个通道,允许小的水溶性分子通过。通过连接子,许多带电离子可以从一个细胞直接流入另一个细胞,形成局部电流和突触后电位。在化学性突触,从冲动到达突触前膜至突触后细胞出现电位变化,有接近1ms的延迟(即突触延迟)。电突触没有延迟,电流瞬间从一个细胞传递到下一个细胞。在大多数情况下,电突触的传递是双向的。(1)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______(如乙酰胆碱等),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______的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2)填表比较电突触与化学突触传递兴奋的差异。化学突触电突触突触结构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之间由突触间隙分隔开①______传递方向②______(3)在图1所示实验中,刺激突触前神经元后,发现______,研究者据此提出“在螯虾的可兴奋细胞之间有电学传递”的假设。(4)十九世纪时,有些学者认为,神经元是独立的单元;另一些学者认为,神经元由原生质桥相连形成一个整体。请结合文中信息,对这两种观点进行评价:______。12.春天,日照逐渐延长时,鸟类大多进入繁殖季节,调节鸟类繁殖活动的图解如下:请回答:(1)通过对图解分析可知,鸟类的繁殖活动是通过机体的_______和_______两种调节方式完成的。机体中既能传导兴奋,又能分泌激素的细胞位于_______(填“下丘脑”“垂体”或“性腺”)。(2)上面图解中的A、B分别代表由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物质,则它们分别是_______。(3)据图判断,若要验证B的生理作用,不能用去除性腺的鸟作为实验动物,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7小题,每小题6分,共42分。)1、A【解析】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区别如下: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运输方向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顺浓度梯度高浓度→低浓度逆浓度梯度低浓度→高浓度载体不需要需要需要能量不消耗不消耗消耗举例O2、CO2、H2O、N2甘油、乙醇、苯、尿素葡萄糖进入红细胞Na+、K+、Ca2+等离子;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详解】A、果脯在腌制过程中,细胞由于失水过过多而死亡,细胞膜失去选择透过性,糖分进入细胞,A错误;B、水分子进出细胞的方式是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和能量,B正确;C、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的方式是协助扩散,需要载体,不需要能量,C正确;D、大肠杆菌吸收K+属于主动运输,需要膜上的载体蛋白和消耗能量,D正确。故选A。【点睛】掌握跨膜运输的方式和条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2、B【解析】基因工程技术的基本步骤:(1)目的基因的获取:方法有从基因文库中获取、利用PCR技术扩增和人工合成。(2)基因表达载体的构建:是基因工程的核心步骤,基因表达载体包括目的基因、启动子、终止子和标记基因等。(3)将目的基因导入受体细胞:根据受体细胞不同,导入的方法也不一样。将目的基因导入植物细胞的方法有农杆菌转化法、基因枪法和花粉管通道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动物细胞最有效的方法是显微注射法;将目的基因导入微生物细胞的方法是感受态细胞法。(4)目的基因的检测与鉴定:分子水平上的检测:①检测转基因生物染色体的DNA是否插入目的基因——DNA分子杂交技术;②检测目的基因是否转录出了mRNA—分子杂交技术;③检测目的基因是否翻译成蛋白质—抗原-抗体杂交技术。个体水平上的鉴定:抗虫鉴定、抗病鉴定、活性鉴定等。【详解】A、“转基因动物”是指以实验方法导入外源基因,在染色体组内稳定整合并遗传给后代的一类动物,A错误;B、根据人白蛋白的氨基酸序列推测出人白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后通过化学方法合成的人白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和人细胞中的白蛋白基因的碱基序列不一定相同,B正确;C、人们只在转基因牛的乳汁中才能获取人白蛋白,是因为人白蛋白基因只在转基因牛的乳腺细胞中表达,即基因的选择性表达,C错误;D、所谓“提高基因表达水平”是指设法使牛的乳腺细胞中含有更多的人白蛋白,D错误。故选B。3、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分离的应用,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详解】豌豆是严格的自花传粉、闭花授粉植物,豌豆自花传粉后后代出现圆粒和皱粒,即性状分离,说明该自花传粉的豌豆是杂合子,C正确。故选C。4、C【解析】1、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细胞凋亡有利于生物个体完成正常发育,维持内部环境的稳定,抵御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2、细胞坏死是在种种不利因素影响下,由于细胞正常代谢活动受损或中断引起的细胞损伤或死亡,是一种病理性过程。【详解】A、在人体发育过程中,一定存在着细胞凋亡,比如胚胎发育过程中尾部的消失,A正确;B、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也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B正确;C、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不同,C错误;D、细胞凋亡是指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又称为细胞编程性死亡,D正确。故选C。5、D【解析】分析图1,日本南部地区的象甲的喙比北部地区的象甲的长;分析图2,随着果实的果皮厚度的增加,象甲的喙长度增加,其中M区象甲象甲的喙最长。【详解】A、由图1图2分析可知,日本南部地区的象甲的喙比北部地区的象甲的长,说明南部地区的山茶果皮厚度大于北部,A错误;B、由图2可以推测M区象甲的喙长度最长,但无法从图2信息中确定M区象甲繁殖后代成功率的高低与象甲的喙长度有关,B错误;C、山茶果皮的厚度会淘汰喙长度不足的象甲种群,继而改变象甲种群的基因频率,C错误;D、山茶象甲与山茶相互影响不断共同进化,D正确故选D。6、B【解析】已知位于常染色体上的A、B、C三个基因分别对a、b、c完全显性;用隐性性状个体aabbcc与显性纯合个体AABBCC杂交得F1的基因型为AaBbCc,再根据测交结果判断F1的基因组成情况。【详解】A.依题意,F1的基因型是AaBbCc,隐性亲本(aabbcc)产生的配子基因型为abc,由测交后代的四种基因型可知,F1产生的四种类型的配子基因型分别为abc、ABC、aBc、AbC,A正确;B.基因型和表现型不一定都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故测交后代的四种基因型不一定对应四种表现型,B错误;C.根据实验结果可知,基因A和C、a和c总是同时出现,且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只产生四种类型的配子,由此可推测F1中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a和c在同一染色体上,C正确;D.根据C项分析可知,基因型为AabbCc的个体能产生两种配子,即1/2AbC和1/2abc,该个体自交后代中纯合子基因型有AAbbCC和aabbcc,所占比例为1/2×1/2+1/2×1/2=1/2,D正确。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规律的实质及应用相关知识点,意在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程度,培养学生分析表中数据、获取信息及预测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能力。7、B【解析】神经细胞静息时,神经纤维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负外正,该电位的形成与钾离子的外流有关。神经细胞兴奋时,神经纤维膜对钠离子通透性增加,Na+内流,使得刺激点处的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内正外负,该部位与相邻部位产生电位差而发生电荷移动,形成局部电流。【详解】静息时,细胞膜对钾离子通透性较高,钾离子外流,使细胞膜产生外正内负的膜电位;产生兴奋后,刺激点的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大,钠离子内流,此时膜电位变为内正外负。即B正确,ACD错误。故选B。8、C【解析】1、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1)就地保护: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最有效的保护措施;(2)异地保护:异地保护是指将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例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是为行将灭绝的生物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1)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2)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例如保持水土、蓄洪抗旱等。(3)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3、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详解】A、保护荒漠猫最有效的措施是就地保护,A错误;B、黑颈鹤具观赏性,观赏性是对人类直接有利的非实用意义价值,属于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B错误;C、该保护地生活着众多种类的动物,体现了物种多样性,C正确;D、建立自然保护地的目的是保护生物的的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包括基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9、①.人工培养的酵母菌②.18~25③.不能④.毛霉⑤.蛋白质酶和脂肪⑥.盐的用量⑦.酒和多种香辛料⑧.除去水中的氧气、杀灭杂菌⑨.温度、腌制时间、食盐用量等⑩.玫瑰红【解析】1、果酒制作的原理:在有氧的条件下,酵母菌可以将葡萄糖进行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在无氧条件下,进行无氧呼吸生成酒精和二氧化碳。2、腐乳的制作原理:毛霉等微生物产生的蛋白酶可以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分解成小分子的肽和氨基酸;脂肪酶可以将脂肪水解成甘油和脂肪酸。3、泡菜制作的原理是乳酸菌发酵,制作的流程是原料的休整、洗涤、晾晒、切分等加工过程+泡菜盐水→加入调味料装坛→发酵→成品。4、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反应呈现玫瑰红色,因此制作不同浓度的亚硝酸盐溶液制成标准显色液,再与泡菜溶液的显色情况进行比较从而确定泡菜中亚硝酸盐的含量。【详解】(1)由于酵母菌和其他微生物之间是竞争关系,所以为了提高果酒的品质,更好地抑制其他微生物的生长,最好直接在果汁中加入人工培养的酵母菌;进行酒精发酵时,要将温度严格控制在18~25℃;在酒精发酵旺盛时,是在无氧的条件下进行的,而醋酸菌是需氧菌,所以此时不能果汁中的糖发酵为醋酸。(2)在腐乳制作过程中,起主要作用的微生物是毛霉,它所产生的蛋白酶、脂肪酶能将豆腐中的蛋白质和脂肪水解为小分子的物质;发酵完成后需加盐腌制应该控制盐的用量,如果用量高会导致腐乳变硬,用量太低,不足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卤汤是由酒和多种香辛料配制而成的。(3))制作泡菜是,所用盐水煮沸,其目的是杀灭杂菌,除去水中的氧气进而制造无氧环境;影响亚硝酸盐含量的因素有温度、腌制时间、食盐用量等;在盐酸酸化条件下,亚硝酸盐与对氨基苯磺酸发生重氮化反应后,与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结合形成玫瑰红色染料【点睛】本题考查果酒、腐乳、泡菜的制作的基本原理,识记教材内容即可。10、(1).光反应(2).ATP和[H](3).氧气(4).三碳化合物的还原(5).光照强度和二氧化碳浓度(6).线粒体(7).18O2通过有氧呼吸作用进入到水分子中,形成H218O,然后H218O参与到有氧呼吸的第二阶段与丙酮酸结合形成C18O2,最后C18O2通过光合作用形成有机物淀粉。【解析】据图分析:图甲中A代表光反应阶段,B代表暗反应阶段,C表示二氧化碳的固定,D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①代表氧气,②代表[H],③代表ATP,④代表二氧化碳,⑤代表有机物;图乙中将Ⅰ、Ⅱ两曲线对比可探究在某个光照强度下二氧化碳浓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对于其中任何一条曲线可探究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详解】(1)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A代表光反应阶段,B代表暗反应阶段,光反应阶段为暗反应阶段反应提供的物质是[H]和ATP。(2)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图甲中①代表氧气,D表示三碳化合物的还原。(3)根据乙图分析可知,影响光合作用的外界因素有二氧化碳浓度和光照强度。(4)蔬菜的根尖细胞中没有叶绿体,所以其能产生ATP的细胞器只有线粒体。(5)根据光合作用和有氧呼吸的过程分析,该含有放射性的氧的氧气先参与了有氧呼吸第三阶段,产生了含有放射性氧的水;该水接着参与了有氧呼吸第二阶段,产生了含有放射性氧的二氧化碳;最后该二氧化碳又参与了光合作用暗反应阶段,产生了含有放射性氧的有机物淀粉。【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熟练掌握光合作用光反应和暗反应中过程,准确判断甲图中各个数字代表的物质的名称以及各个字母代表的过程的名称,并能够分析乙图中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种类。11、(1)①.神经递质②.(特异性递质)受体(2)①.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而连接起来②.从突触前膜传到突触后膜(或单方向的)(3)没有突触延迟(4)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化学突触,突触间隙将神经元分隔开;一些神经元之间形成电突触,原生质相连通。所以两种观点均有一定道理。(都有道理,化学突触支持“神经元是独立单元”的观点,电突触支持“神经元通过原生质桥连接为一个整体”的观点)【解析】1、兴奋在神经元之间传递时,因为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体的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通过胞吐的形式释放到突触间隙,突触后膜上有识别神经递质的受体,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后会引起下一个神经元离子通透性改变,从而使下一个神经元产生兴奋或抑制,由此可见,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需经过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过程,需要的时间长,故兴奋在反射弧中的传导速度由突触的数目决定。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是电信号、局部电流或神经冲动的形式。【小问1详解】由分析可知:当神经末梢有神经冲动传来时,突触前膜释放神经递质,经扩散通过突触间隙,然后与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递质)受体结合,从而在化学突触间传递信息。【小问2详解】由题意可知:化学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兴奋在化学突触间传递时,要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之间的转变,由于有信号转变的过程,故兴奋在化学突触间传递需要的时间长,又由于突触小泡中的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通过突触间隙作用于突触后膜,而不能反向传递,故在化学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单向的;图中电突触结构显示,突触前膜与突触后膜通过缝隙连接起来,由于电突触有结构上的联系,兴奋在该处传递时,没有信号的转变过程,故在电突触中兴奋的传递是双向的,而且没有突触延搁,速度较快。故①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