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学案鲁教版_第1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学案鲁教版_第2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学案鲁教版_第3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学案鲁教版_第4页
2024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学案鲁教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16-第1节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考点呈现体系构建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爱护措施考向解读选取现实案例辅以区域图为载体考查荒漠化、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危害及其治理措施必备学问自主诊断1.水土流失及其危害(1)黄土高原概况。①范围:以西、日月山以东、以南、以北。

②地貌特征:厚层黄土覆盖(风力沉积),发育,地表(流水侵蚀)。

(2)水土流失的危害。2.水土流失的成因(1)自然缘由(形成基础)。自然要素特性及表现对水土流失的影响地理位置

从向山地高原过渡;从区向干旱区过渡;从森林向过渡;从农业区向过渡

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交织,比较脆弱

土壤质地特别性黄土由较细的粉砂质土状沉积物组成,土质

黄土极易受的侵蚀

气候不稳定性降水集中,且多

易造成水土流失自然灾难多发性、、等时有发生

加剧水土流失(2)人为缘由(主要缘由):根源——生产力水平低,人口增长,冲突突出。

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工程建设(建窑洞、修路、建设水利设施等)→破坏林草植被→水土流失加剧。

②破坏植被:、营造宫殿、、斗争→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

3.水土流失的治理(1)治理策略。①合理利用土地:调整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发展。

②以为中心:压缩用地,扩大林、草种植面积;开展矿区工作。

③综合治理:、工程与耕作措施相结合;经济、社会与效益相结合;治理与开发相结合。

(2)详细措施:工程措施(、护坡、)、农业技术措施、措施相结合。

措施保塬护坡固沟工程措施(见效快)平整土地(修建基本农田)修筑梯田(拦蓄坡面径流)打坝建库(贮水拦沙)生物措施(治根本)营造护田林网封坡育林育草—农业技术措施(是关键)采纳喷灌、滴灌技术,选育良种,轮作套种,深耕改土等(3)模式:综合治理。

4.荒漠化5.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成因及防治措施(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建条件。(2)人为因素及其相应的治理措施。6.我国不同地区荒漠化的防治不同地区有不同的生产状况,形成不同的荒漠化问题,详细的分布特点、防治措施也不相同,针对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分析如下。关键实力学案突破考向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

思路·典题透析【典例】(2024全国Ⅱ卷)地处黄土高原的汾川河流域多年来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2013年7月,汾川河流域降水异样增多。下表为当月6次降水过程的时长、降水量和汾川河洪峰状况。第5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低,第6次降水形成的洪水含沙量极高。据此完成下列各题。降水序号降水历时/天降水量/mm汾川河洪峰状况1253.0无明显洪峰2480.3无明显洪峰35100.1无明显洪峰4273.2无明显洪峰5290.7洪峰流量346m3/s6254.4洪峰流量1750m3/s(1)汾川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大幅度提高能够()A.减小降水变率 B.削减河水含沙量C.增加降水量 D.加大河流径流量(2)第5次降水产生洪峰的缘由是此次降水()①历时长②强度大③下渗少④植被截流少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第6次降水产生的洪水含沙量极高,其泥沙主要源于()A.河床 B.沟谷 C.袒露坡面 D.植被覆盖坡面【思路分析】第(1)题,第(2)题,第(3)题,河流形成洪峰冲刷河床和沟谷的泥沙,能够提高河流含沙量。第5次降水形成洪峰,但含沙量小→河床和沟谷的含沙量。袒露坡面植被覆盖率低,每次降水都会造成水土流失,导致河流含沙量增大。前5次降水河流含沙量都比较小→该流域袒露坡面少。经过连续的多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将植被覆盖坡面植株之间的积累物冲走,导致土壤,第6次降水形成的坡面径流冲刷这些土壤,引起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含沙量。

[尝试解答](1)(2)(3)

规律·深化整合1.水土流失的成因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既有自然缘由,也有人为缘由,其中人为缘由是现代水土流失的主要缘由。2.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水土流失的成因3.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影响,从生态、社会、经济三方面分析。如河流上游水土流失导致当地表土流失,土层变薄,土壤贫瘠,粮食减产;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河流含沙量增大,河床抬高,湖泊淤积,调蓄功能减弱,旱涝威逼加重。(2)成因:自然缘由+人为缘由。自然缘由一般从气候、地形、地貌、植被等因素分析,人为缘由多是指不合理的人类活动。缘由分析要结合区域特征详细分析,避开泛泛而谈、照搬模板。如我国西北地区的荒漠化,在不同地区其主要人为因素是有差异的,过度垦殖、农牧争地是农牧交织地带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度放牧、开矿是内蒙古草原区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因素;过度樵采、水资源利用不当是西部绿洲地区荒漠化的主要因素。(3)治理措施:针对自然缘由和人为缘由对症下药找出应对措施,从所在区域的环境特征动身因地制宜详细问题详细分析。治理措施一般包括组织管理、工程、生物、农业技术措施等。题组·训练突破(2024全国Ⅰ卷,1~3)治沟造地是陕西省延安市对黄土高原的丘陵沟壑区,在传统打坝淤地的基础上,集耕地营造、坝系修复、生态建设和新农村发展为一体的“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模式,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下图)。据此完成1~3题。1.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A.增加耕地面积B.防治水土流失C.改善人居环境D.提高作物产量2.治沟造地对当地生产条件的改善主要体现在()A.优化农业结构B.便利田间耕作C.健全公共服务D.提高耕地肥力3.推想开展治沟造地的地方()①居住用地惊慌②生态环境脆弱③坡耕地比例大④农业生产精耕细作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考向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

思路·典题透析【典例】(2024全国Ⅲ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毛乌素沙地中流淌沙地、固定沙地与湖泊、河流、沼泽等景观并存。上述景观在自然和人文因素影响下可发生转化。1995—2013年,流淌沙地趋于固定,湖沼面积减小。一般而言,风沙沉积越多,风沙活动越强。某科研团队调查1万年以来毛乌素沙地东南部湖沼沉积和风沙沉积数量的变更,结果如图1所示。图2示意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气温、降水的变更。图1图2(1)分别简述图1所示Ⅰ、Ⅱ、Ⅲ三个阶段湖沼面积和风沙活动的变更特征,并归纳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的关系。(2)说明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流淌沙地趋于固定的自然缘由。(3)毛乌素沙地1995—2013年湖沼面积减小,试对此做出合理说明。(4)近些年来,毛乌素沙地绿化面积渐渐增大,有人认为“毛乌素沙地即将消逝”。你是否赞同?表明你的看法并说明理由。【思路分析】第

(2)

题→→图乙中,1995—2013年该地气温变更,年降水量总体呈趋势→气候渐渐,有利于生长,植被可以风沙活动

(3)

题→→年降水量总体,但事实上湖沼面积变小→导致了该地湖沼面积减小

(4)

题→开放性论

证问题→首先明确观点,其次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两个方面论述观点[尝试解答]

题组·训练突破(2024山东等级考二模)新疆和田市吉亚乡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为了比较不同防护林种的防风效果,该乡气象站探讨人员在本乡流沙区和不同防护林带内布设了4个气象观测站,获得了距地面不同高度的风速数据(下图)。另有探讨表明,防护林内植被的透光程度越低,防风效果越好。据此完成1~2题。吉亚乡防护林试验区气象站点布设及观测数据图1.防风效果最好的植物是()A.骆驼刺 B.杨树 C.沙拐枣 D.红柳2.为增加防护林的防风效果,宜实行的措施是()A.增加林带间距 B.栽种高大杨树C.乔灌草相结合 D.种植草本植物核心素养专项提升规范答题地理缘由分析

思路·典题透析【典例】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上图所示区域海拔在4500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级)日数157天,且多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难较为严峻,且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1)分析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冬春季风沙活动的沙源。(2)说明上述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缘由。(3)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4)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难,请提出防治措施。【思路分析】1.信息获得(1)从文字材料中获得信息。材料中的重要信息有:“冬春季盛行西风”“集中在10月至次年4月”“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20~30厘米高度范围内”等。(2)从图表中获得信息。2.思维路径第(1)题,分析沙源主要从带来泥沙、河湖两个角度分析,留意从图中分析河流数量、河流和沉积量、河流流量及季节变更对湖泊的影响。第(2)题,冬春季起沙的缘由是作用的结果,所以解答的实质是分析该湖泊东北部冬春季节多大风的缘由,可以从、下垫面的摩擦力大小、等角度进行分析。第(3)题,风沙的危害主要从风力作用和风沙对地表的作用两个角度分析对铁路及车辆平安的影响。第(4)题,防治风沙的危害主要从、设立爱护装置阻挡风沙两个角度实行相应的措施。

[尝试解答]

技巧·思维建模1.思维模板(1)地形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依据区域特征推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2)气候类成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确定下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柔降水特点的确定因素;局部地区气温柔降水发生变更是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素影响的结果。(3)水环境成因=气候+地形+植被。地形影响河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态;气候确定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更、汛期长短、有无结冰期及结冰期长短;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影响河流含沙量的大小、调整径流的季节变更。(4)自然灾难成因=天(气象、气候、常见天气系统)+地(地形、地质、地貌、植被等)+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5)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缘由(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人为缘由(侧重不合理的人类活动)。2.答题技巧(1)明确考查方向:是分析自然缘由还是人为缘由?自然缘由侧重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人为缘由突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2)理清因果联系:要清晰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子,并理解“因子”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3)多角度综合分析:依托宏观或微观的区域地图,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人地关系”多角度综合分析,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4)由果溯因细描述:首先弄清题中已知信息与所设问题的内在联系,由果到因搭建思维线索;最终再由因到果,正向综合形成答案。规范·对应训练(2024安徽检测)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我国黄河三角洲地区发展了“上农下渔”农业模式,即挖土成塘,注水养鱼,堆土成台,在上耕作。图1示意该三角洲地区不同植被类型下表层土和底层土土壤含盐量状况,图2示意“上农下渔”的农业模式。据此完成1~3题。图1图21.关于该三角洲盐碱地的分布特征,正确的是()A.表层土壤含盐量低于底层土含盐量B.灌木林含盐量高于乔木林含盐量C.三角洲滩涂裸地底层土含盐量高于表层土D.乔木林表层土和底层土含盐量差异最大2.台田面的盐碱程度一般比一般农田低,其缘由可能是()A.台田面气温低,蒸发弱B.台田面降水量大,利于排盐C.台田面地下水埋藏较深D.台田面土壤板结,盐分不易上升3.限制该三角洲“上农下渔”模式大面积推广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土壤 B.地形 C.水源 D.热量第十二单元区域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第1节水土流失治理和荒漠化防治必备学问·自主诊断1.(1)太行山脉长城秦岭沟谷破裂(2)地上悬河2.(1)过渡平原潮湿草原牧业区生态环境疏松流水夏季暴雨滑坡塌陷泥石流(2)快速人地轮荒开矿农业垦荒伐木烧薪3.(1)农林牧水土保持耕作复垦林草生态(2)保塬固沟生物(3)小流域关键实力·学案突破考向一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思路·典题透析思路分析(1)削减(2)削减(3)较小袒露答案(1)B(2)B(3)D题组·训练突破1~3.1.C2.B3.C本组题主要考查图文阅读与比较思维实力。第1题,传统的打坝淤地具有增加耕地面积、防治水土流失、提高作物产量的功能,治沟造地“实现了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所以与传统的打坝淤地工程相比,治沟造地更加关注改善人居环境。第2题,丘陵沟壑区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是田间耕作条件差,如坡地多(地形起伏大)、浇灌条件差、机械化难以实施等,因此生产条件的改善应当以此为中心绽开。农业结构、公共服务不属于生产条件,而治沟造地是在打坝淤地的基础上进行的,未明显提高耕地肥力。第3题,从治沟造地的目标可反推缘由(沟多地少等),再结合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的区域特征及问题,即可得出正确选项。考向二西北地区荒漠化的防治思路·典题透析思路分析(1)上升扩大削减减弱高水平达到最大削减增加弱强削减上升(2)不大上升潮湿植被减弱(3)增多人为缘由解析第(1)题,从图示可以干脆看出这三个阶段湖沼面积的变更特征;风沙沉积越多,说明风沙活动越强;结合图示可得出这三个阶段的风沙活动变更特征,可归纳出湖沼面积大时,风沙活动较弱。第(2)题,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气温没有明显变更,说明蒸发量变更不大,气温对该区域植被生长所需水热条件的影响无明显变更;从图中可看出年降水量总体增多,说明植被生长的水分条件变好,植被增多,有利于流淌沙地固定。第(3)题,结合上题可知,1995—2013年毛乌素沙地年降水量总体呈上升趋势,气候渐渐潮湿,但同期湖沼面积减小,说明湖沼面积减小是人类活动造成的。因此可以推理得出,1995—2013年毛乌素沙地人类活动增加,生活生产用水量增加,导致地表水分因蒸发和农作物蒸腾作用增加,因此湖沼在年降水量增加的状况下出现面积减小。第(4)题,属于开放性设问,可以从当地实际状况分析。假如赞同,就从降水增多、植被增多、科技水平提高、人类改造自然的实力增加等角度分析。假如不赞同,就从人类影响有限、沙漠地区过度绿化会导致水分削减等角度分析。答案(1)Ⅰ阶段湖沼面积有所扩大,风沙活动波动中略有减弱;Ⅱ阶段湖沼面积达到最大(极盛),风沙活动先弱后强;Ⅲ阶段湖沼面积骤减,风沙活动猛烈波动、增加。湖沼面积与风沙活动此消彼长。(2)气温无明显变更趋势,降水呈波动增加,有利于当地植被生长,流淌沙丘(地)趋于固定。(3)人类活动强度增加,生产生活消耗的水量增加,导致蒸发(腾)增加,地表水削减。(4)赞同。理由:年降水量已增加到近450毫米,趋向潮湿,自然条件改善,流淌沙地渐渐固定;随着科学技术进步,植树造林及农业生产水平不断提高,沙地景观最终消逝。〔或反对。理由:沙地是一种自然景观,1万年以来,尽管气候波动变更,这里沙地与湖沼景观共存(目前虽然偏潮湿,可能过些年偏干旱;该沙地东南部降水偏多,但西北部降水较少);过度绿化(农业发展和植树造林),蒸腾量大增,会加重区域的干旱程度,导致风沙活动加强。〕题组·训练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