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案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_第1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案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_第2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案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_第3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案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_第4页
2019年高考历史人民版一轮复习练案10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练案[10]必修一专题三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祖国统一与对外关系第8讲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及祖国统一一、选择题1.(2018·广东湛江调研·31)1953年下半年,上海市报社、出版社和剧团纷纷通过宣传画、连环画、故事书、越剧、沪剧、话剧、相声、说唱等形式,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这是为了eq\x(导学号33672840)(B)A.为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制造舆论氛围B.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C.庆祝朝鲜战争胜利提高了国际地位D.大力宣传一五计划的重大成就[解析]根据所学,1953年夏提出社会主义改造,主要为了实现国家的工业化,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1953年下半年……大力宣传人民当家作主的主题”,结合所学,1954年我国召开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实现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故B项正确;朝鲜战争是为国内的发展争取有利的外部环境,非人民当家做主,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一五计划于1957年提前完成,故D项错误。2.(2018·湖南益阳、湘潭调研)下表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人民民主政治形式的不懈探索。对此说法正确的是eq\x(导学号33672841)(C)时期制度名称国民革命时期农民协会和罢工工人代表大会制度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抗日战争时期参议会制度和三三制解放战争时期世界(各级)人民代表会议新中国成立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A.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缺乏广泛代表性B.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制度探索具有独创性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建国以前就已经开始萌芽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解析]本题旨在考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关键信息是“人民民主政治形式的变化”。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形式的机构的代表不仅有工人和农民,还有其他阶层的人员,如三三制下还有资产阶级、抗日的地主等,其具有广泛代表性,故A项错误;土地革命时期就借鉴俄国苏维埃代表会议制度,不具有独创性,故B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以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各民主形式的机构吸收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代表,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萌芽,故C项正确;政协制度才具有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性质,故D项错误。3.(2018·河北邢台调研)1986年1月17日,邓小平说,“高级干部及其子女绝大多数是好的。但是现在确有个别干部子弟泄露经济情报,卷入了情报网,出卖消息,出卖文件。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问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部门查办。”他的意图是eq\x(导学号33672842)(B)A.对外开放需与西方打交道 B.反腐败工作需要坚决推进C.经济改革离不开党的领导 D.建立市场经济目标要明确[解析]根据材料“高级干部在对待家属子女违法犯罪的问题上必须有坚决、明确、毫不含糊的态度,坚决支持部门査办”,可得知,邓小平坚持将反腐败工作需要坚决推进,故选B项。材料未涉及对外开放需与西方打交道,排除A项。本题没有涉及改革,排除C项。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提出在1992年,与题目事件不符,排除D项。4.(2018·安徽十校联盟联考·16)邓小平曾指出,新时期政协对政府实施“监督”权,有其固定含义。政协不应该有类似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而不是指政协不应该有民主监督的权力。邓小平强调的是政协eq\x(导学号33672843)(B)A.监督权需要制度保障 B.非国家权力机关性质C.参政议政权是有限的 D.具有类似人大的职能[解析]无论是“类似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还是“民主监督的权力”,都是国家制度的规定,故A项不是邓小平强调的内容,故A项错误;从材料“政协不应该有类似国家权力机关的法律监督权,而不是指政协不应该有民主监督的权力”,可知邓小平强调的是政协有民主监督的权力,但不是具有法律监督权的国家权力机构,故B项正确;参政议政是政协的职能之一,故C项不是材料主旨,故C项错误;人大是国家权力机关,政协是中国人民爱国统一战线的组织,不具有类似人大的职能,故D项错误。5.(2018·安徽皖南八校联考·12)如果说1954年宪法开启了一个新制度,那么这个制度的契机和雏形早已在《共同纲领》中孕育了。这说明1954年宪法eq\x(导学号33672844)(B)A.缺乏变革的创断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C.坚持了社会主义原则 D.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解析]材料反映的是1954年宪法的内容在《共同纲领》中就已经孕育了,不能体现1954年宪法的创新性,故A项错误;从材料中1954年宪法的制度契机和雏形在《共同纲领》中已经孕育,可知1954年宪法是沿袭了《共同纲领》的内容,故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了1954年宪法与《共同纲领》的关系,没有体现1954年宪法坚持社会主义原则,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1954年宪法沿袭《共同纲领》,没有涉及1954年宪法推动了社会制度转型的内容,故D项错误。6.(2018·山东、湖北重点中学调研·17)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法制工作的开展eq\x(导学号33672845)(D)A.形成了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 B.增强了人民的法律意识C.确立了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 D.有利于实现党的新任务[解析]新中国形成日趋完备的法律体系是在改革开放时期,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这些都是国家非常重要的基本法,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故B项错误;新中国确立依法治国的治国方略是在20世纪末,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建国之初的法制建设任务,一方面是彻底废除国民党时期的旧法,另一方面进行了新法的创建,如制定了临时宪法《共同纲领》,起草了《刑法大纲》《诉讼程序通则》《公司法》等”可知,这些法律的颁布有利于党在过渡时期基本任务的完成,故D项正确。7.(2018·全国名校大联考·11)学者胡鞍钢将当代中国的核心决策机构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称为“集体总统制”,而山东大学学者甄鹏撰文指出这一机构可称为“集体宰相”制。据此判断,这两种观点都认为中国在政治建设的新时期eq\x(导学号33672846)(B)A.实行了“集体元首”制度 B.重视解决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C.重视借用传统政治制度 D.强调人民代表大会的法定地位[解析]根据题意,对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不同学者有不同看法,其共同点是均重视权力过度集中的问题,并非A项表述的另一种表达,故A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故B项正确;C项表述与题目中“集体总统制”不相符,故C项错误;结合题意,牵涉的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并未涉及人民代表大会,故D项错误。8.(2018·江西阶段性检测·11)号称“四大”的“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的“大民主”,肇始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的反右运动,盛行于十年动乱时期.并曾于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材料反映了党和政府eq\x(导学号33672847)(A)A.对民主法制认识的理性回归 B.对国内外形势的重新认识C.开始重视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D.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解析]根据材料“1975年写入宪法,在1980年被断然取消”,1975年受“左”倾影响的法律,得到了纠正,故A项正确;材料“左”倾影响,不涉及对国外形势的重新认识,故B项错误;我国早在建国初期就比较重视民主与法制建设,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党的工作重心由政治转向经济,故D项错误。9.(2018·江西阶段性检测·16)1992年,两岸达成了“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共识,为关系解冻撕开了裂口。数轮接触后,2005年国共两党领导人60年来首次会面。2008年以后,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2015年,习近平、马英九两位“先生”,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改写了最初未曾料到的两岸关系历史,重塑了可能趋于黯然的两岸关系未来。这充分表明eq\x(导学号33672848)(C)A.两岸均坚持一国两制原则B.改善和发展两岸关系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C.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越来越大D.两岸是不可分割的整体,是血浓于水的一家[解析]“一国两制”原则是大陆提出的解决台湾问题的方案,故A项错误;材料中,两岸改善关系的政治行动,不能反映出两岸的民意基础,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两岸直接‘三通’,高层互动和协议签署明显加快”、“习近平、马英九……终结了跨世纪的两岸仇怨”,反映了两岸在改善关系道路上成果显著,故C项正确;材料中,两岸在政治上的和解,是两岸由分裂走向统一的交流与尝试,故D项错误。10.(2018·河南郑州检测)1950年5月蒋介石在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中提出对大陆“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争取和平统一”。这两份《告台湾同胞书》eq\x(导学号33672849)(C)A.表明国共关系走向缓和 B.说明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C.都以“一个中国”为前提 D.都有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解析]据材料“蒋介石……一年准备,两年反攻,三年扫荡,五年成功……全国人大常委会也……宣布争取和平统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说明台湾当局和大陆都承认“一个中国”,都以统一中国为目的,故C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国共关系走向缓和,故A项错误;材料也没有反映两岸关系由对峙走向合作,故B项错误;蒋介石反攻大陆,不利于国家和平统一大业完成,故D项错误。二、非选择题11.实行民主政治是传统中国向现代转型的必然选择。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eq\x(导学号33672850)材料一某英特尔高级院士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新,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材料二材料三第一条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第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十三条宪法第五条增加一款,作为第一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答案]突破性创新:创立科举制度。渐进式创新:实行三省六部制。(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近代中国政治转型的特点。[答案]特点:中国近代政治转型起步较迟;深受西方列强侵略影响,具有后发性;中国政治转型与救亡图强联在一起;政治转型过程一波三折,困难重重;从体制内改革转变到体制外革命;政治转型效果不彰。(3)根据材料三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世界政治文明的继承和发展表现在哪些方面?[答案]继承:民主(主权在民)、法治(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1)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隋唐时期政治制度继承与创新的认识与理解。解答时首先要明确“突破性创新”与“渐进式创新”的含义,然后结合这一时期政治制度的变化分析回答。对于影响,要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内容,以及这些制度的发展沿革分析回答。(2)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政治近代化进程的掌握。回答时要注意结合材料的的内容,同时联系所学的知识分析回答。近代中国,由于列强的侵略,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使近代中国的政治近代化进程带有自己的明显的救亡特点,同时也使其面临种种复杂的问题。再结合近代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思想状况,综合分析回答。(3)本问主要考查学生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分析与认识。从材料三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地继承了历史上的人民主权思想并加以发扬光大;而1982年宪法则又明确提出“依法治国”的原则,这对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体现了现代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方向。12.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eq\x(导学号33672851)材料时间主要法律法规(节选)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工会法、婚姻法、土地改革法、惩治反革命条例等;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国务院组织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982年宪法颁布选举法;刑法、刑事诉讼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等;人民法院组织法;个人所得税法、经济合同法、商标法,广东省经济特区条例,国籍法;1982年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组织法……中共十二大——中共十四大前修改1982年宪法;加入《保护知识产权巴黎公约》的决定,涉外经济合同法等;民事诉讼法;民族区域自治法、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行政诉讼法……中共十四大——中共十五大前1982年宪法第二次重要修改;公司法、合伙企业法、商业银行法等;反不正当竞争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票据法、广告法、拍卖法等;对外贸易法;教师法、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共十五大——中共十六大召开前第三次修宪;证券法、信托法;行政复议法、政府采购法等,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修改了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高等教育法、科学技术普及法……新中国法制建设历程可以反映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多种趋势。依据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