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鄂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11故乡
【教学构想】
《故乡》这篇小说是鲁迅先生作品中的名篇,可圈可
点可评之处实在太多,如果面面俱到,势必抓不住重点,
突破不了难点,有鉴于此,结合本单元教学重点,引导学
生联系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去解读文本,紧扣精神家园
和情感主线去设计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结合
本文内容实际,我想在教学时关键是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
根据新课标的精神,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而本文
的探究重点应该是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而要探究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切入点就是引导学生抓住一
个“变”字来阅读小说,通过对人物动作、语言、外貌等
的分析去探究人物的变化,进而分析这些变化的原因,从
而明确主题。
【教学设计】
1.体会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和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2.学习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揣摩作者的写作意
图。
3.理解小说中议论的作用,探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
4.学习鲁迅先生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命运的忧国情怀。
重点:运用对比和多种描写手法刻画人物的性格特点
以及小说所刻画人物的社会意义。
难点:对小说中内涵丰富的语句的品味、理解。
两课时
课前预习:本文较长,需要学生充分预习,在教学之
前应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及作者
的经历,再通过反复朗读加以体会,这是解读本文的重要
一环。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1.导语。
俗话说“甜不甜,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的确,
“故乡”是一个极具魅力的词语,自古以来她让多少游子
魂牵梦绕,她又让多少墨客骚人深唱低吟。今天,让我们
一起走进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看看“我”回故乡有哪
些感受和思考。
2.请学生交流各自熟悉的反映思乡之情的诗词歌赋,
由此导人课文。
二、检查预习
对预习作业进行检查,解决生字难词,进一步落实学
生对时代背景及作者经历的全面了解。
三、略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概括“我”对记忆中的故乡
和现实中的故乡的印象和感受。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记忆中的故乡:景物美好,色彩明快、艳丽。
现实中的故乡:萧索、荒寂。
记忆中的故乡和现实中的故乡相去甚远,变化巨大,
“我”对自己的这次故乡之行深感“悲哀”,“我”的心情
不禁悲凉起来。
四、细读课文,透视人物的心灵世界
引导学生从文本中找依据,从品读重点人物的言行举
止、外貌神态等描写语句人手,分析人物的发展变化。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闰土的变化:
①肖像的变化:
紫色的圆脸
昔日小毡帽
红活圆实的手
灰黄且有很深的皱纹今日破毡帽
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
②语言的变化:
昔日:滔滔不绝,无所不谈。
今日:称“我”为“老爷”,说话吞吞吐吐,断断续续。
③神态的变化:
昔日:天真活泼、热情、富有朝气。
今日:像石像,像木头人。
④性格的变化:由一个天真活泼的小英雄变为一个麻
木迟钝的木偶人。
2.杨二嫂的变化:
昔日:豆腐西施,终日坐着
今日:外貌:凸飘骨、薄嘴唇、圆规
语言:尖叫,贵人眼高
动作:讨东西,塞手套,造谣
性格变化:由一个安分守己的人变为一个自私、泼悍、
尖刻、爱贪小便宜的庸俗小市民。
五、小结本课
引导学生自主小结:
作者能够将这两个重要人物的变化刻画得栩栩如生、
鲜明生动,是运用了哪些写作上的技法呢?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明确:1.在对比
中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文章将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进行对比,将杨二嫂前后
生活进行对比,将故乡情景的前后变化进行对比。此外,
还有“我”和闰土关系的对比,“我”和闰土的关系与宏儿
与水生关系的对比等。
2.运用语言、动作、神态、肖像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
性格特征。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课下联系时代背景及课文内容探究人物命运
变化的根源。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探究人物命运根源
引导学生尽可能从文本出发,在文中找依据,结合预
习作业所查时代背景资料,合作探究导致人物命运的原因。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2.辛亥革命后十年间……;
3.闰土拣“香炉”和“烛台”。
归纳原因: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是农民生
活贫困的根源,也是造成国民人格扭曲、精神家园失落的
祸首O
二、畅所欲言,体悟人物典型意义
作者刻画这两个典型人物的意义何在?教师要引导学生
深入分析,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
1.反映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
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表达了追求新生活的愿望。
2.反映人的生命和活力被扼杀。
3.揭示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了。
4.反映愚昧、落后、贫穷的轮回。5.表达了对现实
生活的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三、品味重点语句,强化文章内涵
品读文章77_88节,理解作者的希望。
这一部分中有一些较难理解的重点语句,引导学生品
味其深刻内涵。如:“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
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
了路。”作者把希望比作地上的路,意思是只有希望而不
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
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去奋
斗.就会迎来新生活。
四、自主质疑,合作解疑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合作解疑。
如:作者已经重点刻瓯了闰土的巨大变化,为什么还
要塑造杨二嫂这个形象呢?
讨论明确:
一是用杨二嫂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
二是以杨二嫂二十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
用此说明中国农村破产的广泛性,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五、总结全文
这篇小说以“我”回故乡为线索,按照“回故乡一一
在故乡一一离故乡”的顺序安排情节,运用对比和多种描
写手法来着重刻画闰土和杨二嫂的巨大变化,从而揭露了
在帝国主义和封
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
揭示了封建等级观念对劳动大众精神的束缚,人与人之间
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
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所以,旧中国是造成国民人格
扭曲的祸首,希望同学们热爱新中国,热爱新生活,关心
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六、作业
运用所学过的分析人物的方法,探究一下“我”的内
心世界。
【教学小故事】
曾经在教学本课时,由于我引导学生预习不够充分,
教学时又贪多求全,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以致于学生
上课回答杨二嫂和闰土的巨大变化的原因时,许多学生认
为是他们年纪大了,“人老珠黄”了。后来、我经过反思,
认为学生之所以这样回答问题,是因为在小说的情节表层
中确实找不到更深层的理由,而在教学前我又没有让学生
很好地对文章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经历进行搜集了解,在
教学中又没有重点抓住“变”这个关键点来由表及里地引
导分析,所以学生的回答当然停留在浅表层面。再次教学
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查资料,充分了解本文的时代背景
和作者经历,然后在对课文充分“预热”的前提下,我想
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就抓住这样一条线突破教学重点,
那就是:闰土、杨二嫂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会有
这样的变化?作者描写这样的巨大变化是想告诉我们什么?
这样教学起来,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特别在分析变化原
因时,我除了引导学生抓“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
绅”这些显性信息外,还着重点拨学生深入探究,闰土为
什么要香炉、烛台?让学生明确封建迷信以及封建等级观念
对农民的束缚。这样,经济上受盘剥,精神上戴枷锁,经
济能不破产吗?人格能不扭曲吗?农村经济凋敝了,城镇小
市民能不破产吗?至此,两人发生巨大变化的原因也就不言
自明了。在这堂课上,学生回答问题非常到位,思考极为
深入,精彩的个性化理解频频闪现,课后教学反馈证明这
堂课确实很成功。12济南的冬天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语言清新朴实,既是
一篇适合于训练朗读的好文章,又是一篇培养学生对语言
的理解和感悟能力的好作品。而学生常常不愿意多读文
章,更没有深人品味课文语言的良好习惯。有鉴于此,我
想本课的教学宜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来感受语言,通过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来品味语言,从而体会作者笔下自
然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教学设计】
1.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热爱自
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2.培养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和感悟能力,学习形象生动
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3.培养学生观察自然、欣赏自然、感悟自然的能力,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重点:体会作者笔下自然景物的特征,感受作者热爱
自然、热爱家园的感情。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品味语言来体会作者笔下自
然景物的特征,从而感受作者热爱自然、热爱家园的感
情。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
谈到冬天,大家都会联想到那凛冽的北风、刺骨的寒
流;说到冬天,大家又会想起“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
壮丽雪景。总之,冬天给我们的感受就是“寒冷”,就是
“纯白”,然而,
在北中国的济南,冬天非但没有一副严酷的面孔,反
倒使人觉得它“慈善”可亲、笑容可掬。今天,让我们一
起走进冬天的济南,去感受一下济南冬天的温馨。
二、朗读感知1.范读: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要求听
准字音,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及重音。
2.试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演读:指定一名学生朗读课文或指定一小组朗读课
文,其余学生根据朗读想象画面。
4.品读:由一名学生放声朗读,其余学生对他的朗读
进行评点。
5.整体感知: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作者围绕这一
特点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济南的冬天的特点是温晴,即温暖、响晴。作者围绕
这一特点,从三个方面写济南的冬天。先通过对比总写济
南冬天“温晴”的特点,赞扬济南是个“宝地”。然后写济
南的山,由济南的地理环境想象小山充满温情,再写到雪
后的山景等。最后写济南的水,写出水的澄清和多情,充
满赞美之意。
第二课时
一、质疑探究
由学生自主阅读,自主提出自己最感困惑或最感兴趣
的有价值的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将通过自主思考、合作
探究后仍不能解决的问题在全班交流,教师根据预设目标
及生成目标,筛选、整合出几个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再
次合作探究。如以下几个问题可视学生合作探究情况整合
抛出:
1.作者是如何紧扣“温晴”的特点写景抒情的?
2.作者对冬天的济南有怎样的感情?你是从哪些语句
体会出来的?
3.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
你的理由。
学生自主思考、合作探究,教师归纳明确:
1.济南冬天独有的美景是以其突出特点“温晴”为主
线贯穿全文的。作者紧扣这一点,三段文字写了冬天的山
景,第5自然段写了冬天的水色,按自下而上的顺序:水
面上、空中、半空中捕写水藻之绿,以衬托水之清澈、透
明。作者拓展想象,将天气和水色融为一体,描绘了泉城
鲜亮明丽的色彩。文章多用比喻和拟人,生动形象地表现
出济南冬天的无限生机和在冬天里孕育着的朦胧春意,表
达了作者喜爱赞美的深情。
2.作者热爱冬天的济南,对她充满赞美之情,表现这
种感情的语句很多,如“在北中国的冬天,而能有温晴的
天气,济南真得算个宝地”。“这是不是个理想的境界?”
“因为有这样慈善的冬天,干啥还希望别的呢”等。
3.引导学生抓住第2自然段中的“小山整把济南围了
个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
小摇篮里”等句子,再结合有关济南的地形特点等进行讲
解,使学生明白是怎样的特殊地形使济南的冬天“暖和安
适”。
二、品味语言
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句段,并简析自己
喜欢的理南。
学生自主品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这一圈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
个小摇篮里。
把济南比作“小摇篮”,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济南的可
爱。
2.一个老城,有山有水,全在天底下晒着阳光,暖和
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
“睡着”、“唤醒”用拟人的手法,将老城人格化,表
现了济南“暖和安适”的特点。
3.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用“卧”字来写村庄和雪,写出了它们的情态,仿佛
是写活物,活灵活现。
4.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将雪赋予人的情感,用拟人手法描绘出了薄雪娇美的
情态,生动贴切地写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
5.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
忍得冻上。
“不忍得”将水人格化,使水富有灵气,突出了绿的
珍贵、可爱、美丽。
6.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此句中“山们”运用了极含感情的拟人手法,“带水纹
的花衣”突出了下的是小雪,“穿”字准确地表现了雪、草
覆盖山坡的状态。
引导学生思考并归纳为什么本文的语言能如此优美?讨
论明确:
作者经过认真观察写出了自己的真切感受,还用了比
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三、拓展延伸
1.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冬天带领游客来济南,请你设
计一下导游词。2.从第3至5自然段中找出你喜欢的语句
并进行仿写。
四、作业
背诵课义最后三自然段。
【教学小故事】
这是一篇传统的课文,正因为是传统篇目,所以教学
前总觉得不会出现什么问题,可是,这次教学中却出现了
一个令我难忘的小插曲。当我提出“你是否觉得济南的冬
天是暖和安适的?请讲述你的理由”的问题时,几个学生都
回答了课文中与之相关的语句,即:小山整把济南围了个
圈儿,只有北边缺着点口儿。好像是把济南放在一个小摇
篮里。我非常赞赏地肯定了这几位学生的回答。突然,一
位学生站起来说:“老师,我还是不太明白,您能不能讲
得更清楚些?"我一时语塞,答应他查资料后再讲析一下。
课后,我请教了地理老师,并查阅了有关济南的各种地理
资料,然后把这个问题向学生讲解了一遍,学生听后豁然
开朗。看来,课前未让学生查阅有关济南的地理资料是一
个失误,但更说明了新课标强调学科之间的渗透、整合是
很有道理的。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广泛涉猎各
学科的知识,并将这些知识巧妙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实
施学科渗透、整合,既能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义能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看来,如何搞好学科之间的渗
透、整合是日前教改值得探究的课题。
13土地情诗
【教学构想】
《土地情诗》是本单元唯一用诗歌形式来表达对土地、
对祖国深情热爱的一课,形式简洁,寓意深厚,情深意长,
十分具有教育意义,尤其是其中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更
是感人心魄、久唱不衰的经典名篇。对于这样的当代诗歌
作品,大多数学生的感觉是“听一听,有所耳闻;看一
看,字都认得;读一读,不知其可”.都知道好,却不知道
好在哪里,如何欣赏。有鉴于此,我在本课的设计上确定
了两个重点:一是深入领会第一首诗《我爱这土地》本身
的巨大艺术魅力;二是引导学生掌握现代诗歌的欣赏技巧
与方法;在用浓烈的爱国情感冲击他们的灵魂的同时,也
交给学生们走进现当代诗歌艺术品味之门的钥匙。在本节
课的设计中力图展现三个亮点:
1.营造严肃、动人、投入的课堂氛围。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示范诵读和拓展深化
诗歌主题这些环节中力争把学生带人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情
境中,以自身严肃的态度引导学生向诗人、向作品致敬;
同时范读应具有一定的艺术感染力,才会收到预期的课堂
效果。
2.设计简单、明确,操作方便有效的诗歌欣赏环节。
这一部分设计很重要,不仅带领学生学习、欣赏“这
一首”,也应该可以帮助他们欣赏今后遇到的许多首现代诗
歌,所以设计上应简洁便于操作。《我爱这土地》贯穿始终
的就是四大环节“读”、“想”、“品”、“提”,以此来指导本
课另一首诗《中国的土地》的欣赏。
3.注重深化拓展,多媒体的利用绝不可小视。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在这节课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是
本课设计的一个亮点。尤其是最后一个环节中用多组图片
来展现一百年来中国的历史,配之以教师简洁扼要的讲解,
让学生对本课诗歌所展现的深刻情感有了一个具象的认识
和提高,这是老师单纯的语音表述所达不到的。
总之,诗歌教学的设计要力图靠近诗歌本身,不要把
作品放在一边空谈技巧与媒介的运用,教师本身要深入理
解作品,在贯穿整节课的吟诵中带领学生走向诗歌艺术的
殿堂,向大师们致敬。
【教学设计】
一、导入
PPT1放课前音乐。
大家看这张图片,看得出来是什么吗?对,这就是我们
美丽的地球,这里是中国,“雄鸡一唱天下白”,这个白色
的小块呢?是我们中国的宝岛一一台湾。XX年,温家宝总理
应邀访美,在当地的华人华侨见面会上,温总理深情地说:
“台湾问题让我辗转难眠。台湾是我的乡愁,是最大的国
殛……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他的一席话激起了在场所有人热烈的掌声,甚至
成为第二天各大媒体报导的醒目标题。是啊,这诗一样美
好动情的语言触动了人们心底深深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为什么我的H艮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
沉……”这被媒体争相转载的诗句,却并非温总理原创,
它早在1938年就唱响中国大地,它来自一首情诗,一首献
给土地的情诗,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它、感受它,来迎接一
次灵魂的冲击和洗礼吧!
PPT2o
二、作者、时代背景介绍
PPT3o
我们在学习一篇文章的时候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知
人论文”和“知世论文”,这样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文章的理
解,对于诗歌也是这样。作者艾青,是我国著名诗人,他
的作品中充满了对祖国的挚爱深情。1937年在卢沟桥打响
了抗日战争第一枪后,艾青目睹了日军的铁蹄肆虐横行,
整个中华大地哀鸿遍野,满目疮痍,于是他在1938年奋笔
写下了这首《我爱这土地》。
三、学法介绍
PPT4o
读,通过诵读来感受诗歌的音乐美;想,通过联想和
想象来体会诗歌本身所具有的画面美;品,通过咀嚼语言
和深人理解诗歌形象来把握诗歌丰富的意蕴美;提,通过
寻找或提炼关键语句来感受诗歌深刻的情感美。
四、读
1.放音乐,教师示范朗诵。
2.学生自己尝试在音乐背景中诵读。
3.共同研究什么才是好的朗读。
节奏一一音乐美,音乐是美的,是因为音乐有节奏。
示范第一句有节奏和无节奏的区别,然后快速读诗,大家
一起说怎么划分节奏。
重音一一能够表现作者情感的字眼要重读,不能泛泛
处理,如“悲愤的河流”等。
速度一一从表现的情感来看,应该是比较深沉的,不
能过快,同时部分标点也提示了语速,如“黎明”后面的
省略号。情感一一有些词语的感情色彩比较浓厚,如果能
够在诵读时表现出来,效果会很好。如“悲愤的河流”与
“无比温柔的黎明”,还有“嘶哑的喉咙”。
4.小结:
节奏、停顿、重音、速度和作者情感的把握都很重要。
PPT5o
5.全班齐读,放背景音乐。
五、想
在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有一个很关键的环节就是联想
和想象,我们通过这个过程,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把无
声的变成有声的,把纸上的文字变成脑海中鲜活的场景和
形象,从而给诗歌灌注鲜活的生命力。
1.一起走人想象的世界。请一位同学给大家诵读这首
诗,大家一起闭上眼睛,想一想,看到了什么?
学生诵读。
2.请学生描述看到的场景。
3.小结:
诗歌在想象中复活了。所以,想的过程就是一个给诗
歌灌注生命力的过程。
PPT6o
六、品
1.为什么会有这么丰富的想象力,这不得不归功于诗
歌中几个非常鲜明的形象,如土地、河流、黎明、小鸟等,
给人非常深刻的印象。但诗歌的欣赏仅仅从字面去理解显
然是单薄的,为了让诗歌更形象、更深刻,还要学会通过
语言的品味去进一步把握诗歌形象,从而感受诗歌丰富的
意蕴美。那么,刚才提到的几个形象,究竟有什么深刻的
含义呢?为了帮助理解,教师准备几幅图片。
PPT7o
2.提问:这些形象究竟有什么深刻含义?学生分组讨
论。
注意定语。①暴风雨一一日寇的践踏。深一步地扩充:
外族的侵略,历史上的鸦片战争也属于这个范畴。笼统地
说这些都是中华民族所遭受的苦难。
②土地一一中华大地。河流与风一一关注情感词,关
注状语,不仅指人民、不仅指情感,更准确的是指面对外
敌入侵,遭受苦难的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反抗精神。
③黎明一一黎明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受?是希望、生机、
新的开始。无比温柔给我们一种怎样的感觉?是宁静、祥和。
这里“黎明”指什么呢?指在风起云涌的人民斗争中,祖国
必将迎来胜利,迎接光明美好的未来,这里的黎明表现了
作者深切的向往。
④鸟一一不要忘记这只鸟,它在歌唱什么?它在歌唱饱
受苦难的中华大地、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和未来的希望。
为什么要歌唱?因为它热爱这片土地,更希望赋予人们
勇气和力量。
它的喉咙为什么是嘶哑的?因为这是一只饱受磨难的鸟,
它持续不断、不畏艰险地一直歌唱到生命的终结。同时它
背负着沉蘑的苦难和忧郁,它的呜叫是感叹中带有焦灼,
让我们体会到它对祖国的执着热爱。
这只鸟为什么会死去?是因力竭或是困难。
为什么最后说“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是指魂归
这片热土,生于斯、长于斯、葬于斯的至死不渝的情怀。
这只鸟是谁?从哪里看出来?从首句“假如我是一只鸟”
可以看出。
为什么作者在这里要把自己假设成一只鸟,而不是翱
翔天空的猎鹰或者是驰骋疆场的战马?这里的一只鸟象征了
最平凡、最普通的人民大众,连一只鸟都对土地如此痴情,
表现了作为普通民众的诗人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赤子深情。
在这里,鸟更可以理解为热爱祖国的普通民众。
3.小结:
把握诗歌形象的深刻含义,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步骤。
PPT8o
七、提
PPT9o
提,指提炼出情感,提炼出精华。这首诗中最能表现
出作者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
大家注意,这一小结是单独孤立出来的,它的画面感
非常强,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双饱含泪水的眼睛。不过,是
鸟的泪水还是作者的泪水?
可是,这样的祖国值得爱吗?当时的国家是怎样的?
既然这样,作者为什么会有这么深刻的爱?你爱这样的
国家吗?到这里,我们深刻理解了作者的情感。他在用心歌
唱、用灵魂歌唱、用自己全部的生命在歌唱。歌唱我们神
奇的土地,歌唱我们勤劳勇敢顽强的人民,歌唱祖国灿烂
的未来。这是一种深沉博大的爱国情感,怎能不让我们眼
里常含泪水?联想起今天的中国,它现在的一切变化和成就
无不是和我们中华民族努力奋进的精神息息相关,经历了
这么多的困难,我们的祖国仍然像凤凰一样浴火重生,这
是一个怎样壮丽的民族!怎样伟大的国家!到这里,我们是
不是能真正理解作者这种含泪的爱呢?
小结:提,抓住精髓、把握灵魂,让我们和作品走得
更近。
八、回顾与升华
下面,我们全班再次诵读全诗。在此之前,我们一起
来看一组图片,回顾一下中国一百多年来走过的历史,更
深刻地感受我们的祖国、我们的民族和这种带着泪水的爱!
PPTlOo
最后的图片:这一只鸟和我们前面看到的鸟有什么不
同?
通过人们的不懈努力,我们迎来了和平美好的今天。
今天是由无数个曲曲折折的昨天换来的,我们要认真过好
每一天,这是对历史的尊重,是对我们勇敢顽强的中国人
民的致意,是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致意!
教师领读,全班齐诵。
九、结束,布置作业
PPT11比较《中国的土地》自学完成对该诗内容的理解。
【教学小故事】
《土地情诗》是一组优秀的爱国诗歌,在我设计的过
程中,我几次停下来独自诵读它,居然发现自己的泪水毫
不做作地盈满眼眶。如何把作品的艺术魅力传递出来,让
学生感知到?如何让学生也能沉浸在这美好的艺术氛围中,
从而使灵魂受到冲击与净化?我决定多角度施力,拨动学生
们的心弦,其中,我最用心的莫过于课件的设计。
在自己充分感知和领悟作品之后,我开始了课件的设
计。这个课件功能涵盖还是比较广的,主要体现在如下几
个方面:
1.呈现诗歌欣赏课的设计脉络,让学生简明扼要地抓
住授课重点和欣赏技巧。
2.勾连诗歌意象与联想之问的桥梁。现代诗歌中意象
的理解十分重要,联想就成了理解中重要的一环,如何用
课件来启发联想从而再清意象的含义,课件作用非常大。
3.扩大视野、深化情感。诗歌展现的或许是时代大河
的一点,诗人的情感为何具有代表意义,为何在当今长盛
不衰,单凭教师空讲是出不了效果的。鉴于此,我搜集了
大量与诗歌内容息息相关的图片,尽力展示诗作在历史中
的代表性,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了这样一个苦难的民族之所
以站起来,是和千千万万和艾青一样深爱祖国的人民的存
在是分不开的,让诗歌鉴赏本身具有了一定的时代意义。
4.用声音元素打动学生。在诗歌示范朗读环节、学生自读
环节和集中影像展示等重要环节,我精心选择了一些十分
优秀、具有一定辅助情感升华作用的音乐作为背景,起到
了十分好的效果。
这节课程序设计、课件设计、课堂表现都要达到一定
高度才可能取得较好的课堂效果,对教师也是一次考验,
我不敢说自己达到了要求,但课堂上学生投人的神情和几
次响起的掌声,让我感受到内心有莫大的宽慰。
14最后一课
【教学构想】
这是一篇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用以培养孩子们爱
国情感的传统篇目。小说的内容并不深奥,可采取学生自
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小说的重点是
通过分析人物形象来理解主题。本文的主要人物有两个:
小弗朗士、韩麦尔先生,而这两个人物前后都发生了很大
的变化。由“变”可以逐步挖掘出文章深刻的内涵。有鉴
于此,教学应以“变”为切人点,探寻小弗朗士有哪些变
化,他的变化又是由那些变化引起的,为什么会发生这些
变化等逐层剥笋,归结核心。根据文本,在分析小弗朗士
的变化时,着重分析其心理活动;在分析韩麦尔先生的变
化时,着重分析他的衣着、神态、语言和动作,分析时不
可架空,要像韩麦尔先生那样把语言教学同激发学生的爱
国情感结合起来,让学生真正有所体验,受到感染。而这
种构思也体现了本单元的教学目的及本课的教学目的。
【教学设计】
1.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爱并努
力掌握好自己祖国的语言的主题。
2.理解心理、细节、场景描写的作用。
3.学习通过语言、外貌、动作、心理活动来刻画人物
的方法。
4.掌握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5.了解作者是怎样通过平凡的材料表现重大的社会问
题。
重点:通过分析人物语言、外貌、动作、心理的描写
来理解
人物形象,理解文章主题。
难点:掌握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两课时
第一课时一、导人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有一篇小说一直被人们誉为世界文
学宝库里的一颗璀璨的明珠,一直被各国中小学教材作为
必读篇日吗?它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法国著名小说家都德
的短篇小说《最后一课》,这篇小说为什么会产生如此巨大
的艺术魅力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后一课》。
二、交流资料,明确背景
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查找的有关作者及背景的资料,教
师补充介绍相关资料。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讨论明确这篇小说按照故事情节,可以分为课前、课
上和下课三部分。
第一部分这一部分通过小弗朗士在上学路上的见闻和
心理活动,交代了故事的背景。
第二部分写小弗朗士和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中
表现出的爱国热情。
第三部分写韩麦尔老师在“最后一课”结束时的悲壮
表情和不屈精神。
四、品读课文,探究小弗朗十的形象
要求学生朗读课文,找出捕写小弗朗十心理变化的语
句,并分类加以简要概括,显示出小弗朗士心理变化的过
程,教师引导学生从三个方面进行筛选归纳。学生自主阅
读、合作探究后教师引导归纳:
1.对普鲁士士兵:
幼稚无知
那些坏家伙
仇恨轻蔑2.对老师:
怕老师
同情老师
崇敬老师
3.对学习法语
讨厌学习
懊悔
难受
细心听讲
归纳明确: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
五、合作探究变化的原因
小弗朗士是个顽皮的孩子,学习上对自己要求不严,
但在最后一课中,他的思想感情发生了急剧变化,这种变
化的原因是什么呢?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变化的原因,教
师引导归纳:
1.他原本就不是一个坏孩子,他贪玩,但还能管住自
己。
2.他有一个好老师,韩麦尔先生的一言一行对他有着
巨大的教育作用。
3.更重要的是亡国的惨痛带来的巨大震撼,是《最后
一课》的典型环境,是普鲁士侵略者对法兰西人民民族感
情的无情伤害促使小弗朗士心灵深处的爱国主义思想的猛
醒。
六、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局部研读,分析韩麦尔的形象
品读韩麦尔先生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学生自
主、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最后一堂课上,韩麦尔先生有哪些“古怪”的举动?
怎么理解这些举动?
2.韩麦尔先生为什么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
3.怎样理解“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
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
话?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对于问题1的归纳:
①韩麦尔先生在最后一堂课上奇特的穿戴,对阿尔萨
斯人的批评,把“法兰西”、“阿尔萨斯”写在字帖上挂在
课桌的铁杆上……这一切古怪的举动,都流露出他对祖国
语言及对祖国的热爱。
②当要下课时,韩支尔先生脸色惨白、呆在那儿等神
态表明了韩麦尔先生面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陷入极大
的痛苦之中。
③他最后拿起了一支粉笔。使出全身力量,写“法兰
西万岁”几个大字体现了他对祖国强烈的爱和对祖国必胜
的信念。
问题2归纳:
这句话饱含了他对祖国语言深切的爱。问题3的归纳:
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的统治,钥匙比喻亡国奴实现解
放、通向自由的方法与途径。这句话是说只有记住本民族
的语言,不忘本民族文化,才能把人民组织起来反抗侵略
者,获得解放。
二、拓展延伸
1.从韩麦尔先生和小弗朗士身上,我们学到了哪些东
西?
2.结合实际,谈谈你对爱国主义有什么新的认识?
学生自主交流、合作探究,教师引导归纳:
1.本文通过法国一个小学生小弗朗士在最后一堂法语
课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的悲愤和
对祖国的热爱;表现了法国人民反对侵略、热爱祖国、热
爱并努力掌握好自己祖国语言的主题。
2.写作上主要掌握通过人物的语言、外貌、动作、心
理等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学习小说要善于从分析情节人手,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心理等描写的分析来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理解作
品的题。
四.布置作业
把郑振铎的《最后一课》与本文在内容和写作手法上
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异同。
【教学小故事】
这是一篇经典的“老”课文,我曾经在教学本课时认
为学生很容易理解这篇文章,诚然,小说的内容并不深奥,
很简单。正是被这种表面现象所迷惑,在教学本课时.我
抛开文本,让学生大谈特谈爱国主义精神。形式上有辩论、
演讲等。学生侃侃而谈,争论激烈,课堂可谓活跃至极,
但学生却没有什么收获,甚至对这种爱国主义情感无动于
衷,有的学生甚至说,现在学习外语比学习汉语还有用些,
有的说学习中文真没劲。我反思再三,觉得学生之所以出
现这种观点,是教师没有真正拨动他们情感的心弦,究其
原因,就是流于架空的分析,因此,学生没有感受,没有
体验,更没有触动。于是,我再次教学时,采取了事前结
合时代背景介绍普法战争相关资料,甚至结合港澳被割让
后受到殖民文化的侵略,殖民地文化繁衍的现象,结合现
实,让学生打下一个情感的基础,然后,发掘文本资源,
抓住朗读和语言教学这两个抓手,把引导学生深情朗读、
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与语言品味结合起来,让学生去感受,
让学生去体验,让学生在朗读和品味中受到熏陶和感染。
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再也没有以前那种认识,他们被小弗
朗士的巨大变化和韩麦尔先生爱国的伟大情感所感染。在
最后一个拓展环节中,有的学生谈得激情满怀。有的学生
甚至谈得声泪俱下。后来,我要求学生以“爱国主义”为
话题写一篇文章,我批阅后发现学生的文章融入了自己强
烈的爱国之情,极有真情实感。看来,教学不能流于形式,
不要架空分析,要紧扣文本,引导学生朗读品味、体验感
受。唯其如此,我们的学生才能真正实现知识与能力、过
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
值观的三丰收。
15河与沙【教学构想】
周涛是当代中国很知名的散文家和诗人。他的传世之
作《稀世之鸟》、《读童话》等散文作品以厚重的思想内涵、
强烈的忧患意识、凝练隽永的语言冲击着读者的眼球,受
到评论界的高度关注。《河与沙》这篇文章也反映了这一特
色。如何教读此文?我认为可从以下方面考虑。
第一,关于课文。首先,文章主旨对学生应该说是不
陌生的,环保观念早已深入学生心灵。但是,本文所表达
的环保主题,是与作者的经历息息相关,它打上了作者鲜
明的个性烙印。周涛长年生活于新疆,他对新疆有着难以
割舍的故土情结。新疆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他都表现
出深沉的热爱和眷念,并由此发展为对这片土地沉重的忧
思。他对环境与生态的强烈关注,使他走在同时代作家的
前列,成为当代中国的“杞人”和“环保卫士”。所以,作
者的环保主旨是与浓浓的故土情感、强烈的忧患意识紧紧
联系在一起的,这是《河与沙》的独到之处。理解了,这
一点,就不难理解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了。其次,文学作
品、是靠语言打天下的。作家的见解,往往包含在语言
中,甚至隐藏在语言的背后。本文语言应该说有一定深度,
学生不容易穿透它。所以,要引导学生认真品读和揣摩语
言,方能进入作者的思
想世界和情感世界。
第二,关于学生。初二下学期的学生在阅读能力上已
有一定发展,理解文本应该不成问题。但是,学生的阅读
能力不应该只停留在解读文本层面上,还应该有进一步的
发展。如果学生在读懂文章的基础上,能有新的生发,那
将是阅读过程的深化,也是阅读质量的提高。教师要积极
创造条件,使学生的阅读由“现实发展区”进入“最近发
展区”。
第三,关于整体布局。可分两课时进行。第一课时为
理解性阅读,主要任务是解读课文。解读要因文因人设标,
选好教学点。依本文而言,考虑到初二学生的实际水平,
可重点强化如下方面:关键句、材料的意图、全文的主旨。
第二课时为生发性阅读。生发可从以下途径人手:一是
“重构”,用自己的话整合文章内容,使之呈现新的面貌;
二是“补白”,对原文“空白”处进行增补性联想,使之
丰富具体;三是“仿写”,模拟课文精彩处,再进行创作;
四是“沟联”,联系社会生活、阅读生活,对原文作延伸理
解。当然生发性阅读要建立在扎实的理解性阅读基础之上,
否则,所谓“生发”便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这一构想体现了阅读教学既要“人乎其内”,又要
“出乎其外”的指导思想。其优势在于设计的弹性,对学
生实际阅读水平有一定拔高作用;劣势在于操作上难以驾
驭,尤其对于水平较差的学生,引导调动的难度将很大。
【教学设计】
1.通过品读散文形象而隽永的语言理解作品的思想感
情;在理解性阅读的基础上尝试生发式阅读。
2.增强保护生态环境的紧迫感和责任感。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任务:理解性阅读。
一、导入
中国当代文坛上有一位卓尔不群的作家,他的散文被
誉为“大散文”,他不抒发“小我”之情,而是书写大题材,
抒发“山河判断”之大情。他就是在新疆生活了大半辈子
的著名作家周涛。周涛对新疆有着深厚的感情,他不仅热
爱新疆很多著名的河流,也对新疆的沙漠和沙化有高度的
关注。下面我们一起走进周涛的散文《河与沙》。
二、解读课文
一读课文,整体把握:1.全文写了哪几样事物?
河、沙、人、树。
2.关注文章中起过渡作用的句子,可以帮助我们理清
文章的结构思路。找出文中承上启下的两句话,说说它们
在结构上是如何承上启下的。
“在河与沙的殊死搏斗中,夹在当中的是我们人”、
“夹在河流与沙漠之间的人,直到这时,才想起了树”。前
半句均承上,后半句均启下。
二读课文,局部探究:
先看多媒体画面剪辑:新疆塔里木河、伊犁河、楼兰
古城遗址、绿洲、土地荒漠化。
①作者把“河流”、“沙漠”分别比喻成什么?这个比喻
给你什么感觉?作者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生命之蛇:河流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和人类生活的栖
息地,“我”非常热爱它们,它们就像蛇一样“缠住了我的
心”。巨蜥:沙漠随时会淤塞阻断河流。
2.哪些语句体现了河与沙的搏斗是“殊死搏斗”?
“沙漠固执地蹲伏在那里,愚蠢而又警觉,充满仇恨
而冷酷无情,等待时机,随时准备猛地扑过去,并一口咬
断它。”
3.作者对一河”、“沙”分别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
些地方看出来的?
对河流是热爱态度,从第3自然段的几个比喻句可以
明显看出。对沙漠是厌恶态度,从第6自然段对沙漠的形
象化描述可以看出。
4.烧窑师傅诙谐谈话的背后是什么?
用原文表述:对生态环境的危机意识和呼吁。
5.作者对“人”是什么态度?你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
来的?
两点:一是赞扬人对生态环境的忧患,二是批评了砍
树等破坏生态的行为。
6.作者对“树”是什么态度?
树是伟大的‘‘魔杖",可以使沙漠、河流、人三者和
谐起来。
7.具体说说“树”的作用。
正面说:种树可保持水土,因此能保护河流、限制沙
漠。反面说:砍树导致土地沙化,从而形成新的沙漠;水
土流失而使河道淤塞乃至断流。请学生举实例说明。
三读课文,归纳主旨: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各有什么含义?与文章主旨有什么
关系9
题记:河流的开始就是生命的开始,也是人类文明的
开始。表达对河流的赞美颂扬之情。
结尾引用语:河流啊,你是孕育我们生命和文明的父
母。河流啊,由于人们乱砍滥伐,致使水土流失,你的水
流已浑浊不堪了。表达了对生态危机的痛心与悲哀。
题记和结尾的引用语进一步突现了文章主旨,有画龙
点睛之功,也使文章内容更厚重。文章主旨为:
1.歌颂河流对人类生命和文明的养育作用。
2.呼吁人类要保护好生态环境。
第二课时
任务:生成式阅读。
一、教师提出一个问题文章说河流是养育人类文明的
“保姆”。可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却是洪水泛滥成灾,给人
民生命财产造成巨大损失。是作者的观点有误吗?说说你的
意见。
作者的观点没错。砍树毁林,破坏生态,是洪水泛滥
的主要原因。
二、分角色情景表演
河流、沙漠、树的自诉。
要求:着力表现河流的“保姆”作用、沙漠的凶残、
树的无奈。可以用文中的话,提倡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再加
工。如果学生在课文基础上有所生发,教师应特别予以鼓
励。
应给5-8分钟让学生准备。可以合作创作,一人表演。
演后组织学生评价。评价重点:是否突出了规定的内容,
是否有文采,是否有感染力、冲击力。
三、根据文中内容解释“魔幻现实主义”
用魔幻的形式表达真实残酷的内容,多用丰富的想象
和艺术的夸张手法。
教师再举一例。比如有一小品:一个人穿着用动物皮
制成的华美服饰,可是他却在地上爬,甚至扒在马桶上喝
水。这一小品就是用荒诞的形式告诉人们:“虐待动物的人
已没有尊严可言,只是行尸走肉。”
四、创作小品,表现危机
五、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
环保应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比如:
不捕食青蛙、不乱扔废旧电池、不用一次性碗筷、节约纸
张等等。
【教学小故事】
学生合作创作的“魔幻环境小品”刚刚展示完毕,课
堂该进入尾声了。为了让学生反思一下实际生活中环保的
严峻形势,发挥一下语文课程的“人文熏陶”功能,我特
意设计了一个问题:“在环保方面,我们能做什么?”有学
生用小品的形式表现一下。我同意了。
小品成功了,兴奋和激动颠覆了课堂。本以为课堂已
近尾声,该“归于平淡”了,没想到居然掀起了新的高潮。
显然,我提出的那个问题已经“多余”了,一切尽在小品
中矣,我刻意追求的所谓“人文熏陶”成了学生小品剧的
当然副产品。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大声说:“孩子们,
你们是好样的!”
写作我说我家
【教学构想】
这个主题是为了让青少年学会热爱家庭、珍惜家庭的
温暖。家庭成员虽存在着代际差异,但要彼此尊重和宽容,
青少年要理解父母,学会体贴父母,能够承担一份家庭的
责任和义务。
八年级学生有十几年的家庭生活的亲身体验,一定留
下了很多感人的记忆和故事。我想,让学生们把这些精彩
的场景和感人的故事呈现给大家,共享这些生活中的经历,
一定能感悟到什么,这些感悟会让学生们终生难忘,因为
这事发生在他们的身上,其教育效果将是深刻的。
在上这一课时,学生可以口述家庭的感人故事,也可
以带自己家的照片给大家看,但如果能用数码相机将家庭
的环境和感人的场面拍下来与大家共享,更能给人以身临
其境的感觉。八年级的学生感情丰富,但对父母的辛劳不
见得有很深的了解,拍摄的过程也是更深一步地了解家人、
与家人增进感情的过程。经了解,有部分孩子家里有数码
相机和摄像机,具备活动的条件。学校也有多媒体教室和
微机室,可为活动过程中的照片和摄像的处理提供设备和
资源。就可以让学生们学会将拍摄的照片或摄像做成简单
的影片在课堂上播放,给大家以身临其境的感受。
【教学设计】
课前设计若干题目进行问卷调查,然后根据调查所得
设计教学程序,将家庭生活分为几个层次。在教学中激发
思维,先回忆描写亲情的诗句,回忆学过的描写家庭生活
的课文,然后自然过渡到叙说家庭中发生的各种平凡的、
不平凡的往事,让同学们能用真情实感去开启家庭生活的
“仓库”,拨动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学会“发现”,营造
良好的习作氛围。
1.通过本节课,进一步学习用精练的语言和得体的态
度表述“我”家的故事和对家人的爱。
2.从讲述和拍摄的故事中体会家在成长中的作用,探
讨家为什么可爱,理解父母的辛劳,感念父母的养育之恩,
将热爱家庭的观念转化为行动。
3.学会发现和积累家庭生活素材。培养学生爱思考、
善探究的习惯。
4.通过拍摄、编辑、展示自家故事等系列活动,提高
信息素养,学会用信息技术手段收集和整理资料的方法。
5.培养学生说真话、诉真情的好习惯。
6.引导学生感悟亲情,关心他人,培养热爱亲人的感
情及对家庭的责任感。
重点: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写作素材,挖掘
有价值的典型材料。学习“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做到
具体真切、生动感人,有真情实感。
难点:围绕一事一物写一篇作文,具体生动,融人真
情实感。一课时
1.教师进行家庭情况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家庭境况。
2.学生完成问卷调查表,收集〜至两句抒写亲情的古
诗句。
3.收集家中有特别意义的物品或照片,弄清物品发生
的趣事。
4.调查班上有哪些学生家有摄像机,将全班同学分组,
保证每组有一台摄像机。
5.信息技术准备:
①摄录。
收集家庭感人故事,用相机或摄像机汜录下来。如对
家庭的感觉一一家庭的介绍,可以照片为主;“我”在家庭
中成长一一“我”的成长历程,照片、摄像均可;父母是
我们的启蒙老师,家庭是我们的第一所学校一一父母对
“我”的教育;天伦之乐一一大家庭的温暖;其他感人故
事一一父母的一天,各种难忘的家庭故事。
②编辑。
将拍摄的照片和摄像剪辑合成,配上音乐、字幕或画
外音,制作成主题明确的小影片。
多媒体教室里,一阵悠扬的音乐响起,大屏幕上出现
了一幅幅引人遐想的画面。《我说我家》一课,就在这优美
的氛围中开始了。
一、品味家庭亲情温暖
师:“同学们是不是觉得这首曲子很耳熟?谁知道这首
曲子的名字?”
有学生举起手来:“我知道,这是肯尼基的《回家》。”
师:“听这首曲子,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我感受到了回家的喜悦。”“我想到家人等我回家的
情景。”“我有点儿想家。”学生们纷纷回答。
师:“看来我们的感受是相同的,我也体会到了。请
同学们说一说,当一个人在外的时候,最想念的人是谁?当
取得好成绩或遇到不开心的事时,最想告诉的人是谁?”
多数学生答道,当然是自己的家人一一爸爸、妈妈、
爷爷、奶奶、弟弟或妹妹等。师:“请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
象,用一句话来表达家是什么?”
有的说家是一棵树,自己是树上的一个果子;有人说
家是航空母舰,家是海洋,家是撒娇的地方,家是心灵的
归宿,家是避风的港湾……对家的认识从同学们精彩的比
喻中可见一斑。
师:“俗话说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土窝,你们是怎
么理解这句话的?”
“再好的地方,都不如自己的家。”
“自己的家也许不够豪华富贵,但是很温暖,自己的
家永远是最好的。”
“自己的家虽穷,但却是最可爱的。”
二、感悟亲情我说我家
说起家就有一种亲切感,家是心灵的海,亲情是海中
的浪花,从古至今.家是人们感觉最温馨的港湾。无论身
在何处,首先想到的是家,挂念的是亲人。即使是离异的
家庭,或是父母不在身边的家庭,也有一股别样的亲情。
1.由两至三个学生自愿诵读自己搜集到的表达亲情的
古诗句。
如:“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
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等。
现在请同学们再想一想:我们学过的课文中哪些是写
家庭成员之问的故事的?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例:朱自清的《背影》表达的是父子情。莫怀戚的
《散步》描写的是三代亲情。《金黄的大斗笠》写的是姐弟
情。
这些文章都很感人,为什么能打动人呢?我们能不能从
这些文章所选的素材上得到一些启发?
①所选的事例其实都是常见的生活小事。
②作者善于观察、发现身边小事,从中挖掘深意。
2.教师拿出来一张自己的照片,讲述自己感悟最深的
情感体验。
这时,教师播放了苏格兰民歌《可爱的家庭》,在优美
舒缓的歌声中,教师请学生闭上眼睛,厢尽量和缓的语调
问:“说到家,最先浮现在你们眼前的是什么?你们最爱家
的哪一点?”
学生的回答中,有家里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
阳台上的花、家里养的小宠物、小而温馨的客厅、拥挤的
卧室、漂亮的书架,等等。
教师点头赞同:“家实在可爱,有家的感觉真好,刚才
浮现在同学们眼前的,除了最喜欢的东西,一一定还有许
多感人的故事吧?能讲出来跟我们一起分享吗?”
3.学生拿出收集的家中有特别意义的物品、照片,或
是最能体现自家中温暖亲情的小事在班中交流。
以小组为单位,各说一件自家中最能体现温暖亲情的
小事,包括和父母之间,和爷爷奶奶之间,和外公外婆之
问,以及和其他亲人之间的相互关怀、相互体贴、相互谦
让等。如,一杯茶、一盆洗脚水、一个电话、一句问候等
等。要求说话时要有条理,简洁明白,每人最多不超过2
分钟。然后嘲绕“家”字各取一个文题,看谁取得又快又
好。
4.用5_7分钟的时间,小组推荐好的文题在班上交流,
并请出题人说说自己文题中隐蔽的小故事。要求口齿清楚,
语言尽量简洁、流畅。
教师点拨:
同学们向我们讲述了家中的故事,这足以证明他们平
时能够关注生活,观察身边的小事,能从各个方面、各个
角度展现自己的家庭面貌。如在反映家庭亲情时,有尊老
情,有手足情,也有夫妻深情;在反映家庭矛盾时,有父
母、子女之间的观念、见解冲突,也有夫妻间的情感冲突。
那么,要把家庭中发生的事情讲述得感人、明白易懂,你
们认为需要做到哪几点呢?
①感情真挚②举例典型③思路清晰④注意细节的描摹
5.小组展示并解说了自己拍摄的家庭影片。
师:“同学们,家有风和日丽的时候,也有风雨交加
的时候,经历风雨,我们更能体会家的重要和可爱。”“一
周以来,同学们利用业余时间,拍摄和制作了自己家庭生
活的小影片,下面,就请各小组同学来展示你们拍摄的
‘可爱的家'吧!”
三、抒写亲情我爱我家
1.师生情感互动。
师:“同学们想没想过,家为什么这么可爱?让我们如
此留恋?”
“因为有爱”、“因为家人互相倾心相爱”、“家庭温馨
和睦”。
师:“同学们,我们都很爱自己的家人,我们都希望
自己的家更加温馨可爱,我们应该怎样爱我们的家?我们怎
样才能让爱常驻我们的家呢?”
“爱是不吵架”、“爱就是忍耐”、“爱就是付出”、“爱
是不嫉妒”、“爱是感谢”、“爱是珍惜时光和年华”……
2.将课前的家庭情况调查结果略作介绍。
概括起来有三类:
①撒满温馨②充满矛盾③埋藏痛楚
托尔斯泰说过一句话:“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
家庭却各有各的不幸。”从同学们对家的感情和责任感来
看,都有一颗热爱亲人和家庭的心。从今天同学们搜集的
素材来看,有的是非常平凡的事,甚至是平时认为理所当
然、不屑一顾的小事,但都能充分体现出对亲情的感悟。
希望同学们不仅要关心家庭,还要学会关注社会、关心他
人,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
3.如何进行作文材料的积累和筛选呢?
作文材料的积累和筛选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发
现和感悟,即要做生活的有心人。
在这里我们所说的家是小家,其实,每人对家的理解
都不同,小到自家,大到集体,甚至是国家,都可以成为
我们的写作对象。大家爱我们的“小家”,更要爱我们的班
级、爱我们的学校、爱我们的祖国,我们的“大家”。
4.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以“家”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写作要求:
①写清楚事情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
过、结果。
②中心明确:动笔前先确定中心,在写作中注意始终
不偏离这个中心。-
③详略恰当:详写与中心关系密切的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样品订购合同模板
- 皮具连锁加盟合同模板
- 石材批发定制加工合同范例
- 二零二四年度数据中心消防保障系统安装合同2篇
- 电厂联营协议合同范例
- 油罐买卖合同模板
- 2024年有关校长演讲稿(3篇)
- 交通安全活动主题方案(2篇)
- 2024年度污水处理项目合同
- 环保设备定做合同范例
- 文化差异与跨文化交际知到章节答案智慧树2023年郑州大学
- 毒力回归方程 EXCEL在毒力回归计算中的应用
- 基恩士FS-N18N放大器常用调试说明书
- 中学生不良情绪产生的原因与调节方法的研究
- 仁爱版英语七年级单词总测试-
- 女性生殖系统生理 卵巢的周期性变化
- 保洁人员排班表
- 物品保管记录表
- 2023年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招聘笔试题库及答案解析
- 领导在班组长会上的讲话(5篇)
- 安健环责任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