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测试与评估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1页
产品测试与评估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2页
产品测试与评估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3页
产品测试与评估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4页
产品测试与评估规范作业指导书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产品测试与评估规范作业指导书TOC\o"1-2"\h\u32513第1章引言 4169451.1目的与范围 4212261.2测试与评估准则 5235051.3参考文档 529203第2章测试准备 5137832.1测试环境搭建 5191042.1.1硬件环境 5207262.1.2软件环境 52692.1.3网络环境 5132952.2测试工具与设备 6277802.2.1测试工具 6161332.2.2测试设备 6171442.3测试团队组织 6133602.3.1团队构成 6233012.3.2团队职责 6250832.3.3团队协作 623015第3章产品功能测试 736243.1功能性测试概述 756353.2基本功能测试 7262523.2.1测试目的 7314433.2.2测试内容 7127443.2.3测试方法 7248943.3高级功能测试 717343.3.1测试目的 8101463.3.2测试内容 8187233.3.3测试方法 8284313.4边界条件测试 8230263.4.1测试目的 8203613.4.2测试内容 8100993.4.3测试方法 89046第4章功能测试 8234834.1功能测试概述 8188364.2负载测试 9105894.2.1测试场景设计:根据产品实际应用场景,设计合理的负载测试场景,包括用户数量、操作频率、数据量等。 96914.2.2测试工具与设备: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和设备,保证测试环境与实际应用环境一致。 9283064.2.3测试执行:按照设计的测试场景,逐步增加负载,监测产品功能指标的变化。 9239394.2.4结果分析:分析测试结果,确定产品在负载条件下的功能瓶颈,为功能优化提供依据。 9272544.3压力测试 986974.3.1测试场景设计:设计极端条件下的测试场景,包括最大负载、数据量、操作频率等。 9238884.3.2测试工具与设备:选择能够模拟极端条件的测试工具和设备,保证测试的准确性。 9201844.3.3测试执行:逐步增加压力,直至产品无法正常工作或出现功能严重下降的情况。 9297014.3.4结果分析:分析测试结果,评估产品在极端压力下的功能表现,为产品的稳定性优化提供参考。 9107194.4稳定性测试 982214.4.1测试场景设计:设计长时间运行的测试场景,包括正常运行负载、数据量等。 1077264.4.2测试工具与设备:选择能够持续监测产品功能的测试工具和设备。 10186994.4.3测试执行:在规定时间内,持续运行产品,监测功能指标的变化。 10171454.4.4结果分析:分析测试结果,评估产品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功能稳定性,为产品的可靠性优化提供依据。 1026769第5章兼容性测试 10299005.1软硬件环境兼容性 10295685.1.1软件环境兼容性 1032231操作系统兼容性 1014618数据库兼容性 1028282中间件兼容性 10304325.1.2硬件环境兼容性 103021处理器兼容性 102974内存兼容性 1013716硬盘兼容性 1119430显卡兼容性 11232995.2网络环境兼容性 11192975.2.1网络协议兼容性 1195645.2.2网络速率兼容性 11188395.2.3网络稳定性兼容性 11276615.3数据兼容性 1197685.3.1数据格式兼容性 11262605.3.2数据版本兼容性 1180675.4第三方应用兼容性 11293895.4.1浏览器兼容性 11308795.4.2外部系统兼容性 11149255.4.3插件兼容性 1117736第6章安全性测试 1261356.1安全性测试概述 12230326.2数据保护测试 12263626.2.1数据加密 128556.2.2数据备份与恢复 12283586.2.3数据访问控制 1227736.3访问控制测试 12316886.3.1用户身份认证 12309716.3.2权限管理 12294216.3.3操作审计 12193046.4恶意代码防范测试 12241146.4.1恶意代码检测 13173036.4.2恶意代码防护 1389136.4.3系统防护能力 1323768第7章用户体验测试 13219677.1交互设计测试 13110557.1.1目的 1325497.1.2测试内容 13127757.1.3测试方法 1326717.2界面设计测试 13307617.2.1目的 13204057.2.2测试内容 1348197.2.3测试方法 14103437.3易用性测试 14221017.3.1目的 1477367.3.2测试内容 14144577.3.3测试方法 1479777.4可访问性测试 14269247.4.1目的 14301127.4.2测试内容 1488967.4.3测试方法 1411800第8章可靠性与可维护性测试 14300378.1可靠性测试 14162598.1.1目的 15118298.1.2测试内容 15132108.1.3测试方法 15172628.2可维护性测试 15139838.2.1目的 15115078.2.2测试内容 15292948.2.3测试方法 1582008.3故障处理测试 15304098.3.1目的 15167048.3.2测试内容 1574118.3.3测试方法 16187278.4更新与升级测试 1693608.4.1目的 16226508.4.2测试内容 16306538.4.3测试方法 16159第9章测试报告与评估 16109879.1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 16128949.1.1测试数据收集 16188059.1.2测试数据分析 16313759.2缺陷报告与跟踪 17184479.2.1缺陷报告 17126269.2.2缺陷跟踪 17255249.3测试总结报告 1760799.3.1报告内容 1763919.3.2报告格式 171229.4评估结果与建议 17324799.4.1评估结果 18167889.4.2建议 1827071第10章测试结束与交付 182522810.1测试结束条件 18759010.1.1产品所有测试案例执行完毕,且无重大缺陷。 182035810.1.2已修复的缺陷经过验证,保证问题不再出现。 182184110.1.3测试覆盖率达到预定目标,保证产品各项功能、功能指标满足需求。 182531210.1.4各类风险得到有效识别和控制,且已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 181889610.1.5满足我国相关法规、标准以及客户要求。 182478710.2交付物清单 18211210.2.1测试报告:包括测试概述、测试结果、缺陷统计、风险评估等。 18736710.2.2修复缺陷的详细记录:包括缺陷描述、原因分析、解决方案等。 18364310.2.3用户手册和维护指南:指导用户正确使用产品,并提供维护建议。 183237310.2.4设计文档和:保证产品可维护性和可持续性发展。 181099610.2.5测试工具和测试数据:便于后续测试活动的开展。 18335810.3测试经验总结 182102210.3.1分析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总结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 18648210.3.2对测试方法、工具和流程进行评估,总结有效经验和不足之处。 181408810.3.3梳理测试过程中的沟通和协作情况,优化团队协作效率。 18873910.3.4对测试人员的能力和技能进行评估,提出培训和提高建议。 183112210.4后续工作建议 181451610.4.1建立持续集成和持续部署环境,保证产品质量的持续稳定。 191534410.4.2加强产品上线后的监控和数据分析,及时发觉并解决问题。 193213510.4.3定期对产品进行回顾和优化,提高产品用户体验和满意度。 192849710.4.4深入了解行业动态和技术发展趋势,为产品迭代升级提供支持。 192789610.4.5建立完善的客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并处理客户意见和建议。 19第1章引言1.1目的与范围本章旨在明确产品测试与评估的目的、任务及适用范围,为后续的测试与评估工作提供指导。本规范适用于各类产品在研发、生产、验收等阶段的测试与评估活动。1.2测试与评估准则为保证产品测试与评估的客观性、公正性和有效性,以下准则应予以遵循:(1)依据国家及行业标准进行测试与评估;(2)测试方法应具有科学性、可重复性和可追溯性;(3)保证测试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4)评估结果应真实反映产品的功能、质量及安全性;(5)对测试与评估过程中发觉的问题,应及时进行分析、改进。1.3参考文档以下文档为本规范编写过程中的参考文件,但不限于:(1)GB/T114572006《软件工程术语》;(2)GB/T155322008《软件测试规范》;(3)GB/T190012016《质量管理体系要求》;(4)GB/T195802017《信息安全技术安全测试规范》;(5)相关行业标准及企业内部标准。第2章测试准备2.1测试环境搭建2.1.1硬件环境(1)根据产品需求,配置符合测试要求的计算机硬件,包括但不限于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等。(2)保证硬件设备功能稳定,满足测试过程中对计算功能、存储容量及传输速率等方面的需求。(3)配置适当的网络设备,保证测试过程中网络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1.2软件环境(1)根据产品兼容性要求,选择合适的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2)安装与配置测试所需的软件环境,保证软件之间相互兼容,无冲突。(3)对软件环境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以保证测试环境与实际运行环境的一致性。2.1.3网络环境(1)根据测试需求,搭建合适的网络拓扑结构,包括局域网、广域网等。(2)配置网络设备,保证网络带宽、延迟、丢包等参数满足测试要求。(3)对网络环境进行监控,保证测试过程中网络稳定、可靠。2.2测试工具与设备2.2.1测试工具(1)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包括但不限于功能测试工具、功能测试工具、安全测试工具等。(2)保证测试工具的版本与产品兼容,并对测试工具进行定期更新。(3)对测试工具进行培训,使测试团队能够熟练使用。2.2.2测试设备(1)根据测试需求,准备相应的测试设备,如移动设备、服务器、网络设备等。(2)保证测试设备的功能、型号、版本等满足测试需求。(3)对测试设备进行维护和保养,保证设备在测试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可靠性。2.3测试团队组织2.3.1团队构成(1)测试团队应由项目经理、测试工程师、开发工程师、技术支持等角色组成。(2)根据项目规模和测试需求,合理配置测试团队成员,保证团队成员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2.3.2团队职责(1)项目经理:负责测试项目的整体规划、管理和协调,保证测试工作按计划进行。(2)测试工程师:负责编写测试用例、执行测试、报告缺陷,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3)开发工程师:协助测试工程师定位缺陷,提供技术支持,并对产品进行修复。(4)技术支持:负责测试环境的搭建、维护,并为测试团队提供技术支持。2.3.3团队协作(1)建立有效的沟通机制,保证测试团队内部及与其他团队之间的信息畅通。(2)定期召开测试会议,讨论测试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测试策略。(3)鼓励团队成员相互学习、分享经验,提高测试团队的整体能力。第3章产品功能测试3.1功能性测试概述本章主要针对产品的功能性进行测试与评估。功能性测试旨在验证产品是否按照设计规范正确地实现了各项功能,保证产品在实际应用中满足用户需求。本测试依据产品需求说明书、设计文档及相关国家标准进行,包括基本功能测试、高级功能测试和边界条件测试三个方面。3.2基本功能测试3.2.1测试目的验证产品的基本功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保证产品在正常使用条件下能够稳定、可靠地运行。3.2.2测试内容(1)按照产品需求说明书,对产品的每个基本功能进行操作,检查是否能够按照预期执行。(2)验证产品在各种操作环境下的稳定性,包括但不限于:操作系统、浏览器、硬件配置等。(3)检查产品在各种网络环境下的可用性,包括但不限于:有线网络、无线网络、不同网络速度等。3.2.3测试方法(1)采用黑盒测试方法,通过操作界面进行功能操作,观察实际运行结果与预期结果是否一致。(2)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对产品进行反复、大量的操作,验证产品稳定性。(3)模拟不同网络环境,对产品进行测试,评估产品在各种网络环境下的可用性。3.3高级功能测试3.3.1测试目的验证产品的高级功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保证产品在复杂应用场景下能够正常运行。3.3.2测试内容(1)对产品的高级功能进行操作,检查是否能够按照预期执行。(2)验证高级功能在多种组合使用情况下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检查高级功能与其他模块的协同工作情况,保证系统整体功能。3.3.3测试方法(1)采用黑盒测试方法,结合实际应用场景,对高级功能进行深入测试。(2)使用自动化测试工具,模拟多种组合使用情况,验证高级功能的稳定性和可靠性。(3)通过模块间调用关系的分析,检查高级功能与其他模块的协同工作情况。3.4边界条件测试3.4.1测试目的验证产品在边界条件下是否能够正常运行,防止潜在的错误和异常情况。3.4.2测试内容(1)对产品的输入、输出边界值进行测试,检查系统是否能够正确处理。(2)验证产品在各种极限条件下的功能和稳定性,如:最大并发数、最大数据量等。(3)检查产品在异常情况下的应对策略,如:网络中断、硬件故障等。3.4.3测试方法(1)采用边界值分析法和等价类划分法,设计测试用例,对产品进行边界条件测试。(2)模拟极限条件,对产品进行压力测试,评估产品功能。(3)通过故障注入、异常情况模拟等方法,检查产品在异常情况下的应对策略。第4章功能测试4.1功能测试概述功能测试旨在全面评估产品的功能指标,包括处理速度、响应时间、资源消耗等,以保证产品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满足预定的功能要求。本章将详细介绍功能测试的各类方法,包括负载测试、压力测试和稳定性测试,以帮助测试工程师全面评估产品的功能表现。4.2负载测试负载测试是模拟产品在正常工作负载下的功能表现,主要目的是评估产品在规定的工作负载下能否达到预期的功能指标。负载测试应包括以下内容:4.2.1测试场景设计:根据产品实际应用场景,设计合理的负载测试场景,包括用户数量、操作频率、数据量等。4.2.2测试工具与设备:选择合适的测试工具和设备,保证测试环境与实际应用环境一致。4.2.3测试执行:按照设计的测试场景,逐步增加负载,监测产品功能指标的变化。4.2.4结果分析:分析测试结果,确定产品在负载条件下的功能瓶颈,为功能优化提供依据。4.3压力测试压力测试是评估产品在极端工作条件下的功能表现,以确定产品的功能极限和稳定性。压力测试应包括以下内容:4.3.1测试场景设计:设计极端条件下的测试场景,包括最大负载、数据量、操作频率等。4.3.2测试工具与设备:选择能够模拟极端条件的测试工具和设备,保证测试的准确性。4.3.3测试执行:逐步增加压力,直至产品无法正常工作或出现功能严重下降的情况。4.3.4结果分析:分析测试结果,评估产品在极端压力下的功能表现,为产品的稳定性优化提供参考。4.4稳定性测试稳定性测试是评估产品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功能稳定性,以保证产品在持续工作条件下能够保持良好的功能表现。稳定性测试应包括以下内容:4.4.1测试场景设计:设计长时间运行的测试场景,包括正常运行负载、数据量等。4.4.2测试工具与设备:选择能够持续监测产品功能的测试工具和设备。4.4.3测试执行:在规定时间内,持续运行产品,监测功能指标的变化。4.4.4结果分析:分析测试结果,评估产品在长时间运行过程中的功能稳定性,为产品的可靠性优化提供依据。第5章兼容性测试5.1软硬件环境兼容性5.1.1软件环境兼容性本节主要对产品的软件环境兼容性进行测试与评估。测试范围包括操作系统、数据库、中间件等软件环境的兼容性。操作系统兼容性测试产品在不同操作系统平台(如Windows、Linux、macOS等)上的运行情况,验证产品在各个操作系统上的功能、功能和稳定性。数据库兼容性针对产品支持的数据库类型,测试产品在不同数据库(如MySQL、Oracle、SQLServer等)上的数据存储、查询和操作等功能。中间件兼容性检验产品与常见中间件(如Tomcat、WebLogic、IIS等)的兼容性,保证产品在各种中间件环境下的正常运行。5.1.2硬件环境兼容性对产品的硬件环境兼容性进行测试,包括处理器、内存、硬盘、显卡等硬件设备的兼容性。处理器兼容性测试产品在不同品牌和型号的处理器上的运行情况,保证产品在各种处理器环境下的功能和稳定性。内存兼容性验证产品在不同容量和频率的内存配置下的运行情况,以保证产品在各种内存环境下的可用性。硬盘兼容性检验产品在不同类型(如SATA、SSD等)和容量硬盘上的功能表现,保证产品在各种硬盘环境下的兼容性。显卡兼容性针对产品对显卡的需求,测试产品在不同品牌和型号显卡下的显示效果和功能。5.2网络环境兼容性5.2.1网络协议兼容性验证产品在不同网络协议(如HTTP、FTP等)下的通信功能和功能。5.2.2网络速率兼容性测试产品在不同网络速率(如2Mbps、10Mbps、100Mbps等)下的表现,以保证产品在各种网络环境下的可用性。5.2.3网络稳定性兼容性检验产品在网络波动、断线等不稳定网络环境下的应对能力,以保证产品的稳定性。5.3数据兼容性5.3.1数据格式兼容性验证产品对不同数据格式(如CSV、XML、JSON等)的解析和导入导出功能。5.3.2数据版本兼容性测试产品在处理不同版本数据时的兼容性,保证产品在数据版本更新时的平稳过渡。5.4第三方应用兼容性5.4.1浏览器兼容性针对Web应用产品,测试在不同浏览器(如Chrome、Firefox、IE等)上的兼容性。5.4.2外部系统兼容性验证产品与其他外部系统(如ERP、CRM等)的集成兼容性,保证产品在与其他系统交互时的稳定性和可靠性。5.4.3插件兼容性检验产品与常见插件(如Flash、Java等)的兼容性,以保证产品在各种插件环境下的正常运行。第6章安全性测试6.1安全性测试概述本章主要针对产品的安全性进行测试与评估。安全性测试旨在验证产品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对各种安全威胁的防护能力,保证产品在运行过程中数据的安全性和系统的稳定性。安全性测试主要包括数据保护测试、访问控制测试和恶意代码防范测试三个方面。6.2数据保护测试数据保护测试主要针对产品中的数据存储、传输和处理过程进行安全性验证。测试内容包括:6.2.1数据加密验证产品是否对敏感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以及加密算法的强度是否符合国家标准。6.2.2数据备份与恢复检查产品是否具备数据备份功能,以及数据恢复的完整性和可用性。6.2.3数据访问控制验证产品是否对数据访问进行严格控制,防止未授权访问和操作。6.3访问控制测试访问控制测试主要针对产品的用户身份认证、权限管理和操作审计等方面进行验证。测试内容包括:6.3.1用户身份认证检查产品是否采用安全可靠的认证方式,如密码、数字证书等,保证用户身份的真实性。6.3.2权限管理验证产品是否对用户权限进行合理分配和严格控制,防止越权操作。6.3.3操作审计检查产品是否记录关键操作日志,以便在发生安全事件时进行追踪和审计。6.4恶意代码防范测试恶意代码防范测试主要针对产品在面临病毒、木马等恶意代码攻击时的防护能力进行验证。测试内容包括:6.4.1恶意代码检测验证产品是否具备检测恶意代码的功能,包括病毒、木马、后门等。6.4.2恶意代码防护检查产品在检测到恶意代码时,能否进行有效防护,如隔离、删除等。6.4.3系统防护能力评估产品在面临恶意代码攻击时,系统的稳定性和抗攻击能力。通过本章的安全性测试,旨在保证产品在设计和实现过程中,具备较强的安全防护能力,为用户提供安全可靠的使用环境。第7章用户体验测试7.1交互设计测试7.1.1目的本测试旨在评估产品交互设计是否符合用户需求,提高用户体验。7.1.2测试内容(1)交互逻辑:检查产品的交互逻辑是否符合用户的使用习惯和心理预期。(2)功能流程:验证产品功能流程的合理性,保证用户在使用过程中能够顺畅完成任务。(3)反馈机制:评估产品在用户操作过程中的反馈是否及时、准确、友好。7.1.3测试方法采用任务分析法、用户访谈法、观察法等方法进行交互设计测试。7.2界面设计测试7.2.1目的本测试旨在评估产品界面设计是否符合审美和操作便利性要求,提升用户体验。7.2.2测试内容(1)视觉设计:检查界面布局、色彩、字体等视觉元素是否美观、协调。(2)布局合理性:评估界面布局是否符合用户使用习惯,功能模块划分清晰。(3)信息呈现:验证信息呈现方式是否清晰易懂,便于用户快速获取关键信息。7.2.3测试方法采用视觉分析法、用户访谈法、专家评审法等方法进行界面设计测试。7.3易用性测试7.3.1目的本测试旨在评估产品易用性,保证用户能够轻松、高效地使用产品。7.3.2测试内容(1)学习成本:评估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学习成本,包括功能查找、操作方法等。(2)操作效率:测试用户在完成特定任务时的操作效率,分析产品是否具备高效性。(3)错误率:观察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错误的频率,分析错误原因。7.3.3测试方法采用易用性测试法、任务完成时间测试法、错误率统计法等方法进行易用性测试。7.4可访问性测试7.4.1目的本测试旨在评估产品对各类用户(包括残障人士)的可访问性,提高产品的普及率。7.4.2测试内容(1)适应性:检查产品是否具备适应不同设备、浏览器的能力。(2)辅助功能:评估产品是否提供语音、屏幕阅读器等辅助功能,方便残障人士使用。(3)兼容性:测试产品在多种操作系统、设备上的兼容性。7.4.3测试方法采用兼容性测试法、辅助功能测试法、用户访谈法等方法进行可访问性测试。第8章可靠性与可维护性测试8.1可靠性测试8.1.1目的可靠性测试旨在验证产品在规定条件和规定时间内,能够正常运行,满足设计要求的稳定性和可靠性。8.1.2测试内容(1)环境适应性测试: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如温度、湿度、振动等),验证产品的功能稳定性。(2)长时间运行测试:在连续运行指定时间后,产品功能应符合规定要求,无故障发生。(3)抗干扰能力测试:验证产品在电磁干扰、电源波动等外部影响下的稳定性。8.1.3测试方法(1)采用标准测试方法,结合产品特点制定详细的测试方案。(2)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产品的可靠性水平。8.2可维护性测试8.2.1目的可维护性测试旨在验证产品在维修、保养、更换零部件等方面的便捷性和高效性。8.2.2测试内容(1)维修性测试:评估产品故障诊断、维修操作的难易程度。(2)保养性测试:验证产品日常保养的便捷性和有效性。(3)零部件更换测试:评估零部件更换的便捷性、速度和可靠性。8.2.3测试方法(1)采用实际操作和模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产品的可维护性进行评估。(2)统计分析维修、保养和零部件更换时间,评估可维护性水平。8.3故障处理测试8.3.1目的故障处理测试旨在验证产品在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准确地诊断故障并进行有效处理。8.3.2测试内容(1)故障诊断测试:验证产品对各种故障类型的诊断准确性。(2)故障处理测试:评估产品在发生故障时,采取措施恢复正常运行的能力。8.3.3测试方法(1)设计模拟故障,观察产品对故障的诊断和处理过程。(2)对故障诊断和处理结果进行统计分析,评估故障处理能力。8.4更新与升级测试8.4.1目的更新与升级测试旨在验证产品在软件、硬件等方面的可扩展性和兼容性。8.4.2测试内容(1)软件更新测试:验证产品在软件版本更新后的稳定性和功能。(2)硬件升级测试:评估产品在硬件升级后的兼容性和功能。8.4.3测试方法(1)采用实际操作和模拟操作相结合的方式,对产品进行更新与升级测试。(2)对测试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评估产品在更新与升级后的功能和稳定性。第9章测试报告与评估9.1测试数据收集与分析9.1.1测试数据收集在产品测试过程中,应详细记录各项测试数据,包括但不限于:测试环境、测试用例、测试执行结果、测试日期和时间、测试人员等信息。测试数据收集应保证准确、完整、真实。9.1.2测试数据分析对收集的测试数据进行以下方面的分析:(1)测试用例执行情况分析:分析各测试用例的执行结果,找出成功、失败、阻塞等情况,并对失败和阻塞原因进行分类统计。(2)缺陷分布分析:分析缺陷在产品的各个模块、功能、功能等方面的分布情况,找出问题集中的区域。(3)缺陷趋势分析:分析测试过程中缺陷数量的变化趋势,评估产品质量的改进情况。(4)测试覆盖率分析:分析测试用例对产品需求、设计、代码等方面的覆盖率,评估测试的全面性。9.2缺陷报告与跟踪9.2.1缺陷报告在发觉缺陷时,应按照以下要求编写缺陷报告:(1)详细描述缺陷现象,包括缺陷出现的环境、操作步骤、输入数据等。(2)明确指出缺陷的严重程度、优先级、影响范围等。(3)提供必要的附件,如截图、日志、测试用例等。(4)指定缺陷的责任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