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简介课件_第1页
黄帝内经简介课件_第2页
黄帝内经简介课件_第3页
黄帝内经简介课件_第4页
黄帝内经简介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地桃花玉叶金花国内外一些教育专家认为,21世纪教育工作的重点,已经由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转移到“人”的培养,健全人格的形成应该成为大学教育的终极产物。目前的教育体系其两大致命缺陷日益显著:第一,没有承担传承中国文明之责任。这个教育体系不向学生教授中国文化,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对自己的祖先缺乏温情与敬意,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茫然不知,反而以一种莫名的傲慢,对传统横加指责。

第二,此一教育体系放弃了养成君子之责任。传统教育以养成健全人格、成就君子为目标。当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则专注于技术性知识的传授,而没有最基本的礼仪教育,没有文明的熏陶。由此培养出来的学生,智力或许不错,然而,普遍缺乏君子意识,缺乏公共精神。现代教育体系造成的大问题:人的野蛮化,人际关系的粗鄙化,社会普遍的焦虑不安,文化传承之大规模断裂。凡此种种,皆由于教育之偏离正道。人文精神的欠缺是当今中国大学生“高开低走”的原因之一。原香港中文大学校长金耀基先生说过,学生在大学里,实际上是学四种东西,一是学怎样读书:learntolearn;二是学怎样做事:learntodo;三是学怎样与人相处:learntotogether;最后是学怎样做人:learntobe。

一个学生,无论在迈进大学门的时候有多么幼稚,只要在这四件事上有所进益,那么他的大学生涯就可以说是成功的。论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老子:“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

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是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黄帝内经》与中医药文化

(天人相应、道法自然)《黄帝内经》:一部人人都该念的经;开启健康人生的钥匙;

“老祖宗”的养生秘籍。

现代科学认为客观存在有三种方式:物质、能量、信息;《黄帝内经》中人的五脏六腑是物质的;气血的运行流转、阴阳二气的升降、五行的相生相克则表现为能量形态;人体内各个器官的病变或阴阳变化,必定反映在体表,通过诊脉观察脉象的沉浮、通过脸部的气色变化而知体内病变或健康等,便是不折不扣的信息。《黄帝内经》在《灵枢·经脉》(P294)中描绘了胚胎生命的发展过程:“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这种对生命物质属性和胚胎发育的认识是基本正确的。

第一部分概述《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膀胱之胞薄而软,得酸则收缩,束而不通。”《吕氏春秋》中有对水与人体健康的记载:在轻水边居住的人多秃头或甲状腺肿大;在重水边居住的人多瘸腿或患克山病(地方性心肌病

,可口服亚硒酸钠预防)、甘甜的水边居住的人多健康、漂亮;在辛水边居住的人皮肤不好、易生疮疖;在苦水边居住的人多佝偻、驼背(地氟病)。风水实际是光照、气候、水分、环境污染程度等的综合体现。“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用中药增强抵抗力(固本扶正、扶正祛邪)。在西医还没有搞清楚SARS到底由什么病毒引起时,中医就已经发挥作用了。李伯淳:人称当今鬼谷子,研究易经、风水、佛道儒各家文化30多年,将其融会贯通创立大成道术体系,出版专著《中西医打擂台》、《神秘的天机》、《人生幸福之道——改变命运学》等十多部。2003年SARS刚开始流行时,李伯淳先生根据中医理论得出:从3月22日(春分)到5月21日(小满)是北京这一带非典的流行期。小满过后,只要有一场大雨,非典就大势已去了。《内经素问》第71章六元正纪大论篇:“在癸未年,二之气(中国北方4、5月间),阳乃布,民乃舒,物乃生荣,历大(瘟疫)至,民善暴死。”《黄帝内经》关于瘟疫的论述

《黄帝内经》认为:六十甲子,牛、羊年和鸡、兔年可能引起较大疫情流行。《黄帝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写道:“凡此阳明(鸡、兔年)司天之政……二之气(春分~小满)……厉大至,民善暴死。”“凡此太阴(牛、羊年)司天之政……二之气……其温厉大行,远近咸若,湿蒸相薄,雨乃时降。”

(一)2003年的“SARS”流感流行的特点

2003年是癸未年。春分~小满(公历3月21日~5月21日)之间,中国发生了“SARS”流感的瘟疫。随着天气的转暖,这场瘟疫的病毒不消自灭。这种状况与癸未年的气候有关。

小满~大暑(5月21日~7月23日)主气(地气)是少阳相火,客气(天气)是太阴湿土;大暑~秋分(7月23日~9月23日)主气(地气)是太阴湿土,客气(天气)是少阳相火。以此推论:在2009年9月23日前,气候会引起人血过热,“H1N1”病毒具有存活的气候基础。秋分之后,天气变凉,“H1N1”病毒失去了生存的条件而可能逐渐消亡。特别是小雪之后,天气冷于往年,对“H1N1”病毒的消亡产生较为重要的作用。1997年(丁丑)秋季,香港出现过“禽流感”。那年是木运不及之年,木气不及(太弱),金克木太过。金主燥凉,正逢秋季,易引起人畜血的寒燥,由此产生的病毒与2003年和2009年又有所不同。《黄帝内经》是中华民族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参考前任的经验,拓宽观察宇宙的视觉,对于解决当前的疫情有益无害。

以符合自然规律的生活方式预防“甲流”感染。

(一)吃促进凉血的食物

凡是可吃食物离不开寒、热、温、凉、平五种属性。当下大部分人血过热。血热之人秋分前勿吃温性、热性食物,反而应吃些诸如:海带、冬瓜、西瓜、香蕉类的寒性、凉性食物。尤其是海带汤,海带寒性,可凉血清瘀,是有效价廉的凉血之物。

(二)适量进食

不要吃得太饱,有助于肠胃的蠕动。由于血过热,热的习性上行,会引起人的胸腹胀满,而过多饮食使肠胃蠕动不利产生郁热。另外,超出人体需要部分的营养变成多余的热量,导致血热。

(三)早睡早起

“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有较强的免疫力,人不宜感染病毒。本次“H1N1”病毒感染者中以青年为多数。这与青年人睡觉晚抵抗力差有关。人的最佳深睡眠时间段是21点~3点。此时太阳在地球的对面,人的细胞可以得到较为深层次的休整,即是中医讲的“滋阴潜阳”。白天,太阳的幅射影响难以使人的细胞得以深层次修复。晚间睡眠犹如充电,充电不足人的免疫力必然下降。

(北京养生文化学会会长刘逢军)中国人与茶的缘分:《神农本草经》——“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

“书画琴棋诗酒花,当年件件不离它。而今七事都更变,柴米油盐酱醋茶。”(清代查为仁《莲坡诗话》)鲁迅:“有好茶喝,会喝好茶,是一种‘清福’。"

《唐本草》云:“茶,味甘苦,微寒无毒,主痤疮,利小便,去痰热渴,令人少睡,……。”于丹:“茶”字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在草木间,得以氤氲、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生活比如一锅滚水,而我们应象一把干茶叶。《走笔谢孟谏议惠寄新茶》

《七碗茶歌》(唐卢仝)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惟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单宁、茶多酚、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游离氨基酸、叶绿素、胡萝卜素、芳香油、酶、维生素A原、维生素B、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P以及无机盐、微量元素等400多种成分。

绿茶有提神清心、清热解暑、消食化痰、降血脂血糖、清心除烦、解毒醒酒、生津止渴、降火明目、抗动脉粥样硬化、仿龋齿、清除自由基、抗衰老等药理作用,还对现代疾病,如辐射病、心脑血管病、癌症等疾病,有一定的药理功效。

不宜饮茶的情况:1,小孩、孕妇不宜饮茶;2,贫血病人、胃寒患者、有严重动脉硬化及高血压患者不宜饮浓茶;3,饭前、睡觉前不宜饮浓茶;4,服用镇静催眠药、含生物碱的药、中药知母、贝母、参类药时不宜饮茶(茶多酚能与蛋白质、生物碱、金属离子起化学反应产生不溶性沉淀物)。

普洱茶除了具有绿茶的保健功效外,还有暖胃养胃的作用。《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成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是我国劳动人民长期与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总结。它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医学由经验医学上升为理论医学的新阶段。

《黄帝内经》所引的古文献大约有50余种,如《逆顺五体》、《本藏》、《外揣》、《五色》、《九针之论》、《热论》、《诊经》、《经脉》、《天元纪》、《气交变》、《针经》《脉变》、《经脉上下篇》、《上下篇》、《针论》、《阴阳传》、《阴阳之论》、《阴阳十二官相使》等等。所以说《黄帝内经》是对我国上古医学的第一次总结,是仅存的战国以前医学的集大成之作。《黄帝内经》早在唐代就传入日本、朝鲜等国,被奉为国宝级文献,现已被译为英、德、日、法等多种语言文本流传。它的基本理论及诊法治则现在还在为人类的健康作出贡献。西方讲卫生,是消极的;我们中国讲养生是积极的,自己保养自己,变得健康,活着的时候永远是快乐的。——南怀瑾

《黄帝内经》不仅仅是中医看病之宝典,更是一部探讨天地化育的生命科学巨著。《黄帝内经》的成书是以古代的解剖知识为基础,古代的哲学思想为指导,通过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以及医疗实践的反复验证,由感性到理性,由片断到综合,逐渐发展而成的,是我们的祖先对秦汉以前3~5千年医疗实践经验的总结。

“上药三品神与气精”《内径》认为,养生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与自然的和谐、形与神的和谐、脏腑气血阴阳的和谐,籍以维护健康,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内经》养生语录1.“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没有非分之想,平和安宁,真气保存体内,形影不离,病不伤也。

《内经》养生语录2.“仁者寿也:胸怀宽广者,益寿;反之,胸怀狭隘者,不益健康有害生命”;“德行不克,纵服玉液金丹,未能延寿;道德日全者不祈善而有福,不求寿而自延,此养生之大旨也。”《内经》养生语录我国历史上有许多大思想家都把修炼德行放在养生的重要位置,甚至看成是“养生之根”。

孔子提出“德润身”、“大德必得其寿”、“仁者寿”、“修身以道,修道以仁”等观点。

老子主张“少私念,去贪心”,认为“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意即一个在物质上贪心不足的人,必然会得陇望蜀,甚至损人利己,损公肥私,自己也会终日神不守舍,因心理负担过重而损害健康。3.“如果连自己都不能原谅的人,怎能心如止水;”“还在判断值与不值得,可见心中还有衡量,还是有‘气根’”。4.“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就是说:情绪不稳定,什么病都来了。《内经》养生语录5.“起居有常,卫生合理”。春三月:应晚睡早起,漫步于庭院,舒缓身体;夏三月:晚睡早起,不怕白天长,胸中无怒气,违反伤心;秋三月:早卧早起,使神志保持安宁,违之伤肺;冬三月:早睡晚起,藏阳除寒,违之伤肾。《内经》养生语录6.“能睡者长寿也”;“一夕不卧,百日不复”。“会吃不如会睡,吃人参不如睡五更”,“为道之百编,而卧最为首”即为睡觉最重要。古人曰“睡眠,要先睡心,后睡眠”(即安定心神睡觉)《内经》养生语录《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素问》是黄帝请问他的老师生命与天地之间的道理,偏重医理;《灵枢》是黄帝与医药专家的问答记录,偏重(针灸)治病技术。素问篇(举例)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第二篇四气调神大论第三篇生气通天论第四篇金匮真言论第五篇阴阳应象大论第六篇阴阳离合论第八篇灵兰秘典论第九篇六节藏象论第十七篇脉要精微论第二十一篇经脉别论第三十五篇疟论第四十二篇风论第四十三篇痹论第四十四篇痿论第四十五篇厥论下卷灵枢篇(举例)第一篇九针十二原第三篇小针解第十篇经脉第十一篇经别第十三篇经筋第十六篇营气第十八篇营卫生会第五十八篇贼风第五十九篇卫气失常第六十五篇五音五味第七十篇寒热第八十一篇痈疽《黄帝内经》基本精神及主要内容包括:整体观念、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诊法治则、预防养生和运气学说等等。“整体观念”强调人体本身与自然界是一个整体,同时人体结构和各个部分都是彼此联系的。(《内经》强调任何病变都是整体的失调、局部的改变,所以治疗也是整体的治疗(调整全身脏腑、气血、阴阳),而不是局部的修复及调整。)(注重对活生生的“人”整体健康状态的把握使得中医放弃了“解剖学”)“阴阳五行”是用来说明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理论。“藏象经络”是以研究人体五脏六腑、十二经脉、奇经八脉等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相互关系为主要内容的。“病因病机”阐述了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疾病发生和变化的内在机理。“诊法治则”是中医认识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预防养生”系统地阐述了中医的养生学说,是养生防病经验的重要总结。“运气学说”研究自然界气候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并以此为依据,指导人们趋利避害。

《黄帝内经》的社会影响

1.《黄帝内经》是第一部中医理论经典。中医学作为一个学术体系的形成,是从《黄帝内经》开始的,所以《黄帝内经》被公认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

《黄帝内经》的社会影响2.《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养生宝典。《黄帝内经》中讲到了怎样治病,但更重要的讲的是怎样不得病,怎样使我们在不吃药的情况下就能够健康、能够长寿、能够活到一百岁。《黄帝内经》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治未病”。《黄帝内经》中说:“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意思是说,假如一个人的肝脏出了问题,不要只盲目的治疗肝脏,还要从其他未生病的脏器着手。肝属木,肾属水,水生木,心属火,木生火。所以也要从肾脏和心脏上着手治疗。而“不治已乱治未乱”的意思是说,假设一个公司的管理模式上出了问题,造成了混乱。不要指盲目的解决当前的混乱,而要从造成混乱的原因,和混乱将会导致的后果着手。简单的说,就是把前头和后面两端解决,中间的那段麻烦也就不存在了。

各种关系的失和是产生病乱的原因:邦交关系的失和产生战争,国内关系的失和产生内乱。疾病的产生与人际关系的失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和有关。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明智之人的养生方法,必定是顺应四季的时令,以适应气候的寒暑变化;不过于喜怒,并能良好地适应周围的环境;节制阴阳的偏胜偏衰,并调和刚柔,使之相济。这样,就能使病邪无从侵袭,从而延长生命,不易衰老。)

中医治病八法: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消法、补法。甘草调和诸药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素问﹒气交变大论》:“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黄帝内经》的内容除医学知识外,还涉及天文、历法、气象、地理、心理、生物等许多学科。《黄帝内经》的社会影响

3.《黄帝内经》是第一部关于生命的百科全书。

《黄帝内经》以生命为中心,里面讲了医学、天文学、地理学、心理学、社会学,还有哲学、历史等,是一部围绕生命问题而展开的百科全书。我们国学的核心实际上就是生命哲学,《黄帝内经》就是以黄帝的名字命名的、影响最大的国学经典。《黄帝内经》的社会影响《黄帝内经》简介之一:

人怎样才能益寿延年、长命百岁?

《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乃问于天师日:“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违背了养生之道)(P5)第二部分《黄帝内经》内容简介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取法天地阴阳的变化规律,用保养精气的方法来调和身心),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形体精神协调统一),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生命的真正乐趣),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P5)“法于阴阳”,就是说养生的原则是将人和自然阴阳变化保持一致,比如春夏秋冬、昼夜晨昏都有阴阳的变化,人也要取法于自然界的这种阴阳变化,来调养自己体内的阴阳。“术数”是说养生的方法与技术。‘“和”就是符合,符合养生的方法和技术,也就是合理地运用养生的方法和技术。“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是以嗜欲不能勞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賢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P6)

生命周期《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生命周期《素问·上古天真论》:“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斑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黄帝内经·脏气法时论》:“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周代宫廷医生分为:食医、疾医、疡医、兽医。

五谷——稻、黍、稷、麦、菽;五果——栗、桃、杏、李、枣;五畜——牛、犬、羊、猪、鸡;五菜——葵、韭、藿、薤、葱。

《黄帝内经·通评虚实论篇》:“凡病消瘅,气逆发满,萎厥,肥贵人则膏梁之疾也。”(消渴、中风、心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引起的)《黄帝内经·素问》:“谨和五味,骨正筋柔,气血以流,腠理以密,如是则骨气以精,谨道如法,长有天命。”(通过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调整人体脏腑功能,有助人体抗御疾病,达到保证健康,延年益寿的目的。

)《内经》指出:各种疾病都是由于燥湿、寒暑、风雨、喜怒、饮食、居处等原因引起的。病因有三大要素:天气要素,即燥湿、寒暑、风雨。情志因素,即喜怒。饮食起居因素,即饮食、居处。天地之间,东西南北,其气候温凉寒热各不同,对人的身体健康及寿命的长短有着不同的影响。其原因是:地理环境的不同,阴阳之气的运作也就不同。而阴阳之气的上升和下降。则直接影响人的体质和人的寿命长短。

《内经·异法方益论》:东方地处海滨,是盛产鱼和盐的地方,当地居民多食鱼类和咸类,他们皮肤黑,肌里疏松,多生痈疡一类的病,在治疗上适合用砭石;西方地域多山旷野,是沙石之地,当地人依山而住,多食肥肉,形体肥胖,外邪难以侵害,他们的疾病多由饮食、情志内因造成容易生内脏疾病,治疗上就需用药物;(P85)南方地势低下,雾气露水较重,当地居民喜欢酸类和腐熟的食物,皮肤致密呈红色,容易发生拘挛湿痹等病,治疗上应该用微针;北方地势高,气候寒冷,当地人以牛羊肉及乳汁为主食,内脏会受寒,容易发生胀满病,治疗上应该用艾炙;中央之地平坦潮湿,食物的种类较多,生活安逸,容易发生萎厥寒热等病,治疗上应该用引导按蹻的方法。(引导按蹻:古代保健和治病的方法,类似于气功和按摩)《黄帝内经》简介之二:

中医独特的望诊、闻诊、问诊、切诊。

观察病人形体、面色、舌体、舌苔,根据形色变化确定病位、病性,称为望诊。(扁鹊见齐桓公的故事《韩非子·喻老》)

(王洪图所举案例)(眼睛明亮:肾气充沛;面色:赤——火亢;白—寒凝、瘀滞、青黑——疼痛)

扁鹊见齐桓公,立有间。扁鹊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曰:“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肌肤,不治将益深。”桓侯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复见,曰:“君之病在肠胃,不治将益深。”桓侯又不应。扁鹊出,桓侯又不悦。居十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桓侯故使人问之,扁鹊曰:“疾在腠理,汤熨之所及也;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在肠胃,火剂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属,无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居五日,桓侯体痛,使人索扁鹊,已逃秦矣。桓侯遂死。“凡游于面上、充乎皮内者,谓之气;现于皮外、皮上者,谓之色。此皆发于五脏也。”所谓五脏,就是肝、心、脾、肺、肾;所谓五色,就是青、赤、黄、白、黑,这些是中医看相诊病的重点。中医认为,气色的特性如下:

青色--主肝

赤色--主心

黄色--主脾

白色--主肺

黑色--主肾

《灵枢·五色》:“五色各见其部,察其浮沉,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知远近;视色上下,以知病处;积神于心,以知往今。”《灵枢·五阅五使》:“肺病者喘息鼻胀;肝病者,眦青;脾病者,唇黄;心病者,舌卷短,颧赤;肾病者,颧与颜黑。”《灵枢·五色》说:“赤色出两颧,大如母指者,病虽小愈,必卒死”。这些在临床上都是很有意义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听音声而知所苦”;《素问·刺热论》:“肝热病者,热争则狂言及惊。”《素问·调经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这些都是听患者的声音而诊断病情的。医案1:“肝在声为呼,心在声为笑,脾在声为歌,肺在声为哭,肾在声为呻。”

一个18岁的女青年,患“青春期精神分裂症”,当时的病症是不休止的唱歌,不论是白天晚上都唱,所有当时流行的歌曲。一首接首一首,带着表情,伴着舞姿。

患者面色红润,舌质绛,苔黄燥。脉弦长有力。昼夜少眠,多动,要往外面跑,没有家族史。月经三个月没行,大便干结,七八天一次。小便短少。处以调胃承气汤下之。睡眠能延长到五个小时。后以抑青丸(黄连为主,清肝火)数剂,跑的少了,但唱歌不减。这回想起了《阴阳应象大论》中“脾在声为歌”的论述,有意识地把重点转到清脾热中。在清热化痰药中加了泻黄散、防风、石膏、栀子、藿香。服药九剂,病就痊愈了。医案2:一位60多岁的妇女,多年来每到阴雨天或受精神刺激而恼怒,就出现心烦嗳气、睡眠做噩梦,高声呼喊,声音很大,白天困倦、精神不振,胸中憋闷。脉象弦数,舌暗红,苔薄白腻。

辨证是肝胆气郁兼有湿邪困阻。

用柴胡、炒栀子、郁金、黄芩、丹皮、赤芍、草果、厚朴、槟榔、知母、石菖蒲、羌活、独活、生甘草疏泄肝胆、化湿浊,用五剂药后症状减轻,再柴芩温胆汤加前胡、防风、葛根,六剂病愈。《黄帝内经》简介之三:

五行相生相克

《内经》认为,世上的一切事物都是木、火、土、金、水五种属性的基本物质生成的。五行由五方(东、西、南、北、中)到五气(风、暑、湿、燥、寒),五气到五味(辛、甘、酸、苦、咸),五味到五脏(肝、心、脾、肺、肾),形成一个由天地到人体、天人合一的五行模型。这个模型始终处在变化、流动之中: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这便是五行相生相克。《素问·六节藏象论篇》:“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以风、暑、湿、燥、寒五气养人,地以酸、辛、甘、苦、咸五味养人。《素问·至真要大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

《内经·金匮真言论篇》八风发邪(产生致病的邪气),以为经风(侵犯经脉的风邪),触五脏,邪气发病。所谓得四时之胜(四时季节相克)者,春(木)胜(克)长夏(土),长夏胜冬(水),冬胜夏(火),夏胜秋(金),秋胜春,所谓四时之胜也。“长夏”指从立秋到秋分的时段。因为古人以五行配四季,缺一季,所以想出长夏来弥补。(P35)黄帝内经中五脏与五行的关系《内经·金匮真言论篇》帝曰:五藏应四时,各有收受乎?岐伯曰:有。东方青色(木),入通于肝,开窍于目,藏精于肝,其病发惊骇。其味酸,其臭臊。

南方赤色(火),入通于心,开窍于舌,藏精于心,故病在五藏,其味苦,,其臭焦。中央黄色(土),入通于脾,开窍于口,藏精于脾,其味甘,其臭香。西方白色(金),入通于肺,开窍于鼻,藏精于肺,其味辛(发散),其臭腥。北方黑色(水),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其味咸,其臭腐。内经的五脏即五种生命运动方式,用现代观点来看就是:

一切生命活动的动力过程都可归属于心;一切生命活动的调控过程都可归属于肝;一切生命活动的演化过程都可归属于脾;一切生命活动的传递过程都可归属于肺;一切生命活动的发生过程都可归属于肾。心(火)开窍于舌;肝(木)开窍于目;脾(土)开窍于口;肺(金)开窍于鼻;肾(水)开窍于耳。依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内经给出如下治疗原则:补土(脾)生金(肺)、滋水(肾)涵木(肝)、壮水(肾)醒土(脾)、壮水(肾)制火(心)、佑金(肺)平木(肝)、补火(心)生土(脾)、扶土(脾)抑木(肝)等等。《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肾者,作强之官,技巧出焉。”心——是生命活动的主宰(君主),其功能主血脉,心气旺盛,血液就能顺脉周流营养全身,如果心气不足,就会出现血流不畅、血脉空虚,导致心悸等病症;肺——是宰相,其生理功能主气司呼吸,正常情况下,肺气的上升下降使全身气道通畅,身体内外的气得以交换、对体内的水液运行排泄起调节作用,如果肺的功能失调,不仅是肺的病变,还会出现痰饮、水肿等病症。肝——是将军,主疏泄、主藏血,能调畅气机情志、促进脾胃运化,其功能正常时,气血通畅、心情舒展,如果肝功能失调,就会出现胸胁、两乳疼痛、少腹胀痛、头痛、心情抑郁、急躁易怒等病症。脾——是仓廪之官,主运化、升清、统摄血流,如果脾的功能减退,就会出现腹泻、大便干燥、食欲不振、倦怠、消瘦等病症。肾——是作强(强于作用)之官,主藏精、主水液,肾功能紊乱就会出现烦热、盗汗、眩晕耳鸣等病症。所以内经说:心藏脉;肝藏血;脾藏营;肺藏气;肾藏精。中医五行音乐治疗的作用及原理《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篇》:“宫声入脾,商音入肺,角声入肝,徵声入心,羽声入肾”。医案3:病症:大口吐血、水米不进、不能说话、舌干有口臭、烦闷怕热、终夜不能入睡,夜间黑暗中目光如电、炯炯有神。

齐秉慧医生诊断:火旺阴亏,阳无所依,发于外;吐血由于脾胃气虚。治则:养阴救阳,理脾健胃。医案4病症:7岁男孩,四肢红肿热烫、疼痛剧烈,通宵达旦的哭号,虽数九寒冬亦欲求冷水浸泡以缓解热痛。手足在冷水中浸泡半小时左右可见水烫盆热。舌红苔黄,脉玹。《内经·四时刺逆从论》“厥阴有余,病阴痹;不足,病生热痹”

,乃阴不足而阳有余。中医诊断:热痹。患儿素有蕴热,复受风寒湿邪,寒热相搏,热毒流注关节四末而发。治则:白虎加人参汤加味,服药一剂后症状减轻,再以健脾养胃方辅助治疗3周痊愈。

(知母、甘草、石膏、山药、党参、泽兰、苍术、薏仁)

医案5:病症:肩部酸痛,下午3、4点钟症状最重。王洪图医生诊断:《内经》记载:“肩背者肺之俞(su)。”跟肺脏有关;下午3、4点钟为申时,属金,肺也属金。所以是由于肺气不利引起的病。治则:利肺气。《素问·五藏别论篇》:“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五味入口,藏于胃,以养五藏气,……。是以五藏六府之气味,皆出于胃。”《素问·玉机真脏论》:“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五脏之气都依赖于胃的不断补充,胃是五脏之本)《灵枢·口问篇》:“胃不实则诸脉虚”,许多病症表现在其它部位,而其根本却在胃,故有“百病不已,益从中治”;“头痛耳鸣、九窍不利,皆肠胃之所生也”;“脾胃虚则九窍不通”。医案6:病症:耳内发痒,直掏得皮破血流才感觉舒服一点。诊断:肾脏风虚、浮毒上攻;治法:服用透风丹,不要喝酒、不要吃湿面、鸡肉、猪肉等,最好禁一个月。医案7:病症:水肿,大小便不通,喘息胸闷,皮肤干燥无汗,吃不下东西、喝不进水。西药无效;服用大量健脾利水温肾中药不见效。诊断:一般方法无效,中医理论有“肺(金)为水之上源,导水必自高原”,采用“提壶开盖”的措施,用大量的麻黄汤加减(发汗解表、宣利肺气),病人服药两剂后肺气开,利下小便近万毫升,水肿消退。《黄帝内经》简介之四:

阴阳四时与养生——《黄帝内经·四氣調神大論篇》(P15)人与天地通应夏长夏春秋冬舌口鼻耳目肉皮骨筋脉胃脾小肠心肝胆大肠肺肾膀胱《黄帝内经》“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不法天之纪,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人在大自然中诞生,生存,遵循四季更替等等自然规律繁衍生命。如果不遵循天之纪,地之理,即违背大自然的规律,那么灾祸就会降临。)

《内经·四时刺逆从论》岐伯曰:春者,天气始开,地气始泄,冻解冰释,水行经通,故人气在脉。夏者,经满气溢,入孙络受血,皮肤充实。长夏者,经络皆盛,内溢肌中。秋者,天气始收,腠理闭塞,皮肤引急。冬者盖藏,血气在中,内著骨髓,通于五脏。是故邪气者,常随四时之气血而入客也,至其变化,不可为度,然必从其经气,辟除其邪,除其邪则乱气不生。岐伯说:春季,天之阳气开始启动,地之阴气也开始发泄,冬天的冰冻此时逐渐融化消释,水道通行,所以人的气血也集中在经脉中流行。夏季,经脉中气血充满而流溢于孙络,孙络接受了气血,皮肤也变得充实了。长夏,经脉和络脉中的气血都很旺盛,所以能充分地灌溉润泽于肌肉之中。秋季,天气开始收敛,腠理随之而闭塞,皮肤也收缩紧密起来了。冬季主闭藏,人身的气血收藏在内,聚集于骨髓,并内通于五脏。所以邪气也往往随着四时气血的变化而侵入人体相应的部位;必须顺应四时经气的变化及早进行调治,驱除侵入的邪气,气血就不致变化逆乱了。《黄帝内经》把气象与人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预防等各方面结合起来,得出一套完整的医学气象学理论,而在外国,医学气象学是近期才兴起的一门学科。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生活在大自然中的每一个人不可避免的受到这种气候变化的影响。顺应四时时辰与五脏六腑《黄帝内经·四时刺逆从论》“天地温和,经水安静,天寒地冻,经水凝泣,天暑地热,经水沸溢,卒风暴起,则经水波涌,而陇起。”(以气候对江水的影响比喻人体气血运行与气候的关系)(现代医学证明人体的某些生理指标随气候变化有明显的差异)抗战时期,日军轰炸重庆,市民逃往山洞躲避,当年患疟疾的人特别多,用喹啉等西药无效,吴棹仙医生考虑时值夏季,暑天而汗不得出,以《黄帝内经》为指导,分别采用“烧山火”(多用于瘫痪麻痹,寒湿痹症,四肢厥冷,腹中寒痛,五更泄泻等

)、“透天凉”(用于肝阳上亢及温疟、骨蒸痨热等症

)的针刺方法,按子午流注理论取穴,治愈疟疾患者不计其数。

中医认为人体中的十二条经脉对应着每日的十二个时辰,由于时辰在变,因而不同的经脉中的气血在不同的时辰也有盛有衰。中医哲学主张天人合一,认为人是大自然的组成部分,人的生活习惯应该符合自然规律。把人的脏腑在十二个时辰中的兴衰联系起来看,环环相扣,十分有序。血气应时而至为盛,血气过时而去为衰,逢时而开,过时为阖,泄则乘其盛,即内经所谓刺实者刺其来。补者随其去,即内经所谓刺虚者刺其去,刺其来迎而夺之,刺其去随而济之,按照这个原则取穴,以取其更好的疗效,这就叫子午流注法。医案8:一位58岁的妇女患抑郁症两三年了,每天早上4、5点钟醒来,心情特别烦躁、懊恼,就诊时不停的哭诉,病因——精神刺激,诊断为肝胆郁热、有痰,应清化肝胆痰热,下午三点以后心情好转,申时属金,加宣散利肺气的药(金克木),三服药后病情好转。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是气之常也,人亦应之。”

古人通过对植物在四季更替中的变化总结出四季的特点:春天大地复苏,绿意盎然,它的特点是“萌生”;夏天枝繁叶茂,郁郁葱葱,它的特点是“成长”;秋天橙黄橘绿,硕果累累,它的特点是“收获”;冬天枝枯叶落,万物凋零,它的特点是“封藏”。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荣,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夏為寒變,奉長者少。(P15)发陈——推陈出新;使志生——使神志随着生发之气而舒畅;奉長——供给夏天成长的条件。

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氣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於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此夏氣之應,養長之道也。逆之則傷心,秋為痎(jie)瘧,奉收(敛)者少,冬至重病。(P16)

蕃秀——草木繁茂,华美秀丽;華英成秀——容色秀美;使氣得泄——使腠理宣通、阳气疏泄于外;痎(jie)瘧——疟疾。

秋三月,此謂容平,天氣以(劲)急,地氣以(清)明,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逆之則傷肺,冬為飱(sun)泄,奉藏者少。(P17)

容平——草木到秋天已达到成熟阶段;

以緩秋刑——舒缓秋天劲急之气对身体的影响;飱泄——顽固的泄泻。

冬三月,此謂閉藏,水冰地坼,無擾乎陽,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心里充实),若已有得(满足),去寒就溫,無洩皮肤,使氣亟奪,此冬氣之應,養藏之道也。逆之則傷腎,春為痿厥,奉生者少。(P18)

無洩皮肤——不要让皮肤开张出汗;

亟奪——频繁耗伤阳气;痿厥——四肢枯萎,软弱无力;

逆春氣,則少陽不生,肝氣內變。逆夏氣,則太陽不長,心氣內洞(虚)。逆秋氣,則太陰不收,肺氣焦滿。逆冬氣,則太陰不藏,腎氣獨沉。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聖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逆其根,則伐其本,壞其真矣。(P20)

是故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後藥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战而鑄錐,不亦晚乎。春季肝旺之时,要少食酸性食物,否则会使肝火更旺,伤及脾胃。此时可以多食一些性味甘平的食品如:米、豆、甘蓝、菠菜、春笋、香椿叶、胡萝卜、芋头、红薯、土豆、南瓜、黑木耳、香菇、桂圆、大枣、山药等;此外,要多吃大葱、生姜、大蒜、韭菜、洋葱等温性食物,能起到祛阴散寒的作用。应少吃黄瓜、冬瓜、绿豆等寒性食品,它们会阻碍春天体内阳气的生发。忌吃羊肉、狗肉、虾等。

从情志上:肝气喜条达,故不宜抑郁而宜疏泄。因此,春季尤应重视精神调摄,保持心胸开阔,情绪乐观,以使肝气顺达,气血调畅,达到防病保健康之目的。夏季属火,暑邪当令,天气炎热,人体阳热偏盛,腠理开泄,汗出过多,耗气伤津。暑为阳邪,其性升散,体弱者易为暑邪所伤而致中暑。人体脾胃此时也趋于减弱,食欲降低,若饮食不节,贪凉饮冷,容易损伤脾阳,出现腹痛、腹泻等脾胃病征。古人还认为长夏属土,其气湿,通于脾,湿邪当令。湿属于阴邪,易损伤人体阳气。湿热之夏,养生须防损伤阳气。

此时在饮食上,要注重健脾益气,少食苦寒,节冷饮,少食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宜食鱼、蛋、奶、西瓜、黄瓜、冬瓜、玉米、豌豆等。此外,酸味收敛,可固护体表,防止出汗过多伤气损阳,故可多选用酸味食物,如杨梅、草莓、西红柿、酸梅汤、豆类及其制品;咸味食物则可帮助机体补充因出汗过多而丢失的盐分,以防汗多损伤心气,故应及时补充。民间有“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之说,夏日食姜也是“春夏养阳”理论的实际应用。

秋属金而通于肺气,秋气有利于肺气清肃下降而利呼吸。故秋季饮食顺应肺气清下降的特点,应多食些苦味、酸味之品。

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多食酸味,蔬菜应选择新鲜汁多的萝卜、黄瓜、冬瓜、西红柿、马蹄、菱角、莲藕等以利肺气。

秋燥易伤阴津,饮食安排当以滋阴润燥为准则,多选择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梨、葡萄、西瓜、香蕉、广柑等润肺滋阴食品。少食葱、姜、蒜、辣椒等辛味伤阴之品。

冬天是补肾的好时机,一些黑色食品都有补肾的作用,如芝麻、核桃、腰果、黑木耳、黑芝麻、黑豆等,我国民间的传统食品“腊八粥”,就是用多种不同的果实煮在一起,常吃此类粥有增加热量和营养功能。在我国很多地方,都流传着“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这样的谚语。萝卜具有很强的行气功能,还能止咳化痰、除燥生津、清凉解毒。顺应自然,在冬季“藏”好自己,储存实力,保存潜力,以待来春:生发盎然。

《黄帝内经》简介之五:情绪致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悲哀愁忧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恐,水同类;喜,火同类;忧(悲),金同类;怒,木同类,思,土同类”,根据五行相克原理可以推出“恐胜喜、喜胜忧(悲)、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利用情志的相互制约关系达到治疗的目的。(即用一种正常的精神活动来调整另一种不正常的精神活动。)以《黄帝内经》为指导,中医总结出一些精妙的情绪致病的治疗方法——“以情胜情、劝说开导、移情易性法、暗示解惑法、顺情从欲法、自我调节法”等等。

《黄帝内经》指出五脏的病变会导致精神的疾病,而情绪的长期异常也会导致五脏的病变。“肝胆气郁、痰热内扰”——抑郁、狂躁等,用疏泄肝胆、清热化痰药——柴芩温胆汤加味治疗。不同的情绪对应着不同的身体疾病。比如恐惧、焦虑会导致腹部疼痛;批评、内疚引发关节炎;压抑导致哮喘;经常愤怒的人容易有口臭,还爱发生脓肿;恐惧会引发晕车和痛经。胃肠道被认为是最能表达情绪的器官,心理上的点滴波动它们都能未卜先知。研究表明:在所有的心身疾病中,胃肠疾病是排名第一位的,比如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全球约有10%的人一生中患过该病。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验:一遇到紧张焦虑的状况就会胃疼或腹泻;压力大的时候根本吃不下饭。司机、警察、记者、急诊科医生等患胃溃疡的比例最大。其次是皮肤病。对很多人来说,紧张时头皮发痒、烦躁时头皮屑增加、睡不好狂掉头发,还有反复无常的荨麻疹、湿疹、痤疮,都可能是长期不良情绪带来的后果。不良情绪会导致内分泌系统紊乱。女性的卵巢、乳腺,男性的前列腺最容易受到不良情绪的冲击。大量临床医学研究表明,小到感冒,大到冠心病和癌症,都与情绪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充满心理矛盾、压抑,经常感到不安全和不愉快的人,免疫力低下,经常感冒、一着急就喉咙痛;紧张的人则会头痛、血压升高,容易引发心血管疾病;经常忍气吞声的人得癌症的几率是一般人的三倍。现代社会抑郁症人数的不断上升,使抑郁症在世界常见病排名中上升到第二位。精神疾病的各类案例。“暴怒伤阴,暴喜伤阳。”“精神内伤,身必败亡。”突如其来的巨大精神刺激,往往使人无法承受甚至导致死亡。

伍子胥一夜白头;诸葛亮巧计三气周公瑾,令其仰天长叹而亡等诸多故事。由精神原因造成的猝死,在千古流传的优美爱情故事中多有发生。“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唐:崔护)便是一例。唐代诗人欧阳詹扬马飞弛太原,不料人去楼空,手捧姑娘的遗发,他肝肠寸断,大叫一声倒地气绝身亡。陆游一首《钗头凤》,唐婉读之,不禁悲从中来,伤心过度,抑郁而死。

《黄帝内经》简介之六:

经络疗法《内经》揭示了手足三阴三阳经,奇经八脉等等。经过两千多年临床的验证,经络疗法极其准确有效。如针灸、燔针(火针)、放血、拔火罐、推拿、按摩等绝技。(中医疗法:一砭、二针、三灸、四汤药)拔罐刮痧冬病夏治——隔姜灸经络是人体的一种奇特的生命结构。在显微镜下也观察不到,然而却又实实在在的存在着,并且几千年来,对中华民族的养生、保健、医疗产生了巨大的作用。经络如网状遍布全身,经气濡养着人体五脏六腑。经络线上有数百个穴位,刺激这些穴位便可通过经络作用于全身。针灸、按摩、气功、推拿、刮痧、拔罐、足疗就是按经络原理进行的治疗。针灸铜人中国远古时的炙疗器具及针具。中国当代经络治疗的各种疗法。

祝总骧教授采用声音测试法、电阻测试法等准确地揭示人体经络线的分布位置,证实了古典经络图谱的高度科学性和客观存在。以后又提出“经络是多层次、多功能、多形态立体结构的调控系统”的理论。经络不依赖中枢神经系统和血液循环而独立存在。《黄帝内经》认为将人体各器官各组织联络成一个有机整体的正是经络。经络是运行气血、连结脏腑、皮肉、肢节、沟连人体上下、内外的通道。是传递和反映病变信息的途径。“经脉者,所以能决(诊断、判断)死生、处(治疗)百病、调(协调、平衡)虚实,不可不通。”(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农林医药——上海中医药大学《走进经络的世界》)人体本身就是由物质系统和信息系统构成,对经络、穴位无论施加声、光、电、热、磁、核哪一种物理刺激或化学药物刺激,都可以循经激发特定的电磁振荡和化学效应,产生生理的调衡和病理的调治作用。经络是以人体的物质系统为载体的能量信息流,它是无所不在,无所不通,无所不调的。(正如现代社会生活中的无线网络:看不见、摸不着,却实实在在的存在着。)(《经络研究概况及其存在的实证

——关于经络的理论与临床应用研究之一》李定忠)《灵枢本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周而复始、循环无端、遍布全身、运行血气,内养脏腑、外濡养腠理。案例:总是摔跤的法国病人(脑部受伤9年后下肢无力)(1、针灸;2、触诊:发现两肩部后下方有条索状的结节,按之甚痛。)在远古的时代人们是怎么感知经络的?内观(印度古老的禅修方法之一):是通过观察自身来净化身心的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借着观察自然的呼吸来提升专注力;等到觉知渐渐变得敏锐之后,接着就观察身和心不断在变化的细微特性,从中可以体验安详、满足和愉悦。“世界上最广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心灵。”

在远古的时代人们是怎么感知经络的?内观第一阶段,是观息法。以觉知呼吸为对象来训练心念的集中。要求学员只能观察纯粹的、自然的、一进一出、自己的呼吸。因为呼吸是探讨自身实相的一个工具,是沟通身心的一座桥梁。人的呼吸机能兼具意识与无意识,刻意与自然动作的模式,体会到生命无常变化的本质。第二阶段,观察身心的实相,进入智慧的部分。此阶段训练的课题是有次序的观察全身自然呈现的感受,从头到脚或从脚到头,分开一部分,一部分的去觉知身体上所呈现的感受。从粗重到细微、再细微的感受;直到细微到细胞的变化生灭,微原子粒的振动。(细胞的跳动、皮肤的呼吸)

《一个传统中医的成长历程》——任之堂主人《自然医学》:人体周围有一种淡淡的光晕,随着生物场的增强而增强,当人体生病时光晕的颜色也会发生变化。“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人身”——从太空看地球也是有一层光晕包裹。“口嚼薄荷,一种清凉的感觉立即顺着足厥阴肝经传向脚部;嚼黄连,一部分顺着手少阴心经运行。气重而味淡者走经络快,气淡而味厚者走经络慢。”循经皮肤病与经络的相关性大地的脉络“取象于天地,类比于人身”红外热像仪

检查病变部位经络指经脉和络脉,经脉分布在人体深层,络脉分布在人体表层。经脉分为正经和奇经两大类,正经有十二条:手三阴足三阴,手三阳足三阳。十二经脉是气血运行的主要通道,十二经脉互为表里,属脏为里属腑为表。

(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阳胆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阳膀胱经)经络的家族内------脏腑

经穴

十二经脉穴位经外奇穴奇经八脉阿是穴经络十二经别(由经脉别出的分支)

十五络脉外十二经筋(联系肌肉骨骼)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