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史》孙培青_第1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_第2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_第3页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教育史》——孙培青一、古代教育的起源与发展1.原始社会的教育形态在远古时期,我国先民们为了生存和发展,开始了对自然界的探索。这一时期的教育主要表现为生产劳动经验的传承,以及部落成员间的互助合作。原始社会的教育形式简单,以口耳相传为主,教育内容涉及狩猎、农耕、祭祀等方面。2.夏商周时期的教育夏商周时期,我国进入了奴隶社会,教育逐渐从生产劳动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夏朝设立了庠、序等教育场所,教授礼仪、音乐、射箭、驾车等技能。商代出现了“大学”和“小学”,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周代则确立了“六艺”教育体系,包括礼、乐、射、御、书、数,为后世教育奠定了基础。3.春秋战国时期的教育变革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百家争鸣。诸子百家纷纷提出自己的教育理念,如儒家的仁爱教育、墨家的兼爱教育、道家的自然教育等。这一时期的教育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我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4.秦汉时期的教育统一秦朝统一六国后,实行焚书坑儒政策,教育受到严重摧残。汉代初期,国家重视教育,设立太学,选拔贤能,培养人才。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独尊儒术,使儒家教育成为官方教育的主流。这一时期,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特色1.儒佛道三教并行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风气开放,儒、佛、道三教相互影响,共同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儒家教育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但同时,佛教的寺院教育和道教的洞府教育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形成了多元并存的教育格局。2.家族教育的兴起在这一时期,世家大族为了保持家族地位,开始重视家族教育。他们设立私塾,延请名儒教授子弟,培养家族成员的文武才能。这种家族教育的兴起,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教育经验。3.地方教育的兴盛随着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教育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各州郡设立学校,选拔本地人才,为中央输送了大量优秀学子。这一时期的地方教育,为隋唐时期的教育繁荣奠定了基础。三、隋唐时期的教育高峰1.科举制度的创立隋朝开创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渠道更加公平、公正。唐代进一步完善了科举制度,设立了进士、明经等科目,使广大士子有了明确的奋斗目标。2.国子监与地方学校的完善唐代设立了国子监,作为国家最高学府,统一管理全国教育。同时,地方学校也得到了充分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3.文化教育的交流隋唐时期,我国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日益密切,不少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推动了教育的发展。同时,唐代佛教教育的兴盛,也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四、宋元时期的教育变革1.书院教育的兴起宋代书院教育蓬勃发展,成为我国古代教育的一大特色。书院注重学术研究,提倡自由讲学,为后世教育提供了有益借鉴。2.理学教育的影响宋明理学对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教育内容更加注重道德修养和心性培养。理学教育强调“格物致知”,提倡实践与理论相结合。3.蒙古族与汉族教育的融合元朝时期,蒙古族与汉族文化相互交融,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融合。元代设立了蒙古国子监,专门培养蒙古族人才,促进了民族教育的共同发展。五、明清时期的教育成熟与挑战1.明代教育的普及与规范明代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普及,乡试、会试、殿试三级考试制度更加完善,使得更多的平民子弟有机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同时,明代对学校教育进行了规范,设立了县学、州学、府学等不同层次的教育机构,形成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系。2.清代科举制度的巅峰与衰落清代科举制度达到了巅峰,科举考试成为社会晋升的主要途径。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科举制度逐渐僵化,八股文的盛行限制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创新,导致教育质量的下降。3.实用主义教育的兴起面对科举制度的弊端,明清时期出现了一批提倡实用主义教育的思想家。他们主张教育应注重实际应用,提倡学习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后来的洋务运动和维新变法提供了教育基础。六、近现代教育的转型1.洋务运动与近代教育的开端19世纪末,洋务运动兴起,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教育模式和科学技术。洋务派创办了同文馆、江南制造局学堂等一批新式学堂,开启了中国近代教育的先河。2.戊戌变法与教育改革戊戌变法期间,清政府进行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包括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等。这些改革虽然因变法失败而中断,但为后来的教育改革积累了经验。3.民国时期的教育改革与发展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推动了教育改革,确立了民主、科学的教育方针。新文化运动期间,教育界倡导白话文,推动了教育内容的现代化。同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