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讲八上诗词鉴赏-2021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课程_第1页
第20讲八上诗词鉴赏-2021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课程_第2页
第20讲八上诗词鉴赏-2021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课程_第3页
第20讲八上诗词鉴赏-2021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课程_第4页
第20讲八上诗词鉴赏-2021年新八年级语文暑假课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0讲八上诗词鉴赏【学习目标】1.体会八上古诗文的意境,加强对诗词主旨的理解。2.通过对诗歌语言的品味欣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3.梳理考点、知识点。【基础知识】(一)野望[唐]王绩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背景链接】《野望》选自《王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诗人一生郁郁不得志,曾三仕三隐。这首致作于诗人辞官隐居东皋之时。【主旨】这首诗写的是山野秋景。全诗于萧瑟恬静的景色描写中流露出孤独抑郁的心情,抒发了惆怅、孤寂的情怀。【诗歌理解】诗歌首联开篇点题,以一个“望”字统领全诗,写诗人在傍晚时分独自徘徊,表现了其百无聊赖的彷徨心情,为下文的写景做了铺垫。颔联、颈联,诗人借景抒情,对东皋的秋景进行细致的描绘,山山树树,牧人猎者,营造了静谧闲适的氛围,然而这看似静谧的秋景中却隐约透出一种萧瑟和凄凉,表现了诗人内心的苦闷和惆怅。尾联,诗人直抒胸臆,表明了自己希望和伯夷、叔齐那样的隐士交朋友的意愿,表达了知音难觅、孤独抑郁的心情。(二)黄鹤楼[唐]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背景链接】选自《全唐诗》卷一三O(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黄鹤楼素有“天下江山第一楼之美。诗人登临此楼,萌生一种吊古伤今、人去楼空的寂之感,蓄积在胸中的诗情便喷涌而出,面对无限的时空唱出了一曲浑然天成的浩歌。这首诗也是黄鹤楼题诗的绝唱。【主旨】这首诗是吊古怀乡之佳作。前四句写登临怀古,后四句写站在黄鹤楼上的所见所思。通过凭吊古迹,抒发了诗人思念家乡的愁绪。【诗歌理解】开头四句以传说落笔,巧借今昔变化,抒发了寂寞惆怅之感,气概雄浑,感情真挚。颈联“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由写虚幻的传说转为描写黄鹤楼的景物,描绘了一个空明、悠远的画面,为引发诗人的乡愁设置了铺垫。颈联说白云千百年来依然在空中飘来荡去,并没有因黄鹤一去不返而有所改变。在诗人的笔下,“白云”也仿佛有了情感,有了灵魂,千百年来朝来夕往,与黄鹤楼相伴。后四句想象在天晴时登楼远眺,由“日暮”“烟波”之景引起了“乡愁”之情,由景生情,融情于景,表现了诗人的忧思之情。全诗紧扣题目中的“望”字展开,每联都有“望”的意思,但望的角度不同:首联是远望,颔联是近望,颈联是细观,尾联是俯视。(三)使至塞上[唐]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创作背景】此诗是开元二十五年(737)王维以监察御史身出使凉州时所作。当时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大破吐蕃,王维奉皇帝之命慰问将士,查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主旨】这首诗以传神的笔墨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再现了大漠雄浑、苍凉、荒寂的特点,抒发了慷慨悲壮之情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表现了诗人对不畏艰苦、不怕牺牲的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的赞美。【诗歌理解】首联叙事,写诗人以使者的身份,轻车简从,要到遥远的西北边塞去慰问将士。颔联叙事兼抒情,以“蓬”“雁”自比,暗写诗人被排挤出朝廷的孤寂、飘零之感。颈联“直”“圆”两字精练传神,线条简约,描绘的景物不多,但画面开阔、意境雄浑。尾联写诗人到达边塞,遇到侦察兵萧关得知长官正在燕然前线。(四)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创作背景】选自《李太白全集》卷十五(中华书局1977年版)。这首诗是诗人青年时期出蜀沿长江东下时离别家乡而作。当时,诗人由水路乘船远行,经巴渝,出三峡,直向荆门山之外驶去,目的是到湖北、湖南一带楚国故地游览。途中,诗人坐在船上沿途观赏两岸高耸入云的峻岭,经荆门一带时已是平原旷野,视野顿时开阔,于是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诗。【主旨】此诗是诗人出蜀至荆门时所作,首联叙事,颔联、颈联写景,尾联抒情,含蓄地抒发了思乡之情。【诗歌理解】首联点题,写出诗人乘舟来到遥远的荆门外,将到楚地游览。颈联描摹的朗月映照下的夜景和黄昏的天边云霞,宛如两幅图画,令人陶醉。颈联“山随平野尽”一句,“随”“尽”两个字,让静止的山峦富于动态。尾联借自己对家乡之水的恋恋不舍,抒发了浓浓的思乡之情。(五)钱塘湖春行[唐]白居易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创作背景】选自《白居易集》卷二十(中华书局1979年版)。这首诗是长庆三年或四年(823或824)春诗人任杭州刺史时所作。春天,诗人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观看风景迷人的西湖,感受到了初春的美好。于是他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主旨】以“行”为线索,通过对湖水、云脚、早莺、亲燕、乱花、浅草等景物的描绘,展现了一幅草色明丽春意盎然的西湖早春图,抒发了诗人尽兴游春的无比喜悦,表现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热爱之情。【诗歌理解】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它描绘了刚刚披上春装的西湖生机盎然的景色,抒发了诗人对西湖美好春光的喜爱。三、四句中,诗人抓住了“争”“啄”这两个极具表现力的词语,勾画并渲染了一幅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泥筑巢的动态画面。五、六两句,诗人看到的是一派早春的美丽景象,浅浅的小草,翠绿如茵,刚刚能将马蹄埋没。第二句至第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和生机勃勃。结尾处写诗人来到绿树成荫的白沙堤上,这里的景色美不胜收,让人久久不忍离去,他不禁发出“最爱”的赞叹。(六)饮酒(其五)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创作背景】《饮酒(其五)》选自《陶渊明集》。《饮酒》共有二十首,本文选的是第五首,大约写于作者归隐后的第二年(约417年),是酒后所作。【主旨】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悠闲欣赏,表现了作者厌倦官场喧嚣,决心归隐自洁、超脱世俗的人生追求。【诗歌理解】“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诗起首作者言自己虽然居住在人世间,但并无世俗的交往来打扰。为何处人境而无车马喧的烦恼?因为“心远地自偏”,只要内心能远远地摆脱世俗的束缚,那么即使处于喧闹的环境里,也如同居于僻静之地。“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中的“心远”是远离尘俗,超凡脱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四句叙写诗人归隐之后精神世界和自然景物浑然契合的那种悠然自得的神态。东篱边随便采菊,偶然间抬头见到南山。傍晚时分南山景致甚佳,雾气峰间缭绕,飞鸟结伴而还。诗人从南山美景中联想到自己的归隐,从中悟出了返朴归真的哲理。飞鸟朝去夕回,山林乃其归宿;自己屡次离家出仕,最后还得回归田园,田园也为己之归宿。“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末两句,诗人言自己的从大自然的美景中领悟到了人生的意趣,表露了纯洁自然的恬淡心情。诗里的“此中”,我们可以理解为此时此地(秋夕篱边),也可理解为整个田园生活。所谓“忘言”,实是说恬美安闲的田园生活才是自己真正的人生,而这种人生的乐趣,只能意会,不可言传,也无需叙说。这充分体现了诗人安贫乐贱、励志守节的高尚品德。(七)春望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创作背景】选自《杜诗详注》,(中华书局1979年版)。唐肃宗至徳元年(756年)八月,杜甫从鄜州前往灵武投奔肃宗,途中为叛军所俘,后困居长安。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主旨】《春望》描写了诗人在被叛军占领的长安城的所见、所感,抒发了诗人感时忧国、思家念亲的情怀。【诗歌理解】“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使人怵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一般解释是,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战火连续不断。多么盼望家中亲人的消息,这时的一封家信真是胜过“万金”啊!“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全篇诗情景交融,感情深沉,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多,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八)雁门太守行李贺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创作背景】选自《李贺诗歌集注》卷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唐代诗人。从有关《雁门太守行》这首诗的一些传说和材料记载分析,诗作可能是在平定藩镇叛乱战争这一背景下写的。当时是元和二年,公元807年,李贺当时仅仅17岁。【主旨】《雁门太守行》通过描绘将士们在边塞奋勇杀敌的壮丽场面,赞颂了将士们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诗歌理解】“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两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写出敌我两军的态势。前句描写了城头黑云密布低垂,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的情景,渲染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后句描写一缕日光从云峰里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运用外貌描写和环境烘托守军将士严阵以待,气氛异常紧张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叙事写景,分别从声(听觉)色(视觉)两方面渲染战场的悲壮气氛和战斗的残酷。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声色(听觉和视觉)两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红的秋色,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满”,勾画出战争的规模之大;“秋色”渲染凄凉悲壮的气氛;“夜”点明交战时间之长;特别有表现力的是“凝”字:这里的泥土颜色酷似胭脂,作者是在侧面烘托,以泥土写血,仿佛让人闻到了战斗的血腥气息。这个“凝”字的特写,妙在既表现了死伤惨重,又显示了动态变化过程,还渲染了黯然凝重的氛围,衬托出战地的悲壮场面。“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叙事写景,写部队黑夜行军和投入战斗,偷袭敌人。黑夜行军,偃旗息鼓,为的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备”,红旗“半卷”是为乘夜偷袭敌营。抓住战鼓“声不起”写寒冷至极,进而写出了将士们不畏寒冷,不怕疲劳和连续作战的精神,再现了将士们不畏严寒英勇杀敌的情景。“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点明主旨,抒发将士们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怀。黄金台是战国时期昭王在易水东南修筑的,传说他曾把大量的黄金放在台上,表示不惜以重金招揽天下贤士。诗人引用这个典故,表现了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九)赤壁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创作背景】选自《樊川诗集注》卷四(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矶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此诗虽以地名为题,实则是借题发挥,怀古咏史。【主旨】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表达了自身感慨: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同时也抒发了自己胸怀大志而不被重用的抑郁不平之气。【诗歌理解】“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开头从一件不起眼的折戟写起,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作者不直接叙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间接地通过写东吴两个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吴魏形势的变化。用“铜雀春深锁二乔”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以小见大,给诗歌增添了无限的情致,别出心裁。(十)渔家傲李清照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创作背景】《渔家傲》选自《李清照集笺注》卷一(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这首词作于李清照南渡之后,是记梦之作。根据《金石录后序》记载,李清照曾追随宋高宗行踪,在海上航行,历尽风涛之险。此词中写到的大海、蓬舟等,都与这段真实的生活经历有关。【主旨】将词人的真实生活感受融入梦境,创造出一个把梦境和真实、幻想和现实融为一体的神话世界,充分反映出词人对现实的不满,对自由的向往和对光明的追求。【诗歌理解】词一开头,展现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一色图。“接”、“连”二字把四垂的天幕、汹涌的波涛、弥漫的云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浑茫无际的境界。“转”、“舞”两字,则将词人在风浪颠簸中的感受,逼真地传递给读者。词人经过海上航行,一缕梦魂仿佛升入天国,见慈祥的天帝。在幻想的境界中,词人塑造了一个态度温和、关心民瘼的天帝。“殷勤问我归何处”,虽然只是一句异常简洁的问话,却饱含着深厚的感情,寄寓着美好的理想。“我报路长嗟日暮”,反映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经历。与“学诗谩有惊人句”相连,是词人在天帝面前倾诉自己空有才华而遭逢不幸,奋力挣扎的苦闷。“谩”字,流露出对现实的强烈不满。词人在现实中知音难遇,欲诉无门,唯有通过这种幻想的形式,才能尽情地抒发胸中的愤懑。“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表达了作者有大鹏高飞之志,要象大鹏那样乘万里风高飞远举,离开那龌龊的社会。叫风不要停止地吹着,把作者的轻快小舟吹到仙山去,使她过着那自由自在的生活。这首词把真实的生活感受融入梦境,使梦幻与生活、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构成气度恢宏、格调雄奇的意境,充分显示作者性情中豪放不羁的一面。【考点剖析】考点一:品味炼字例1.阅读下面古诗,完成练习。九日送别王之涣蓟庭①萧瑟故人稀,何处登高且送归。今日暂同芳菊酒,明朝应作断蓬飞。【注释】①蓟(jì)庭:地名。请简要分析“今日暂同芳菊酒”中的“暂”字的妙处。【答案】一个“暂”字,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解析】解答炼字类题,可以从词性、感情色彩、修辞手法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等角度去把握它的内涵,同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分析这个词的作用。“暂”把作者和朋友分别的依依不舍,转念又觉即使悲切也无济于事,还不如今天忘却离别的忧伤,高高兴兴、开怀同饮菊花美酒这样复杂的情感活灵活现的展现出来了。考点二:赏析名句例2.杜甫《春望》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这一名句有何妙处?请简要赏析。【答案】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眼前却荒草丛生,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赏析句子的能力。解答此题,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赏析句子需要从重点词语、修辞角度、表达方式或表达技巧等方面去考虑,其次,在赏析中体会情感即可。“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思国都沦陷而山河依旧,春天来临眼前却荒草丛生,这种反差强烈的景物描写手法,痛切地表达了诗人忧国伤时的思想感情。考点三:主旨情感例3.《野望》中“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抒发了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分析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即可。本题抓住本诗的关键语句分析可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考点四:想象描述例4.阅读王绩的《野望》,说说“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结合诗句描绘的形象及意境分析,“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的画面是:举目四望,树林和山峦一片秋色,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显得萧瑟。整个画面萧瑟恬静。考点五:表达技巧例5.阅读王绩的《野望》,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答案】日暮时分,站于东皋极目远望,视野十分开阔。秋的手掌抚过每一株树木,黄叶纷飞,层林尽染。落日西沉,红霞映天,余晖铺洒在每一座山头上,天地被渲染得一派静穆和安详。放牧的人赶着小牛走在回家的小路上,打猎的人牵着马,马上驮着猎物也回去了。描写手法:白描的手法写景物,自然朴实。【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分析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即可。本题抓住本诗的关键语句分析可知,“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诗人孤独抑郁的心情和避世退隐的愿望。【过关检测】1.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渡荆门送别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1)颔联中有两个字用得非常好,请找出来,说说它们好在哪里。【答案】“随”“入”二字,能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语言的品析。注意联系诗歌内容细细品味。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与平野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真切地表现出来,给人以空间感和流动感。一个“入”字形象生动,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颈联写长江的近景,请谈谈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意境。【答案】明月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仿佛构成了海市蜃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描绘诗句意境的能力。首先要读懂诗句,在读懂诗句的基础上,去了解诗句所写的内容,根据其内容进行想象和拓展,并要与主题结合。结合诗句描绘的形象及意境分析,“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明月倒映在流速缓慢的长江水中,好像从天上飞来一面明镜,天上的云彩层层叠叠,仿佛构成了海市蜃楼。(3)从尾联看,这首诗是否是为朋友送行所写?抒发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答案】不是。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及其作者情感的理解把握能力。解答时,应先通读全诗,理清诗意;然后细读诗歌的关键语句,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最后结合全诗内容,抓住诗歌的关键词句分析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即可。本题抓住本诗的关键语句分析可知,“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抒发了诗人的思乡之情。2.阅读下面古诗,完成诗后题目。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一句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答案】诗人以“蓬”“雁”自比,透露出了内心的激愤和抑郁。【解析】本题考查诗歌思想情感。“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像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像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2)用自己的话,描绘“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展示的画面。【答案】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解析】本题考查诗歌画面的描绘。第一个画面是大漠孤烟。置身大漠,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这样一副景象:黄沙莽莽,无边无际。昂首看天,天空没有一丝云影。不见草木,断绝行旅。极目远眺,但见天尽头有一缕孤烟在升腾。另一个画面是长河落日。诗人大约是站在一座山头上,俯瞰蜿蜒的河道。时当傍晚,落日低垂河面,河水闪着粼粼的波光,诗人只标举一个“圆”字,即准确地说出河上落日的景色特点。3.阅读下面古诗,完成诗后题目。赠从弟(其二)刘桢亭亭山上松,瑟瑟谷中风。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答案】象征手法。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比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写作手法的理解能力。古诗词鉴赏中常用的写作手法包括: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对偶、排比、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象征、对比、动静结合、直抒胸臆、借景抒情、托物言志)。体会古诗词的写作手法要从诗词的整体构思上来把握,找出全篇诗词所用的写作方法后,还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分析一下运用的好处。全诗借松柏挺立风中而不倒、历经严寒而不凋,比喻高洁、坚贞的情怀,在自勉中也勉励堂弟做一个坚强不屈的人,运用了象征手法。4.阅读下面古诗,完成诗后题目。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1)诗歌首联和颔联借两个“空”字抒发了________________之感。【答案】寂寞孤独(失落惆怅、岁月易逝等)【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结合重点词语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这类题型,先读懂诗歌,再从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和关键的字词等方面来理解即可。“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美好憧憬与寻常江楼的落差,在诗人心中布上了一层怅然若失的底色,为乡愁情结的抒发作了潜在的铺垫。“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把黄鹤楼久远的历史和美丽的传说一幕幕在眼前回放,但终归物是人非、鹤去楼空。因此两个“空”字字抒发了诗人寂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